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阶段检测语文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典籍的收藏保存,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早在周朝时,由朝廷设立的守藏室就保存着历算、预测、谋略等方面的典籍,可谓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史料显示,老子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类似后来的图书管理员。秦朝收藏各类典籍的地方被称为“石室金匮”。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位于西安未央区的著名古迹天禄阁是汉朝廷御用收藏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兼具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西汉学者刘向就曾在这里编校图书,搜集先秦典籍,为保存先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战国策》一书就是在这里辑录完成的。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据记载,当时的弘文馆有藏书二十余万卷,并有校书郎负责校理图籍,勘正错谬。宋代的崇文院是中央藏书之所,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了《崇文总目》。此外,崇文院还主持编纂了四部丛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厥功至伟。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积极学习汉文化。元文宗图帖睦尔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曾在京师创建奎章阁,以收藏各类经史图书。他还组织人员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元代典籍。遗憾的是,这部图书已经散佚。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明朝时,一批饱学之士曾在此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清廷组织人员在此编修的《四库全书》也颇为有名。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因此有“四库七阁”之说。除了朝廷建造的藏书设施,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比如宁波范氏“天一阁”、苏州顾氏“过云楼”等,它们在保存中华典籍方面也功不可没。(取材于《海南日报》)材料二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四馆分别选址北京燕山、西安秦岭圭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保藏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2021年全国两会把国家版本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重要内容,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版本”一词起源于宋代。此后,“版本”的内涵不断演变、丰富。版本,最初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后来又指同一类事物在不同介质上的体现形态,现在,古今中外一切载有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版本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沉淀。版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反映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也推动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我们对历史上文化盛世的认识,往往是从那个时代的典籍和版本入手的。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建设国家版本馆,彰显了新时代的国力昌盛,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景。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一总三分”四馆共同构建了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各馆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中央总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加挂副牌“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将牵头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职能。三个分馆是中央总馆的异地灾备中心和区域性版本资源聚集中心。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就是着眼于中华版本的永久安全保藏。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中央总馆,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从陶石兽骨到金属竹木,从实物的纸张到虚拟的数字,版本的载体千变万化、缤纷多样,它们承载着知识与思想,延续着古老的文明。版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首先要注重研究中国版本对世界的影响,包括传播途径、历史演变、交融作用等。同时还要研究世界版本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国外各类版本的传入、借鉴、吸纳、融合。国家版本馆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又一扇文化之窗,从版本文化的独特视角,着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从而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取材于《光明日报》)材料三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燕山脚下,青山怀抱间,一组中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上,典雅瑰玮。这里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落成一年有余,1600余万册(件)版本资源入藏这座国家级文化殿堂,依托现代科技力量,浩瀚中华文明基因得以保护、赓续。国家版本馆系列展览的序厅——文兴楼内,“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3个专题展览率先亮相,分别展示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版本工艺、中国邮票和中国历代货币的发展变迁,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展厅里,每一件展品的来头都不小。其中一册西夏时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它是西夏文字、吐蕃文化和中原印刷术三种文化完美结合的载体。步入主建筑文华堂,中央挑空两层高13米、面积1350平方米的国家书房让人眼前一亮——仰观穹顶,取自宋代石刻天文图的满天星宿点缀其中,寓意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环视四周,15组书柜、3万余册古今经典汇成文山字海,彰显厚重文化底蕴。围绕国家书房,基本陈列"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和“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以陶器、甲骨、青铜、简牍、丝帛、纸张等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印记贯穿展线,其中不乏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青铜器——何尊,宋人书、宋人刻、宋人拓的孤本《西楼苏帖》,唯——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等重磅文物。泱泱中华文化,在亘古岁月中薪火相传。专题展览“版本琳琅——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里,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前4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深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多语种《红楼梦》绘画本等,铭刻岁月印记、富有时代特色,展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繁荣景象。挖掘版本文化内涵,推动版本文化交流,开拓版本学术视野,不断铸造和提升版本事业的发展平台,是社会对国家版本馆的期待。登上建筑群的制高点——国家版本馆的核心建筑文瀚阁,主题展览“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汇集2000余件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仅《共产党宣言》就有来自全球各语种的300多个不同版本。阁内文瀚厅,集中陈列展示珍贵古籍出版物,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原大仿真影印本、古籍影印本和原雕版刷印本。版本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国家版本馆是贯通古今版本的文化长廊。目前,总馆已入藏版本1600余万册(件),加上三个分馆,入藏版本已超过2500万册(件)。这是全国近900家收藏单位、580余家图书出版社、1万余家报刊社及无数民间藏家共襄盛举的成果。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重要的是让这些中华文明“金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传之后世。国家版本馆兰台洞库内,昔日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的《四库全书》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首次同台合璧。天然山体开凿改造的洞库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取材于《北京日报》)(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历朝历代都修建了专门的建筑来收藏保存典籍文献。B.秦代修建了“石室金匮”,收藏条件不好导致典籍损毁。C.刘向辑录的《战国策》是汉代收集保存先秦文化的代表。D.从藏书建筑可推断,《四库全书》规模超过《永乐大典》。(2)根据材料之,下列对“版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宋代以后,“版本”一词被用来代表国家的修典兴藏。B.版本馆的收藏品是能够反映、见证文明成就的文化载体。C.版本的载体包括了陶石兽骨,金属丝竹以及纸张与数字。D.“版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要研究世界版本。(3)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展品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能从一个侧面印证我国宋代就有了活字印刷术。B.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证实了把“中国”作为国家名称使用有悠久的历史。C.《新华字典》是当代出版精品,是新中国文化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代表。D.展出的《共产党宣言》300多个不同版本中,有来自国外的精品版本。(4)根据上涉材料,下列对国家版木本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对国家版本馆的建设有指导意义。B.国家版本馆的建筑命名参考了历朝历代对同类建筑的命名。C.国家版本馆的藏品是全国各家单位与民间人士共同提供的。D.国家版本馆将《四库全书》四库七楼古籍真本汇聚于总馆。(5)根据上面的三则材料,分条列举建设国家版本馆的意义。(6份)二、本大题共6题,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霍去病奋于骄童,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以知其为晓兵矣。或曰,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1]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取材于《何博士备论》)注释:【1】先零:古代羌人部落,曾与匈奴联合侵汉。(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兵形易矣易:容易B.而卒为工工:巧妙C.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逆:预料D.以程人之空言程:衡量(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此去病之不求深学B.而人可以无学也而应形于无穷C.其妙也其所不可者D.乃所谓方略也乃因谓之善者(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胜负之数戾矣那么胜负的运数就会逆转B.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行军百里路去争利会使上将遭受挫败C.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孙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战准备D.人皆知我所胜之形人们都知道我用以战胜敌人的作战方式(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霍去病未刻意学习古代兵法,却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功业,被作者视为真正的知兵者。B.善于用兵者,不一定要固守前人遗留下来的兵法,这正是用兵之道神妙莫测的体现。C.第三段中,对举赵充国、唐太宗等四人事例,旨在证明兵法与实战之间存在着矛盾。D.本文观点鲜明,述史实,引名言,史论结合,分析透彻,议论严密,至今仍可借鉴。(5)简要概括作者关于用兵之道的核心思想。(2分)(6)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思想的?(4分)本大题共2题,共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①言,唯谨尔。(《论语·乡党》)材料三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②也。(《荀子·非相》)[注]①便便:同“辩辩”,明辨流畅的样子。②呐,同“讷”,说话迟钝。(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限两字),“阙如”的意思是(2分)(2)结合三则材料,从“言”与“默”的角度,简析儒家的言语观。(4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感秋唐·杜荀鹤年年名路谩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冷烟黏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兴》首联“玉露”指白露,其含义与“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玉露”不同。B.“江间”句写江流连日奔涌行前,从不停歇:“塞上”句则遥想边关阴云接地。C.《感秋》首联“空”,意为“徒劳地,白白地”,流露出作者的无力无奈之感。D.《感秋》颔联“画戟门”指官宦人家的门第;尾联“侬家”指的是乡野百姓家。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起兴、颔联的象征,意境恢弘,气势磅礴。B.《秋兴》尾联将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写暮砧之声起,暗示冬至已至,别具深意。C.《感秋》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情感层层推进,富有变化。D.《感秋》颈联借景抒情,下句所写的景物将意境扩大,巧妙暗示作者心境的变化。3.两首诗中都出现了“舟”这一意象,诗人在其中寄托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在《红楼梦》“人物专题”研读活动中,同学们围绕主要人物,梳理了前45回相关回目。第一回中石头向空空道人介绍此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千部共出一套。”鲁迅在评论《红楼梦》创作成就时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A]【B]【C]【D]中选择一人,写出他/她的姓名,并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你对“真的人物的理解。(5分)人物A人物B人物A人物B人物C人物D十二回毒设相思局三回抛父进京都二十七回滴翠亭戏彩蝶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十三回协理宁国府八回比通灵半含酸三十回借扇机带双敲三十三回大承笞挞十五回弄权铁槛寺二十七回埋香冢泣残红三十七回夜拟菊花题三十六回情悟梨香院二十回正言弹妒意三十八回魁夺菊花诗四十二回兰言解疑癖四十三回撮土为香(1)《陈情表》中,作者提到自己生活孤单,没有依靠的句子是:“,形影相吊。”(2)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3)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前者以“”一句极写人口众多的盛状,写尽钱塘的繁华景象;后者以“”一句描绘野麦丛生的画面,道出扬州的劫后荒凉。(4)《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边塞的雄奇壮阔,《燕歌行》“,孤城落日斗兵稀”则写出边塞的凄凉与悲壮。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雄飞雌从绕林间”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山湖琴韵①常熟有山,有湖。山是虞山,湖是尚湖。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着蓝天白云。有飞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坐在湖畔看虞山,一脉青影,在云天间起伏,山虽不高,却使这江南水乡的地平线变得和湖岸一样柔曼曲折。虞山投影在湖波中,晃动着一片墨绿的光影,使原本清澈的湖水显得深不可测。②曾经有一位智者在这里垂钓,尚湖因此得名。智者是传说中三千年前的姜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远古时代的姜子牙是否在这里隐居钓鱼,现代人无法考证。对这样的传说,我宁信其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能将姜子牙飘然不群的身影和这样秀美的湖山叠映,可以让现代人的想象之翼直飞九天云霄。脑海中出现姜子牙垂钓的形象时,耳畔有一缕清音飘过。那是古琴的韵律,是激越灵动的《流水》,是清静悠扬的《平沙落雁》,是深情缥缈的《忆故人》。姜子牙的时代,古琴大概已经有了雏形,像他这样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应该会弹琴。也许那时没有这些曲子,但一定有其他更清幽淡远的韵律。姜子牙垂钓时,耳畔应有琴声。③如果说,三千年前姜太公的传说太古远,无法考证,那么,一千五百年之后,常熟的另一位先贤,就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脚印。他是孔子的弟子言偃。据说,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言偃是唯一的江南人。他早年在鲁国做官,中年在中原弘儒传道,晚年回到故乡,在虞山脚下躬耕讲学,传播礼乐。听言偃讲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尚湖侧畔的言子讲堂,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江南的最高学府,然而要听一次言子的讲学,并不容易。归隐故里的言偃,应是历尽了人世沧桑,他喜欢一个人看山赏水,抚琴独吟,沉醉在虞山与尚湖之间。湖山如有记忆,应记得这位哲人飘然的身影,也应记得湖山间的古调琴韵。④在尚湖畔散步时,我还会想起唐代书法家张旭,常熟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这位“草圣”,常常醉酒而书,手中的毛笔如有神助,把汉字写成了前无古人的艺术品。我年轻时曾迷恋过张旭书法,看他的《千字文》《古诗四帖》《心经碑》和《肚痛帖》,觉得是神人之作,笔墨线条在变化无穷中挥洒出酣畅淋漓的气韵,那种天马行空般狂放不羁的风格,今人难以摹仿。张旭的草书,像什么?像风中行云,像山间奔泉,像急风暴雨在天地间喧哗…我一直无法用恰当的文字形容,直到在常熟听古琴时,才恍然有所悟:他的草书中,有古琴的神韵。我不知道张旭当年是否喜欢弹古琴,然而他的笔墨和古琴的韵律,似有一种无法用言语道明的内在契合。⑤说到张旭,当然还会想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黄公望也是常熟人,他的水墨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传说黄公望善弹古琴,作画前,常常先面对湖山抚琴歌吟,弹到动情处,弃琴执墨,挥毫成画,山水烟霞,满纸生辉。黄公望绘画所用颜料,多用虞山石研磨而成。黄公望的山水画中,不仅有虞山尚湖的绚烂灵秀,也有斑斓起伏的琴韵。⑥在虞山和尚湖之间处处联想到古琴,并不是牵强附会。在明代,这里出现了一位古琴高手,名叫严天池,他创立了虞山琴派,将中国的古琴艺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虞山琴派的影响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常熟,成为中国古琴艺术史上的一个制高点。严天池出身名门,父亲是当朝重臣。但这位“高干子弟”不爱当官,只喜欢弹琴读书。他一生为古琴做了影响深远的几件大事:组织“琴川社”,创立了虞山琴派;编定《松弦馆琴谱》。“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被誉为“古音正宗”,严天池因对古琴艺术的开拓和贡献,被比作“古文中之韩昌黎、岐黄中之张仲景”。在严天池之后,虞山琴派一直在常熟绵延不断。明末清初这里又出现民间古琴大师徐青山,当时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而到现代,又诞生了学者型的古琴高手吴景略,使虞山琴派峰回路转,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⑦我在常熟两次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本以为能在这里看到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但是没有。馆中只有图片和文字,没有和严天池有关的实物。然而,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如低吟,如倾诉,拨人心弦,把听者引入幽远的遐想。在琴声中,我想起了严天池的一些轶事。严天池不喜欢做官,但中年之后到福建邵武做过知府,上任前,他到当地的城隍庙里发誓:“必不携邵武一钱归!”为官三年,洁身自好,绝不收受贿赂。三年后,严天池辞官回家,船出城门时,他把积攒的薪俸银子悉数交给了送行者,当地人不受,他说:“我来的时候向城隍神发过誓,绝不带邵武一钱归,这些银子,留下来修治桥梁吧!”严天池的清廉正直和散淡超然,多少和他对古琴的痴迷有关。⑧走出古琴馆,耳畔琴音飘绕,回望天边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张巨大的古琴,横卧在江南大地。(取材于赵丽宏的同名作品)(1)下列对加点词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飘然不群的身影不群:与众不同B.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深谙:特别了解C.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比肩:地位相当D.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衍生:分化,派生(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先从山的角度写湖,再从湖的角度写山,表现出山光与湖色互映相成之美。B.言偃、张旭、黄公望都曾生活在常熟,他们的讲学或创作都受到了古琴的影响。C.严天池辞官后不带邵武一钱归,源于他对琴曲的痴迷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D.文章生动叙写了常熟的典型文化样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遗憾之情。(3)文章题目有哪些含义?请围绕“韵”字简要回答。(6分)(4)文章结尾颇具特色,请赏析其妙处。(6分)六、本大题共3题,共65分。语言基础运用①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②考古工作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丰富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内涵,延伸了历史场景。③事实上,考古既是在不断发现遗存、探寻历史,也是在传承历史、在古代遗存发掘中不断弘扬文化。④遗址的发掘与复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既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也让更多人能够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视通万里中读懂“何以中国”。⑤与考古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先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⑥在这个意义上,文物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还是历史的见证。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②句中画横线的四个词语均使用正确。④句中的“视通万里”可以替换为“思接千载”。⑤句中“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可以互换。⑥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句中画线部分互换。2.不改变原意,对③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③句画波浪线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10分)(1)“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在年轻人中兴起的旅游方式,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以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像特种兵在执行任务。对于这种旅游方式,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2)“显眼包”在2023年成为网络流行语,“显眼”指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因而引人注目;“包”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指具有某种特点的人。经典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显眼包”,请选择一个人物,说说他(她)的“显眼”之处。要求: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3)请以“我相信”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024-2025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阶段检测答案解析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1)A.“中国历朝历代都修建……”错误,由原文“位于西安未央区的著名古迹天禄阁是汉朝廷御用收藏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兼具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元文宗图帖睦尔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曾在京师创建奎章阁”“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可知,汉代到明清曾修建,但是并未说每个朝代都修建了专门的建筑来收藏保存典籍文献。B.“收藏条件不好导致典籍损毁”错误,由原文“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可知,是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D.“《四库全书》规模超过《永乐大典》”错误,由原文“《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和“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可知,文中只说了《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但并没有说它能超过“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规模。故选C。(2)4.“被用来代表国家的修典兴藏”错,由原文“版本'一词起源于宋代。此后,“版本”的内涵不断演变、丰富。版本,最初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后来又指同一类事物在不同介质上的体现形态,现在,古今中外一切载有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可知,宋代以后“版本”经过多种变化,代表不同状态和内涵。故选A。(3)B.“作为国家名称使用有悠久的历史”错误,由原文“其中不乏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青铜器——何尊”可知,此处偷换概念,原文只说“中国”这个字在器物上。故选B。(4)D.“古籍真本汇聚于总馆”错误,原文说“《四库全书》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首次同台合璧”。故选D。(5)由原文“它们在保存中华典籍方面也功不可没”和“保藏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可知,建设国家版本馆保存中华典籍,保藏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文化典籍永流传。由原文“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建设国家版本馆,彰显了新时代的国力昌盛,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景”可知,建设国家版本馆彰显新时代的国力昌盛,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景。由原文“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就是着眼于中华版本的永久安全保藏”可知,③建设国家版本馆将永久安全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由原文“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中央总馆,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可知,建设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由原文“……文澜阁四阁的《四库全书》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首次同台合璧。天然山体开凿改造的洞库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可知,建设国家版本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答案:(1)C(2)A(3)B(4)D(5)①建设国家版本馆保存中华典籍,保藏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文化典籍永流传。②建设国家版本馆彰显新时代的国力昌盛,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景。③建设国家版本馆将永久安全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④建设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⑤建设国家版本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二、本大题共6题,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1)A.易:改变。句意:而作战的形势就变了。故选:A。(2)A.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C.副词,大概;代词,那些。D.副词,就是;连词,表转折。故选:A。(3)C.“孙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战准备”错误。“可以”,能用来;“教”,教诲;“备”,完备;句意:孙武在兵法上用来教诲人的可称是完备的了。故选:C。(4)C.“旨在证明兵法与实战之间存在着矛盾”错误。旨在说明兵法应灵活运用。故选:C。(5)核心思想:由“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可知,不墨守兵法,且能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生成自己的作战方略。(6)论述思路:由“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可知,首先引述事例,借霍去病作战“顾方略”的精辟见解,引出话题。由“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可知,其次直接阐述自己对兵法运用的见解:用兵之道的精髓在于以法为用。由“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可知,接着运用唐太宗等人和赵括的事例,对比论证,说明兵无定法,“用之”“犯之”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不可墨守。由“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可知,最后引用孙武的话,指出作战形势千变万化,制胜法则难以先传,从而得出结论:善学兵法的人应探求自己的方略。答案:(1)A(2)A(3)C(4)C(5)核心思想:不墨守兵法,且能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生成自己的作战方略。(6)①首先引述事例,借霍去病作战“顾方略”的精辟见解,引出话题。②其次直接阐述自己对兵法运用的见解:用兵之道的精髓在于以法为用。③接着运用唐太宗等人和赵括的事例,对比论证,说明兵无定法,“用之”“犯之”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不可墨守。④最后引用孙武的话,指出作战形势千变万化,制胜法则难以先传,从而得出结论:善学兵法的人应探求自己的方略。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没有比用兵之道更加莫测了,天下的才能没有比指挥战争更巧妙的了。汉武帝与匈奴作战时,那些世家子弟和老将集中在塞下。霍去病从傲慢的少年奋起,战无不胜,声誉、威望、功业轰动于天下,那些古代名将也都无法超越他。汉武帝想用孙子、吴起的兵书教霍去病,他竟然说:“只是要注意作战的计谋和策略如何罢了!不用学习古代兵法。”确实啊!用兵之道是不可单凭兵法来传授的。过去的人在这一点上没有讲什么,霍去病说破了,这就知道他是明白用兵之道的。有人说用兵之道可以不拘泥于兵法,那么人们就可以不用学习兵法了。一般地说,用兵之道源于兵法,而兵法也未尝能穷尽于用兵之道。因为用兵依据兵法,所以人们不可以不学习它。然而兵法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是一般的原则。因为它对于用兵之道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人们对于兵法不能拘泥,执守不变。那些在兵法上没能流传下来的东西,大概正是用兵的奥妙之处。兵法有固定的原则,而用兵却没有固定的形式。在一天之内,一个战斗之中,分散与集中,占领与放弃,其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一转脚、一眨眼之间,作战的形势就变了。如果死守兵书,去应付不断变化的敌情,胜负的运数就会逆转。因此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不是死守兵法上的原则,而让兵法为我所用,常常能依循旧的兵法而形成新的用兵之道,看似背离了兵法,实际上是合乎兵法的。从古人那学习古兵法,而灵活地反用在今天;取法别人的经验,而后自己发展变化地运用它。别人靠它就会死,而我靠它就能活;别人靠它打败仗,然而我靠它打胜仗。表面上看起来像很笨拙,最终却很巧妙;看起来像很愚蠢,而却是很聪明的。随机应变,取胜之后不把它告诉别人,那么人们也没有谁能知道取胜的原因。这就是霍去病所说的不希求深学古兵书,而只注意用兵的计谋和策略如何!“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要逼迫太急”,这是赵充国缓追先零的原因,唐太宗违背它而使薛仁杲投降,“行军百里路去争利会使上将遭受挫败”,这是孙膑能杀死庞涓的原因,赵奢违反它击败了秦军。这些用兵的例子都不是死守兵法能够做到的,这是兵书不能够教会的。善于用兵的人运用它,却如此的巧妙。这确实不在于要尊崇前人遗留下来的兵法而拘泥固守它。赵括读他父亲的兵书可以说详尽了,蔺相如却说他只能够读兵书,但不懂随机应变。所以对于谈论兵法,即使赵奢也无法反驳他,然而赵奢并不认为赵括真有军事才能,却预料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到惨败,因为兵书对于赵括来说是无益的,用兵的奥妙在于各人的灵活运用。过去把兵法写成书的人,没有比得上孙武的。孙武在兵法上用来教诲人的可称是完备的了。那些没有写尽的兵法,即使是孙武也难以预言,而只是在于人们自己去寻求。所以他说:“兵家克敌制胜的方法,是不能事先言传身授的。”又说:“奇兵突击和常规作战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又说:“人们知道我用以战胜敌人的方式,却不知我如何灵活运用作战方式的。每次胜敌,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善于学习孙武的人,应遵循这些道理去寻求自己的方法,这也就是所说的方法和策略。霍去病所说的不希求深学古兵法,道理也就在于此!唉!守着孙子、吴起的遗言,衡量人们纸上谈兵的空话,希望合乎古人的教导,而不去探求那些难以教诲的东西,却因而说这样就很好,这也是太荒唐了!本大题共2题,共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1)①由材料一“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可知,孔子的主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结合字数限制,故第一空填写为“正名”。②“阙如”的本义是“空缺”,应结合材料一的语句“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得出“阙如”在文中的意思,句意是“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内心存疑,不会发表意见”,可知“阙如”解释为“存疑、不发表意见”。(2)①由材料一“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知,君子遵循忠信原则,不说假话,不随便说没把握的话。对于不知道的,保持沉默,保留自己的意见;说出口的话,一定要确保站得住,行得通。②由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可知,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这表明君子区分对象与场合。面对同乡,孔子恭顺倾听;在宗庙朝廷却说话明白而流畅。③由材料三“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可知,君子能说会道,是宣扬仁爱之道。说起话来如果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他开口说话还不如他沉默不语,他能说会道还不如他说话迟钝。这表明君子遵循德操原则,非礼勿言。如果说的话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开口说话,还不如沉默不语。答案:(1)①正名②内心存疑,不发表意见(2)①忠信原则,不说假话,不随便说没把握的话。对于不知道的,保持沉默,保留自己的意见;说出口的话,一定要确保站得住,行得通。②慎盲原则,区分对象与场合。面对同乡,孔子恭顺倾听;在宗庙朝廷却说话明白而流畅。③德操原则,非礼勿言。如果说的话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开口说话,还不如沉默不语。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粗鲁啊!子由!君子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材料二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材料三君子定是能说会道的。凡是人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胜过一般人。小人能说会道,是宣扬险恶之术;而君子能说会道,是宣扬仁爱之道。说起话来如果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他开口说话还不如他沉默不语,他能说会道还不如他说话迟钝。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1.C2.B3.异:“孤舟一系故园心”小船还在岸边,虽然“我”飘零在外,不能东归,但是心中常常牵挂故园,“舟”牵住了“故园心”,透漏出对故园、家国的牵挂。“钓鱼船上易安身”写出了诗人在多次寻求出路未果,面对自身仕途艰难萌生了“安身钓鱼船”之意,这句诗包含了对自身仕途艰辛的自嘲以及归隐之意。同:二者都有“漂泊无依”的孤苦之感。四个人物分别是: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结合人物特点,言之有理即可。茕茕孑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乱者四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大漠穷秋塞草腓但见悲鸟号古木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珊瑚琴韵》1.(1)D.“衍生:分化,派生”错误,结合“而到现代,又诞生了学者型的古琴高手吴景略,使虞山琴派峰回路转,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可知,衍生:由演变而产生。故选D。(2)B.“张旭”错误,结合“我不知道张旭当年是否喜欢弹古琴,然而他的笔墨和古琴的韵律,似有一种无法用言语道明的内在契合”可知。C.“源于他对琴曲的痴迷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错误,结合“严天池的清廉正直和散淡超然,多少和他对古琴的痴迷有关”可知,并未将二者比较。D.“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遗憾之情”错误,结合“走出古琴馆,耳畔琴音飘绕,回望天边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张巨大的古琴,横卧在江南大地"可知,无中生有。故选A。(3)①结合“常熟有山,有湖。山是虞山,湖是尚湖。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着蓝天白云。有飞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可知,常熟山湖秀美,拥有独特的江南韵致,山湖间似有古调琴韵。②结合“在虞山和尚湖之间处处联想到古琴,并不是牵强附会。在明代,这里出现了一位古琴高手,名叫严天池,他创立了虞山琴派,将中国的古琴艺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虞山琴派的影响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常熟,成为中国古琴艺术史上的一个制高点”可知,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为古琴正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③结合“曾经有一位智者在这里垂钓,尚湖因此得名。智者是传说中三千年前的姜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如果说,三千年前姜太公的传说太古远,无法考证,那么,一千五百年之后,常熟的另一位先贤,就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脚印。他是孔子的弟子言偃”等可知,先贤大家或艺术上激扬洒脱,或精神上散淡超拔,与古琴神韵契合。(4)①结合“走出古琴馆,耳畔琴音飘绕,回望天边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张巨大的古琴,横卧在江南大地”可知,将虞山比作古琴,生动地写出常熟一地与古琴相合的人文精神已融入山水,并深深地滋养着江南大地。②结合“我在常熟两次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本以为能在这里看到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但是没有。馆中只有图片和文字,没有和严天池有关的实物。然而,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如低吟,如倾诉,拨人心弦,把听者引入幽远的遐想"可知,与上文“我”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想看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而未得,却觉得“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相呼应;结合“常熟有山,有湖。山是虞山,湖是尚湖。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着蓝天白云。有飞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可知,照应首段“有飞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点出虞山尚湖之间飘荡的琴韵从何而来;结合“山湖琴韵”可知,照应标题,说明常熟自然的山湖与人文的琴韵相融相合,构思精巧,环环相扣。③结合“走出古琴馆,耳畔琴音飘绕,回望天边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张巨大的古琴,横卧在江南大地”"可知,以此结尾,余韵悠长。答案:(1)D(2)A(3)①常熟山湖秀美,拥有独特的江南韵致,山湖间似有古调琴韵。②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为古琴正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③先贤大家或艺术上激扬洒脱,或精神上散淡超拔,与古琴神韵契合。(4)①将虞山比作古琴,生动地写出常熟一地与古琴相合的人文精神已融入山水,并深深地滋养着江南大地。②与上文“我”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想看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而未得,却觉得“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相呼应;照应首段“有飞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点出虞山尚湖之间飘荡的琴韵从何而来;照应标题,说明常熟自然的山湖与人文的琴韵相融相合,构思精巧,环环相扣。③以此结尾,余韵悠长。【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加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解释。A项:"飘然不群的身影不群:与众不同",这个表述是正确的。不群意味着与众不同,显示了姜子牙的超凡脱俗。B项:“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深谙:特别了解”,这个解释是正确的。深谙意味着对某方面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或知识。C项:"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比肩:地位相当",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比肩通常用来表示地位或能力相仿。D项:"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衍生:分化,派生",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文中提到的是虞山琴派在严天池和徐青山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衍生的意思是指由演变而产生,并不是指分化或派生。因此,D项的解释与文意不符。结论:因此,不正确的选项是D。2.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首先分析选项A。通过阅读首段,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从山的角度写湖,再从湖的角度写山,相互映衬,从而表现出山光与湖色互映相成的美丽景致。因此,A项正确描述了作品的内容。B.选项B提到的言偃、张旭、黄公望都曾生活在常熟,并且他们的讲学或创作可能受到了古琴的影响。文中第三段提及了言偃喜欢在虞山脚下躬耕讲学,第四段提到张旭的书法和绘画可能与古琴有内在神韵上的契合,第五段提到黄公望的传说与古琴有关,但是文中并未明确指出他们讲学或创作受到了古琴的直接影响。因此,B项表述过于绝对,不能完全确定,故排除。C.选项C提到严天池辞官不带薪俸归家,认为这是由于他对琴曲的痴迷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文中第七段确实提到了严天池为官三年不收受贿赂,洁身自好,并在辞官时将薪俸悉数交出修治桥梁。然而,文中并未明确指出严天池对琴曲的痴迷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因此C项推断过于单一且缺乏充分证据支持,故排除。D.选项D提出文章叙写了常熟的典型文化样式,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遗憾之情。文中确实涉及了尚湖与虞山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但是文中并未明确表达作者的遗憾之情,而是更多地展现了尚湖和虞山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因此D项的情感解读偏离了文中的内容,故排除。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中的“韵”字是关键,要求围绕这个字回答文章标题的含义。通过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首先,文章开篇介绍了常熟的山湖之美,通过对虞山和尚湖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秀美、幽静的江南韵味,而这种韵味中蕴含着古琴的琴韵,因此,标题中的“韵”字传达了常熟山湖秀美,拥有独特的江南韵致,山湖间似有古调琴韵的含义。②其次,文章中提到了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严天池对古琴艺术的贡献和影响,说明了虞山琴派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因此,“韵”字也代表了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为古琴正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③最后,文中通过叙述先贤大家如姜子牙、言偃、张旭和黄公望在艺术和精神上的追求,指出他们的人生态度或艺术风格与古琴的神韵相契合,因此,“韵”字还表达了先贤大家或艺术上激扬洒脱,或精神上散淡超拔,与古琴神韵契合的含义。综上所述,文章题目“山湖琴韵”不仅指常熟山湖的自然美景与古琴琴韵的和谐共鸣,也代表了虞山琴派的历史悠久和深远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先贤大家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因此,围绕“韵”字可以简要回答出文章题目的含义。本题考查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文章结尾部分的赏析。文章结尾处,作者通过将虞山比作一张巨大的古琴,暗示了常熟一地的人文精神与古琴艺术的紧密联系,并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悠远、空灵的意境,体现了常熟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样的结尾既照应了文章开头部分对虞山尚湖美景的描写,又与作者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的经历相呼应,同时还与标题中的“山湖琴韵”相照应,使得全文结构紧凑,构思巧妙。结尾处的琴声比喻也为全文增添了诗意,让读者感受到琴韵与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回味悠长。因此,这样的结尾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提升了整体的艺术美感。六、本大题共3题,共65分。语言基础运用1.(1)A(2)在不断传承历史、弘扬文化【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画横线的四个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