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海南省先锋联盟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先锋联盟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先锋联盟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先锋联盟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海南省先锋联盟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海南省先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作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然而,意象的功能并非无限,它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一方面,意象可以点醒故事的精神。文章总是需要有一些才华焕发的光亮点的,在意象和非意象的相互间隔和节制中,以光亮点和非光亮点的疏密度,来控制叙事作品的审美色调、节奏和旋律。另一方面,叙事文学不能等同于写抒情诗,不能一味地堆砌意象。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意象是故事的“眼睛”,而眼睛虽有神采,却不能代替五官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整个身躯。②以『点石成金』比喻以形传神,在中国自古及今的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修养厚实的现代作家也深知其间妙处的。意象就是一种“『点石成金』艺术”在叙事文学中的运用,它成为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极有关键价值的笔墨。如果说,诗有“诗眼”,那么意象就可以成为“文眼”了。作为“文眼”,意象的功能又有何等具体的表现?③首先,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明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于行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它是以“笑”的意象作为“文眼”,而凝聚全文的精神和意义的,是为了突破束缚妇女的礼教规矩,而还原出自然人性和青春的魅力的。意象流的凝聚功能,使这篇文言小说异常强烈和充满诗意地成为青春的颂歌。④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萧红的短篇小说《手》中“手”的意象,就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它在以象含意、以意拓象的复杂操作之间,广泛地关联着社会百态、心理感受,关联着城乡差别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使意象运行的本身产生了某种凝聚意义的向心力。多重意义在这个独特的意象的凝聚下,互相交织,又互相撞击,在批评着社会,在怜悯着人生,其间所提供的心灵震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⑤其次,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之间,如果也能设计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而且由于同一意象在纷纭复杂的情节或非情节线索之中,别具匠心地重复出现,就可能造成有若诗歌中同一语句、意象反复出现的回环复沓的旋律波动。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发挥意象在贯串叙事结构和疏通行文脉络方面的功能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⑥其三,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的。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或独特、或别致、或精彩、或铮亮的意象,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综合性,综合着物象和意义、综合着细节和哲理,由这种综合方式对审美意味加以积存,就更有效地达到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效果。⑦《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跟随着十万八千里、八十一难的全过程,它隐喻在追求真理与完成事业的艰难困苦中,由约束而到达自由境界的心灵历程,其意蕴之深邃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人寻味了多少年还没有寻味透,还需要以求真求深的精神进一步地寻味。⑧意象之所以有耐读性,有保存审美意味的功能,还在于它们中的不为少数,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典故或掌故,被用为意象,又在叙事文学中加以丰富或变形,生发出雅趣,生发出反讽。于是有修养的读者在咀嚼一个意象之时,仿佛在翻阅一部文化史的某些篇章,而且是经过审美点化的文化史篇章。⑨意象作为中华民族极有光彩和特色的叙事方式和谋略,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接受了时代的考验和询问,在融合外来的现代思潮和叙事经验中,丰富了自己的形态,深化和更新了原意象的含义,创造了新的意象组织形式和意义形态,从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神采了。意象叙事在其历史进化中,已经具备民族思维的优势和时代思维的优势,它使叙事作品诗化和精致化的生命力是难以磨灭的。(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意象篇》)材料二:①“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②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叙事作品中的意象,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B.发挥意象功能的方法,是限制其过分炫目之处,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C.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如同在翻阅经过了审美点化的文化史某些篇章。D.意象不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更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可以借助物象在重复出现中所包含的意义的增添和递进来形成。B.叙事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是一种“『点石成金』艺术”,意象是叙事过程中精彩而又有价值的“文眼”。C.在情节与情节之间,情节与非情节之间,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意象,使之从容转换或潇洒跳跃。D.因为意象所凝聚的意义需要我们细心地加以解读,所以叙事中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意象的意义。3.下列关于材料一的论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⑦段以独特的意象——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来例证意象具有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审美意味。B.文章第④段例举“手”的意象,是为了论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意象都具有浓郁的审美滋味和强烈的审美撞击力。C.文章第③段运用类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形象而具体地论述了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D.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意象功能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4.下列选项中的意象,属于材料一所论述范围的一项是()A.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B.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C.铁凝《哦,香雪》中的“铅笔盒”。D.雪莱《致云雀》中的“云雀”。5.茹志娟《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功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D3.A4.C5.①“百合花”凝聚了军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②“百合花”体现了行文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③“百合花”体现了新媳妇的善良和腼腆,烘托出小通讯员形象,具有审美趣味,可读性强。【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错误。原文“意象的运用……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是说“往往成为”,选项说法绝对。C.“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错误。原文“有修养的读者在咀嚼一个意象之时,仿佛在翻阅一部文化史的某些篇章,而且是经过审美点化的文化史篇章”是说“有修养的读者”,选项扩大范围。D.“意象不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更是……”错误。原文“‘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说的是“不是……而是”,选项表述的是“不只是……更是”,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为意象所凝聚的意义……所以叙事中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意象的意义”错误。原文是说“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选项因果倒置。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是为了论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意象都具有浓郁的审美滋味和强烈的审美撞击力”错误。由第④段第一句可知,是为了论证“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C.“文章第③段运用类比论证”错误。此处没有使用类比论证,“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是比喻论证。D.“采用层进式结构”错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其次……其三……”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意象功能的具体表现。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本文所论述的范围是中国叙事文学中的意象的运用。C.《哦,香雪》是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其他选项均为抒情诗。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百合花”是新媳妇新婚被子上的图案,新媳妇愿意将新婚被子借给我们,小通讯员牺牲,百合花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百合花”凝聚了军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②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小说以“百合花”为线索,构成了“借被子”“铺被子”“盖被子”等情节,“百合花”体现了行文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③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百合花”体现了新媳妇善良和腼腆,象征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烘托出小通讯员纯洁美好的形象,具有审美趣味,可读性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央求父亲,替我盘下了那家小店。我继续着师傅未完成的事业,渐渐地成了城里一个有名的炭精画画师。我想一边画像,一边等待师傅回来,就像小卿等待她的母亲一样。我相信有一天,师傅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一定会为我的炭精画而骄傲。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无法完成的画像”为题目,引导读者探究原因,暗示了充满悬念的画像过程。B.小说对抗战局势未着一笔,但是师傅作画的一笔一画之艰难,作画过程中紧张恐惧的氛围仿佛把读者拉进了惊险刺激的革命战场。C.小卿舅妈提供的照片很不清晰,师傅凭借高超技艺和从容的心态,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D.“我”求父亲盘下小店,是因为“我”想继续师傅未完的事业,并等待师傅回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以师傅和“我”为卿母亲画像为主要线索,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进行故事情节的展开。B.舅妈和小卿对母亲肖像的不同意见,两者对小卿母亲的不同态度和感情,都从侧面还原着未现身的革命者的人物形象。C.本文大量使用叙述留白,依靠细节去刻画历史的温度,不因留白而空洞,而是拓宽了时空,打破了创作的局限。D.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革命战争年代残酷与黑暗;“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8.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形成谜面,又在故事的推进中逐渐给出谜底。文章设置了多处解谜,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如何使文章达到了一波三折的效果?9.有限的细节背后涌动的是磅礴的历史。细节展开的时候,才是历史打开的正确方式。请举例分析通过师傅画像时的行为细节,我们可以感受革命年代地下工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感?【答案】6.C7.D8.①照片的解谜:文章首句写到“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照片找不到是谜面,照片被某人烧掉了是谜底。然而文章没有交代,此处又成为一处悬念。后来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单单是一个找照片的情节,就转折了好几次,可谓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②画像的解谜:画像第一次丢失是第一次波折,对众人都是一次打击;而画像最后被身为创作者的师傅烧掉是第二次波折,这次是更深层的打击,画像也因此无法被完成;多年后小卿找到“我”为她的母亲重新画像,又是一次波折。③小卿母亲、父亲的解谜:小说一开始并没有交代小卿母亲和父亲的身份,一直到文章的最后才揭示了他们革命烈士的身份。舅妈说小卿母亲“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这更增添了人物行为的隐秘性和特殊性。④师父的解谜:小说在师傅的行为上设置了悬念和转折。师傅看到小卿母亲的照片、师傅在画像时有三次反常态,后来得知师傅也是革命烈士的身份。9.(1)举例:“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2)分析:①师傅他在为小卿母亲画像时表现出巨大的痛苦和无奈,画像过程显得格外的艰难。而作者对师傅痛苦神情的刻画甚至细节到他的每一根头发丝。作者对师傅这种痛苦的细节刻画,暗示着革命者面对恶毒的敌人时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更艰难的是要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进一步补全了革命者抗战的心路历程;②同时,师傅对战友——小卿母亲的深厚情谊也不言而喻。师傅之所以痛苦,正是因为革命事业的特殊性使他既不能说出小卿母亲的身份,要独自隐瞒小卿母亲可能已经牺牲的事实,也不得不完成为小卿母亲的画像来传递情报或隐瞒自己的身份。“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甚至最后为了避免小卿母亲身份暴露而引来祸端,不得不亲手烧掉战友的画像。师傅的痛苦和辛酸从侧面反映了师傅对战友的深厚情谊。作者借此补全了对革命年代生死情谊的诠释。【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师傅凭借高超技艺和从容的心态,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说法错误。技艺高超固然是原因,但是也是因为认识,而且师傅作画的过程明显也很不从容。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理解错误。依据原文“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可知,师傅点了几次才点着,说明了师傅内心的不舍和无奈,此处的“火”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并无象征意义。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给出的问题,明确答题方向。题干要求分析如何在文中埋伏笔并逐渐揭开,从而使文章一波三折。答题首先找到文中有哪些伏笔并在最后解开,比如关于照片、关于画像、关于人物的身份和关系,都可以入手分析。①关于照片,找照片的过程形成了一波三折,“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就是一个谜,照片找不到,舅妈让小卿拿出照片,照片却在“搪瓷脸盆”,被烧了,最终舅妈才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开篇因为找一张照片就一波三折,为什么找不到,为什么被烧毁,为什么当师傅拿到照片的时候不挑剔,这些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起到很好的效果。②关于画像,关于画像的谜,主要是她的两次丢失,第一次在即将收尾的时候,“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画像第一次丢失,是谁拿了画像?“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解谜暗示是小卿所作,不想有母亲的遗像,不想承认母亲去世。第二次丢失是艰难重画之后,“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第二次丢失,解谜最后是师傅所作,让读者心生疑问。最后当多年后小卿找到“我”为她的母亲重新画像时,看到了照片中有师傅,才最终解谜,师傅和小卿的母亲一样,都是革命烈士。文中关于画像不断埋下伏笔,在故事发展中不断解谜,形成了一波三折的效果。③关于人物的身份和关系,小卿母亲的出场就有悬念,为什么要给她画遗像,她是什么身份,通过舅妈的表述“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设置谜题,让人生疑,在画遗像的过程中,师傅种种不寻常的表现,也是一个不断解谜的过程,最后当“我”看到了四人的照片,才最终明确了这些人物的身份,小卿母亲和父亲他们都是革命烈士。这种设置悬念又不断在故事发展中解谜的过程,让人物的隐秘性和特殊性大大加强。④关于师父的身份:文本中师傅这一人物也是有着很大的悬念和转折的。文中通过“我”的叙述,明确了师傅的性格和作画的习惯,呈现给人一种状态。当他看到小卿母亲的照片以及为她画像时的细节描写和一反常态,让读者心生疑虑,又一次构成悬念,后来师傅再也没有来到店里,没有了任何消息,再次设疑,最终在结尾当我可看到四人照片时才解开谜底,原来知师傅也是革命烈士的身份。【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文中筛选出师傅画像时的行为细节,然后具体分析其细节行为中的心境和情感。结合“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作者对师傅这种痛苦的细节刻画,暗示了革命者面对恶毒的敌人时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之大,也是每一个革命者抗的心路历程;结合“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可知,画像从眼睛画起是老规矩,而这次却落笔在了鼻子上,最后只留下一只眼睛,这一反常的细节,其实体现的是师傅对战友——小卿母亲的深厚情谊,他知道小卿母亲可能已经牺牲的事实,面对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为其画遗像,细节体现不忍心痛之情。结合“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可知,历经四天的漫长的作画过程,最后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右手手背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可见师傅画这幅画像时无比艰难的细节。“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作者对师傅这种痛苦的细节刻画,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表现了革命者面对战友遗像时内心的无比悲痛。结合“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可知,师傅点了几次,才点着,半夜里师傅亲手把艰难画成的画像烧掉的细节,表现了师傅对画像一旦暴露会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的担心,为了避免小卿母亲身份暴露而引来祸端,不得不亲手烧掉战友的画像。师傅的痛苦和辛酸从侧面反映了师傅对战友的深厚情谊。作者借此补全了对革命年代生死情谊的诠释。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材料二: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A益州险塞B沃野C千里D天府之土E高祖因之F以成帝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见进用”与“半壁见海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个“见”的意思一样。B.“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中的两个“胜”意思不一样。C.“君谓计将安出”,宾语前置句,与“多情应笑我”(《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文言句式相同。D.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B.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C.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D.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14.请概括甘宁对孙权的献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两者的相同之处。【答案】10.BDE11.A12.D13.(1)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向西征讨,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莫非,也许,表示估计、推测)有占领它的意思呢?14.①从目标上看,二者都有明确目标,都是想夺取巴蜀这个战略要地。②从天下形势上看,甘宁洞悉曹操、刘表、黄祖情况;诸葛亮分析曹操、孙权、刘璋、张鲁的情况,由此可知,二者都了然形势。③从战略对策上看,甘宁建议先取黄祖、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一步步夺取;诸葛亮提出了四方的外交、“内修政理”的内政策略、两路进攻的军事方针,可谓面面俱到,由此可看,二者都有具体对策。④从论辩逻辑上看,二者部是先分析天下形势,再讲具体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陈述思路清晰。【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势,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是主语,“险塞”此处作动词,作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在其后断开,即在B处停顿;“沃野”是主语,“千里”作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在其后断开,即在D处停顿;“高祖”是下句主语,与其前以“益州”为主语的句子应该断开,即在E处停顿。故选BDE。【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表被动/看见。句意:不被重用。/在半山腰就能看到海上的日出。B.正确。尽/超过。句意: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C.正确。均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君谓计将出安”“应笑我多情”。句意: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柔情。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错误,依据“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可知,应是“先析‘不可’之势,再谋‘可’之策略”。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深纳”,完全接受;“西”,名词作动词,向西征讨;“禽”,同“擒”,擒获。(2)“殆”,大概;“所以”,用来……的;“资”,资助。【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从目标上看,甘宁“渐规巴、蜀”,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割,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由此可知,二者都有明确目标,都是想夺取巴蜀这个战略要地。②从天下形势上看,甘宁分析“祖今年老,昏耄已甚……即可渐规巴、蜀”,认为如今汉皇帝的地位日渐衰微,曹操越来越骄横,最终会成为窃取政权的人。荆州南部地区,山川交通便利是我向西扩张的有利形势,再根据观察分析,洞悉曹操、刘表、黄祖情况;诸泌亮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汉室可兴矣”,认为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夺益州,三分天下,由此可知,二者都了然形势。③从战略对策上看,甘宁建议“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他建议一步步夺取;诸葛亮建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在四方外交、内政策略、军事方针等方面都有具体建议,可谓面面俱到,由此可看,二都有具体对策。④从论辩逻辑上看,甘宁首先分析曹操、刘表、黄祖情况,诸泌亮分析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夺益州,三分天下,二者部是先分析天下形势。然后后面有具体的建议和措施,都是环环相扣,陈述思路清晰。【参考译文】材料一:甘宁,字兴霸,是巴郡临江人,年少时就有才气,善于交往,有侠义。后来依附刘表,于是留在南阳,不被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仅把他当作一般的人留下了他。于是归附吴国。由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对甘宁有着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对那些老臣一样对待他。甘宁向孙权陈述计策:“如今汉皇帝的地位日渐衰微,曹操越来越骄横,最终会成为窃取政权的人。荆州南部地区,山川交通便利,实在是我们向西扩张的有利形势。我已观察过刘表,既没有远见,儿子又品行恶劣,不是能传承祖业的人。主上您应当趁早谋划,事不宜迟。谋划这件事的方法,应该先攻打黄祖。黄祖现在年老,已经非常昏聩糊涂,财物粮食也很匮乏,身边的人尔虞我诈,只追求私利,欺压苛求下级官吏与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战斗器具,废弃并年久失修,不重视农耕,军纪混乱。君主您如果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他。打败黄祖后,乘胜向西,在西边占据了楚关,形势就将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孙权于是西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就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材料二: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贵,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势,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足、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台;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页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泊岳阳楼下①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②。〖备注〗①《泊岳阳楼下》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②图南、鲲鹏:语出《庄子》,谓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喻指远大的志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平视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一仰视写出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磅礴。B.颔联由远及近,描绘了舱外风吹浪翻、舱内寒灯一盏的冬夜羁旅图,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C.颔联承前写景,颈联转入抒情,尾联写鲲鹏图南,虽与颈联毫不相干,但更见突转变化之妙。D.整首诗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气韵流转顿挫,铿锵有力。16.《泊岳阳楼下》与《登高》都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答案】15.C16.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C.“尾联写鲲鹏图南,虽与颈联毫不相干,但更见突转变化之妙”错误,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通读所要进行比较的诗歌,整体把握其内容大意及主旨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比较点进行比较,指出其异同。同:《泊岳阳楼下》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通过描绘江国、山城、夕浪、寒灯,体现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登高》是诗人杜甫晚年漂泊所作,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漂泊异乡,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弱,同时还表达了在关注时局发展,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异:《泊岳阳楼下》颈联“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感受。他感到自己的才华难以得到施展,命运使自己流落他乡、留滞不前,但越是面对艰危,诗人的意志和斗志反而更加坚韧。这里可以看出杜甫虽然身处困境,但他并未丧失斗志,反而在艰难中激发了更强的求生意志。尾联“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则引用了《庄子》中鲲鹏展翅的典故,象征诗人内心仍然存有远大志向,尽管未来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但他相信在艰难之后依然可能出现改变,仍然怀抱理想。这一联表现了杜甫对人生未来的乐观展望,尽管他眼下困顿漂泊,依然对自己如鲲鹏般的远大志向充满期望。本诗通过“才难尽”“气益增”“图南”“鲲鹏”这词语可以清晰感受到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感。他长期漂泊异乡,已经成为“常作客”的常态。加之年老多病,独自一人登高远望,内心愈加悲凉孤寂。这两句通过描写杜甫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的处境,强化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感伤。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出了诗人因艰难生活而满头白发,连曾经借以消愁的浊酒也因潦倒而无法再饮。这里既有对年老体衰的感叹,也有对时局动乱之感叹,更多表现了凄凉落寞和无力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4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琵琶曲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一种超越名利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学校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小李按照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绘出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了很多学生驻足欣赏。(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之志,也难免“__________”。【答案】(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7)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3分)(本题共5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巴黎奥运会的圆满落幕,全球的目光不仅聚焦于那一枚枚闪耀的金牌,更被赛场上那些A的“幕后英雄”——中医疗法深深吸引。神奇的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疗效,成为了众多运动健儿信赖的“秘密武器”,助力他们在赛场上屡创佳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感受这份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为健康加油,为梦想助力!还记得中国游泳健将们身上的那些“火罐印”吗?它们不仅是努力的印记,更是中医智慧的展现。拔火罐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湿气和寒气,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此外,游泳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肩关节肌腱损伤,从而诱发肩部疼痛。①拔罐治疗还可以帮助增强软组织的修复能力,②对于肌肉损伤的修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③在负压的作用下,④能够促进血液循环,⑤放松肌肉张力,⑥进而缓解肩膀疼痛。巴黎奥运会田径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中国选手杨家玉肚脐上的脐贴,不仅是金牌背后的“幸运符”,(甲)。中医的敷脐疗法,是一种使用中药敷料贴敷于肚脐上(“神阙穴”)的外治法,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其使用形式和最近热门的三伏天灸B。通过脐贴,温阳固本,调理气血,有效预防肠胃受寒引起的痉挛与不适,为运动员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强势夺金,背后离不开(乙)。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伤病的困扰,针灸以其“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直击病灶,缓解疼痛;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恢复,帮助运动员在短时间内以最佳身体状态在赛场上精彩发挥。18.文中第一段用“秘密武器”比喻中医疗法,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运动”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加油”一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夜间读书的贫穷书生加上两勺灯油的故事,假如由你来编写词典,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给“加油”编写词条,对其作出注释。【答案】18.运动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激发我们勇敢前行的激情。19.A.不为人知(默默无闻)B.大同小异(如出一辙)20.⑤减轻肌肉张力⑥从而缓解肩膀疼痛21.甲:更是中医敷脐疗法的生动诠释乙:中医针灸与推拿的健康守护22.①“加油”一词来源于给读书人赞助灯油以示鼓励的故事。②字面意思是为给运作的机器或车子添加燃油料或加入润滑剂。③通常用于支持和鼓励他人或自己。【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的能力。本题要求以“运动”为本体,使用暗喻修辞手法写句子,本体是“运动”,暗喻的比喻词为“是”“成为”“就是”“变成”等,要抓住喻体与本体“运动”的相似性,找到恰当的喻体,然后连缀成句。如可以抓住运动和能量源泉都不可或缺,都能激励人们前行这一相似点,将运动比作能量源泉,由此写出暗喻的句子:运动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激发我们勇敢前行的激情。【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空,所填成语修饰“‘幕后英雄’——中医疗法”,“幕后英雄”突出其不被众人知道,故可填“不为人知”(或“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不被人知道了解。默默无闻: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B空,结合前文“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可知此处指出中医的敷脐疗法和三伏天灸疗的形式十分相似,可填“大同小异”(或“如出一辙”)。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如出一辙: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⑤句,“放松肌肉张力”动宾搭配不当,可以把“放松”改为“减轻”。第⑥句,“进而减轻肌肉张力”中“进而”不合逻辑,“进而”表示递进关系,“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张力”是缓解肩膀疼痛的原因,可以把“进而”改为“从而”。【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句,句式上,可用“更是”和前一句的“不仅”搭配,形成递进关系;内容上,结合后文对“中医的敷脐疗法”的解释,可知此处是说中医敷脐疗法的内容和作用,故可填:更是中医敷脐疗法的生动诠释。乙句,根据后文“针灸以其……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在赛场上精彩发挥”,可知此处是说潘展乐强势夺金与中医针灸与推拿有密切的关系,故可填:中医针灸与推拿的健康守护。【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释重要词语意义的能力。①结合题干中“‘加油’一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夜间读书的贫穷书生加上两勺灯油的故事”的提示,给“加油”释义为:“加油”一词来源于给读书人赞助灯油以示鼓励的故事。②根据“加油”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给运作的机器或车辆添加燃油料或加入润滑剂。③结合第一段中“中医……这份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为健康加油,为梦想助力”可知,“加油”的意思与“助力”相同,意为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对方更加努力或更有动力去完成某项任务或挑战。如文中“为健康加油”中的“加油”即用此意。由此可得出引申义:用于支持和鼓励他人或自己。四、写作(共6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3.奥运赛场上,有突破极限、斩获金牌的“赢”,也有折戟沉沙、无功而返的“输”。赢,带来荣耀:输,让人失落。输赢,是竞技体育场上的常态,也是人生中需要面对的课题。你对“输赢”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以“说‘输赢’”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首先指出输赢是竞技体育场上的常态,引出核心话题“输赢”。接着将其引申到人生上,指出输赢也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在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们用汗水、泪水和努力争夺荣誉,他们的输赢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赢,当然能带来无尽的荣耀和喜悦,它是对运动员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对他们才华和实力的肯定。然而,输,虽然常常让人失落和沮丧,但它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输,是一种历练,它让运动员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输,他们可以汲取教训,积累经验,为下一次的比赛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输,也是一种激励,它激发着运动员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追求更高的目标。在人生中,我们也同样需要正确面对输赢。赢,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但输,也并不是那么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输中汲取力量,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前行。输赢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站点,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终点。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所以,无论是竞技场上的输赢,还是人生中的起伏,我们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赢,不骄不躁;输,不气不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价值。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中心论点:赢时不骄不躁,输时不气不馁,方为人生致胜法门。接着可阐述输与赢的辩证关系,如输与赢并非绝对,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时候,表面的输可能隐藏着赢的机会,而赢也可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然后重点论述赢时不骄不躁、输时不气不馁的重要性,考生可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等角度切入分析,也可以从反面切入,以赢后沾沾自喜、输后自暴自弃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胜不骄、败不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结果,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立意:(1)笑对输赢,铸就坚韧人生。(2)赢非终点,输非终结。(3)输赢之间,见证成长真谛。(4)赢,不骄不躁;输,不气不馁。24.日常饮食,各有滋味,春有笋鲜,夏有瓜甜,秋有蟹美,冬有栗香;人生路上,五味俱全,“春风得意马蹄疾”是登科的喜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相思的愁苦……我们品尝滋味,感受生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尝过那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全命题作文重点在于对所给题目的理解与分析。“尝过那滋味”这一题目,字面上指向对食物滋味的品尝,更深层面隐含着对人生经历中各种情感体验的回味。它要求考生从日常生活的饮食体验出发,引申到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个人成长、情感变化或生活哲理。“尝过”,要求所写事例必须是亲身体验过的,“那滋味”可以是考试失败的苦涩,梦想成真的甜蜜,不被人理解的酸楚,收获友谊的喜悦……选材时,应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通过自身的经历来表情达意,感悟人生。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如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滋味进行对比,如失败的苦与成功的甜,以此展示人生旅途中的起伏与变化。也可以采用插叙法、倒叙法等叙事顺序,先倒叙写“我不断回味着那滋味,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一结果,再叙述具体内容,使结构更富于变化。在叙事过程中,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在陷入困境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文章更细腻、真实。也可以借助景物描写,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反映“尝过那滋味”后,人物内心的转变,使文章富有深意,升华主题。立意:(1)正视失败,蓄力前行。(写“我”品尝过失败的苦涩后,痛定思痛,总结教训,重新扬帆)(2)传递正能量,真情暖人心。(写陌生人对“我”的一次帮扶,让“我”内心暖意融融,那种滋味让我决定散播温暖,传递正能量)(3)不懈追求,再攀高峰。(写“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梦想成真,成功的滋味激励“我”继续前行)海南省先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作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然而,意象的功能并非无限,它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一方面,意象可以点醒故事的精神。文章总是需要有一些才华焕发的光亮点的,在意象和非意象的相互间隔和节制中,以光亮点和非光亮点的疏密度,来控制叙事作品的审美色调、节奏和旋律。另一方面,叙事文学不能等同于写抒情诗,不能一味地堆砌意象。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意象是故事的“眼睛”,而眼睛虽有神采,却不能代替五官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整个身躯。②以『点石成金』比喻以形传神,在中国自古及今的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修养厚实的现代作家也深知其间妙处的。意象就是一种“『点石成金』艺术”在叙事文学中的运用,它成为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极有关键价值的笔墨。如果说,诗有“诗眼”,那么意象就可以成为“文眼”了。作为“文眼”,意象的功能又有何等具体的表现?③首先,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明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于行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它是以“笑”的意象作为“文眼”,而凝聚全文的精神和意义的,是为了突破束缚妇女的礼教规矩,而还原出自然人性和青春的魅力的。意象流的凝聚功能,使这篇文言小说异常强烈和充满诗意地成为青春的颂歌。④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萧红的短篇小说《手》中“手”的意象,就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它在以象含意、以意拓象的复杂操作之间,广泛地关联着社会百态、心理感受,关联着城乡差别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使意象运行的本身产生了某种凝聚意义的向心力。多重意义在这个独特的意象的凝聚下,互相交织,又互相撞击,在批评着社会,在怜悯着人生,其间所提供的心灵震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⑤其次,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之间,如果也能设计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而且由于同一意象在纷纭复杂的情节或非情节线索之中,别具匠心地重复出现,就可能造成有若诗歌中同一语句、意象反复出现的回环复沓的旋律波动。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发挥意象在贯串叙事结构和疏通行文脉络方面的功能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⑥其三,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的。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或独特、或别致、或精彩、或铮亮的意象,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综合性,综合着物象和意义、综合着细节和哲理,由这种综合方式对审美意味加以积存,就更有效地达到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效果。⑦《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跟随着十万八千里、八十一难的全过程,它隐喻在追求真理与完成事业的艰难困苦中,由约束而到达自由境界的心灵历程,其意蕴之深邃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人寻味了多少年还没有寻味透,还需要以求真求深的精神进一步地寻味。⑧意象之所以有耐读性,有保存审美意味的功能,还在于它们中的不为少数,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典故或掌故,被用为意象,又在叙事文学中加以丰富或变形,生发出雅趣,生发出反讽。于是有修养的读者在咀嚼一个意象之时,仿佛在翻阅一部文化史的某些篇章,而且是经过审美点化的文化史篇章。⑨意象作为中华民族极有光彩和特色的叙事方式和谋略,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接受了时代的考验和询问,在融合外来的现代思潮和叙事经验中,丰富了自己的形态,深化和更新了原意象的含义,创造了新的意象组织形式和意义形态,从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神采了。意象叙事在其历史进化中,已经具备民族思维的优势和时代思维的优势,它使叙事作品诗化和精致化的生命力是难以磨灭的。(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意象篇》)材料二:①“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②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叙事作品中的意象,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B.发挥意象功能的方法,是限制其过分炫目之处,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C.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如同在翻阅经过了审美点化的文化史某些篇章。D.意象不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更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可以借助物象在重复出现中所包含的意义的增添和递进来形成。B.叙事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是一种“『点石成金』艺术”,意象是叙事过程中精彩而又有价值的“文眼”。C.在情节与情节之间,情节与非情节之间,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意象,使之从容转换或潇洒跳跃。D.因为意象所凝聚的意义需要我们细心地加以解读,所以叙事中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意象的意义。3.下列关于材料一的论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⑦段以独特的意象——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来例证意象具有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审美意味。B.文章第④段例举“手”的意象,是为了论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意象都具有浓郁的审美滋味和强烈的审美撞击力。C.文章第③段运用类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形象而具体地论述了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D.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意象功能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4.下列选项中的意象,属于材料一所论述范围的一项是()A.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B.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C.铁凝《哦,香雪》中的“铅笔盒”。D.雪莱《致云雀》中的“云雀”。5.茹志娟《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功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D3.A4.C5.①“百合花”凝聚了军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②“百合花”体现了行文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③“百合花”体现了新媳妇的善良和腼腆,烘托出小通讯员形象,具有审美趣味,可读性强。【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错误。原文“意象的运用……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是说“往往成为”,选项说法绝对。C.“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错误。原文“有修养的读者在咀嚼一个意象之时,仿佛在翻阅一部文化史的某些篇章,而且是经过审美点化的文化史篇章”是说“有修养的读者”,选项扩大范围。D.“意象不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更是……”错误。原文“‘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说的是“不是……而是”,选项表述的是“不只是……更是”,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为意象所凝聚的意义……所以叙事中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意象的意义”错误。原文是说“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选项因果倒置。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是为了论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意象都具有浓郁的审美滋味和强烈的审美撞击力”错误。由第④段第一句可知,是为了论证“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C.“文章第③段运用类比论证”错误。此处没有使用类比论证,“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是比喻论证。D.“采用层进式结构”错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其次……其三……”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意象功能的具体表现。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本文所论述的范围是中国叙事文学中的意象的运用。C.《哦,香雪》是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其他选项均为抒情诗。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百合花”是新媳妇新婚被子上的图案,新媳妇愿意将新婚被子借给我们,小通讯员牺牲,百合花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百合花”凝聚了军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②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小说以“百合花”为线索,构成了“借被子”“铺被子”“盖被子”等情节,“百合花”体现了行文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③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百合花”体现了新媳妇善良和腼腆,象征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烘托出小通讯员纯洁美好的形象,具有审美趣味,可读性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