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威远中学2024级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76分)1.考古学家苏秉琦曾将中华文明史勾勒为“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一说法突出了中华文明的()A.连续性 B.创新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可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中根系在百万年前,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A项正确;创新性、统一性以及包容性通过时间线索并不能得出,排除B、C、D项。故选A项。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反映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材料反映的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周王代表国家占有土地,B项正确;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而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井田制下的土地归以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各级贵族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排除C项;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4.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A.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B.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C.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体现了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度一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排除A项;传统宗法关系没有瓦解,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王位继承没有体现民主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5.北京琉璃河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克蚕”和“克费”铭文中,记载“令克侯于医”(周成王命令召公长子"克"代召公做燕地的诸侯)一句,印证了《史记》和《诗经》中对召公封燕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如图为克蚕及其器盖铭文。由此可知()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 B.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得到还原C.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 D.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意可知,出土的青铜器“克蚕”和“克费”铭文中的记载印证了《史记》和《诗经》中对召公封燕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说明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得到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进行考证,排除D项。故选C项。6.记录西周、春秋时期历史的《国语》一书中,记载了大夫以上的贵族食牛羊猪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的生活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争霸战争的破坏 B.等级秩序的影响C.百家争鸣的兴起 D.各国变法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记载了大夫以上的贵族食牛羊猪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的生活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士、庶人的生活差异很大,这主要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争霸战争的破坏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兴起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各国变法的推动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7.战国时期货币普遍使用,种类增多,《管子·地数篇》说:“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在现实生活中黄金、铜币、粟的比价已形成一定的比例。这说明()A.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货币开始走向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货币种类,货币作为金融媒介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商品交换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人社会地位高低,排除B项;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实行秦半两钱,货币开始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8.《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经济重心的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东晋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9.秦统一后,秦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秦政府这些举措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A.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 B.法律体系的完备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驰道交通的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征调了大量人口充实关中地区及西北边疆,以巩固秦王朝的统治,而这一举措得以实现的根源是秦朝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国家对社会管控能力更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秦政府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而不是因为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人们主动进行人口迁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律”,更无法体现出秦代法律体系完备,排除B项;“驰道交通的发达”只是促使秦代人口迁移的辅助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 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公元前212年,又命蒙恬开筑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些举措()A.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B.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C.实现了秦的长治久安 D.有利于促进边疆与内地的交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驰道”“直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是秦始皇在交通方面的措施。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直道的开通也使西北边境地区与内地统治核心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A.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C.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 D.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尊崇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宽刑薄赋的政策,故A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取代了”表述错误,排除;黄老之学是道家思想,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D错误。13.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A.完善了官僚政治 B.淡化了宗法观念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奠定了盛世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从汉景帝到汉武帝,实行各种措施来持续地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央削弱地方诸侯,而不是完善官僚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宗法观念的淡化,排除B项;汉初经过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奠定了盛世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4.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开通大运河 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继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C项。15.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A.扩大刺史监察范围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削减诸侯王国封地 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刺史,在地方有了固定的办公机构,且和当地原有的机构保持一定距离,有利于国家对地方的监察,优化了国家监察机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刺史监察的范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如何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刺史机构设置的情况,与诸侯王国封地无关,材料所述做法不是着眼于地方诸侯势力的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16.我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出现了大量的“孝子图”,描绘了丁兰刻木、闵子骞御车失锤、董永侍父等孝亲故事。这反映出汉代()A.社会矛盾尖锐 B.血缘观念强化C.儒学影响扩大 D.绘画技艺高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描绘了丁兰刻木、闵子骞御车失锤、董永侍父等孝亲故事”可知,汉代画像石(砖)中,“孝子图”大量出现,且分布地域广泛,说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渗透的深入,意味着儒学影响较大,C项正确;《孝子图》分布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矛盾情况,排除A项;孝子图反映的是儒家伦理观念,并不能由此证明血缘观念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绘画艺术本身,排除D项。故选C项。17.下表的思想家时代思想主张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空白处应填()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夫之【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故B项正确;荀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故A项错误;朱熹是南宋思想家,故C项错误;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故D项错误。故选B。18.司马迁的《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和屈原的《离骚》一样,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这说明,司马迁的《史记》()A.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 B.具有文学史题材的首创性C.展现了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 D.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既整理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材料说明《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史记》的记载开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未说明《史记》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史记》首创文学史题材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高度评价了《史记》,但并未展现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19.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A.巩固了汉朝疆域 B.促进了国家认同C.体现了文化繁荣 D.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0.下图所示是皇帝礼佛图浮雕。该浮雕描绘了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交领宽袍、广袖飘垂的文武官员等人的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该图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A.对正统思想的推崇 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C.传统礼仪得到恢复 D.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图中北魏孝文帝和文武官员的服饰衣冠趋于汉化,体现出当时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据所学,汉武帝以后,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与该图反映的“礼佛”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北魏皇帝礼佛不属于传统礼仪,排除C项。故选D项。21.下列措施反映了()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玄宗改革 D.王安石变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本题主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排除A项;唐玄宗改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C.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 D.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可以看出中原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增强了其对汉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不是在强调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项;北魏统一的北方黄何流域,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并未冲击儒家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23.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A.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B.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C.南北政权始终对峙 D.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最后由隋朝统一全国,体现了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A项正确;同源共祖观念体现在民族交融方面,与材料中政权变迁无关,排除B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且最后隋朝统一全国,排除C项;图示信息不涉及政权建立者,看不出民族矛盾激化,排除D项。故选A项。24.唐朝史学家吴兢在开元、天宝之际编撰名著《贞观政要》,该书记述了太宗和群臣有关国家长治久安之策讨论。此书后来成了后世帝王(包括朝鲜、日本的统治者)资治的基本手册。据此推知,该书()A.草拟于武则天盛世时代出 B.较好地记载了贞观之治的政风C.通过鉴真东渡传入日本 D.言论完全符合唐太宗史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史学家吴兢在开元、天宝之际编撰名著《贞观政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政要》记述了太宗与臣子关于国家治理的讨论,较好地记载了贞观之治的政风,B项正确;开元、天宝年间是玄宗时期,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5.如表是曾任唐代岭南节度使杜佑的任职情况简表。这些信息反映出()姓名籍贯时间官职前官后官出处备注杜佑京兆万年兴元元年(784年)至贞元三年(787年)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饶州刺史尚书右丞《旧唐书》《新唐书》以门葫入仕,返京后一度官至宰相A.异地任职防范了地方割据 B.刺史监察职能恢复C.中央对岭南实行了管辖 D.唐朝统辖范围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杜佑的任职情况可以看出,其在担任岭南节度使之后到中央任官,这说明当时唐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官员任免有一定的决定权,意味着中央对岭南地区实行了管辖,C项正确;这一时期藩镇割据严重,排除A项;刺史属于监察官员,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刺史监察职能的恢复,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到岭南地区,无法看出唐代统治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6.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一现象说明唐朝()A.对外交流繁荣开放 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C.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D.蛮夷观念已经消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西域)出现了汉族食物、汉族服饰和娱乐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们,因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的加深,B项正确;材料现象强调唐朝民族交融不断加深,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唐朝民族交融不断加深,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民族交融,且“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7.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体现的是唐朝同吐蕃之间的交流。“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渤海郡王”,体现的是唐朝同东北民族之间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A项正确;表格涉及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无法得出制度信息、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商贸往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28.如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刷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唐朝纪年公元纪年户数口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48909800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52919309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16920386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经济重心南移 D.边疆局势恶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中数据可知道,天宝十四年(755年)后,唐朝人口急剧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B项正确;黄巢起义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运动(878年爆发),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受到安史之乱的一定影响,但其并不是人口急剧新生活的原因,排除C项;边疆局势恶化不是此时人口急剧新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29.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据此可知,该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可知,重视家世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B项正确;察举制依据的是人的品行,排除A项;魏晋时期,科举制并未形成,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0.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够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的选官制度是()A.奖励军功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奖励军功与军功制有关,即按照军功的大小赐予田地、爵位的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考核再任命的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31.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可知徵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B项正确,排除AC项;兵部负责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2.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这一现象()A.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C.使得冗官问题逐渐凸显 D.说明权力制衡体制渐趋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可知,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分化了强权,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相权被一分为三,并未涉及各自分工,排除B项;宋代冗官问题凸显,排除C项;三省之间制约而不是制衡,并未导致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33.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34.南朝时,地方僧官系统依州郡而设,州、郡两级都设僧正、维那,层层管理,基层的僧官还有寺主,具体管理某一寺的僧众。这反映了南朝时期()A.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的加强 B.佛学是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 D.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南朝时,地方僧官系统依州郡而设,州、郡两级都设僧正、维那”,可知,地方僧官系统依州郡而设,说明此时佛教盛行,并与当时的地方管理系统适应,反映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佛教的发展,并未提及儒学和道教的发展,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佛学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佛教,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的多元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35.魏晋时期,儒教与道教的冲突日趋激烈,葛洪提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所以贵儒“以移风易俗”,尊道“以其不言而化形”。这体现了当时()A.道教成为思想主流 B.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C.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D.佛教和儒家伦理相抵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魏晋时期,儒教与道教的冲突日趋激烈,葛洪提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可知,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受得了冲击,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贵儒‘以移风易俗’,尊道‘以其不言而化形’”可以得出,葛洪主张儒道并重,儒学地位虽受冲击但还不至于“道教成为思想主流”,排除A项;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并未发生在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佛教和儒家伦理相抵触”,排除D项。故选C项。36.据史书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据此可知()A.科举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B.世家大族政治地位巩固C.科举制度日益受到重视 D.官员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虽然已经做到高官了,但不通过进士科这个途径(来做官的),毕竟不是很完美,以至于每年的贡生经常不少于八九百人,这反映科举制日益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的来源,排除A项;科举制形成导致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排除B项;官员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7.唐代边塞诗人有着浓郁的汉朝情结,不管是高适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还是岑参的“汉家大将西出师”,汉代的人、物、事皆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亮相。这种文化现象()A.蕴含着诗人的英雄主义情结 B.源于士人潜意识的民族认同C.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力度 D.说明唐人对汉代盛世的神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汉代的人、物、事皆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亮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塞诗人是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创作的诗人,材料涉及的边塞诗人将汉代边塞事物写进诗歌,说明在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下,士人的民族认同感进步一增强,B项正确;并不是唐代的每一首边塞诗都蕴含了英雄主义情结,排除A项;边塞诗人对于汉代人、物的崇敬不能作为判断唐朝社会的开放力度的标准,排除C项;“唐人”一词运用不当,题干中只提及唐朝部分边塞诗人,他们并不能代表唐朝的所有人,排除D项。故选B项。38.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纳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标准开始由“税人”朝“税地”方向发展,实现了“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的效果。这一改革()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造成户籍制度的混乱C.实行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两税法,根据“实现了‘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的效果”可知,唐朝的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从而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这一改革并没有造成户籍制度的混乱,排除B项;两税法是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保温工程合同样本
- 城市公共福利设施建设拆迁合同
- 学校门禁施工协议
- 电力电缆管道铺设协议
- 石油管道铺设施工合同模板
- 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协议
- 2024房屋买卖代理协议书
- 2024电线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合同管理培训课程大纲3篇
- 2024碳排放权交易合同-环保行业
- 5S评分基准模板
- 养老院老年人误食误服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 沈阳师范大学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规划
- 大连市12处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方案
- 韩国文化与韩国语
-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
- 二次供水工程施工方案
- 第二章离心风机.ppt
- 中国传统图案纹样
- DLT5210.1-202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
- 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