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_第1页
全册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_第2页
全册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_第3页
全册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_第4页
全册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A教学目标

1.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A教学重难点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二60秒,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建立时间单位“秒的概念。

A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课件依次呈现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

跑步测试的场景。

课件出示

十、九、八、七、六、五、

四、三、二、-!

I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I分钟到,115个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

七、六、五、四、三、二、一!每个数之间经历多长时间?

【学情预设】1秒。

师:接着看其他几幅图,你又看到了什么?这些时间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学笔记观察与

操作这一环节很重要,更能为学生积累对时、分、秒认识的经验。组织游戏时,既要保证有

趣,又要注意让学生交流经验,以便学生能更准确地感受时间。

学生描述生活情境并发现这些活动用的时间很短。

2.揭示课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和分,要计量更短的时间,就需要比分更

小的时间单位一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秒"吧。(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喻和生活经验,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识

(-)谈话了解学生对“秒”的认识。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对“秒”的认识。如果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教师可

以提示学生从钟面上秒针的位置、与分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叙述。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问,既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初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

情况,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认识秒针。

1.认识秒针。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哪一根针是秒针呢?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后回答: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2.观察钟面,

认识秒针走向。

师: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呢?

学生观察实物钟表,发现秒针行走特点。

学生汇报: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

3.体验秒(1秒、10秒、30秒)。

(1)师: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1秒有多长呢?仔细感受(课件播放钟

声),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秒钟声响之间的间隙长短。

(2)师:想一想,1秒你可以做什么?

请两名学生说一说,当场试验。

师小结:1秒的时间很短,但是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积累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

看,听听,跟着秒针的节奏点点头,轻轻地数一数1、2、3、4。

(3)10秒小闹钟游戏。

课件出示规则。

课件出示

请全体同学制.”你听见"开始”就在心中耿数10f九加: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然后组织游戏,集体感知10秒。

组织学生试验。教师组织学生初步交流,谈谈体会。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不懂游戏规则,或者转身时动静过大,影响教室秩序。

预设2:转身后,急于表达巨己的想法,影响其他的学生感知时间。

师:看来,玩这个游戏还有一点小技巧。希望大家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注意以下几点:一

是注意转身要快,但是也要安静,既能表现自己的预测,也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二是

转完身后要等待其他同学完成后,再来交流想法。下面,我们开始第二轮吧。你们转身后看

到屏幕_1_的时间又会是几秒呢?

教师组织第二轮游戏。学生完成后交流感知10秒的经验。

【学情预设】学生会采用眨10下眼,踮10下脚,在心里默念嘀嗒10次,有节奏地数

10个数等方法计时。

进行第三轮游戏,未能准确估计的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师小结:对1秒有了准确的估量,就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感知10秒了。

(4)体验30秒。

规则同上。组织学生开始第一轮游戏。完成后交流想法。

师:你是怎么准确预估的?

【学情预设】像感知10秒一样,不过现在应该是30个1秒。

师:请刚才转早了的同学试着再体验一下,下面我们继续吧!

再组织两轮游戏。

(5)对比两次活动,谈谈感受。

师:通过两次感知时间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学情预设】预设1:10秒好短,30秒好长啊!

预设2:只要安排好了,30秒的时间能做很多事情。

师:是的,只要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是如果不在意的话,时间

的流逝也是悄无声息的。所以,合理安排时间是成长必备的技能。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分二感觉1分也很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秒"与“分”

之间的关系吧!

【设计意图】从估计10秒的游戏开始,让学生利用自己对1秒的初步感知进行估计,

在验证中准确把握1秒的时长,调整自己估计1秒时长的方法。再借助感知10秒的经脸,

感知30秒,再次锻炼学生对1秒的认识。前后两个活动形成对比,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

本以为"秒”是很短的单位,但对比后发现,30秒感觉也很长。让学生明确,只要安排好,

30秒也能完成很多事,合理安排时间很有必要。

4.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课件演示秒针走1圈,分针同步转动。

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师: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

师: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分二60秒。

师: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1时二60分,1分二60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理解1

分二60秒。

5.体验1分钟。

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

试一试1分钟你能做此,什么,把结果记录下来、

师:1分钟能做什么?请首先跟同桌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一起计时试一试,看1

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1)学生同桌交流,做准备工作。

(2)计时体验,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准备记录结果。

师:下面老师说开始时,大家就可以立刻开动了。记得记录结果,看看你1分钟到底能

做多少事。

课件显示1分钟计时。

(3)交流体验:1分钟你做了什么。

【学情预设】1分钟能做10道口算;1分钟能写20个字;能读一首学过的古诗……注意

提醒学生对做的事情要量化,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1分钟有多长。

(三)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课件出示O

课件出示

师: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教师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课件出示

师: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的时间是以秒为单位?

【设计意图】了解秒表、电子表以及计时方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生活

价值。

(四)感受1秒的价值。

1.比较1秒和1分,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设】1分做很多事,1秒比1分短,能做的事情很少。2.课件播放现代化社会

中1秒的价值。

如:1座发电站1秒约发电2700度,人造卫星1秒约飞行7900米,现代化车间1秒

可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计算机1秒可进行几亿次运算……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知道每分每秒都能创造很多价值。

【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观察、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和1分的

时间概念,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

1.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师: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情预设】读古诗用时较短,根据平时读诗的经验可以得到读一遍这首诗用时少于1

分钟。做一遍广播体操用时较长,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学校课间操时间是15分钟,所以做

一遍广播体操时间多于1分钟。不明白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去试一试,加深印象。

2.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根据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判断依据。

3.实践活动。

(1)完成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第1题。

15秒:深呼吸()次扔了()次纸飞机由1写到;)

师:在进行以上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来做好准备工作吧!请各个小组安排一个操作员,

其他同学做记录。准备好纸和笔。

师:下面我们按教室座位的分组,分别完成以上任务吧!请领到线飞机任务的同学上台

领取纸飞机。活动时,记得保持安静,这样才能保障活动的准确性。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

吧!

课件展示15秒倒计时工具,学生随着教师口令开始分组操作。小组展示交流,了解在

15秒内完成这些活动的次数。

(2)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3题。

①猜一猜:两个活动各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②验一验:布置安排小组活动,两个活动分组同时进行。

③各小组做好准备工作。

④课件显示计时器,各组按照分配任务完成活动,并记录数据。

⑤全班交流,获取符合实际的准确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为学

生体会时间树立标准。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青青园中葵),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A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一秒1大格一5秒

1分二60秒

记录工具:电子表、秒表、时钟

1秒:眨1下眼、钟表嘀嗒一声

A教学反思

教学知识的认识都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它需要不同阶段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

进行重组和反思。多次观察钟面,发现秒针和分针运动的变化,不仅是体验1分钟的长短,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中得出1分=60秒,并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到1

分要比1秒长得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本节课的操作活动与观察较

多,注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做到有事可做,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A作业设计

第2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

A教学目标

L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掌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解答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A教学重难点

1.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分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会解决问题。

A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

大和熊二相互争辩自己的用时比较少,它俩谁也不服谁。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判断它们

俩究竟谁用时少,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二、探究新知识

(-)单位换算。

1.探究时分的换算。

(1)师: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时少?为么呢?

【学情预设】预设1:熊大用时少,因为熊二用了120分钟这么多。

预设2:熊二用时少,因为熊大用的时间是以小时作单位的呢!

预设3:无法直接比较,单位不相同。

预设4:用时一样长。可以换算成一样的单位再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说用时一样长?2小时等于120分钟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师:看来熊大和熊二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你明白了吗?和你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2)师:5时又等于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1时是60分,5时是5个60分,也就是300分。

2.探究分秒的换算。

师:180秒又等于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要看180里有几个60,就等于几分钟。用减汰解决.180-60-60-60=0,

所以180里有3个60,180秒二3分。

3.练一练。

60秒二()分3分二()秒1分40秒二()秒

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指名多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方法。

4.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把分化成秒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把秒化成分时,有多

少个60,就是几分。

【设计意图】不断地追问,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地复述思维的过程,使

学生思维过程具体化,形成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时间计算。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

:件出示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阅读与理解。

(1)师:9月1曰,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小明是个非常爱学习的孩子,每天早上

他都准时到学校上课,从不迟到。你知道小明上学的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不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小组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2)全班交流,完善解答。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学情预设】预设1:直接数一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预设2:从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预设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4.回顾与反思。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教师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写上答语。

5.对比分析,归纳方法。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情预设】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计算法更简洁一些。

师: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可以依次呈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课件展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一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是怎么求经过时间的?

【学情预设】预设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本题在学习了求经过时间的基础上有些变化。重在让学生理解并说明“晚点”在本题中

意味着什么。

预设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唤醒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生活经验,

想出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方法的多样化到方法最优化,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新知识

1.完成教科书P5"做一做"。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的信息有哪些7哪些信息是多余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表达清楚需要哪些信息。表达的过程混乱或不完整时,

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整理。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用开门时间减去现在的时间。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学情预设】9时-8时40分,9时直接减8时40分不好减,可以把9时看成8时60

分,这时就可以直接计算了。9时-8时40分二8时60分-8时40分二20分。

师:il算经过时间时应该注意11么?

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注意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减。当“分”不够减时,可以从“时”退,

要注意等量关系,1时二60分。

2.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9题。

师:“晚点”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要比9时15分还要晚。

师: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结合例题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梯度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单位换算和时间计算的方

法,进一步建立简单的模型一终点时间-起点时间二经过的时间;同时获得新发现:起点时

间+经过的时间二终点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A板书设计

时间的简单计算

2时二120分想:1时二60分,2时是2个60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二经过的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二终点时

①7时45分-7时15分二30分9时15分+25分=9时40分

②②9时-8时40分

二8时60分-8时40分

二20分

A教学反思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而平时的计

算一般是退一当十。本节课学生了解到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减,不够戒的时候可以向高一级

的单位去借。培养学生的数感,建立与数的计算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分析也

很重要,求经过时间是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灵活运用,所以课上多

让学生说一说很有必要。

A作业设计

练习课(第「2课时)

A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

2.通过练习,会计算经过时间,能根据经过的时间推算开始或结束的时刻。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

习惯。

A教学重难点

1.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的换算。

2.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

A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相关知识?

(师生一起梳理)课件展示本单元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秒尹:钟面上最长坡细的那根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因是毓M阮

1时=60分1分=60笔、

八秒可以迂一下也、数一个或

、傻束时间-开始时间二经近时间

计笄经过时见讦始时间+经过时间=结父时间

、结束时间-经过时间二开始时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对本单元知识点有全面的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在这

节课上能够合理运用时、分、秒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基础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判断方法。

教师注意巡视观察,挑选其中的易错题进行详细地讲解。

2.完成教科书P7"练习一"篁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打开""一首"。

师:大家还记得日常生活中自己做哪些事所花的时间呢?例如,吃早饭大约要用15分

钟。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做某件事所花的时间,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在倾听中了

解情况,并判断正误。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穿衣、整理书包、看电视、上学等事情所花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大小练习,巩固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对比日常生活中的用时长短,

提高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三、能力提升,解决较复杂问题

1.完成教科书P7“练习一"第8题0

学生自行观察,然后指名说一说解决本题的思路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情预设】预设1:需要读出钟面时间,然后再来计算经过时间。

预设2:可以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确定钟面时间,然后数格子推出经过时间。

集体交流,展示思路。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10题。

师:仔细读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能发现秒表上的时间以及三位同学跑步速度的快慢之分。

师:跑得快说明花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呢?

【学情预设】短。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完成排序和连线。集体汇报,交流推理步骤。

3.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11题。

(1)师:说一说你是根据哪条信息解决第(1)个问题的。

【学情预设】第4行显示的就是第一节课的时间。

师:要计算第一节课用了多久,怎样计算?

【学情预设】结束时间-开始时间二用的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集体交流算法。注意当分不够减时,要进行单位换算后

再减。

(2)口答第(2)题,说一说是从哪条信息发现的。

(3)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然后集体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根据哪条信息解决问题的?怎样解决?

【学情预设】根据到校时间可以推测出出发时间。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出发时间要赶在

到校时间之前,所以到校时间-经过时间;出发时间。

师:计算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指名学生交流。

(4)师:你发现了时间表中的安排有什么规律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学校生活经验,对时间表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结合题目中的时间

表,不难发现每节课的上课时间都是4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是10分钟。

师: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计算出第四节课的时间。

学生根据分析计算第四节课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把表格填写完整。集体推理步骤以

及算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情境,

无法将生活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建立生活问题

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呢?

A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上,

关注学生的薄弱点,适时点拨,达到“扶”的目的。虽然降低了难度,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有

所欠缺,但是却能做到面向全体。本节课有放有收,练习有难有易,学生能在锻炼中巩固时、

分、秒的相关知识。但解决问题的处理不算到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后

期要更加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情合理预设的同时,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A作业设计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A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发展

数感。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A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A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识

1.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关于世博会,你都知道些什么?(要求学生提前收集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信息)

学生自由表达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知识,分享所得。

资料补充:中国2010年上海卫界博览会(EXP0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

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

本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课件出示教科书P9主题图。

课件出示

师:秋天到了,很多学校都有出行的活动。大家看,上海的一所学校的学生准备去参观

世博会呢!

2.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你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能够找到图中所显示班级数、每班的人数以及大巴的数量。

预设2: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会说这个学校一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对于

这种情况,教师可继续追问"你确定吗?”。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并要求口头列出算式。

【学情预设】给各个年级或全体学生买票的问题。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注意将两位数加法和减法问题分类板书。

3才曷不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内容。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意图】介绍世博会的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兴趣。生生交流,让学

生之间的氛围更加融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主题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再

让学生根据信息去提问并及时列式,使学生感受到身边蕴含着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

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教学教科书P10例1(1)。

1.选定问题,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

师:年级共要买多少张车票,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口答算式:35+34。

2.探究算法。

师:35加34该怎么口算呢?先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情预设】预设1:先算35+30=65,再算65+4=69。

预设2:将35分成30和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预设3把35分成30+5,34分成30+4,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预设4:学生没有思路,提出用竖式算是不是更好。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位数加一位数是怎么口算的”“两位数加整十数是怎么口

算的”。给学生提供思路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时,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注意体现口算思路。

35+34=6935+34=69

AA

30।5।3j04i

6O9

师:你发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学情预设】都是把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进行口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运用已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

法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

养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为学习口算进位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教科书P10例1(2)。

1.选定问题,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

师: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口答算式:39+44。

2.探究算法。

师:39+44该怎么口算呢?先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情预设】预设「先将39分成30+9,然后算30+44=74,最后算74+9=83。

预设2:将39分成30+9,44分成40+4,先算30+40=70.4+9=13,最后算70+13=83。

预设3:39接近40,从44借1个给39,就变成了口算40+43=33。

师:这位同学还想到了“凑整十数”的方法,非常好!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一起动脑筋,解决了“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

题。你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口算方法了吗?

汇报交流时,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注意体现口算思路。

39+44-83

79

对比发现,优化方法。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算式35+34,39+44的异同。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设】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同点:一个需要进位,一个不需要进位。

师小结:注意在个位满十的时候一定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同的口算策略。在教学两位数加

法时,因势利导,利用“凑整十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在口算中,根据口算题目中各个

加数的特征合理地进行分解和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L解决学生提出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

结合教科书P9的主题图,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汇报时要求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2题。

课件依次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口算思路。

3.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4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口算答题,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C

4.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5题。

出示教科书P13“练习二”第5题的教具,让学生快速抢答,并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做加法部分)

5.师生交流:说一说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你是怎样做到快速口算的。

【设计意图】口算重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算理。本环节设置了多种

练习方式,让学生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

优化的过程,会在实践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组织学生进行本课小结,并对计算方法进行梳理。

A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35+34-6935-34-6939+44-83

A,

/\AA/\

304305304404

6579

先算:35+30=65先算:30+30=60先算:39+40=79

再算:65-4-69再算:5+4=9内■算:79+4-83

MJi7,it;60*9=69

A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有以前20以内的口算与笔算两位数加法的基础,对十算理的理解相对比较

容易。在算法的多样化上,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先总结归类出几种方法,然后让学生体

会口算与笔算的不同,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口算。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后,开始选择三步

计算和从个位算起的学生比较多,但在反复练习后,学生逐渐发现两步计笄适应两种情况,

相对来说更好。多数学生在完成练习时,会模仿教科书的思路图来答题,但是在填空时却不

会填,不明白填空的目的所在。所以在口算思路表达上,要让学生习惯规范表达,思路清晰、

连贯,表达不能混乱。

A作业设计

第2课时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A教学目标

L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口算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A教学重难点

1.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算理。

A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了解学情

1.出示卡片,指名口算C

55-3024-584-3019-473-4043-7

2.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很顺利地解决了一些加法问题。这节课老师还有一些问题想

请同学们帮帮忙!(出示教科书P11例2主题图)

课件出示

(1)你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写出算式(不计算)。

(3)学生汇报自己提出的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4.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呈现问题和算式。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贤多少饯?(65-54)

(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逆快客便宜多少钱?(65-48)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算式里的每个数是什么含义?

5.揭示课题。

师:这些都是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

题: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基本学情,设置口算算理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计算

过程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

二、对比算式,优化算法

1.自主计算。

师:前面两道算式该怎么计算呢?自己尝试着算一算。

2.集体展示。

(1)探究6554的计算方法。

师:怎么计算的?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预设2:先算60-50=10,再算5-4=1,最后算10+1=11。

预设3:先算再算60-50=10,最后算10+1=11。

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会有以上几种算法。特别是第三种,学生已有竖式计算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的基础,更容易选择从个位减起的做法。此时可直接记录学生的不同算法,在交流

完后再进行对比,实现算法最优忆,让每个学生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

方法・•:方法二:方法三:

65-54=11

6553=116m

I/.先算;60-50=10先算:5-4=1

匕。।;>r^:5-4=l工®:60-50=10

1<一

1J后后黄:10+1=11悬后,:1+10=11

在展示过程中,适时板书,并引导学生说出方法二、三分三步计算比较麻烦,且计算过

程有减又有加,容易出错。

【设计意图】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探索。鼓励方法多样化,

重在理解。最后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三种方法哪种最好教师可引导,学生言之有理

即可。

(2)探究65-48的计算方法。

师:这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对比,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学生有自主独立计算的经验,不难发现第二个算式需要借位。

师:请用自己的方式口算出这一题。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学情预设】预设1:先算65-40=25,再算25-8二17。

预设2:先算15-8=7,50-40=10,最后算7+10=17。

预设3:把48估成50,65-50=15,15+2=17。

在个位上写7,结果为27。如出现这种情况,可追问“15”是哪里来的,让学生发现十

位上的错误,感受退位减口算的易错点。

课件出示

方法-:方法二:方沃£:

65-48=1765-48=17

先算:15-8=7先手:65-50=15

冉算:50-40=10件算:15+2=17

最后算:7+JO=17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有条理地板书,以便学生对比。

3.对比分析,归纳算法。

师:说一说两位数的口算减法与笔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师:比较65-54=11和65-48=17两个算式,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怎样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不退位减法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

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4.提问并解答,巩固口算内容。

课件出示

你能提出其他数学IX题外解答吗?

师: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并解答吗?互相说一说。

集体交流展示。

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多名学生表达自己的算法,其他学

生仔细倾听,并及时更正。

5.归纳小结。

师大家通过解决票价的问题,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P11,看一看,填一填,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讨。

师引导学生小结: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可以先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用

结果加、减个位上的数,也可以用先估后算的方法进行口算。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百以内加、减法的

笔算。本环节将两个问题同时呈现,让学生同时解决,对比找到合适的算法快速计算。让学

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提问的能力,

又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三、多种形式练习,巩固口算算理

1.完成教科书P11"做一做"。

师:先想一想,再挑出其中的一题与同桌说一说。

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口算成果。

以口答为主,说清“先算……再算……”或先估后算。

2.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7题。

(1)根据两幅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理解题意,将信息分类整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出结果。

【学情预设】预设1:围绕“两队相差多少分"提问题。

预设2:如果提出求两队的得分和,教师要提醒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忽略问题的实际意义,只是为了提问而凑数,可能提出没有实际

意义的问题。在教学中随时注意这类问题,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并不是

为了解题而存在的。

(2)解决减法计算的问题。

课件出示P13"练习二”第7题中的3个对话框。

师: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呢?需要解答什么问题呢?

学生读题后自主计算,集中回答。课件呈现答案。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在解决“下半场2队得了分"这个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可适时地

予以指导,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信息:2队一共得了多少分;2队上半场得了多少分。

3.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8题。

(1)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出结果。

(2)呈现问题,全班交流解答过程。

4.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6题。

学生以接力的形式进行比赛。注意表达清楚口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把“练习二”的第6~8题重新排列,可以看出重整后的题目由难到易,关

注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产生越学越轻松的体验。把握口算重心的同时,兼顾了内容的

丰富性和趣味性,学生喜闻乐见。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表达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A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65-54=1165-54=11

65-54=

先算:60-5010先算:5-4=1

再算:5-4=160-50=10

最后算:10+1=11最后Q:1+10=11

方法一:方法一:方法三:

65-48=1765-48=17

先算:15-8=7先第:65-50=15

再算:50-40:1044^:15+2=17

最后算"+10=17

A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笄,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紧密相连,不论是学习的探究过程,

还是口算的算法引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走到前面,而教师紧

随其后,及时指明方向。除了总结算法、优化算法外,一切让学生自悟(利用了正迁移)。

教授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呈现错误(利用了负迁移),然后再因势利导,使学生产生深刻

印象。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体会优化算法,同时也不忘对加法的巩固,使学生不会形

成思维定式,不会学什么就只会用什么。A作业设计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A教学目标

1.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几百几十

加、减几百几十的问题。

A教学重难点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

2.知识迁移转化的学习方法。

A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承前启后,呈现购物场景。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跟随参观世博园的同学的脚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课件

呈现上海世博会图片,出示人们在纪念品商店购买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场景)

课件出示

【学情预设】会有学生不认识海宝,教师可简单介绍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海宝(Haiba。)

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

色。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优雅

的姿势,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

他的设计者是巫永坚。

2.阅读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3。

课件出示

i3111博国里的一人纪念吊商店•上士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

师:请认真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根据信息提出“求和“或“求差”的问题。

课件出示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2)下午,出工।,'卜”"十:

【设计意图】介绍海宝的有关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再通过提问环节,让学生对本节

课需要探索的内容感兴趣,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

二、讨论交流,理解多种算法

L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师:大家提出了两个问题,请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一个问题。先想一想如何回答,

再动手解决。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全班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有选择口算解决问题的,有选择笔算解决问题的C

2.以例题为本,交流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算理算法。

师:哪一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能向大家说一说你们的解答过程吗?

【学情预设】预设1:口算。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教师继续追问:为

什么38+55=93,380+550就一定等于930呢?学生说明算理。如不能清楚表达,教师因势

利导:因为38加55等于93,所以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就是930。即把几百几

十数看作以十为单位的两位数,这样就可以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进行计算。

预设2:用笔算的方法。教师注意让学生回顾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迁移到几百几十加几

百几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笔算方法。

百十个口算(想土

380

因为38+55=93

+5,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