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绪论》课件_第1页
《大地构造学绪论》课件_第2页
《大地构造学绪论》课件_第3页
《大地构造学绪论》课件_第4页
《大地构造学绪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地构造学概论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过程,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地质历史和资源分布的影响。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带领大家进一步探索地球的奥秘。大地构造学概况地球内部结构大地构造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它们的特征和相互作用。地球动力系统大地构造学探讨地球内部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如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地质构造研究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点和演化历史,包括山脉的形成、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等。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和上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变形和运动的规律。研究目标探索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和地质构造演化的机理,为认识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深入探究地球动力学过程。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历程1古典时期早期的地质研究集中在矿物、化石和地形分析。2现代时期从20世纪初开始,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推动了大地构造学的发展。3当代发展利用高精度测量技术和卫星数据,大地构造学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确。大地构造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从最初的矿物、地形和化石研究,到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手段和方法也日益丰富和精确。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内部由核心、地幔、地壳三大主要部分组成。核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内核和外核两部分。地幔则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占地球总体积的84%。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厚度仅占地球总半径的1%左右。这三大部分的材料组成和状态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温度、压力和密度的变化,共同构成了地球内部的复杂结构。理解地球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板块构造理论1大陆漂移理论的发展20世纪初,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块体在过去几亿年一直在不断移动。这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2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根据大洋中脊的地貌特征和地球磁场的逆转规律,科学家们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3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地球内部的热量对流、化学反应以及地球磁场的变化,是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这些过程引发的板块碰撞、挤压或拉张,造就了地貌的形成和变迁。洋壳的形成和演化1洋壳的起源洋壳最初形成于大洋中脊,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在中脊处,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涌出,推挤两侧形成新的洋壳。2洋壳的扩张新形成的洋壳不断向两侧扩张,带动整个地球板块的移动。随着扩张,洋壳会逐渐变老并下沉。3洋壳的再循环老化的洋壳最终会在俯冲带被推入地球内部熔融,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使其再次变为新的岩浆,从而形成新的洋壳。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原始大陆的形成地球早期形成时,原始大陆由岩浆溢出和板块碰撞等过程逐步聚集而成。这些原始大陆构成了当今陆地的基础。大陆漂移与碰撞随着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这些原始大陆不断分裂、移动和聚合,形成了目前的大陆格局。大陆地壳的演化伴随着板块构造的活动,大陆地壳不断经历着隆升、侵蚀和沉降等过程,最终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造山运动及其成因造山运动的定义造山运动指地球内部动力导致的大陆地壳收缩、隆升、褶皱和断裂等构造变形过程。它是塑造陆地地貌最为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主要成因造山运动的主要成因包括板块相互挤压、壳幔物质的交换、火成活动以及地幔对流等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典型造山带著名的造山带有喜马拉雅山系、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脉等,它们记录了地球动力学演化的丰富历史。地质活动与地球内部动力内部热量地球内部持续不断的热量释放是驱动地质活动的根本动力。这些热量来自于地球形成时的原始热量、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以及重力势能的转换。板块运动地球内部的热量通过对流和热传导的方式向外传递,推动着地球表面的大陆与海洋板块持续运动和变形。这种持续不断的板块运动是产生各类地质活动的根源。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复杂的热量转换、物质迁移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产生的动力驱动着板块的运动,形成了火山喷发、地震等各种地质灾害和自然过程。能量流向地球内部的热量最终通过地表的热流向外界环境散失,而地质活动则是将这些能量以各种形式转化和释放的过程。地震的成因与分布地震的主要成因是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如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和岩浆活动等。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活跃的地质构造带,其分布与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质活动等密切相关。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及动态变化。从地震分布情况来看,太平洋环是最为活跃的地震高发区,发生数量占全球地震总数的59%,其次是中东地区,占17%。其他地区占24%。火山的成因与分布成因地球内部热量释放导致地壳破裂,地下岩浆喷涌而出。主要由板块运动、岩石圈对流等过程所引发。分布全球主要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中大西洋海岭沿线,这些区域多为板块边界或热点地区。同时也有局部分布在大陆内部的火山。火山的喷发频率和规模因不同地区而有很大差异。环太平洋地带最为活跃,每年发生几十次小型火山喷发,偶有大型喷发事件。中大西洋海岭上的火山则相对平缓稳定。火山对地质环境、气候变化乃至人类活动都有深远影响。地质板块的移动和碰撞1板块运动地球表面由若干个主要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缓慢移动和碰撞。2板块碰撞当两个板块相撞时,会发生挤压、隆起、俯冲等复杂的地质过程。3地质活动板块碰撞可引发地震、火山喷发、造山运动等地质灾害和构造变形。地球表面由多个不同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缓慢移动并相互作用。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产生挤压和隆起,引发地震、火山等剧烈的地质活动。这些构造运动塑造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地球内部温度和地热能6000°C地核温度地球内部最高温度可达6000摄氏度。47°C/km地温梯度地壳平均地温梯度约为每千米47摄氏度。44TW地热功率地球向外释放的地热功率约为44万亿瓦特。地球内部温度分布呈现从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热来自于原始形成时的重力压缩热、放射性元素衰变热和其他来源。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通过地热发电等方式利用。地球磁场及其变化地球磁场地球拥有一个复杂的磁场,由内部熔融的金属核产生,保护地球免受来自太空的有害辐射。磁场变化地球磁场强度和方向会随时间而变化,这种变化与地球内部的地质和地热活动密切相关。磁极移动地球磁极会缓慢移动,每年移动数十公里,这影响航海和航空导航,需要持续监测。地壳厚度及其影响因素5-70地壳厚度地壳的厚度从大洋区的5公里到大陆区的70公里不等。20-50大陆地壳厚度典型大陆地壳厚度一般在20-50公里之间。6-10洋壳厚度洋壳的厚度通常在6-10公里之间。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受到板块构造、地质历史进程、岩石组成等因素的影响。更厚的大陆地壳由于其在重力和热流方面的特点,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也有重要影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论"的概念,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片在过去的地质时期一直在缓慢移动。2193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舒赫特等人通过研究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和化石分布证实了大陆漂移理论的合理性。31950年代大陆漂移理论逐渐得到全面认同,并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11960年代初板块构造理论逐步形成21960年代中期理论框架基本确立31970年代理论不断完善与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196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地质调查和实验观测数据的积累,逐步形成了这一理论的初步框架。到1960年代中期,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机制得到进一步确立。在此基础上,1970年代该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现代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洋中脊的形成及其特征海底扩张过程洋中脊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造成的海底扩张而形成的,是新的洋壳不断产生的地方。这一过程持续了数亿年,造就了整个海洋地表。海底地形特征洋中脊通常位于海底的最高处,呈现出一条连续的山脊状隆起。两侧的洋壳逐渐远离,并在中央裂谷不断向两侧扩张。地质活动特征洋中脊是一个活跃的构造区域,经常伴有火山活动和热液喷口。这些热液孔喷出的热水富含矿物质,为独特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大陆漂移的证据地层对比在大陆相邻两侧发现相同的地层和化石,证明它们曾经连接在一起。岩石重合大陆边缘上发现的岩石种类和结构与其他大陆边缘上的岩石高度相似,证明它们曾是连续的。地质断层大陆边缘上存在大规模的断层,表明它们曾经断裂分离。古气候分布相同的古气候痕迹在大陆两侧发现,证明它们曾经连接在一起。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形成于大约5000万年前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过程。两个大陆板块的持续挤压,造成地壳的剧烈变形和隆升,形成了这一壮丽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不仅标志着造山运动的结果,也反映了地球内部动力学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持续至今,使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形和地质结构不断变化。板块构造理论的局限性简单化假设板块构造理论以较为简单化的假设为基础,无法完全解释地球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空间局限性现有的板块构造模型主要集中于地球表面,无法充分阐述地球深部过程。时间局限性板块构造理论主要基于地质历史时期的观测数据,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区域局限性不同地区的地质演化存在差异,板块构造理论难以兼顾所有地区的复杂性。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发展早期模型最初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主要基于热对流理论,认为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是驱动地质过程的主要动力。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复杂动力学过程,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地球系统模型近年来,地球系统模型综合考虑了地球内部、地表以及大气圈等多个圈层的相互作用,更全面地描述了地球动力学过程。未来发展未来地球动力学模型将继续完善,并与数值模拟、遥感等新技术相结合,为预测地质灾害和探索地球演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地球演化的动力机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外核、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每个层次都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共同驱动地球的演化。板块运动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内部动力的驱动下不断运动,形成山脉隆起、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地球磁场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电磁感应过程产生了地球磁场,这种磁场在地球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地构造学与资源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大地构造学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岩石特征等,可以确定有利的勘探区域,提高开采成功率。石油天然气勘探板块构造理论指出了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分析构造演化过程,可预测优质油气田的分布。地热能勘探大地构造学揭示了地热能的成因及其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地热资源勘探,提高利用效率。地质灾害及其预防地质灾害的种类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滑坡等,这些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预防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实施防灾减灾措施,如建设防震抗灾设施、优化城市规划等。应急救援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迅速组织应急救援,实施灾后重建,减少损失,帮助受灾民众渡过难关。全民参与地质灾害预防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环境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减少浪费,提高循环利用率。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脆弱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兼顾后代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地构造学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1地质灾害预防大地构造学能助力识别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构造问题,如活动断层、滑坡等,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2基础设施选址大地构造研究能揭示地质条件和隐藏风险,为工程项目选择安全可靠的场地提供支持。3工程设计优化对大地构造特征的了解可指导工程设计,如调整建筑形式、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等。4资源勘探利用大地构造学为矿产资源、地热等地下资源的勘探提供理论指导,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质测量技术的发展1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和卫星影像获取地质信息2地理信息系统整合、分析和可视化地质数据3GPS定位精确测量地理坐标和高程4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结构和岩层信息53D建模创建高精度的地质构造模型地质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提供了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手段。从遥感技术到地理信息系统,再到GPS定位、地质雷达和3D建模,这些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地质研究的效率和精度,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大地构造学的发展趋势综合性强化大地构造学将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技术创新驱动先进的测量、探测和成像技术将为大地构造学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促进理论模型的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