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1、原(探究)才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
戢戢①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意动,以……为君)之而受
命焉;尤智者,所君(统治,治理)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
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
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宾语前置,莫敢逆之),故曰:“挠(扰
乱)万物者,其疾(强劲)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
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教化,影响)民也皆以
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教化)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
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②
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
亦死(为……而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
返。水流湿,火就(靠近)燥,无感不雒③,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日天下无才,彼自尸④于高明之地,不克(能
够)以己之所向,转移(改变)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推辞)
曰:“无才。”谓之不诬(欺骗)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选拔)十人
中之尤者而材(使成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
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只)处高明之地者然也,
凡一命⑤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
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伤害,摧
残)人才。循(遵循,遵照)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非所逆睹⑥已。
[注]①戢戢(jI):聚集、众多貌。②蒸:兴起,含渐成之意。③
雒:应答,响应。④尸:主持,居于。⑤一命:命,官阶。周代时官阶
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⑥逆睹:预
见。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
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
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
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
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追逐名利。众人所奔
赴的,就是大势所趋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
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
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
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
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因此他们的志向
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
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
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
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
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
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
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
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
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能能够改变
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然而移风易俗
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
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谨慎选择能
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天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认
真小心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稍有闪失,就会败坏风尚摧残人才。照这
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
见的了。
82、原毁(节选)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①也重②以(连词,表并列)周③,其待人也轻④以
约⑤。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
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求其所以(……的原因)为舜者,责于己
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却,竟然)不能是。”
早夜以(连词,表修饰)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
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⑥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
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
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比得上)焉;周公,大
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日:“不如(及,比得上)舜,不如
周公,吾之病⑦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
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
其二,即⑧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⑨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⑩。一善,易
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
“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注释]①责己:要求自己;②重:严格;③周:全面;④轻:宽容;
⑤约:简要;⑥艺:技能;⑦病:过错、缺点;⑧即:接触;⑨恐恐然:
小心谨慎的样子。⑩不得为善之利:得不到做好人好事的益处。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他们对待别人宽
容而且简约。严格而且全面,所以努力不懈怠;宽容而且简约,所以人
家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代有个叫舜的人,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推
究舜所以成为舜的原因,要求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
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
地方,发扬那些和舜相似的地方。听说古代有个叫周公的人,他的为人,
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推究周公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要求自己说:“他
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从早到晚都
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和周公相似的地方。舜,
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谁比得上。周公,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谁
比得上。这些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
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吗?他们对待别人,说:“那个人能有这一点,
这就够得上是好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以算是一个有技能的人了。”
他们只肯定别人的一种长处,而不苛求其它的方面,只赞许别人现在的
进步而不追究他的过去的毛病。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
得的好处。一种美德容易培养,一种技艺容易掌握;他们对待别人,却
说:“能有这样,这就足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
这不就是对待别人宽容而简约吗?
83、杂说(唐)罗隐
①珪璧①之(助词,消独)与瓦砾,其为等差(等级次第),不俟(等
待)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虽丝粟玷人必见之,以(因为)其为
有用之累(牵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地盈③(名作状,像山一样,像
井一样),人不疵(指责,非议)其质者,知其不能伤(妨碍)无用之
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④之恶,不以为非。
②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泓然(水清澈貌)而可以照,镜之于
物,亦照也。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
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改
变);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改变)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保全)
其质。
[注]①珪璧:一种玉器。②丝粟玷素耻丝栗,细小。玷^(dianI
ei):瑕疵,缺点。③阜积梵盈:阜,山。梵(zhdu),并。④具体:
全体。
参考译文:
美玉与瓦砾,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待说就知道了。然而美玉有细小的
瑕疵,人们一定看得见,因为它成了有用(物)的牵累,那些瓦砾,即
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
本性。所以有用之物的细小瑕疵,能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用之物
整体上的坏处,人们也不认为不好。
也好比镜子与水:水对于人而言,幽深宽广可以用来照人,镜子对于
人来说,也可以用来照人。两者对外物都没有情感,所以用它们来照的
人也不会对它们产生是好是坏的疑虑。人们却不知道水的本性柔婉,镜
子的本性刚健。柔婉的东西时常晃动,所以拿它自照的人有时因为水面
摇荡而印象模糊;刚健的东西如果不是碎裂就不会改变它明亮照人的特
点,所以用它自照的人也能够保持自己容貌特征。
84、送徐无党南归序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副词,
都)归于腐坏断(羯尽,消失)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
(本来,固然)亦生且死干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
朽,愈远而弥(更)存也。/其所以(……的原因)为圣贤者,修之于身
(指德行),施之于事(指功业),见之于言(指著作)。是三者,所
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与不得焉;其
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有言可也。自《诗》《书》
《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
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
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
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
朽而存者,固不可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参考译文: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
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
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
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一一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
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
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
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
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
《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
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
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
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
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
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
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85、韩非子・五蠹
①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①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
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
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
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
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②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
拜③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峭”“严”同义,严峻,严厉,
这里作使动)其刑也。布帛寻常(长度单位),庸人不释;锦(熔化)
金百溢(通“镒”,重量理位),盗跖不掇。不必(一定)害,则不释
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坚定,坚决)其诛也。
②是以赏英如厚而信(讲信用),使民利(意动,以……为利)之:
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一致)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
赏不迁(改变),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批评,谴责)随其罚,则
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五蠢④》)
[注]①谯(qido):指责,责骂。②楼李:魏文侯之弟,善登高跳
跃。③跛群(zang):跛腿的母羊。④韩非在《五蠹》篇中,指斥学者
(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
人)、商工之民为危害国家的五种蠹民。
参考译文:
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
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训他,他也不改变。父母的慈爱、
乡邻的善意、师长的智慧这三方面同时加在他的身上,结果却是他不受
任何触动,依然不改。直到地方上的官吏拿着武器,依法搜捕坏人的时
候,他这才害怕起来,改掉了他旧日的习气和不良行为。所以父母的慈
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而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这是由于人们总
是娇纵于慈爱而屈服于威势的缘故。因此,七丈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
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太陡;千丈高的大山,就是痫腿的母羊也可
以上去,因为坡度平缓。所以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一般人(拾
到)十几尺布帛都爱不释手;可是烧得熔化的黄金,哪怕有两千两,就
是盗跖也不敢去捡。不一定有恶果的时候,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掉;
肯定会烧伤手时,就是两千两的黄金也不敢去拿。所以明君一定要严格
执行刑罚。
因此,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兑现,使人们有所贪图;进行刑罚最
好严厉而且肯定,使人们有所畏惧:法令最好是一贯而且固定,使人们
都能明白。所以君主施行奖赏不随意改变,执行刑罚不轻易赦免,对受
赏的人同时给予荣誉,对受罚的人同时给予谴责,这样一来,不管贤还
是不贤的人,都会尽力而为了。
86、读《司马法》(唐)皮日休
①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②唐、虞(唐尧、虞舜)尚(崇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意动,以……
为帝)之,不日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汉、魏尚权,驱赤子(百姓)于利
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
(建立威势),非战不能服(使屈服),不日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③由是编之为术,术逾精而杀人逾多,法益切而害物(人)益甚,呜
呼,其亦不仁矣。
④蚩蚩(敦厚的样子)之类,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次贪乎赏。民
之于君,犹子也,何异乎(和……有何区别)父欲杀其子,先绐(欺骗)
以威,后啖(引诱,诱惑)以利哉?
⑤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使(假使,如果)
后之君于民有是者,虽不得土(即得天下),吾以为犹土也。
参考译文:
古代取得天下依靠的是人民的忠心,如今取得天下用的是百姓的性
命。
唐尧、虞舜崇尚仁爱,天下百姓顺从他们而拥戴他们为王,这不就是
说依靠人民的忠心而取得天下吗?汉、魏崇尚权势,驱使百姓到刀光剑
影的战场,为争夺一寸土地而不惜打上百次的战争。他们从士成为诸侯,
从诸侯成为天子,不使用武力不能显示他们的威势,不进行战争不能使
百姓屈服,这不就是说用百姓的性命来取得天下的吗?
由此将这些战争经验写成军事著作,战术愈精通则杀人越多,战法越
切合实用则危害万物越厉害。唉!这真是没有仁爱之心啊!
浑厚无知的士兵打起仗来不惜性命,首先是惧怕刑法,其次是贪图赏
赐。百姓对于君王来说,就像是儿子。君王这样做,与父亲想要杀害自
己的儿子,先用威势欺骗,后用利益引诱,有什么区别吗?
孟子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种说法是最大的罪恶。”
假使后代的君王对待自己的子民有孟子这样的态度,即使没有得到天下,
我认为也等于得到了天下。
87、《静者居记》
①潺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
未获也。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
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
非是居乎?”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
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
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鹫于埃境者,
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
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
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
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
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
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日:
'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
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
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
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译文:
①涪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
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②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
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
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
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③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
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杯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
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
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
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
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
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
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
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
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
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
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
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
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
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
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
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
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
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④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
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
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
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
篇记吗?请写下来。”
⑤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
随张君追求安静。
88、《荆溪集》序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五
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
愈力,作之愈寡。尝与林谦之屡叹之,谦之云:“择之之精①,得之之
艰,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曰:“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
故自淳熙丁酉(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之春,上婪三午(绍兴三十二
年,公元1162年),止有诗五百八十二首,其寡盖如此。
其夏之官荆溪,既抵官下,阅讼牒,理邦赋,惟朱墨之为亲,诗意
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暇也。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
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
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
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步
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
前者未懒,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
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试汇其稿,凡十又四月,而得
诗四百九十二首。予亦未敢出已示人也。今年备官宫府掾,故人钟君将
之自淮水移书于予日:“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
啻!子荆溪之诗,未可以出欤?“予一笑,抄以寄之云。
淳熙丁未(淳熙十四昌,公元1187年),庐陵杨万里廷秀序。
【注释】①指从众多流派中选择某一家或几家做学习对象,又单单
学习所选对象特别擅长的一体来学习模仿。
译文:
我的诗,起初学习江西诸君子,以后又向后山居士陈师道学习五言
律诗,再以后又向半山老人王安石学习七言绝句,最后才向晚唐诗人学
习绝句。学得越卖力,做的诗越少。我曾经与林谦之在一起多次为之感
叹,林谦之说:“从众多流派中选择某一家或几家做学习对象,又单单
学习所选对象特别擅长的一体来学习模仿,要从中有所收获是很难的,
想要创作的诗歌不少,可以吗?"我长叹道:“诗人大概缺点(不足)
不同但根源却是一样的,难道只有我是这样吗?“所以自从淳熙四年春
天一直向前追溯到绍兴三十二年,其间创作的诗只有五百八十二首,数
量之少原来如此。
这年夏天到荆溪为官,上任之后,读诉状,理财政,只知道亲近公
文,往常时有诗意来到心中,想写下来却没有时间。戊戌年正月初一,
是朝廷规定的节假日,少有公事,这天就写一些诗,忽然间若有所悟,
于是告别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等人的风格,这些都不学,之后却
觉得很高兴。试着让儿辈拿起笔来记录,我随口念了几首,觉得文思顺
畅不再有以前的艰难。从此之后,每天一过晌午,官吏散去,庭院空阔,
我就携带一个遮脸的面具,步入后花园,登上古城墙,采摘杞子菊花,
攀折花草树木,大自然的一切景象全都来献给我,成为我作诗的材料,
挥之不去,前面的还没写完,后面的已到了眼前。原先所有的疑虑完全
消除,不再觉得作诗艰难了。大概诗人的毛病离开我己经有些日子了。
这个时候,我不只不觉得作诗的困难,也不觉得做州官的艰难。
第二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接替我的官员到了,我办好交接手续离开,
整理在这里写的诗稿,总共是四个月的时间,写的诗却有四百九十二首。
我也不敢拿出来给人看。今年担任公府掾,老朋友钟将之从淮水写信给
我说:“荆溪最近换了太守,你以前觉得做州官不难,现在比以前难了
十倍还不止。你在荆溪写的诗,是否可以拿出来看看呢?"我笑了笑,
抄了一些寄给她。
淳熙十四年,庐陵杨万里作此序。
89、《严祺先文集序》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
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
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
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
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
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
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
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
位利禄,若将浇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
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
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
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
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
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
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
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
为迂,而砍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兴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所写的诗也是
奇特不群,诗风独树一帜,然而考亭先生(朱熹)却曾经批评他的诗文
落于世俗,说《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这样的。
难道不是因为他急切地求得知名而在仕途求取进身,目的在于获取功
名利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
俗气才行。现在,天下的文人多啊,他们身在民间,而(千方百计)地
去结识那些达官贵人,并且早晨写出一篇文章,到傍晚就镌刻付印,往
往就结集成了厚厚的文集,他们在拜见达官贵人以及知名人士的时候,
就携带着(文章著作)作为见面的礼物。像这种做法,文章即使写得好,
也俗气啊!
我读严祺先先生的文章,深深的感叹他的卓尔不群,超然世俗。无锡
自从顾端文(顾宪成)、高忠宪(高攀龙)两位先生在东林讲学,远远
的继承古圣绝学,圣人流传下来的风尚才不曾远离。严先生出生在这个
地方,诵读先贤的诗书,蒙受先圣的教化,信奉儒学,深入研究儒家经
典。平日看重名节,言行举止(行,做事;臧,隐退)谨慎,看待功名
利禄就好像(这些东西)将要玷污了他似的。
心有感触愤懑填塞其中,因事而抒发感慨,所以他的文章行文的主旨,
大多是被世人耻笑为不合时宜的。韩愈曾说:“他人取笑我,那么在我
内心中则把它当做一件喜悦的事。”人们嘲笑韩愈,只是因为他(文章
的)言辞被流俗取笑,仍然还是杰出的一代儒家领袖;如果是文章的主
旨(思想)被流俗取笑,不又是比古人(韩愈等)更超出一层了吗!
即使这样,假如韩愈处在当今之世,他行文的主旨(思想)也应当像
严先生这样不合时宜,一定不至于写出《上宰相书》和《符读书城南诗》
这样的诗文,而被名儒大家所嘲笑啊。严先生的文章,我所见到的只有
几十篇,论理叙事,语言明快晓畅而思想严峻犀利。一个恭谨温顺的读
书人却能以文笔与世俗决斗,如此可见其文章言辞的精巧犀利。但我认
为,文辞的精巧,现在世上那些不免于俗气的文人,也有的能做到这一
点;严先生之所以卓尔不群而超然世俗,是在于他文章的行文立论,被
世俗之人所共同讥笑为不合时宜。世人都讥笑他不合时宜,独有我不这
样认为,并且(对他的人格和文章)欣赏感叹,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了
啊!(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90、文选序
式观元始,眇觌(音敌,见)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
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
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
译: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
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
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
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
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
若夫椎轮为大辂(音录,大车)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
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
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
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
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富(实)
繁。
译: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
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
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
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
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
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
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
不可胜载矣。
译: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
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
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
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
人之文,自兹而作。
译: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
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
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
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
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
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诗经)之道,
粲然可观。
译:诗歌,是心志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表现,感情在内心激荡而表现在
语言上。《关雎》、《麟趾》是端正初始之道的表达,《桑间》、《濮
上》是亡国之音的流露。所以《诗经》的正道,光彩照人,值得鉴赏。
自炎汉中叶,厥(其)涂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指韦孟,西汉
初诗人,傅楚王三代,传有《在邹诗》两首四言诗),降将著“河梁”
(李陵有“携手上河梁”五言篇什)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
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镰并驱。
译:自从汉朝中叶以来,诗歌发展的道路又渐渐不同了,有韦孟退居
邹地讽谏的诗作,有降将李陵“携手上河梁”这样的篇什。四言诗和五
言诗区分开来,又产生了少则三字、多则九字的诗歌,各种诗体一齐出
现,像分镶共驰的马车一样同时并起。
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即兮伯吉父。兮氏,名甲,
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青峰镇)人。
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
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有“穆若”(穆若清风)之谈,季子
(札)有“至矣”之叹。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
译:“颂”是用作歌功颂德、赞美成功的体裁,从前尹吉甫有“穆若
清风’那样的赞辞,季札有“至矣哉”那样的赞叹。抒发感情形成诗歌,
正如上面所说风雅和韦、李的诗歌;总括成功形成颂体,也就像这里所
说的尹吉甫、季札的作品了。
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
则诔发,图象则赞兴。
译:其次,“箴”是为弥补过失而产生的,“戒”是由于辅佐君王纠
正其过失而出现的;“论”要求剖析事理精当细微;“铭’要求叙述事
情清爽温润;赞美寿终的人,那么就产生厂“诔”;为画像题辞,那么
“赞”就兴起了。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媵(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
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
源流间出。
译:又有诏诰教令、表奏笺记、书誓符檄、吊祭哀文等类文体,“答
客"、“指事'之类作品,“三言”、“八字”一类文辞,还有篇辞引
序、碑碣志状,各种作品像蜂一样成群涌现,新老文体的发展呈现错综
纷繁的局面。
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精献(音俯伏)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作者之致(情致),盖云各矣。
译:就好像填和笙虽是不同的乐器,但都能发出动听悦耳的乐曲;M
和赧虽然色彩各异,但都能成为美丽悦目的珍品。由于有如此众多的文
体,作者的各种情致意趣,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余监抚(兼国辅军)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
心游目想,移辱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细帙(音志,装书的套
子)。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译:我在监国抚军之余,平日有许多空闲时光,广泛阅读各类文章。
总是眼睛在浏览,心里在默想,一读就是老半天,竟然没有倦意。自从
周、汉以来,年代久远,朝代经历七个,时间超过千年。这期间词人才
子誉满文坛,他们才思敏捷,铺纸挥毫,文章多得充满书套。如果不删
除其糟粕,采集其精华,要想事半功倍,多半是很困难的了。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
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音删,除去)夷(弄平),加之剪截?老、庄
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
诸。
译:至于周公旦撰写的那些典籍,孔尼父编订的那些书籍,能跟太阳、
月亮一起高悬空中,能与鬼神较量深奥玄妙,它们是道德方面的准则法
式,人伦方面的导师良友,难道可以加以删削,加以剪裁?老子、庄子、
管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大概以表达思想见解为宗旨,并不以善
于作文当作目的。所以我现在编纂这部《文选》,略去不收它们。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
玉振。所谓坐狙(古时的一种猴子)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音
yi)其(音ji指骊食其)之下齐国,留侯(张良)之发八难,曲逆(陈
平)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
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译:至于圣贤的美好辞句,忠臣的耿直言论,谋士的话语,雄辩家的
言辞,像冰雪消融、泉水奔涌一样滔滔不绝,又像黄金为质、玉声铿锵
一般文质兼美。人们听说的古代辩士辩于狙丘,议于稷下,高谈阔论,
折服众人,鲁仲连的辩才迫使秦军退兵五十里,郦食其的劝说降服了齐
国七十余城,张良一连提出八大难题,陈平献出六条奇计,他们的事迹
美显于当时,言辞流传千载,大略都己见于典籍,或出自诸子及历史著
作。像这一类事迹且又繁富,即使记载在书籍中,但是跟文艺作品毕竟
不同。我现在的这部文集,也不收入。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
己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
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译:至于像那些记事和编年的史书,是用来褒贬是非,记清历史事件
发生的时间的,和文学作品相比也有所不同。像那些“赞论”综合联缀
华丽的辞藻,“述赞”组织安排漂亮的文词,因为事情、道理出自深刻
的构思,最后表现为优美的文采,所以算得上是文艺作品,我就旁搜博
采,选辑入书。
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尔。凡次文之体,
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译:远自周朝,下至当代,这些入选的作品总共分为三十卷,取名为
《文选》。大致编排的体例,各按门类集在一起。诗赋二类体制既有多
种,又按小类分别排列。每类之中,各以时代先后编次。
91、西施山书舍记(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连词,和)《吴越春秋》并称
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
施、郑旦而用以献吴(美人计)。又日:“恐女(即西施、郑旦)朴鄙,
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泛指水陆交通要道)耶?更教
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
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
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数),悉
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
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喝酒)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
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纪丽倾都之孔(大)
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坡落(村落),因夫野老耕钓徘徊
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
火转蟒。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艳丽)以朴,
易优伎以农桑,本业(指农业)专而谣俗(风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
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
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或许)亦一解颐(面现笑容)
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参考译文:
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
后人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大约是勾践在这里建造了宫
室,来调教西施、郑旦,拿她们去献给吴国。又说:“怕这两位女子鄙
陋简朴,所以叫她们住在大路附近。”那么在当时,这里本是极繁华的
要道了?过去了数千年,它的历代主人已难以知道了。商伯子花了一些
代价拥有了它。
山不过数仞高,然而丛生的树木与稀疏的竹子,却也鲜亮可喜。山上
有台,合的东边有亭,西边有几间书屋,屋后有座池塘养着荷花,从东
向外转过去,截住流水用来养菱并在上面筑了亭子,前面则还跟从前一
样,叫脂粉塘,没有什么改变。东、南、西三面的山,高耸青翠难以尽
数,全都是名山。环绕着书屋的[□地水塘一眼望不到边。所有的田地与
水塘,无不用来种稻养鱼植桑。我年轻时曾在这里饮酒作乐。现在伯子
让我作文记叙,我虽因病不能前往饮酒,但还能够记起它来,大体就是
这样。
唉,土城,不过一座山而已,起初因为是美女歌舞的宫殿,对着极为
繁华的大路,而今早已有了变迁。一旦寥落之地成了村落,农夫老人在
其中耕种、垂钓、徜徉,有时还在锄草据地时捡到她们遗落的头饰;到
了天色昏暗之时,入晚唱着歌归来的牧童又常常惊讶地看见闪动着的鬼
火,这些应该都是让人感慨叹愧、可供乡野之人聚集谈论的材料。至于
如今以质朴取代了艳丽,以农桑生产取代了歌舞表演,专事农业而风俗
淳厚,则有见识的人未始不会忘其可悲而为之一笑。
伯子聪明而有文名,通晓事物的更迭变化,如能尝试着在读书的余暇,
登上这座山眺望一下,或许看到那些景象而有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的想
法,姑且拿来体味体味,或许也能为之一笑吧?
92、盖公堂记苏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
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
而咳不止,累然其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E朝吐之,暮夜下之,
于是始不能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