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的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有的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有的流行语蕴含着生活的体悟。。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之间,仍有不少人对流行语充满了怀疑,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了语言之河。其实,要相信语言之河有着相当的自净能力,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我们应该持()的态度。2023年出现的大量流行语,展现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而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视频流行语”也曾火爆全网,却并没有入选,说明它们很可能只是临时的修辞方式,缺乏稳固性,会自然地(),沉淀流失。(选自王庆峰《“十大流行语”中的时代记忆》,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迭代玷污披沙拣金优胜劣汰B.迭代污染海纳百川新陈代谢C.演化污染披沙拣金新陈代谢D.演化玷污海纳百川优胜劣汰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B.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C.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的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D.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的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答案】1.B2.A【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迭代”,更相代替;轮换。“演化”,又称进化,在生物学中是指族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语境是指流行语年复一年的更相代替,应用“迭代”。第二空,“玷污”,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污染”,使沾染上有害物质,破坏人或生物的生存环境。语境是指破坏了语言之河的生存环境,应用“污染”。第三空,“披沙拣金”,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海纳百川”,形容一个人的心胸宽广,如同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一般。语境是指我们应该心胸宽广,如同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一般,应用“海纳百川”。第四空,“优胜劣汰”,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新陈代谢”,指生物体经常不断地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根据“沉淀流失”可知,语境是指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应用“新陈代谢”。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文可知,叙述对象是“流行语”,所以补写句子应该是“流行语……”,排除CD;能“投射”的是镜子,而不是“流行语”,所以应该先说“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然后再说“投射”了什么,排除B。故选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对其的解读不符合《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是()“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费孝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齐尔格特·鲍曼A.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指的是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B.齐尔格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因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导致的陌生、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C.“熟人社会”重视人情,关系越亲密越有可能与中心者实现利益目标,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D.“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需要重构信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辨析能力。C.“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错,熟人社会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故选C。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扬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读者订阅。为何这些中国网文小说不仅国内读者爱看,海外读者也频频“催更”,甚至有部分作品进入了欧美主流文化圈?专家认为,网络文学受到海外读者喜爱,重要原因在于内容“好看”:一方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脑洞大开的设定,为读者提供了缓解压力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融入瓷器、刺绣、戏曲等东方文化元素,又增添了新鲜感“魅力光环”。网络文学构建的故事,常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海外读者阅读时,能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并产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想法,而形成的正向反馈,又有利于中国网文在海外的进一步传播。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除了好看的内容以外,一系列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为其稳定的输出提供了产业保障和技术支持。平台搭建对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至关重要:首先要打造网文阅读和传播平台,让海外读者们有地方看小说;再者这些平台热度要高,日活用户足够多,集纳各种网文品类,带来较强的阅读黏性,吸引读者持续追更。事实上,随着阅读逐步深入,海外读者已不满足于只看翻译本,而是开始主动创作。阅文、掌阅等企业积极搭建海外作者创作平台,已培养海外本土作者60余万,产出外语网文作品数十万部。此外,多家平台通过投资海外网站、文化传媒公司等方式,与外方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网络文学IP改编海外影响持续走高,创作本土化生态初步建立。从文本出海、IP出海到模式出海,网络文学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从最初的海外翻译出版授权,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和IP开发,中国网文的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也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选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收获越来越多海外读者》,有删改)材料二文学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一直被视为文明之表征、文化之精粹和艺术之母体,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文学即遭遇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边缘化’退缩态势,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数字化’媒介的冲击。第一次变动让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第二次则使文学开始步入存在方式与表意体制的技术转型。究其原因,如果说前者是源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掣肘,那么后者则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对文学渗透与博弈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第一次变动形成的文学震荡庶几归于平静,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才刚刚拉开序幕”。多年前的这个判断今天看来并未过时,不同的是,借由数字媒介产生的网络文学不仅拉开了序幕,而且日渐走到今日文化舞台的中心,与传统文学的影响力收减之态形成鲜明反差,不仅成为“文学会客厅的大象”,还打造出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环视当今“地球村”的网络文学,只有中国一枝独秀。(选自欧阳友权、罗亦陶《跨文化传播:“地球村”里的“中国风”》,有删改)材料三2023年10月,起点国际海外网络文学发展趋势图海外网络作家约4万名为三年前同期4倍00后扛起创作大旗签约作家中占比42.3%网络作家成海外热门兼职(源自《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网文成功出海的最初原因有两点:一是AI翻译,加速网文“一键出海”;二是社交共读,好故事引领文化交流。B.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出现全球共创,海外网文规模化发展和产业融合,打造全球性IP生态的趋势。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文学风光不再,最终成为时代发展的弃儿。D.网络文学积极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踊跃参与全球泛娱乐市场竞争,践行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我国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截至2023年10月,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作家数量3年增4倍,呈爆发式增长。B.起点国际的签约作家中,00后作家占比接近一半,他们已成长为创作中坚,为网络创作带来新气象。C.网络作家已成海外热门兼职,兼职者职业背景多元化,从而带动海外网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D.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网文写作道路,这是如起点国际一样的网文平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的结果。6.根据材料,下列举措不利于“网络文学跨文化出海传播”的一项是()A.网文作家用大开大合的时空奇幻想象、放眼宇宙的宏大视野与体现人性通感的作品去吸引海外读者。B.打造开放灵活的创作平台,降低海外作者创作门槛,设置创作专区,举行征文比赛等,使网文创作常态化。C.培养专业编辑团队,运营“写—发—读—改”终端,高效孵化作品,实现多向转化;优化作者薪酬与福利制度。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垄断网文市场和限制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形态方式。【答案】4.C5.A6.D【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错误。由原文“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可知,应该是“随着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错误。由材料三内容可知,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万名海外网络作家,而不是“40万”。故选A。【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投资的是海外文创企业,不属于跨文化出海传播。故选D。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游天平山记柳开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诺。”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明日,契园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园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亦不可图画。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予矍然曰矍然:精神抖擞的样子。B.薄暮,至明教院薄:与“厚”反义。C.扪萝西山扪:摸,攀援。D.以其所肖得名也肖:仿效。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下瞰白龙潭而归耳得之而为声C.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D.始知惟深之言不妄月出于东山之上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至道: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它与“壬戌”均为古代纪年的方法,但纪年方式不同。B.汤阴:因位于荡水(现汤河)之阴得名。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C.衡岳:北岳衡山的简称,属于“五岳”之一。“五岳”之首是东岳泰山,坐落于山东境内。D.晡:申时,午后三至五点,十二时辰之一。“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并未以入山状景下笔,而是以作者与桂林僧的对话写起,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扣人心弦,引人人胜。B.在记叙山中胜景时,作者始终沿着自己游览的足迹,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位移作记,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C.作者游山共五日,写景与说景相结合,详略得当,虚实相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写景又写人,人融景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效应。D.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不敢形于吟咏”等,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2)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答案】7.C8.C9.A10.C11.(1)您昨天说的话如果(或果真)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览吗?(2)我害怕我的文才配(匹敌)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或用诗歌表现),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矍然:惊惧的样子。句意:我吃惊地说。
B.薄:迫近。句意:傍晚时,到了明教院。C.正确。句意:我们攀着藤萝登上西山。D.肖:相像,相似。句意:因它们的形状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也,均表判断。句意:正午时分到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B.而,均表顺承。句意:向下俯瞰白龙潭后回去。/送到耳边便成为听到的声音。C.者,表判断。/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位于东北方向第一个出现的,是倚屏峰。/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D.之,均为助词,的。句意: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说的话并非虚妄。/明月从东山上升起。故选C。【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错误。应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C.“北岳衡山的简称”错误。应为南岳衡山的简称。D.“‘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错误。“申时”之前为“未时”,“申时”之后为“酉时”。故选A。【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错误。根据文章第一段作者认为“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于是相赌:“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此处作者疑,实为让读者亦疑,主要目的是设置悬念。B.“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错误。《登泰山记》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描写,两文写法基本相同。C.正确。D.“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错误。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仅述所见。这不但使文章前后呼应,而且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有言尽而意未尽之妙,激发读者的情趣。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言”,前面说过的话;“果”,如果;“妄”,虚妄,虚假;“敢同游乎”,省略句。“敢和我同游乎”。(2)“胜”,优美;“敌”,相当;“形”,表现;“吟咏”,作诗词。参考译文:游天平山记柳开至道元年,我寓居在汤阴。不久,桂林的惟深和尚从五台山回来,开心地拜访我,对我说:“当年先生任桂林知州的时候,曾经和您一起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丽,认为那里是岭南一带最秀美的。现在我从上党进入到相州,到达林虑,路过天平山明教院,寻访幽深之处,游遍名胜之地。观赏了无数的泉流山石,(感觉天平山)超过南岳衡山好多。”我吃惊地说:“我跟从先父柳御史就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与林虑接壤,平素不曾听到过这种说法。现在师父欺骗我,大概由于我是魏地的人而想要取悦于我吧?”到了第二天,惟深要告辞,我于是挽留惟深说:“您昨天说的如果不假,愿意和我一起再游天平山吗?"惟深说:“好啊。”最初从走马岭进入龙山,小路很崎岖,开始有了倦意。又前进了几里路,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回转,林木苍翠,远看层山,俯视脚下,竟然忘却了骑马走路的劳累。第二天,在林虑吃饭,正午时分到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路两边都听见泉流的声响,怪石和奇花到处都是,数不过来。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坐在石头上嬉戏泉水,不知不觉已经是午后。在环翠亭上稍作休息,回头四望,气象真是清丽非凡,恍惚间就怀疑像是身在人世之外,缓步走来走去流连不舍。傍晚时,到了明教院。晚上住在明教院的连云阁。第二天早上,惟深相约寺僧契园跟从我们一块游览。向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了菩萨洞。向下,从南面观看了长老岩、水帘亭,沿着岩石小径环行,向下俯瞰白龙潭后回去。次日,我们往西边游览长老庵,上山观赏了珍珠泉,穿过舞兽石,在道者庵下休息,然后到了忘归桥。一条山涧迂回辗转流到昆阆溪、仙人献花台,经过九曲滩,到南面与白龙潭汇合。我们攀着藤萝登上西山,沿着樵夫打柴走过的小路观察,又观看了风云谷而返回。又次日,契园煮了黄精、苍术苗,请我们在佛殿的北面吃饭。回头望周围的峰峦,秀美如同圆形的围屏。契园说:“位于东北方向第一个出现的,是倚屏峰。”我曰:“各个山峰大都像圆形的围屏,为何只有这座山得到命名?”契园说:“六个大峰都有名字,五个小峰也有名字,它们很久就有名字了,都是先师传下来的。西面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秀士壁;第二座叫罗汉峰,上面有居士壁,都是因它们的形状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在六峰之外,南边隐约可见的山峰,士人百姓称作扑猪岭。它旁边的山岭被称为熨斗峰。”各处的山峰上都在茂密的松林之间挺拔突出几千尺高的石壁,一个接一个地环绕着,那险峻的山岩陡峭高耸,即使是高明的画师也不能描绘出来。我在这里留下观赏山景总共有五天,仍然不想离去,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说的话并非虚妄。又慨叹这几年之间,我的住所离天平山才百里远的距离,这里绝妙的胜景,还从未听说过,面对惟深我实在感到惭愧。明天将要离去,惟深、契园一再坚持请我留下游览此山的题咏。我怕风景如此优美而自己才力不能相当,不敢用诗歌来表达,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述几天之内的见闻感受。第Ⅱ卷四、(18分)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内容。咏雪奉呈广平公①宋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备注〗①黄庭坚创作本诗时,正在京城任职,虽然生活贫寒俭朴,但仕途顺利。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1)下列对诗歌各联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间,我想起了清澈见底江沙。首联写出春雪而至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带出作者的惊喜。B.夜间听到雪声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颔联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C.阵风回转,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一瞬间就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连上天都感到奇妙。颈联化静为动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D.虽然雪花尽情地落,寒意痛彻筋骨,但不妨碍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华。尾联毫无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2)苏轼称赞此诗颔联写得好,请你结合颔联替苏轼陈说理由。(3)尾联卒章显志,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作者的“志”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C(2)①视听结合,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②四组叠词,形象地写出雪落的不同状态,极富韵律。③对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3)借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喻作者积极进取的心态。一个“用”字,颇富深意,不论是顺境(仕途顺利),还是逆境(家境贫寒),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或将青春年华献给事业)。既是劝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励友人。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流露出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4)《师说》开篇即提出“__________’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5)杜甫在《登高》中写出所见所听所触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哀吾生之须臾(4)古之学者必有师(5)风急天高猿啸哀五、(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摘自《我与丽江,遇见美好》,有删节)14.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5.文章多次提到丽江古城和古城里的四方街,请结合文本概括古城前世今生的样子。文章写一滴水“再次醒来”“再次醒来”之前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16.纵观全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叙写一滴水经过丽江,请简析其中的妙处。【答案】14.①拟人修辞,动作、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
②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和谐画卷。15.①前世的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
②“再次醒来”之前内容的作用:写出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衬托今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加吸引四方之人来此观光和生活,为下文丽江今日的繁荣发展做铺垫。16.第一人称“我”的妙处:
①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写丽江前世今生,行文中充分流露出作者对丽江的神往与热爱,对丽江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景观的赞美。
②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丽江的一切美好。
③将一滴水人格化,随着水的足迹,随着“我”的视角,由此串联起丽江不同的时空,有一种时代的见证感和参与感,更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丽江的前世今生。【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为动作描写,“我怕被迅速蒸发”为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为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楼下一家在闲话,楼上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和谐画卷。【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前世的丽江古城:“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丽江古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世界各地游客云集;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古城规模壮大,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再次醒来”之前内容的作用:“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丽江古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写出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衬托今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更加吸引四方之人来此观光和生活,为下文丽江今日的繁荣发展做铺垫。【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能力。第一人称“我”的妙处: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写丽江前世今生,“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行文中充分流露出作者对丽江的神往与热爱,对丽江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景观的赞美。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丽江的一切美好。“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将一滴水人格化,随着水的足迹,随着“我”的视角,由此串联起丽江不同的时空,丽江古城风光秀美旖旎,历史厚重久远,名声远扬,今日的丽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规模壮大,城中欢歌笑语、繁华、祥和,弥漫着丰富浓厚的人文气息。有一种时代的见证感和参与感,更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丽江的前世今生。六、(4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由于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争抢,“鹅腿阿姨”爆火出圈。“鹅腿阿姨”陈女士的走红,偶然中有必然。首先,是物美价廉、健康卫生。鹅腿皆是陈女士亲手冲洗、切配、腌制和烤制的,起早贪黑用苦功保证品质,“烤鹅腿”才让学生们吃得放心。其次,是对学生们的胃口。阿姨不断打磨调料配方,改进口味。再有,是“鹅腿阿姨”身上浓浓的人情味。“鹅腿阿姨”以亲人的口吻称呼孩子们、乐于和学生交朋友。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市场需求旺盛,“烤鹅腿”供不应求,但“鹅腿阿姨”没有急着雇人增产,也没有忙着流量变现,而是表示要“一碗水端平”“每个学校都得轮流去几天”。在这种朴素的善良加持下,“鹅腿阿姨”自然会成为学生们争抢的对象。品读这则新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议论文体,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略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的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有的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有的流行语蕴含着生活的体悟。。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之间,仍有不少人对流行语充满了怀疑,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了语言之河。其实,要相信语言之河有着相当的自净能力,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我们应该持()的态度。2023年出现的大量流行语,展现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而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视频流行语”也曾火爆全网,却并没有入选,说明它们很可能只是临时的修辞方式,缺乏稳固性,会自然地(),沉淀流失。(选自王庆峰《“十大流行语”中的时代记忆》,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迭代玷污披沙拣金优胜劣汰B.迭代污染海纳百川新陈代谢C.演化污染披沙拣金新陈代谢D.演化玷污海纳百川优胜劣汰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B.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C.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的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D.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的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答案】1.B2.A【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迭代”,更相代替;轮换。“演化”,又称进化,在生物学中是指族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语境是指流行语年复一年的更相代替,应用“迭代”。第二空,“玷污”,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污染”,使沾染上有害物质,破坏人或生物的生存环境。语境是指破坏了语言之河的生存环境,应用“污染”。第三空,“披沙拣金”,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海纳百川”,形容一个人的心胸宽广,如同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一般。语境是指我们应该心胸宽广,如同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一般,应用“海纳百川”。第四空,“优胜劣汰”,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新陈代谢”,指生物体经常不断地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根据“沉淀流失”可知,语境是指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应用“新陈代谢”。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文可知,叙述对象是“流行语”,所以补写句子应该是“流行语……”,排除CD;能“投射”的是镜子,而不是“流行语”,所以应该先说“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然后再说“投射”了什么,排除B。故选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对其的解读不符合《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是()“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费孝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齐尔格特·鲍曼A.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指的是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B.齐尔格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因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导致的陌生、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C.“熟人社会”重视人情,关系越亲密越有可能与中心者实现利益目标,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D.“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需要重构信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辨析能力。C.“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错,熟人社会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故选C。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扬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读者订阅。为何这些中国网文小说不仅国内读者爱看,海外读者也频频“催更”,甚至有部分作品进入了欧美主流文化圈?专家认为,网络文学受到海外读者喜爱,重要原因在于内容“好看”:一方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脑洞大开的设定,为读者提供了缓解压力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融入瓷器、刺绣、戏曲等东方文化元素,又增添了新鲜感“魅力光环”。网络文学构建的故事,常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海外读者阅读时,能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并产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想法,而形成的正向反馈,又有利于中国网文在海外的进一步传播。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除了好看的内容以外,一系列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为其稳定的输出提供了产业保障和技术支持。平台搭建对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至关重要:首先要打造网文阅读和传播平台,让海外读者们有地方看小说;再者这些平台热度要高,日活用户足够多,集纳各种网文品类,带来较强的阅读黏性,吸引读者持续追更。事实上,随着阅读逐步深入,海外读者已不满足于只看翻译本,而是开始主动创作。阅文、掌阅等企业积极搭建海外作者创作平台,已培养海外本土作者60余万,产出外语网文作品数十万部。此外,多家平台通过投资海外网站、文化传媒公司等方式,与外方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网络文学IP改编海外影响持续走高,创作本土化生态初步建立。从文本出海、IP出海到模式出海,网络文学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从最初的海外翻译出版授权,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和IP开发,中国网文的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也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选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收获越来越多海外读者》,有删改)材料二文学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一直被视为文明之表征、文化之精粹和艺术之母体,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文学即遭遇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边缘化’退缩态势,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数字化’媒介的冲击。第一次变动让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第二次则使文学开始步入存在方式与表意体制的技术转型。究其原因,如果说前者是源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掣肘,那么后者则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对文学渗透与博弈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第一次变动形成的文学震荡庶几归于平静,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才刚刚拉开序幕”。多年前的这个判断今天看来并未过时,不同的是,借由数字媒介产生的网络文学不仅拉开了序幕,而且日渐走到今日文化舞台的中心,与传统文学的影响力收减之态形成鲜明反差,不仅成为“文学会客厅的大象”,还打造出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环视当今“地球村”的网络文学,只有中国一枝独秀。(选自欧阳友权、罗亦陶《跨文化传播:“地球村”里的“中国风”》,有删改)材料三2023年10月,起点国际海外网络文学发展趋势图海外网络作家约4万名为三年前同期4倍00后扛起创作大旗签约作家中占比42.3%网络作家成海外热门兼职(源自《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网文成功出海的最初原因有两点:一是AI翻译,加速网文“一键出海”;二是社交共读,好故事引领文化交流。B.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出现全球共创,海外网文规模化发展和产业融合,打造全球性IP生态的趋势。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文学风光不再,最终成为时代发展的弃儿。D.网络文学积极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踊跃参与全球泛娱乐市场竞争,践行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我国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截至2023年10月,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作家数量3年增4倍,呈爆发式增长。B.起点国际的签约作家中,00后作家占比接近一半,他们已成长为创作中坚,为网络创作带来新气象。C.网络作家已成海外热门兼职,兼职者职业背景多元化,从而带动海外网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D.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网文写作道路,这是如起点国际一样的网文平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的结果。6.根据材料,下列举措不利于“网络文学跨文化出海传播”的一项是()A.网文作家用大开大合的时空奇幻想象、放眼宇宙的宏大视野与体现人性通感的作品去吸引海外读者。B.打造开放灵活的创作平台,降低海外作者创作门槛,设置创作专区,举行征文比赛等,使网文创作常态化。C.培养专业编辑团队,运营“写—发—读—改”终端,高效孵化作品,实现多向转化;优化作者薪酬与福利制度。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垄断网文市场和限制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形态方式。【答案】4.C5.A6.D【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错误。由原文“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可知,应该是“随着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错误。由材料三内容可知,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万名海外网络作家,而不是“40万”。故选A。【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投资的是海外文创企业,不属于跨文化出海传播。故选D。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游天平山记柳开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诺。”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明日,契园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园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亦不可图画。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予矍然曰矍然:精神抖擞的样子。B.薄暮,至明教院薄:与“厚”反义。C.扪萝西山扪:摸,攀援。D.以其所肖得名也肖:仿效。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下瞰白龙潭而归耳得之而为声C.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D.始知惟深之言不妄月出于东山之上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至道: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它与“壬戌”均为古代纪年的方法,但纪年方式不同。B.汤阴:因位于荡水(现汤河)之阴得名。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C.衡岳:北岳衡山的简称,属于“五岳”之一。“五岳”之首是东岳泰山,坐落于山东境内。D.晡:申时,午后三至五点,十二时辰之一。“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并未以入山状景下笔,而是以作者与桂林僧的对话写起,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扣人心弦,引人人胜。B.在记叙山中胜景时,作者始终沿着自己游览的足迹,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位移作记,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C.作者游山共五日,写景与说景相结合,详略得当,虚实相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写景又写人,人融景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效应。D.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不敢形于吟咏”等,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2)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答案】7.C8.C9.A10.C11.(1)您昨天说的话如果(或果真)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览吗?(2)我害怕我的文才配(匹敌)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或用诗歌表现),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矍然:惊惧的样子。句意:我吃惊地说。
B.薄:迫近。句意:傍晚时,到了明教院。C.正确。句意:我们攀着藤萝登上西山。D.肖:相像,相似。句意:因它们的形状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也,均表判断。句意:正午时分到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B.而,均表顺承。句意:向下俯瞰白龙潭后回去。/送到耳边便成为听到的声音。C.者,表判断。/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位于东北方向第一个出现的,是倚屏峰。/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D.之,均为助词,的。句意: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说的话并非虚妄。/明月从东山上升起。故选C。【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错误。应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C.“北岳衡山的简称”错误。应为南岳衡山的简称。D.“‘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错误。“申时”之前为“未时”,“申时”之后为“酉时”。故选A。【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错误。根据文章第一段作者认为“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于是相赌:“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此处作者疑,实为让读者亦疑,主要目的是设置悬念。B.“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错误。《登泰山记》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描写,两文写法基本相同。C.正确。D.“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错误。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仅述所见。这不但使文章前后呼应,而且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有言尽而意未尽之妙,激发读者的情趣。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言”,前面说过的话;“果”,如果;“妄”,虚妄,虚假;“敢同游乎”,省略句。“敢和我同游乎”。(2)“胜”,优美;“敌”,相当;“形”,表现;“吟咏”,作诗词。参考译文:游天平山记柳开至道元年,我寓居在汤阴。不久,桂林的惟深和尚从五台山回来,开心地拜访我,对我说:“当年先生任桂林知州的时候,曾经和您一起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丽,认为那里是岭南一带最秀美的。现在我从上党进入到相州,到达林虑,路过天平山明教院,寻访幽深之处,游遍名胜之地。观赏了无数的泉流山石,(感觉天平山)超过南岳衡山好多。”我吃惊地说:“我跟从先父柳御史就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与林虑接壤,平素不曾听到过这种说法。现在师父欺骗我,大概由于我是魏地的人而想要取悦于我吧?”到了第二天,惟深要告辞,我于是挽留惟深说:“您昨天说的如果不假,愿意和我一起再游天平山吗?"惟深说:“好啊。”最初从走马岭进入龙山,小路很崎岖,开始有了倦意。又前进了几里路,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回转,林木苍翠,远看层山,俯视脚下,竟然忘却了骑马走路的劳累。第二天,在林虑吃饭,正午时分到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路两边都听见泉流的声响,怪石和奇花到处都是,数不过来。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坐在石头上嬉戏泉水,不知不觉已经是午后。在环翠亭上稍作休息,回头四望,气象真是清丽非凡,恍惚间就怀疑像是身在人世之外,缓步走来走去流连不舍。傍晚时,到了明教院。晚上住在明教院的连云阁。第二天早上,惟深相约寺僧契园跟从我们一块游览。向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了菩萨洞。向下,从南面观看了长老岩、水帘亭,沿着岩石小径环行,向下俯瞰白龙潭后回去。次日,我们往西边游览长老庵,上山观赏了珍珠泉,穿过舞兽石,在道者庵下休息,然后到了忘归桥。一条山涧迂回辗转流到昆阆溪、仙人献花台,经过九曲滩,到南面与白龙潭汇合。我们攀着藤萝登上西山,沿着樵夫打柴走过的小路观察,又观看了风云谷而返回。又次日,契园煮了黄精、苍术苗,请我们在佛殿的北面吃饭。回头望周围的峰峦,秀美如同圆形的围屏。契园说:“位于东北方向第一个出现的,是倚屏峰。”我曰:“各个山峰大都像圆形的围屏,为何只有这座山得到命名?”契园说:“六个大峰都有名字,五个小峰也有名字,它们很久就有名字了,都是先师传下来的。西面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秀士壁;第二座叫罗汉峰,上面有居士壁,都是因它们的形状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在六峰之外,南边隐约可见的山峰,士人百姓称作扑猪岭。它旁边的山岭被称为熨斗峰。”各处的山峰上都在茂密的松林之间挺拔突出几千尺高的石壁,一个接一个地环绕着,那险峻的山岩陡峭高耸,即使是高明的画师也不能描绘出来。我在这里留下观赏山景总共有五天,仍然不想离去,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说的话并非虚妄。又慨叹这几年之间,我的住所离天平山才百里远的距离,这里绝妙的胜景,还从未听说过,面对惟深我实在感到惭愧。明天将要离去,惟深、契园一再坚持请我留下游览此山的题咏。我怕风景如此优美而自己才力不能相当,不敢用诗歌来表达,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述几天之内的见闻感受。第Ⅱ卷四、(18分)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内容。咏雪奉呈广平公①宋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备注〗①黄庭坚创作本诗时,正在京城任职,虽然生活贫寒俭朴,但仕途顺利。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1)下列对诗歌各联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间,我想起了清澈见底江沙。首联写出春雪而至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带出作者的惊喜。B.夜间听到雪声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颔联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C.阵风回转,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一瞬间就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连上天都感到奇妙。颈联化静为动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D.虽然雪花尽情地落,寒意痛彻筋骨,但不妨碍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华。尾联毫无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2)苏轼称赞此诗颔联写得好,请你结合颔联替苏轼陈说理由。(3)尾联卒章显志,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作者的“志”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C(2)①视听结合,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②四组叠词,形象地写出雪落的不同状态,极富韵律。③对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3)借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喻作者积极进取的心态。一个“用”字,颇富深意,不论是顺境(仕途顺利),还是逆境(家境贫寒),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或将青春年华献给事业)。既是劝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励友人。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流露出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4)《师说》开篇即提出“__________’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5)杜甫在《登高》中写出所见所听所触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哀吾生之须臾(4)古之学者必有师(5)风急天高猿啸哀五、(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摘自《我与丽江,遇见美好》,有删节)14.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5.文章多次提到丽江古城和古城里的四方街,请结合文本概括古城前世今生的样子。文章写一滴水“再次醒来”“再次醒来”之前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16.纵观全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叙写一滴水经过丽江,请简析其中的妙处。【答案】14.①拟人修辞,动作、心理描写,将一滴水拟作“我”,通过“落”“看”“怕”“跳”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以一滴水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丽江古城纳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画面。
②场景(面)描写,通过水的视角描绘纳西族院落楼下、楼上的主客或独立或互动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沟通交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高压清洗车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太阳能电池背膜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4-2025学年梧州市蝶山区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渭南市潼关县数学三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庆祝2021年教师节活动总结5篇
- 2025年商旅服务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教师课题申请书怎么写7篇
- 中学教师2022年度考核个人总结(7篇)
- 2025年淡水养殖产品种苗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教育云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专题02:名著导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北京专用)
- 吉林大学药学导论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高考语文新题型+“文学短评”相关写作(真题+技法+练习)
- 2023年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天河区)
- 中考数学计算题100道
- 集团资产重组实施方案
- GB/T 33195-2016道路交通事故车辆速度鉴定
- (职高)高一语文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T 14383-2008锻制承插焊和螺纹管件
- 红色简约大气年会晚会节目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