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科学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TOC\o"1-2"\h\u12452第一章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2220151.1环境科学概述 293371.2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2109661.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 331248第二章环境污染概述 3323492.1环境污染的定义与分类 342772.2环境污染的来源与传播 4236542.3环境污染的影响与危害 44059第三章水污染控制 555883.1水污染的基本概念 5140983.2水污染控制技术 5156883.3水环境管理与政策 58834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 6108054.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 6205264.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6157374.2.1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6216674.2.2颗粒物控制技术 6153504.2.3重金属控制技术 7250134.2.4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 7304024.3大气环境管理与政策 762564.3.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7301684.3.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7101034.3.3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7167704.3.4政策法规与监管 73504.3.5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71992第五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847985.1固体废物的分类与特性 817095.1.1固体废物的分类 8240935.1.2固体废物的特性 8104995.2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法 8214705.2.1固体废物处理方法 8294615.2.2固体废物处置方法 9119815.3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91406第六章噪声污染控制 987176.1噪声污染的基本概念 9286486.2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10193116.2.1噪声源控制 1067896.2.2噪声传播控制 10136856.2.3噪声受体保护 1011466.3噪声环境管理与政策 10201216.3.1噪声环境管理 10180826.3.2噪声污染防治政策 1110120第七章化学品污染控制 1113497.1化学品污染的基本概念 1162547.1.1定义与分类 1142887.1.2污染途径与来源 11116687.2化学品污染控制技术 11133597.2.1污染源头控制 11322067.2.2污染物处理技术 12272807.2.3污染物排放控制 12249837.3化学品环境管理与政策 12138357.3.1环境管理政策 12306667.3.2政策法规 1229228第八章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1334128.1生态环境概述 133538.2生态环境恢复技术 13264598.3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330459第九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14111749.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14108669.2环境监测技术 14167239.3环境评价方法 1517876第十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5514110.1环境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151240710.2环境管理体系与政策 161397110.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管理 16第一章环境科学基础理论1.1环境科学概述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环境问题的成因、发展规律及解决途径。环境科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技术等。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形成的生物、非生物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人工环境则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创造和改变的部分,如城市、农田、工厂等。1.2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现场调查与观测:通过实地调查、采样、监测等手段,收集环境数据,分析环境问题。(2)实验室分析:利用实验室设备和技术,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生物、物理等分析,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3)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环境过程和现象,预测环境变化趋势。(4)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技术,获取大范围环境信息,为环境监测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5)系统分析: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发展规律和解决途径。(6)社会经济分析: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几个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环境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如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的兴起。(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环境科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3)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环境科学进入深化发展阶段,研究重点转向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同时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紧密,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二章环境污染概述2.1环境污染的定义与分类环境污染是指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由于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泄漏、累积等,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根据污染物性质和污染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按照污染物的性质,环境污染可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物理污染主要包括噪声、光、热等非生物污染因素;化学污染主要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是指由生物体引起的污染,如病毒、细菌等;放射性污染是指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按照污染对象,环境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容量,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水污染是指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超过水环境容量,导致水质恶化,影响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污染物浓度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噪声污染是指环境噪声超过人类承受能力,影响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光污染是指过度或不适的光照对人类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2.2环境污染的来源与传播环境污染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现象,这些现象会导致大量污染物短时间内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为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农业活动、交通运输、生活污水排放等,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污染物,长期累积导致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大气传播、水传播、土壤传播、生物传播等。大气传播是指污染物通过大气运动传播到其他地区;水传播是指污染物通过水体运动传播到其他地区;土壤传播是指污染物通过土壤运动传播到其他地区;生物传播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体传播到其他地区。2.3环境污染的影响与危害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与危害。对人类的影响与危害:环境污染会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影响人类呼吸系统健康;水体污染会影响人类饮水安全和食物链;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质量和食品安全;噪声污染会影响人类心理和生理健康;光污染会影响人类视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危害: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会影响气候和环境质量;水污染会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污染会影响土壤质量和土地资源利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危害:环境污染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增加治理成本;环境污染会影响企业生产和产品质量,降低竞争力;环境污染会影响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第三章水污染控制3.1水污染的基本概念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导致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发生改变,使其质量恶化,影响水体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平衡的过程。水污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化学污染:指水体中化学物质浓度超过水环境容量,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2)生物污染:指水体中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导致水质恶化。(3)物理污染:指水体中悬浮物、底泥等物理性质改变,导致水质恶化。(4)放射性污染:指水体中放射性物质浓度超过水环境容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3.2水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源头控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2)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3)末端控制:对已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水污染控制技术:(1)物理方法:包括格栅、沉淀、过滤等,主要用于去除悬浮物、油脂等污染物。(2)化学方法: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絮凝等,主要用于去除溶解性污染物。(3)生物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主要用于去除有机污染物。(4)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等,主要用于去除溶解性污染物和微生物。3.3水环境管理与政策水环境管理与政策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以下为我国水环境管理与政策的主要内容:(1)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水环境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对水污染控制进行了明确规定。(2)规划与标准:我国编制了《全国水污染防治规划》、《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等,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水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为水污染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3)监督管理:我国建立了水环境监测网络,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加强了对污染源的管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4)经济手段:通过征收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激励企业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5)宣传教育: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4.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导致大气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及建筑物等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排放、生活排放等。根据污染物性质,大气污染物可分为气态污染物、颗粒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4.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4.2.1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和生物法等。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将气态污染物从气体中去除,如湿式洗涤塔;吸附法是通过活性炭等吸附剂将气态污染物吸附,达到净化目的;催化转化法是通过催化剂将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将气态污染物降解。4.2.2颗粒物控制技术颗粒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除尘、过滤和湿式净化等。除尘技术有重力沉降、离心分离、惯性分离等;过滤技术有袋式除尘、静电除尘等;湿式净化技术有喷淋塔、湿式电除尘等。4.2.3重金属控制技术重金属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等。化学沉淀法是通过添加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从而去除;离子交换法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重金属离子去除;电解法是通过电解使重金属离子在电极上沉积。4.2.4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燃烧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等。燃烧法是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成无害物质;催化氧化法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将有机污染物氧化;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降解。4.3大气环境管理与政策大气环境管理是指通过对大气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监管,达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我国大气环境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3.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以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工业、交通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进行限制。4.3.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衡量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及各类污染物浓度限值。4.3.3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等,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4.3.4政策法规与监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及环保部门负责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管,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4.3.5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和参与度,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绿色生活习惯,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第五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5.1固体废物的分类与特性5.1.1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体积和形状,难以处理和利用的废弃物质。根据其来源、性质和危害程度,固体废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城市生活垃圾:包括居民日常生活、商业、服务业等产生的废弃物。(2)工业固体废物: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废渣、粉尘等。(3)危险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等危险特性的废物。(4)农业固体废物: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5)其他固体废物:如建筑废弃物、医疗废物等。5.1.2固体废物的特性固体废物具有以下特性:(1)多样性:固体废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处理和处置方法多样。(2)危害性:部分固体废物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3)资源性:固体废物中蕴含一定的资源价值,可通过资源化利用实现减量化、无害化。(4)时效性: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需要及时处理和处置。5.2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法5.2.1固体废物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处理:如筛分、破碎、压实、分选等,用于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性质。(2)化学处理:如中和、氧化、还原等,用于改变固体废物的化学性质。(3)生物处理:如堆肥、发酵等,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4)热处理:如焚烧、热解等,利用高温分解固体废物。5.2.2固体废物处置方法固体废物处置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填埋:将固体废物填埋于指定地点,进行安全填埋。(2)堆肥:将有机固体废物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3)焚烧:将固体废物进行焚烧处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4)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转化为再生资源。5.3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固体废物经过处理和处置,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过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具有以下意义:(1)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缓解环境压力。(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3)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回收利用:将废弃的金属、塑料、纸张等回收,进行再利用。(2)资源化处理:将废渣、废水等经过处理,转化为再生资源。(3)生物质能源利用:将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发电等。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完善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第六章噪声污染控制6.1噪声污染的基本概念噪声污染是指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各种噪声源的产生和传播,导致环境噪声水平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噪声污染具有以下特点:(1)广泛性:噪声污染普遍存在于工业、交通、建筑等各个领域,影响范围广泛。(2)瞬时性:噪声污染通常具有瞬时性,不易察觉和预测。(3)累积性:噪声污染在一定时间内不断累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慢性影响。(4)社会性:噪声污染与人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相互影响。6.2噪声污染控制技术6.2.1噪声源控制噪声源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优化设计:通过改进产品设计,降低噪声源的发声强度。(2)减震降噪:采用减震降噪技术,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振动和噪声。(3)隔声降噪:采用隔声材料和技术,减少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4)消声降噪:采用消声设备,降低噪声源的发声强度。6.2.2噪声传播控制噪声传播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距离衰减: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噪声源与受体之间的距离,降低噪声影响。(2)绿化降噪:利用绿化带、植物等自然景观,降低噪声传播过程中的能量。(3)屏障降噪:设置噪声屏障,减少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6.2.3噪声受体保护噪声受体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隔声窗:采用隔声窗,降低室内噪声水平。(2)耳塞、耳罩: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降低噪声对人的影响。(3)健康教育:加强噪声危害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和防护意识。6.3噪声环境管理与政策6.3.1噪声环境管理噪声环境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噪声环境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任。(2)制定噪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及时掌握噪声污染状况。(3)加强噪声污染源监管,严格执行噪声排放标准。(4)开展噪声污染治理工程,降低噪声污染水平。6.3.2噪声污染防治政策噪声污染防治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噪声污染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2)经济政策: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引导企业采取降噪措施。(3)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噪声污染。(4)宣传教育: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第七章化学品污染控制7.1化学品污染的基本概念7.1.1定义与分类化学品污染是指因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化学品污染可分为无机化学品污染和有机化学品污染两大类。无机化学品主要包括重金属、酸碱、盐类等;有机化学品则包括农药、塑料、合成纤维等。7.1.2污染途径与来源化学品污染途径主要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等多个方面。污染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排放:工厂、矿山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2)农业活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以及养殖业排放的废水。(3)城市生活:生活污水、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等产生的污染物。(4)交通运输:汽车尾气、船舶排放等。7.2化学品污染控制技术7.2.1污染源头控制污染源头控制是化学品污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严格限制高毒性、高污染化学品的生产行为。(2)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化学品的产生和排放。(3)加强企业自律,提高环保意识。7.2.2污染物处理技术污染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处理技术:包括过滤、吸附、沉淀、离心等,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2)化学处理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如中和、氧化还原等。(3)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机物,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7.2.3污染物排放控制污染物排放控制包括以下措施:(1)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2)加强排放监测,保证企业排放达标。(3)实施排放许可制度,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7.3化学品环境管理与政策7.3.1环境管理政策我国针对化学品污染制定了以下环境管理政策:(1)化学品生产和使用许可制度。(2)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制度。(3)化学品环境监测制度。(4)化学品应急预案。7.3.2政策法规我国涉及化学品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通过以上环境管理与政策,我国在化学品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污染控制效果。第八章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8.1生态环境概述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福祉的基础。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性: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动态性:生态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3)复杂性:生态环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生物、非生物、自然和人为因素。(4)可恢复性: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8.2生态环境恢复技术生态环境恢复技术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受损前的状态或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以下几种生态环境恢复技术较为常见:(1)植被恢复技术:通过人工植被恢复、植被重建、植被修复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2)土壤改良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受损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水质。(3)湿地恢复技术:通过湿地重建、湿地修复、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功能。(4)水环境治理技术:采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水环境质量。(5)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通过物种保护、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8.3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和调控的一系列措施。以下几方面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1)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2)规划政策:编制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3)经济政策:运用税收、补贴、信贷等经济手段,引导和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4)技术政策:推广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5)宣传教育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6)国际合作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第九章环境监测与评价9.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质、污染源、生态状况等要素进行系统的调查、监测和分析,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环境管理的基础。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污染源监测: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等进行监测,以了解污染源排放情况。(2)环境质量监测:对空气、水体、土壤、声环境等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监测,以评价环境质量状况。(3)生态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进行监测,以了解生态环境变化趋势。9.2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分析测试技术、数据处理与评价技术等。(1)采样技术:根据监测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和采样频率,保证样品的代表性。(2)分析测试技术: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对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3)数据处理与评价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评价,以揭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污染源排放状况。9.3环境评价方法环境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污染源排放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常用的环境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综合评价法:将多个环境监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2)指数评价法:通过构建指数模型,对环境质量进行量化评价。(3)聚类分析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将相似的数据归为一类,以揭示环境污染特征。(4)主成分分析法:对监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提取主要污染因子,评价环境污染程度。(5)生态风险评估法: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预测未来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还有多种环境评价方法,如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法、污染源排放标准评价法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环境评价方法。第十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0.1环境管理的内涵与目标环境管理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旨在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规划:根据国家和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万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 第6课 奇妙有趣的新本领-如何在Logo中定义过程教学实录 泰山版
- 读《边城》有感(汇编15篇)
- 昆虫记读书笔记集合15篇
- 毕业生个人小结(6篇)
- 商务实习报告范文集合4篇
- 房地产工作人员辞职报告集合5篇
- Novation诺维逊FLkey37中文说明书
- 股票成本计算器
- 高中数学选修必修2-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 《现代控制理论》(刘豹-唐万生)
- 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2015年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英文作文范文
- 小学生作文方格纸A4纸直接打印版
- 箱变平台吊装焊接施工方案
- 浅谈“五育并举”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论文
- TRIZ-2003矛盾矩阵表(重新整理)
-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的目录清单及内容(无仓储经营单位)
- 大树的故事 单元作业设计
- 2023-2024学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