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常识及安全预防_第1页
防震减灾常识及安全预防_第2页
防震减灾常识及安全预防_第3页
防震减灾常识及安全预防_第4页
防震减灾常识及安全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震减灾常识及安全预防演讲人:日期:目录地震基本知识概述家庭防震减灾措施学校防震减灾教育与演练公共场所安全预防策略地震后自救互救方法与技巧政府及社会组织在防震减灾中作用01地震基本知识概述地震定义地震是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并且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分类根据地震的成因、震源深度、震级大小等因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类型。其中,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变化导致岩层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地震,是最常见、破坏力最大的地震类型。地震定义与分类地震波类型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振动较弱;横波传播速度慢,但振动较强。地震波传播方向地震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同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因此距离震源越远,地震波的影响越小。地震波传播特点全球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等区域。这些地震带是地壳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边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震频发。地震带分布中国位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繁。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华北地区地震强度大、频度高。中国地震分布地震活动分布规律VS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常用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烈度则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地震危害评估根据地震的震级、烈度、发生时间、地点等因素,可以评估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同时,还需要考虑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等。地震震级与烈度地震危害程度评估02家庭防震减灾措施评估住房结构是否稳固,了解房屋抗震性能。检查住房结构检查家中是否存在悬挂物、重物摆放不稳等安全隐患。识别安全隐患了解居住地周边环境,如是否靠近山体、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区。评估周边环境居家环境安全评估将重物放置在柜子底部或靠近背部和腰部左右的位置,以降低重心。重物靠下使用防滑垫、橡皮筋等物品,防止家具、电器等在地震时滑动或倾倒。防止滑动利用角铁、螺丝等将高大的家具或重物固定在墙面上,增强其稳定性。墙面固定家具物品固定方法03应急避难场所了解所在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和路线,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前往。01空旷地带选择空旷、平坦的广场或绿地作为紧急避难场所,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等危险源。02坚固建筑在无法到达空旷地带的情况下,可选择坚固的建筑物内躲避,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等。紧急避难场所选择应急包备用电源防护用品救援工具家庭应急物资准备准备家庭应急包,包括食品、水、药品、手电筒、口哨等必需品。准备一些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或有害物质泄漏等情况。准备备用电源和充电器,以确保在停电情况下仍能使用电子设备。准备一些基本的救援工具,如锤子、剪刀、绳子等,以便在必要时进行自救或互救。03学校防震减灾教育与演练地震基本知识防震减灾技能紧急疏散演练安全意识培养校园安全教育内容01020304包括地震的成因、类型、震级、烈度等基本概念。教授学生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反应,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紧急疏散演练,熟悉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强调地震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包括应急组织、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护、安全防护等方面。制定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定期进行预案演练评估演练效果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演练过程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预案内容。与当地地震、消防、医疗等部门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实施师生自救互救能力培养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如寻找安全避震空间、保持镇静等。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教授学生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自救能力培养互救精神学习急救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对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对校园内的电线、水管等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不会造成次生灾害。增加避震设施和避难场所在校园内设置避震设施,如避震桌、避震床等,并规划避难场所,确保学生在地震发生时有安全的避难空间。加强校园安全巡查和管理定期对校园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校园设施加固改造建议04公共场所安全预防策略针对公共场所的建筑物和设施进行结构安全性评估,确保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结构安全性评估人群聚集风险评估周边环境风险评估分析公共场所可能吸引的人群数量和密度,评估在紧急情况下疏散和救援的难度。考虑公共场所周边的地质、地形、水文等因素,评估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030201公共场所风险评估根据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疏散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群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疏散通道规划在疏散通道、出口等关键位置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引导人群迅速找到正确的疏散路线。指示标识设置在疏散通道、出口等位置配备应急照明设备,确保在电力中断等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照明。应急照明设备疏散通道及指示标识设置避难场所选择选择空旷、平坦、远离高大建筑物和危险源的场地作为临时避难区域。避难场所标识在避难场所周边设置明显的标识,引导人群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应急物资准备在避难场所内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毛毯等,以满足避难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临时避难区域规划123组建专业的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搜救等人员,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入救援行动。救援队伍组建为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如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担架等,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救援设备配备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确保各部门、各救援队伍之间能够密切合作、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协调配合机制救援力量协调配合05地震后自救互救方法与技巧保持镇静,避免过度恐慌,尽量改善所处环境,设法脱险。如一时不能脱险,不要勉强行动,应做到保持呼吸畅通,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要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被困人员自救方法地震后,邻里之间应当主动招呼,组织起来,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共同搞好震后抢险救灾工作。根据灾情,首先要迅速组织人员抢救被埋压的人员,特别是要重点抢救被埋压在房屋废墟下面的人员。在开展互救时,要注意救人的方法,避免盲目行动,造成不应有的伤害。首先通过喊话、敲击等方式,确定被埋压人员的位置,然后再扒挖。扒挖时要先扒开被埋压人员头部的土石,使被埋压人员能够呼吸,然后再扒开其他部位的土石。邻里间互救原则在地震发生后,如果现场没有现成的担架,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易担架。可以用两根木棍或竹竿,将衣服、毛毯等柔软物品铺在两根木棍或竹竿之间,扎紧四个角,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担架。制作好的简易担架应该结实、平稳,能够承载伤者的重量。在使用时,应该将伤者轻轻放在担架上,注意保持伤者的头部稳定,避免摇晃和颠簸。在抬运伤者时,应该由两名或多名救援人员共同协作,保持步伐一致,平稳抬运。在抬运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伤者的状况,及时调整担架的高度和角度,确保伤者的安全和舒适。简易担架制作使用01地震中如果受伤,对于流血的伤口,首先要进行止血。可以用干净的纱布、绷带或布条等物品直接压在伤口上止血。02如果伤口较大或较深,无法直接压迫止血,可以用干净的纱布、绷带或布条等物品将伤口包扎起来,以减少出血和感染的风险。03在处理伤口时,要注意保持手部和伤口的清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伤口。同时,要避免使用不干净的物品处理伤口,以免造成感染。如果伤口较严重或无法处理,应该尽快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伤口简单处理措施06政府及社会组织在防震减灾中作用制定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防震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定期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政策法规制定执行情况回顾制作并发放了大量防震减灾宣传资料,包括宣传册、海报、视频等,方便公众获取相关信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培训,如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社区组织居民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等。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建立了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吸引了大量热心公益的人士加入。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志愿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