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丝绸在古代传说是黄帝正妻嫘祖发明的,传说中的嫘祖就是古代蜀地人。《华阳国志》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在涂山举行祭天大典,“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1986年在广汉三星堆发掘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服饰上的花纹非常华丽。2021年三星堆考古出土了纺织品残留物。这表明A.考古发现能够佐证历史文献记述 B.中国在上古时期发明了丝绸C.文献记述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考证 D.考古结果还需进一步考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嫘祖传说和《华阳国志》中收录的大禹会盟诸侯,记载的是文字发明之前的历史,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距今大约5000至3000年,这一考古结果和前两个史料的印证不充分,还需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关于我国丝织业起源时间、地点的准确结论,D项正确;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不能直接佐证《华阳国志》这一历史文献的记述,A项错误;三个史料中都存在不确定、不严谨的问题,不能充分说明中国在上古时期发明了丝绸,B项错误;材料不是对《华阳国志》这一文献记述的专门考证,C项错误。

2.包山楚简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居民的身份,其中多将居民称为某地人。简书中所记载的地名尚、字陆、巢、罗等,这些地名大致是楚国的县、邑、里。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A.最早确立了郡县制 B.等级观念的弱化C.贵族政治彻底崩溃 D.社会转型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楚国在大多数地方实行县、邑、里制度,居民身份多以这些地名称呼,反映楚国直接控制地方,实行官僚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贵族统治。因此材料反映了楚国社会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最早”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大多数地方是以地名称呼居民,不是全部,贵族统治不是彻底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并非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故选D项。4.“盐”在汉代被称为“国之大宝”,所谓“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统一专卖并管理。汉武帝的做法()A.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为国家统一集聚了物质力量 D.确保了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答案】B【解析】汉武帝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控制盐业生产和销售,这种做法强化了官营工商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权力,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项正确;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汉武帝实行盐业官营制度,和工商食官相似,排除A项;汉高祖刘邦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5.南北朝时期,钱币流通在江南地区变得较为普遍,只有边远的岭南地区,直到陈朝末年,仍然“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但在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这反映出当时()A.南北方商品经济程度不同 B.重义轻利思想影响较深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过北方 D.北方政府货币发行减少【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流通情况是商品经济流通的表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货币使用较为普遍,而北方地区社会动荡,人们多以实物交换为主要方式,A项正确;北方以物易物不等于重义轻利,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依然高于南方,排除C项;北方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说明货币信用度低,但并不等于政府发行的货币少,排除D项。故选A项。6.唐宋时期,为了鼓励他人合法耕种大量存在的私有逃田,政府制定了专门的《盗耕种法》和《逃田法》。这两部经济法规从保护公私土地产权的角度,以是否交纳赋税作为判决是否盗耕逃田的关键依据。这体现了()A.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的灵活 B.政府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C.国家财政利益处于优先地位 D.抑制兼并与发展生产的并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鼓励他人合法耕种大量存在的私有逃田”“经济法规”“以是否交纳赋税……关键依据”可知,国家对以私有田产为主的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限度的,一旦国家财政利益与维护私有财产权益发生冲突,国家优先考虑的是保障国家的财政利益,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赋税标准和收税类别,与两税法的推行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于政府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没有提及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若交纳了赋税,耕种私有逃田就合法,这在客观上使兼并无主土地甚至有主土地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C项。7.唐代科举取士,进士科考诗赋,注重考生的文采,明经科考查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偏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旧学。自唐高宗以来,朝廷和民间舆论都重视进士科而轻视明经科。这一现象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选官制度逐渐改革C门阀阶层逐渐衰落 D.市民文化影响政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经一科在唐朝并不受重视,而明经的考察偏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旧学,说明受到门阀士族影响的文化影响下降,表明门阀阶层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思想的变化,涉及的是考试科目受重视程度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科举考试科目受重视程度的变化,而非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B项;不论是进士科还是明经科都是考察儒家文化,而非受到市民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8.隋唐以来,僧侣们创立了不同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有不同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但其思想体系中都大量吸收融合了儒、道等传统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这表明()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隋唐以来(中国)。据材料“僧侣们创立了不同的佛教宗派……但其思想体系中都大量吸收融合了儒、道等传统思想的内容和方法”,可以看出隋唐以来,佛教的发展,一定程度吸收了儒、道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说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更多吸收中国本土的思想,逐渐呈现出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发展,并不是道教,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并不是失去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本土化趋势,无法得出三教并行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 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C.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重视谏官,扩大谏官的职能,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对武将的牵制,排除A项;宰相被纳入监察范围,这不意味着宰相职权受到削弱,排除B项;中枢制衡机制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成型,排除D项。故选C项。10.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采取这种措施旨在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促进边疆地区发展C.便利地方之间联系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按“犬牙交错”原则划分行省,目的是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A项错误;行省制不仅仅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故B项错误;行省制的划分不利于地方之间联系,故C项错误。11.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说明南宋时期A.文化事业与商业相互促进 B.大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理学思想主导了商业经营 D.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答案】A【解析】由材料“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可知,书坊推动了朱熹思想的传播,而朱熹的著作又使书坊获利颇丰,这说明商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A;材料只能说明大商人的经济实力雄厚,但远未到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程度,毕竟朱熹外祖父的经济影响力也仅限于一城,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具体的理学思想,无法得出C项结论,且“主导”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毕竟程朱理学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如果理学主导了商业的经营,那么宋朝之后商业的发展也就会陷入停滞状态了,排除;区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明朝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2.《大明律·户律》规定:“凡泛海客商舶船到岸,即将物货尽实报官抽分,若停塌沿港土商牙侩之家不报者,杖一百。虽供报而不尽者,罪亦如之,物货并人官。”此规定旨在()A.维护关税主权 B.促进对外贸易交流 C.推行海禁政策 D.防止白银大量外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海客商舶船到岸,即将物货尽实报官抽分”及所学知识可知,“抽分”意为交税,明代法律强调海外贸易需要如实纳税,这体现了对关税主权的维护,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海客商舶船纳税的规定,这一规定与促进对外贸易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明确海客商舶船到岸纳税的要求,是为了维护关税主权,并非为了防止白银的外流,排除D项。故选A项13.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A.规范了中外贸易 B.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C.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 D.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即“公行”,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对外来商船的限制,即只允许在“广东”,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者东来,但未阻滞“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不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中心。在欧洲工业革命前,世界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在中国。”下列选项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有()①明朝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中国在与欧洲的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③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④明清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1500年至1800年(中国)。据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朝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古代在与欧洲的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故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局限所在,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未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A项。15.何怀宏在《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中指出,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下列选项中,体现“并非没有变化”的是()①罢除宰相②白银货币化③“工商皆本”④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明朝罢除丞相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属于政治领域的变化,①正确;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经济领域的变化,②正确;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③正确;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是西学东渐的体现,反映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④正确,综上分析,D项正确,ABC项概括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16.《明史》中记载:“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谛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重其人,成与晋接。”利玛窦来华()A.可能给万历帝进贡了钟表 B.受到朝野上下群臣百姓的重视C.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D.翻译了柏拉图的《几何原本》【答案】A【解析】1573-1620年西方尚未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但是当时西方的钟表业有所发展,因此利玛窦有可能给万历皇帝进贡了钟表,A项正确;利玛窦来华并不能波及基层,而且当时中国奉行的天朝观念使得民众的君臣对其并不是很重视,排除B项;当时中国尚未进入近代,并未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风潮,排除C项;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答案】(1)原因:统治者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频繁内迁;自然灾害引起人口迁移;中原战乱,人口锐减,游牧民族逐渐接受定居生活。(2)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根据材料“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可见统治者招引或强迫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杂居;少数民族为争夺资源主动内迁;根据材料可得“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塞外附近的匈奴、羌、氐等族,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走着封建化的道路,向定居的农业生产或半农半牧生活过渡,因而要求适宜于经营农业的生活条件,不断向内地迁移;【小问2】根据材料“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杂居推动了民族融合;汉族亦吸取各少数族群的文化精华,大大丰富着自身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各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给汉族注入大量新鲜血液;为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永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材料二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军国之体安危之机”之事,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蠲免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机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摘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及皇帝、二府、三司在中央决策流程中的定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答案】(1)内容: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封建官僚体系日趋严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2)职能: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定位:皇帝掌握决策权;中书门下、枢密院参与决策;三司既接受二府决策亦直接对皇帝负责。(3)不同:唐朝通过明确三省分工并相互制约来削弱相权,北宋通过设置新的机构分割相权。消极影响:职权过于分散;降低了行政效率;易造成冗官问题【解析】(1)内容:唐朝三省制的内容根据“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可知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用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封建官僚体系日趋严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2)职能:根据“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书门下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根据“‘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两免等庶务”可知三司负责财政。定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皇帝掌握决策权;中书门下、枢密院参与决策;根据“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可知三司既接受二府决策亦直接对皇帝负责。(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不同之处在于唐朝通过明确三省分工并相互制约来削弱相权,北宋通过设置新的机构分割相权。宋代采取的措施的消极影响则在于职权过于分散;降低了行政效率;易造成冗官问题。1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明成祖米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嗜书,智识杰出”,深受成祖喜爱。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并擒拿赵王朱高燧。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完善内阁,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等;设“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后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参政。在经济民生上,续仁宗之德治,体恤民情,实行休养生息,为民解困的政策。对内,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停罢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并放弃交趾。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癸年三十八岁:后世赞誉宣宗:“即住以后,史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完美,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据《明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宣宗时期“治世”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评述明宣宗的历史功过。【答案】(1)明初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延续了前代的良好政策;宣宗任用贤臣、施行合理政策。(2)功绩:解决藩王问题,稳定了明朝政局,维护了国家统一;完善治理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过失:任用宦官参政,为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放弃交趾降低了国威,导致了西南边疆的动荡和土司叛乱。【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宣宗时期中国。结合明朝初年的史实可分析出明初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续仁宗之德治”可分析出延续了前代的良好政策;根据材料“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等”、“体恤民情,实行休养生息,为民解困的政策”可分析出宣宗任用贤臣、施行合理政策。【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宣宗时期中国。功绩:根据材料“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并擒拿赵王朱高燧”可分析出解决藩王问题,稳定了明朝政局,维护了国家统一;根据材料“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完善内阁”可分析出完善治理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根据材料“对内,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停罢郑和下西洋”可分析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过失:根据材料“设‘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后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参政”可分析出任用宦官参政,为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根据材料“停止用兵并放弃交趾”可分析出放弃交趾降低了国威,导致了西南边疆的动荡和土司叛乱。20.“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