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易•乾卦•象》最早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命题集中概括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许多有关中华民族童年的传说,诸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是火的发明者;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开创了渔猎时代;神农斲木为耜,揉木为来,创造了农业……《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很清楚,上述的燧人氏、包牺氏、神农氏等,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创造了上古文明了不起的“作者”,而非神。中华民族宗教观念淡薄,很早便具有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是《周易》得以概括“自强不息”命题的历史文化前提。孔子重视刚健有为,进而提出了“刚”的思想。在他看来,一个人要做到刚健有为,很不容易,这首先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朝闻道,夕死可矣”,都是在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才有可能进而做到下面两点。其一,安贫乐道,志存高远,拒绝各种名利的诱惑。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甘于寂寞,是一种美德。一个人有无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业绩来,“求为可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非取之有道,君子不为;贫与贱是人之所恶,非去之有道,君子不弃。“欲”与“刚”不两立,无欲则刚。其二,保持乐观的精神,百折不挠,奋斗不止。他所以高度赞扬颜回,就在于颜回能在别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孜孜追求,成为了楷模。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在顺天应时,日新求进。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多有志士仁人倡言变法革新,甚至舍生取义,不惜为此牺牲生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故鼎新精神,正是他们赖以倡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指导。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既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故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终又归结为品德修养和人格的建立,从而与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正气”,为承担天降之大任,必先苦其心志,也是在强调以建立人格为重。宋明理学强调“内圣外王”,进一步将此一理念表述得更加简洁明了。(摘编自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中新社记者:中国人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谢茂松: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原典《五经》之首的《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此处的忧患,不是指怨天尤人,而是强调中国文明传统“返求诸已”,在忧患中不断锤炼和增进自身的德性。《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此种德性精神为中华民族首要之德性,也就是乾卦所说的“乾元”之德。要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乾元”之德。其中,“元”表示元初,表示仁,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初心”。“元”之德性就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内部极为深厚、丰盈的主体性,“忧悲”则正是主体性的表现。纵观历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曲折性,也正是历史忧患意识之所在。在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葆有初心之纯粹,虽然国家力量强弱有时,但民族精神始终自强不息。中新社记者: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谢茂松:“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始终保持连续未断裂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所在。“元”之“初心”是要在忧患中、在历史的曲折中不断经受检验而始终保持“乾元”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危机考验,而能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历史。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虽经历了一次次忧患,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强不息的文明主体精神,其一以贯之于中国全部历史和发展进程之中。中新社记者: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谢茂松:今天,对自强不息内涵的最新要求,就是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提“三个务必”中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就是“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都与中国文明传统“自强不息”精神有深层联系。至于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妨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结合起来看,在《周易》中,两者前后相连,体现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才能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正所谓“己欲达而达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与他国共同发展不会强行改造对方,而是完全由对方独立做主。另一方面是“君子以厚德戴物”,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抱有平等心与谦虚态度,正所谓“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这其中包含了对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赏与借鉴。(摘编自《自强不息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重视刚健有为,他的“刚”的思想体系,包括“坚定的信念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安贫乐道”“保持乐观”等内容。B.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精神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C.《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在忧患中,中国文明传统“反求诸己”,这种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主体性的体现。D.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但包括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更包含对其他文明的欣赏与借鉴,能充分体现中国精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作者之谓圣”中的“作者”指具有主体性的人,由此,《周易》得以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B.一个人可以甘于寂寞,可以不计较地位,但又努力做出业绩,“求为可知”,这与“人不知而不愠”并不矛盾。C.由孟子“养吾浩然之正气”、宋明理学“内圣外王”可以看出,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重人格修养的理念一脉相承。D.深刻理解“乾元”之德是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前提条件,可见“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两个概念相通,但并不完全一致。(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B.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C.革,去故也;鼎,取新也。D.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4)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提问,材料二的访谈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报刊开辟“释典”专栏,本期主题是“自强不息的价值”,编辑选定了三个关键词:“养德”“延续”“发展”。请你结合材料,围绕主题,对三个词语进行阐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亚哈船长第三次率领自己的队伍,踏上了找莫比•迪克复仇、殊死相争的航程。“他的心简直是铁打的。”大船上的斯达巴克望着亚哈船长他们远去的小艇,喃喃地说。“别说是莫比•迪克,这回恐怕是一群鲨鱼就能把你们都嚼碎了呀!”“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了。”就在斯达巴克吐露着自己最后的心声时,一只一直跟着他们盘旋的老鹰又落在了主桅顶的球冠上,并且开始用尖嘴啄起风信旗来。只几下,老鹰便将它啄烂了。之后,①那老鹰振翅飞起,将风信旗也给叼走了。斯达巴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禁冷笑起来:“亚哈船长,你看看这场面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黄昏就是我们的末日了!”“嗨,桅项上的人,看见家乡小山坡上我那可爱的孩子了吗?”斯达巴克动情地嚷道。“快点回来吧,亚哈船长,快点回来吧,鲨鱼,鲨鱼上来了呀!”可是亚哈船长并没有听到这叫喊。只一小会儿,鲨鱼就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艇的四周,好像是瞬间从深渊里升上来的一样。那些鲨鱼开始狠狠地咬起水手的桨叶来,就像它们当初咬拖在大船旁的死鲸一样。这时,海浪大了起来。隆隆的响声过后,莫比•迪克带着若干的绳索和标枪冲上了半空。“快冲上去!”亚哈船长对桨手们叫着,小艇们在他的号令中先后冲了上去,闪亮的标枪飞向莫比•迪克。莫比•迪克一边奋力向前游,一边用它的大尾巴在小艇之间一通乱思。小艇让它弄得不得不分散开了,除了亚哈船长的小艇没事之外,另两条小艇的艇头已经被碰碎了,刀枪都掉到了海里。只有亚哈船长的小艇好好的,甚至一点伤痕都没有。“破了的艇赶快回大船去修,修好了再下来,我的船接着去追,船上的人谁也不准动,否则我就让他尝一下做给莫比•迪克的标枪。”可是莫比•迪克却不想恋战,而是想走了。斯达巴克扯开喉咙向亚哈船长嚷道:“不要再追了,亚哈,现在回头还来得及,你没发现?莫比•迪克对你并没仇吗,现在是你的问题,你不要跟它没完没了啦!”“少废话,赶快把大船掉头,跟着我,注意保持距离。”亚哈船长对斯达巴克下着命令。现在,莫比•迪克游进的速度已经开始慢了下来。不知道它究竟是在历经了三天的被追捕之后累了,还是又在想耍什么花样。桨手们以比平时多出许多的力气来划着桨。他们的桨现在已经变成像很大的锯齿一样参差不齐了,每划两三下才和平常划一下起到的作用一样。亚哈手持自己的标枪站了起来,就像是一个古代神话里的英雄。他的身子向后一仰,双臂笔直地高举起来,对准莫比•迪克的眼睛,连同他无比恶毒的咒骂一起,把手里闪着寒光的标枪扔了出去。标枪和着亚哈船长的叫骂,一起插进了莫比•迪克的眼窝,②就仿佛陷进了一个深深的无可自拔的泥渊。莫比•迪克身子一扭,侧腹猛地滚动了起来。小艇灵活地一闪,躲开了这致命的打击,但却被弄了个底朝天。小艇上所有的人都被翻进了海里。“快,放绳,把小艇靠上去,别让它跑。”亚哈船长着急地嚷着。莫比•迪克感到小艇追上来了,急忙转身,用自己的额头去迎击。就在它回转身来的时候,它看到了那艘应亚哈船长的命令紧紧跟着小艇的大船。一时之间,它把千仇万恨都集中在了那黑乎乎的庞然大物身上,在它看来,那也许是它一切灾祸的总根源。莫比•迪克毅然转身,向大船的船头扑去,用它疯狂的大嘴,对着船头乱咬乱嚼起来。莫比•迪克痛快淋漓地发泄着自己的愤怒,这时候,一切都是它的仇敌。“那白鬼在咬我们的大船呀!”小艇上的一个桨手绝望地叫起来。他的声音颤抖着,叫人听了感到可怖。“我的眼瞎了吗?”亚哈船长有些神志恍惚地问,他的气力已经到了最后。“快呀,快划呀,快去阻止那疯鬼,救我们的大船,那是你们所有人的命呀!”亚哈船长声嘶力竭地叫喊着。“莫比•迪克,你这混蛋!你这疯子!你只管冲我来,管斯达巴克他们什么事!你放开他们,让我俩一决生死!来呀,你来呀!”可是莫比•迪克不理会亚哈船长的叫阵,依旧疯狂地沉醉于对大船的专心致志地扑咬之中。亚哈船长举起最后的一支枪,用尽最后的力气,掷了出去。“你这无法征服的家伙,我会记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狱,我也不会放过你,我还要接着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枪下之鬼为止,呸!”最后的枪击中了莫比•迪克。莫比•迪克用尽最后的体力,狂奔起来。捕鲸索绞在了一起。亚哈船长弯腰去解。如飞的绳索勒住了他的颈。亚哈船长一声没吭,就被绳子拖了出去,不见了。绳子放尽的时候,索桶弹了出来,一下子就把一个水手射倒了,只见他往海里一沉,立时没了。海面上迷蒙一片。莫比•迪克静静地仰在不远的水面上,白光一片。③几个原本在高处的水手,现在正以一种安详的神态,随着大船一起下沉。红色的风信旗在水面翻卷着。一群苍鹰赶来,围绕在这周围。④一只鹰用长嘴去啄那旗,不料旗子一卷,正把它给卷了进去,于是它随着最后的旗帜一起,没进漩涡。海面上顿时死一般沉寂。海鸟围着此地盘旋,声声凄厉。海涛滚滚而去,仍旧寻常。一切都像是没有发生一样。(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斯达巴克吐露的心声,表现了他眷恋家庭,忧心忡忡,不愿再与白鲸搏斗。B.白鲸带着若干的绳索和标枪,侧面展现了白鲸的凶猛和捕鲸者的穷追不舍。C.密密麻麻的鲨鱼象征大海中无时不在的风险,会时时威胁船员的生命安全。D.白鲸游进速度变慢,表明它在迷惑对手,后文的乱咬、扑咬、狂奔便是印证。(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老鹰叼走风信旗,象征大船迷失了航向,预示了小说悲剧的结局。B.句子②既是标枪插入眼窝的形象表述,又是下文捕鲸者们陷入深渊的预兆。C.句子③中“安详”写出了几个水手面对船长不见、死亡来临时的镇定与从容。D.句子④中老鹰被卷走这一情节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匠心独运。(3)请结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概括亚哈船长和圣地亚哥形象的不同。(4)画外音指电影中不是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外加于人物或事件的议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鲸与亚哈船长同归于尽的近景与远景,并拟写画外音。①近景:②远景:③画外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大之则尊于富贵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虽名为诸侯,实有万乘,不足以挺其心矣。诚辱则无为乐生。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忠臣亦然。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国有士若此,则可谓有人矣。若此人者固难得,其患虽得之有不智。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于使。翟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禄者,鹤也;所贵富者,宫人也。君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弘演至,呼天而啼。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襮①。”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为无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复立卫于楚丘。弘演可谓忠矣,杀身出生以徇其君。非徒徇其君也,又令卫之宗庙复立,祭祀不绝,可谓有功矣。(节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有删改)材料二:乌震,冀州信都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卒,稍以功迁裨校,隶符习军。习从庄宗于河上,而镕为张文礼所弑,震从习讨文礼,而家在赵,文礼执震母妻及子十余人以招震,震不顾。身先士卒。晋军攻破镇州,震以功拜刺史。震为人纯质,少好学,通《左氏春秋》,喜作诗。及为刺史,以廉平为政有声。明宗闻其名,擢拜河北道副招讨使,领宁国军节度使,代房知温成于卢台军。呜呼!忠孝以义则两得吾既已言之矣若乌震者可谓忠乎?甚矣,震之不思也。夫食人之禄而任人之事,事有任,专其责,而其国之利害,由己之为不为,为之虽利于国,而有害于其亲者,犹将辞其禄而去之。矧其事众人所皆可为,而任不专己,又其为与不为,国之利害不系焉者,如是而不顾其亲,虽不以为利,犹曰不孝,况因而利之乎!夫能事其亲以孝,然后能事其君以忠,若乌震者,可谓大不孝矣,尚何有于忠哉!(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注】襮(bó):表,外衣。翟人攻卫,杀懿公,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出使归来,剖腹,把懿公的肝置入自己的腹中,犹如给肝穿上外衣,故自称为“襮”。(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忠孝A以义B则两得C吾既已D言之矣E若F乌震者G可谓H忠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兵车万辆,与《过秦论》中“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词义相同。B.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国家政权。本文指前者。C.迁,指晋升,与《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中的“迁”词义相同。D.从,指跟从,与《鸿门宴》“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人珍视名节,把它看得比富贵还尊贵,私利就不足以使士人的心情快乐了。B.翟人攻卫,卫国百姓认为国君把官位俸禄给予鹤、把富贵赐予宫人,拒绝迎战。C.乌震不为敌军所屈,身先士卒,率军队攻破镇州,因军功升为河北道副招讨使。D.乌震为人单纯质朴,少时好学,精通“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喜欢创作诗歌。(4)上述材料对“忠臣”的看法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冬夜读书陆游莫笑灯檠①二尺余,老来旧学要耘鉏②。寒生点滴三更雨,喜动纵横万卷书。本著儒冠那免此,可因吏牍顿抛渠?善和旧赐今犹在,剩采芸香辟蠹鱼③。【注】①灯檠(qíng):灯架。②耘鉏(chú):同“耘锄”,耕种。③蠹(dù)鱼:蛀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灯檠”指的是矮小的灯台,象征作者年纪已经老迈,写出了诗人穷困落魄的境况。B.颈联运用反问,表明身为儒生就应勤于读书,即使担任官职,公务缠身,也不能抛弃读书。C.尾联中的“芸香”指驱除书籍蠹虫的香料,“剩采芸香”体现了作者对书籍的无比珍视。D.本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书愤》中体现的雄放豪迈、沉郁悲壮的风格不同。(2)本诗的颔联广受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语文老师批阅作文时,面对学生缺少修饰或过于浮夸的语言,引用《论语》中的“,”作为评语,引导学生文质兼备。(2)《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先是军事出击,南征百越,使得百越的君王只能“,”。(3)“沧海”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体,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三、积累与运用(20分)(一)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冶长》)②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④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⑤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免于刑戮②刑于寡妻B.①以其兄之子妻之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①天下有道则见②靡不毕见D.①奚自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在“有道之邦”和“无道之邦”如何立身处世,孔子分别持怎样的主张?(3)材料⑤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前四则材料或《论语》原文谈谈你的看法。(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从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①,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左右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的春节,展现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舞狮、逛庙会等传统方式,还是城市周边短途游、非遗大集买年货、体育健身迎新春、文博场馆过大年的新尝试,②。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赋予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今天,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日益提升,③,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庆祝这个寓意美好的节日,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心系远方、肩担责任是一种大境界。而现在也有不少青年人胸怀远方,却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不了解朝夕相处的人,呈现出一种“附近的消失”现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易•乾卦•象》最早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命题集中概括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许多有关中华民族童年的传说,诸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是火的发明者;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开创了渔猎时代;神农斲木为耜,揉木为来,创造了农业……《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很清楚,上述的燧人氏、包牺氏、神农氏等,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创造了上古文明了不起的“作者”,而非神。中华民族宗教观念淡薄,很早便具有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是《周易》得以概括“自强不息”命题的历史文化前提。孔子重视刚健有为,进而提出了“刚”的思想。在他看来,一个人要做到刚健有为,很不容易,这首先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朝闻道,夕死可矣”,都是在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才有可能进而做到下面两点。其一,安贫乐道,志存高远,拒绝各种名利的诱惑。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甘于寂寞,是一种美德。一个人有无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业绩来,“求为可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非取之有道,君子不为;贫与贱是人之所恶,非去之有道,君子不弃。“欲”与“刚”不两立,无欲则刚。其二,保持乐观的精神,百折不挠,奋斗不止。他所以高度赞扬颜回,就在于颜回能在别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孜孜追求,成为了楷模。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在顺天应时,日新求进。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多有志士仁人倡言变法革新,甚至舍生取义,不惜为此牺牲生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故鼎新精神,正是他们赖以倡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指导。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既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故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终又归结为品德修养和人格的建立,从而与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正气”,为承担天降之大任,必先苦其心志,也是在强调以建立人格为重。宋明理学强调“内圣外王”,进一步将此一理念表述得更加简洁明了。(摘编自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中新社记者:中国人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谢茂松: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原典《五经》之首的《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此处的忧患,不是指怨天尤人,而是强调中国文明传统“返求诸已”,在忧患中不断锤炼和增进自身的德性。《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此种德性精神为中华民族首要之德性,也就是乾卦所说的“乾元”之德。要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乾元”之德。其中,“元”表示元初,表示仁,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初心”。“元”之德性就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内部极为深厚、丰盈的主体性,“忧悲”则正是主体性的表现。纵观历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曲折性,也正是历史忧患意识之所在。在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葆有初心之纯粹,虽然国家力量强弱有时,但民族精神始终自强不息。中新社记者: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谢茂松:“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始终保持连续未断裂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所在。“元”之“初心”是要在忧患中、在历史的曲折中不断经受检验而始终保持“乾元”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危机考验,而能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历史。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虽经历了一次次忧患,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强不息的文明主体精神,其一以贯之于中国全部历史和发展进程之中。中新社记者: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谢茂松:今天,对自强不息内涵的最新要求,就是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提“三个务必”中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就是“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都与中国文明传统“自强不息”精神有深层联系。至于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妨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结合起来看,在《周易》中,两者前后相连,体现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才能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正所谓“己欲达而达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与他国共同发展不会强行改造对方,而是完全由对方独立做主。另一方面是“君子以厚德戴物”,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抱有平等心与谦虚态度,正所谓“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这其中包含了对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赏与借鉴。(摘编自《自强不息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重视刚健有为,他的“刚”的思想体系,包括“坚定的信念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安贫乐道”“保持乐观”等内容。B.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精神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C.《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在忧患中,中国文明传统“反求诸己”,这种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主体性的体现。D.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但包括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更包含对其他文明的欣赏与借鉴,能充分体现中国精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作者之谓圣”中的“作者”指具有主体性的人,由此,《周易》得以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B.一个人可以甘于寂寞,可以不计较地位,但又努力做出业绩,“求为可知”,这与“人不知而不愠”并不矛盾。C.由孟子“养吾浩然之正气”、宋明理学“内圣外王”可以看出,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重人格修养的理念一脉相承。D.深刻理解“乾元”之德是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前提条件,可见“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两个概念相通,但并不完全一致。(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B.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C.革,去故也;鼎,取新也。D.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4)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提问,材料二的访谈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报刊开辟“释典”专栏,本期主题是“自强不息的价值”,编辑选定了三个关键词:“养德”“延续”“发展”。请你结合材料,围绕主题,对三个词语进行阐释。【解答】(1)D.“不但包括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更包含对其他文明的欣赏与借鉴”递进关系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另一方面是‘君子以厚德戴物’……这其中包含了对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赏与借鉴”可知,应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故选:D。(2)A.“由此,《周易》得以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中华民族宗教观念淡薄,很早便具有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是《周易》得以概括‘自强不息’命题的历史文化前提”可知,前提应是“很早便具有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而不是“《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作者之谓圣’中的‘作者’指具有主体性的人”。故选:A。(3)材料一谈的是“自强不息精神”。A.意思是: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B.意思是:仲尼困顿不堪而作《春秋》;屈原被流放,于是写了《离骚》。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C.意思是: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D.意思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体现了“圣人对于他人生命的关爱”,与自强不息精神无关。故选:D。(4)作为访谈,访者在问题的设置上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则,才能突出访谈的主题并引导谈者一步步进行回答:①主题明确,访谈问题集中。材料二一共提出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人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三是“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这三个问题关键词全是围绕“自强不息精神”展开,非常集中。②内容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这三个问题依次侧重点是:一是“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内在关联”,三是“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的内涵”。三个层次成递进式,说理透彻。③提问语言指向明确,直来直去,针对性强。如“为何……”“如何看待……”“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新的内涵”,这些词语简明扼要、直截了当,针对性极强,便于对方理解并有的放矢的回答。(5)①养德: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既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故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终又归结为品德修养和人格的建立,从而与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可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最终又归结为品德修养和人格的建立,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所以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养德价值。②延续:依据材料二第七段“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危机考验,而能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历史。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虽经历了一次次忧患,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强不息的文明主体精神”可知,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所以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延续价值。③发展:依据材料二第八段“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和最后一段“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才能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可知,一方面,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所以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发展价值。答案:(1)D(2)A(3)D(4)①能够紧扣主题,围绕核心问题进行采访。访谈围绕自强不息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展开,提出相关问题,没有偏离。②提问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由“数千年前中国为何强调”出发,到“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内在关联”,再过渡到时代内涵”问题,不蔓不枝,层层深入。③提问语言针对性强。如“为何”“如何看待”“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新的内涵”,这些词语简明扼要、直截了当。(5)①养德:自强不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人们在忧患中不断锤炼和增进自身的德性,提升品德修养。②延续: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动力。③发展:一方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增添新内涵,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亚哈船长第三次率领自己的队伍,踏上了找莫比•迪克复仇、殊死相争的航程。“他的心简直是铁打的。”大船上的斯达巴克望着亚哈船长他们远去的小艇,喃喃地说。“别说是莫比•迪克,这回恐怕是一群鲨鱼就能把你们都嚼碎了呀!”“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了。”就在斯达巴克吐露着自己最后的心声时,一只一直跟着他们盘旋的老鹰又落在了主桅顶的球冠上,并且开始用尖嘴啄起风信旗来。只几下,老鹰便将它啄烂了。之后,①那老鹰振翅飞起,将风信旗也给叼走了。斯达巴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禁冷笑起来:“亚哈船长,你看看这场面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黄昏就是我们的末日了!”“嗨,桅项上的人,看见家乡小山坡上我那可爱的孩子了吗?”斯达巴克动情地嚷道。“快点回来吧,亚哈船长,快点回来吧,鲨鱼,鲨鱼上来了呀!”可是亚哈船长并没有听到这叫喊。只一小会儿,鲨鱼就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艇的四周,好像是瞬间从深渊里升上来的一样。那些鲨鱼开始狠狠地咬起水手的桨叶来,就像它们当初咬拖在大船旁的死鲸一样。这时,海浪大了起来。隆隆的响声过后,莫比•迪克带着若干的绳索和标枪冲上了半空。“快冲上去!”亚哈船长对桨手们叫着,小艇们在他的号令中先后冲了上去,闪亮的标枪飞向莫比•迪克。莫比•迪克一边奋力向前游,一边用它的大尾巴在小艇之间一通乱思。小艇让它弄得不得不分散开了,除了亚哈船长的小艇没事之外,另两条小艇的艇头已经被碰碎了,刀枪都掉到了海里。只有亚哈船长的小艇好好的,甚至一点伤痕都没有。“破了的艇赶快回大船去修,修好了再下来,我的船接着去追,船上的人谁也不准动,否则我就让他尝一下做给莫比•迪克的标枪。”可是莫比•迪克却不想恋战,而是想走了。斯达巴克扯开喉咙向亚哈船长嚷道:“不要再追了,亚哈,现在回头还来得及,你没发现?莫比•迪克对你并没仇吗,现在是你的问题,你不要跟它没完没了啦!”“少废话,赶快把大船掉头,跟着我,注意保持距离。”亚哈船长对斯达巴克下着命令。现在,莫比•迪克游进的速度已经开始慢了下来。不知道它究竟是在历经了三天的被追捕之后累了,还是又在想耍什么花样。桨手们以比平时多出许多的力气来划着桨。他们的桨现在已经变成像很大的锯齿一样参差不齐了,每划两三下才和平常划一下起到的作用一样。亚哈手持自己的标枪站了起来,就像是一个古代神话里的英雄。他的身子向后一仰,双臂笔直地高举起来,对准莫比•迪克的眼睛,连同他无比恶毒的咒骂一起,把手里闪着寒光的标枪扔了出去。标枪和着亚哈船长的叫骂,一起插进了莫比•迪克的眼窝,②就仿佛陷进了一个深深的无可自拔的泥渊。莫比•迪克身子一扭,侧腹猛地滚动了起来。小艇灵活地一闪,躲开了这致命的打击,但却被弄了个底朝天。小艇上所有的人都被翻进了海里。“快,放绳,把小艇靠上去,别让它跑。”亚哈船长着急地嚷着。莫比•迪克感到小艇追上来了,急忙转身,用自己的额头去迎击。就在它回转身来的时候,它看到了那艘应亚哈船长的命令紧紧跟着小艇的大船。一时之间,它把千仇万恨都集中在了那黑乎乎的庞然大物身上,在它看来,那也许是它一切灾祸的总根源。莫比•迪克毅然转身,向大船的船头扑去,用它疯狂的大嘴,对着船头乱咬乱嚼起来。莫比•迪克痛快淋漓地发泄着自己的愤怒,这时候,一切都是它的仇敌。“那白鬼在咬我们的大船呀!”小艇上的一个桨手绝望地叫起来。他的声音颤抖着,叫人听了感到可怖。“我的眼瞎了吗?”亚哈船长有些神志恍惚地问,他的气力已经到了最后。“快呀,快划呀,快去阻止那疯鬼,救我们的大船,那是你们所有人的命呀!”亚哈船长声嘶力竭地叫喊着。“莫比•迪克,你这混蛋!你这疯子!你只管冲我来,管斯达巴克他们什么事!你放开他们,让我俩一决生死!来呀,你来呀!”可是莫比•迪克不理会亚哈船长的叫阵,依旧疯狂地沉醉于对大船的专心致志地扑咬之中。亚哈船长举起最后的一支枪,用尽最后的力气,掷了出去。“你这无法征服的家伙,我会记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狱,我也不会放过你,我还要接着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枪下之鬼为止,呸!”最后的枪击中了莫比•迪克。莫比•迪克用尽最后的体力,狂奔起来。捕鲸索绞在了一起。亚哈船长弯腰去解。如飞的绳索勒住了他的颈。亚哈船长一声没吭,就被绳子拖了出去,不见了。绳子放尽的时候,索桶弹了出来,一下子就把一个水手射倒了,只见他往海里一沉,立时没了。海面上迷蒙一片。莫比•迪克静静地仰在不远的水面上,白光一片。③几个原本在高处的水手,现在正以一种安详的神态,随着大船一起下沉。红色的风信旗在水面翻卷着。一群苍鹰赶来,围绕在这周围。④一只鹰用长嘴去啄那旗,不料旗子一卷,正把它给卷了进去,于是它随着最后的旗帜一起,没进漩涡。海面上顿时死一般沉寂。海鸟围着此地盘旋,声声凄厉。海涛滚滚而去,仍旧寻常。一切都像是没有发生一样。(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斯达巴克吐露的心声,表现了他眷恋家庭,忧心忡忡,不愿再与白鲸搏斗。B.白鲸带着若干的绳索和标枪,侧面展现了白鲸的凶猛和捕鲸者的穷追不舍。C.密密麻麻的鲨鱼象征大海中无时不在的风险,会时时威胁船员的生命安全。D.白鲸游进速度变慢,表明它在迷惑对手,后文的乱咬、扑咬、狂奔便是印证。(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中老鹰叼走风信旗,象征大船迷失了航向,预示了小说悲剧的结局。B.句子②既是标枪插入眼窝的形象表述,又是下文捕鲸者们陷入深渊的预兆。C.句子③中“安详”写出了几个水手面对船长不见、死亡来临时的镇定与从容。D.句子④中老鹰被卷走这一情节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匠心独运。(3)请结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概括亚哈船长和圣地亚哥形象的不同。(4)画外音指电影中不是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外加于人物或事件的议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鲸与亚哈船长同归于尽的近景与远景,并拟写画外音。①近景:亚哈船长被捕鲸索勒住脖子,起飞,不见踪影;莫比•迪克不再狂奔,停止挣扎。②远景:迷蒙的大海,远处白光一片,莫比•迪克静静仰在远处水面上。③画外音:人与自然没有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应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解答】(1)D.“表明它在迷惑对手”错误。原文为“不知道它究竟是在历经了三天的被追捕之后累了,还是又在想耍什么花样”,没有肯定是“迷惑对手”。故选:D。(2)C.“死亡来临时的镇定与从容”错误。“安详”此处是明确知道必死无疑的无为之态,不是镇定与从容。故选:C。(3)抓住关于人物的主要事件及相关描写进行概括即可。“‘他的心简直是铁打的。’大船上的斯达巴克望着亚哈船长他们远去的小艇,喃喃地说”“破了的艇赶快回大船去修,修好了再下来,我的船接着去追,船上的人谁也不准动,否则我就让他尝一下做给莫比•迪克的标枪”,亚哈船长为了报白鲸的仇,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带领船员们追杀白鲸,最后鱼死人亡。可见他固执自私,极端自我。“你这无法征服的家伙,我会记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狱,我也不会放过你,我还要接着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枪下之鬼为止,呸!”,亚哈船长坚决与白鲸搏斗,永不放弃,永不屈服,他蔑视自然,是一个充满仇恨的自大狂和偏执狂。圣地亚哥是一名孤单的老渔夫,虽然年迈,但是为了生计,每天出海打鱼,老人连续出海八十四天都没有打到一条鱼,唯一的一个和他一起打鱼的小男孩也被父母要求去跟别的船出海了。为了生命的尊严,同时内心对于奋斗的追求,让老人圣地亚哥一直没有放弃继续出海捕鱼。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都毫不气馁,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最终他将鲨鱼杀死,却只将一副大马林鱼的骨架带了回来。他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是一个典型的面对厄运、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4)找出白鲸与亚哈船长同归于尽的相关描写,近景即画面的主体景象,应是呈现亚哈船长与白鲸的具体状态;远景即主体的背景,以大海为主,呈现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或结局。画外音则是对这一同归于尽事件的评价,同归于尽意味着双败,引人思考。近景:结合“亚哈船长弯腰去解。如飞的绳索勒住了他的颈。亚哈船长一声没吭,就被绳子拖了出去,不见了”可概括出,亚哈船长被捕鲸索勒住脖子,起飞,不见踪影;结合“莫比•迪克用尽最后的体力,狂奔起来”可推出,最后莫比•迪克应是不再狂奔,停止挣扎。远景:结合“海面上迷蒙一片。莫比•迪克静静地仰在不远的水面上,白光一片”可概括出,迷蒙的大海,远处白光一片,莫比•迪克静静仰在远处水面上。画外音:亚哈船长可以代表人类,白鲸代表自然,面对两败的结局,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没有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应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1)D(2)C(3)①亚哈船长固执自私,极端自我,蔑视自然,是一个充满仇恨的自大狂和偏执狂。②圣地亚哥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是永不气馁的“硬汉”形象。(4)①近景:亚哈船长被捕鲸索勒住脖子,起飞,不见踪影;莫比•迪克不再狂奔,停止挣扎。②远景:迷蒙的大海,远处白光一片,莫比•迪克静静仰在远处水面上。③画外音:人与自然没有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应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大之则尊于富贵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虽名为诸侯,实有万乘,不足以挺其心矣。诚辱则无为乐生。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忠臣亦然。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国有士若此,则可谓有人矣。若此人者固难得,其患虽得之有不智。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于使。翟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禄者,鹤也;所贵富者,宫人也。君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弘演至,呼天而啼。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襮①。”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为无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复立卫于楚丘。弘演可谓忠矣,杀身出生以徇其君。非徒徇其君也,又令卫之宗庙复立,祭祀不绝,可谓有功矣。(节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有删改)材料二:乌震,冀州信都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卒,稍以功迁裨校,隶符习军。习从庄宗于河上,而镕为张文礼所弑,震从习讨文礼,而家在赵,文礼执震母妻及子十余人以招震,震不顾。身先士卒。晋军攻破镇州,震以功拜刺史。震为人纯质,少好学,通《左氏春秋》,喜作诗。及为刺史,以廉平为政有声。明宗闻其名,擢拜河北道副招讨使,领宁国军节度使,代房知温成于卢台军。呜呼!忠孝以义则两得吾既已言之矣若乌震者可谓忠乎?甚矣,震之不思也。夫食人之禄而任人之事,事有任,专其责,而其国之利害,由己之为不为,为之虽利于国,而有害于其亲者,犹将辞其禄而去之。矧其事众人所皆可为,而任不专己,又其为与不为,国之利害不系焉者,如是而不顾其亲,虽不以为利,犹曰不孝,况因而利之乎!夫能事其亲以孝,然后能事其君以忠,若乌震者,可谓大不孝矣,尚何有于忠哉!(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注】襮(bó):表,外衣。翟人攻卫,杀懿公,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出使归来,剖腹,把懿公的肝置入自己的腹中,犹如给肝穿上外衣,故自称为“襮”。(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忠孝A以义B则两得C吾既已D言之矣E若F乌震者G可谓H忠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万乘,兵车万辆,与《过秦论》中“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词义相同。B.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国家政权。本文指前者。C.迁,指晋升,与《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中的“迁”词义相同。D.从,指跟从,与《鸿门宴》“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士人珍视名节,把它看得比富贵还尊贵,私利就不足以使士人的心情快乐了。B.翟人攻卫,卫国百姓认为国君把官位俸禄给予鹤、把富贵赐予宫人,拒绝迎战。C.乌震不为敌军所屈,身先士卒,率军队攻破镇州,因军功升为河北道副招讨使。D.乌震为人单纯质朴,少时好学,精通“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喜欢创作诗歌。(4)上述材料对“忠臣”的看法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解答】(1)句意:依照正义来尽忠行孝就能两全其美,我已经说过了,像乌震这样的人,能够叫做忠吗?“吾”作主语,前面C处断开;“矣”,句末语气词,其后E处断开;“若乌震者”,“者”表提顿,作主语,其后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2)A.正确。句意:实际上拥有万辆兵车。/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B.正确。C.正确。句意:逐渐因功升为副校。/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D.错误。跟从。/使……跟从,也可译为“带领,率领”。句意:乌震随符习讨伐张文礼。/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故选:D。(3)C.“因军功升为河北道副招讨使”错误,原文为“明宗闻其名,擢拜河北道副招讨使”,唐明宗听到他的名声,升拜为河北道副招讨使。不是因为军功。故选:C。(4)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材料中有关“忠臣”的表述,然后进行概括。结合“弘演可谓忠矣,杀身出生以徇其君。非徒徇其君也,又令卫之宗庙复立,祭祀不绝,可谓有功矣”可概括出,材料一认为,只要便主利国,敢于舍生殉国,就是忠臣。结合“夫能事其亲以孝,然后能事其君以忠,若乌震者,可谓大不孝矣,尚何有于忠哉”可概括出,材料二认为忠臣应该忠孝两全,只尽忠不尽孝,算不上是忠臣。(5)①“自私”,宾语前置,应为“私自”,即为自己谋利;“为污”,贪赃枉法;“挠北”,屈服败逃。译文:像这样的人,有权势一定不会为自己谋利,做官一定不会贪赃枉法,率领军队一定不会屈服败逃。②“无”,无论;“自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为自”,帮助自己;“自佐”,宾语前置句,应为“佐自”,辅助自己。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答案:(1)CEG(2)D(3)C(4)①材料一认为,只要便主利国,敢于舍生殉国,就是忠臣。②材料二认为忠臣应该忠孝两全,只尽忠不尽孝,算不上是忠臣。(5)①像这样的人,有权势一定不会为自己谋利,做官一定不会贪赃枉法,率领军队一定不会屈服败逃。②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士人的名节不可被屈辱,这是因为士人十分珍惜名节。珍惜名节,就会把它看得比富贵还重要,私利也不足以使他心情快乐。即使名列诸侯,实际上拥有万辆兵车,也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志。假如受到羞辱,他就不愿活下去。像这样的人,有权势一定不会自私自利,做官一定不会贪赃枉法,率领军队一定不会屈服败逃。忠臣也是如此。只要是有利于君主,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决不会推辞,一定杀身成仁为君主、为国家献身。国家如果有这样的士人,就可以称得上拥有人才了。像这样的人本来就很难得到,国家的忧患在于即使遇到这种人,君主却不知道。卫懿公有一个臣子名叫弘演,有出使的任务。狄人攻打卫国,卫国百姓说:“国君所给俸禄爵位的人,是鹤啊;所赏赐的人,是宫女。国君应该派宫女与鹤去作战,我们怎么能作战呢?”于是溃散离开。弘演回到卫国,呼天抢地大声哭喊,把心中哀痛全发泄出来之后才停止,说:“请让我做卫公的外衣。”齐桓公听到这件事后说:“卫国因为国君无道而亡国,现在有这样忠心的臣,不可以不保存它。”于是在楚丘重建卫国。弘演可以说是个忠臣啊,杀身成仁为君主献身。弘演不只是为其君献身,又使卫国的宗庙得以复位,享受祭祀不断绝,可谓是有大功啊。材料二:乌震,冀州信都人。年轻时跟随赵王王镕当兵,逐渐因功升为副校,归属符习的军队。符习在黄河边跟随唐庄宗,而王镕被张文礼杀死,乌震随符习讨伐张文礼,而他的家在赵,张文礼抓住乌震的母亲妻子和儿女十多人来招降乌震,乌震没有理睬。乌震身先士卒。晋军攻破镇州,乌震因功拜为刺史。乌震为人单纯质朴,从小好学,精通《左氏春秋》,喜欢写诗。到任刺史时,因廉洁公平治理有声誉。唐明宗听到他的名声,升拜为河北道副招讨使,领宁国军节度使,代替房知温戍守卢台军。唉!依照正义来尽忠行孝就能两全其美,我已经说过了,像乌震这样的人,能够叫做忠吗?乌震做事考虑不周全到了极点了。领别人的俸禄而为别人做事,所做的事有自己专门承担的责任,而关系国家利害的事情,在于自己做不做,做了即使有利于国家,却对自己的亲属有危害,还要辞官离去。何况事情是众人都能做的,而责任不专归自己,又是做和不做,都和国家的利害没有关系,像这样却不管自己的亲属,即使不以此谋利,都还叫做不孝,何况因此得到利益了呢!能够用孝来对待自己的亲属,然后才能用忠来事奉自己的君主,像乌震这样的人,可说是大不孝了,哪还有什么忠可言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冬夜读书陆游莫笑灯檠①二尺余,老来旧学要耘鉏②。寒生点滴三更雨,喜动纵横万卷书。本著儒冠那免此,可因吏牍顿抛渠?善和旧赐今犹在,剩采芸香辟蠹鱼③。【注】①灯檠(qíng):灯架。②耘鉏(chú):同“耘锄”,耕种。③蠹(dù)鱼:蛀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灯檠”指的是矮小的灯台,象征作者年纪已经老迈,写出了诗人穷困落魄的境况。B.颈联运用反问,表明身为儒生就应勤于读书,即使担任官职,公务缠身,也不能抛弃读书。C.尾联中的“芸香”指驱除书籍蠹虫的香料,“剩采芸香”体现了作者对书籍的无比珍视。D.本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书愤》中体现的雄放豪迈、沉郁悲壮的风格不同。(2)本诗的颔联广受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解答】(1)A.“象征作者年纪已经老迈,写出了诗人穷困落魄的境况”错误,诗句意思是不要嘲笑我只有不到两尺高的灯檠。这里的灯檠指的是矮小的灯台,表明作者苦读的态度。选项过度解读。故选:A。(2)颔联意思是作者在寒冷的夜晚,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满心喜悦地翻阅着成千上万卷的书籍。前句描写读书环境,画面感极强,雨“点滴”而能听到,衬托寒夜寂静,与后句读“万卷书”相衬,雨声淅沥,深夜读书,构成一幅寒夜读书图。诗句对仗工整。“寒”对“喜”,“点滴”对“纵横”,“三更雨”对“万卷书”,写出在清冷的寒夜,一个读书人在快乐读书,切一直读书到三更,可见读书时间之长,“万卷书”表明读书之多,呈现出一个勤奋读书的诗人形象。运用对比手法,三更雨寒,冷气逼人,但诗人不顾寒冷,沉浸书海,心生欢喜。一寒一喜,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热爱和对读书的快乐。“喜动纵横万卷书”,满心喜悦地翻阅着成千上万卷的书籍。直抒胸臆,一个“喜”字,直接点出诗人寒夜读书的快乐,格调昂扬,情感充沛。答案:(1)A(2)①颔联前句描写读书环境,画面感极强,“点滴雨”衬托寒夜寂静,与后句读书相衬,构成一幅寒夜读书图。②对仗工整。“寒”对“喜”,“点滴”对“纵横”,“三更雨”对“万卷书”,写出寒夜清冷之景与读书之乐,读书时间之长与读书之多,呈现出一个勤奋读书的诗人形象。③运用对比手法,三更雨寒,冷气逼人,但诗人沉浸书海,心生欢喜。一寒一喜,对比鲜明。④直接抒情。一个“喜”字,直接点出诗人寒夜读书的快乐,情感充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语文老师批阅作文时,面对学生缺少修饰或过于浮夸的语言,引用《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作为评语,引导学生文质兼备。(2)《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先是军事出击,南征百越,使得百越的君王只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3)“沧海”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体,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答】故答案为:(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重点字:质)(2)俯首系颈委命下吏(重点字:颈)(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重点字:沧)三、积累与运用(20分)(一)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冶长》)②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④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⑤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①免于刑戮②刑于寡妻B.①以其兄之子妻之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①天下有道则见②靡不毕见D.①奚自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在“有道之邦”和“无道之邦”如何立身处世,孔子分别持怎样的主张?(3)材料⑤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前四则材料或《论语》原文谈谈你的看法。【解答】(1)A.名词,刑罚;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句意:他也可免于刑罚或屠戮。/在自己的妻子面前做榜样。B.动词,嫁;名词,妻子。句意:孔子便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带领妻子儿女以及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C.两句的“见”都通“现”,出现、显现。句意: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无不都显现。D.介词,从;名词,自己。句意:从哪儿来?/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故选C。(2)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也就是说面对有道之邦,孔子认为要“不废”“见”“如矢”“仕”,即他主张:积极用世,为人正直,以“贫且贱焉”为耻。而如果面对无道之邦,则需要“免于刑戮”“隐”“卷而怀之”,即保全自己,退隐自守,以“富且贵焉”为耻。综合起来,孔子认为:有道还是无道,采取的方式不同,但无论有道无道,都应该保持正直的品性。(3)先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的意思: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从认同的层面来看,东周式微,礼崩乐坏,孔子创立儒家,倡导“仁”,并率弟子周游列国以践行主张。他面对的阻力很大,但还是坚定地推行他的主张,比如②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即他要坚守自己主张的“仁”之道,这就是一种勇气。当然也可以用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劝子路乱世隐居的典故,说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即哪怕国家动荡不安,他都不愿归隐,而要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如果不认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观点。可结合“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也就是孔子的“为”是基于邦的“有道”还是“无道”,而不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换句话说,他认为只有当政治清明的时候才出来做官,才言行正直,如果国家无道、动荡,他就谨言慎行,这根本没有体现出为建成理想社会而作出自我努力的态度来。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C(2)①有道之邦;言行正直,积极人仕,耻于贫贱;②无道之邦;行为正直,言语谦顺,隐藏才能,耻于富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必考点12 共筑生命家园-(解析版)
- 8.1公平正义的价值(解析版 )
- 期中测试卷(提升版)(解析版)
- 《免抵退政策解读与应用培训课件》
- 2025年四川南充市营山县拓广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丽水莲都区土地和房屋经营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吉林延吉市水务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十七冶集团西北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邮政湖北仙桃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门诊发生火灾应急预案演练建议5篇,门诊发生火灾的应急预案
- 医疗废物转运工作制度
- 新编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三年级下册小猿口算题1000道
- 《古兰》中文译文版
- 井下机电安装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
- GB/T 4744-2013纺织品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静水压法
- GB/T 24267-2009建筑用阻燃密封胶
- 劳动仲裁追加申请申请书(标准版)
- 决策的艺术课件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全文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