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编
清前中期文学
绪
论
本章内容第一节清王朝的经济、文化与清代学术第二节清代的人文思潮与文学第三节清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集成特点第一节清王朝的经济、文化与清代学术文化保守主义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是由北方女真族(后改称为满族)执掌政权的。在占有全国的过程中,尽管清政权经过了(zhanzheng)征服、采用了多种的(Zhongzu)压迫的手段,但它其实是历史上汉化程度相当迅速而彻底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这种情况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这个王朝对中国封建政教传统的高度认同和全面尊崇,既然清政权出于自身原因拿不出更新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那么,就只能回过头去向古人学习和索取,以古为尊,以古为荣。这样,有清三百年便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势经济繁荣经过前期近数十年的治理,清政权的地位得到稳固,经济逐渐恢复,社会朝着繁荣富庶的方向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面上呈现出承平的景象,“商贾云集,列肆贸易”,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由此诞生。清朝统治者出于稳固政权的考虑,在统治上实行了高压和笼络两手。一方面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任用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迅速恢复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命题,八股文取士;还将大量文人集中起来,编纂巨型类书、丛书。另一方面,清廷又对广大民众实行高压政策,严禁文人结社,屡兴大案。在此种情形下,清朝的社会风气不可避免地由明末的开放、趋新一变而为保守,人们的注意力也从原来的关注现实更多地转向了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社会进程由此明显放缓,全社会出现了一种崇尚古雅的风气。这种保守主义态度对于中国走向近、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利的,但是,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另外一番成就,那就是全面地整理和总结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清代学人在文化整理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经书的笺释;二,史料之搜补鉴别;三,辨伪书;四,辑佚书;五,校勘;六,文字训诂;七,音韵;八,算学;九,地理;十,金石;十一,方志之编纂;十二,类书之编纂;十三,丛书之校刻。他们埋头于文字训诂、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等工作,不关心当世之务。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方面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中华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多方面地影响到了文学领域。桐城派的理论奠基人方苞曾提出“古文义法”说,认为义法皆出六经,力图把文统与道统合为一体。诗学方面,沈德潜于乾隆时期提倡“温柔敦厚”说,推崇中正和平、声雄韵畅之音,统归于格调,其实质则是鼓吹“盛世之音”。稍后的翁方纲又提倡“肌理”说第二节清代的人文思潮与文学清初的思想家们一致批判、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他们深慨于明代覆亡的教训,力图改变明代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这批学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做出了卓异的贡献,提出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想。清中叶,启蒙思潮虽然受到扼制而一度有所消沉,但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激化,文化学术领域的启蒙思潮又重新抬头,这表现为汉学的裂变。汉学家戴震由古籍文字的训诂进入对理学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学术领域的启蒙思潮与文学领域的兴衰变化有着或明或隐的关系。清代诗歌的繁荣、词之地位的提升、诗话词话的大量涌现,皆与作家对文学社会功能认识的提高直接相关。清代的戏曲创作在风格上大多趋于雅正,而悲剧意识超过了娱乐格调。清中叶的文坛更是出现了类似晚明的性灵思潮与学术界的集大成相关联,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全面总结创作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的潮流。各体文学发展至清代,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梳理的工作于是得以展开。散文领域,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诗学领域,诗提出了“格调”“神韵”“肌理”等诗歌理论体系词学领域,常州词派的张惠言、戏曲领域,则有李渔的“结构”说、“立主脑”说等艺术主张小说领域,又有毛宗岗、脂砚斋、冯镇峦等名著的评点等。第三节清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集成特点清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拥有自己独具的特征。一方面,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继续蓬勃发展,并推向新的高峰;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衰弱之势的诗、词、古文、骈文入清后重新振作起来,在清代文坛各占有一席之地。文体的全面复兴,的确表现了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审美特征的整体复归。诗歌在唐代已经达到顶峰,宋代又加以延伸、补充,之后缺少开拓和创新。入清后,在社会动荡的冲击下,诗歌出现了新的勃兴。明清鼎革之际,词的创作也发生转机清代的散文成就也有自己的特点。戏曲方面,清初继明代后继续呈兴盛之势。小说创作在清代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
本章内容第一节遗民诗人对明代诗风的因革第二节钱谦益、吴伟业与清初诗坛的新变第三节王士禛、查慎行等“国朝诗人”第四节清初词坛的中兴第五节学者之文与文人之文第一节遗民诗人对明代诗风的因革一、遗老魁首傅山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太原阳曲人,初字青竹,改青主,号霜红龛主人。著有《霜红龛集》。傅山的创新意识更为突出,善于通过字词的锻炼和句型的翻新造成语言的陌生感,这在清初的诗坛是难能可贵的。傅山存留的作品并未直接触及时事,但在描写隐居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时候,依然流露出深厚的悲慨。如下面这首《太行》:紫盘天井上,青幕太行郛。风雨诗何壮,冈峦气不奴。争韩来破赵,报楚去趋吴。临老河山眼,苍茫得酒壶。二、学者诗人顾炎武和李邺嗣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入清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又自署蒋山傭,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是著名的思想家,为抗清复明事业历尽艰辛,一生著述甚丰,在经学、史学和音韵学领域成就卓著,是清代学术的开山。诗则有《亭林诗集》。顾炎武的诗自明七子入手,主要效法杜甫。应该说,顾炎武和杜甫有着深层次的灵魂沟通,同时又能够对杜诗的艺术灵活运用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万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拥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事,只恐难酬烈士心。李邺嗣(1622—1680),原名文胤,以字行,号杲堂,又号东洲遗老,浙江鄞县人,与父亲李棡一起加入反清起义队伍,为此下过狱。李邺嗣受黄宗羲的影响,向宋代苏轼学习,突破了明七子设置的樊篱,风格上自成一家。嘉门蜚雨后,夕浪卷龙雷。怒鬼乘潮出,惊鸿斗日来。千烽衰眼逼,万鼓竖毛催。天地疮痍满,何人血战回?三、风格多元的屈大均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人。曾参加反清军队,失败后削发为僧,法名今种。著有《道援堂诗集》《翁山诗略》等。他与梁佩兰、陈恭尹并称“岭南三大家”。因作者坚持遗民立场,略无顾忌,触怒清朝统治者,因而雍正、乾隆年间其诗集曾两度遭禁。作者的五律也不止一种面貌,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类深沉跌宕,风格近于杜甫;还有一类超迈绝伦,潇洒飘逸,风格近于李白。雁门相送后,秋色满边城。白日惟知暮,寒天讵肯明。才分南北路,便有生死情。皓首悲难待,黄河忽已清。《哭顾亭林处士》
万古明妃月,光含汉苑愁。吹来龙塞影,散作雁门秋。白露沾衣湿,天河接泪流。南飞鸿雁尽,何处寄离忧。(《边夜》)第二节钱谦益、吴伟业与清初诗坛的新变一、钱谦益的诗歌理论与创作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于明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为礼部尚书,顺治初降清,授职礼部右侍郎,不久以病辞归。晚年曾秘密参与抗清活动。编辑有明诗总集《列朝诗集》,著有《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集》。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明末已基本摆脱七子派的影响,风格呈现为多元状态,带有唐、宋兼学的倾向。其中古体诗学宋的倾向更明显一些,表现为散文化的笔法和自由畅达的辞气。不仅否定七子派的模拟之风,而且推出了自己的学诗主张余敢以善学之一言进焉,杜(甫)有所以为杜者矣,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者是也。学杜(甫)有所以学者矣,所谓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者是也。舍近世之学杜者,又舍近世之訾謷学杜者,进而求之,无不学,无不舍焉。于斯道也,其有不造其极矣乎?入清以后,钱谦益诗由以前的清婉秀丽、萧散流利一变而为沉厚凝重、凄怨悲怆。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大型组诗《后秋兴》凌晨野哭抵斜晖,雨怨云愁老泪微。有地只因闻浪吼,无天那得见霜飞。廿年薪胆心犹在,三局楸枰算已违。完卵破巢何限恨,衔泥梁燕正争肥。(《后秋兴之十二》其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后秋兴之十三》其二)二、吴伟业与梅村体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末官至国子监司业,南明王朝时期曾担任少詹事。入清后,屈从压力,出任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以母丧南归,从此偃息不出。著有《梅村集》。吴伟业的诗歌成就突出体现在长篇叙事性歌行体,人们称这类作品为“梅村体”。梅村体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叙事方式方面。吴伟业的叙事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即通过一两个中心人物来串联众多的事件,构建一个完整的情节,人与事相得益彰。其次,吴伟业在作品的结构方面明显借鉴了戏剧的叙事技巧,包括情节设置悬念迭出、突然转折和感情描写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等。其三,梅村体作为清初最具创变特色的诗体,其语言风格十分独特。作者对前人采取了综合继承的态度,一方面力求典雅,大量运用典故;另一方面,大胆借鉴民歌的艺术手法,不避俗辞,形成了“沉博瑰丽”的独特风格。第三节王士禛、查慎行等“国朝诗人”一、王士禛与神韵诗风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淄博桓台)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渔洋诗集》《蚕尾诗集》等。顺治十四年秋,王士禛与数位诗友在济南大明湖举办诗社,赋下了著名的《秋柳四章》。此组诗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厢。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从这组诗起,王士禛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式,即通过与自然景物的交流来领悟和表达人生感受,也就是作者所倡导的“神韵诗”。“神韵”二字早在六朝时期便已出现,很长时期内是绘画领域使用的一个艺术概念,明朝后期方被引入诗歌领域。王士禛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赋予这个概念以更丰富、深厚的内涵,从而提升为一个核心的诗学概念。王士禛提倡从大自然中去领悟人生真谛,崇尚高远情怀,主张清新淡雅的风格,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诗学的总结和提炼,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王士禛后期的创作具有淡化抒情的倾向,用典频率明显增加。创作中表现出平和、淡泊的情绪。二、查慎行的写实与写心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号初白老人。浙江海宁人。早年经历坎坷,五十三岁命运改变,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入值南书房,授职编修。著有《敬业堂诗集》。查慎行的创作可分前后两段,前期作品侧重于生活原生态的描写,后期则侧重于心灵感悟的剖示。查慎行一生走南闯北,阅历堪称丰富,他关注较多的是长期战争和苛捐杂税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代表作如《麻阳运船行》《雪后平溪道中》《偏桥田家行》《养蚕行》《麦无秋行》《悯农诗和朱恒斋比部》等后期作品,查慎行较为突出的是表达对仕宦生涯的厌恶以及与衙门作风的不相调和。茫茫大地托根孤,只道烟霄是坦途。短袖曾陪如意舞,长眉难画入时图。移灯见蝎宁防毒,误笔成蝇肯被污。窃喜退飞犹有路,的应决计莫踌躇。(《残冬展假病榻消寒聊当呻吟语无伦次录存十六首》之三)查慎行的诗歌创作受到宋诗的影响较大。自明代以来,诗坛一直延续排斥宋诗的风气,至康熙初期,诗坛方始出现学宋潮流,然而不少人又停留在模仿阶段;查慎行与众不同,他受浙江前辈诗人的启发,后来居上,学宋而能自具面貌。第四节清初词坛的中兴一、陈维崧与阳羡派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父亲陈贞慧是复社重要成员。明朝覆灭,作者漂泊潦倒数十年,直到五十五岁,才被推举应博学鸿词之试,入选翰林,授任检讨。著有《湖海楼集》。陈维崧的词善于通过怀古题材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如下面这首《永遇乐·京口渡江用辛稼轩韵》:如此江山,几人还记,旧争雄处。北府军兴,南徐壁垒,浪卷前朝去。惊帆蘸水,崩涛飐雪,不为愁人少住。叹永嘉、流人无数,神伤只有卫虎。
临风太息,髯奴狮子,年少功名指顾。北拒曹丕,南连刘备,霸业开东路。而今何在,一江灯火,隐隐扬州更鼓。吾老矣,不知京口,酒堪饮否?掷帽悲歌发。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离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凭高对景心俱折。关情处、燕昭乐毅,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长杨赋》,竟何益?清初时期,江苏宜兴出现了规模可观的“阳羡词派”。阳羡地处太湖之滨,四周群山环抱,地理位置偏僻,清廷的文化钳制因而也相对松弛,这给作家袒露心胸、畅所欲言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历史原因,阳羡派和南宋遗民作家间存在某种精神的联系。康熙十七年,曹亮武受陈维崧之托,和潘眉、蒋景祁共同编辑了一部阳羡派词选,取名《荆溪词初集》。这部词集共辑入作家九十馀人,其中阳羡籍词人占了绝大多数,作品凡八百馀首,数量相当可观。阳羡词人多数为隐居沉沦之士,或终生不仕,或仕途坎坷,家国之痛、压抑之悲将他们驱遣到一起,再加上领袖陈维崧的引导,故阳羡词群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创作倾向基本趋于一致。二、朱彝尊与浙西派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人。年轻时曾参加反清复明团体,失败后长期辗转南北。康熙十八年,被荐应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六十四岁辞归故里。著有《曝书亭集》。诗人善于通过怀古词抒发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他自己称之为“空中传恨”。举一首《水龙吟·谒张子房祠》: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遗庙彭城旧里。有苍苔、断碑横地。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湾河水。沧海人归,圯桥石杳,古墙空闭。怅萧萧白发,经过揽涕,向斜阳里。朱彝尊还有描写爱情经历的作品,写得真挚动人,如下面这首《鹊桥仙·十一月八日》:一箱书卷一盘茶磨,移住早梅花下。全家刚上五湖舟,恰添了、个人如画。
月弦新直,霜花乍紧,兰桨中流徐打。寒威不到小蓬窗,渐坐近、越罗裙钗。朱彝尊生前曾经和浙西的词友在一起唱和,组成了一个创作群体。康熙十八年,龚翔麟汇辑这些词人的作品,刊刻发行了《浙西六家词》,于是该群体便被人们称为“浙西词派”。艺术上宗法南宋的姜夔和张炎,追“清空”“醇雅”,打破晚明以来词坛独尊花间的传统,扩大了词表现生活的领域,在继承传统方面也有进一步的拓展,初步走向了对前代的综合继承,这些特点对清词发展的贡献是明显的。三、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因避太子讳改今名,字容若,号愣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进士,任康熙帝贴身侍卫,因随康熙帝出巡,不幸染病去世,享年三十一岁。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的怀古词较有特色。引一首《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作品的题材集中在友情和爱情两方面,数量最多的还是抒写爱情的作品。这当中有悼念亡妻的,也有描写恋爱经历的。引一首悼亡之作: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审美意象的锻造自五代李煜开始,成为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晏几道、秦观、贺铸等都是这方面的能手。纳兰性德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第五节学者之文与
文人之文一、批判反思为主的学者之文黄宗羲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文章观点犀利,发前人所未发,尤其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可谓振聋发聩。黄文特点是挟带情感,笔墨淋漓,能感动激发人心。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也是清初著名的古文家。顾炎武主张文章要有益于天下,声称:“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其文凝重而不失激情,质实而文辞精审,富有感人的力量。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衡州(今湖南衡阳)人。著有《船山遗书》《船山诗文集》等。他的学术涉猎广泛,而重点则在哲学和史学。其《读通鉴论》借史实发表议论,多独到之见,且富辩证性。二、深沉谨严的文人之文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父、叔皆为东林党人。本人是复社成员,少时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四公子”。入清后曾应乡试,中副榜。著有《壮悔堂集》。侯方域年轻时文风华丽,明清易代,他历经艰危,文风为之一变,感慨转为深沉,颇有江山之恨,禾黍之悲。侯方域擅长记叙文一体,其代表作《马伶传》《李姬传》《任源邃传》被人广为传诵。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蔡邕)。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人称勺庭先生,宁都(今属江西)人。魏禧性格磊落,好交奇士,平生喜读《左传》和苏洵的文章。记叙文尤富神采。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余人。一贼提刀纵马奔客曰:“奈何杀吾兄?”言未毕,客呼曰:“椎!”贼应声落马,马首尽裂。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人马四面仆地下,杀三十余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坠。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地尘且起,黑烟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汪琬(1624—1690),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晚年结庐太湖尧峰山下,闭户著述,人称尧峰先生。著有《尧峰文钞》。三大家中,汪琬的文学观念最为正统,认为文章应阐明六经之指,风格应追求雅正,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他的观念实开清中期桐城文派的先河。散文创作受到欧阳修和南宋散文家的影响较大,风格沉稳,疏通畅达,章法谨严,与明末的文风迥然不同。思考题:1.请以作品为例,概括梅村体的主要特点。2.国朝诗人有哪些不同于前代诗人的地方?3.清初词坛相关流派及代表词人的特点是什么?4.说说清初古文的代表作家及其风格特点。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本章内容第一节清初戏曲第二节《长生殿》第三节《桃花扇》第一节清初戏曲一、吴伟业、尤侗的借史写心剧吴伟业的三部戏曲都是借历史人物而随意生发,以发抒其胸中之抑郁牢骚。《临春阁》牵合南朝冼夫人和陈后主、张贵妃的故事,叙写冼夫人有武功,张丽华有文才,陈亡后张丽华自尽,冼夫人入山修道。其中含有对女色亡国论不满的思考,借冼夫人之口指出朝中“文武无人效忠”,“把江山坏了”。《秣陵春》尤侗(1618—1704),字展成,号悔庵,晚号西堂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有《西堂全集》。他作有五部杂剧和一部传奇,都是在仕途遭困厄之际作成的。尤侗诗文均有相当造诣,又通晓音律,所作戏曲虽多有率意牵合失于无稽之处,但大都发自痛切之情,也反映出当时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心声,所以赢得了许多文坛名流的称赏。二、李玉及苏州作家的时事剧苏州作家群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文人,通曲律,长期为供应戏班演出而编剧。剧作的基本倾向、风格大体一致,最初多取材于“三言”和历史传说故事,反映市井间的社会伦理问题,劝惩意识较重。剧中出现许多社会下层人物形象。编剧不是自遣自娱,而是为剧团演出提供剧本,戏剧性得以增强,曲词质朴,成为当时戏剧文学的一个流派。明清易代后转向关注历史政治风云,创作出许多历史剧,加入到清初历史反思的社会思潮中。李玉(1610—约1671),字玄玉,因避康熙讳改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吴县人。他出身微贱,父亲可能是明末相国申时行家庭戏班中曲师。李玉作有传奇三十多种,今存二十馀种,数量之多为明清传奇作家所少有。早年的剧作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李玉晚期的代表作是《清忠谱》。表现的是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等人,引发了苏州市民(baodong)的(zhengzhi)事件。反映了阉党恃权横行的……,更着重表现的是周顺昌等人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剧中写了市井细民颜佩韦、马杰、周文元、杨念如、沈扬五人急公好义,(juZhongqingyuan),对抗(guanfu),以及最后苏州百姓捣毁魏忠贤生祠的场面,突出地塑造了颜佩韦的高大形象,反映了晚明社会市民阶层已成为一种社会力量。三、李渔的风情谐剧李渔(1611—1680),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成秀才,入清弃举业,移家杭州,卖文刻书,戏曲、小说自作自刊。后移居南京,经营芥子园书坊。他家蓄优伶,自创作自排演,携之周游四方,到达官贵人府第打抽丰。李渔作剧十种,总题《笠翁十种曲》。这十种传奇几乎全是演婚恋故事,反映了他的戏剧观念,“十部传奇九相思”。这十种传奇也反映出晚明以来尚情的思想,赞成爱情婚姻自主,反对父母包办儿女婚事,特别欣赏对情的执著。李渔在戏曲方面的贡献,尤在于所著的《闲情偶寄》一部戏曲理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有成熟戏曲以来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两个方面的经验,揭示出了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基本理论原则。作为明清间的一种戏曲流派,代表了一种以娱乐为宗旨的文学倾向,在他们的难称优秀的剧作中运用了多种喜剧手法,如误会、巧合、错认、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为喜剧的创作和喜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材料。第二节《长生殿》一、洪昇生平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杭州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三易稿而成,京城盛演。次年八月,与赵执信、查慎行等人宴饮观剧,因其时佟皇后丧服未除,被人告发,赵执信被罢官,洪昇被革除国子监籍。这就是有名的“演《长生殿》之祸”。二、天宝遗事的历史底蕴《长生殿》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习称天宝遗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离合生死之情是与“安史之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其深邃的历史内蕴,自发生之时便有诗人咏叹。杜甫的《哀江头》,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作《梧桐雨》三、尊史意识与杨贵妃形象上半部表现出尊史重真的精神。写出了封建宫廷中帝王与妃子的真实关系。帝有无上权力,拥有众多的嫔妃。可以随心所欲召幸别的嫔妃,乃至密召杨贵妃的姐姐幽会。杨贵妃本能地表现点妒意,便被谪出宫。为讨得唐明皇的欢心,运用了女人的一切条件和手段:美貌、温顺、眼泪、投其所好谱曲、献舞,直到公然干涉唐明皇召幸梅妃。真实地展现了封建帝王与妃子的情爱生活,也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度艺术真实的典型宠妃的形象。在《长生殿》里,伴随着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进展,交叉地写出了与之相关联的朝政事件杨国忠做了右相,专揽朝政,纳贿招权,使临阵失机的边将安禄山逃脱刑罚,还受到皇帝的宠眷杨贵妃的三个姊妹封做夫人,“恁僭窃,竞豪奢,夸土木”南海和蜀州的使臣为了在限期内把新鲜的荔枝送到宫中,驰马飞奔,撞死了卖卜的老人,踏坏了农民的庄稼四、化“长恨”为“长生”的深层意蕴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最终得到了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重圆》)。这就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幻景化做了幻想中实现了的美好愿望,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表现出对至真之情的崇尚,重新弘扬晚明的尚情思想。五、结构、曲文并臻的高度完美《长生殿》长达五十出,以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编织进唐以来文人记述过的、诗人咏叹过的人事,内容非常丰满,两条线交叉发展,彼此关联,脉络极清晰,组合得相当紧凑而自然。《长生殿》结构细密,场面安排上轻重、冷热、庄谐参错,都是出于匠心经营,从而将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长生殿》的曲文糅合了唐诗、元曲的特点,形成一种清丽流畅的风格,叙事简洁,写景如画,在基本格调的范围里又随人物之身份、性情、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第三节《桃花扇》一、孔尚任的际遇与《桃花扇》创作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曲阜人。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祭祀孔子,孔尚任被推举在祭典后讲经,受到康熙的称许,指定吏部破格任用。成了国子监博士。受命随同工部侍郎孙在丰去淮扬治理下河,广泛结交当地的或流寓扬州的文士,往还酬唱,结交的不少是前朝遗老。积累了许多素材。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桃花扇》定稿,一些王公官员竞相借抄,康熙也索去阅览。次年春,《桃花扇》上演,引起朝野轰动,孔尚任也随之不明不白地被罢官。二、历史反思与征实原则《桃花扇》演的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始末。孔尚任虽然其生也晚,未曾经历,但他创作《桃花扇》显然是受到了曾经亲历其事、心有馀痛的遗老们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进行了历史反思,归根结底还是清初那种痛定思痛、反观历史的文化思潮的反映。《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征实求信的原则,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作者的褒贬、爱憎是颇有分寸的,表现出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三、国家至上观念孔尚任对人物的褒贬还是使用传统的道德术语,如“孝子忠臣”之类,其褒贬标准却扩大了“忠”的内涵,由以朝廷、皇帝为本变为以国家为根本。昏君、奸臣、清流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把国家放在了人伦之最上,以国家为君、臣、民赖以立身的根本。《桃花扇》的艺术世界所展示出的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就是由张瑶星说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四、结构艺术《桃花扇》在艺术构思上是非常成功的。孔尚任在力求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非常合适地选择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思考题:1.如何评价清初李玉、李渔戏剧创作?2.洪昇重新演绎天宝遗事,化《长恨歌》现实的“长恨”为幻想的“长生”的深层意蕴何在?3.为什么说《桃花扇》演绎弘光小朝廷的败亡,意义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本章内容第一节小说名著续书第二节《醒世姻缘传》第三节李渔的拟话本小说第四节才子佳人小说第一节小说名著续书一、小说名著续书纷出续《水浒传》者有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续《西游记》者有董说的《西游补》、天花才子评的《后西游记》、无署名的《续西游记》。续《金瓶梅》者有丁耀亢的《续金瓶梅》。有的续书还是作者用心良苦之作,寓意甚深,并非仅仅“取其易行”。二、仿造型续书用原书的主要人物的后辈或后身,演绎出与原书相类似的故事,成为一部相类似的小说。《后水浒传》叙写宋江、卢俊义等转世的杨幺、王魔等36人聚义洞庭湖《后西游记》改唐三藏师徒取经为其替身唐半偈,率孙小圣、猪一戒、沙弥去西天取“真解”三、后续型续书接续前书,借前书终结后尚未死亡的人物演绎故事,命意则不同。《续金瓶梅》是以南北宋之交金兵南侵为时代背景,以《金瓶梅》中的未亡人吴月娘携子逃难为主线,叙写了已死人物西门庆、潘金莲等人转世后遭淫恶报应,蒋竹山、苗青叛国通敌陈忱托名“古宋遗民”作《水浒后传》,序中说,作者在山河破碎之际,“胸中块垒,无酒可浇,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也”。《水浒后传》依前书之结局,叙写梁山英雄剩存之李俊、燕青等三十二人再度起义,由反抗贪官污吏,转为反抗入侵的金兵,惩治祸国通敌的奸臣叛将。人物、情节的传奇色彩减弱了,而趋于寻常生活化,抒情写意性增强了第二节《醒世姻缘传》一、作者和成书年代《醒世姻缘传》署名西周生。作者真实姓名,近世研究者有多种推断,影响最大的是胡适的蒲松龄说,都不能证实。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明代后期,叙述到明末多种时政,地方背景主要是山东省济南府绣江县(章丘县的别称)明水镇,中间写到一些实有人事,如济南“守道副使李粹然”(名政修),崇祯间一年除夕“大雷霹雳,震雹大风”,《济南府志》均有记载。作者当为明末清初地方官场中人,小说当作成于清初顺治年间。二、全新的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一百回,是继《金瓶梅》之后传世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叙述语言风格与《金瓶梅》相似全书取材于现实社会人生,虚构出全新的小说人物和城乡生活图画。叙写细致生动,近乎全景式地反映出了晚明社会吏治腐败、世风浇薄的真实状况,提供了比其他世情小说更多的社会风俗史料。三、荒诞的因果结构与真实的人生实况《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全书依佛教的阴阳果报观念,先后叙写了两世恶劣的婚姻。然而,在作者建构的这样一个大框架中,装入的是世间家庭夫妻关系恶劣的人生实况。小说开头一段缘起中说明,作者是有憾于世间家庭“阴阳颠倒,刚柔失调”——丈夫受妻子的欺凌而作此小说的。但小说叙写出的人生实况,却冲破了作者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前世”纵妾虐妻的晁源,还是“后世”受妻辖制、凌辱的狄希陈,都不是钟情、尊重妻子的好丈夫。剥掉其因果报应的宿命外壳,露出的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实行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主宰、压迫是造成“恶姻缘”的根源,女性对男性的压迫是女性对男性压迫的反抗和必然补偿。这自然是作者尚未意识到的意义,而小说叙写出的真实鲜活的人生图画却自动流露出来了。四、幽默诙谐的叙述风格《醒世姻缘传》的叙事文笔富有幽默诙谐的个性特色。通篇由一位深通人情世故的叙述者,用一种讽世的口吻叙出,揣摩细致入微,时而加些嘲谑性的夸张形容,显示人物行事之滑稽,鲜活生动,趣味盎然。叙述纯用北方口语,人物话语夹杂方言俗语、民间歇后语,往往依各自身份、性情而出,惟妙惟肖。还别出心裁地借用通俗小说里的人物、情节,犹如诗文用典故一样,形容所叙人事情状,增加了叙述的趣味性。第三节李渔的拟话本小说一、清初的拟话本小说话本小说在明末已由整理、改编旧篇转向了作家个人创作,简称拟话本,作者的主体意识增强,多叙写现实世态人情,话本体制失去了约束力,圣水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十五篇酌玄(元)亭主人的《照世杯》四篇二、李渔小说的创作特点李渔的小说集有《无声戏》和《十二楼》,是李渔住在杭州期间写成的。两部小说集共三十篇,全部是李渔个人的独自创作,并且表现出新的创作特征。李渔小说的基本特点,也就是与其他话本小说的不同处,是作者主体意识的超常发挥,将文学创作的虚构权力推向了极端,完全可以不受社会人情物理的限制,随心所欲地摆布笔下的人物。“时来运转”“因祸得福”的结局,大都出于奇奇怪怪的偶然,没有多少情理,读者读他的小说,主要是感到有趣。李渔小说展现的虽不外是社会家庭间的婚姻、子嗣、财产和为人立身处世的问题,但不是社会人生的真实写照,作者经营的小说世界实为其心造的幻影,显示的是他以高人智者的姿态应付饮食男女诸般俗务的经验之谈和玩世不恭的情趣。三、讽谕和娱乐李渔的小说虽然没有完全丢掉醒世的劝诫宗旨,但绝少在伦理纲常的题目上做文章,表现的大都是百姓日用之道,如亲子养子要一视同仁,死时不妨劝妻妾改嫁,在困境中要惜福安命,做好事不折本等等之类的所谓“人情物理”。贯穿于李渔小说内外肌质中的是玩世不恭的娱乐主义。李渔是位文艺天才,擅诗词,精通戏曲,又是园林设计师,又精于人情世故,话本小说创作在他笔下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圆熟的叙事中包含着他独具的智慧和机趣第四节才子佳人小说一、一种类型化的小说清初这一批才子佳人小说,多是叙述才子佳人才色相慕,中经波折,终成连理,而且才子还往往要中甲第,奉旨成婚,夫荣妻贵,与已往小说中表现男女情欲的爱悦与礼俗规范冲突的题旨、意趣迥然不同了。二、底层文人编造的富贵风流梦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家都是断绝了科举仕途之路的下层文人。他们最先推出的几部小说都是才子佳人求偶择婚的故事。这些才子佳人小说描绘出来的,不过是这些落拓文人徒自憧憬的富贵风流梦。三、言情而不悖礼男女情欲的爱悦转变为才人淑女求偶择婚,主旨便归于雅正了。才子佳人都是自主求偶择婚,以才、貌相当为定情的基本条件,自然是突破了世俗的婚姻要听命于家长的礼教规范。才子佳人才色相慕,只是限制在精神层面的爱慕上,丢开了人的自然情欲的内核,没有偷情私合、私奔,没有突破男女大防的底线,自然不得罪名教。四、故事的模式化及其演变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是为应对商业化的图书出版而写作的,始作俑者写的还是他们的“富贵风流梦”,总脱不掉那种才色相慕——小人拨乱——富贵团圆的公式。后出的《好逑传》《驻春园小史》等,便增加了世情方面的描写,添加进侠义乃至神怪的情节,突破了固有模式,而其将世俗人生的两性之爱高雅化的艺术写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思考题:1.小说名著的续书何以难以超越前书?2.如何理解《醒世姻缘传》作者命意与文本内容的悖论?3.如何理解李渔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4.怎样评价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特征及其表现的婚恋观?第四章
《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
本章内容第一节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创作第二节《聊斋志异》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狐鬼故事的社会人生意蕴第四节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第五节文言小说的再兴第一节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创作一、蒲松龄的生平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淄川蒲氏以耕读传家。父蒲槃科举无成,弃儒经商,家道称小康。明清易代战乱,加以蒲氏人口日繁,遂渐衰落。蒲松龄自幼从父读书,在兄弟中最聪慧,勤于攻读,十九岁以县、府、道三试第一成秀才,受到当时做山东学道的文豪施闰章的奖誉。嗣后却屡应乡试不中,直到七十岁方才援例考得个岁贡生的科名,不数年便与世长辞了。二、文学创作雅俗并举蒲松龄位卑家贫,大半生为塾师,长期混迹于当地文化名流之中,赢得了地方官员的青睐。这种境遇决定了他一生的文学生涯也摇摆于民间俗文学与传统雅文学之间。蒲松龄自幼喜欢记述奇闻异事,青年时期便已开始这类小说的创作,曾受到不友好的讥笑。他执著于此道,到康熙十八年(1679)进入毕家坐馆时,已积有数十篇,初步结集成册,定名《聊斋志异》,并作了一篇情词凄婉的序文,自述创作的苦衷,自信有其价值和意义,期待有人理解。第二节《聊斋志异》创作的基本特征一、三种方式的创作《聊斋志异》全书约五百篇,文体、作法各异。其取材、作法,大致为三类。一是采自社会传说,有迳直据友人口述记出或抄自友人笔记者,篇首或文末注明某人言、某人记。二是依据前人作品进行再度创作,如《种梨》是据《搜神记》里的《徐光》改写的,《续黄粱》明显脱胎于唐人传奇《枕中记》。三是基本无所假借而自行结撰故事,这便是运假想象进行虚构叙事的小说创作了。二、主题意识的增强《聊斋志异》继承了志怪传奇小说的文学传统,就图式化的故事层面而言,不外记奇闻异事,结撰神仙狐鬼花妖故事但就创作性质说,无论是记闻见、改写旧作品,或是自行结撰新故事,特别后两类,大都有或隐或显的主题意识,图式化的故事里蕴含着一定的意旨和现实意义。蒲松龄《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三、志怪传奇化为审美方式鬼神精怪不再完全具有原有的神秘意义,而是取其外在形态,作为文学虚构的感性材料,建构志怪传奇式的故事情节。作者也就不受原来的神道观念的束缚,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神不再具有宗教信仰的绝对神圣性,可以随意装扮,而且多是凶恶残暴形象狐鬼精魅不再是想象中丑陋可怕的异类,而多是纯人化的,有着非人具有的法术能量,做出人所不能的神奇行为,正表达了作家善良美好的愿望,从而具有了文学的审美情趣四、神道观的悖论《聊斋志异》创作的基因是一种矛盾的神道观念。蒲松龄一方面是清醒的,不相信神鬼是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神存在于人的信仰心灵中,虽虚幻不实,却可以给人以精神慰藉,寄托歌哭,也有正人心之效用。第三节狐鬼故事的
社会人生意蕴一、科举失意的悲愤蒲松龄一生饱受科举考试的折磨,一次次铩羽而归的沮丧、悲愤,屡屡宣泄于诗词之中,也假幻化的小说图像发表出来,不同时期作品的格调,烙印着不同时期的心态。早期的《叶生》的主人公“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宛如作者自身的境况。叶生说:“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意思是生前科举不中,并非文章不好,而是命运不济。这不服输的话语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后期的作品则积哀成愤,化悲为谑,借说鬼对科场考官贪贿、昏庸进行冷讽热嘲。《司文郎》《三生》《贾奉雉》这种冷嘲热讽里便含有消极灰心的意味,与早期《叶生》篇中不甘心的悲情不一样了。二、现实缺失的精神补偿《聊斋志异》里有许多狐鬼花妖故事,男主人公多是像蒲松龄一样的寻常书生,女主人公多是美丽聪慧,不为世俗的礼法拘束,来去自如,为书生解忧消灾,成为这部小说集的一大亮点。这些故事的主题比较复杂,其中有作者对孤寂落寞的自我慰藉之意,有救助不幸者的善良心愿,有对人生两性关系的思索。《聊斋志异》里有些狐鬼精灵故事是作者自慰自娱的幻想。《绿衣女》《小谢》《香玉》蒲松龄写书生与狐鬼精灵相爱,注入了男性与女性接触中自然而生的爱悦感觉,表现了他对两性关系的思索。如《娇娜》三、观照世情与思考人生如《席方平》借阴司写人间官吏贪赃枉法,施虐无辜,篇中二郎神对城隍、郡司、冥王的判词,实为声讨现实中赃官污吏的檄文。《公孙九娘》人鬼遇合是虚幻的,而这虚幻故事里装进的却是真实的历史和那些数以百计的受株连而死于非命的人们的血泪。还有演绎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篇章,故事有奇情异趣,意蕴则甚幽深。《黄英》中黄英自称是为祖宗陶渊明“解嘲”,自然是游戏之语,但个中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田七郎》基本写现实人事。不再是赞扬知恩报恩的美德,而是对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深刻反思:传统的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原则,对贫贱中人是残酷的。第四节文言短篇的
艺术创新一、小说类型的丰富志怪式的短章,创新性是文笔灵动,显现意趣,如《骂鸭》《雨钱》隐喻或侧写,寓意幽微,可以称作小小说,如《野狗》《鬼哭》传奇式篇幅曼长的篇章,大都是匠心经营,记叙委曲,有情节极为曲折、起伏跌宕的篇章,如《王桂庵》《西湖主》也有别种结构,不重故事情节。因袭了并无明确规定性的小说观念,正好丰富了小说的类型。如《婴宁》《王子安》《聊斋志异》是假狐鬼花妖抒情言志,作者构思、运笔也往往取法诗歌尚含蓄蕴藉的审美特征,小说带有诗化倾向。小说中有诗,不单纯是主人公显才传情,而且还具有结构作品的多种功能。《公孙九娘》中九娘洞房枕上吟诗二首,哭诉身世悲情,《白秋练》里吟诗是男女主人爱情生命的纽带,情因吟诗而生《宦娘》的爱情是以音乐为媒介《聊斋志异》叙事时而用闪烁之笔,不明白说明所叙事情之缘由,尔后在情节发展中方才显现出来,如《花姑子》《西湖主》。又如《绿衣女》《连琐》,故事戛然而止,留有馀韵。二、新鲜的“古文”《聊斋志异》的魅力和成就,还表现在增多增细了人物活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充分具备了小说的素质和功能。“古文”叙事,较之口语——白话,特点是洗练、蕴藉,文约事丰,便于记诵,但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聊斋志异》依志怪传奇小说的语言体式,用以虚构叙事,适应小说叙事的需求,采用了唐宋以来古文辞日趋平易的一格,又糅合进一些口语因素,拓展了古文叙事的境域,极大地发挥了古文写人状物的功能,达到了古文大家未曾达到的境地。第五节文言小说的再兴一、《聊斋志异》影响下的纷纷效尤之作《聊斋志异》青柯亭本刊行后,随之多个地方不断翻刻重印,继之有选刻本、注释本、批点本相继而出,风行天下,赢得社会广泛的欢迎和赞赏。和邦额的《夜谭随录》、大诗人袁枚的《子不语》(《新齐谐》)、沈起凤的《谐铎》、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二、《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是纪晓岚在编校四库书之馀暇,阅历已深,文业有成,心情安详,给自己找到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有可能是由《聊斋志异》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作出这种选择。他要回归笔记杂录一体,不事摹绘,尤其不喜摹绘男女欢爱之情。全书1500多条,追录见闻及亲朋言谈,间杂史地人物之考证,也不无自违其说,结撰鬼狐物怪的小故事,每每加点评说。特别突出的是喜欢讽刺宋儒空谈性天,自立门户,不合人情物理,讥讽道学家口谈仁义,而行事卑劣。他率意命笔,行文洒脱,简淡而有理趣,在笔记杂著体的作品中算是最好的。思考题:1.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集古代志怪传奇小说之大成之作?2.《聊斋志异》与前出之志怪传奇小说的根本区别何在?3.《聊斋志异》引起文言小说的再兴,何以没有一部可以与之相媲美者?第五章
《儒林外史》
本章内容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第二节科举制下文人的腐败第三节
正面形象的人文内涵第四节《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的身世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以科举兴盛的名门大族。吴敬梓自幼研习举业,十八岁进学成秀才,此后却应试失利,便不耐烦作枯燥的八股文,兴趣转向诗词赋和杂书,喜声色之乐。吴敬梓三十三岁那年,变卖了祖产,移家南京秦淮河旁,日益贫困,靠卖文和亲朋资助维持生计。二、痛感科举危害社会人生吴敬梓在广泛交往中闻见愈多,感受愈深,遂使他从豪华家世与个人沦落大反差的精神痛苦中走了出来,提出了对科举制度的质疑:如何师父训,专储制举材?三、《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是就他亲历闻见的社会人事创作小说的。大体上说,前半部分叙写的人事,多经文学性虚构;后半部分多贴近人物原型。长篇小说基本取材于现实真实的人事,而且连同作者自己的行事、忧思也写进小说,小说创作拉近了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具有了新的审美特性。《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在晚年困苦生活中作成的。乾隆十九年(1754)冬,吴敬梓病逝于扬州旅舍。第二节科举制下文人的
腐败一、科举扭曲的人情世态科举功名,从童生、秀才、举人,到进士,成为社会身份的等级,享有不同的优待。小说便是由此写起的。周进范进科举造成了读书人生命价值的不平等,扭曲了社会人情世态,可悲又可笑。二、科举中人的腐败科举也造成文人的无文无行——知识萎缩,精神空虚,道德低下。范进中进士,做了学道,竟然把宋代大诗人苏轼当成考生名字。“我二十岁上进学,到而今做了三十七年的秀才,就坏在读了这几句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严贡生、严监生兄弟,交接官府,欺诈乡里小民,成为地方恶霸。这两位有科举功名头衔的兄弟之间,上演了打着伦理纲常旗号守护和谋夺财产的闹剧。科举入仕做了地方官的文人不通政务,只会动刑敛财。高要县令汤奉竟将朝廷“禁宰耕牛”的禁令,改为断绝宰牛匡超人家境贫寒,性情温和谦恭,孝顺父母。中了秀才后从此性情发生变化,不再尊重学师;在省城做起选文生涯,连马二先生也加以菲薄;还帮衙门恶役造假婚书、假讼词,代人进考场做“枪手”;到京城钻营,冒充“优贡”考取内廷教习,“得兴长安道”,停卖再娶,忘恩负义。三、科举派生的“名士”科举还派生出一种假名士。他们都是科举无成,混不进仕途,或混迹于市井,自命风雅;或无奈地居家,自命高士。湖州娄中堂两个儿子,科举“不得早中鼎甲”,一肚子牢骚,在美丽的莺脰湖边搞了个名士大会。结果,被认为有“管乐经纶,程朱学问”的权勿用,却是个奸骗尼姑的地痞;有侠客之风的张铁臂虚设人头会,留下的是只血淋淋的猪头,白白骗走了五百两银子;貌似高雅不俗的杨执中为五个小钱,便与原先相推重的人互相诋毁,原来也是个庸俗小人。西子湖边聚集了以赵雪斋为首的几个号称“名士”的真假秀才,他们不甘心干自己的营生,却要附庸风雅,吟诗唱酬《儒林外史》在相当宽泛的幅度上观照了浮沉于科举内外的各类读书人的种种状态,困苦可怜,愚昧可笑,卑鄙可耻,凶恶可恨,一切都用戏谑的笔调叙写出来,个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社会忧思:读书人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科举造成的“厄运”?第三节
正面形象的
人文内涵一、杜少卿形象杜少卿出身科举世家,却淡泊科举功名,托病不应朝廷征聘,放弃学籍,要“逍遥自在,做自己的事”体恤落难者,周济贫困无助的人拒绝纳妾,说自己的妻子是最美丽的,纳妾是伤天害理的事情;不受礼俗的拘束,公然携着妻子的手逛清凉山去看望、资助一位不愿受欺辱从为富不仁的盐商家逃出的女子沈琼枝二、“实学”理想的实践蓝图修建吴泰伯祠,用古礼古乐祭礼吴泰伯的活动几位主祭的人物庄绍光、虞博士等,大都是作者就性情相近的几位朋友塑造的,行迹有所虚构,重在表现其不图功名富贵、关怀世道的志节、精神,是理想化了的人物。主要的社会理想,是做“经史上的礼、乐、兵、农”的事,也就是讲“经世致用”的学问,使天下文明富强三、社会依旧丑陋社会不可能因为由少数人的觉醒和理想而改变。“徽州府烈妇徇夫”一幕悲剧。王玉辉是位古道热肠的老秀才。大女儿夫死守节,三女儿丈夫死后要寻死徇节,他鼓励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女儿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可是,他在旅行中看到几条船上一群群衣着鲜艳的妇女,又看到一位穿白衣的妇人时,便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四、市井奇人的针砭意义作者把文人雅事赋予市井业民,也赋予市井业民自尊其业、不以文人能事的才艺为邀名逐利之工具的清高情操。这种无实际意义的幻象,寓有与小说中出现的现实中种种“把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的丑陋读书人的行为相比照的针砭意义。第四节《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一、游移视点的内在理路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几个主要人物,及由之生成的主体事件,相继而出的人事没有情节的关联,许多片段可以独自成篇。然而,由于全书有个明确的主题,有着特定的观照范围,游动的人事图像背后隐伏着错综而大体明晰的理路。二、如实叙写读书人生存实况小说中没有掺入任何虚幻怪异的成分,纷至沓来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情节都是极为寻常的事,没有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没有动人心弦的激烈冲突小说叙事自然有所选择、揣摩、虚拟,但不越过现实人事的情理。三、客观叙事《儒林外史》虽然仍用章回体,回前有双句对偶回目,但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消除了话本体小说遗留的痕迹,人物相貌不再是脸谱化的,环境描写不再用通常的套话,而是随人随事点染,真切自然,饶有韵致。根本性的是叙事方法的改变,由“说话人”式的主宰一切的叙述者,变为隐身的叙述者,叙述者不直接介入发表议论,不对所叙人物及其言行做出褒贬;叙述话语不进行过度形容,只是如实描写出社会人生的实况,让人事自身呈现出其美丑意义,让读者心领神会。标志着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进步,具有了近世写实主义的审美特征。四、春秋笔法将中国古代史传的“外无臧否,内有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于白话通俗小说的创作,全用白描,而内寓深蕴,形成一种独到的叙事特色。吴敬梓是儒林中人,关注儒林中事,体察至深,凡所叙写大都真实鲜活,自身就显现出是非美丑。范进居母丧期间外出打秋风一段情节,宴席间“翼翼尽礼”,不肯用银镶杯箸,换了白竹筷子,主人犹为未曾准备素菜担心,“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儒林外史》广泛地运用了古代史书的互见对照之法,彰显人物之美丑及其行事之意义。二进二严二杜思考题:1.《儒林外史》着意展示科举制下读书人“无文无行”的命意何在?2.如何评价《儒林外史》的“虽为长篇,颇同短制”的小说结构?第六章
《红楼梦》
本章内容第一节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创作第二节《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第三节《红楼梦》的艺术叙事第四节《红楼梦》的影响第一节曹雪芹和《红楼梦》
的创作一、曹雪芹的身世和《红楼梦》的创作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一字梦阮,号芹溪、芹圃。祖籍辽阳,原为汉族,明末归属满洲正白旗。清初,曾祖曹玺以随军征山西有功,成为皇帝亲信侍臣,妻子孙氏曾为康熙保母,祖曹寅曾为康熙少年时亲近侍从。康熙继位后,从曹玺开始,经曹寅到曹颙、曹頫,祖孙三代四人相继任江宁织造,长达六十年。他在南京织造府里度过了锦衣玉食的童年。十三四岁时被抄家,随同全家回到北京。生活日益贫困,移居北京西郊,“环堵蓬蒿”,“举家食粥”,“著书黄叶村”。乾隆二十七年(1762),因幼子夭亡,感伤成疾,除夕溘然离世曹雪芹从富贵荣华中跌落下来,饱受患难、挫折、屈辱,巨大的反差成为他生平的一大恨事,心灵中抹不掉的伤痛。经历坎坷,阅历日深,他感受到了做皇帝奴才的祖、父辈感受不到的人生忧患和祸福相倚的哲理,再加上那个时代萌生的人文思潮的浸染,在他“悲遇合”“忆繁华”的感伤中,也就增添了几分清醒,内里含有了反思的意识。这就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心理动因,从而也决定了这部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二、从传抄到印行近世陆续发现许多种抄本,主要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1754),仅前十六回;已卯本(1759),残存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1760),八十回,缺第六十四、六十七两回;戚蓼生序本(1769—1780),存前四十回;题名《红楼梦》梦觉主人序本(1784),八十回;舒元炜序本(1789),八十回。乾隆五十六年(1791),高鹗用程伟元搜集到的《红楼梦》八十回抄本和部分八十回后情节的片段文字,其中应当有传抄的曹雪芹残稿,加以连缀、补葺,整理成一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以木活字排印出来,简称“程甲本”。次年,二人又“补遗定讹”,“略为修辑”,重新排印,简称“程乙本”。三、后四十回的辑补高鹗(1758—1815),号兰墅,祖籍辽东铁岭,属汉军镶黄旗,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著有《兰墅文存》等书。第二节《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一、富贵家族的败落《红楼梦》叙写的是一个以军功起家的富贵家族的衰败,重点是这个贾氏家族内帏。小说叙事主体却至为周到、至为真实鲜活地描绘出了富贵家族方方面面的情况,显示出对那种现实世界的质疑、反思,悲剧意识具有了批判倾向。《红楼梦》叙写贾府由兴到衰,多角度地展示出这种家庭自身存在的问题。二、凸显女子的苦情重点叙写的是这个富贵家庭的内帏奴仆、丫头,是主子专有的使用工具,只能俯首贴耳供主子使唤男主子随心所欲地纳妾,占有丫鬟,私通仆妇,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女人则要恪守闺范妇德,女孩子不能动半点情思。贾府的元、迎、探、惜四“春”,隐含“原应叹息”四字的意思,表达的是贵族小姐的不幸。三、爱情与婚姻的悲剧《红楼梦》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最细腻,深切动人,与之相对照的是薛宝钗的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从幼年两小无猜的亲密中萌芽,在成长中由性情一致和相互关切凝聚而成。在那种家庭中,爱情是不被允许,不能表露,不能言说,只能埋藏在心中的。贾府主家政的主子从现实的功利角度抉择,林黛玉被冷酷地抛到了一边薛宝钗又何尝幸福,她听从家长之命,也遂了心愿,与贾宝玉结为夫妇,但面对的是心里只有一个林黛玉的丈夫,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遇,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幸——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四、贾宝玉的人生感悟贾宝玉是《红楼梦》小说世界的特殊人物,既是悲剧的当事人,又在观照、评说周围的人事;既与常人无异,又性情怪异得令人不可思议,是个半写实半意象化的人物形象。到“富贵限人”,行动不得自由;不喜读圣贤之书,拒绝走仕途经济之路他尊重涉世不深的女子,把现实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颠倒过来,将神圣的经典及其崇尚的道德原则当作无稽之谈,把世人欣羡的富贵荣华表现为人生不幸的渊薮。这种种奇特的离经叛道的思想言论,与晚明李卓吾等人的异端思想息息相通,投射出人文主义的曙光。第三节《红楼梦》的艺术叙事一、如实描写手法和真实的人物塑造“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意思就是说它是依照现实生活实际面貌叙写出来,现实怎样就写做怎样,不美化也不丑化。客观、周到地描绘出了一个相当完整而近于现实原生态的富贵大家族,其中有欢有悲,有喜有忧,许多事情不能简单地判定其善恶美丑,这便淡化了小说传统的教化意识,打破了忠奸斗争、善恶对立的叙事模式。《红楼梦》里叙写的人物众多,形象鲜明的多达数十个,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不再是或善或恶的某种单一素质的载体和道德观念的传声筒,而是如同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人,保持了社会中人的个体的鲜活性和多面性。二、叙事的新境界《红楼梦》的写实性叙事,不只是如实叙写现实生活的实况,展示出这种富贵家族的真实面貌,而且是在解析、说明着现实人生,如实描写出的生活情节里蕴含着超情节本事的意义。通过真实叙出的繁纷平凡的人事,揭示出了构成这种贵族家族的宗法结构规范——宗亲、嫡庶、主奴名分和联姻社交规则的悖谬,写实叙事达到了至真至深,后来小说难以为继的高度。《红楼梦》的写实叙事又融合进了诗的审美方式,在真实叙写的人生图像里添加了诗意情韵,增加了艺术审美的魅力。大观园就是意象化的世界,潇湘馆、蘅芜院、稻香村几座院落屋舍的不同格调风光,都承担着隐喻各自主人的性情、品格的叙事功能。黛玉葬花,衬托着飞燕飘絮,落花流水,一切都隐喻着青春易逝、红颜薄命的悲哀;憨湘云醉眠芍药,香梦满身就是她性情豪放似男儿而终归是命不由己的女儿身的意象写照。三、视角的灵活转换《红楼梦》叙事的创新还表现在有意识地突破传统叙事者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小说正文,叙述者也尽量不直接介入,将传统小说中叙述者的部分叙述描写的功能交给了小说所叙人物。更为精致的是,在外视角的叙事中间灵活地嵌入内视角的叙写,随着人物的行事叙出人物的感受心理,刘姥姥林黛玉初入贾府《红楼梦》的叙述者尽量隐藏在幕后,不直接出面发议论,评判是非,也不明白说出人事背后的隐情,以前小说的叙述者的种种职责,大都转交给所叙人物的话语、感觉,或隐伏在所叙人事的共时或历时的映照中,其中还有着模糊化的反差。四、高超的语言《红楼梦》用北方口语叙事,较之前出之白话小说,进一步摆脱了话本叙事的语言程式格调,更加自然、鲜活、深细入微,大事繁杂却能有条不紊,脉络清晰;细节真切如绘,声情毕现。人物语言的充分个性化,表现出作者对现实人生观察领悟的深切入微。人物言谈话语不只是各自身份、情性、意向的综合表现,个中还有语言运用的机巧问题。第四节《红楼梦》的影响一、持久的阅读热与续书丛出有逍遥子的《后红楼梦》、秦子忱的《续红楼梦》、陈少海的《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归锄子的《红楼梦补》、临鹤山人的《红楼圆梦》等。二、反复改编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红楼梦》广泛传播,为人爱读,从而成为文化娱乐文体的重要改编对象,进入了书场,搬上了舞台。清代根据《红楼梦》的人物故事改编成的传奇、杂剧有二十多种;子弟书的重要作者韩小窗的《黛玉悲秋》是脍炙人口的名段。近世京剧和多种地方戏演出的红楼梦戏多达数百部《红楼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深巨而幽微,它的巨大成功更加显示了长篇白话小说写实叙事的巨大功能,遂引起了众多作者进行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创作的兴趣。三、红学与世界影响《红楼梦》最初就是带着脂砚斋评语传布的,排印出来后,题咏纷出,品评人物,感其大旨,继而有追询其本事的多种索隐派出来。20世纪“自传说”的提出,引起学界对作者家世生平的考察、对版本的研讨,以及对高鹗续书的评议,与以前的索隐派相区别,称“新红学”。思考题:1.《红楼梦》在哪些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2.怎样理解贾宝玉形象在小说中的地位和意义?3.《红楼梦》写了多种人物的悲剧,总体的悲剧意识是怎样体现的?4.如何看待《红楼梦》后四十回?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
本章内容第一节古典诗坛的分流第二节袁枚与性灵诗潮第三节酝酿变化的清中叶词坛第四节桐城派及骈文的复兴第五节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的多样化局面第一节古典诗坛的分流一、沈德潜、翁方纲与正统诗风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从叶燮学诗。六十七岁方成进士,受到乾隆帝赏识,由翰林院编修升迁至礼部侍郎。著有《归愚诗文钞》《说诗晬语》。作为诗评家,沈德潜受人关注的理论是“温柔敦厚”说和“格调说”,前者代表他的诗歌价值观,后者代表他的艺术观。沈氏被视作“格调说”的宗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喜好探讨章法、声调与诗格。总的来讲,沈诗缺乏波澜,个性不鲜明。五古专学汉魏六朝,七古、律体专学盛唐,谨守规矩,语式陈旧,缺乏变化,佳构亦少。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大兴(今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历任编修、提督学政等职,在京城主持风雅的同时,兼从事金石考据,撰写有《两汉金石记》《经义考补正》《粤东金石略》等学术著作。诗歌方面则有《复初斋诗集》七十卷、《石洲诗话》八卷等。翁方纲是继沈德潜之后主持京城风雅的又一位诗坛盟主。所持的是一个身份优越的朝廷官宦的文学观。翁方纲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为“肌理”说,这是继“格调”“神韵”二说之后又一个古典派的诗学体系。翁方纲著有《王文简古诗平仄论》《五言诗平仄举隅》《七言诗平仄举隅》,在诗歌声律研究方面比明七子要细致、深入得多,然而,这依然属于格调的范畴。翁方纲的诗歌创作与他本人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除了为数不多的应制诗以外,翁诗数量最多的还是视学各地期间所写的山水游览诗、咏怀古迹诗,以及品题书画之作和同僚酬答之作。翁方纲在乾隆后期的北方诗坛俨然为一大宗,影响广披,至嘉庆、道光年间,程恩泽、郑珍、莫友芝、何绍基倡导宋诗运动,更是受到了翁方纲的直接启发,正是他开启了清代后期更深一层的学宋风潮。在这个意义上说,翁方纲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低估。二、厉鹗与浙派诗厉鹗(1692—1752),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晚号南湖花隐,浙江钱塘人。家境贫寒,性格孤峭,二十九岁中举,曾两次上京赴试,皆报罢。著有《樊榭山房集》《秋林琴雅》等。厉鹗的诗绝大部分为状写山水之作,其中又以描绘杭州景物的诗为最。他在诗中表现的主要是“不谐于俗”的性情。昏黑山雨歇,一径松烟蒙。微闻梅花气,吹落疏磬中。讵惜夜履湿,宿处投支公。凭楼答人语,迥与云际同。少选沈霭敛,俯听幽林风。明星忽三五,挂在殿角东。短烛照春绿,夜静山逾空。观河悟众象,拂石期冥鸿。神清了无梦,乱壑流何穷。焚香以达曙,兹焉悦微躬。厉鹗的五言诗更多地偏向唐诗,而七言律诗则更多地偏向了宋诗。选录一首《春雪密香斋拥炉同少穆耕民作》:春寒春雪剧相仍,小坐林峦白几层。冷淡交情益岁晚,清严况味正晨兴。同依品字柴头火,老作梅花树下僧。门巷泥深君莫去,纸窗犹有照书灯。厉鹗自成一格的创作道路在清中叶的浙江地区造成了较大影响,效法者尤多,至有“近来浙派入人深,樊榭家家欲铸金的说法,形成了一个声势颇大的浙派阵营,与北方的格调派隐然相对。三、独树一帜的黎简、黄景仁黎简的创作不随流俗,迥与人异。他自己说过:“简也于为诗,刻意轧新响。”(《答同学问仆诗》)“壮士挽天河,当自引别派。”(《寄周肃斋明府》)。引一首《二月十三夜梦于邕州江上》:一度花时两梦之,一回无语一相思。相思坟上种红豆,豆熟打坟知不知?诗句造字别致,境界新颖,都属于“刻意轧新响”的实践黄景仁的性格“狂傲少谐”,恃才傲物,诗作则充满了憧憬、激情和不平。诗人前期作品带有宗唐倾向,且较多接近李白。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宴开。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谪仙之楼楼百尺,笥河父子文章伯。风流仿佛楼中人,千一百年来此客。是日江上同云开,天门淡扫双蛾眉。江从慈母矶边转,潮到然犀亭下回。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作客山是主。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作宾。长星动摇若无色,未必常作人间魂。身后苍凉尽如此,俯仰悲歌亦徒尔。杯底空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四、蒙古族诗人法式善乾隆时期,以满族、蒙古族为主体的八旗诗人十分活跃,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作集群。嘉庆时期满族作家铁保主编的《熙朝雅颂集》收录八旗诗人五百多家,诗作六千余首,数量颇为可观法式善(1753—1813),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陶庐,蒙古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学士等职。嘉庆十二年,因修书不谨被贬为庶子,遂以病辞归。著有《存素堂诗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等。法式善论诗主神韵说。《梧门诗话》一书选录的诗作,也以淡远清逸风格为主,与其理论主张相呼应。法式善的创作清醇雅正,萧寥澄淡,尤工五言。引一首《梅花》:但有梅花香,何妨常闭门。地偏车马少,春近雪霜温。老剩书藏簏,贫余酒在樽。说话三两客,往往坐灯昏。第二节袁枚与性灵诗潮一、性灵诗潮的近代性质性灵派的文学主张与商业化的都市环境以及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它就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从理论上来看,性灵派的诗学核心为“性灵说”。性灵说的主张之一便是抒写性情。性灵派的性情实质上属于世俗化的、带有本能冲动因而凸显平民色彩的情感性灵说的另一层内涵就是灵性。性灵派认为,诗歌创作主要靠个人的天性和智慧,而不能靠古代积淀的现成经验。二、袁枚诗歌创作的二重性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曾官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知县。三十三岁辞官,购置江宁小仓山下的随园,闲居五十年。与赵翼、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袁枚诗不乏传统型的作品,数量可观,体制全备。袁枚是主张“赤子之心”的,所谓“赤子之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广场道路铺设简易合同
- 地下科研设施引孔施工协议
- 雇佣合同模板
- 公积金缴纳比例调整影响
- 健身中心泳池翻新协议
- 城市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施工合同
- 2025版机械运输租赁及安装指导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物流运输车辆维修保养合同模板3篇
- 2025版客车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与推广承包协议3篇
- 2025版航空航天设备设计与制造合同范本3篇
- 伤口造口护理质量标准
-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
- 《桥梁轻量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
-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方案(2篇)
- 物流配送中心租赁合同
- 幼儿园幼小衔接方案及反思
- 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苏州大学
- 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神话故事绘本仓颉造字
- 消化道出血护理新进展
- MOOC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