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指南_第1页
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指南_第2页
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指南_第3页
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指南_第4页
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指南TOC\o"1-2"\h\u8657第一章农业产业扶贫概述 245931.1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2214951.1.1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2156491.1.2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 31611.1.3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3212711.1.4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3304651.1.5农业产业扶贫的定义 389121.1.6农业产业扶贫的主要特点 3236611.1.7农业产业扶贫的基本原则 411627第二章扶贫开发政策与规划 4251181.1.8政策背景与目标 4106091.1.9政策体系构成 4199431.1.10政策实施与监管 5125821.1.11规划编制原则 555531.1.12规划编制流程 5319091.1.13规划编制注意事项 53003第三章农业产业选择与布局 6198591.1.14遵循资源优势原则 6189251.1.15符合市场需求原则 686181.1.16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6155571.1.17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原则 6108651.1.18发挥引导作用原则 6293471.1.19优化区域布局 6153221.1.20打造产业链 6149771.1.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124411.1.2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7136561.1.23培育农民合作组织 7313481.1.24发挥政策扶持作用 722467第四章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 715051.1.25项目申报 714351.1.26项目审批 750231.1.27项目实施 8326801.1.28项目管理 863第五章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管理 8234461.1.29资金筹措 9288441.1.30资金使用 9165881.1.31资金监管 9215541.1.32审计 914562第六章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支持 10285721.1.33构建技术服务体系的意义 1063331.1.34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106051.1.35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10285761.1.36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 10240341.1.37技术推广的策略与措施 115040第七章农业产业扶贫市场开拓 11185491.1.38市场调研 11245171.1.39产品策略 1142021.1.40价格策略 1252351.1.41渠道策略 1264941.1.42促销策略 1278611.1.43品牌定位 12155771.1.44品牌形象塑造 12226911.1.45品牌传播 12247211.1.46品牌维护 1315636第八章农业产业扶贫产业链构建 13307431.1.47产业链延伸 1333591.1.48产业链拓展 1353131.1.49利益分配原则 1378961.1.50利益分配主体 14322671.1.51利益分配方式 141724第九章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 14239981.1.52政策层面的衔接 1465631.1.53产业层面的衔接 1498931.1.5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5294991.1.55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创新 15208891.1.56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1519793第十章农业产业扶贫成效评估与持续发展 16112981.1.57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657521.1.58评估方法 1633371.1.59优化政策体系 16273401.1.60培育市场主体 1798671.1.61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17265951.1.62强化品牌建设 17110211.1.63促进融合发展 17第一章农业产业扶贫概述1.1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1.1.1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扶贫开发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2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扶贫开发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贫困地区往往社会矛盾较为突出,通过扶贫开发,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扶贫开发还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民生,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基础。1.1.3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扶贫相结合,有利于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贫困地区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1.1.4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实施生态扶贫项目,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能力,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节农业产业扶贫的基本概念1.1.5农业产业扶贫的定义农业产业扶贫是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发挥农业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1.1.6农业产业扶贫的主要特点(1)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农业产业扶贫注重发挥农业在扶贫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业产业扶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和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3)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农业产业扶贫注重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4)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农业产业扶贫需要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保证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1.1.7农业产业扶贫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2)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3)整合资源: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和政策,形成合力,提高扶贫效果。(4)动态管理: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变化,及时调整扶贫政策和措施,保证扶贫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第二章扶贫开发政策与规划第一节扶贫政策体系1.1.8政策背景与目标我国扶贫政策体系的构建,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保证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贫政策体系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涵盖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1.1.9政策体系构成(1)农村扶贫政策:主要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农村扶贫开发项目支持等政策,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提高其收入水平。(2)教育扶贫政策:包括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农村教育扶贫项目支持等政策,旨在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提高其素质和能力。(3)健康扶贫政策: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旨在减轻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提高其健康水平。(4)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农业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政策,旨在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5)财政扶贫政策:包括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贷款、扶贫债券等政策,旨在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6)扶贫扶志政策:包括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等政策,旨在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1.1.10政策实施与监管为保证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建立了扶贫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扶贫责任。同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积极开展扶贫考核,对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政策体系。第二节扶贫开发规划编制1.1.11规划编制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贫困人口的需求,保证扶贫开发规划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2)坚持全面发展,注重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3)坚持科学规划,依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扶贫开发方向和目标。(4)坚持创新驱动,鼓励贫困地区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发挥科技创新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1.1.12规划编制流程(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发展现状、贫困原因等,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数据。(2)目标设定:根据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设定扶贫开发目标。(3)方案制定:依据目标,制定具体的扶贫开发方案,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4)规划论证:组织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5)规划实施:将规划方案分解为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主体,推动规划实施。(6)监测评估:建立扶贫开发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调整优化规划方案。1.1.13规划编制注意事项(1)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优势,避免盲目跟风,保证扶贫开发项目与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2)注重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保证可持续发展。(3)强化扶贫政策与规划的衔接,保证政策实施与规划目标的一致性。(4)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扶贫开发合力,推动贫困地区全面发展。第三章农业产业选择与布局第一节产业选择原则1.1.14遵循资源优势原则农业产业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1.1.15符合市场需求原则产业选择应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同时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1.1.16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选择农业产业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保证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1.17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原则在产业选择过程中,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提高农民收入,又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1.18发挥引导作用原则在农业产业选择中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优势产业。同时引导农民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二节产业布局策略1.1.19优化区域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区。1.1.20打造产业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服务的全过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1.1.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1.1.2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1.1.23培育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1.1.24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发挥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优势,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对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监管,保证政策扶持效果。第四章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第一节项目申报与审批1.1.25项目申报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申报是项目实施的第一步,申报单位需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编制项目申报书:申报单位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扶贫规划,结合实际情况,编制项目申报书。申报书应包括项目背景、目标、内容、投资估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2)提交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将编制好的项目申报书及相关材料提交至县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3)审核与推荐:县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推荐。(4)报送至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县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将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报送至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1.1.26项目审批(1)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对报送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审批。(2)审批通过的项目,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下达项目批复文件,明确项目实施单位、资金拨付、项目监管等事项。(3)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批复文件,组织项目实施。第二节项目实施与管理1.1.27项目实施(1)项目实施单位应根据项目批复文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时间节点、责任主体等。(2)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实施方案,组织项目施工,保证项目质量、进度和效益。(3)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单位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项目顺利进行。(4)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资料进行归档保存。1.1.28项目管理(1)县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保证项目按照批复文件和实施方案执行。(2)县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应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督促整改。(3)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4)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县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报告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5)项目实施完成后,实施单位应组织项目验收,验收合格后报请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主管部门进行项目评审。第五章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管理第一节资金筹措与使用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是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扶贫成效的发挥。为保证资金筹措与使用的合规性、高效性,以下措施应予以遵循:1.1.29资金筹措(1)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和地方财政资金,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2)完善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3)优化资金配置。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分配资金,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1.1.30资金使用(1)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农业产业扶贫资金应主要用于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2)落实资金使用项目。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明确项目实施主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3)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机制,保证资金使用合规、安全、高效。第二节资金监管与审计为保证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的合规使用和安全,必须加强资金监管与审计工作。1.1.31资金监管(1)完善监管制度。制定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监管办法,明确监管内容、监管程序和监管责任。(2)加强监管力度。对农业产业扶贫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管,保证资金使用合规、安全。(3)强化责任追究。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1.1.32审计(1)定期开展审计。对农业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保证资金使用合规、安全。(2)审计结果公开。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3)审计整改落实。对审计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农业产业扶贫资金的合规使用和安全。第六章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支持第一节技术服务体系1.1.33构建技术服务体系的意义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支持是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构建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1.1.34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1)技术研发与创新(1)开展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2)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2)技术推广与示范(1)建立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宣传与推广,提高农民技术素质。(3)技术服务与咨询(1)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技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2)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4)技术培训与人才培育(1)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技能。(2)培育农业产业技术人才,为农业产业扶贫提供人才保障。第二节技术培训与推广1.1.35技术培训的重要性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技术素质、推动农业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培训,可以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1.1.36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种植技术培训,包括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2)养殖技术培训,包括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2)农业管理技术培训(1)农业企业管理培训,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2)农业合作社管理培训,包括合作社运行机制、政策法规等。1.1.37技术推广的策略与措施(1)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宣传(1)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产业技术。(2)开展农业产业技术讲座、现场观摩等活动,提高农民对技术的认识。(2)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1)以示范基地为载体,展示农业产业技术的成果。(2)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3)创新农业产业技术培训方式(1)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手机APP、远程教育等,拓宽培训渠道。(4)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1)培育一支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农业产业技术人才队伍。(2)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第七章农业产业扶贫市场开拓第一节市场营销策略1.1.38市场调研在农业产业扶贫的市场开拓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消费者偏好等,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1)需求分析:调查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种类、品质、价格等方面的期望。(2)竞争分析: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找出差距,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参考。(3)消费者行为分析:研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把握市场趋势,为农产品营销策略提供指导。1.1.39产品策略(1)产品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产品进行明确定位,如绿色、有机、特色等。(2)产品差异化:通过技术创新、包装设计等手段,使农产品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3)产品组合:合理规划产品线,形成高中低档次的产品组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1.1.40价格策略(1)成本导向定价:根据农产品的成本,合理制定价格,保证盈利。(2)市场导向定价: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价格,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3)心理定价:利用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制定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价格。1.1.41渠道策略(1)传统渠道:加强与传统销售渠道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覆盖率。(2)网络渠道: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线上销售占比。(3)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合作,如餐饮、旅游等,实现渠道共享。1.1.42促销策略(1)促销活动:定期举办促销活动,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关注度。(2)赠品策略:通过赠品吸引消费者购买,提高产品销量。(3)优惠券策略:发放优惠券,鼓励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第二节农产品品牌建设1.1.43品牌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目标消费群体,对农产品品牌进行明确定位,如绿色、有机、健康等。1.1.44品牌形象塑造(1)视觉设计:统一农产品包装、标识、广告等视觉元素,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2)文化内涵: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提升品牌价值。(3)企业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1.1.45品牌传播(1)媒体宣传:利用各类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农产品品牌。(2)公关活动:举办各类公关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3)线上线下结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1.1.46品牌维护(1)质量保障: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2)服务优化: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增强消费者忠诚度。(3)监测与预警:建立品牌监测机制,及时发觉并处理负面信息。第八章农业产业扶贫产业链构建第一节产业链延伸与拓展1.1.47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扶贫的产业链延伸,主要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环节,向上游延伸至种源繁育、农资供应、技术研发等环节,向下游拓展至加工、包装、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种源繁育和良种推广。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保证农产品质量。(2)优化农资供应体系。整合农资资源,建立农资配送中心,降低农民购买农资的成本。(3)提升技术研发水平。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1.48产业链拓展(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2)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3)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4)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第二节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1.1.49利益分配原则(1)公平原则。保证各环节参与者按照贡献大小获得相应利益。(2)动态调整原则。根据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利益分配机制。(3)长期稳定原则。构建长期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链可持续发展。1.1.50利益分配主体(1)农民。农民是产业链的基础,应保证其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2)企业。企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应分享产业链带来的利润。(3)及相关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保障产业链的稳定运行。1.1.51利益分配方式(1)收益分享。通过农民土地流转、企业投资等方式,让农民和企业共同分享产业链收益。(2)政策扶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链发展。(3)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4)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产业链整体素质。通过以上措施,构建农业产业扶贫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第一节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1.1.52政策层面的衔接在政策层面,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保证扶贫成果持续稳定的关键。各级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具体措施包括:(1)完善扶贫政策体系,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扶贫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保证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2)强化扶贫政策实施,保证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项目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提高扶贫成效。1.1.53产业层面的衔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扶贫与乡村振兴在产业层面的衔接尤为重要。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产业层面的衔接:(1)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2)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项目的融合,引导贫困地区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共享乡村振兴成果。(3)加强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协作,促进贫困地区产业与周边地区产业的互动发展。第二节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产业扶贫1.1.5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扶贫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3)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1.1.55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应不断创新,以下措施有助于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创新:(1)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农业产业扶贫政策,保证政策精准发力。(2)推进金融扶贫,发挥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作用,为农业产业扶贫提供金融支持。(3)激发农业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地区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现自我发展。1.1.56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应实现协同发展,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协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