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史记·卫世家》记载,武王弟康叔封周公摄政时期被派遣到卫地做侯,成王执政后,他又被调回中央担任王朝司寇。这体现出西周()A.重视王族成员的治国功能B.姬姓贵族封地都在王畿之内C.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D.借助分封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康叔受封在卫地做诸侯,因其治理成效明显,后又调到中央担任掌管司法活动的司寇,说明西周对于王族成员的治国能力较为重视,A项正确;王畿之内并无诸侯的封地,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家对王族成员的调动信息,没有涉及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信息,且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汉高祖“弛山泽之禁”“令民铸钱”“弛商贾之律”,富民以安天下。汉武帝任用东郭咸阳、桑弘羊等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这些政策说明西汉()A.在经济上坚持中央集权政策B.延续了秦朝“上农除末”政策C.统治者努力巩固“大一统”D.政府不断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高祖解除山泽之禁、放宽货币与商业法规,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以此使国家稳定;而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体现了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目的是为了充实国库、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政策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汉统治者以巩固和加强“大一统”国家为目标,C项正确;汉高祖解除山泽之禁,允许民间铸钱,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汉初对商业的政策有所放松,没有延续秦朝“上农除末”政策,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控制,但汉初的时候放松了对商业的政策,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3.北魏统治者将原始社会残余和奴隶制经济体制带入中原后,孝文帝将国有空闲土地“均量”分给民众吸引了大批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以一夫一妇为纳税基本单位征纳租调。这些举措()A.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B.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C.瓦解了中原的士族制度 D.顺应了民族交流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均田制的实行加速了北魏由奴隶经济向封建经济的转化,编户制度的发展反映了北魏封建化的加强,租调制使北魏用封建税收体系解决了财政来源,B项正确;统治集团的分裂虽符合北魏的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中原的士族制度瓦解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改革与民族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下面是敦煌莫高窟的第156窟咸通六年(865年)壁画《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这可用于()A.证实唐朝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B.体现敦煌壁画的浪漫主义风范C.证明藩镇割据削弱了唐的统治D.解释唐后期对河西统治的恢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壁画记录的是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体现当时河西被吐蕃占领,又被唐军收复管理的情形,D项正确;河西并不属于西域地区,排除A项;敦煌壁画虽以宗教为主题,但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壁画是以写实风格为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张议潮一位节度使,无法看出藩镇割据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5.北宋消灭南唐割据政权后,取消支郡(节度使的辖州)体制,在今天湖南多地设置直辖州,知州由朝廷正式委派的文职朝官担任——他们是隶属于中央,直接受朝廷领导,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这些变化()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D.规范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北宋取消支郡体制,改由朝廷直接委派的文职朝官管理地方,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政府财政危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派隶属于中央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与行政效率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派文官到地方担任州郡长官,并非对重文抑武政策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A项。6.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总人口约为8500万,到乾隆六年(1741年)骤增到1.4亿。可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三年轮作休耕制使粮食生产无法满足需求。下列应对举措中,符合江南等地农民选择的是()A推广铁犁牛耕技术 B.开始试行稻麦复种C.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D.努力开展多种经营【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很快,但粮食增长不能跟上,可知此时期出现了人地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江南等地的农民除大量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外,开展多种经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以换取更多的粮食,D项正确;铁犁牛耕在汉唐以来就已经推广,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稻麦复种在清朝之前就已经推广,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农业并没有产生自由雇佣劳动,排除C项。故选D项。7.1897年浏阳官员谭嗣同编纂的《仁学》中说,仁学之人应该熟悉“《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儒经及《庄子》《墨子》《史记》、黄梨洲之书。这说明谭嗣同()A.倡导实行君主立宪以救国图存B.希望全盘学习西方宗教与科技C.对中西新旧思想主张兼收并蓄D.积极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97年中国。根据材料“《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儒经及《庄子》《墨子》《史记》、黄梨洲之书”及所学可知,谭嗣同为救国图存,提倡仁学之人应该要对古今中国的儒、释、道、墨等学说,西方宗教、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等学说都有所熟悉,这体现了他对中西新旧思想兼收并蓄的特征,C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以救国图存,但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全盘学习西方宗教与科技”与题意不符,全盘西化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谭嗣同倡导学习儒经及《庄子》(墨子》《史记》等作品,并不等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8.清末新政期间,政府大举裁减冗署冗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由此可推知,当时()A.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B.传统的六部建制逐渐瓦解C.民族工商业主导了经济发展D.预备立宪赢得民众的欢迎【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清末新政期间,政府调整行政机构,设立了新的政府部门,如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这表明旧的行政体系发生变化,即传统的六部建制逐渐瓦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六部体制的变化,并非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民族工商业并没有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外务部、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的设置并不是预备立宪活动,也无法说明预备立宪受到民众的欢迎,排除D项。故选B项。9.下图为民国三十一年河北省武安柏林抗日村公所的一个减租契约。这反映出()A.敌后根据地实行了双减双交政策B国民党反共倾向日益增长C.中共在沦陷区发动群众进行斗争D.国民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三十一年是1942年,材料“河北省武安”“抗日村公所”体现其为中共领导的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图片信息中反映的内容是允许地主收租但要减租,体现了地方政府监督下的“减租”契约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共在敌后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等政策,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图中的减租契约正是中共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没有涉及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双减双交的政策,没有涉及其产生的影响,不能反映中共在沦陷区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并非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0.1949年6—9月拟写共同纲领时,周恩来在北平主持召开了七次会议广泛征求各界人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反复进行讨论修改。这一过程()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 B.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C.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 D.凸显了多党合作的优势【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共同纲领拟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各界人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各界人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和修改,体现了人民在临时宪法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反映了人民民主原则,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9年9月,此时尚未形成人民政协,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此时尚未建立人大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周恩来多次征求各界人民的代表,并非突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1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一认识有利于()A.迅速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B.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率先取得突破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D.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这一认识,为国营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可以在改变公有制的情况下,将经营权进行承包,进而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D项正确;这一认识有利于国企的改革与发展,不能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排除A项;材料时间为1984年,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就已经突破,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12.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新建了很多名为亚历山大的小城和军事驿站,在近东的征服地实行行省制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其目的在于()A.维护民主政治 B.宣扬君权神授C巩固帝国统治 D.推广希腊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石:古代(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没有民主政治,排除A项;宣扬君权神授是亚历山大巩固统治的措施,而非目的,排除B项;推广希腊文化也是亚历山大维护统治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面是英国莎士比亚的历史戏剧中的国王讲话。这体现了莎士比亚()剧作场景声明《理查三世》里士满战胜理查三世现在,如果还有人打算背叛我们并伤害这美丽国土上的和平,就别让他们活着安享我国的富饶生活《约翰王》约翰王与米兰主教潘杜尔夫的谈话英格兰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凭借主宰一切的上帝所给予我的权力,我可以独自统治我的国土,无须凡人的协助”亨利五世审判卖国贼托马斯·葛雷爵士涉及我本人,我并没有报复的打算;可我们祖国的安全,我们却必须万分珍重,你们企图破坏它,我现在就把你们交给祖国的法律A.强烈的民族国家观念意识B.对国家建构的理性思考C.关注现世世界的政治腐败D.独立于罗马教廷的信仰【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的代表,他的历史剧折射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追求"美丽国土上的和平”独立自主的国家”“祖国的安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内容,并非对国家构建的“理性思考”,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没有涉及对政治腐败的关注,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涉及莎士比亚信仰问题,不能得知他是否有独立于罗马教廷的信仰,排除D项。故选A项。14.19世纪末,亨利·福特成功设计并制造出的汽车还是欧美少数人炫富的奢侈品,但在20世纪初很快变成了普通家庭可以拥有的交通工具。这表明当时()A.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引发了工业革命B.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正式形成C.改良蒸汽机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D.科学管理与工业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管理与工业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尤其是汽车生产流水线的发明和使用,促使汽车由奢侈品向普通交通工具转变,D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交通工具的发展,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非以美国为中心,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一次,排除C项。故选D项。15.19世纪发达国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亚洲落后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被动、消极地抵制现代文明。到了20世纪前期,“走俄国人的路”被一些亚洲国家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看作争取民族解放、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这些变化的外因是()A.二战时期日本殖民侵略B.十月革命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实践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非暴力和不合作的反殖效果有效【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世界)。题目提到的“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模仿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现代化的途径。20世纪初期,俄国的十月革命为许多亚洲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和现代化模式,刺激了当地的革命者和政党选择探索这一路径,B项正确;材料时间为20世纪前期,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此时期尚未发生二战,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成立,排除AC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没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16.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占非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和小资产阶级,以及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摩洛哥等国的皇帝、撒哈拉以南的部落酋长和头人掀起了民族独立风暴,使得40多个英法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赢得了独立。这次民族解放运动()A.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B.与中国的民主革命遥相呼应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迟滞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广泛参加,体现出这次民族解放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项正确;20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才被摧毁,排除A项;中国的民主革命在新中国成立时完成,排除B项;非洲众多国家的独立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初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及其系列属官,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但由于丞相之上无皇太子令衔的中书令,下又无参议之文臣,故相权比元时更为膨大。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将中书省的政务分别归到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但是,“政皆独断”以致于皇帝也得“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于是,设四辅官——选年老者儒担任,以“协赞政事”“讲论治道”,但这些者儒无法胜任,相继致仕。洪武十五年又仿宋制置华盖殿、文渊阁等诸大学士“待左右、备顾问”。明成祖即位后,选用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使内阁渐成常设机构,拟办章奏文书、与皇帝共商“机密”,但没有属官,各部门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仁宗把阁臣从五品提为三品,再升为从一品,甚至可以官拜尚书。宣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可以权压六部,并且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语敕房、制敕房。内阁体制逐步完备,首辅也成了实际上的丞相。明世宗以后,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首辅严嵩“逐赫然为真宰相,压制不御矣”。——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前中期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到宋元·中枢机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1)特点:结束了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内阁从顾问机构逐渐发展为实际的决策机构,且始终保持对皇权的高度依赖;决策权力的集中和分散的交节;受宦官势力的影响。(2)示例秦汉到宋元时期,中枢决策体制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体现出随着社会形态和政治需要的转变,中枢机制不断调整以提高效率和集中权力。秦朝建立后,实行了“丞相”的制度,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总理国家大政,集权于一身,然而皇帝仍然是最终的决策者,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到了汉代,丞相制度继续沿用,并逐步完善形成三公制,职权分配更加明确,但皇权依然至高无上,汉武帝时期权力更明显向皇帝集中、唐朝设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六部,分工负责以提高行政效率,宋代更是在皇权制衡和权力分散上进行了探索,如设立枢密院、三司使以防止权臣专权,但皇权仍为核心。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反弹,威胁皇权,但元朝实行一省制,与其疆域辽阔,政事繁多有密切关系。所以,秦汉到宋元时期,中枢决策的变化体现出随着政治需要的转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特点:据材料“罢中书省,废丞相”可知,结束了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据材料“待左右、备顾问”“宣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可以权压六部,并且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语敕房、制敕房。内阁体制逐步完备,首辅也成了实际上的丞相”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从顾问机构逐渐发展为实际的决策机构,且始终保持对皇权的高度依赖,受到皇权的控制;明朝前期丞相权力集中,废丞相、设内阁,权力分散,内阁权力上升,又有集中的趋势,体现了决策权力的集中和分散的交替;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后来也参与决策过程,体现了受宦官势力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到宋元·中枢机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应围绕秦汉到宋元中枢机制的变化及所体现出的演变趋势进行短文书写。从秦朝三公九卿制,到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整体来看,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元朝实行一省制,出现相权反弹,但也和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有关。据此可概括为秦汉到宋元时期,中枢决策体制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体现出随着政治需要的转变,中枢机制不断调整以提高效率和集中权力。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五年计划城镇化相关政策城镇化率变化“一五”计划(19531957年)恢复城市经济,吸纳农村人口参与工业项目建设;粮票面世,城乡之别开始出现+2.93%“二五”计划(1958—1962年)开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建设,农业与工商业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化波动+1.94%“三五”计划(19661970年)以战备为中心,加快三线建设,改变工业布局,城市化倒退0.60%“四五”计划(1971—1975年)三线建设收尾,适当发展沿海工业基地,城市化停滞0.04%“五五”计划(1976—198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知青田城,恢复城市化+2.05%“六五”计划(1981—1985年)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农村发展,逐步形成经济区;批准设立4大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地区+4.32%“七五”计划(1986—1990年)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的城市网络;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2.70%“八五”计划(1991—1995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2.63%“九五”计划(1996—2000年)发展跨省区市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城市发展+7.18%“十五”计划(2001—2005年)实施城镇化战略,着重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6.77%“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4.51%“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8.60%“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自吴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历程、变迁与反思》(1)根据材料,说明1953—1975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概况。(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城镇化政策的意义。【答案】(1)概况:城镇化不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城镇化率呈现出波动式变化。(2)特点:发展速度快;城镇规模大;空间分布追求均衡发展;农民工人口规模大:建立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意义:逐步完善城镇化体制和机制:推动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和城镇管理能力的提升。【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概况:据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在1953年至1975年时期,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政策主要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经济体制、国防等相关,城镇化不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据材料中城镇化率变化信息可知,城镇化率呈现出波动式变化,由升高也有降低。【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特点:据材料表格中1978年以来的城镇化率数据可知,发展速度快;据材料“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可知,城镇规模大;据材料“发展跨省区市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城市发展”可知,空间分布追求均衡发展;据材料“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及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工人口规模大;据材料“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可知,建立城市群;据材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可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意义:据材料“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可知,逐步完善城镇化体制和机制;据材料“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可知,推动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据材料中中国城镇化率的发展及所学知识可遏制,促进城市发展和城镇管理能力的提升。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世纪后期,一位名叫白晋的神父,从东方带回了自己写的《康熙皇帝传》,连同东方君主赠送的瓷器、屏风、绘画等宝贝一起献给了法国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1700年1月凡尔赛宫举行的一场“中国式”舞会上,路易十四穿着中式服装,坐着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轿在舞会上亮相。18世纪中后期“中国风”的流行迅速达到了西方对中国审美的顶峰。……西方感兴趣的从来只是他们自己,就如同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说的那样:我喜欢的并不是中国瓷器,而是华托(洛可可主义宫廷画家)风格的、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摘编自易卫国《引领欧洲时尚的法国曾流行中国风》材料二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级官吏,几乎人人都戴着帽子,穿着西式大衣。而富裕的商人们及其他社会名流也受政治家的影响十分崇尚西服,每当外出之时必定一身西式的装扮。这些西服做工讲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特征,板型更合适东方人瘦削的体形;黄遵宪《日本国志》认为,这样极端的服饰西化,虽然也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布料,但因大量进口西服的原材料羊毛,可能会导致日本传统纺织产业的衰退。——摘编自江丹《中日服饰交流:从时尚到历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日本在服饰文化变迁方面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风”在18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
- 焊接作业工艺流程标准化与优化方案
-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
- 高一化学教案:专题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乙酸酯
- 2024届辽宁省大连海湾某中学高考仿真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物理章末质量评估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1
- 2024高中语文略读课文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课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蚜
- 2024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中语文精读课文二第5课1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一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蚜
- 第2课 各种各样的运动(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 代理记账有限公司简介(5个范本)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快速了解陌生行业的方法论及示例PPT课件
-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成绩复核申请表
- 职工履历表-格式(共3页)
- GIS设备带电补气作业指导书QXL2015
- 造船厂全套作业指导书
- 石灰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一种X-Ka双频双极化共口径连续波雷达天线设计
- 论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权益保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