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自然情怀专题目录01重温导语,明确内涵02素材精选,主题适用03考教结合,题型探究04拓展演练,强化巩固05单元写作,任务拓展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景物描写的赏析可以从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切入,如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也可以从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切入,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总书记对人与自然高屋建瓴的论断,强调了现代化建设中,人类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探寻自然景物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和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理解“情景关系”的关键在于梳理作者所描绘的外部世界的情状,发现其对客体世界的处理方式(如取与舍、强调与忽略等),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中投射出的情感态度(如褒与贬、颂与怨),关注景、情、理在行文中的变化,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与描写对象特质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情怀。1.大地孕育一切。大地生长一切,大地是生命的源头,是如今一切一切的根,是欢乐,是痛苦,是爱,是绵绵不绝的仇恨的温床,是艺术和文字的母亲,是我们做梦的原乡,是死亡的收藏之所。是我们活着时上蹿下跳的舞台,是表演的舞台,虚伪、真诚、假模假样地尽情展示。大地多么美好,它生气勃勃。早晨,大地蒸腾着淡蓝色的雾气,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庄稼在风中抖擞着,有模有样地抖擞着,畜禽在那里悠闲地散步和觅食,人声或高或低的喧嚷,流水在蹒跚向前。大地让视野多么辽阔,让心多么舒展。大地给我们喷香的饮食,如花似玉的美女,婴孩的笑靥和老人苍老的歌吟声。大地给我们爱情,给弱肉强食的世界奔腾的活力。2.如果——如果能这样,将你的整个身躯化作大地,就像我们民族的神话中说的那个盘古,眼为日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汗流为雨泽,而雷霆、秋虫的喁吟为其喉咙,那你的作品将是从大地上诞生的又一个神灵,复活的祖先的精魂。3.繁花似锦,是为感谢园丁的呵护;落叶飘飞,是为感谢泥土的哺育;白云轻舞,是为感谢蓝天的相知;溪流奔涌,是为感谢山林的相依——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感恩大地,这是我们惟一向大地母亲俯首称臣和回馈的途径。一切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蓬头垢面走向大地怀抱的人,都将得到从大地上生长的力量。民间的声音和民意的立场,以无比厚重的气息熏陶了我们,让我们的作品具有替大地申诉和替天行道的品质。这全是大地的恩赐。大地仍将以她的无言、柔美、宽厚、坚实和深沉,召唤并支撑我们。走向大地的人是有福的,他啜饮了生命的灵泉,不再迷茫,心跳平缓,灵魂清洁,磨亮了镰刀,开始收割……4.我用灵魂,用眼睛,用全身的皮肤微笑,我用不同于从前的感官,去迎那向山上送来芳香的田野,它们比从前更细腻,更沉静,更敏锐,更老练,也更含感激之情。今天,这一切比往昔越发为我所有,同我交谈的语言更加丰富,增加了成百倍的细腻程度。我的如醉的眷念不再去描绘那些想象朦胧远方的五彩梦幻,我的眼睛满足于观看实在的事物,因为它已经学会了观看。从那时起世界已变得更加美丽。5.人生绝不是箭在弦上,一矢中的。人穷其一生,不过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试错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没有哪一条弯路是不必要走的。你前半生貌似顺风顺水的康庄大道,其实已经有荆棘的尖刺埋伏其中。前半生没有走的别人的那些“冤枉路”,后半生还是不可避免地要重新走一遭。要正视自己的欲望、阴郁的本性,正是素有给你带来痛苦的东西,才能引导你走出无明。你所逃避的一切,终将成为你的命运。观察一下自然界的河流的走向,你就会明白,走弯路才是人生常态,直路才是非常态。正是在走弯路中,在所有目标可望不可即的焦灼和渴望中,我们才会变得通达,才会渐悟人生的真谛。5.我喜欢断树残枝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面斜玉栏折裂,喜欢云雾冷星陨月缺根竭茎柳败花残,欢喜一个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拾捡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或者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然后静止。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名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6.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对此当念兹在兹。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我们的生路是存在的,这便是遵从自然法则,在社会活动中限抑物本倾向,复归人本精神和“道法自然”。理性的人类应当深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视万物为友朋,引人类为同胞。此即张载《正蒙》又云:“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诚哉斯言。8.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此乃切实可行之议。9.《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人事不违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典例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审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内容是在信息时代下如何认知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中去阐释“近”和“远”,对“近”“远”的理解是作文能否深刻的关键。由于信息化社会中发达的资讯,人们对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便捷的信息交流获得,这个途径就是“近”,然而也由于过多依赖便捷信息的途径,又会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对大自然感知的“远”与“近”不是对与错、好与坏,只是不同的途径而已。在立意上可以写“在信息时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认识自然”“感性与理性中的自然美”“远与近的自然风景”等,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自然感悟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有几个关键词要抓住:大自然、感知、近与远。如果只谈如何保护自然或赞美大自然的美,而忽略了对“近与远”的思考,那么立意和构思就显得有偏差甚至离题了。【例文荐读】感知自然需躬行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佳作点评: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辩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典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片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便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便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线。而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自然风景线可以触发丰富的生命体验与哲思;社会风景线蕴含着独到的人文情怀;尘俗之中,泥土高溅,灵魂却可以高贵。也许,进入高中时代,你眼中、心中的风景线会更多,感悟也会更多……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造就了人,也陶冶着人,改变着人。陆游为梅花填词,想到了孤芳自赏;毛泽东为梅花填词,想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情怀。一个人在面临挫折,意志消沉时,看到傲岸青松,看到翱翔雄鹰,也许会增添生活的勇气;一个人在心事渺茫、忧心如焚时,看到浩瀚大海,看到湛蓝天空,也许会豁然开朗,壮志满怀。回想自己这方面的经历,想必也从自然中得到许多启迪。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要解读材料的内涵,把握中心的话题,确立立意的角度。从材料来看,中心话题应是“自然与人”,材料中既提到自然对人的价值,“造就人”“陶冶人”“改变人”,也提到人由自然中得到的启发,如面对梅花想到“孤芳自赏”“革命者的情怀”,如沮丧时看到傲岸的青松会“增添生活的勇气”,如内心忧虑时看到长空会“豁然开朗”。由此可知,本次作文可以围绕“人”与“自然”来写,可以写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可以写自然给自己的启迪。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比如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这则材料决定了最容易写成借物抒情的记叙文,写作时,首先要在眼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并且在万物中加入你的情感体验。其次,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感悟一段道理。参考如下:感悟自然,登上高山绝顶感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面对茫茫大海,感悟“海纳百川”的襟怀,仰望星空,感悟宇宙广阔深邃,静听虫鸣,感受生命之多彩;来自自然的启迪。【例文荐读】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比喻,寓抽象于形象,深入浅出)怎样看待生态环境?为什么要推动绿色发展?(首段,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新时代领路人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铿锵话语,诠释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当生态价值观浸润每个人心间,当全社会建构起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就有了最深厚的推动力。(引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强调绿色发展的深远意义。总。)绿色是生机。揆诸人类史,相较数十万年的原始文明、一万年的农业文明,短短两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短时间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从全球变暖到荒漠化侵袭、垃圾围城,人类生存环境已面临严峻威胁。现实强烈警醒世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才有未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才有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唯一的选择。(从时间维度论述,绿色发展,缘于现实的警醒,为了人类永续发展。分。)绿色是幸福。在过去那个沙尘暴频发的年代,一篇《我把春天弄丢了》的小学生作文,曾引发全国反思。有生态美好才有生活幸福,谁也不愿意守着如山的财富,呼吸的却是雾霾,食用的却是有害物。散步有公园,抬头有蓝天,吃的是无公害,喝的是清洁水,身边有鸟语花香,城外有青山绿水,在许多人眼里,这些是新时代的“幸福标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叮嘱,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激起无数人对美丽中国的信心。(从民生的角度展开论述,语言通俗,描述生动具体。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百姓福祉,利在千秋万代。分。)绿色有价值。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指可以变现的资源价值、可供消费的使用价值,更有弥足珍贵的生态价值。一亩森林每年吸附数吨粉尘,增氧、固碳均达10吨以上;一座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价值,从周围商业和地产的升值溢价上足见一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既能催绿生活空间,也可以丰富生态资产,为永续发展预留更大可能,创造的是买不来也借不到的绿色财富。(从创造价值的角度论述,列数据,增强说服力。面向未来,创造绿色财富,为永续发展蓄力。分。)绿色有文化。从“会当凌绝顶”的雄心壮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意气风发,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到“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勇毅无悔,古往今来,大自然素来是高雅精神、健康旨趣的清泉。如果子孙后代面对的是荒山沙漠、黑臭水体,哪能有先人那样的情怀和审美。大自然充满乐趣,好生态无比美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人人都有义务。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的将不仅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壮丽河山,更有美丽心灵、美丽文化。(正反对比论述,引古诗名句,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更深远的意义。积极倡导,热情呼吁。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相信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良好的梦想不会遥远,“美丽中国”的目标前景可期。(绿色发展理念,指引每一个中国人建设美好家园。总。)佳作点评:一片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是属于自然的风景线,而“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则是属于社会风景线,还给出不同风景线的价值,如自然风景线可以“触发丰富的生命体验与哲思”,而社会风景线“蕴含着独到的人文情怀”。自然有心不能言语,遂化为千万种风光,让人们极尽联想。无论是菊花盛开犹带情的悠然,还是山花落尽山常在的豁达,抑或是飞鸿踏雪恩怨了的淡泊,无一不是人生之中的必修课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杜甫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云“高处不胜寒”,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请扣住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范文展示】让心站在高处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生活的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崇山峻岭,千沟万壑。面对欢喜,切勿得意忘形;面对悲戚,也莫怨天尤人。让我们的心站在高处,让我们的心登上人生的高峰。让心站在高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辽阔视野;让心站在高处,你能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悲壮之美;让心站在高处,我们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怀。让心站在高处,是伟人们创造丰功伟绩的一贯姿态。他喝问大地,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他的胸怀他的理想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屹立在人生的顶峰。他心怀天下,他跃过历史的沼泽,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新生。他在乡下种菜喂鸡,贫困潦倒的生活并没有阻止他登高博望的心。改革的大潮在他的胸中涌动,改革开放的雏形在他心中孕育而生。伟人落难,仍旧心系天下苍生。他看到了中国人富强的道路,看到了中国辉煌腾达的一朝。因为心站在高处,伟人的视野看得更远更广。他们的成就和伟绩在历史的画卷留下绚丽的一笔。让心站在高处,是面对打击时保持清醒的方式。美国女孩赖斯具有无人企及的家学及天赋,她在音乐上的造诣堪称神童。怀抱着十几年的梦想,虔诚的守望了十几年的音乐家之梦,却因为一群表现极为出色的孩子,梦想突然轰然倒塌。还有什么比亲手埋葬自己的梦想更为残忍?赖斯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打起人生中可贵的“退堂鼓”,转向了国际政治学领域。她的心站在高处,早已看清世故沧桑。她被提名接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之职,成为全球最有权力的女人之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毅然决然地登上高峰看世界,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如果偏居一隅,心站在高处,我们依旧能笑傲人生,青史留名。相反,即使是人中之王,而心却隐藏在幽暗角落,就不会有永生的一朝。杜甫身居漏屋茅草房,但他却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能者,他心怀天下苍生,即使在幽暗处也能发出最夺目的光芒。宋徽宗赵佶终日只知写字作画,虽为一国之君却没有放眼天下。短浅的目光让他无法担起天下太平的担子,他的心没有上升到帝王的高度而停留在文人的地位。所以,国力衰退,家破人亡之势在所难免。让心站在高处,视野就像天空一般辽阔,我们的人生也将无限精彩。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让心站在高处,世界因你而精彩!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想念多年的景,文章意境优美,语言自然清新,情感朴质动人;《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笔下流淌的景,浓郁的情思,深刻的哲理,如同那紫藤萝瀑布一般,也在读者心中流淌多年;《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有意寻访的景,篁竹水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有诗意,也有失意;《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独往欣赏的景,大雪三日,小舟炉火,更是痴人感怀不尽的景……这些经典的课文不仅向读者展现了景之美,而且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自然灵动的情感,情景交融。这些优美的篇章足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你曾置身于哪一幅景中?试撷取一片你认为最美的风景,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要求:①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700字。【范文展示】黄昏,等等我正值深秋,偶尔欣赏一下黄昏的暮色也是件愉快的事。有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况且又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哪有欣赏可言?如果这样想的话,你一定没真正看清楚黄昏。悄悄的,黄昏来了。每次他来总不会空手而来,他总是会带来些世上罕见的色彩,把万里苍穹染得绚丽多彩。那轮残阳,哦不,应该是艳阳,他也来凑热闹了,看他那样子,一定是喝了不少酒,脸涨得通红,酒气熏天,把周围的几朵云都熏醉了,他们东倒西歪、剧烈翻腾,真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那颗朋珠定是刚出炉的灵丹了,一朵云彩飘来,是孙悟空吗?我心里一慌,生怕他把那灵丹夺走,哦,还好,不是他,原来是一位大仙在散步呢。那颗明珠时而腾云驾雾,时而又玩起了捉迷藏,好一个淘气的小顽皮。顷刻间,一切忽然都停止了,明珠不动了,云朵不飘了,怎么了?看他们那慌张的表情,大概是玉皇大帝来了吧。不过,静止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油彩画,形象逼真,那么又是谁给了毕加索这么大的一支笔,让他完成这幅杰作的呢?折腾了一会儿,太阳也累了,摇摇欲坠,临走时还不忘给人们留下一份大礼,他释放出最后的光辉。这时天空红了,大地红了,世界万物也红了。我不禁感叹,一轮残阳竟有如此之盛势,可敬啊。悄悄的,黄昏走了。“黄昏,等等我。”我惋惜地望着天空,真想去追寻那美丽的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岂不是太轻视黄昏了?夕阳正是在黄昏才爆发出他毕生的光辉,虽然不比骄阳的耀眼夺目,但夕阳普照大地却比骄阳更为壮美。谁说秋日的黄昏特别凄凉?黄昏无论何时总是一样,永恒的壮美。浓浓的秋意更会衬托出黄昏的温暖,可是黄昏再美终要变黑夜,于是他又毫无保留地消耗着自己,照亮了大地,最后无奈地离去。人生的暮年好比黄昏,有人平淡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点,而有人却不甘平凡,即便是在生命的尽头也轰轰烈烈。暮年的曹操依旧壮心不已,还想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此来对待他的暮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爱国诗人陆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报国杀敌。这些人的暮年肯定不会因为临近死亡而变得悲凉,相反的,会在他们生命的尽头刻下一个浓重的惊叹号!黄昏的魅力正是在于临近黑夜,抓住这美丽而神圣的最美风景吧。哦,黄昏,等等我。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范文展示】用心感悟自然你可曾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看蜻蜓的飞翔?你可曾于某个寒冷的冬季清晨眺望巍峨的远山?那你又是否曾恍惚间感到飞翔的蜻蜓突然变得非常沉静,而冷静的群山却在一瞬间放射无限的活力?于是,我们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风景,这就是只有用心灵才观察得到的大自然,它可以轻易地超越现实,愉悦心灵。其实,只要用心感悟,我们就定会相信夹竹桃也能跳舞,凤尾蝶也会歌唱。初春去郊外踏青,满目稚嫩的新绿“遥看近却无”。想起孩提时,我们乐于与每一株植物交谈,看见一株嫩嫩的小草就仿佛觉得一个婴儿在成长。我想,那就是因为孩提时的我们有着无比纯净的心灵,可以不含任何杂念地感受每一个生命,闭上眼就能感受到春天的大地在萌动,无数绿色的草芽簌簌的破土而出。世界上还能有哪一路声音比这更令人心醉呢?秋日的校园落叶铺满了小径,在上面一路走去,沙沙的摩擦声在脚下响起。我听着,一如听到了“叶落归根”的欣慰的欢呼。不由想起曾听老农说起,庄稼成熟的时候,他们能在田里听到谷穗压弯秆子时轻微却满溢着喜悦的“啪啪”声。那苍凉的群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放眼望去,我看到的不过是成堆的巨石。好像很失望吧!抬起头呢?是阳光!温暖,亲切,伴着阵阵微风抚摩我的额头,亲吻我的眼睛。闭上眼睛,听!歌唱的是群山背后的涓涓小溪。那么清脆,那么干净,使我在一瞬间为这天籁般纯净的声音震撼。于是,巨石不再是巨石,群山也不再是群山,在阳光与微风的装点下,在涓涓小溪的衬托下,眼前的一切被称作自然。现在想来,用眼看到的固然实实在在,但用心感悟到的奇景岂非更多了些真诚?于是我开始明白,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无论我们拥有过怎样的人生历程,我们都一样懂得感悟自然并热爱欣赏自然。这是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奇本领,虽然有些人至今还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在我们的生命中,正是因为有了善于感受自然的心灵,才使得我们了解了“美妙”“奇迹”“珍惜”的含义。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韩少功在《耳醒之地》说:“很多虫声和草声也都从寂静中升浮出来。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突然发现了耳穴里的巨大空洞与辽阔,还有各种天籁之声的纤细、脆弱、精微以及丰富。只要停止说话,只要压下呼吸,遥远之处墙根下的一声虫鸣也可洪亮如雷,其音头和音尾所组成的漫长弧线,其消音声部和浊音声部的明显差异,都朝着我的耳膜全线展开扑打而来。”这段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范文展示】自然情怀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它叫做大自然,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这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罗曼罗兰说过,以思想和力量来胜过别人的人,我并不称他们为英雄,只有以心灵使自己更伟大的人,我才称为英雄。我们无意谴责社会极度膨胀的物欲,但是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当我和自然平等对话时,我觉得我无比丰盈富有。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让心灵在那水草丰茂处安放。“昼出耘田夜绩麻,乡村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范成大的诗,叫《四时田杂兴》。乡村儿女最感激草木的恩典。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菜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我接受着草木的恩典,也希望自已活出草木精神。如果——如果能这样,将我的整个身躯化作大地,就像我们民族的神话中说的那个盘古,眼为日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汗流为雨泽,而雷霆、秋虫的喁吟为其喉咙,那我的作品将是从大地上诞生的又一个神灵,复活的祖先的精魂。翁卷也在《乡村四月》里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校园里耕耘的我们也不能做个闲人。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样的?”丘迟会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校园里有两排法桐。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书声琅琅,那声音就像插了翅膀,拍着法桐的树干,似有坚定的回复。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自然是个无言的智者,我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的风景,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领略自然之美,可以愉悦情怀、放飞心灵;好的风景,可以成为心灵的栖息之地,可以展现整个群体的风貌……风景是有意蕴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范文展示】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得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人活于世,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幻光所眩惑,心灵与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谓天堂的路途中。其实,“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独拥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古代散文审美解码清真雅正登泰山———姚鼐《登泰山记》赏析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登泰山记》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一、清——文章主旨纯净、寂静、不媚俗、不煽情文章写了泰山的位置,登泰山的经过,泰山观日出,泰山其他古迹,泰山的自然环境,只采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未见一字抒情、议论之语,无有纯净、寂静心境不可能如此,这在游记类文章中是少有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褒禅山抒发尽志、尽物、尽力无至可以无悔之叹,借古书之不传议深思而慎取;苏轼的《石钟山记》写景之余,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此类的文章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才显姚公心清之不易,其为文不媚俗,不煽情,不感慨,不议论,不激昂,不抑郁,从这一点说,此文当属“清”字第一篇。二、真——文章内容真实、自然、本色文章有六段,一段写泰山的地理形势及最高峰,由面到线到点。二段写登泰山的时间,从北京到泰安的经过,登山的同伴,登泰山路线。三段写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景象。四段写岱祠、碧霞元君祠、行宫、道中石刻。五段写山石、杂树、山松、石罅、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所行路线叙述清楚,至今我们仍能依此登山,所写之景真真切切犹在眼前。不评不议,不雕不琢、将泰山的真实、自然、本色像天然的水一样捧到我们面前。三、雅——写景雅洁,尽得生动再现,动静结合,烘云托月之法苍山负雪图为傍晚登山所见之景,半山居雾若带,非大手笔不能有此语,动态的雾由于远观像缠绕在山腰的丝带,亦静亦动,动静结合,尽得动静结合之法。“稍见云中白若樗莆数十立者,山也”,此为观日出所见。偌大的山,被比作古代一种博戏的赌具“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此喻通俗、形象,尽得生动再现之法。“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此句为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所见之景,把日观以西峰比拟为佝偻之人,尽得生动之妙。“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用东海之红光衬托红日初升正赤如丹。还有上例日观以西峰皆若偻,也衬托出日观峰是泰山最高的山峰,尽得烘云托月之法。正是采用了比喻、比拟、衬托、动静结合等手法,使得文章的写景生动形象,文雅有致,符合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提倡的“雅洁”反对俚俗和繁芜的主张。四、正——语言简朴方正,继承了先秦散文简朴正统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用字是很节俭的,本文继承这一衣钵,略写泰山古迹和自然环境,由于详略得当,使得行文简洁;写北京到泰安的经过,仅用了5个动词就把事情说明白了;写泰山的自然环境,用了极富表现力的短句,如“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使得行文更加简洁朴实。中国古文一脉,源于尚书,熟于先秦散文,简朴方正,稍后骈赋林立,行文注重韵律雕琢华丽,几近于诗,后经韩柳古文运动,行文屈齿赘牙,几近于生涩,明流派纷呈,公安派独抒性灵,桐城派为清代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文学流派,其集大成者姚鼐秉承先秦散文清真雅正之传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继承。从审美的三境层上解读《赤壁赋》雷震从人的心灵结构来分析,审美过程总是有感性的形象开始,然后进入知性层面,最后达到志性领域,现在我们将从这三个审美的三境层上来对《赤壁赋》进行解析。一、悦目审美开始于对对象的感性直观,感受是任何艺术创作的起点。《前赤壁赋》所描写的秋江月夜的良辰美景,有浩瀚的长江、巍峨的东山、皎洁的明月、如苇的小舟等景物。作者与友人的泛舟秋江时,明月何其皎洁,江水何其妩媚,秋夜何其高洁,与友一同何其愉悦。在这一幅壮阔秀丽、和平静穆的山水画前,那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明月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它也不甘久居太虚的环境之中,也想分享一下人间的快乐,饱览一下人间的秋江风景,所以它也“徘徊”起来,而月亮的不忍离去,又给这如画的秋江增添了无数的情韵,使得这幅秋江月夜图显得更加雄伟壮阔,更加和平静穆。这里,已没有人世间的一切污浊、没有了封建官场的尔虞我诈,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迷人。作者扑捉到了秋水、秋雾、远山、明月等自然景物,并对它进行了巧妙的剪裁和组合,是它们恰当好处的构成了这幅秋江月夜图。在这里,审美的客体带给主体的是视、听、触觉的全面的愉悦,让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和开阔。二、赏心苏轼在与客的问答中,进入了审美的知性层面的探索,先是触景生情,然后是怀古的狂想。作者在悲凉的歌声和客人凄凉的箫声中,产生了悲怆的思绪,这正是移情的作用,将主观的感情灌注到客观事物的形象当中去,主观情感仿佛就客观地存在于事物本身当中,客观的事物仿佛也具有了主观的生命。接着联想起曹孟德,想到这些大人物尚且如此,何况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又能如何?就这样作者又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眼前的现实和执着的自身。在这一层次中,作者不再是一种初级形态的感情愉悦,而是一种心思意向的满足。作者在和曹操的比较中,感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困闷之中,只得寄情自然,使人生长驻。审美主体将自身的感情进一步向人的知性层面上拓展,创造出新的形式和意义,让人获得深层的审美愉悦。三、感悟在审美探索的内趋力的推动下,审美开始向第三个阶段推进——悦神悦志。在这一层面中,开始探究天人之际,达到物我合一的地步。苏轼在“托遗响于悲风”时,情感上有些消沉,但是很快就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解脱,告诉我们万物与我们都是连续的、发展的、永恒存在的,因此我们何必叹息人生的短暂呢?苏轼如此的超脱和豁达,有着如此深刻的对生命有尽、宇宙无穷的人生体验,是儒家的内在的超越精神和道家老庄的优游自在、无挂无凝、无为而无不为的自我精神净化的精神境界相融合的结果。苏轼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受到儒家的经世济民的思想的影响,所以用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来的苦难和不幸,将儒家的“穷且益坚”进行到底,同时又将老庄轻视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结合进来:清净无为,不为而为;看穿忧患,因缘自适;归真反璞,傲视富贵。正是如此,苏轼才能在困境之中,归于豁达,然后自我解脱,“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审美主体在志性层面上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自由、大解脱、大超越,达到了感悟宇宙、人生真谛的“至乐”境界。总之。苏轼的《前赤壁赋》让我们获得了目、心、神三方面的审美愉悦,这三方面是层层递进的,最后让我们感悟到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从而产生描写这美景的欲望。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写景的文章。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写好写景的文章呢?1.多感官并用,感受事物特征。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景物,才能将景物描摹得栩栩如生。同时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2.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顺序进行描绘。我们要将景物写活,首先要选好观察点,描写中还要不断变换角度,遵循一定的顺序,诸如远近高低,正面侧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境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写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立足点虽然固定,但是作者的视线却很广,活动自由。在“荷塘月色”中,立足“荷塘”,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淡淡的云,薄薄的雾,静静的月光,和谐的光和影,迷茫的树色,营造了素淡恬静、柔美朦胧、和谐深邃的意境,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情感。3.寓情于景,期待情感共鸣。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成功的写景状物,都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感触最深的地方也有不同。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北平的秋天描写得十分清静和悲凉,有浓郁的秋天的味道,显示出北平秋天的独特,但作者还是将主观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些感情给作者的审美都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4.巧用修辞与生动的词语,增添文章色彩。要想写好景物,必须把景物特点作精准的描绘,要绘色、绘声、绘形,令人仿佛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这就需要使用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无优美用语与修辞的写景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直接生硬的,一旦恰当地用上生动词汇或修辞手法,就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范文引路】雪都下了好几场了,绿树繁花离我们远去多时,树木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桠,和行人一起瑟缩着。像那些冻结着的冰块一样,季节的表情冷硬不化。太冷了,我们只好呆在有暖气的房子里,而那些露宿在街头的树木呢?我怀疑,春夏的繁花与绿叶都躲到一个看不见的地方过冬去了。一些花是执意要到春天才肯露面的,另一些则期待着夏天,它们对季节大选择是如此坚定不移。被寒风扒光了衣服的树木,我看不出它下一季的绿芽都藏在哪儿,觉得,春暖实在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大概这个季节是专叫人等待的,人和树木心头所有的热望都得按捺住。一个季节的巨大沟壑,不能指望一步跨过呀!幸好我们还有鸟儿!鸟儿是不会挑选季节的。四季的天空都是它们的,多冰冷的日子它们都要出来飞一遭,唱一曲。这使我们因看不着色彩而感到的欠缺多少弥补了一些。在冰雪寒径上走着的我,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看看那些鸟儿。我看到鸟儿停歇在枝头上,看到鸟儿飞翔在天空中,我听到它们叽叽咕咕,一如春天般温柔婉转。那些被绿叶繁花抛弃的空枝,若不是被一场大雪变成了美丽的雪坷,那么,枝上可看到的风景唯有鸟儿了。鸟儿落在哪棵树上,我的目光便被牵引到哪棵树上,在这个冰冷麻木的季节里,我愿意去看这些活泼好动的生命。我没有去看河流,在寒冬,水的流动是会被冻结的,瞧,排水管里流出来的水都在它的去路上冻结得寸步难行了。人的行走也会被冻僵。鸟儿的飞翔却没有被冻结,鸟儿的歌唱也没有被冻结。这使我对翅膀生出了由衷敬畏。高处不胜寒,它们好要起舞弄清影,鸟儿真是天底下第一潇洒快乐的生命!有时候你闹不清鸟儿们在排练些什么样的队列。在两栋楼房之间的小方空间里望见,它们一会儿一个方向地冲过来,冲过去,队形千变万化,有时分为两队,有时三队,有时众鸟汇合,有时,几只鸟不知怎么的,就成了编外人员,一会儿又重新整合进队列里。站在低处观看,不觉看呆,就像摸不着鸟儿的天空一样,摸不着鸟儿的思路。在天空中出现一群鸟的时候,在这群鸟突然来一个集体翻腾,用腹部洁白的羽毛擦亮蓝天的时候,我的眼睛不会错过这个闪亮的时刻。天边翻飞的鸟群就像是瞬间开放的一个巨大花序,让人喝彩,却不能要求重来。我看到了这美丽不可重来的开放,我的眼睛多么幸运!看得更多的是树上的麻雀。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木材木材行业物流运输合同范本6篇
- 2025年度智能公路路面铺装与智能监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公司向个人购买土地借款合同示例3篇
- 2025年度机场停车场物业服务及安全保障合同3篇
- 2024年度消防员消防应急物资采购与储备合同3篇
- 2024幼儿园教职工可持续发展与未来教育聘用合同3篇
- 2024年货物运输服务合同全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环保活动礼品赞助合同3篇
- 2024年股权交易细则合同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公关活动赞助款项支付合同3篇
- 202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2
- 小班班本课程《吃饭这件小事》
- 废弃催化剂中贵金属的回收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高职计算机专业《Web前端开发技术》说课稿
- 【独立储能】山西省独立储能政策及收益分析-中国能建
- 中东及非洲冲击式破碎机行业现状及发展机遇分析2024-2030
- 工程制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化工原理(1)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北科技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