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前沿 课件 第八章 政治心理_第1页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前沿 课件 第八章 政治心理_第2页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前沿 课件 第八章 政治心理_第3页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前沿 课件 第八章 政治心理_第4页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前沿 课件 第八章 政治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政治心理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前沿制作者:袁方成

王晓聃

陈锦妤目录CONTENTS01政治心理研究的历程及其展望02政治认知03政治情绪与情感03政治信任PART政治心理研究的历程及其展望0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探讨了政体类型与公民性格的关系,为后来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强调了政治结构与个体性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解政治行为提供了心理学视角。01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心理学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诞生,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为政治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学者开始系统地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政治现象的研究,标志着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0世纪政治心理学的诞生02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在解释现实政治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选举频繁的背景下,对投票主体和相关问题的关照力不足。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弥补了这一空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03传统政治学的局限与政治心理学的兴起政治心理研究兴起的学术与历史背景精神分析理论与政治人格20世纪四五十年代,政治心理学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政治研究成果。例如,拉斯韦尔的《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和《权力与人格》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观点应用于政治人格研究,提出了补偿理论。心理传记研究模式亚历山大·乔治和朱丽叶·乔治在《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中,追溯了政治人物的心理形成过程,形成了心理传记的研究模式,为理解政治人物的个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权力主义人格研究阿多诺的《权力主义人格》研究了反犹太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心理基础,提出了法西斯量表(F量表),为理解极端政治态度提供了心理学解释。人格政治研究时期政治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理性人假设与政治态度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心理学家从以精神分析方法为主导的人格研究转向了以“理性人”为假设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研究;研究方法从之前的定性分析为主转为定量分析方法;理论导向也从之前的单一精神分析取向转向更为多元的行为及其态度研究。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费斯廷格(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个体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一致会引发心理上的紧张不适,为了消除这种不适,个体要么改变行为要么改变态度,从而使得行为与态度一致。坎贝尔(Campbel)的《美国选民》开启了运用政治心理学研究公众政治态度和政治现象关系的先河,并提出了选民心理的模型。这一时期,理性选择理论也被应用于追溯投票的重要性的相关议题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认知理论在政治心理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形成了以聚焦政治信仰、信息加工和决策等研究内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知识结构对其行为与决策的影响,以及人类有限理性的特点。认知捷径被运用于政治决策研究,如卢皮亚在加利福尼亚州保险公投中发现的选民行为模式。01认知捷径与政治决策认知偏差被用于解释个体在信息选择中产生选择性接触行为,进而影响政党选举决策的结果,为理解投票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02认知偏差与投票问题研究分析人员利用时间变化来揭示政治事件对选举的影响,如哈根和贾米森发现的小布什胜利与广告信号不平衡的关系,为理解竞选广告对选举结果的影响提供了实证支持。03政治事件对选举的影响政治认知研究时期20世纪80年代,认知理论在政治心理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形成了以聚焦政治信仰、信息加工和决策等研究内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中国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始于大量引入和翻译西方政治心理学的成果,如多伊奇的《什么是政治心理学?》等论文,为理解政治心理学提供了基础。西方政治心理学成果的引入与翻译中国学者开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政治心理学研究,如丘晓主编的《政治学原理》专章介绍政治心理,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介绍了政治文化,为中国政治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本土化的视角。结合中国实际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尽管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实证性研究不足、问卷调查缺乏代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中国政治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政治心理研究在中国性情主义在政治行为研究中的作用性情主义认为个体的人格、认知、动机或情感塑造了其行为,如霍顿指出的在心理传记学、认知、情感和神经科学等领域,性情因素成为主要的解释工具。情境主义在政治行为研究中的作用情境主义认为个体所处的情境造就了特定的行为,如津巴多关于驻伊拉克美军虐囚丑闻的情境主义分析,解释了平时遵纪守法的美国大兵为何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性情与情境的相互作用性情与情境的相互作用是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研究揭示在哪些条件下个体及个体的性情可能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为理解政治行为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010203政治心理研究的性情与情境路径之争PART政治认知02认知革命对政治学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领域的认知革命对政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学者开始将认知理论应用于政治问题研究,探索人们如何处理政治信息、解释政治世界以及在政治决策中如何认识他人和自己。认知心理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被引入政治学界,主要原因是选举战略与技术的进步。相较于其他理论,认知心理学能够更精细地解释选民的投票心理。认知过程在政治中的角色认知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注意、问题解决等,这些心理过程在政治信息处理中起着核心作用,影响着选民的投票心理和政治行为。认知革命与政治学认知相符论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寻求一致性,以减少心理不适。这种内驱力导致选择性知觉、注意和解释,以及对信息的支持作用,即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避免批判自己决策的信息。认知相符论的基本概念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国家间或政治群体间会因为信息处理的不一致性而产生冲突。对信息的扭曲和期望的符合可能导致错过重要信息,加剧国家间的误解和冲突。认知失调与政治冲突认知相符(失调)论认知失调与气候政治学者们将认知失调理论应用于气候政治研究,分析公众、政府、媒体、石油企业等主体在气候变暖这一事实上的认知及其行为。认知失调与气候政治第一种路径关注个人,研究人们为何不理解气候变暖与化石燃料之间的关系。第二种路径指向政治经济学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对媒体的控制如何限制和塑造关于全球变暖的信息传播。第三种路径将认知失调原因、作用以及帮助行为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否认的心理机制“气候否认”概念被提出来分析气候保护合作行动难以达成的原因,指出集体层面对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的积极抵制,这种心理否认机制将气候治理的困境归咎于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人的不作为。寻求一致的努力?———气候政治行动的困境归因理论从“为何某一行为会发生”这一问题入手,聚焦于揭开人们自身行为的原因,而不是不断重建自己的信念,让信念与行为之间达到平衡。归因理论将个体看作“朴素的科学家”,或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将人看作“一致寻求者”。代表人物包括哈罗德·凯利(HaroldKely)、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Nisbet)和莱斯·罗斯(LesRos)。归因理论正如菲斯柯尔(Fiskle)和泰勒(Taylor)提出的:基于日常观察,人们经常以一种相对粗心的方式进行归因。认知能力的有限,导致人们常常会走捷径。人们的归因常常会出现偏误,这种现象被称为“归因偏差”(atributionbias)。归因偏差可以分为基本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差两大类。前者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对他人的行为结果更倾向于归因于行动者本身(如动机、态度、人格等),而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后者是指个体对自我归因时,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主观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在政治生活领域,除了我们常常走捷径进行归因,我们还容易犯“基本归因误差”的错误。国际政策制定者们倾向于将他国的行为归因于该国或其领导人的基本“性格”,而忽视环境的影响,这种归因偏差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归因理论与国际政治中的归因偏差归因偏差归因偏差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类型化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旦某个人或者某种情境被划为一种类型,人们就会使用以类型或者图式(schema)为形式的有组织的一般化知识,来处理和这个人或者这种情境有关的信息,并做出和他或者他们有关的决策。人们构建和运用认知类型,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信息。刻板印象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类型。政治世界类型化类型化与国际冲突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国家的类型,如敌人或盟友,建构国际环境。这些认知类型就是所谓的意象,意象所起的作用非常类似于刻板印象。比如在制定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决策者会在相关国家的经济特性、军事力量、文化属性等多方面形成相应的意象,而这些意象会影响其政策制定和选择。类型化理论与国际合作困境在国际政治中,决策者可能根据国家的类型(如敌人或盟友)建构国际环境,这些意象影响政策制定和选择。天真的现实主义概念分析了国家间合作难题,指出人们认为自己垄断了客观性,导致对解决冲突持悲观态度。PART政治情绪与情感03一般来说,情绪是一种相对短暂的有意识的体验,其特征是强烈的精神活动和高度的快乐或不快乐。情绪作为内在体验,能够强迫或吸引我们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菲斯克和泰勒把情绪视为一种“复杂的情感类别,超出了仅仅好的或者坏的感情,而包括高兴、从容、愤怒、悲伤、恐惧,还有其他”。奥塔蒂(Otati)和怀尔(Wyer)把情绪定义为一种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可以被更为精确地表示出来,如愤怒、仇恨、恐惧、爱情和尊重。情绪情感与情绪不同,它是一个更广泛的术语,包括偏好、评价、心境等。情感在文化中的表现和感知,以及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都是理解政治情绪的关键。纽曼(Neuman)、马库斯(Marcus)、克里格勒(Crigler)和马克昆(Mackuen)把情感界定为“变化着的认知与心理反应,这种反应针对具有个人意义的发现”。奥塔蒂(Otati)和怀尔(Wyer)持有一种更为狭隘的定义,他们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是愉快的或者不愉快的、肯定的或者否定的体验。情感综合来看,在某个偏好向度上情绪比情感更为强烈,能被清晰地感知,与情感相比,情绪稳定性弱、持续时间短。区别情绪与情感情绪与认知相互联系情绪是否是非理性因素,以及是否应避免情绪对信息获知和决策的干扰,是政治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学界更倾向于认为,情绪深刻参与了认知的过程,即从信息的获取到信息的处理。因此,目前认知心理研究被称为“热认知”。情绪在理性循环中可以帮助推理过程,而不是必然干扰推理过程。情绪对政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特定情绪与特定的政治认知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例如愤怒被发现同对已知的愤怒源头的冲击和攻击联系在一起。轻视被描绘为冷淡和疏远,导致对他人的非个性化和非人性化行为。焦虑导致对环境的强烈关注,并且强化了对威胁的知觉。恐惧和焦虑是不同的,因为恐惧同一个明确的和确定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而焦虑同对于威胁的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情绪对信息处理的影响情绪在信息处理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构成了一种倾向体系,影响我们对于正常、熟悉的情境的反应;另一方面,情绪扮演着一种监督角色,让我们对于新奇的、可能危险的情境保持警惕。情绪与政治认知情绪在信息搜索过程中具有动机功能,影响个体的信息获取意愿。在信息分析过程中,情绪通过影响记忆、注意等环节发挥作用。情绪是道德推理以及伦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特定情绪对客观刺激的评价会影响其后续的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对具体政治事件的评价还会引发个体形成特定的情绪,这种特定的情绪与一般性的政治态度相比较,能够更有效地预测个体的政治参与动机和后续行为表现。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至少体现在行为发生的激发和行为实施的过程两个方面,情绪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是否会参与相关政治议题或活动。在群体层面上,认同心理所诱发的群际情绪也会增加个体的参与可能,情绪关注是一种主要的回报,情绪对于个体的政治心理、行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情绪在信息搜索和分析中的作用情绪与政治评价情绪与个体的政治决策和参与情绪与政治信息加工政治恐惧的定义与特征·政治恐惧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和社会危险、不确定情况或者想象的威胁进行判断和省察时所形成的担心、忧虑、不安等复杂情绪。这种情绪不仅涉及个体的心理体验,而且与政治体系内的公民身份紧密相关。政治恐惧的产生与功能·政治恐惧往往由社会团体之间的冲突或社会内部的矛盾引发。它源自社会内部或社会之间的冲突,深深受当时社会结构以及社会事件的影响。政治恐惧不是来自个体的基因特质,而是来自情境,尤其是政府或团体施加在普通人身上的威胁。·政治恐惧在政治生态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作为政治工具实现特定政治目的,同时也可能加深政治不平等,引发政治冲突。政治恐惧还能激发精神觉醒,提高民众对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度。政治恐惧PART政治信任04010203政治信任的基本含义作为一种政治态度,政治信任是公民对政治体系、政策满意度的直接反映,它包含了对实然事实符合应然理性的乐观期望,既是对政府的信任,也是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信任。政治信任的属性政治信任的动态性与波动性首先,政治信任的基础是一种对实然事实符合应然理性的乐观期望,包括相信的成分,也包含信心的内容。其次,政治信任是一种具有风险性的心理和行动,也是建立在对他人善良意图的期望基础上的一种冒险行为。最后,政治信任是政治生活中人与人合作的基础,是降低所有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政治信任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公民与政治系统之间的互动。它是民众基于理性思考、实践感知、心理预期等对政治制度、政府及政策、公职人员行为的信赖,是一个历史的,不断调整、修复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政治信任相当于政治合法性,它反映了民众对政府及政治机构的依赖与信心,具有波动性。政治信任的内涵个体的政治信任与公民参与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联。高政治信任水平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意愿更高,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可能性更低。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低政治信任水平经常被视为驱动非制度化参与的重要因素。不信任代议机构的公民更有可能进行非制度化参与,但这种关联还应考察政治制度自身的开放性。政治信任与非制度化参与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政治信任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政治稳定是政治系统良好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公民的政治信任水平对政治系统的稳定具有显著的影响,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三大要素之一。政治信任与民主制度·政治信任水平对民主制度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更高,从而更有利于政治稳定的实现。相反,低政治信任水平经常被视为驱动非制度化参与的重要因素。政治信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