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议论文阅读(2024年7月)一.试题(共20小题)1.阅读回答问题。从滴水到长河①因为要写长江,就寻了个机会跟长江科考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走到了长江源。长江西源在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400米。我爬到了5500米,在冰川上看到了冰川融水,滴答,滴答,一滴水一滴水往下滴。浩浩荡荡的长江,就是这样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默默无闻地在滴下来,滴水成流,最终积细流而成就江河。②我们读书其实也是这样,一本书,一字字、一行行、一点一点念,最后念出了很多书,念出了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格调的人,有格局的人,变成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写作的感受也是如此,一字字,一句句累积出来,10年间,我就干了两件事,写两本书,一本四年,一本六年。③“从滴水到长河”,既是我阅读的一个感觉,也是写作的一个感觉,同时也是我对人生的一个描述。我们每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小走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继续走,走完一生,就像从滴水到浩荡的长河。④阅读就像从一个点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积累到最后变成一条长河。我们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这条长河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读的书,其实也不是这样。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这种模糊的印象其实突破了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那种条分缕析,它已经慢慢地内在于我们的感觉,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⑤书读好了,就跟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把其他一些溪流收纳进来,所以你会看到长江有很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并不是都从三江源来的,它可能从其他地方来的。因为它最强大,所以不断地把周围的溪流纳入进来。阅读也是这样,有些书我们读了产生了巨大作用,有些书没读,但其实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营养。⑥所谓海纳百川,所谓万水归流,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人生,是能够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阅读,其实最后我们要实现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内在精神视野的开阔,让我们变成一个有弹性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美好的人,一个有格局、有格调、有情趣的能与人为善的人。⑦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当然这个读最后还是要转化为人生的,转化为生命的,转化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说,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水滴与河流的关系是一样的。(作者:徐则臣/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从滴水到长河,缓慢汇聚。我们要慢慢地积累,才能将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内化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B.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精神视野开阔;读书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优秀且美好的人,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C.本文告诉我们书读得越多越好,阅读就是要牢牢地记住读到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方式。D.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阐释读书的意义,并指出读书对人的成长的指导作用。文章的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2)简要分析题目“从滴水到长河”蕴含的意义。(3)结合自身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④段“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的理解。(4)作者说:“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2.阅读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问题。孝心无价毕淑敏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大师?②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③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④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⑤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⑦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材料来自互联网)(1)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典型的事例开头,阐述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B.第④⑤段告诉我们,忘了尽孝,父母走后还可以补偿。C.第⑥段“……”后可以补上“也许是一次促膝长谈”。D.《说文解字》“孝……子承老也”与本文“孝”含义不完全一样。(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文章的①②段,作者批评哪两种人?请概括。3.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好好学习是你的第一张车票①读中学的时候,我问妈妈:“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她回答我说:“可以找个好工作。”我又问:“然后呢?”她说:“多赚一些钱.”问题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学习无法吸引我,于是也一直没有很勤奋地学习。②回想过去,我感慨地跟朋友说,按照今天的教学质量、竞争的激烈程度,我真的有可能考不上大学。再回到“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这个问题上,如果让今天的我来回答,我会说:“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的话,好好学习是你的第一张免费车票。”③一个好工作,多赚一些钱,对一个正处于浪漫青春期的少年人未必有什么吸引力,但世界那么大那么精彩,是有吸引力的。你想去看看,如何去呢?学习就是一个人通往世界的第一张车票,且在最初是免费的。④学生在毕业后就会面对这个纷繁变化的世界。有的人能很好地适应并能自主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地方或职位去享受这个世界;有人却只能勉强生存;还有人虽然能凭运气或家庭背景一度风生水起,但一有变故就沉沦潦倒,难以再度辉煌。⑤就像同行业里两个同类公司,一个盈利高但基础研究和创新开发一般,一个盈利一般但基础研究和创新开发做得很好,然而有一天,在这个行业出现转向或变故时,那家基础研究和创新开发做得好的公司会更容易弯道超车或更能经受冲击。原因很简单,底子打得好的公司,有更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给企业带来了更强的适应性和发展能力。⑥放到个人身上,也是一样的。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知识、能力的储备,就没有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就难以很好地面对这个世界,无法适应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无法应对这个世界的变化。那他就只能在这个世界的角落很憋屈的生存,怎么能随心地去看去享受这个精彩的世界呢?⑦而未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单纯一些,他们还处在人生上升期,个人能动性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价值来,而发挥个人能动性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习。⑧有很多人诟病高考,诟病所谓“高分低能”,但其实基础教育是学习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人为什么要熬过一些基本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教育呢?因为等你成年后,你所受的教育会成为你的认知背景,你才、能找到真正感兴趣的那些东西,基础教育是你走向下一个峰头的途径,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最轻易获得的途径。⑨人除了要有技能手艺去谋生存外,还要有对世界的认知、对人文的认知、这些认知在我们的漫长人生中逐步发挥着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学识的人备受尊重的原因。⑩而衡量人是否幸福的一个标准就是,你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来解析你的生命及生活状态。这些,都与读书、学习密不可分。对于少年人,好好学习无疑是第一张车票。人们总说它不能决定一个人最终的人生,却忽略了它可以把一个人带到下一程,能决定下一程的拐点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走过拐点之后是更好还是相反。毕竟,人生关键意义上的拐点并不多,所以,这第一张车票怎么会不重要呢?(1)下列对“好好学习是你的第一张免费车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说法蕴含着“努力学习可助人进入更广阔的世界”的道理。B.这种说法并不赞同为找好工作、多赚钱才好好读书的观点。C.这种观点认为学习能带来更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让人适应性和发展能力更强。D.这种观点激励青少年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更自觉,更勤奋。(2)下列有关“青少年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学习谋生技能与世界、人文知识等内容。B.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会成为他成年后的知识背景。C.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认真学习,让他们具备了被人尊重的可能。D.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中会承受枯燥乏味的痛苦和“高分低能”的误解。(3)读第⑩段内容,简要概括“青少年好好学习”的重要性。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文章之“味”曹国琪①一篇好文,“味”是引人入胜之法宝。立题要有“趣味”,作者有发现,读者有共鸣。如内容扎实而专业,则更有“品味”。精妙的论述和诙谐的文字,读起来充满“滋味”。结构精巧而掷地有声,节奏跌宕而演绎生动,那更具备难得的“韵味”。如再能引人遐思,打开思考的空间,会更令人“回味”。如此的趣味、品味、滋味、韵味和回味,堪称“五味杂陈”,如同美食中的酸甜苦鲜咸,丰富而有层次。②能发现一个有趣的话题不容易,在人堆里、闲聊中,能应景应时带出一个令众人捧腹的包袱,要有十足的功夫。看似波澜不惊,却深藏暗流,风吹草动后,有共鸣,有惊喜。那些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并带入场景的作者才是真正的高手,打开话题,奇谈异论,答案已并不重要,没有定论的话题,细水长流,永远只是开始。③文章要有“品味”。没有专业功底总是浅显,深度不仅来自思考,更来自系统和专业的积累。没有升华的东西,装饰得再好充其量不过是个泥瓦工。发现并不容易,但能把不经意处的小小挖掘串成一线,承上启下,如同欣赏一幅慢慢打开的画卷,给人饱满和愉悦之感。文章有了专业基础,欣赏和发现才有可能。④阅读中的“滋味”担负重任。旁征博引不如深入浅出,会急中生智制造即兴笑料的人可谓高情商,文字中的高手不仅具备随处可见的诙谐幽默,更有大道至简的感悟力,恰似烹饪大师调动你的味觉,让人欲罢不能。好的文字不啰唆,包袱随处可见,意味深长。⑤“韵味”来自节奏,文章如同讲故事让情节跌宕起伏,好文恰似一部好的剧本,具有大片的韵味。能利用时间和心理情绪的人堪称大师,时间在文章中是“韵味”。文字的长短自如并不容易,有时需要点到为止,有时则欲罢不能。调控读者的阅读情绪恰似导演一部好戏:没有铺垫,哪有高潮;没有包袱,哪会出彩?⑥具有“带入感”的文字堪称高级,具有“回味”的文章到了收藏级别,启迪心智而又有范儿。浓缩的“金句”充满哲理,记得住,用得上,如同导航般指点迷津。看清自己、认识别人、明白事理永远是认知中的三座大山,如能快乐地读到此类好文,该是人生百味中最值得“回味”的了。(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五味”就像美食中的酸甜苦鲜咸,“五味杂陈”,逐渐深入。B.选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文章之“味”,对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选文大量使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使论述的道理深入浅出。D.选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行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文章有“韵味”?(3)阅读第⑥段加线句,请从下面的句子中任选其一,说说它为什么称得上“金句”。【甲】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乙】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壶口瀑布》)5.阅读《涵养谦逊低调之风》,完成下列各题。涵养谦逊低调之风郭光文①“没有什么可拍的,我平淡得很。”电视剧《功勋》开拍前,剧组前来拜访,袁隆平开口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正如电视剧所呈现的,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奋斗经历,却拥有同样的品格与特质:谦虚谨慎,低调务实,无私奉献。②修身立德,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要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节俭朴素、谦逊低调”。对年轻干部而言,始终戒骄戒躁,保持谦逊低调,无疑是必修课和常修课。③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张富清封存赫赫战功,扎根人才匮乏的偏远山区,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黄旭华“甘做隐姓埋名人”,三十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为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这样的人生选择与坚守,映照着“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的豁然,展现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襟。鲁迅一生谦虚谨慎,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谦虚不自满,是追求卓越的必备品质。如此,才能做到居功不傲、胜而不骄,积小胜为大成。④谦逊低调就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做,会淡然面对自己的成绩而不贪功,热情点赞他人取得的成绩而不嫉妒;会在遭遇挫折时勇于反思自我、寻找问题症结,同时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真诚嘘寒问暖、及时伸出援手。也只有这样做,才会在心态上理性平和,在言辞上和风细雨,在行为上务实低调,从而真正赢得尊重。⑤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涵养谦逊低调之风,激扬实干奉献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就一定能在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选自《人民日报》2024﹣5﹣15有删改)(1)本文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开头写到袁隆平院士有什么作用?(3)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上文哪一段的论据最恰当?请说说理由。【链接材料】解放战争期间,面对各界代表抬来的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刘伯承同志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这个“不敢当”,既是面对成绩的谦逊低调,更是面对个人成就的清醒自省。6.议论文阅读,回答问题。日成一事,方可有为①一位朋友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经常讲的“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自己的才智也未必够用。悟到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②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③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④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文/王开林,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道理论证比喻论证B.道理论证举例论证C.举例论证对比论证D.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A.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B.梁实秋《书》:“挤在书肆里读书,应该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C.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D.马南邨《燕山夜话》:“任何重大原则的分野,常常是隐伏在不被注意的细微末节之间,有识者不可不察!”(3)结合作者的观点,说说你怎样“日成一事”?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向上之路也可以很快乐文舍新殷音①新学期伊始,同学们总是会信心满满地立下各种flag:“要每天背20个英语单词”“做完作业要再做一份数学卷子”“周末坚持早起锻炼”……到学期末再回头看,发现各种计划要么是没几天就停滞了,要么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想起来就令人心生疲倦。人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但为什么总是难以做到坚持和努力呢?②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一种好学的本能,让我们能轻松而自发地不断向上呢?其实人类的大脑天生具有自主性,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外界干扰而出现偏离。③脑神经科学家史坦尼斯勒斯•狄汉在《大脑如何精准学习》一书中说道:大脑不会被动地感受环境,它会改变它自己,以适应环境。当我们以为自己并没有在思考时,大脑正在自发运转,不断模拟各种可能的情形,找到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过程耗能巨大。④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当大脑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落在外部刺激(比如看一本小说)时,原本耗能巨大的自发运转系统被抑制,大脑的耗能反而得以减少。因此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时,虽然在他人看来废寝忘食,其实自己并不觉得累,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接下来的学习动力,让我们乐此不疲。⑤既然大脑在学习方面如此有天赋,在完成一些有意识的大脑活动(比如听课、做作业等)时,为什么有时我们会感到疲惫呢?在长期的上学过程中,学习本身与成绩、父母的要求、自身对失败的恐惧、自身对完美的追求等紧紧捆绑,每当进入学习状态,我们的大脑自发唤醒的往往是一些关于学习的负性体验,我们的精力被用于对抗消极情绪,在这个对抗过程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只有消耗。⑥面对已经存在的对学习的负性情绪,我们该如何化解?我们也能像人人羡慕的学霸那样,获得高度专注、享受学习的体验吗?⑦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负性的抗拒情绪也是我们追求卓越的表现,我们无须厌恶它。同时,它也在提示我们,目前的状态可能有不适合我们的地方,需要加以调整。⑧如果做这件事情本身就令人享受,即使付出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我们也能不由自主地投入进去,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自豪感。这种美好的体验被称为“心流”:指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兴奋及充实感。心流体验是可以创造的,它的产生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技能与挑战的平衡。⑨明确的目标让我们知道该做什么、规则是什么、如何评判自己的行为。像体育竞技、下棋、绘画等活动更容易让我们体验到心流,因为这些活动有明确的行为和规则,从事这些活动时我们知道该怎么做。学习时也应如此,尽量让自己的学习目标细化和标准化,知道如何去做会让我们的行为更坚定。⑩及时的反馈让我们在做出每个行为后可以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是否需要改进。如果行为正确就要善用鼓励手段,及时强化好的行为,巩固好习惯。如果出现害怕和回避反馈的心态,就需要思考是否本次目标难度过大、是否选择了合适的目标,再做出调整。⑪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是引发心流的关键因素。当任务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遥不可及,需要个体付出一定注意力和投入度才能达到时,心流更容易出现。当我们可以多次成功地应对挑战,学会了更高水平的技能,为了追寻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我们会投入更难的挑战中,这就是心流的自我激励机制。⑫一味追求学霸的学习强度并不可取,不必按照他人的学习强度勉强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才能让身心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也能够在自己的向上之路上走得更远。(选自《科学24小时》,2024年第02期,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不能轻松而自发地不断向上,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会被外界干扰出现偏离。B.我们废寝忘食地专注于某件事时不感到累却感到快乐而满足,因为此时大脑耗能减少。C.体育竞技、下棋、绘画等活动易让我们体验心流,而学习活动则很难让我们体验心流。D.及时反馈包括对正确行为的鼓励、强化、巩固,及对目标难度、合适度思考和调整等。(2)选文第③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结合选文第⑧至⑫段内容,解释漫画中的学生感到“好振奋”的原因。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与书店谈道德①有人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如果我去实体书店,看中一本书,回到家里找了个打折的网上书店把书买了,这算不算不道德?②我是从来不会这样做的。我是个急性子,看到什么好书,直接拿到柜台去付款,一分钟不到它就是我的了,十分钟不到我就可以捧在手里读。我逛书店已经付出了时间成本,没必要再网购多付出一次。实体书店售价和网店打折的差价,不足以弥补这个成本。有这点时间,我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③但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什么高尚品性使然。我和那些实体店看书、网上买书的人的区别,只是成本计算方式不同罢了。人家觉得网上买合算,我觉得不合算,如此而已,谈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④我还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有机会走进实体书店,都会至少买一本书走,所谓“书迷不走空“。如果我下次去时这家书店还在,那么我会因为自己为它的存活做过一点贡献而高兴。如果这家书店不在了,那么我至少曾经买过它的书,也不会过于遗憾。⑤这个行为倒是跟成本无关,单纯是个人的一点执念。我很享受在实体书店闲逛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那我会很失落。买书的举动对我来说,是凭吊,是感怀,是告别,就像我们为行将去世的病人送去鲜花。但是,这是我的个人选择。我不会因此就觉得进书店不买书是罪过,更不会觉得我比他们更高尚。一切只是选择不同,与道德无关。⑥然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跟书谈道德,是个不错的想法,跟书店谈道德,就有点可笑了。无论用多么美妙、清新的词去描述书店,它始终是一个商业场所,不是教堂、寺庙或慈善机构,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便要遵循经济规律。既然要遵循经济规律,那么适者生存,不适就倒闭——说起来很冷酷,但就是这么回事。⑦《查令十字街84号》被喜欢书的人奉为《圣经》。但女主人公海莲和旧书商弗兰克关系再好,她仍旧要如数支付她在旧书店购书的书款。她二十年只买了五十本书,不是位慷慨的顾客。后来旧书店倒闭了,没人觉得这是个道德问题,只是感叹世道变了,如此而已。⑧消费者不是做慈善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用最优惠的价格买到需要的东西。这个价格包括了货币价格和服务附加值。书店的工作,是设法降低书价或改善服务,让读者心甘情愿地掏钱,而不是怨天尤人,指责消费者说,我们费了这么大心思,你怎么还是跑去网上买,太不道德了!⑨我们爱书,我们也爱实体书店,但它毕竟也要适应时代。就像当年的电报、BP机、大哥大和一些传统老手艺一样,我们再怎么无限凭吊、用力感怀,可它们终究要慢慢消亡。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会尽全力阻止这一天的到来。但实体书店存亡与否,跟道德真没什么关系。(本文有改动)(1)通读全文,回答问题。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B.第①段有怎样的作用?(2)文中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阅读第⑧段,消费者与书店的立场各是什么?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简笔与繁笔周先慎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以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⑦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议论文•结构】(1)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议论文•内容】(2)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以文字的多寡而论?【议论文•论证】(3)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两次列举《水浒传》中的事例,两段之间是否重复累赘,出现了文中提到的“繁冗拖沓”的病忌?请说明理由。【议论文•勾联】(4)古诗文中用笔或繁或简,却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请从下面文句中选择一句,分析简笔或繁笔运用的好处。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北朝民歌《木兰诗》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①汉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它记录着时代风貌,镌刻着文化基因,凝结着情感认同,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②汉语有众多价值优势,其中一点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学、历史、艺术,都仰赖于语言文字才能传承有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汉字对于文明探源、文化传承和民族维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学者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语是维系中华文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它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发展,而且也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③汉语还有无与伦比的使用价值。有学者认为汉语之美在于“精”。汉语作为联合国常用的六种语言之一,以书写《联合国宪章》为例,所用字是最少的,提高了阅读和理解的效率。相比于英语等印欧语系,汉语的传承性也很强。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感叹道:“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几乎看不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但对于中国人来讲,数千年的文献都能大概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源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性质之故。”综合来看,汉语不管是使用效率还是传承性,都是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的。④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也是汉语的价值优势。近年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词汇新表达应时而生,折射出时代变迁,体现出汉语的与时俱进。《新华字典》增补了“初心”“点赞”“二维码”等词语。同时,一些沉睡已久的汉语及附带的文化元素,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了蓬勃生机。如《九歌•国殇》中就出现过的“怼”字,伴随着互联网普及进入日常用语。语言只有适应更多的人、更广的社会需要,才能不断焕发活力。⑤另一方面,网络用语的不规范使用也给汉语带来了极大冲击。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于表音文字的独特语法规范,一些符号、字母、数序和汉字杂糅的网络用语,一些凭空生造的网络新词使得国人与母语产生隔阂,毁坏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很多网络用语文化意蕴单薄,碎片化、随性化严重,直接对汉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造成冲击;更有一些低俗暴戾的网络用语,不仅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也拉低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因此,净化网络空间,捍卫母语已经迫在眉睫。⑥汉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使用历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传承不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我们应当树立爱护汉语的意识,让中国的语言文化生生不息。(《人民日报》,有删改)(1)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首先①,接着②,再引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话论述了汉语的传承性很强,最后③。(4)选文第④段中有两个事例,能否删去其中一个事例?为什么?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腹有诗书方能厚积薄发杨雪娇①吟诗作赋、能歌善舞、段子随口就来、双语直播是常态,甚至会五门外语……近日,东方甄选董宇辉的直播带货热度持续走高,达到了同期在线六十万人以上,可以说是现象级传播。这是继刘畊宏之后,直播界杀出的又一匹黑马,更是主播中的一股清流。②董宇辉在直播间从中文讲到英语,从仲夏洋洋洒洒的阳光讲到莎士比亚,从苏轼一生仕途讲到苏格拉底,从母亲的谆谆教诲讲到儿时的梦想,从妈妈包的“人间烟火”饺子到想起童年时玉米棒子散发的清香,从历史讲到哲学,就为了卖一袋大米、一根玉米,网友称“知识付费了四袋大米”,他们是为知识付费,是为才华买单。③董宇辉之所以被大家喜欢,大概是因为大家都忙于生存而忘却了生活中的浪漫,因为人际关系而隐藏的自我,都在董永辉打造的语言世界里得到释放。三分英语教学、三分百科知识、三分人生哲理加一分幽默金句,这样的效果都来源于他常年的积累,没有过去读过的书,也就没有现在的侃侃而谈。④有人问:读了那么多书,最终还不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组建一个平凡的家庭,何苦折腾。一个人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读书和不读书的最大差别,就是思想的差别。杨绛先生曾经说过,“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A)你触碰过的那些文字会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地帮你擦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书便宜,但并不意味着知识的廉价,虽然读书不一定功成名就,不一定能让你锦绣前程,但它能让你说话有道理,做事有余地,出言有尺度,嬉闹有分寸。⑤(B)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统一的模式可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都有局限性,而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遇到难解的问题,大都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或受到启发,从中获取从业所需的技能之学、为人做事的哲理之学、陶冶情操的审美之学、创新创造的启智之学。⑥最是书香能致远。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书籍带你相遇。读书就是最好的心灵之旅。在书堆里“深呼吸”,让所有认真读过的文字融入灵魂,沉淀成智慧,静静地待在心灵深处,只要一被触动,就会喷薄而出。用浓浓书香滋润心灵、涵养风气,从书籍中汲取经验智慧,在阅读赠予的独处中,与自己面对面,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享受美好的人生。无论你的人生正面临着什么,你都能在书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有时间了,就多读书吧!(选自“荆楚网”,有改动)(1)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第①段“黑马”“清流”两词中选择一个解释。(2)以下是小李从文章中摘抄积累的句子,请把两个句子还原到文中合适的位置。①不读书的人生靠自己摸索,读书的人生有高人指路。②生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3)有人说:“看过的书,过眼即忘。时间久了,提起里面的内容可能都想不起来看了和没看又有什么差别?”这不由让我们思考:一个人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回答这个问题。12.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搭子ㅤㅤ①“饭搭子”“游戏搭子”“健身搭子”……这段时间,“搭子社交”的相关话题引发网友讨论关注。只要兴趣一致,不必十分相熟,只要节奏合拍,就能结伴出行。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生活里有“搭子”,68.9%的受访青年认为找“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ㅤㅤ②“搭子”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对某件事有共同兴趣的人”,可引申为“合伙者”吃饭遛娃、旅游健身……只要是能结伴做的事,就可以“搭”,堪称“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ㅤㅤ③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找“搭子”?上述调查显示,年轻人找“搭子”的原因从大到小排序是:兴趣相投,做某件事会有更好体验;做事情想要有人陪或者分担成本;能扩大个人社交圈;彼此有边界感,情感负担小;可以互相激励、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还有年轻人找“搭子”是因为在生活当中与自己完全契合的人比较少,能够找到人随时随地一起做某件事很难。原来是熟人社会,现在是网络社会,不管爱好有多么偏门,都能在网上找到有相似兴趣之人。ㅤㅤ④从深层次看,“搭子社交”的参与者情感负担小,是这种社交形式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同事、同学、亲友、恋人等人际关系明显不同,“搭子”之间的关系具有临时性和浅层次的特点,参与者责任压力小,交往起来轻松,能互相陪伴,暂时予以心理慰藉。比如有网友说,她与“搭子”的交流仅限于美食,从不过问对方的成绩和未来的就业方向,不会因成绩高低产生不必要的攀比,即使产生矛盾,大不了断掉这段关系寻找新“搭子”。当固定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带来麻烦与不安时,“搭子”的意义就显现出来。ㅤㅤ⑤“搭子社交”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可满足年轻人喜欢精准社交、追求高效社交的诉求。这些年,一些年轻人认为,要精准社交不要无效社交,不要浪费时间去进行表面看似和谐的社交活动。然而,人又是社会性动物,完全脱离社交不现实,故他们追求精准社交而不是逃离社交、无效社交。“搭子社交”就满足了这种主张,让年轻人的人际关系变得简单。ㅤㅤ⑥于是可以看到,一些年轻人想找什么“搭子”,直奔主题,一切遵从本心,一切出于自愿。在复杂又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工作和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搭子社交”降低了年轻人的社交时间、精力和情感成本。ㅤㅤ⑦有调查分析认为,如今社交工具不断升级,不少年轻人却在“社交降级”,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越来越愿意“享受”独居独处,依靠手机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相较之下,在“搭子社交”中,年轻人从孤独里挣脱出来,走向现实社会去更多地接触和感知外部世界的表现,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方向。ㅤㅤ⑧当然,从长远看,年轻人也不能仅有“搭子社交”,每个人都应当有现实中的深度人际交往,应当有可以托付心事及其他重要事项的“亲密伙伴”。既有质量也有分量、既有深度也有厚度的人际交往,才是我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一些年轻人和“搭子”的关系可能逐渐加深,使临时伙伴关系提升为亲密伙伴关系,这自然是更好的结局。(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搭子”是指对某件事有共同兴趣的人。B.找“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的一种必然途径。C.“搭子”的关系是临时性、浅层次的,年轻人随时可以舍“旧”寻“新”。D.年轻人找“搭子”,往往遵从本心,出于自愿。“搭子”也可转化为亲密的关系。(2)下列不属于年轻人“搭子社交”盛行的原因的一项是A.相较于固定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带来麻烦、不安,“搭子社交”情感负担小。B.参与者责任压力小,能在相互陪伴中轻松交往,暂时得到心理慰藉。C.年轻人喜欢精准社交,追求高效社交,希望人际关系变得简单。D.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生活中,年轻人深陷虚拟世界无法自拔。(3)请结合最后两段,简要概括作者对年轻人“搭子社交”所持的观点。13.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短剧集走红解密①近期,短剧集《新生》《我的阿勒泰》接连走红,受到了普通观众和行业人士的双重好评。短剧集为何深入人心?是否能为国产剧集精品化开辟新赛道?②《新生》一共10集,每集60分钟左右。围绕费可及其周边人物、故事,以“暴风雪山庄模式”展开悬疑探案,最终指向人性的追问。而《我的阿勒泰》一共8集,每集45分钟左右,通过讲述张凤侠和李文秀母女俩融入阿勒泰放牧生活的故事,探讨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议题。节奏一快一慢,风格一强叙事一散文化,主题一诈骗一返乡,两部剧有诸多不同,却同样在口碑上有所斩获。③短剧集为何深入人心?首先是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对情绪的细致把握。集数短且浓缩,没有横生枝节的复杂剧情、曲折离奇的人物关系,但聚焦核心故事讲好讲透,以生活化的笔触娓娓道来,不仅主角有人物弧光,配角也有血有肉。其次则是提升拍摄和后期的质感,以“电影化”的调性和气质,通过长镜头、固定镜头、模糊换位等更常见于电影的拍摄手法,以及4K等拍摄手法提升视觉体验,让观众沉浸其中。更简洁地表达,更精品化地呈现,带来了全新的体验。④有人可能会问,短剧集火爆是不是因为“短”?也是也不是。事实上,观众诟病的并非剧集的“长”,而是不喜欢无意义的“注水”、拖沓、拉扯。短剧集之所以异军突起、别开生面,不仅是因为短小,更是因为精悍——叙事高密度、情节反套路,让观众直呼“绝对不开倍速一定要原速看”“太短了不够看”,甚至主动“二刷”“三刷”。⑤精品短剧接连上线,不仅刷新“需求侧”的体验,也给“供给侧”带来新思考。剧集的商业价值不再与集数直接挂钩,就算排播周期不长,也能凭借好口碑带来较高的完播率和集均播放量,反而可能实现更好的“拉新”能力和商业效果。⑥有意思的是,短剧集自身也正在不断推陈出新,有一部分深耕类型化,不断把悬疑拍好拍活,形成“品牌效应”;与此同时,也有不同题材的尝试,逐渐超越“短剧集只能拍悬疑”的刻板印象,不断在各类现实主义题材上作出突破。可以说,短剧集带来了成就优秀内容和优秀作者的新赛道。⑦剧集的多少并非与质量挂钩,但短剧集的创新创作也可以为普通类型的电视剧带来启示和借鉴。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电视剧的创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尽管剧集的多少并不直接决定其质量,但短剧集的创新创作无疑为整个电视剧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普通类型的电视剧而言,故事叙述也要注意更加紧凑有力,避免冗长和拖沓;人物塑造要更加立体丰满,避免平面化和刻板印象;视觉呈现要更加精美独特,避免单调和重复。⑧同时,电视剧的精品化、艺术性等层面的提质升级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提高制作水平和艺术水准,才能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在创新创作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勇于突破传统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更丰富、更精彩的样态,赢得观众的共鸣和喜爱,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短剧集自身,也要继续打磨出高质量、强创新的精品佳作,才能持续满足观众的期待。(文/思睿,选自《人民网》2024.05.30,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1)关于“短剧集走红”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刻画人物深入细致,形象鲜明丰满。B.视觉呈现精品化,能给人全新体验。C.故事叙述短小、密度高,情节反套路。D.能给优秀内容和优秀作者提供新赛道。(2)关于“短剧集如何推陈出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电影的常见拍摄手法来提升视觉体验,让观众沉浸。B.短剧集的商业价值不再与其集数直接挂钩,打造好口碑。C.部分深耕类型化,着力拍好拍活悬疑剧形成“品牌效应”。D.尝试不同题材,不断在各类现实主义的题材上做出突破。(3)短剧集的创新创作给普通类型的电视剧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请简要概括。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很长时间以来,有一个许多人经常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如何概括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的国民性是先进还是落后,是否需要改造?也有人说并不存在什么国民性,这是个伪问题。我想这要看对“国民性”这个词怎么来解释。如果把中国人的国民性解释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点,或者说是中国人普遍的特点,这是很难成立的。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农业民族,有牧业民族,还有以狩猎或采集为业的民族,以哪个民族为例,或者以哪个地域的人为准呢?中国的历史又这么长,拿哪一段来考察和分析呢?很难着手。不要说历史上的事情不能简单地看和说,就是当下的中国社会,其特点也肯定是跟改革开放之前不同的;这还只是几十年的时间呢。因此,从中国历史来看和说中国人的国民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不是说事情不容易做就不做了,回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②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会产生一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人口的主体汉族,或者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其他民族,或者采用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口,比如说农业人口,生活在一个地方,总是会有一些共同性的。上海人和广东人,二者有没有一些共同点呢?还是有的,但不一定要扯上“国民性”这个名字。中国农业社会中不同地域的人口,长期以来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我想如果这样来讨论的话,话题是可以展开和深入的,因为特定人群中人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若要讲国民性,就应该讲一定范围内,即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一个群体的共同点。③我们以前讨论国民性也好,讨论地域文化的共同性也好,往往容易表现出以偏概全、笼统含混、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倾向,或者是以前人的某些言论作为论据,或者是拿某些书面记载的引述代替实际情况调查。比如,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尊老爱幼的之类。请问:世界上哪个民族不是勤劳勇敢、不是尊老爱幼的呢?很多学者强调中国人跟西方人不一样,说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强调集体。这个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往往只是前人的一些言论,并无科学实证。有人就说日本人一个人是一条虫,几个人是一条龙,而说中国人是倒过来,一个人是一条龙,几个人就是一条虫了。这是说,往往一涉及国家和民族,有些国家的人一下子就会变得很团结,但我们是不是确实都是这样呢?这就提醒我们,考察地域文化共性,不能仅仅根据某些人的话,不能仅仅根据个别例子,而要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要拿证据来说话,要做社会调查,特别是抽样调查。比如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那就应该说出在哪些方面我们讲礼、那些方面讲仪、有哪些礼仪、讲的程度怎样、有多少人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然后拿一个参照物,比如拿日本、韩国、美国或者法国来比较,这样才能够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④讲国民性也好,讲地域人文特征也好,我们以前用得比较多的办法是找典型,把典型找出来,用典型作代表。但问题是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如果要找典型,几乎永远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到你所需要的典型,但要找一个相反的典型也绝对能够办到。比如说学生厌学,你有典型,我就给你找一个勤学的典型;说有钱人为富不仁,你有典型,我也可以给你找一个富而慈善的典型。⑤光靠找典型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就再加上一个理论,就是说要区分主流和支流。你看到的那么多,其实还是支流;我举出的例子虽然少,却是主流。许多工厂停产了,还说这是支流,主流是个别厂家还在生产。你说社会道德不行了,我找几个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的人来给你看看,这才是主流。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要分清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但在信息不充分公开的情况下,谁有资格分清一个手指和九个手指呢?⑥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作了调查的,反映情况的、发表意见的,有名有姓,其实不然。古代中国长期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不得不说假话,否则就难以生存。例如皇帝“赐”大臣死,受死者还要下跪谢恩;其实并不是真的感谢皇帝叫他死,而是害怕影响家人、祸延子孙。要是将表象当作事实,那就要上当。今天的现象往往是历史现象的延续。如果我们就某个敏感的问题到路边做调查,你向路人提问,请他谈谈看法,他可能会说反对;要是你又说你是某家电视台的记者,将镜头对着他,他可能马上改口,说这件事很好。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才是他的真实想法呢?前后矛盾又说明什么呢?⑦很多历史记载到底是不是反映了真实情况,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如果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广泛搜集材料,对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人群作全面考察,这样的考察才可能成为讨论所谓国民性或者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摘编自葛剑雄《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群,总会有一些共同性,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B.我们以前讨论国民性或地域文化的共性,往往存在以偏概全、以书面记载代替实际情况的问题。C.将勤劳勇敢、尊老爱幼作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妥的,因为外国人也具有这些品质。D.针对同一个敏感问题,以路人的身份和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去调查,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认为,中国有56个民族,且有着漫长复杂的历史,所以说中国的国民性是一个伪命题。B.在中国,找到与一个典型对立的另一典型并非难事,作者不赞成通过找典型来研究国民性。C.被赐死者下跪谢恩,并非出于感谢,而是为了保全家人,可以说明历史记载有时并不反映实情。D.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行文,指出了研究国民性或地域文化共性时的若干误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B.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周密的分析过程。(《反对党八股》)C.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修辞立其诚》)D.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4)第三段是如何采取破立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1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文明需要从小养成①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两个孩子用力摇晃折断,而一旁的家长不仅没制止还在拍照,此事引起热议。从中看到少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②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吗?③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④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一个孩子,假如平时在家里都不乱扔垃圾,怎么可能在地铁、商场、街道、公园、游乐场及社区乱扔垃圾;一个孩子如果平时在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乱摸乱碰,又怎么可能在博物馆里损坏展品、高声嬉闹?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纵容不无关系。⑤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教育,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的做法。⑥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养成的旧习难改,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还出现博物馆里的景象,这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文明问题,而更是关乎国民素养问题,应该从少儿公德教育缺失入手,找出今后的解决之道。⑦“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反映了人们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教养,无不是从小开始,而且主要在家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孩子树立文明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自己“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⑧孩子的教养需要家庭教育,文明更需要从小养成。(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选文⑤—⑦段,补全下面内容。选文第⑤⑥段分别从和的角度,论证了为什么要提高人的素质,这两段是递进关系。而选文第⑦段主要写了。阐述了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选文⑤⑥段和第⑦段之间也是递进关系。(4)下面的事例应该放在选文第几段?请说明理由。老张经常随手往窗外丢东西,妻子屡次劝他,老张却依旧我行我素。而大学刚毕业的儿子小张也跟着这么做。结果有一天,小张丢下去的酒瓶砸到了路人,造成路人受伤。最终小张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老张这才后悔莫及。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读书是一种“遇见”赵畅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一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见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从经典中汲取精华,遇见真理。交友应遍及五湖四海,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当年西南联大的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兼收并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梁启超作《王荆公》时,为搞清王安石新政的真相,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笔记数十种。在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把发现的谬误一一进行审辨,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负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是为读书解疑释惑的好方法。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研究移民史时,一直弄不明白巴人地盘扩大的真正原因,直到那次在三峡旅行时对巨大盐场的探寻和发现,才终于茅塞顿开。可见,书本与自然、社会的立体“遇见”,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与现实的世界中不断穿梭,收获无尽的启迪与成长。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了。而一个会“串门儿”、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变得水到渠成。(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阐述读书人有选择“遇见”的主动权,苏轼的读书感悟是“但得其所欲求者尔”。B.第③段列举吴宓、陈岱孙、冯至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面越广越好这一观点。C.从第④段来看读者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疑问,对文中的观点要一一进行考证,大胆否定。D.第⑥段引用杨绛先生对读书的形象比喻,呼应题目,总结读书是一种“遇见”的内涵。(2)下面链接材料哪则更适合作为第④段的补充论据,请选择并简述理由。【链接材料一】英国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链接材料二】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3)小语拟写了一封关于阅读的倡议书,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另选两个角度,将倡议书补充完整。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沉淀和净化,我们倡议:一、要品读经典,与书为友,从经典中汲取精华,遇见真理。二、。三、。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享受阅读的乐趣,共同成长,共同进步。xx班全体同学2024年6月17.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任务。【材料一】最近,由著名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改编而来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热出圈。相关数据显示,5月10日爱奇艺会员收官日,爱奇艺累计播放量3830.2万。截至央视一套收官日,该剧豆瓣评分涨分至8.8,猫眼全网有效播放量破一亿。电视剧版播出之后,纸质版本《我的阿勒泰》日最高销量达到5万册。有超过30万人评价:“我被深深治愈了,到处搜集她的散文读,简直如饥似渴。”其实,在电视剧爆红之前,李娟在文学圈早就是一个传奇。————摘自《潇湘晨报》2024.5【材料二】1月23日晚,一场直播活动在文学界备受关注。《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做客“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畅谈“我的文学之路”。这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直播首秀,创造了文学界与传播界的历史。这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895万,最高同时在线70多万人,获得上亿次点赞。当晚8点至12点,《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订阅卖出了8.26万套,99.2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而24日零点过后,也依然有读者在陆续下单。一位资深媒体人在朋友圈感叹:“做梦都没想到,作家访谈能吸引这么多观众,上次文学这么火,还是闪闪发光的八十年代。”近年来文学式微的声音时常传出,人们怀疑曾经火热的文学,是否已经边缘,不再能进入到当下人的生活中心。当天直播间的火热情形,给守在直播间的众多文学专业人士和数量巨大的文学读者,打了一针强劲的“兴奋剂”。——摘自《齐鲁壹点》2024.1【材料三】语文之大,人之根本。“大语文”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为解决“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问题,山东卫视倾力推出综艺节目——《超级语文课》。目前第三季已经收官,斩获全网16.1亿流量,全平台涨粉100万+。“好客山东”与“好课山东”巧思背后是初心不变,在有望成为“现象级”的电视节目的大路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光明日报》评:《超级语文课》把浓缩的中小学课堂搬上了荧屏,来自全中国各地学校的老师们“赛课”的热情打动了很多观众,也带来了对课堂提质增效的新思考。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综合发展与整体提升。——摘自《财经头条》2024.5(1)小语想写一篇有关“文学”的议论性文章,她在公众号上搜集了以上三则材料,请结合材料帮她完成下面的提纲。文章提纲提出论点①选择最合适的一项A.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埋着一颗文学种子B.谁不爱文学作品?C.多形式的媒介手段能唤醒人们的文学热情D.热播的背后分析问题小语想运用三则材料证明观点,请帮她仿照示例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内容概括:《阿勒泰》强势出圈,②材料二内容概括:③,《人民文学》寻亲。材料三内容概括:语文课走上荧屏,传统教育重启。得出结论无论是影视、直播还是综艺的热播背后,归其本质其实是文学的力量。(2)学校校长想丰富学生们的语文生活,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小语联系三则材料给校长提出以下建议,请你帮忙补充。建议具体形式一、①②二、邀请专家做讲座③以下三位名人,您觉得学校会邀请谁?A.李娟B.董宇辉C.山东台导演④如果你是校报记着,你想向所选名人采访什么问题?③三、开设语文类学习社团比如紫藤诗歌文学社。语文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时节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外出采风,学生在大自然里,感悟生命的律动,即兴写诗、读诗表达情感。18.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锤炼语言铁凝①作家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怎么锤炼呢?方法之一就是不停地阅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阅读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还是从书本上来。而且,书本还可以帮助你消化你所拥有的生活。②最初读书的时候,还是应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读。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有了基础之后,读书便越杂越好。比如写小说不要只读小说。作家贾大山说,因为你没有吃过烙饼,没吃过米饭,你也说不出馒头是怎么个好吃。只有当你吃过了烙饼、米饭等等,有了比较,你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馒头。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都可以增强我们语言的表现力。③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比如契诃夫写的这句:“他的下巴颏就像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本来是一个很可爱的形象,可要是长在这么一个官僚的脸上,多么令人恶心!短短一句,这个力度就有了。这种大家的表现力是了不起的。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④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就是说,你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可是,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那么,如果你不让这个山整个的出来,可以有云层,有雾来遮挡这座山,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这种手法要高明得多。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⑤有些作家常跟我说,怎么说一件事越说越没意思呢?具体的描写是有意思的,但是小说里有些事要交代清楚。交代的过程最不好写,所以叙述语言的锤炼很重要。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更应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说话,关键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说法。只有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说法,语言才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只用来平实呈现对象,而不能生动表现形象。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1)作家为什么要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阅读是作家锤炼语言的路径之一。B.阅读可以帮助作家获取间接经验。C.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D.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生活经历。(2)作家应该怎样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阅读的起点可以是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B.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可以逐渐扩大、变杂。C.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D.阅读时应从写作角度研读作品的表现方式。(3)关于“锤炼语言”的价值,作者表达了哪两点看法?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奥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有删改)(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20.阅读短文,完成问题。中国人的山水观罗兰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A证(企业负责人)-安全员A证(企业负责人考前练习)
- 广东省中山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三模数学试卷附答案
- 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 高一化学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 2024高中地理第3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3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3
- 2024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蜀相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21课自主赏析项羽之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练5化学与STSE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41烃的含氧衍生物强化训练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练3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化学用语含解析
- 呕血护理查房
- 2024年新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 朝韩关系相关分析
- 校园热水方案
- 跟踪服务项目活动实施方案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析与对策
- 财务机器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 建筑保温隔热构造
- 智慧财务综合实训
-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3
- 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