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01-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1页
必刷卷01-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2页
必刷卷01-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3页
必刷卷01-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4页
必刷卷01-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历史(广东专用)广东新中考历史试题题量为30(单选题)+3(材料分析题),题型较为稳定,其中史料实证题目是考查历史核心素养的典型试题。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2020年广东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第31题第一问通过对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的分析比对,相互印证。2021年广东中考历史选择题第2题,通过《史记》与西汉竹书《赵正书》比对考证;材料分析题第31题第二问通过比对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陀》、杜甫《黄河》、白居易《西凉伎》、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的唐代胡人俑,进行相互考证,去伪存真。2020和2021年两年新中考对于史料实证在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中都有考查,预测在2022年广东中考中仍旧会出现。在做本类试题时应该注重培养以下能力: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本卷中选择题第1题、第2题、第22题,材料题第31题第一问通过史料实证来考查历史核心素养。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答案】C【解析】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会烧制彩陶。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C符合题意;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不能通过题干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排除A;中原地区彩陶和炎帝都与黄河流域有关,排除B;炎帝鼓励发明创造不是从题干考古发现中印证的信息,排除D。故选C。2.下图是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铜罍(léi),其内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匽(燕)”的铭文。《史记·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史记》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了A.禅让制的出现 B.夏朝的建立C.武王伐纣 D.分封制的实行【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青铜器内的铭文意思是周王封召公之子克为燕地的诸侯,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史记·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即周武王封召公为北燕的诸侯,文物和史书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了分封制的实行,D项正确;禅让制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建立者禹死后这一制度即被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与题中人物无关,排除B项;武王伐纣与西周建立后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禅让制到分封制C.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D.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答案】D【解析】依据“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时在政治上实行县制,中央集权体制初步形成,到秦始皇时期全面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汉武帝时期继续沿用和完善郡县制,因此“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确立并并得到巩固发展,D正确;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属于经济范畴,不属于政治转型,A排除;从禅让制到分封制是指从远古时代到夏商周时期,B排除;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不属于政治转型,C排除。故选D。4.阅读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所给数据分析,西汉初期,诸侯历史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公开反抗朝廷排列的官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A项正确;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实行的,排除B项;题目考查的是政治角度,C项是经济角度,排除C项;D项是思想角度,排除D项。故选A项。5.《中华的崩溃与扩大》一书讲到:北魏中期汉族名门出身的崔鉴认为鲜卑名门出身的陆敷才智度量出众,要将女儿许配给他;北魏末年大乱时,汉族名士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diàn临近)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这一材料内容与书中章节标题最吻合的是(

)A.第一章魏晋南北朝序幕 B.第三章跨越胡汉之壁垒C.第四章江南贵族制社会 D.第十章中华世界的扩大【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的“北魏中期汉族名门出身的崔鉴认为鲜卑名门出身的陆敷才智度量出众,要将女儿许配给他”和“北魏末年大乱时,汉族名士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diàn临近)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题干材料说明胡汉壁垒已经跨越,故B符合题意;北魏属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北魏地处黄河流域,排除C;中华世界的扩大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B。6.将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结合、相互印证,能促进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能印证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史实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C.“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答案】C【解析】根据“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等信息可知,我国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故选C;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改革开放都与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无关,排除ABD。7.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门第寒微)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这一变化有利于A.提高基层官员的地位 B.建立清廉的官僚队伍C.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寒素”(门第寒微)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可知,从东晋到唐初,“寒门”出身的官员占比不断提高。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相对公平公正,使一些优秀的寒门子弟得以晋升,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官员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出身的变化,无法体现官僚队伍是否清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员的选拔程序,排除C项。故选D项。8.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时间事件影响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626年李世民即位开创了“贞观之治“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754年鉴真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B【解析】由图表历史信息“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鉴真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知,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B正确;先秦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故A错误;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故C错误;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时期,故D错误。9.宋仁宗景祐年间,下诏规定:“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学者李永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的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向街开门、沿街置铺,不再被视为违章建筑。”由此可见,宋朝对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的管理制度是(

)A.市坊分开 B.市坊混合 C.市中无坊 D.坊中无市【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向街开门、沿街置铺,不再被视为违章建筑。”说明宋朝可以在住宅区开设商铺,出现市坊混合的局面,B项正确;市坊分开违背题干解读内容,排除A项;市中无坊、坊中无市指的都是市坊分开,排除C、D两项。故选B项。10.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A.设置机构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册封首领【答案】B【解析】材料中“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治藏宗教策略”“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体现出元明清利用宗教进行管理西藏的策略,属于因俗而治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出利用宗教管理的特点,设置机构的措施不符合明朝的管理特点,排除A;因俗而治不是严密控制,排除C;册封首领不符合材料中利用宗教管理的特点,排除D。故选B。11.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宗亲观念形成C.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量上减少,并且不再拘泥于语境的限制,反映了皇权地位的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血缘宗亲观念是指宗法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君主自谦词的使用,不能体现出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排除C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2.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氏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联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雍止皇帝持此观点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小农经济的现实存在C.社会上商人地位低下 D.商业发展阻碍农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国家的统治,因此雍正皇帝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材料的表现,不属于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无关,排除C项;商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排除D项。故选B项。13.哲学家唐君毅曾说:“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太平天国是打着上帝的旗号,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这反映了(

)A.两场运动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思想的局限性C.近代西方文化对我国影响较大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民众的反抗【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农民运动,因此体现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但是两个运动都运动宗教信仰发动群众,说明农民阶级思想的局限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处于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才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受西方宗教影响,义和团运动是用中国道教来反对洋教的运动,不能体现近代西方文化对我国影响较大,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殷所认为不能保持日之地,彼等竞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泰晤士报》认为A.中国军队军械十分充分 B.此次会战对华无足轻重C.作战的双方均损失惨重 D.军备强大的日军未失败【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可知《泰晤士报》认为作战的双方均损失惨重,C项正确;据“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可知并不认为中国军队军械十分充分,排除A项;据“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可知认为此次会战对中国影响巨大,排除B项;据“但殷所认为不能保持日之地,彼等竞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可知肯定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并没有强调军备强大的日军未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20年代后期,共产党在井冈山等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30年代后期,在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土地,实行减租减息。这一变化(

)A.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C.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变化 D.符合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共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是为了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30年代后期,在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采取的措施、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题干中的变化与“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两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题干中无论是哪个时期的土地政策根本上都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示意图,对此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上呈现平稳发展趋势B.生产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C.辛亥革命的爆发是1912-1919年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D.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答案】D【解析】依据示意图和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低谷点”分别是在1919年后和1937年后,结合所学知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因此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D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上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具有强烈的波动性,排除A项;近代民族工业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是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排除B项;1912-1919年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17.民生轮船公司是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平均每天负债增加9000元,一度无法支付工人工资;在1953年实行公私合营一年后就扭亏为盈,劳动生产率增加了190%,职工福利也大大改善。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C.三大改造有利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在1953年实行公私合营一年后就扭亏为盈,劳动生产率增加了190%,职工福利也大大改善”,证明了社会主义改造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经济发展,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平均每天负债增加9000元,一度无法支付工人工资”不符,排除A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8.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认真考虑斯大林建议的基础上,于1952年底做出决定,尽快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并且借鉴苏联制宪模式和1936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的议行合一体制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由以上可见,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制定A.自始至终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策略 B.完全摆脱了西方文明的影响C.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D.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我国是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的苏联经验而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宪法的制定,这说明我国有选择的学习和借鉴了苏联的经验,C正确;A错在“照搬”,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排除。故选C。19.1983年至1987年综合改革试点期间,没有现成的模式,重庆从改进计划体制、企业管理体制、流通体制、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等重点方面“摸着石头过河”,试点后的重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文中的“综合改革”指的是(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1983年至1987年综合改革试点期间,没有现成的模式,重庆从改进计划体制、企业管理体制、流通体制、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等重点方面‘摸着石头过河’,试点后的重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综合改革”指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期间进行,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土地改革实行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废除了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进行的体制改革,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20.电子计票牌显示表决结果: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某评论发文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是一个辉煌的时刻,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值得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感到自豪的时刻。”“这一刻”是指(

)A.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依据“电子计票牌显示表决结果: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值得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感到自豪的时刻”可知,反映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投票表决,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利于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C项正确;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关系,属于两国之间的邦交问题,不需要经过投票表决,排除A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反映的是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与题干中“热爱和平,主持正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1.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原富》一书中把“feudalism”翻译为“拂特之制”,进而解释为“顾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之俗。……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故地大民众者,王力不足以御临之也。”下列选项哪个不属于“拂特之制”的特点(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以土地关系为纽带C.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近代翻译家严复在《财富》一书中把‘feudalism’翻译为‘拂特之制’,进而解释为‘顾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之俗……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故地大民众者,王力不足以御临之地。’”文中的“拂特之制”是指封君封臣制;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所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即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所以流行“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根据分析可知封君封臣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A项符合题意;BCD项说法都是封君封臣制的特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项。22.罗马法学家吉拉尔力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表法》并非虚构。吉拉尔的求证过程表明历史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多有《十二(铜)表法》的记载,且常引用其律文法律《十二(铜)表法》的内容适合于公元前5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后自然经济社会,而不适合公元前2世纪末手工业和商业已有相当发展的罗马共和国时代语言学《十二(铜)表法》条文所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古拉丁文,和公元前2世纪以前所习用的拉丁文,其体裁大不相同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方法B.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来判断历史真实与否C.运用不同形式的史料相互印证更具说服力D.文学作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录最为可信【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表格信息可知吉拉尔从历史史料、法律史料以及语言学史料三个维度来论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说明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能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C项正确;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有助于确认历史事实,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还要考查实物史料等多种形式史料,排除A项;题干中的求证过程。并不是从当时历史发展状况来判断。而是运用不同形式的史料相互印证,排除B项;通常来说,相对文学作品,实物史料的史料价值更为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23.15世纪末以来,以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崛起为标志,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近代包括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为止的三个世纪,大约从1500至1800年,或者从1492年到1789年为止。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史实是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②英国光荣革命③殖民扩张④法国大革命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492年开始殖民扩张,1789年法国大革命,①②③④正确,A项正确;BCD项不全面,排除。故选A项。24.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和爱尔兰存在专职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他们每早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办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随着钟表的普遍使用,这种古老的职业到20世纪20年代基本消失了。“叫醒工”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技术的提高 B.政府的强制推行C.环境污染的严重 D.社会矛盾的尖锐【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等地存在专职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而工业革命开展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厂制度逐步推广,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普遍拥有了钟表,人们的时间观念普遍加强,因此导致这一古老的职业逐渐消失,由此得出造成“叫醒工”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技术的提高,A项正确,排除B项;这一职业消失与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这一职业的消失源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并不是由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25.《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提出了A.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维护无产阶级利益C.无产阶级通过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D.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答案】A【解析】根据“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可知,《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强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非强调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26.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A.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B.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C.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答案】C【解析】题干的“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旨在说明,牛顿学说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是强调牛顿学说对封建神学的影响,排除A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排除B项;牛顿的学说没有促成民主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27.2022年11月7日即将是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05周年纪念日,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那么,这次革命指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法国巴黎公社成立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据2022年已经105周年,C项正确;《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你那,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都与题目中的“105周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28.“至少是美国一—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干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上述文字中提到的“国家干预”始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杜鲁门主义【答案】C【解析】依据“至少是美国一—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干预……”可知“国家干预”始于罗斯福新政,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等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美国不符,排除AB项;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排除D项。故选C项。29.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世界革命者的角色。一个国家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另一个国家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A.德国和美国 B.美国和苏联C.德国和苏联 D.苏联和中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德国和苏联,德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及克服经济危机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信奉马列主义,对资本主义构成严重挑战,C项正确;在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中国既不是现存世界秩序挑战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的挑战者,排除ABD项。故选C项。30.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一幅有关国际关系的漫画《量体裁衣》。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A.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B.推动欧洲共同体成立C.美国外交政策重大调整 D.有利于欧洲战后重建【答案】D【解析】由题干漫画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和漫画中的“马歇尔”、“美国国会”、“欧洲”等判断可知是美国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战后重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正确;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A错误;欧共体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B错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的全球战略计划开始,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C错误。综上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郑成功墓出土的“郑氏(克塽)附葬祖父墓志”(局部)圈画文字为“明末赐姓封延平王,率众取海外台湾,开辟疆土,设立府县居之。”材料二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招漳、泉、患、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摘编自《清史稿·郑成功传》材料三

不同时期郑成功的形象与评价变化时间形象与评价参考文献康熙前期海寇、逆贼,“勾引奸徒,窥视内地”《清世祖实录》康熙后期明室遗臣,海外孤忠,非乱臣贼子,赐谥号,并赐“忠臣”牌匾郑亦邹:《明季遂志录·郑成功传》、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请建明延平王祠奏折》19世纪90年代台湾的开辟者、经营者和守护者是清朝的功臣1898年曾广铨释《中外交涉记》20世纪初期矢志抗清,至死不降,光复汉族的大英雄。“树大旗代表汉族,挫败清人,实为汉族之光荣史迹”柳亚子:《郑成功传》,载于《江苏》杂志1903年第4期;汉儿:《为民族流血史可法传》,载于《江苏》杂志1903年第6期20世纪30—40年代“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者,彰显了华夏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民国教育部民众读物编审委员会《非常时期民众丛书·立志复明的郑成功》,正中书局1938年版(1)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分)(2)阅读材料三,谈一谈康熙年间清政府对郑成功评价的变化。(2分)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初期和20世纪30一40年代郑成功形象变化的时代背景。(4分)(3)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的因素,请写出两个。(2分)(4)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郑成功作出评价。(2分)【答案】(1)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在台湾进行有效治理。(2)变化:从反清“逆贼”变为明朝忠臣。20世纪初期: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思想萌发。20世纪30一40年代:日本加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掀起全民族抗战高潮。(3)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统治者的政治立场;评价者的主观意识;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4)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一位民族英雄。领导当地人民开发台湾,促进了台湾的社会进步。【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率众取海外台湾,开辟疆土,设立府县居之”“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招漳、泉、患、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说明文物和史料相互印证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在台湾进行有效治理的史实。(2)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前期称郑成功为海寇、逆贼,康熙后期称郑成功为“忠臣”;1903年评价郑成功为“矢志抗清,至死不降,光复汉族的大英雄”,这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思想萌发或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关;20世纪30—40年代正值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所以郑成功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的形象。(3)根据材料可知,从康熙统治前期和后期的评价变化可知,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和统治者的政治立场是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的因素;1898年曾广铨释《中外交涉记》评价郑成功是台湾的开辟者、经营者和守护者是清朝的功臣,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30—40年代郑成功形象变化可知,说明评价者的主观意识是响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的因素;此外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也是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的因素。(4)根据材料可知,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一位民族英雄。从郑成功对台湾的治理来说,领导当地人民开发台湾,促进了台湾的社会进步。32.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危机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代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二

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显然志在城市……然而效仿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于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际国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这一场战争我们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经过这一场战争以后,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毛泽东材料四

1978年9月,在国务院“四化建设务虚会”上,李先念指出:“中国不能再维持封闭的经济……。”12月,邓小平在总结出国考察作用时说:“必须承认自己的落后,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不对头,需要加以改变。”——摘编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文化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是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人“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2分)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