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腮腺混合瘤MRI表现课件_第1页
【头颈】腮腺混合瘤MRI表现课件_第2页
【头颈】腮腺混合瘤MRI表现课件_第3页
【头颈】腮腺混合瘤MRI表现课件_第4页
【头颈】腮腺混合瘤MRI表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腮腺混合瘤MRI表現腮腺正常解剖

腮腺略呈錐形,底向外側,尖向內側突向咽旁,可分為淺葉、深葉兩部分。通常以下頜骨後緣或以穿過腮腺的面神經叢做為為兩者的分界。腮腺位於面側區,上緣鄰接顴弓、外耳道和顳下頜關節;下平下頜角;前鄰咬肌、下頜支和翼內肌的後緣,前部向前延伸,覆蓋於咬肌後份的淺面;後緣鄰接乳突前緣及胸鎖乳突肌前緣的上份;深部位於下頜後窩內及下頜支的深面。腮腺的深面與莖突諸肌及深部血管神經相鄰。這些肌肉、血管神經包括頸內動脈、靜脈、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經共同形成“腮腺床”,緊貼腮腺的深面,並借莖突與位於其淺面的頸外動脈分開。穿經腮腺的血管和神經:由淺入深依次為:面神經及其分支,下頜後靜脈,頸外動脈及耳顳神經。混合瘤:最常見的良性腫瘤60-80%,女性多見,一般為單發腫塊,呈圓形或類圓形。少數可分葉狀,具有包膜,瘤內偶有粘液樣變或鈣化。腫塊大多位於腮腺淺葉,深葉少見,可致莖突後移,通過莖突下頜峽向咽旁間隙生長。MRI上腫塊邊緣光滑,清楚,均質或不均質,在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咽旁間隙唾液腺腫瘤為咽旁間隙最常見腫瘤之一,其可為腮腺深葉擴展來。較少來自異位唾液腺(多為良性混合瘤),更少來自粘膜下小唾液腺(多為惡性)。起源於腮腺深葉的腫瘤在莖突前通過莖突-下頜峽使其間距增寬,腫塊與腮腺深葉相連而無脂肪間隙。如腮腺較大,常致頸動脈鞘向後移位,有的還可見腮腺向外隆起。咽旁間隙:為自顱底下至舌骨上一段(限於舌骨上區),居於咽括約肌與翼內肌之間,由頸深筋膜層反折形成的纖維脂肪間隙,似三角形,上寬下窄、後寬前窄,雙側對稱,有咽升動脈、咽靜脈叢、三叉神經分支和異味小唾液腺隱藏於脂肪中。一般以莖突和其附著肌群為界,將咽旁間隙分為前後兩間隙。莖突後實際為頸動脈鞘。咽旁間隙後壁的腮腺深葉和頸動脈鞘與之分隔的筋膜薄弱,故此兩部分發生的腫瘤極易向阻力低的咽旁間隙擴展,造成此間隙腫塊較難區分原發還是繼發。

據文獻報導:咽旁間隙腫瘤40-50%為唾液腺腫瘤,17-25%為神經鞘瘤,10-15%為副神經節瘤,10-33%為腮裂囊腫、脂肪瘤、淋巴結腫瘤等。起源於腮腺和頸動脈鞘的腫瘤較咽旁間隙原發腫瘤為多見。

唾液腺腫瘤可成均質或不均質,T1WI等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較大腫塊多不均質,瘤內可見粘液樣變,在T2WI呈局灶性高信號。良性腫瘤邊緣清楚、光滑,有包膜。惡性腫瘤邊緣多不規則,包膜不清楚,呈浸潤生長。

神經鞘瘤:大多數發生於頸動脈鞘周圍。頸動脈鞘內附迷走神經,為咽旁間隙神經鞘瘤最常見起源。迷走神經位於頸動脈背側,交感神經位於頸動脈後內緣。此兩種神經發生的腫瘤常致頸內動脈向前移位,這是與腮腺腫瘤(可使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