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学】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1页
【化 学】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2页
【化 学】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3页
【化 学】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4页
【化 学】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卷1.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首次迎来中国90后访客。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转运火箭B.加注燃料C.点火升空D.卫星入轨2.下列防灾减灾日做法错误的是()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B.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D.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3.2024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A.生活污水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可直接排放B.分类回收生活垃圾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增加粮食产量D.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4.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A.检验是否是二氧化碳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D.检查装置气密性5.华为研发的5G芯片主要由氮化镓(GaN)材料制成,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则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镓原子的质子数是31B.镓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D.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6.《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荷叶性平,味苦,有清暑化湿的功效。荷叶碱(化学式为C19H21NO2)是荷叶药用价值的主要成分。以下关于荷叶碱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荷叶碱属于氧化物B.荷叶碱由4种元素组成C.荷叶碱由43个原子构成D.荷叶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7.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选项劳动项目化学知识A把水煮沸后饮用煮沸能杀灭病菌B在阳光较好的地方晾晒衣服更快晒干受热的情况下,水分子运动加快C往自制净水器内放入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催化作用D清理家中鱼缸后,并往水中通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可供给呼吸8.科学家发现以ZnO—ZrO2(Zr为锆元素)为催化剂,可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丙的化学式为CH4OC.生成物中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6:9D.该反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9.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所建构模型正确的是()A.金刚石结构模型B.物质转化模型C.灭火方法D.化石燃料模型10.用如图实验研究CO2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可推断出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B.实验过程中若观察到纸花2不变色,纸花1、3变红,说明CO2能与水反应C.实验过程中若观察到纸花3比纸花1先变红,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D.实验室也可选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CO2气体11.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利用该装置处理天然水后能得到纯水D.探究氧气含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12.按图1所示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前后均通一段时间氮气,实验时①中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M点时,装置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发生B.N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C.M→P的过程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气体的质量D.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13.(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大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氢氧化钠、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低碳生活。(1)自然界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2)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煤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转化为热能。(3)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5)中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的做法是。(写一条)14.(6分)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是初中化学核心知识之一,结合以下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2)实验室用图1中的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登山运动员登山时常用氢化钙作为供氢剂,用来提供能源。某兴趣小组同学用氢化钙(CaH2)这种固态储氢物质制取氢气,氢化钙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出氢气,请从图1中选出利用该原理制取较纯净氢气的装置为(从A-E中选择)。(4)图2是学生制作的简易供氧器。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在供氧使用时,左瓶中可放置的药品是。A.高锰酸钾B.碳酸钠和稀盐酸C.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②简易供氧器的右瓶中需加入适量的水,水的作用是。15.(6分)“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试剂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且灭火时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在扑灭森林大火时,可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根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2)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特点有。A.试剂浓度最低B.灭火效能最高C.灭火速度最快D.会造成人员伤亡(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遇热时NaHCO3会分解生成Na2CO3并放出CO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为。(4)“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请你对预防森林火灾提一条建设性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6分)在学习了“碳的化学性质”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打算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实验在酒精灯火焰上罩网罩的目的是左侧试管中的现象是;(2)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并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将试管内固体取出,同学们对固体的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问题】试管内固体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的猜想:铜和氧化铜乙同学的猜想:氧化铜和碳丙同学的猜想:铜、碳和氧化铜丁同学的猜想:铜你的猜想:;【收集证据】(3)同学们一致认为,乙同学的猜想错误,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最终得出了丙同学的猜想正确的结论,并继续对固体加热完成了此实验。图二是甲同学根据整个反应进程绘制的生成铜的质量(m)与加热时间(t)的关系图像。你认为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第一次对固体停止加热的时间点是(填“t1”、“t2”、“t3”或“t4”)【继续探究】为探究氧化铜和木炭粉质量比对气体产物的影响,将不同质量比的氧化铜和木炭粉置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内加热,并用传感器测得CO体积分数如图三所示。(4)装置中充满氮气的目的是。(5)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中生成CO的原因. 。(6)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中氧化铜和木炭的最佳质量17.(5分)为测定某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实验中记录的相关数据如表。反应前物质的质量完全反应后物质的质量过氧化氢溶液质量二氧化锰质量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质量氧气质量34.0g33.3g g请计算:(1)表中氧气的质量为g。(2)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参考答案6-10CBBABABCACDCD13(1)光合作用(2)化学能(3)碳替代(4)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效果最好,一乙醇胺次之,二乙醇胺最差(5)乘坐公共交通或少用一次性餐具(合理即可)14(1)铁架台(2)CaCO3+2HCl===CaCl2+H2O+CO2↑(3)BC(4)①C②氧气产生的速率或润湿氧气15(1)干粉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