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PAGEPAGE1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就是该草地杂草种群的种群密度B.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C.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D.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2.根据某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研究人员绘制出λ值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A.第0-5年田鼠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在前20年期间,第15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少C.第25年引入天敌属于生物防治措施,通常利用的是捕食或寄生关系D.如果第25年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田鼠,也可使田鼠种群数量减少3.科研人员对某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筑巢高度/m池鹭/只白鹭/只夜鹭/只牛背鹭/只鹭鸟总数/只6-86680368-10526626610-12144422412-1410994036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中鹭鸟的优势种是池鹭,其种群密度约为82只B.由于鹭鸟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利用标记重捕法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C.表中数据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但能实现共存,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上可能不同D.4种鹭鸟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结构特征会随时间而变化,如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D.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影响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种间竞争5.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螅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田引入鸭子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明显降低,有效控制了蝗虫数量B.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也属于负反馈调节C.甲、乙图代表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常见的模型还有概念模型、物理模型D.在自然界,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甲图所示的模型6.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因此本实验只需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物种数目即可B.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梨C.两种装置采集的小动物,观察其特征进行分类时,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在40倍物镜和5倍目镜下进行观察D.两种装置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7.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主要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它们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科研人员在Y形管(如图甲)的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如图乙),Y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或B侧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稻释放的防御性挥发物种属于化学信息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发生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C.褐飞虱的存在增加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D.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8.东湖是武汉市第二大城中潮,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极为严重,亟待系统性修复。东湖水生植被恢复遵循种植以沉水植物为主、局部点缀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针对东湖待修复水体,选定浅水区(水深2m左右)作为主要修复区域。下列关于东湖生态修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沉水植物应具有良好的净化水质和抑制藻类生长的生态功能B.为利于沉水檀物进行光合作用,修复时可投加絮凝剂提升水体透明度C.为提高沉水植物的种植成活率,开始修复时不能将修复区与湖区分隔开D.修复选择的沉水植物最好是具有强抗干扰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乡土种9.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扰因子,森林火灾可毁坏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下图是某落叶松林区重度火烧后草本、灌木、乔木三种植被类型盖度(某区域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木B.重度火烧后,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C.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郁闭度增加,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减弱D.造成重度火烧后初期植被③盖度特征的主要原因是③获得的光照增强10.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既具有不同的特点又紧密联系C.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11.某农场种植多种农作物,还生长了一些杂草,其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分别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人工饲料中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B.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C.图2中该农场的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D.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等于a1+b1+b2+b3+a312.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Ⅱ、Ⅲ、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b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粪便中的能量,a~g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I→Ⅱ→Ⅲ→ⅣB.若该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则图甲的m1与m2大致相等C.图乙的D表示第三营养级的有氧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图乙的E表示分解者,f中能量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3.科研人员测定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具有辅食关系的五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ng·g-1),结果如下表,其生物富集作用近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鱼的种类重金属种甲乙丙丁戊汞(Hg)17.861.970.4117.01120铅(Pd)27334.952.584.375.8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所处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B.丁和戊两种鱼可能为肉食性鱼,可能存在种间竞争C.重金属的物质循环过程与碳、氮元素的循环过程相同D.重金属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14.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来验证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下列操作及分析错误的是()A.与对照组湘比,实验组利用的是减法原理处理B.可采用加热烘干的方法除去实验组中的土壤微生物C.对照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实验组的分解速度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落叶在土壤中的深度属于无关变量1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马尾松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B.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C.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干扰强度不能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D.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延长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16.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濑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磨山可供旅游休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食用、药用等,大于它的间接价值C.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可能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17.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工设计的立体农业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B.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C.“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原理D.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8.下图是生命活动的一种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A代表线粒体,a代表葡萄糖,则b、c可分别代表C02和H20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若A代表沼气池,a为投入的农作物的秸秆和家食、家富以及人的粪便,b、c可分别代表人获得的能源和农作物的肥料D.若A代表某营养级同化量,a代表该营养级的摄入量,则b、c可分别代表该营养级的粪便量和下一营养级摄入量19.为深入测试斑马条纹是否会影响马蝇的行为,科学家将9匹纯色马分别披上纯黑色、纯白色和斑马条纹的布袍,并记录在30min内马蝇停留在布袍上的次数及停留在马头(没有被上布袍)上的次数(如图所示):下列推论合理的是()A.马蝇比较偏好黑色背景B.斑马条纹可以降低马蝇的停留次数C.马蝇在纯色背景上的停留时间较长D.马蝇并不依赖气味来察觉马的存在20.一个系统作用的效果反过来又促进或抑制了这个系统的工作,如果是促进,该调节就是正反馈调节,反之则是负反馈调节。如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之间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1中存在负反馈调节,图2中存在正反馈调节B.图1中甲、乙、丙三者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乙→甲→丙C.图2中若污染不断加剧,可能会破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二、非选择题21.草履虫是实验生物学的重要材料,具有分布广、个体大、易培养、繁殖快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1)某科研单位开展了Pb2+对尾草履虫的毒害作用,用Pb(NO3)2配置不同质量浓度的Pb2+溶液,通过预实验设置毒性实验Pb2+的质量浓度为0.75,1,50,3.00,6.00,12.00,24.00(单位:mg·L-1),实验使用过滤的稻草液来配制Pb2+溶液,每个浓度梯度设置3组重复,分装于4mLEP管中。每个EP管内装2mL试验液,接种尾草履虫20~25个,25℃下培养2h后进行计数,记录尾草履虫的死亡个数,计算尾草履虫的死亡率,尾草履虫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接种数量则视为死亡率为0。浓度(mg·L-1)接种个数死亡个数死亡率(%)1231230.752425230101.41.5020212457627.73,002i242311101248.56.0023212517151712.0022252520202388.724.0025242125232198.5CK2322200000①本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为空白对照(CK)。②本实验6.00mg·L-1的Pb2+溶液中,测得的死亡率是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③对尾草履虫培养液取样,利用凹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在解剖镜进行观察并对尾草履虫进行计数。整个计数过程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_。④分析本实验的数据,尾草履虫____________(填“能”或者“不能”)作为一种评价水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2)另一科研单位研究了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藏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①据图判断被捕食者是___________。②乙图中栉毛虫数量下降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22.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某地积极探索环境生态治理新模式,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等一系列草原保护措施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当地发生了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不同演替类型是根据___________划分的。(2)研究发现,长期禁牧反而降低了当地的植被多样性,当地草药的种类和重要值降低,因此提出制定禁牧年限,确定放收强度和时间等建议。___________(填“禁止放牧”或“适度放牧”或“过度放牧”)利于草地保护,放牧强度应依据___________制定。(3)在禁牧期间,为了实现牧草增产增质,改善土壤环境,进行苜蓿与禾本科间作,如与玉米间作、苜蓿与燕麦间作等。苜蓿屑于多年生豆科植物,从群落的结构角度,分析苜蓿和禾本科间作提高牧草总产量的原因:___________(答出2点)。23.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继稻田养鱼之后新的生产方式。蟹稻生态系统有2类主要的食物链,一类为捕食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一条为碎屑食物链,以碎屑为起点。某科研单位对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普通稻田添加中华绒螯蟹为实验组)和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能量流动进行调查和分析。请根据实验数据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组中添加中华绒螯蟹)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流向碎屑被捕食稻田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对照组8674-8498176.9实验组25123-227542615.3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中华绒螯蟹)对照组1344.353674266.3实验组23691239906224小型鱼类底栖鱼类对照组57.24.647.15.5实验组470.3122.9194153.4肉食性鱼类对照组52.12.90实验组149.182.1670表2对照组和实验组能量流动数据(单位:t/km2·a)(1)中华绒螯蟹既以水生植物等植物为食,也以碎屑为食,其在生态系统属于___________成分。(2)假设碎屑中的能量主要流向中华绒螯蟹,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消费者各营养级的同化量__________,根据图1和表2中数据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答出2点)。(3)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显示越是成熟的系统,其各功能组间的联系越强,系统越稳定。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各功能组间的连接强度较弱,则其稳定程度相对___________,为了更好的增产创收,实验组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4)画出实验组中肉食性鱼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要求:省略单位,标明数据)_______24.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每种生物只能以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其能量所占比例如丙圆饼图所示:表2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营养级IⅡⅢⅣ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108kJ)137.014.90.9呼吸消耗的(108kJ)501.279.113.20.5表2(1)表2中的I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图1的①表示的生理作用主要是指__________,③过程中碳的存在形式主要是__________。(2)根据图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3)据表2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4)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为探究温度和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利用野生大豆做了3组对比实验:实验a(温度28℃;CO2浓度为400μmol/mol)、实验b(温度29℃:CO2浓度为400μmol/mol)、实验c(温度29℃:CO2浓度为600μmol/mol)。测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结果见如图3所示。①与实验a相比,实验b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答出1点)。②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可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表示,据实验分析,高温环境下,可通过__________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③为减缓温室效应,国家倡导低碳出行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答出1条)。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就是该草地杂草种群的种群密度B.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C.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D.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答案】D【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此外还有种间关系、一些非生物因素等。【详解】A、杂草有很多种,种群密度是调查某一种群的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错误;B、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可能保持稳定或波动或下降,甚至消亡,B错误;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错误;D、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D正确。故选D。2.根据某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研究人员绘制出λ值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A.第0-5年田鼠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在前20年期间,第15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少C.第25年引入天敌属于生物防治措施,通常利用的是捕食或寄生关系D.如果第25年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田鼠,也可使田鼠种群数量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第0-10年间λ>1,数量一直增加,第10-20年间,λ<1,数量一直减少,故在前20年期间,第2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少,第20-25年间,λ=1,数量保持稳定,第25-35年间,λ<1,数量一直减少。【详解】A、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第0-5年间λ定值,且λ>1,故第0-5年田鼠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A正确;B、第0-10年间λ>1,数量一直增加,第10-20年间,λ<1,数量一直减少,故在前20年期间,第2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少,B错误;C、第25年引入天敌属于生物防治措施,通常利用的是捕食或寄生关系,生物防治对环境污染小,效果较为持久,C正确;D、如果第25年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田鼠,会破坏田鼠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田鼠的出生率,使得田鼠种群数量减少,D正确。故选B。3.科研人员对某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筑巢高度/m池鹭/只白鹭/只夜鹭/只牛背鹭/只鹭鸟总数/只6-86680368-10526626610-12144422412-1410994036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中鹭鸟的优势种是池鹭,其种群密度约为82只B.由于鹭鸟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利用标记重捕法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C.表中数据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但能实现共存,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上可能不同D.4种鹭鸟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①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②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2)水平结构:①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②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池鹭,种群密度是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上种群数量,不知样方大小,没法计算,82只这种表述错误,A错误;B、正常情况下,由于鹭类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的难度增大,会造成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少,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B正确;C、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可能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时间(或高峰时期或高峰时间),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C正确;D、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A。4.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结构特征会随时间而变化,如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D.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影响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种间竞争【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2、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群落的结构特征会随时间而变化,如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A正确;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这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这种现象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C、群落演替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指优势取代,所以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C正确;D、高大乔木与林下植物在争夺光照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容易在竞争中获胜,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影响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种间竞争,D正确。故选B。5.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螅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田引入鸭子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明显降低,有效控制了蝗虫数量B.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也属于负反馈调节C.甲、乙图代表的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常见的模型还有概念模型、物理模型D.在自然界,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甲图所示的模型【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2、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的过程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一蝗虫一鸭。鸭捕食蝗虫,蝗虫种群数量减小,当鸭种群数量过大,蝗虫数量较少,蝗虫的食物充足,种内斗争减小,蝗虫种群数量会升高,鸭和蝗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可以使两个物种达到相对稳定,鸭将蝗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影响水稻产量。【详解】A、由图乙可知,农田引入鸭子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明显降低,有效控制了蝗虫数量,A正确;B、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增加,这样猎物的种群增长受到抑制,B正确;C、甲、乙图代表的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常见的模型还有概念模型、物理模型,C正确;D、在自然界,存在其它的资源限制和捕食者种内竞争等原因,使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一定都符合甲图所示的模型,D错误。故选D。6.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因此本实验只需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物种数目即可B.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梨C.两种装置采集的小动物,观察其特征进行分类时,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在40倍物镜和5倍目镜下进行观察D.两种装置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的装置为诱虫器,主要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进行采集;图乙装置为吸虫器,通常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详解】A、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还需统计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A错误;B、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C、两种装置采集的小动物,观察其特征进行分类时,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在4倍物镜和5倍目镜下进行观察,C错误;D、两种装置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将土壤动物杀死并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沾有水的湿棉花团,保持小动物活性),D正确。故选D。7.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主要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它们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科研人员在Y形管(如图甲)的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如图乙),Y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或B侧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稻释放的防御性挥发物种属于化学信息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发生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C.褐飞虱的存在增加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D.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的回声定位。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信息素。生物体的产物或分泌物。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一些鸟类的求偶行为(通常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详解】A、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水稻释放的防御性挥发物种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结合题干“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主要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稻茎叶汁液”可知,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发生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B正确;C、结合图乙可知,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C错误;D、该实验反映了二化螟、稻螟赤眼蜂和褐飞虱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情况,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D正确。故选C。8.东湖是武汉市第二大城中潮,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极为严重,亟待系统性修复。东湖水生植被恢复遵循种植以沉水植物为主、局部点缀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针对东湖待修复水体,选定浅水区(水深2m左右)作为主要修复区域。下列关于东湖生态修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沉水植物应具有良好的净化水质和抑制藻类生长的生态功能B.为利于沉水檀物进行光合作用,修复时可投加絮凝剂提升水体透明度C.为提高沉水植物的种植成活率,开始修复时不能将修复区与湖区分隔开D.修复选择的沉水植物最好是具有强抗干扰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乡土种【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共生等。【详解】A、东湖水生植被恢复遵循种植以沉水植物为主,则沉水植物应具有良好的净化水质和抑制藻类生长的生态功能,A正确;B、投加絮凝剂提升水体透明度有利于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C、为提高沉水植物的种植成活率,开始修复时应将修复区与湖区分隔开,防止受到湖区污染物的干扰,C错误;D、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修复选择的沉水植物最好是具有强抗干扰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乡土种,D正确。故选C。9.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扰因子,森林火灾可毁坏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下图是某落叶松林区重度火烧后草本、灌木、乔木三种植被类型盖度(某区域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木B.重度火烧后,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C.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郁闭度增加,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减弱D.造成重度火烧后初期植被③盖度特征的主要原因是③获得的光照增强【答案】C【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火烧后,随着演替的进行和时间的推移,草本、灌木和乔木依次成为优势种,草本植物盖度逐渐下降并稳定,而灌木和乔木盖度逐渐升高,并且乔木盖度大于灌木,因此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木,A正确;B、重度火烧后,含有土壤条件和部分繁殖体,故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C、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郁闭度增加,但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垂直方向上呈分层分布,对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强,C错误;D、造成重度火烧后初期植被③盖度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演替初期无灌木和乔木,③获得的光照增强,D正确。故选C。10.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既具有不同的特点又紧密联系C.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量散失的过程。(1)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能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3)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详解】A、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不变,则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不变,和数目无关,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不变,A错误;B、能量流动呈现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循环具有反复利用、循环往返的特点;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又紧密联系,B正确;C、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如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C错误;D、信息传递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往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错误。故选B。11.某农场种植多种农作物,还生长了一些杂草,其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分别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人工饲料中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B.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C.图2中该农场的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D.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等于a1+b1+b2+b3+a3【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1: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食物链为甲→乙→丙;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是: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详解】A、分析图2可知,该农场中还加入了人工饲料,故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生产者并非只有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A错误;B、分析图1: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食物链为甲→乙→丙,故丙为第三营养级,乙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C、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是: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故图2中该农场的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C正确;D、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a3,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等于a1+a2+a3,但是a2不等于b1+b2+b3(其中还包含了来自人工饲料的能量),D错误。故选C。12.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Ⅱ、Ⅲ、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b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粪便中的能量,a~g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I→Ⅱ→Ⅲ→ⅣB.若该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则图甲的m1与m2大致相等C.图乙的D表示第三营养级的有氧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图乙的E表示分解者,f中能量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甲:甲为能量金字塔,呈正三角形分布,I、Ⅱ、Ⅲ、IV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四营养级,m1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繁育和繁殖的能量。【详解】A、I、Ⅱ、Ⅲ、IV为营养级,一个营养级上可以有多种生物,故图甲中不止包含1条食物链,A错误;B、m1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则该生态系统光合固定的太阳能与呼吸散失的能量相当,但是甲图中缺乏分解者,即m2未包括所有生物的呼吸散失的能量,故图甲的m1与m2不相等,B错误;C、图乙的D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D、图乙的E表示分解者,f表示第三营养级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D正确。故选D。13.科研人员测定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具有辅食关系的五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ng·g-1),结果如下表,其生物富集作用近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鱼的种类重金属种甲乙丙丁戊汞(Hg)17.861.970.4117.0112.0铅(Pd)27.334.952.584.375.8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所处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B.丁和戊两种鱼可能为肉食性鱼,可能存在种间竞争C.重金属的物质循环过程与碳、氮元素的循环过程相同D.重金属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富集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许多有机氯杀虫剂和多氯联苯都有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详解】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重金属含量最少,所处的营养级最低,含有的总能量最多,A正确;B、丁和戊两种鱼体内汞和铅的含量最高且含量相近,营养级最高,丁和戊两种鱼可能为肉食性鱼,可能存在种间竞争,B正确;C、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了很多有害物质,包括一些重金属,如铅、汞等,这些有害物质一进入环境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它们的循环过程却与碳、氮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C错误;D、有害物质如汞等重金属、DDT等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这种现象也是全球性的,D正确。故选C。14.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来验证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下列操作及分析错误的是()A.与对照组湘比,实验组利用的是减法原理处理B.可采用加热烘干的方法除去实验组中的土壤微生物C.对照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实验组的分解速度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落叶在土壤中的深度属于无关变量【答案】B【解析】【分析】本实验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可采用普通土壤和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土壤),采用普通土壤的为对照组,采用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为实验组,因变量是落叶的分解速度。【详解】A、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可采用普通土壤和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土壤),采用普通土壤的为对照组,实验组为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土壤,与对照组湘比,实验组利用的是减法原理处理,A正确;B、除去实验组中的土壤微生物时,要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而加热烘干的方法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不能采用,可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1小时灭菌),B错误;C、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落叶的作用,采用普通土壤的为对照组,采用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为实验组,可以预测对照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实验组的分解速度,C正确;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落叶在土壤中的深度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D正确。故选B。1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马尾松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B.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C.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干扰强度不能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D.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延长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详解】A、人工马尾松林物种单一、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所以人工马尾松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B、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相反,B正确;C、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正确;D、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封山育林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D。16.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濑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磨山可供旅游休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食用、药用等,大于它的间接价值C.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可能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答案】B【解析】【分析】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磨山可供旅游休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食用、药用等,小于于它的间接价值,B错误;C、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C正确;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D正确。故选B。17.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工设计的立体农业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B.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C.“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原理D.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目的主要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①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②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③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④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详解】A、人工设计的立体农业,如采用草莓与葡萄立体栽培模式,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A正确;B、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禁止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而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B正确;C、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陆地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都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尽量减少整个生产环节的“废物”产生,这遵循了循环原理;桑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遵循了协调原理;桑基鱼塘考虑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遵循了整体原理,C正确;D、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的提高被保护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的目的能提高大熊猫的出生率,不能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D。18.下图是生命活动的一种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A代表线粒体,a代表葡萄糖,则b、c可分别代表C02和H20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若A代表沼气池,a为投入的农作物的秸秆和家食、家富以及人的粪便,b、c可分别代表人获得的能源和农作物的肥料D.若A代表某营养级同化量,a代表该营养级的摄入量,则b、c可分别代表该营养级的粪便量和下一营养级摄入量【答案】C【解析】【分析】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繁育和繁殖的能量。【详解】A、若A代表线粒体,a代表丙酮酸,则b、c可分别代表C02和H20,A错误;B、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不同的传出神经,B错误;C、若A代表沼气池,a为投入的农作物的秸秆和家食、家富以及人的粪便,b、c可分别代表人获得的能源和农作物的肥料,能够充分利用“废物”,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D、若A代表某营养级同化量,a代表该营养级的摄入量,则b可表示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可以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繁育和繁殖的能量,D错误。故选C。19.为深入测试斑马条纹是否会影响马蝇的行为,科学家将9匹纯色马分别披上纯黑色、纯白色和斑马条纹的布袍,并记录在30min内马蝇停留在布袍上的次数及停留在马头(没有被上布袍)上的次数(如图所示):下列推论合理的是()A.马蝇比较偏好黑色背景B.斑马条纹可以降低马蝇的停留次数C.马蝇在纯色背景上的停留时间较长D.马蝇并不依赖气味来察觉马的存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对于披上纯黑色、纯白色的布袍的马匹来说,在30min内马蝇停留在布袍上的次数及停留在马头(没有被上布袍)上的次数相当,但是披上纯黑色布袍的马匹对应的次数(无论是停留在布袍还是马头)均少于披上纯白色的布袍的马匹的次数(无论是停留在布袍还是马头);而对于披上斑马条纹的布袍的马匹来说,停留在布袍的次数远少于马头,且无论是停留在布袍还是马头的次数均少于披上纯黑色、纯白色的布袍的实验组。【详解】A、分析题图:对于披上纯黑色、纯白色的布袍的马匹来说,在30min内马蝇停留在布袍上的次数及停留在马头(没有被上布袍)上的次数相当,但是披上纯黑色布袍的马匹对应的次数(无论是停留在布袍还是马头)均少于披上纯白色的布袍的马匹的次数(无论是停留在布袍还是马头),说明马蝇比较偏好白色背景,A错误;B、而对于披上斑马条纹的布袍的马匹来说,停留在布袍的次数远少于马头,且无论是停留在布袍还是马头的次数均少于披上纯黑色、纯白色的布袍的实验组,说明斑马条纹可以降低马蝇的停留次数,B正确;C、实验统计的是在30min内马蝇停留在布袍上的次数及停留在马头(没有被上布袍)上的次数而非停留时间,故无法说明马蝇在纯色背景上的停留时间较长,C错误;D、结合AB选项可知,马蝇并不依赖气味来察觉马存在,而是依靠颜色的纯度,D错误。故选B。20.一个系统作用的效果反过来又促进或抑制了这个系统的工作,如果是促进,该调节就是正反馈调节,反之则是负反馈调节。如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之间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1中存在负反馈调节,图2中存在正反馈调节B.图1中甲、乙、丙三者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乙→甲→丙C.图2中若污染不断加剧,可能会破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详解】A、一个系统作用的效果反过来又促进或抑制了这个系统的工作,如果是促进,该调节就是正反馈调节,反之则是负反馈调节,图1中乙减少使得甲减少,而甲减少导致乙增多,存在负反馈;图2中琥珀受到污染后,导致鱼类死亡,导致污染加剧,污染加剧使得鱼类数量更少,存在正反馈调节,A正确;B、图1中乙减少使得甲减少,而甲减少导致乙增多,说明甲以乙为食,同理分析丙以甲为食,所以图1中甲、乙、丙三者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食物链要以生产者起始,但是乙不一定是生产者,B错误;C、图2中若污染不断加剧,难以恢复到原状,可能会破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21.草履虫是实验生物学的重要材料,具有分布广、个体大、易培养、繁殖快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1)某科研单位开展了Pb2+对尾草履虫的毒害作用,用Pb(NO3)2配置不同质量浓度的Pb2+溶液,通过预实验设置毒性实验Pb2+的质量浓度为0.75,1,50,3.00,6.00,12.00,24.00(单位:mg·L-1),实验使用过滤的稻草液来配制Pb2+溶液,每个浓度梯度设置3组重复,分装于4mLEP管中。每个EP管内装2mL试验液,接种尾草履虫20~25个,25℃下培养2h后进行计数,记录尾草履虫的死亡个数,计算尾草履虫的死亡率,尾草履虫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接种数量则视为死亡率为0。浓度(mg·L-1)接种个数死亡个数死亡率(%)1231230.752425230101.41.5020212457627.73,002i242311101248.56.0023212517151712.0022252520202388.724.0025242125232198.5CK2322200000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为空白对照(CK)。②本实验6.00mg·L-1的Pb2+溶液中,测得的死亡率是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③对尾草履虫培养液取样,利用凹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在解剖镜进行观察并对尾草履虫进行计数。整个计数过程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_。④分析本实验的数据,尾草履虫____________(填“能”或者“不能”)作为一种评价水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2)另一科研单位研究了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藏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①据图判断被捕食者是___________。②乙图中栉毛虫数量下降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1)①.Pb2+的质量浓度②.不加Pb(NO3)2的2mL过滤的稻草液③.71.0④.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⑤.能(2)①.大草履虫②.因沉渣的隐蔽作用,栉毛虫无法捕捉足够的食物而死亡【解析】【分析】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在捕食关系的曲线图中:被捕食者种群数量通常先增加也先减少。【小问1详解】①自变量是人为控制的变量,结合题干和题表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Pb2+的质量浓度,因变量为尾草履虫的死亡率;结合题干“实验使用过滤的稻草液来配制Pb2+溶液”以及“每个EP管内装2mL试验液”可知,以不加Pb(NO3)2的2mL过滤的稻草液为空白对照(CK)。②本实验6.00mg·L-1的Pb2+溶液中,测得的死亡率是:[(17+15+17)÷3]÷[(23+21+25)÷3]×100%≈71.0%。③对尾草履虫培养液取样,利用凹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在解剖镜进行观察并对尾草履虫进行计数。整个计数过程的注意事项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尽量保证计数结果的准确性。④分析本实验的数据可知:随着溶液中Pb2+的质量浓度增大,尾草履虫的死亡率也增大,尾草履虫的死亡率增大,意味着水体环境较差,故尾草履虫能作为一种评价水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小问2详解】①据图甲判断,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相对较多,而且种群数量先增加也先减少,故大草履虫为被捕食者。②结合题干“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藏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可推测,乙图中栉毛虫数量下降为0的原因是因沉渣的隐蔽作用,栉毛虫无法捕捉足够的食物(大草履虫)而死亡。22.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某地积极探索环境生态治理新模式,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等一系列草原保护措施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当地发生了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不同演替类型是根据___________划分的。(2)研究发现,长期禁牧反而降低了当地的植被多样性,当地草药的种类和重要值降低,因此提出制定禁牧年限,确定放收强度和时间等建议。___________(填“禁止放牧”或“适度放牧”或“过度放牧”)利于草地保护,放牧强度应依据___________制定。(3)在禁牧期间,为了实现牧草增产增质,改善土壤环境,进行苜蓿与禾本科间作,如与玉米间作、苜蓿与燕麦间作等。苜蓿屑于多年生豆科植物,从群落的结构角度,分析苜蓿和禾本科间作提高牧草总产量的原因:___________(答出2点)。【答案】(1)①.次生②.速度和方向③.起始条件(2)①.适度放牧②.草场的承载能力(3)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了对空间资源的利用【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1详解】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等,含有土壤条件和生物基础,属于次生演替,较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更快;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演替类型是根据起始条件划分的;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2详解】禁牧的草地群落,优势种生物量、占比、群落丰富度、植物中营养比等,均显著较高,但长期禁牧也将促使群落丰富度降低,而过度放牧直接降低生物多样性,而适度放牧可增加物种多样性,有利于草地放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放牧强度,又称放牧压,是指单位草地面积在一定时间内放牧家畜的头数,放牧强度应依据草场的承载能力制定。【小问3详解】间作是指同一田地(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高、矮秆作物搭配,一方面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故从群落的结构角度,分析苜蓿和禾本科间作提高牧草总产量的原因为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了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率。23.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继稻田养鱼之后新的生产方式。蟹稻生态系统有2类主要的食物链,一类为捕食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一条为碎屑食物链,以碎屑为起点。某科研单位对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普通稻田添加中华绒螯蟹为实验组)和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能量流动进行调查和分析。请根据实验数据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组中添加中华绒螯蟹)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流向碎屑被捕食稻田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对照组8674-8498176.9实验组25123-227542615.3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中华绒螯蟹)对照组1344.353674266.3实验组23691239906224小型鱼类底栖鱼类对照组57.24.647.15.5实验组470.3122.9194153.4肉食性鱼类对照组52.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升学宴家长致辞(汇编15篇)
- 鲁抗医药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方案的论证分析报告
- 前台行政工作总结(15篇)
- 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篇
- 学生通讯录系统课程设计
- 湖南常德市2024年九年级(上)物理期末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 同学聚会校长致辞【五篇】
- 做销售合同范本(2篇)
- 《职场沟通》电子教案 项目三 职场沟通倾听技能准备
- 2025年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项目建议书
-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工作计划
-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
- 医院消防安全知识试题及答案
- 高中体育足球教案
- 2025届内蒙古赤峰市、呼和浩特市高考考前模拟物理试题含解析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临床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教案脂肪性肝病教案
-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期末练习(试题)-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成人中心静脉导管(CVC)堵塞风险评估及预防-2024团体标准
- DL∕T 5342-201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