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东北三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东北三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3页
东北三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4页
东北三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师大附中2024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历史试卷本试卷共20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古代“君子”一词在《周易》中指封君的儿子,自孔子开始,君子被赋予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而成为令人仰慕的、有很高道德地位的人。君子内涵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封君的道德水平在提升C.德治理念得到推广D.封建等级秩序开始崩溃2.西汉时期有许多名臣佳话传世,如:董仲舒为了学业有成而“三年不窥园”;霍去病立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班超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而“投笔从戎”。这反映的时代风貌是A.内敛含蓄B.开放包容C.锐意进取D.谦恭谨慎3.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B.民族交融呈现双南互动特征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4.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的规模迅速扩大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5.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从1635年到1792年共编为18盟、201旗。各旗之间划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私自往来,旗上设盟,以协调不同旗之间的关系。这种盟旗制度A.延续了传统羁縻政策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在边疆地区广泛推广D.随着清朝灭亡而消失6.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表中实践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实践结论A1884年4月,任两广总督,积极联合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保证清政府在对法军事斗争中取得彻底胜利。B1893年11月,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对清朝统治起到了双重作用。C1895年,赞助和同情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并捐5000元以充会费。积极参与政治体制变革,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D1900年,同刘坤一等地方总督联络,签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促使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开始走向解体。7.甲午战后,“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A.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B.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C.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D.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8.图1为1938年6月《抗战画报》刊登的漫画《占领了徐州吗?》,画面中一断手的日本兵被各路反攻枪口所逼,正狼狈逃离徐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徐州会战取得伟大胜利C.抗日宣传坚定国人抗战信心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扩大9.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农民利用便利的通勤车到城里售卖自家农产品,并捎回紧俏商品,日渐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北早市文化。由此可知东北早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B.居民较强的晨间消费需求C.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D.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10.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水稻开始进入非洲。2006年我国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同时,一批有技术、有资金、具备国际视角的农业企业与各个援非示范中心合作,推出规模化、公私合营的经营模式。此举A.实现了非洲粮食自给B.改变了当地饮食文化C.有助于中国脱贫攻坚D.彰显了中国责任担当11.图2是献给古埃及女法老哈特舍普苏特(前1508——前1458)的颂词节选高贵的法老巡游下埃及正如她的父亲永生的上下埃及之王图特摩斯一样伴她同行的是她的母后哈特奥尔她是底比斯的保护者还有三角洲的保护神布托底比斯之神阿蒙希拉奥波里之神阿吞瀑布之神卡努姆上下埃及所有的神陪伴着法老图2据此可知,当时埃及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B.重视对地方的控制C.君主专制走向完备D.奉行政教合一制度12.14至16世纪,欧洲市场上择优选购和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自身的价值和力量,高雅博学之士希望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反映了当时欧洲A.重商主义政策的普遍推行B.经济发展提升了人的主体意识C.开启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D.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13.18世纪前,英国的适婚青年为筹集房屋、整套农具、牲畜等必备物件大都晚婚,男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8岁和26岁。19世纪后期,男女大都置办简单生活用品后租房结婚,初婚年龄下降到25岁和23岁。这表明A.君主立宪制赋予人民婚姻自由权B.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口出生率上升C.劳动力紧缺导致了社会习俗革新D.社会经济变迁影响婚俗观念变化14.1868年10月,明治政府以京都府为试点制定了《京都府户籍仕法》,将城市町民(市民)和乡郡百姓分别编入“市中”和“郡中”户籍,并记载姓名和年龄、家族情况、户主与继承人、职业和财产等信息。随后京都府又制定了“士籍法”、“卒籍法”和“社寺籍法”。这些法律文件的制定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保证了维新措施得到全面落实C.利于稳定新政权恢复社会秩序D.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15.19世纪末,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了“公路改善运动”。20世纪初,汽车制造商、钢铁、石油产业等成为公路游说团体的主力。到20年代,美国公路里程几乎增加了90%。这反映出A.工业化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C.进步力量主导时代发展方向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亚洲、非洲获得独立的国家有越南、印度、朝鲜、苏丹、突尼斯、加纳等二十余国。这说明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B.民族独立意识的产生C.各国人民积极联合反帝D.英法殖民统治的结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明代,西瓜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显著增加。情代的西瓜生产盛极一时,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外洋品种的引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西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实现融合。——摘编自刘启振《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瓜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作用。(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到19世纪初期,狭小的国内市场与迅速发展的工业现状已成为俄国的突出矛盾。在欧洲市场的劣势很难改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俄国工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促使双边贸易收入比重持续增长。可好景不长,在中国东南沿海相继被欧美列强打开后,中俄传统贸易优势受到冲击,改善远东殖民地交通、开辟海路贸易已成为当务之急。1850年以后,俄国开始大举入侵黑龙江流域,1860年俄国通过《北京条约》获得了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摘编自王树威《浅析近代俄国远东港口的选择》材料二根据海关总署公告,自2023年6月1日起,增加俄罗斯海参崴港为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俄罗斯拥有强大的能源、矿产、军备、粮食等优势,而我国则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人力资源优势,可以通过输出工业制品快速打开国际市场。将东北地区大宗货物在海参崴港进行货物运输,从运输距离看缩短了近—摘编自郑岩、夏宁、张帆《海参崴港开放对东北地区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抢占海参崴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参崴港开放的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20世纪50到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5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克隆”一词是英语“clone”的音译,原用于表示植物“无性繁殖”,后成为一种利用生物学手段实现“无性繁殖”的技术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