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为出土于河南临汝仰韶文化遗址的鹳鱼石斧彩陶缸,据考古专家考证,此陶器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对于画中的动物有不同的解释,有专家认为两种动物是部族图腾,鹳和鱼,是两个部族的联姻与和好,也有人认为是一个部族对另一个部族的征服。以上研究可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萌芽时期墓葬差异 B.旧石器时代绘画艺术产生C.新石器时代社会组织的变动 D.母系氏族公社的渔猎进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有专家认为两种动物是部族图腾”“也有人认为是一个部族对另一个部族的征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部族之间通过战争掠夺财富和权力,C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项;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B项;仰韶文化处于中国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到父系社会早期的过渡阶段,但仰韶文化主要是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2.如表为楚国“出奔(逃亡)”“来奔(投靠)”中“流亡公子”统计表(部分),据表可推知春秋时期()序号公子母国流亡国事件资料来源备注1公子重耳晋楚骊姬之祸僖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子2太子建楚宋、晋、郑无极言太子建,伍奢将以方城为叛昭公二十年楚平王子3王子朝周楚王子朝之乱昭公二十六年周景王子A.楚才晋用普遍 B.社会变革剧烈 C.变法运动兴起 D.人口迁徙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主要讲述春秋时期出奔到楚国及楚国出奔到其他国家的情况,通过对其出奔的原因及其人物的分析,反映了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体现了社会剧烈的变革,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涉及晋国的国君逃亡楚国,但这并非楚国与晋国的人才互动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春秋时期出奔到楚国及楚国出奔到其他国家的情况,没有涉及各国的变法运动,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几位诸侯国太子的流亡情况,不属于频繁的人口迁徙,排除D项。故选B项。3.秦王嬴政声称,因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而出兵六国。秦灭六国后,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刻石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秦始皇对战争合理性构建的变化()A.源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B.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覆灭C.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 D.体现出秦统治策略的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王以违约为借口,对六国发动战争;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对战争合理性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宣扬统一战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强调民众支持是一种更为柔和的统治策略,注重争取民心,以稳定社会秩序,这体现出统治策略的调整,即从强调外部理由(如他国违约)转向强调内部因素(民众支持),以寻求新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社会结构重大改变无直接关联,且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源,排除A项;“地方割据势力覆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皇帝制度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4.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这一政策()A.适应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B.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C.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 D.旨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可知,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扩大了关中地区的范围,这有利于加强对关中以东地区的控制,有利于保障长安的粮食供应,加强关中实力,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政治中心并未转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西北边境的安定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5.如表刘宋至隋初岭南地区人口数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岭南地区()省区刘宋时期人口数(公元464年)隋代初期人口数(公元609年)人口数密度(人/平方公里)占全国人口%人口数密度(人/平方公里)占全国人口%广东3757441.71256598892.991.28广西2283600.990.769563454.141.86合计6041042.0116162343.14A.土地兼并程度日益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缩小C.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刘宋时期到隋代初期,岭南地区的人口密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由此可以说明岭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项正确;表格信息体现的是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并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的加深,人地矛盾不一定因为土地兼并引起的,排除A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岭南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并不能说明地域经济差别的缩小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排除BC项。故选D项。6.唐建立初期,边关统帅不久任,不兼统,功勋名声卓著者,入朝为相,少数民族将领更是多受牵制。后来,唐玄宗有意让边将长久执掌边关。宰相李林甫为杜绝边帅入相之路,奏请皇帝大量使用胡人为边将。这一变化()A.源于边疆危机的加重 B.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C.解决了君相间的矛盾 D.推动了地方行政体制调整【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有意让边将长久执掌边关,宰相李林甫奏请皇帝大量使用胡人为边将,使得地方将领的势力不断膨胀,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B项正确;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不仅仅是边疆危机,而且材料未体现边疆危机的加重,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君相间的矛盾无关,而且“解决了君相间的矛盾”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这一变化使得地方将领的势力不断膨胀,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并不属于地方行政体制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7.韩愈以儒家经典《大学》为依据,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讲治心,又讲治世,君子仅停留在道德自觉层次是不足,心与行统一才是道。佛老之道“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韩愈的主张()A.摒弃佛教与道教学说内容 B.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C.追求道德与政治的一体化 D.标志着儒学转型成为理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韩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心行统一、修身齐家与修心是道德自觉,但韩愈还要求治国平天下的修行,这是将道德追求和政治追求合一,C项正确;韩愈推动的儒学复兴对佛道思想进行了选择性吸收,而非摒弃,排除A项;据材料“佛老之道‘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可知,韩愈仍然维护君臣关系,排除B项;儒学向理学的转型发生于宋朝,排除D项。故选C项。8.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当有“差除及改更事件”经过门下封驳司时,封驳司将其关报御史台和谏院。而改制后,封驳权转归门下省,给事中舒亶因“恐内省无关报外司之理”上报神宗裁决,得到神宗批示“更不关报”。这一改制()A.旨在增强士大夫政治影响力 B.削弱了台谏机构的监察权C.对封建皇权形成一定的约束 D.使中央决策权力发生转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神宗(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改制前,封驳司不将其关报御史台和谏院,元丰改制后,封驳权转归门下省,得到神宗批示“更不关报”,说明封驳司不将其关报御史台和谏院,削弱了台谏机构的监察权,B项正确;这一改制旨在增强皇权,排除A项;据材料“上报神宗裁决,得到神宗批示‘更不关报’”,可知削弱的是台谏机构的监察权,没有约束皇权,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监察权,中央决策权力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是西汉、唐代、北宋三个时期户数、粮食总产量(均为最高值)对比图。据此可以推知,北宋()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政府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C.国家实力达到了顶峰 D.遵循“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唐代、北宋(中国)。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宋在户数和粮食总产量方面都远高于唐代和西汉,户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A项正确;根据材料得不出政府态度,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即便在西汉和唐代,政府也重视发展农业,排除B项;人口和粮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但北宋存在“积弱”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北宋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材料体现不出“以民为本”,排除D项。故选A项。10.明代西南某土司碑文记载,朝廷赐其金牌、虎符和“诚心报国”匾额,“世袭三品诰命,俾领一府五州县之民”。该家族前后数代兢兢业业,忠心报国。据此可知,明代土司制度有利于()A.推动经济发展 B.加快朝贡体制改革进程C.增强国家认同 D.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朝廷赐土司金牌、匾额等,使其兢兢业业忠于国家,有利于加强土司对国家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土司制度未涉及经济领域,排除A项;土司制度是管理地方的制度,与朝贡体制无关,排除B项;土司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中央王朝对境内的一些特殊区域、主要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带有一定程度自治性质的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1.1841-1860年,中国香港地区发行的中英文报刊总量超过内地报刊的总和;而1861-1894年,上海发行的英文报刊占全国(含香港等地)英文报刊总数的55%以上,上海发行的中文报刊也占到全国(含香港等地)中文报刊总数的57%以上。这一时期,上海报刊业的发展()A.加速了贸易中心转移 B.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C.由欧洲帝国主义主导 D.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61-1894年,上海发行的英文报刊和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大量报刊宣传救亡图存思想,体现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并未体现上海报刊业的发展对贸易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未体现上海报刊业的发展由欧洲帝国主义主导,排除C项;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12.中国近代史有一部著作有这些关键词:是第一部宣传民族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被誉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章太炎为之作序;主张欲御外侮,先清内患;定名中华共和国……此著作()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有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是第一部宣传民族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被誉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章太炎为之作序;主张欲御外侮,先清内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此著作是《革命军》,为1903年革命家邹容撰写,宣传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有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此著作本身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A选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图是民国初年的国产火柴的系列广告,此类广告的大量发行,从侧面反映了()A.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方式 B.反帝爱国斗争高涨C.民族工业占领外国市场 D.火柴企业举步维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振兴国货”,“还我河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民众的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中国确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反帝爱国斗争高涨,国产火柴的广告强调国货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支持国货抵制洋货,B项正确;材料没有展示广告与其他营销方式的对比,无法得出“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方式”的结论,排除A项;民国工业技术薄弱,还不足以达到占领外国市场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火柴企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火柴企业举步维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全面开展立法工作,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等。这说明当时()A.国民党训政得到充分展开 B.大革命目标发生了偏离C.国民党右派背叛民主革命 D.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含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内容,材料中的“《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体现了对农民和劳工权利的保护”,“《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由此可见,当时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D项正确;国民党训政开始于1928年,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A项;当时大革命仍坚定地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没有发生偏离,排除B项;1926年底,国民党右派还没有背叛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15.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晋察冀边区剧作家们立足于民众生活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困境,“以我手写我心”,突出农村风味和地方色彩,创作和演出活报剧《中国是怎样站起来的》《反扫荡秧歌舞》和歌剧《亡国恨》《赵大虎放哨》《农村曲》等剧目,把艺术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意在()A.完成土地革命的任务 B.积极维护革命统一战线C.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D.调动民众的抗日积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晋察冀边区剧作家们的创作意在调动民众的抗日积极性,D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B项;1938年10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区域发展影响全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的战乱,引发了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和移居。这股浪潮从北亚地区向华北、继而从华北向江南、从华北向朝鲜半岛等,波及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这一迁徙的焦点是作为黄河文明摇篮的华北平原……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执著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救赎。——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材料二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三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中华扩大”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扩大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经济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艰难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内迁对后方社会的影响。【答案】(1)表现:民族融合;江南开发;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中华文明对周边影响扩大。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为隋唐盛世奠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推动儒学的新发展。(2)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专业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市镇兴起。(任答3点)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3)鼓舞了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工业的布局;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促进大后方教育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由于中原的战乱,引发了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和移居”及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一“从北亚地区向华北、继而从华北向江南、从华北向朝鲜半岛等”可知,江南开发;根据材料一“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执著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救赎。”可知,中华文明对周边影响扩大。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从北亚地区向华北、继而从华北向江南、从华北向朝鲜半岛等,波及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为隋唐盛世奠基;根据材料一“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以及推动儒学的新发展。【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二“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可得,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根据材料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可得,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手工业发展专业化以及工商业市镇兴起;根据材料二“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可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经济,政治,对外政策等角度来分析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艰难的原因。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以及重农抑商的政策;在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阻碍;在对外上,闭关锁国政策。【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工业的布局;根据材料三“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7多名学生的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促进大后方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三“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促进大后方教育的发展。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些学者(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势突变,他们的思想也像蚕蛾一般,经蜕化而得一新生命。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注讲经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断断不肯和满洲人合作,但求改变学风以收将来的效果。——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嘉(庆)、道(光)年间,白莲教痛溃于腹地,张格尔变乱于西北,英吉利凭陵于东南,士大夫懍于商羊石燕之警,惧有梁倾压侨之祸,于是自陇亩而至庙堂,相与讨论朝章国故,古今利病,边陲离合,绝域政教,而史学兴焉,而经世之音振焉。喁于相望,遂与明末遗老相桴鼓(相互应合)矣。——摘编自陆宝千《嘉道史学——从考据到经世》材料三明清时期,一些关心社会政治的士大夫与思想家,以“批判的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和空谈误国的理学。于是,在17世纪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具有求实批判精神的经世致用思潮,形成了又一次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高潮,解决了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摘编自王俊义《略论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1)指出材料一中明清之际学风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嘉道时期的经世学风“与明末遗老相桴鼓”的依据。(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影响。【答案】(1)变化:从空疏浮泛的学风变为以拯弊救亡为目的的经世学风。原因:明清易代,部分士大夫的抗清斗争以失败告终;陆王心学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明清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儒者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答出两点即可)(2)依据: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发生的;都强调针砭时弊,应对时局;都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助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变革。(答出两点即可)(3)影响:壮大了兴利除弊的时代呼声;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丰富了其思想内涵;促进了儒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有积极作用。(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变化:据材料“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注讲经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断断不肯和满洲人合作,但求改变学风以收将来的效果”可知,从空疏浮泛的学风变为以拯弊救亡为目的的经世学风。原因:据材料“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断断不肯和满洲人合作”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易代,部分士大夫的抗清斗争以失败告终;据材料“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势突变,他们的思想也像蚕蛾一般,经蜕化而得一新生命”可知,陆王心学难以适应时代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学风的变化,还可以从明清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儒者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等角度进行说明。【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依据:据材料“张格尔变乱于西北,英吉利凭陵于东南,士大夫懍于商羊石燕之警,惧有梁倾压侨之祸”可知,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发生的;据材料“相与讨论朝章国故,古今利病”可知,都强调针砭时弊,应对时局;据材料“喁于相望,遂与明末遗老相桴鼓(相互应合)矣”及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助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变革。【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影响:据材料“在17世纪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具有求实批判精神的经世致用思潮”可知,壮大了兴利除弊的时代呼声;据材料“喁于相望,遂与明末遗老相桴鼓(相互应合)矣”“解决了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知,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丰富了其思想内涵;促进了儒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对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有积极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民族史是一部从未间断、接续发展、不断更新的文明创造史。历史连续中创新进取的文明发展史,铸就了中华文化以我为主、差异融合、创新再生的发展逻辑,在持续不断的中心扩散与向心凝聚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对生产生活、阶级斗争的实践进行凝练提升,留下了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文化成果。中华文明差异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逻辑中,包含着革故鼎新、创新发展的内在基因,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开拓新局面、创造新事物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守正出新、自我超越的传统,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体体现为自我批评、自我警醒、自我变革、自我完善的思想智慧。——摘编自金民卿《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与的自我革命品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政治文明的创新发展”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