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己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总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总共48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A.开始产生贫富分化 B.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C.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D.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表明此时才开始产生贫富分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成果的展示,不能得出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排除B项;此时不能表明国家已经形成,不能得出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只能反映已有阶级分化,夏朝的建立中国才步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孟子·膝文公上》),关于如下图所示井田制,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中已经广泛使用青铜农具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D.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商和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受封奴隶主拥有土地使用权,不得随意转让与买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答案】A【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体现民本思想,A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出自《道德经》,其含义是不刻意推崇贤能之人,可以避免民众之间的争斗,不重视稀缺昂贵的物品,可以防止民众因贪婪而走上盗窃之路,反映道家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出自《墨子》,意思是:假使人人都彼此爱护,那么天下就会安定太平,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那么天下就会混乱。体现墨子的兼爱思想,排除C项;“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的意思是:统一赏赐(标准和来源等),那么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统一刑罚(执行标准等),那么法令就能顺利推行;统一教化(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引导),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统治,体现法家加强专制集权和以法治国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4.“宗庙之牺(牺牛),为吠亩之勤”。此种现象始于()A.商朝晚期 B.春秋战国 C.魏晋南北朝 D.秦汉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可见材料指的是牛耕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牛耕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正确;商朝晚期没有牛耕技术的应用,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晚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始于”,排除C项;秦汉时期晚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始于”,排除D项。故选B项。5.秦朝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后,为加强对北方的管理,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 B.修筑长城 C.统一度量衡 D.挖凿灵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入侵,加强了对北方的管理,B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是为加强北方的管理而进行的,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排除C项;挖凿灵渠是加强对南方的控制而修建的,而非加强对北方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说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约束君主权力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军国大事先经群臣商议,再由皇帝裁决,集体讨论的过程有利于集思广益,B项正确;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决定,排除A项;朝议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真正约束皇权,排除C项;朝议制度下,皇帝和宰相一起讨论国事,体现相互配合,而非存在矛盾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7.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这说明汉初采取的统治思想为()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黄老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初统治者吸取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无为胜有为的思想为黄老思想,提出无为而治,D项正确;汉初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未采用法家思想,排除A项;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平民利益,未被统治者所采纳,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被推崇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观,排除C项。故选D项。8.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设立中朝,牵制外朝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概括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牵制外朝,加强皇权,致使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A项正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思想强化的措施,与丞相地位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是削弱地方权力,与丞相地位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9.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A.《千金方》 B.《黄帝内经》 C.《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B项正确;《千金方》成书于唐,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伤寒杂病论》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北魏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其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其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这次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是改革成功的条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化改革,未涉及改革对君主权力加强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1.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B.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改变了国家的经济重心 D.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隋朝(中国)。隋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对江南的统治。同时便利了南方物资北运,满足了中央政府的需要。综上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B项正确;隋朝大运河连接南北,主要是便利了南北方交流,而非中外交流,排除A项;决定经济重心变化的是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凭大运河的开通不能短时间改变南北经济实力对比和造成经济重心改变,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大运河有利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满足了北方物资需求,未提及促进沿岸商业发展和城镇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2.唐太宗时期,“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i,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该现象反映的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i,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和所学可知,材料是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贞观之治”的描述,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朝时期的盛世,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C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13.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的新赋税法,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实行按户等征税和征收秋夏税的做法,这一改革()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遏制土地兼并发展趋势C.实行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两税法推动征税主要标准由人丁向财产转变,按人丁征税,政府需要保护小农对于土地的占有,按土地多少征税,则不论土地归地主还是小农所有,按照面积多少纳税即可,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进一步放松,土地兼并发展趋势加剧而非受到遏制,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两税法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困难,“解决了”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14.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东晋画家是()A.王羲之 B.张择端 C.顾恺之 D.吴道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C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而非画家,排除A项;张择端是北宋画家,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排除B项;吴道子是唐朝画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排除D项。故选C项。1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文化适应中国文化传统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核心内容C.佛教中国本土化进程由此开启D.佛教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僧人是传颂佛教文化的,但是“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说明其为在中国发展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主旨是要求子女懂得感恩、孝顺父母,但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叙述过于绝对,且没有佛经其他内容比较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佛教本土化在唐朝时期开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佛教适应了中国传统文化,而非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16.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或“知府”,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的意思,他们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根本上杜绝割据隐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或“知府”,他们以中央官员的身份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强化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知州”或“知府”的名称强调地方官员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管理地方,反映中央对地方长官的控制加强,而非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地方管理,主要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7.司马光在向宋神宗呈递《弹奏司马光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根本原因是变法()A.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D.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可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激烈反对,结合所学可知,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因为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A项正确;司马光反对的是变法中损害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各项措施,用人不当、操之过急是变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属于其他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C项;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改革仅仅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方面,是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具体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8.契丹从政权建立伊始就强烈认同于“中国”的心理和将中原王朝制度、文化与自身传统结合时的高度自信,造就了其民族政策中相对宽容的一面。辽朝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制度是()A.四等人制 B.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土司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辽朝时期的中国。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北面官制体现了中原汉族王朝制度、文化与少数民族自身传统的结合,C项正确;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排除A项;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排除B项;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9.元代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期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这一变化()隋唐大运河元朝大运河A.强化北方优势地位 B.推动经济重心南移C.缘于政治中心变化 D.促进海上运输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由图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的要到达长安和洛阳,而元代的大运河直达大都,导致运河航线的变化,缘于政治中心变化,C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强化北方优势地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海上运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0.下面为某位同学整理的元朝边疆治理措施的笔记,下列选项可以填入其空白处的是()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东北、云南等地事务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管辖A.先后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B.在隶属福建省的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C.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等族D.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地方军政事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并经略台湾,B项正确;唐朝先后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排除A项;明朝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等族,排除C项;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地方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21.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市场打破了时空限制 B.宋代推行了重商政策C.政府放弃监管商业活动 D.榷场互市贸易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指的是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也即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A项正确;宋代实行重农抑商,而非重商政策,排除B项;宋代官府不再对交易活动进行直接监管,但仍然对商业契约、商品质量等商业的其他方面进行监管,排除C项;榷场互市主要在边境进行,材料所述“城市景象”为城市内的商业,排除D项。故选A项。22.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①废丞相②设内阁③推行郡国并行制④设军机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处建立了特务机构外还有废丞相,设内阁,①②正确,A项正确;③错在推行郡国并行制的是汉朝而非明朝;④错在设军机处的是清朝,而非明朝,排除BCD项。故选A项。23.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清廷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相等,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必须在驻藏大臣的亲临监视下,集众喇嘛采取“金奔巴瓶”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一章程的颁布()A.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 B.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C.说明西藏开始归属中央政府 D.消除了西藏地区的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相等,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决策者”“集众喇嘛采取‘金奔巴瓶’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可知,《钦定西藏章程》规定清政府派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并实行“金瓶挚签”制度,这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强化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无法体现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A项;西藏开始归属中央政府是在元朝,排除C项;D项中“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4.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昆剧演出有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达官贵人的“家班”渐次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风雨无阻,演出的影响更大。这说明当时A.清代戏剧发展逐渐世俗化 B.清代昆剧已形成成熟体系C.昆剧不适合达官贵人品味 D.昆剧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答案】A【解析】材料“那就是达官贵人的“家班”渐次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体现的是戏剧发展的世俗化趋势,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第Ⅱ卷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王国官吏,除丞相外,都由王未任免,王国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有三四十城,汉初七个异姓王封地的总面积,比朝廷直辖的还要多……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贯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开创政治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以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答案】(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积极影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2)变化:实行郡国并行制。举措: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任用酷吏、铸币权收归中央。【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可得出皇帝制度;据材料一“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可得出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制;据材料一“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得出郡县制。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据材料一“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得出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初年(中国)。据材料二“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可知汉朝初年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贾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可得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刺史制度、任用酷吏;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削弱地方的经济权力。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世官制阶段、察举制阶段和科举制阶段。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科举制是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的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主要指下层人物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给封建政权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这种社会流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活力和生机,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王子今《官吏选任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影响-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任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阶段:科举制。阐述: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以来,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下以门第设限的做法,依靠才学和考试成绩选拔官员。这种制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士可以通过读书,凭自己的才学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层,从而改变自身乃至家族的社会地位。因此,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信息进行现场思维构建。首先,考生要选择一个历史阶段,明确当时的选官制度,如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发展进程和影响等角度展开阐述;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如说明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