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论说类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论说类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论说类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论说类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论说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说类

(2023新课标1,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襄子国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

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

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

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

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

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笫目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

持久历远,遏奸中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附曰:"今世人

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

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

曰:"诺。"子射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号与而后有功。乾韭书五夫子鲁

2月!必提本然后难工菖有丕似裁?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

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

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瞳大道而不悟,

信省国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

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鲍:孔鲍,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闻云夫子回善之目引向以张本月然目后难之目岂有同不似哉?

答案CE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答案B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

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

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

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鲍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船对

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答案c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答案(1)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

他放在前面。(大意2分,"骄侮""先"各1分)

(2)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大意2分,"请""审"各1分)

5.子船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共3分;只抄原文,且

找准位置,即可以认为考生理解考题,给2分;只写年代有差别但不具体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2023新课标11,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十号宽广之地。闻鼓则进得容则以无有不胜。

法日:"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温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

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坚众皆曰:"宜阻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

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

锐八千渡犯水。玄、琰进兵大战溯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臼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

无术,以芍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

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察。,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

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隋而欲胜敌丕亦难坐星古攵旦无术毒苻竖之类趋也。“太宗

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配水,此兵能合

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

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L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为人困所同陷目而欲胜向敌且不亦难乎且臣故曰无术焉目苻坚之类问是也。

答案EF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答案B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流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泗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

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

于泗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

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

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答案D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答案(1)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

吗!("却""得""不亦......乎”各1分,句意1分)

(2)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出奇""不意""斯"各1分,

句意1分)

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泗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用兵能合不能分。

(2022全国乙,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拿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

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

对目:“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

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装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

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日:“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目:“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日:“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

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摩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

王日:“为之奈何?”邵公对目:“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

公出,周公入,王日:“为之奈何?“周公日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

在于二人送玉日广大平乎木下矣凡所以贵士君于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野之,喟然叹目:“令吏养之。"晏子曰:“臣

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

秩焉。”景公目:“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

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日:“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

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

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

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

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

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

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

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

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译文:_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译文:—

答案

1.D

2.A

3.D

4.(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大意3分

"克""奈……何"各1分)

(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大意3

分"不室""论"各1分)

(2022浙江,14-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用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人于其中以不

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

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号之也。故罪疑者从轻,

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

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

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芸用刑,而非吾之好

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

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

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

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

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怪于其上;

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

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目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

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

西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思砸的一项是(3分)()

A.民自为而召之也召:招致

B.故宁等之于利委:交付

C.而无憾于其上憾:遗憾

D.与之而遂因以必之焉耳劝: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A.

(然后知吾之用刑

I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

(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I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亚琥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

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

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

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

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

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

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4分)

(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4分)

1.答案C憾:仇恨,怨恨。

2.答案B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第一个“以”是连词,表

目的,相当于“来”;第二个“以”是介词,意为凭借。C.第一个“者”用在数词后面彳主往总指上

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可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第二个“者”是定

语后置的标志。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3.答案D首先,原文中第二段提到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不得已“用其刑”,对“在

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不得已“爱其赏”。“爱其赏”即“吝惜赏赐”,可知选项

对其概括不当。其次,第三段开头才有“圣人不然”这样的句子,可见原文中第二段的主语

并不是“圣人”。故D项错误。

4.答案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便

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解析首先,根据文意确定结构紧密的几处:赏罚之所不能及、为之明言其状、使后世嗟叹

痛惜之不已、贤人君子之功烈、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无忧其无闻、圣人重史官。其次,

可根据句首或句尾虚词,加以判断。如''则”“而"“是故”是句间连词;"焉''是句末语气词。由

此,可断出第一层大的停顿。最后,由于“贤人君子之功烈”与“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

关系,且同为“无忧其无闻”的主语,所以在“功烈”后是第二层停顿。故可作出如上断句。

该文段意思是:如果当时的赏罚还达不到,又明白地记载事件的情状,而让后代为之叹惋

痛惜不停。啊!贤人君子的功勋和乱臣贼子的罪恶的情状,在史书中都可以不用担心湮没

不闻了。所以古代的圣人重视史官。

5.答案(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

罢了。

解析⑴“以……为”:“认为……是"。“忍”:“残忍、狠心”。“爱”:“吝惜,吝啬”。(每点1分,

大意1分)

⑵“与,,:“给予”。“是亦……,,中这也是……”。“志”:“存心、有心”。(每点1分,大意1分)

知识归纳

①忍

例句词义出处

小不忍,则乱大谋〈动〉忍耐《论语・卫灵公》

吾羞,不忍为之下<动>愿意,甘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王为人不忍<形>残忍;忍心;狠心《史记・项羽本纪》

②与

例句词义出处

则与一生彘肩<动>给予《史记•项羽本纪》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亲附,亲近《六国论》

吾与汝毕力平险<连>和《愚公移山》

去时里正与裹头<介>为潜《兵车行》

蹇叔之子与师<动>参加《骰之战》

吾与点也<动>赞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助>相当于“欤”《齐桓晋文之事》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统治天下,并不是有要胜过百姓的心理。(他们)制定刑罚的目的是制裁天下那

些犯了罪的人,而唯恐老百姓犯法而不能自免;(他们)制定奖赏的目的是等待天下的贤能

之才(来归附),而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使得自己的奖赏无法施加到他们身上。因为君子(是)

把天下放在最先,然后才有不得不做的事。不得不动用刑罚,不是我们君子内心追求的事

情,而是老百姓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而招致的结果。所以,(君子在处理问题时)当罪行轻

重难以决断时,他们就从轻处罚;当功劳大小不好确定时,他们就从重奖赏,(这)都是顺从天

下人所希望的那样去做。

况且,以君主的身份面对百姓,两者之间形势的强弱、地位的上下(显而易见),是不必等到

在寻常的事情上争出个是非之后才能分清胜负的。所以,宁可送给他们利益,使他们占取

优势,我(也)不追求胜过他们。只有天下那些罪过恶行暴露显著不可掩盖的,语言的辩白也

不能(让其)脱罪的,不得已才使用刑罚。只有对那些在朝廷没有功劳的,在家乡不讲信义的

人,不得已才吝惜赏赐啊。像这样之后,(天下人)就知道我使用刑罚,不是因为我喜好杀人;

知道我不赏赐,不是因为我不希望使百姓富贵。假使某个人的罪行推一推就可以让他受刑,

而考虑他的犯罪迹象,拉一拉却又可以按无罪论处;某个人的功劳如果认同就可以给赏,

而稍加排斥就又可以不给赏。像这两种情况,如果不把好处给人民,那么天下人就有用来

议论我的理由了。假如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可以处罚和不可以赏赐的,那么我们还可以自我

辩解。假如天下的人知道他有可以不用处罚、可以得到赏赐的说法(却被我们处罚或不

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圣人就不是这样做的。(他们)认为天下的百姓,不幸而犯了罪,如果是可以处罚也可以不处

罚,那么,处罚了就会违背爱护人的道德;幸而立了功,如果是可以奖赏也可以不奖赏,那么,

不奖赏就会损害诚实不欺的信誉。与其严格搬用法律,不如让老百姓保全他们的身体和性

命而对上没有怨恨;与其(强调百姓)不要越过自己的身份使用器物、名号,不如引导百姓乐

于从为善中获取利处,而不要有失望和不知满足的心理。唉!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

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那些君子给予百姓忠

厚的刑赏,难道只是为了给他们这种刑赏吗?给他们这种刑赏,是趁机用来勉励他们啊。所

以,放弃给他们定罪而随之以无罪来处理他们,这是用羞耻心来勉励他们;放弃轻微的赏

赐而选择厚重的赏赐,这是用大义来勉励他们。这是想要百姓思考然后懂得道理啊。所

以,(即使是)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盛世,如果舍弃了上面的做法,那么仁义忠厚的教

化也没有办法让百姓知道了。

(2021新高考1,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ff,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必镇去工故

皇正丛三丛弟及匹弟之子里童獴皆为工工者数士人上丛容旦群里遍封宗子于木下利坐封德

彝对日:“上皇敦睦九族,大封串笔,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

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目:“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

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

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

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

是数年之后,净中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

召见,问以政道。对日:“隋主好自专席今,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

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

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

御史。上患更多受贼,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

目:“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

何忧不治?”

臣光目: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

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

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

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

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

的不当行为谏铮,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冰,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

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B

2.D

3.B

4.(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

会变成忠臣。

5.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

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

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

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

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大量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

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是的。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育百姓,怎么可以使百姓辛劳来养活

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有几位有功者没有降。太宗与群

臣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有人请求用严酷的刑法来禁止偷盗,太宗笑他说:“百姓之所以做盗

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迫,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应当杜绝奢

侈减少浪费,轻徭薄赋,选用清廉守正的官吏,使百姓吃穿有余,那么他们自然不去做盗贼,

怎么用得到严酷的刑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大门不闭,商人旅客可

在野外住宿。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向他询问为政之道。张玄素答

道:“隋朝皇帝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委任给群臣,群臣内心畏惧,只知道奉命加以执

行罢了,没有敢违抗的。靠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假使做到得失参半,荒谬悖理的地方已

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人的阿谀奉承蒙蔽,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陛下如果真能够谨

慎地选择群臣,分别让他们担任事务,自己安坐在朝廷上,天下太平,考查臣下的成败,然

后施以刑罚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还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吗?”太宗赞许他的言论,提

拔他为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司

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当官的接受贿赂,犯的罪

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贿赂给他,他才接受,这是陷害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

子)所说的'用道德加以引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的文

武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不一味顺从,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

还担忧国家治理不好吗?”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

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

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如同影子,圭表一动影子就

随之而动。

(2021高考全国乙,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戴胄忠渍公真擢为大理少卿上必选人务诈置资荫教金自首丕直煮死木几有旌.鼠辜焚煮

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日:“敕者出于一时之喜

£7^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

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目:“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狎藜执法,言如

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郁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

祐谏口:“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较罪而根松相,臣恐人无

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

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懑月展。朕庭

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

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

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o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

与侍臣论狱。魏征日:“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

千余人,帝悉令斩之。木零烝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

执奏,尽杀之。”上目:“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

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

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

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

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

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

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

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净;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

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

6.C

7.B

8.D

9.(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

朝廷。

参考译文:

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

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

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

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

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

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

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从

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郁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上大怒,想要斩杀裴仁轨。

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不是陛下所独有的。

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被处以死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上高兴,免除了裴仁轨的

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下令进

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有关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已经完成三次回奏。另外,

古代惩治犯人,君主为此撤掉乐器减少膳食。我的宫廷里没有常设的乐器,然而常常为此不

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

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

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

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

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

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的,进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

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於士澄逮捕盗贼,

稍微牵涉有可疑之处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其认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斩杀他

们。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盗贼数量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

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张元济)最终没敢奏报皇上,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仅

仅是隋炀帝不行正道吗?他的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不灭亡?你们应该以

此为鉴。”

(2021高考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

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

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罩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诙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日:“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日:“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

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

狷,君子皆不中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苟有异

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胖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

何求哉?委乎天用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跋,今而目:“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

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

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

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着使襄年四十而

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

贝I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修其所不至;使年益

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利韭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非知量

出必为韭是也诚必为韭建幸亦谙覆襄丕藜惮场于■吉电。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

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胖(xl):人名,与孔子同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唱于人唱:称道,赞扬。

B.某尝酒景山好称学韩杜笔病:批评,不满。

C.君子皆不用也由:遵循,遵从。

D.而偎其所不至恨:遗憾,后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J困于道者多矣

A,1移其粟于河内

|委乎天顶待用者也

]惜其用武巾不终也

|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仁]其翼若垂天之云

[以道所怀

D,[作《师说》/贻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

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

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

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世态度,

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17.用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

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答案

14.A

15.D

16.C

17.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

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18.(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辞,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特别爱好韩

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参考译文:

蔡襄顿首叩拜景山足下:夏天的时候承蒙你降低身份(向我)出示几十篇新作的文章,其

中有你所称赞的却是我所不愿意做的,借由事情前来咨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你思考并遵

从,(却)不敢用文辞表达出来。近来承蒙(你向我)出示书信,满满千百字,引用类似的例证

来说明事理,和固执坚守不变的人一样。我想始终不说,但要是使景山你固执不改变,只是

向别人倡导,也是我的大过错了。

我曾经批评你好以学习韩杜笔法自诩,告诉别人,现在又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

又学习他们的文辞,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特别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

喜爱。”我认为通过学习道来学习作文,道达到(一定高度),文也会达到(一定高度);而通

过学习作文来学习道,被道困住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宣扬)道的工具。

与其通过文辞的优美来吸引别人,哪里比得上先通过道来吸引别人呢?你之前来信主张以文

辞为主,所以(我才)有这样的一番话。我哪里敢鄙视文辞呢?只不过是事情有先后之分罢了。

我写文章,没有能力超过别人,行文断句的水平,有时也和古人类似,不值得奇怪的。

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通过文辞求于高位之人,现在说:“我凭借文

辞向皇帝寻求正道,并不损害道义。古人重视自谋仕进,我仕途艰难,请求别人了解我也没

有什么惭愧的。”又说:“(如果我)有数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你为什么会

以自谋仕进为乐,却又以自我隐退为勇?这是没有脱离焦躁呀。狂妄的人容易冒进很难后退,

狷介的人很难自进却容易后退,这两种情况都是君子所不愿意遵循的。君子在进退方面,(愿

意)遵从的只有道而已。景山你又常常以前世有权势的人自谋仕进的经历自比,如果和我的

说法不同,即使是古代有权势的人,我也不认同。就说仲尼,佛聆召见他,他才打算前往,

孟子不被鲁侯礼遇,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命运委托给上天,等待被任命呀。

(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艰难,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外

遭到无辜的屈辱。”这也是景山你没有想到的吗?圣人的话,我敬畏;贤人的规矩,我(因做

不到而)感到羞愧。有人说我,我便将喜悦愤怒放在一边,然后辨别其中的是非曲直。如果

他们的话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那么我就敬畏而且感到羞愧;他们的话不符合(圣人贤者的

观点),我将怜悯他,哪里有时间接受并(把这)当作羞辱呢?在普通人眼里是羞辱,在君子

眼里不是羞辱,景山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明白呀,(不然)抑郁愤怒的心会更加让你受

损伤。景山你又说:假使蔡襄年过四十地位卑下屈辱,未必能像我一样恬然不苟且。我又再

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还怎么企望众

人(相信我)呢?即使如此,我不求让别人相信我,我对自己的相信更加明晰。身体的困顿安

泰,不能知道,求学的远近,只要尽力就可以了,我所能相信自己的就是,行动上不退却,

(想尽一切)有利于行动(的办法就可以了)。现在看从前,还能以自己所坚持的为乐,遗憾自

己所不能到达的;假使年龄越大,而思虑越广,岂能舍去自己乐于坚持的,而听凭自己所遗

憾的!

和你分别很久了,想着能见上一面,来说出我的感怀。现在虽然说的是诚恳的言辞,并

不是要战胜你,只是要陈述我自己坚持的观点。也并不知道你认为是不是这样,如果(你)

认为不是这样,希望你能告诉我,我不敢对你的屡次告知害怕厌烦。不说了,蔡襄顿首叩拜

致上。

(2020天津,7—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辱先人,始弃

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

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

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

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用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

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他,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⑧尝作新襦,积钱累月7能就,一日覆

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

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

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

旧俗方以大坏,?藜蹩,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耳有陷于危

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住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提节以求贵市道必营利苣家之所深胜。子孙戒

之,尚无坠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暮,士之治生

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

哉!

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

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

告改。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西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

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