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升本大学语文统考教材解析考题考点
目录
第一单元议论文....................................................1
1.季氏将伐颛臾....................................................1
2.寡人之于国也....................................................3
3.秋水(节选)....................................................6
4.大同............................................................8
5.谏逐客书.......................................................11
6.陈情表.........................................................14
7.五代史伶官传序.................................................17
8.答司马谏议书...................................................19
9.论毅力.........................................................22
10.灯下漫笔......................................................25
11.谈时间........................................................31
12.论快乐........................................................34
13.选择与安排....................................................38
14.论学问........................................................44
第二单元记叙文..................................................48
15.郑伯克段于鄢..................................................48
16.冯谖客孟尝君..................................................52
17.李将军列传....................................................56
18.张中丞传后叙..................................................70
19.种树郭橐驼传..................................................76
20.报刘一丈书....................................................79
21.马伶传........................................................83
22.往事(一之十四)..............................................86
23.背影..........................................................89
24.故都的秋......................................................92
25.香市..........................................................96
26.爱尔克的灯光..................................................99
27.箱子岩.......................................................103
第三单元诗词曲赋................................................111
28.氓...........................................................111
29.国残.........................................................113
30.陌上桑.......................................................115
31.短歌行(其一)...............................................117
32.饮酒(其五).................................................119
33.从军行(其四)...............................................120
34.山居秋暝.....................................................121
35.行路难(其一)...............................................123
36•蜀相...........................................................124
3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6
38.杜陵叟.......................................................128
39.无题.........................................................129
40.关山月.......................................................132
41.炉中煤.......................................................133
42.发现.........................................................135
43.再别康桥.....................................................137
44.我爱这土地...................................................139
45.门槛.........................................................141
46虞美人.........................................................144
47.八声甘州.....................................................146
48.水调歌头.....................................................148
49.声声慢.......................................................150
50.水龙吟.......................................................152
51.天净沙・秋思.................................................155
52.前赤壁赋.....................................................156
第四单元小说....................................................161
53.宝玉挨打.....................................................161
54.风波.........................................................170
55.断魂枪.......................................................178
56.米龙老爹.....................................................186
57.苦恼.........................................................194
58.麦琪的礼物...................................................200
第五单元戏剧....................................................207
59.长亭送别.....................................................207
60.日出.........................................................214
第一单元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
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兜山于柳,龟玉毁于楼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
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
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
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J盲人遇到
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
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
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
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
(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
1
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
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
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
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
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
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J
【考题考点】
1.背景再现
《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鲁国自鲁桓公以后,他的三
个儿子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久专鲁国政务,凌驾于鲁君之上。将要攻打颛臾
的季氏名肥,谥康子。此时的鲁君是鲁哀公。当时季孙肥把持国政,和鲁君矛盾
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他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起而帮助
鲁君,于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季孙肥
的家臣。季康子也曾和孔子有过交往,《论语•颜渊》篇记载他曾“问政于孔子”,
曾因盗贼多,求教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对盗贼多的问题的回答也颇能击中季氏要害,因为孔子竟说:“假如您不贪求太
多的财富,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可见孔子对季孙肥是很不满意的。
对冉求,《论语・先进》篇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因此惹得孔子大发雷霆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将伐
颛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冉有、季路(子路)以季氏家臣的身份在老师孔子
面前为季氏的兼并之举和自己的失职作辩解维护,引出了孔子的一番驳斥3
2.中心思想
本文记录孔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批评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的失
职、暧昧、短视行为和态度,表现孔子反对兼并,反对贪欲,主张平均、和睦、
安定的治国方略和以道德力量感化附属小国,反对武力征讨的对外政策,并在一
定程度上揭露了鲁国专权者季孙氏的贪欲、鄙陋和篡权的野心。
3.结构层次
全文共分三段,也是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里,孔子和冉有、季路都进行一
次交锋,各自做了一番陈述,并提出自己的论点。
第一段,冉有向孔子通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是再有的叙述。针对冉
2
有这句话,孔子予以批评,指出“无乃尔是过与?”,然后阐明不该伐颛臾的理由。
第二段,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陈述“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针对冉有
的陈述,进一步申说自己的意见,使用了两个反问句“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
过与?”,再一次指出冉有、季路应负的责任。
第三段,冉有代季康子提出伐颛臾的理由:”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
子指出这是借口,实质是季氏的贪欲。孔子在正面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后,针
对冉有的论点,再一次指明:“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写作特点
1.这是一篇驳论文,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驳了三个论
点:季氏将伐颛臾、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阐明了孔子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
德的政治主张。
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据,有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名人名言等,从而增强了
文章中论辩的力量。
3.语言简洁、犀利,还用了比喻、排比、反诘、成语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
的感染力。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涔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J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3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
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草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
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
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
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
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
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
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
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
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
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
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
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
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
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
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
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
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
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考题考点】
1.本文概述
文章由梁惠王的发问开始。梁惠王认为自己尽心欲利百姓,凶年多方救民,
4
邻国统治者没有赶得上自己用心国事的,不知为何邻国百姓不见减少,而自己的
百姓不见增加。
孟子的回答是文章的中心。孟子首先以打仗作战为比喻,认为梁惠王与邻国
相比,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较而己。紧接着孟子滔滔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
己的仁政主张:首先要满足百姓养生丧死之需,使百姓衣帛食肉,无饥无寒;接
着再办好学校,搞好孝悌之教。如此,即可作天下之王,何愁民不增多。正面论
述了自己的主张后,孟子又针对现实,揭露了统治者生活的奢侈,不关心百姓死
活的做法,饿死人而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推诿。
2.中心思想
文章记录了梁惠王和孟子的一问一答,表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和仁政主张:
王道之本,在于使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所需之资充足完备,然后以礼仪教化
百姓,并做到责己以严,待民以宽。如此,可成就王业,天下之民就会来到你的
身边。
3.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梁惠王以为自己己经尽心治国了,但为什么“民不力口多”的疑
问。
第二部分,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都没有
实行仁政,并无本质区别,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依次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首
先要不失农时,发展生产,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保障,生者有所养,死者有所葬,
这是孟子所谓的“王道之始,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办好
学校教育,教导人民懂得礼义道德。最后告诫梁惠王不要归罪年景不好,应从实
施王道着手。
以上三部分的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层层绢连,始终不离文章论述的中
心线索“民不加多”这个问题来论述,结构十分严谨。
4.写作特点
1.在对话论辩中,循循善诱,引人进入自己的思路,解释、鼓励、引导,最
终,孟子得以向梁惠王宣讲了王道的主张。
5
2.全文线索脉络清晰。全文是围绕“民不加多”和使“民加多”为线索分析
论说的。
3.连锁推理,逻辑力强。所谓连锁推理,就是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
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在阐述行王道初步措施
时,孟子运用了这一方法,以“不违农时”入手,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直说到
“王道之始”为止。连锁推理的运用,使孟子逻辑严密,承接自然,新意迭出,
具有势如破竹的气概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4.善用比喻,并用排比、对偶等句子,使文章流畅,有气势。比喻如“五十
步笑百步”和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排比和对偶句在第三部分中运用自
然,使文章有强大的说服力。
3,秋水(节选)
《庄子》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根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
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
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
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禊,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
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
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暑空
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
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
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6
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
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
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了。河伯顺着水
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就转过他的脸,抬头
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
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
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假如)
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
了。”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夏
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
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往外看,观览大海,
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大
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
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
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
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
这个自满,因为我自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
气,我在天地之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
少,又哪里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
存在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中国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
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万物中的一
种罢了。九州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熙攘攘,作为每
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己。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
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
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伯夷以让天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
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考题考点】
1.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神话人物河伯和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处在河中的河伯认识境界
7
狭小,而当河伯随水流来到海边时,他的认识境界和视野就变得开阔了,阐明一
个哲理,说明处在不同环境或情景中的人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
中,一切大小、多少都是相充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不可自多。
2.内涵主旨
本文在客观上给人以启迪,使人认识到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提高,人要不满足
现状,不断学习,努力进取,以提高认识。
3.结构层次
全文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是河伯的谈话,第二段是北海若的谈话。
第一段可分为两层:
①由“秋水时至”到“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为第一层C
②由“顺流而东行”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为第二层。
第二段可分为四层:
①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为第一层。
②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为第二层。
③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为第三层。
④从“五帝之所连”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为第四层。
4.写作特点
1.通篇采用寓言的形式进行论说。河伯与海神,都是神话中的人物,他们对
话的进展,也完全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构思,天上人间任意驰骋,增强了文章的形
象性,这一点和后世的典型论说文,有较大的差异。
2.“善于援警设喻之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手法,使读者易于明了作者所阐
明的道理。从论证方法来说,文中类比与对比并用,如井蛙、夏虫、曲士都是用
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讲大道理的人。由于文中大量使用了类比法,
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而富于形象性。
4.大同
《礼记》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8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
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
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致者去,众以为殃,是谓
小康。”
【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
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
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
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
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
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
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
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
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
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
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
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
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
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
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
9
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
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
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
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
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
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
的安定。
【考题考点】
1.中心思想
孔子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极端不满,通过论及“大同”“小
康”理想社会,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极端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
“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
2.内涵主旨
孔子提出“大同”“小康”
孔子提出,所谓五帝时的“大同”世界,是“大道之行”的时代,是“礼”
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礼”的
时代,是儒家所憧憬的最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所谓“三代之英”时的“小康”
社会,是“大道既隐”之后,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圣人用“礼”约
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是稍逊于“大同”的理想社会。
3.结构层次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
第一段,孔子论述了“大同”“小康”的缘起。鲁国祭祀僭行天子之礼,孔
子对鲁国的做法非常不满,引发对“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论述。
第二段,孔子具体对比论述了“大同”“小康”社会的特点与二者之间的差
异,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极端不满,以及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小
康”社会的美好憧憬。
4.写作特点
1.正反对比,两相对照。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运用排比,相同的句式紧密排列,使人感觉一气呵
成,感情强烈,气势充沛。
10
5.谏逐客书
李斯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
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呈B,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
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
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盈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
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关R、卫之女不
充后宫,而骏良耿醍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
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矶之珥,阿编
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
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
《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
《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
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
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
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
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
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1
【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
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
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
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
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
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
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
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
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
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
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
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
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
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墨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
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
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
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
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
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
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
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
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
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
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
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
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
12
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
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
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
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
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蜴福运,这
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
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
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
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
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
的啊。
【考题考点】
1.背景再现
战国末年,秦国强大。六国之士多入秦以为客卿,影响了秦国宗室大臣的权
势。时逢韩国有个水工叫郑国,韩王派他到秦国来,故意促秦王修建灌溉渠,以
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秦无暇无力东征。事被察觉,于是秦宗室大臣联合劝说
秦王:“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当时李斯在秦
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在秦始皇十年上书秦王,反对驱逐客卿。
2.中心思想
文章一开始就亮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并通
过使用大量历史的、现实的材料作为论据,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结构层次
全文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一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逐客是错误
的。
第二段从历史上论述,指出穆公、孝公、惠王、昭王时代客卿都建立过富国
强国的功劳,“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第三段从现实中说明,非秦国出产的大量的“色、乐、珠、玉”为秦王所重,
而重物轻人,则“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二
13
第四段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对比。
第五段是全文的小结。明确指出“逐客”以“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二直接
阐明第一段所提“逐客”“过矣”,过在危害国家。
4.写作特点
1.论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有力。本文是一篇驳论,针对对方的论点:“请
一切逐客”,从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
过矣”。接着运用了大量历史的、现实的材料作为自己论点的论据。在论证时,
每段都采用了对比法,且每一段都以秦国利益之所在作为衡量正误得失的标准,
切中要害,说服力强。
2.善于铺陈,气势磅礴。由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做论据,所以在行文时,
必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一一地给予展示铺写。这样写不仅说服力强,且文
章有极强的气势。
3,同中有异,富于变化。在铺写大量材料的过程中,由于在写法上富于变化,
所以不显得重复累赘。
4.对偶排比,文采华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致昆山之玉,有随和
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整之鼓”,一
连七个排比句,一畅而下,气势连贯而文采斐然。
6.陈情表
李密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
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藤,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
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
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
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
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4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
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
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
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
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
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
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
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
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
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
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到了晋朝建
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
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
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
的侍从3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
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
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
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
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
狈。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
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
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
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15
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
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我
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
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己经不多了。我怀着乌
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
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
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
侥幸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
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考题考点】
1.背景再现
晋武帝下诏拜李密为太子洗马(太子的属官),李密因祖母有病,上表说明自
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境,从而说服晋武帝暂时放弃让他出仕的想法。
2.中心思想
全文通过以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亲情为主线,以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
方针为道德依据,盛赞晋帝,责贬自己,委婉曲折地阐明自己不能应诏的理由和
希望自己忠孝两全的心志。
3.结构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述说幼年遭遇和家庭困境,突出祖孙二人不可分离的境况,引出自
己对祖母的责任U
第二段,述说两次辞不就职的原因和目前进退两难的境况,表明并不是不愿
奉诏,实在是因为“刘病日笃”。
第三段,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并以此为依据,表明不能奉诏
只是因为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能分离,以消除武帝的猜疑C
第四段,归结全文,对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提出“愿
乞终养”的请求,请求武帝准许自己待祖母寿终后再为新朝孝忠。
4.写作特点
1.本文以直接陈述的方式夹叙夹议,记叙和议论中充满真情,且以慈孝之情
贯穿全文,真切感人。
16
2.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进行论证,针对晋朝强调“以孝治天下”
的方针,反复申述自己不能应诏的原因,只为一个“孝”字,这样既有效地消除
统治者的疑虑,又使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即四字句和散文句自然融合在一起,加上动词运
用的精确,如“察臣”“举臣”“拜臣”“责臣”“催臣”等具体形象的词语,使全
文语句优美流畅。
7.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
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雕己灭,天下己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
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
官传》。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
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
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
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
17
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
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
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
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己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
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己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
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
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
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
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
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
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
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考题考点】
1.背景再现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
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
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论述天下各国兴亡得失的原因,
全在“人事”,也就是全在人的主观力量。
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成败得失及后唐兴衰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强调“人事”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意义,
提醒统治者注意防微杜渐,力戒私欲,免遭覆灭危险。
3.结构层次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作者开门见山地提供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
18
非人事哉”,强调“人事”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并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社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春季校园招聘(7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大孔径吸咐树脂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2025中国电信河北承德分公司校园招聘2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建筑一局集团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岗招聘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限公司招聘4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限公司招聘【23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福建省漳州市事业单位招聘16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事业编制人员公开招聘3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无线局域网》课件
- 慢性胃炎的康复治疗
-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健康养肾补肾知识讲座
- 《体育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 项目竞标市场拓展与渠道合作策略
- 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 职业指导师四级-一-真题-无答案
-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第7章-学会用心交往-人际交往
- 民宿经营四邻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