2015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1页
2015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2页
2015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3页
2015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4页
2015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铁器的使用牛耕的开始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战乱不断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孔子讲学图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学以致用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D学以致用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B一、儒家孟子(约BC372-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思想家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称为“亚圣”1、孟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一、儒家1、孟子A、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B、实现途径:重民,民贵君轻。(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1)思想主张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一、儒家1、孟子(核心)②人性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根于心”。(1)思想主张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一、儒家1、孟子(核心)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1)思想主张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一、儒家1、孟子(核心)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2)地位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孟子思想的影响学以致用4.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制天命而用之”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B2、荀子荀子(约BC313-238),名况赵国人思想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一、儒家1、孟子2、荀子(1)思想主张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②人性论:人性本恶,但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一、儒家1、孟子2、荀子(1)思想主张①天人观:②人性论:③政治主张:礼法并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一、儒家1、孟子2、荀子(1)思想主张①天人关系:②人性论:③政治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荀子的思想为何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他与孔孟的思想有何区别?思考题:(2)荀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代表政治主张人性论其他主张

礼法并施荀子人性本恶“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仁”“礼”“为政以德”孔子孟子性相近习相远“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人性本善义利观学以致用5.荀子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言论反映的是

A.荀子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荀子反对暴政,主张实行开明统治

C.荀子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荀子认识到人可以改造自然A学以致用7.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①“性恶论”的主张②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③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④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②③④B学以致用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A墨子(约前468-376),名翟鲁国人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二、墨子与墨家2、思想主张(1)兼爱。“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二、墨子与墨家1、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钜)子,是侠客的渊源。1、思想主张(1)兼爱(2)非攻、尚贤“(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二、墨子与墨家1、思想主张(1)兼爱(2)非攻、尚贤(3)尚力(4)提倡节用、节葬二、墨子与墨家3、墨子思想的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学以致用9.儒、墨两家在战国百家中最具实力,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用和推广

B.两家的主张适应了战国的形势

C.两家的主张具有系统性

D.两家主张得到小生产者的拥护D学以致用10.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A、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B、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B学以致用1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谈论的问题不同

D、两人有矛盾B庄子(约前369-286),名周宋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三、庄子与道家三、庄子与道家1、思想主张(1)哲学观点:“齐物”,即万物齐一。(2)人生态度:“逍遥”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妻死这件事上能够如此洒脱。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到那里表达心意,他们对庄子说:“楚威王愿意把国内的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宁愿像神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庄子在思想史上有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影响:学以致用12.下列观点,属于庄子的思想相符的是: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③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④人必须顺应自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D学以致用13.战国时期,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持对立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与荀子B.荀子与庄子

C.墨子与庄子D.孟子与庄子B学以致用14.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庄子、韩非子B.老子、孔子

C.庄子、孔子D.孟子、荀子C生卒年:(约公元前280—233年)国籍:韩国人。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履历: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成就: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

秦王嬴政是他的忠实“粉丝”曾说,若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四、韩非与法家1、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知识注解韩非所说的“法”(基本),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韩非说的“术”(工具),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韩非所谓的“势”(权威),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1、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2、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请思考:2、韩非的思想影响

(1)韩非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学以致用16.韩非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最主要是由于

A.法、术、势的主张有利于统治秩序的长期稳定

B.变法革新的主张有利于历史进步

C.其思想适应了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D.其法治的思想有利于建立民主社会C五、孙膑与兵家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著作,《孙膑兵法》1、军事思想:(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五、孙膑与兵家家2、影响: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墨子墨家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韩非法家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庄子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老子道家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荀子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孟子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儒家思想主张代表人物学派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以致用17.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