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100练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一、时空(时间、阶段,区域、政权)时间:显性呈现:如200年;隐形呈现:时间情景化(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时期、阶段、朝代等,如春秋战国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新中国过渡时期等空间:注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二、主干信息(关键词、重点、主体、主旨、内核、关键信息)A、关键的词语往往用一些重要的提示性词语来暗示,如转折性的词语——但是、却、而、然而等,递进性的词语——而且、并且等,假设性的词语——如果、若、假如等。我们弄清楚了这些词语在题干材料中扮演的角色,一定会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述重心,这样我们才能将题干材料的意思弄清楚。B、题干材料所给句子的主体就是关键性的词语,正确选项的主体肯定与题干材料所给主体是一致的。C、题干材料呈现的重要提示性史实也是关键性的词语,我们关注这些提示性词语,有助于我们和基础知识链接,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与题干材料关联的史实,做出正确选择也就是分分钟的事。三、连词: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因果关系往往是以逻辑关系呈现)A、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B、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主要的递进性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况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不但……还”、“非但……而且”等。C、并列关系:并列前后权重相同,做这类含有并列性关联词的选择题时,常常要用到后边我们要讲的选择题八大原则中的全面原则。主要的并列性关联词语有,“既……又”、“又……又”、“一边(面)……一边(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不……也不”、“既是……也是”、“连同”、“也”、“只是……而不是”等。D、因果关系:题干材料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正确选项也应含有因果关系,常用的因果关系关联词语主要有,“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为”、“既然……就”,“由于”“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值得注意的是,题干材料往往不出现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是题干材料的叙述中却暗含着因果关系,同学们在阅读中务必注意这个隐性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在“因”“果”之间标出一个箭头,这道题作对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四、设问限定性——时间、空间、领域、程度、性质;考查意图,例如:表现了反映了说明了→实质(经济、全面的、主观的、历史进程、社会转型)五、选项一辩: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观点是否正确二辩: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与材料无关或与材料主旨相左的排除)三辩: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比较选择与材料联系密切主旨最相符的答案)新课程下多数选择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备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备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4)无关选项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1.无视题干和选项的褒贬色彩应对:①通过形容词等猜测命题者情感倾向,是褒是贬?②选项的褒贬应该和题干一致。2.因果倒置: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3.时空错位:命题者故意设置与题干不相符的时间和地点。4.程度失当:故意设置添枝加叶、夸大其词的干扰项。5.以偏概全:故意用局部代替全部、用个体代替整体、用一个事实来证明普遍的道理(要区分群体和个体,个体是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切勿以偏概全)。6.偷梁换柱:故意设置偷换概念、偷换主题、移花接木的干扰项。7.无中生有:故意设置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或者无法根据材料推理出来的干扰项。8.逻辑混乱:故意设置因果关系颠倒或与题干设问没有因果关系的干扰项。9.本末倒置:故意以表象或假象来代替根本的东西。10.史实错误:故意设置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作为干扰项。11.似是而非:故意设置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上离题意较远的干扰项。1.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技术,还提到了胡饼、胡饭、胡羹、羌煮逐步为汉人所接受。这说明当时北方(
)A.政权更迭频繁 B.民族交融增强 C.经济发展繁荣 D.统一成为趋势【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毛毡、奶酪、油酥等制作技术,以及胡饼、胡饭、胡羹、羌煮等外来食品被汉人接受,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上的交流与融合,这体现了当时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并没有直接体现政权更迭频繁,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在于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接纳,民族交融是更核心的内容,而非经济发展繁荣本身,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关于民族交融的内容,并没有明确指出统一成为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列图组内容为都江堰、造纸流程示意图及《齐民要术》《伤寒论》书影,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医学的发展 B.古代思想的繁荣C.古代诗歌的繁荣 D.古代科技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伤寒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它们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反映了古代科技的发展,D项正确;“古代医学的发展”仅与《伤寒论》有关,排除A项;“古代思想的繁荣”与都江堰、造纸流程示意图及《齐民要术》《伤寒论》无关,排除B项;“古代诗歌的繁荣”与都江堰、造纸流程示意图及《齐民要术》《伤寒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A.风格多样 B.交流频繁 C.立意高远 D.题材广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作品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A项正确;材料只是在介绍不同的书法风格,没有体现出相互之间的交流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没有涉及书法的立意是否高远,题材是否广泛,排除CD项。故选A项。4.某班级的书法兴趣小组找到了右面这幅书法作品的图片,对其真迹解读最准确的是(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A.该作品创作于北魏时期 B.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C.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 D.是“书圣”王献之的作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B项正确;《兰亭集序》创作于东晋时期,排除A项;《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C项;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排除D项。故选B项。5.《洛神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在画中,顾恺之运用散点的方式巧妙地安排了“相遇”“嬉戏”“离别”等多个空间场景,将独立的故事情节跨越时空融会贯通,使观者不知不觉中按照画家所构建的连续空间进行解读。材料意在强调(
)A.曹植心路历程的变化 B.洛神生动的形神气韵C.画家高超的创作技巧 D.画作极高的历史价值【答案】C【解析】据题干“《洛神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在画中,顾恺之运用散点的方式巧妙地安排了‘相遇’‘嬉戏’‘离别’等多个空间场景,将独立的故事情节跨越时空融会贯通,使观者不知不觉中按照画家所构建的连续空间进行解读”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画家高超的创作技巧,C项正确;曹植心路历程的变化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曹植心路历程的信息,排除A项;洛神生动的形神气韵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洛神的形神气韵的信息,排除B项;画作极高的历史价值与题意不符,题干重点反映的是顾恺之画质的创作技巧,没有涉及历史价值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学校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九年级(1)班同学参与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
)A.秦汉时期的书法成就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C.隋唐时期的绘画成就 D.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云冈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的雕刻,因此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B项正确;材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AC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C项;材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D项是整个中国古代,而且只是书法的发展,而材料展示的是艺术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7.《齐民要术·自序》指出: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农政全书》用了全书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重点讲“荒政”,有对于水患、旱灾、蝗灾的防治实施细则。这反映出(
)A.古代农业著作强调已有经验的总结 B.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D.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农政全书》用了全书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重点讲“荒政”,有对于水患、旱灾、蝗灾的防治实施细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反映了我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体现了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重视农业生产,而非对已有经验的总结,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无法得出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排除C项;题干并未与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8.小芳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答案】C【解析】据材料“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分立;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未改变历史主流。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排除A项;早期国家是指夏商周时期,社会变革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排除B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9.前秦的苻(fú)坚即位以来,仿照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养蚕之礼。这些举措(
)A.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体现了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仿照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养蚕之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苻坚是氐族人,他所在的国家前秦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苻坚即位以后,“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说明前秦的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影响,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这些措施使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并没有消除,排除A项;苻坚在位时期,前秦统治的区域在北方,这些政策并不能直接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B项;在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大败,因此,“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10.根据图示,判断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答案】B【解析】图示体现的政权是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1.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北方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南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南方政权的更迭与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不符合,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材料“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下表格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迁都洛阳讲汉话改姓氏通婚姻穿汉服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由题干表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很广泛,包括一系列汉化措施,讲汉话、改姓氏、通婚姻、穿汉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项正确;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排除D项。故选A项。13.孝文帝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应是(
)A.公元4世纪初 B.公元4世纪末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孝文帝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并结合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例如公元494年就是公元5世纪,世纪最后10年是末年,因此,494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该是公元5世纪末,D项正确;4世纪初、4世纪末、5世纪初换算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4.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利用以下地图,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据题干“赤壁之战示意图、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东晋形势图、淝水之战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权分立,多个政权并立存在;同时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指远古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主要是指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人民群众大力拥护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两者都能够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B项正确;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并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大力拥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不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措施得罪了当时旧贵族的利益,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16.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民间盛行以物易物,恰好说明国家分裂、战乱不已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不能说明铸币金属匮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以物换物,不能说明币制较为混乱,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不是农业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说明(
)A.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B.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C.动荡导致了文化纷争 D.战争动乱丰富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因此题干所述“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说明这时期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A项正确;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的现象,而不是文化纷争,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徙而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而不是社会习俗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18.下图所示,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
《北魏帝王出御图》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装。图片体现了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无关,排除A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材料没有体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并非只有北魏贵族才能穿汉服,排除C项。故选D项。19.以下文物共同佐证了南朝时期(
)A.粮食作物的高产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商品贸易的繁荣 D.手工业较为发达【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釉鸡头龙柄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南朝时期的瓷器,见证了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D项正确;粮食作物主要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耕作制度、复种制度、灌溉技术等方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品贸易的繁荣主要表现是商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繁多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宋书》云:“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是全国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经济重心是指全国范围内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而是其发展的结果,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江南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书》中提到的“地广野丰”说明江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自然条件优越是其能够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至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这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1.以下是《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不同记载。这一变化反映出(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无积聚而多贫。——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沈约《宋书》A.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D.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生产经验丰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也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从材料中看出,北方人口还没南迁时,江南地区是落后的,排除D项。故选C项。22.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思维导图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北方各族内迁的地域是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黄河流域,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文化内容,更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23.《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说明(
)A.苏湖熟,天下足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诸葛亮治蜀有成效 D.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江南”“地广野丰”“充仞八方”“覆衣天下”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项正确;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题干信息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诸葛亮治蜀有成效在三国时期,且蜀国在西南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24.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原本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A.政局混乱导致北方经济衰落 B.南方的手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C.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 D.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北方的农林品种,这反映出了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D项正确;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南迁,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手工业,排除B项;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与北方农作物出现在南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5.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人口迁徙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丝路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是中原人口南迁,推动民族关系交往交流交融的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因此①是人口迁徙,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且丝路开通的作用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中期以后,到南宋时完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6.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政权形势图,对这一政权描述正确的是(
)A.王室衰微,诸位争霸 B.休养生息,巩固一统C.短暂统一,民族内迁 D.“王与马,共天下”【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建康”并结合所学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D项正确;王室衰微,诸位争霸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休养生息,巩固一统属于西汉初期,排除B项;短暂统一,民族内迁是西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7.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获得改善,差距缩小了。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B.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至南方【答案】B【解析】据材料“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获得改善,差距缩小了”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项正确;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至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28.在这个时期,琅琊王司马睿担任镇东大将军,他的驻地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因此,许多士族在南渡后涌进建康,城市的风俗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北方移民的到来,使得建康不再是一座单纯的江南城市,而是逐渐成为一座融会南北风格的全国性大都市。材料可知流民南迁的影响是(
)A.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 B.促进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两晋之际,北方士族南迁到建康,使得建康成为一座南北交融风格的大都市。因此北方士族南迁有利于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中士族南渡到建康,这不是流离失所,排除A项;材料是指北民南迁,而不是当时存在的少数民族内迁,排除C项;材料中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而不是激化了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9.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B【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情况,第二幅图片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大迁移,使各民族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所以其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30.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农业生产超过北方 B.东晋政府重视发展果树种植C.贸易兴盛推动外来物种增加 D.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答案】D【解析】据材料“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促进作物品种迁移,D项正确;魏晋时期北方战乱,而不是社会稳定,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而不是东晋政府重视发展果树种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而不是外来物种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31.下边是东汉以后部分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示意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东汉和西晋都是统一的朝代B.西晋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D.东晋时北方有很多政权【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于317年。西晋灭亡于316年,因此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不可能南北对峙,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东汉是大一统王朝,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东晋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32.魏晋时期“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材料反映了西晋(
)A.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内迁,缺少文化认同C.汉族南迁,人口大量减少 D.八王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可以得出魏晋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十分残暴,这使得内迁少数民族十分怨恨,民族矛盾尖锐,综上材料反映了西晋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晋针对少数民族采取暴政,没有涉及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汉人南迁,也没有说明人口减少,排除C项;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爆发的冲突,与少数民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3.“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统治集团,奢侈腐化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D.民族交融,大权旁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不仅短命,统治时期政权纷争不断。依据材料“八王之乱”“纷纷起兵”“内外交困”“铁马强弓所摧垮”可得出西晋王朝的特征是纷争不断,短暂而亡,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着重强调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这一特点,排除B项;“内迁各族,起兵反晋”,这只是西晋面临危机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概括西晋王朝的特征,排除C项;题目重点在于说明西晋的内部纷争和短暂而亡,民族交融并非重点,大权旁落也未明确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A.形成人口迁徙高潮 B.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C.实现全国的再统一 D.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以看出,内迁的少数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大禹的后代,黄帝与大禹都是我国古代传说时代的人物,可以看出内迁少数民族通过对中原地区的文化的认同,从而确立其正统地位,进而有利于统治,D项正确;西晋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中原数十万人逃往南方,形成人口迁徙高潮,排除A项;内迁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排除B项;当时没有实现全国的再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35.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强调(
)A.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 B.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化C.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D.胡汉矛盾阻碍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五胡、战乱、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战争中交融,在交融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作者意在强调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A项正确;材料表明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和中原儒家传统文化交融,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既提到了战乱,也带来了新的“气质与气魄”,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战乱中交融、交融中历史向前发展,而不是阻碍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36.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B.政治腐败,豪华奢侈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八王之乱,民不聊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可知,题干反复强调和讥讽的是钱,说明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金钱至上,A项正确;政治腐败主要表现是官员贪污现象严重,卖官鬻爵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注重门第意味着在婚姻、社会交往或职业选择中,重视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以及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题干强调的金钱至上不符,排除C项;西晋统治腐朽,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与题干强调的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7.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观点旨在强调(
)A.北人南迁带来新基因 B.孝文帝推动了民族交融C.少数民族有其优越性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五胡……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并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气魄和中原儒家传统交融,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D项正确;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内迁,不体现北人南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孝文帝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并不体现其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项。38.胡族一直保持着“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的烤炙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烤炙法在刀工、手法、火候、餐具等汉族社会饮食特性方面上有了诸多要求。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A.民族文化交融 B.中外交流发展C.北方人口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答案】A【解析】据题干“胡族一直保持着‘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的烤炙传统”“烤炙法在刀工、手法、火候、餐具等汉族社会饮食特性方面上有了诸多要求”和所学知识可知,胡族保持着烤炙传统,但是在刀工、手法、火候、餐具等汉族社会饮食特性方面上有了诸多要求,这可用于研究当时民族文化交融,A项正确;题干仅仅提到的是胡族和汉族的关系,而不是中外关系,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到北方人口南迁,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江南地区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39.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西晋时期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其细毛毡子等影响了中原百姓的习惯,反映了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西晋时期,政权更迭无从得出,排除A项;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体现在江南地区,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少数民族习俗影响中原文化,并不体现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40.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中央集权不断增强C.民族矛盾激化 D.吏治腐败【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的原因是因为分封同姓子侄为王,最终导致诸侯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而西晋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西晋王朝的诸侯王为了争权夺利,内乱长达16年,在16年间,故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都是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A项正确;两次叛乱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够强化,排除B项;两次变乱均是皇族内乱,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C项;两次变乱均是皇族内乱,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1.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人民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以豪华奢侈为荣【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材料体现了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汉人生活习惯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洛阳贵族官僚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族习俗对内迁民族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洛阳贵族官僚之间互相攀比生活奢华,排除D项。故选A项。42.下列示意图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和运输功能,灵渠具有灌溉和运输功能,翻车具有灌溉功能。故它们具有的相同的功能是灌溉,D项正确;翻车不具有运输功能,排除A项;翻车不具有防洪功能,排除B项;翻车不具有水运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43.“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文分别描写的是(
)A.都江堰的修建与官渡之战 B.长城的修筑与赤壁之战C.都江堰的修建与赤壁之战 D.长城的修筑与官渡之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可知写的是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可知与赤壁之战相关。因此这两句诗文分别描写的是都江堰的修建与赤壁之战,C项正确;官渡之战,是指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与“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都没有联系,排除AD项;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秦朝时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与“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都没有联系,排除B项。故选C项。44.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A.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B.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C.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D.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通过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D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时魏还没有建立,官渡之战与曹魏后期的恢复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B项;曹魏时,没有统一全国,材料无法说明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45.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表是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史上几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其推论的梳理,表中①处应填(
)史实推论巨鹿之战歼灭了秦军主力,为灭秦奠定了基础①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官渡之战【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D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牧野之战发生在武王伐纣时期,排除B项;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6.某史书记载:“(曹)公……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该史料记录的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据题干“(曹)公……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而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所以题干所引用的材料是关于赤壁之战的,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而不是曹操和孙刘联军,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涉及到人物是苻坚和谢安等,而不是曹操和刘备,排除D项。故选C项。47.“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诗相传为李白所作,根据历史知识,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最终,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D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排除ABC项。故选D项。48.《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标志孙刘联军惨遭失败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最后曹军大败,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得胜利,曹军大败,排除A项;200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项;229年孙权称帝,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49.三国时期,魏蜀吴政权都对各自统辖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B.孙吴开发江东地区,重视海外贸易C.蜀汉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D.蜀汉诸葛亮派李严任都护驻守江州【答案】C【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重视海外贸易,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蜀汉诸葛亮派李严任都护驻守江州,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50.语文课上,同学们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这首词相关的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A.官渡之战为北方统一奠定基础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D.长平之战后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语文课上,同学们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道跨语文学科的情境体验题目。由“三国周郎赤壁”判断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用火攻大破曹操大军,曹操北撤,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决战,曹军获胜,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东晋获胜,排除C项;长平之战后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51.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发展“治未病”思想,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辨证分析,对症治疗C.针灸治疗,配合汤药 D.望闻问切,精准把脉【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材料反映出他们主张是预防疾病,强身健体,A项正确;张仲景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但材料中未曾涉及针灸疗法,排除C项;望闻问切主要是指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式,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52.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A.发明“麻沸散” B.创编出了“五禽戏”C.擅长外科手术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可知,华佗认为运动能够使血脉流通不生病,有利于身体健康,D项正确;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麻醉药剂,用于实施外科手术,排除A项;创编出了“五禽戏”是华佗认为运动有益健康的体现,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观点是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体现不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排除C项。故选D项。53.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有深刻的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自从佛教传入中国、道教本土产生后,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A.都是教人忍受现世苦难、追求来世幸福的说教B.基本上都迎合了统治阶级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C.宣传内容都有麻痹人民的思想、维护统治的作用D.佛教修炼成佛,道教修炼成仙,都讲究修身养性【答案】C【解析】根据所所学可知,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麻痹人民,C项正确;AD只是佛教主张,排除AD项;B只是道家主张,排除B项。故选C项。54.有学者指出:“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A.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更高 B.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农耕文明”与“天文历法”联系起来,“人口”与“中医中药”联系起来,分析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关乎人的生死,即发明的重要性取决于实用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方面是否成就更高,排除A项;依据材料只能说明天文历法对中国的农业经济来说很重要,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取得的成就更高,排除C项;依据材料“中医中药”分析可知,与农业经济之间没有关系,可知并不是所有发明都服务于农业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55.“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并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为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A项正确;指南针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排除B项;火药成为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排除C项;为政府增加了赋税与造纸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6.从下列图片所示内容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A.书写材料变化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商业繁荣 D.中华医学深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甲骨上刻有文、图二的竹简上有文字、图三的纸上有文字和书写材料密切相关,即反映了书写材料变化,A项正确;题干图片信息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都属于书写材料,未涉及商业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医相关成果,与医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7.西汉时期,河西地区“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经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孝文帝改革推动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北方人口的南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时期”“河西地区”“东汉初年”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西地区由“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发展为“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该地区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排除B;民族交融的加强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8.“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等联系了起来……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盐铁专卖 C.北击匈奴 D.班超经营西域【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形成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可以得出,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A项正确;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北击匈奴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巩固西汉统治,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班超经营西域发生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59.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设立西域都护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确立了汉对西域的管理权C.推动了汉代农业的发展 D.开辟了通往欧亚的交通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最重要的影响是确立了汉对西域的管理权,B项正确;西域都护的设置,在维护西域诸国社会稳定、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畅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不是设立西域都护最重要的影响,排除A项;西域都护的设置是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与汉代农业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排除D项。故选B项。60.学者杰里·本特利指出:“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旨在说明丝绸之路(
)A.实现了中外经贸的互联互通 B.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答案】C【解析】由题干材料“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题干表明作者意在说明丝绸之路起到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作用,C项正确;实现了中外经贸的互联互通与题干“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不符,排除A项;题干旨在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涉及佛教的传播,排除B项;题干旨在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能说明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61.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皇帝早逝、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早逝,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除掉外戚,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因此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正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体现的只是外戚专权,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图片所示现象,排除C项;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出现在西汉前期,与图示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它反映了当时(
)A.阶级对立 B.政治黑暗 C.民不聊生 D.文化普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可知,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据此可知,这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B项正确;阶级对立是指当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民不聊生是指百姓生活状况极为艰难,无法生存下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文化普及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3.如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由此导致(
)A.藩镇割据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百家争鸣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漫画可知,图中描绘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加剧了统治危机,导致东汉走向衰亡,B项正确;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排除A项;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64.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9课到第12课的内容与秦汉时期有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故最合适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项正确;史前社会的主题是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5.王红开展研究性学习准备了下列图片,这组图片反映了她学习的主题为(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B【解析】据材料“统一文字为小篆;秦半两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据材料“汉并天下瓦当;汉代讲经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建立后,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四幅图片反映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指夏商周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66.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面是“西汉的建立与巩固”思维导图,图中①②处应分别填入的内容是(
)A.无为而治;罢黜百家,尊崇儒术B.以德治国;礼治C.兼爱、非攻;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以法治国;分邦建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一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汉代的具体体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A项正确;以德治国,是指以道德原则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手段和准则,通过引导和教化来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发展,与休养生息的政策不符,排除B项;兼爱、非攻,与墨家思想相关,与休养生息的政策不符,排除C项;以法治国,与法家思想相关,与休养生息的政策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7.下图“汉并天下”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A.分裂 B.战乱 C.统一 D.开放【答案】C【解析】据题干“汉并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秦朝之后统一了全国,出现了“汉并天下”的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统一,C项正确;“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了天下,不是分裂,排除A项;“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天下,结束了战乱,排除B项;“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天下,没有体现出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68.历史事实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B.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D.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答案】C【解析】据题干信息“历史事实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及所学可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是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69.下表反映出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措施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措施2将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措施3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A.休养生息 B.郡国并行 C.编户齐民 D.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A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属于汉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编户齐民属于赋税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0.《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食物匮乏,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B项正确;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情况,排除C项;连年灾荒,起义不断是东汉末年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71.公元前209年,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因路遇大雨未能按期到达。其领队人带领他们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里的“领队人”是(
)A.项羽、吴广 B.陈胜、吴广 C.项羽、刘邦 D.陈胜、刘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其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可知这里的“领队人”是陈胜、吴广,B项正确;ACD项组合错误,可排除。故选B项。72.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者直接发生时所产生或者记录的资料;后者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诠释。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源单项逆变器课程设计
- 现代陶艺概论课程设计
- 武汉市模具课程设计
- 2022-2023学年湖南湘潭市湘潭县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1922一次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 《Unit1Don'twalk!》(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一起)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年政府重点扶持的环保产业合作项目招商引资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借款合作合同模板3篇
- 【教无忧】高中语文教案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古诗诵读《登快阁》
- 2024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设备采购与新生儿护理培训合同3篇
- 房屋维修标书
- 【精编版】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知识点笔记 讲义
- 建筑施工作业人员体检表格
-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
- 石方静态爆破方案
- 彩色简约鱼骨图PPT图表模板
-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的保障措施
- 招聘与录用选择题
- 营销中心物业服务标准讲解
- Writing写作教学设计
-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票打印模板xl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