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名师教案 和教学计划_第1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名师教案 和教学计划_第2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名师教案 和教学计划_第3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名师教案 和教学计划_第4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名师教案 和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判断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最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I上用无色的酚献试液写上两个大

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氟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

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

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

区别呢?

探究实验

变化变化

变化过程中

实验及装置前的后的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发生的现象

物质物质

1水的沸腾液态沸腾时

生成水蒸

液态气,水蒸气液态

£无

产的水遇冷的玻璃的水

片又凝结为

液态的水

2胆矶研碎

块状蓝色块状固粉末

的胆体被粉碎成状的无

矶粉末胆矶

3胆矶溶液

和氢氧化钠

蓝色立即生成蓝蓝色

溶液反应

的硫色沉淀,溶的氢

酸铜液颜色变氧化有

溶液浅,最后变铜沉

等为无色淀等

石灰石表面

Z1石;灰石和

有气泡产

盐酸反,应颗粒二氧

生,且石灰

厂状石化碳

石逐渐变有

r灰石气体

小,烧杯中

等等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课堂讨论

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①反应务件(如加热、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质参加反应点燃等)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②反应物的②反应现象(发光、

颜色、状态、放热、变色、生成气

气味等体或沉淀等)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如实验L2)

现象只是物质的状态、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

形状、大小发生改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变,也可能有发光、

放热等现象发生

实例水结成冰、石蜡熔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

化、灯泡发光、海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

水晒盐、碘升华等

本质区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别(判

断依据)

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和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

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

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

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

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

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

笫1课时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实验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

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应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

质(重点)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能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间的区别和联系

3.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明确物质用途所运用的性质;判断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

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

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埋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学变化就表现出来

的性质

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确定知或仪器测知

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可燃性、助燃性、毒性、黛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

内容熔点、沸点、硬度、碱性等

溶解性、挥发性、

密度、导热性、导

电性等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观察氧气、二氧

均为无色、无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

化碳的颜色和状

味的气体气体

态,闻一闻气味

②将燃着的木条氯气中:木条

分别伸入盛有氧燃烧得更旺氧气能支持燃烧:

气和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集气瓶中木条熄灭

课堂讨论

I.如何正确的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

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是它们的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①中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

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

于化学性质。

探究点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乂有何联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区别: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如:纸张燃烧

(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

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

性,是静态的。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

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

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探究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之间有怎样关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

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

芯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

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性质;物质用途

反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活事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

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

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

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实例中提出问题。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理解探究的过程

2.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角度等方法;学会描述观察到的实验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

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

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

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

样的呢?

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

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

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选择其中几个环

节进行。

探究点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乂观察什么

呢?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

交流讨论讨论相关的原因。

归纳总结

观察化学实验的内容

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实验后

物质原来物质状态和颜色的变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的颜色、气化、发光、放热、产生

味、状态等沉淀和放出气体等

I.学习化学实验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

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

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

点观察蜡烛颜色、圆柱形,乳白

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

燃状态、形状色或红色等,

前有轻微气味

从蜡烛上切下一不溶于水并石蜡质地较软,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块石蜡,放入水能浮在水面

中上

L在空气中,点燃产生黄白色

蜡烛,观察现象光亮火焰;蜡

烛火焰闪烁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

濯晃,并有黑分燃烧的炭黑;燃烧火焰三层:焰心、内焰、外焰。

烟产生;火焰

分三层

火柴梗在火

2.取一根火柴梗,

扃最外层的

迅速平放在火焰

部位先变黑,

中约Is.2s后取出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

第二层次之,

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

尾乙内焰里层几乎未

焰心石蜡蒸气,温度最低

变化

燃t

程3.在蜡烛火焰的

中上方罩一个冷而

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Q水珠生成

4.将上述烧杯取

下来正放,迅速

往烧杯中倒入少

量澄清编

石灰水,澄清石灰水

振荡口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变浑浊

(或在蜡烛的火

焰上方罩个内壁

蘸有澄清石灰水

的烧杯)

熄熄灭蜡烛,观察有一缕白烟

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

灭现象从烛芯飘出

后用燃着的火柴点

燃白烟,再观察

火焰顺着白

现象

烟将蜡烛重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新点燃

fl

课堂讨论

1.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

2.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Is-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

3.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归纳总结

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表示为:

点燃

石蜡+氧气二》二氧化碳+水

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表达式的意义: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

了二氧化碳和水。

2.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白色(或其他颜色)固体,质地较软,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发光,放热,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干

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另一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冒白烟;点燃白烟,蜡烛乂重新复燃

板书设计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⑵猜想与假设,

(3)设计方案,

(4)进行实验,

(5)收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

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合

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不足之处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的团队意识。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根据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

的探究(重点)的方法。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会

人的呼吸作用是人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

释放能量的过程。

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再缓缓的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

设计方案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的信息。

探究实验

实验内容奘置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⑴利用排水

法收集两瓶

两种气体

呼出的气体。3n

均没有颜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

另取两个空

集气瓶(其中

为空气)。收2,

①盛有空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铜,化碳

气的集气的含量多。

瓶内澄清

⑵向空气和

石灰水无

呼出的气体

明显变

中分别滴入

化。

相同滴数的品"门;

②盛有呼

澄清石灰水MM界林gg

出的气体

振荡。

的集气瓶

内澄清石

灰水很快

变浑浊。

①盛有空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气的集气少。

⑶将燃着的小0莉的/瓶内木条

小木条/

木条分别插入燃烧火焰

空气与呼出的不变②呼

气体中用电酋的小和条枚S气体出的气体

使木条熄

灭。

⑷取两块干燥①空气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

的玻璃片,对着的玻璃片量多。

其中一块哈气。上没有变

观察水蒸气的化。

情况并与另一②呼气的

块放在空气中玻璃片上

思「城的00N

的玻璃片作对有一层水

比。雾。

课堂讨论收集呼出的气体时,为什么要让吸入肺内的空气在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实验现象

越明显呢?

归纳总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

和水蒸气呼出体外,它属于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j二辄化碳: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空气和呼出气<氧气:呼出气体含母V吸入空气含量

体的探究水蒸气:呼出气体含地)吸入空气含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假设,认真色阅

资料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假设。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探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不足之处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的团队意识。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重点)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了解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的取用知道实验室药品取用原则,学会药品取用方法

教学过程

精素导入会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

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

重要场所,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正等待着我们用来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

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在取用时应注意什么?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的取用方法。

归纳总结

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11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

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

(2)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

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知识拓展⑴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

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⑵药品取用原则总结为:”操作要求有规定,不触不尝不闻味;未说

用量取最少,液取一二固盖底;用剩药品会处理,放入指定三不能”。

探究点二化学药品的取用

提出问题1.取用固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

2.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的取用方法。

归纳总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所

体需

操作要点规范操作的原因

状仪

态器

药“一斜、二送、三直立”以免药品沾在试管内壁

粉匙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

末或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

状纸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

槽落入试管底部

块镣“一横、二放、三缓立”防止试管底被砸破

状、子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块

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

粒管(或容器)口后,再把试管

状(或容器)缓级地竖立起来,

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或

容器)的底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规律总结液体药品的取用

方法

及仪操作要点方法巧记

滴加液体时,滴管

滴加在容器正上方悬空

法竖直滴入,滴管使

用时,不能横放或

倒置,用过的滴管“排气、吸液、竖直、悬空”

立即用清水洗净,

胶头

但与滴瓶配套的滴

滴管

管用后千万不要清

洗,要专管专用。

a.瓶塞倒放在桌面

上;

较b.试剂瓶口紧挨着

倾倒

多试管口;“塞倒放、口挨口、签向手、要放回”

量C.标签要朝着手心

d.盖好瓶塞.放回

原位,标签向外。

a.量液时,量筒放

平,倒入液体接近

刻度时,再用胶头

滴管逐滴滴入液体“一选、二平、三忌”

至刻度线。“一选”即选用合适的规格,以避免增大误差或多次量

b.读数时量筒必须取;

量取

定放平稳,视线与量“二平”即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三点'视线、刻度、

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凹液面最低处'一线;

最低处保持水平,“三忌”即忌用量简加热或量取热的液体;忌用量筒溶

读出液体的体积。解•、混和物质或作反应容器;忌用量筒长期盛放药品。

若仰视读数,则读

数偏小,若俯视读

数,则读数偏大,

拿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要认真。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防溅出。量少要用滴管

取,一捏二吸悬空滴。倒完液体即加盖,放回标签要朝外。

板书设计

第1课时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的取用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

“三不”原则、节约原则、处理原则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摄子2.粉末状:药匙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

1.滴加:滴管2.倾倒:试管3.量取:量筒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主要讲练结合,学生演练的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此课题是初

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引导全体学生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

不足之处学生对滴管的使用,量筒的测量等操作较差,可能是时间紧,学生练习的力度

还不够;个别学生操作不细心,不注意小细节,要鼓励学生对待科学要有严谨

的态度。

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给物质加热(重点)了解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知道加热的操作方法

2.连接仪器装置了解如何连接仪器

3.仪器洗涤掌握洗涤仪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家做饭时,有的用液化气加热,有的用电饭锅加热,有的用电磁

炉加热,还有的用木棒、桔秆等物质加热……『三前

在化学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给物质加热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质的加热

提出问题1.酒精灯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给物质加热时乂应注意什么呢?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酒精灯使用时注意事项

(1)三查看:③检查灯芯是否烧焦;酒精量不能少于1/4,不能多于2/3;实验后查看

灯帽是否盖好。

(2)三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3)一处理:酒精洒在桌面上着了火,要用湿抹布来盖灭即可

知识拓展酒精灯灯帽应该在灯熄灭后趁势将灯帽再提起一次,再盖好,以保持灯帽内外压

强一致,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灯帽。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I)给固体物质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以免冷凝水或生成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2)给液体物质加热:给试管里液体加热,将试管夹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大

拇指不要据在试管夹的短柄上,以防试管脱落;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c角;试管

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管口切勿朝向人.

知识拓展

①若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擦干后再加热,以免容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②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接触酒精灯灯芯,以免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③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要垫上石棉网。

探究点二仪器的连接

提出问题正确连接实验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中连接仪器应注意哪

些问题?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连接类

操作图示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把玻

璃管插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管,然后

入带孔'稍用力转动插入橡胶塞。

橡J凌寒

2.连接

玻璃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和胶皮

3.在容

: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胶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

器口塞

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

橡胶塞

4.检查

先把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于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出现,则说

装置的

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装置漏气。

气密性

知识拓展组装仪器一般按从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拆卸仪器时,一般先拆开各仪

器间的连接导管,然后由右到左、由上到下依次拆卸。

探究点三仪器的洗涤

提出问题I.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是怎样的?2.若玻璃仪器上有难溶性的物质如何洗涤?3.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恢倒废液f加热后的要冷却f用自来水荡洗f刷洗(转动或上下移

动试管刷)一清水洗一放指定位置晾干。

2.难溶物的洗涤

(I)油污: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涤剂洗涤,再用水洗。

(2)难溶性的氧化物、难溶性碱或碳酸盐:先加稀盐酸,再用水洗。

3.仪器洗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洗净的

试管可倒置在试管架上,晾干备用。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主要讲练结合,学生大胆的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怕脏或怕仪器破损,回避动手操作,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

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积分数

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会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

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

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

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

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曲轴M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5班魂坤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

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l/5o

【实验原理】汞+氧气义!超*氧化汞。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

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乂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型变+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水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枳怡好等十密团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枳。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为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缺

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探究点二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品、仪器,

设计装置进行实验呢?

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

原理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

装置火柴(点燃红磷时使用)。

②药品:红磷、水

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现象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

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其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烟”;五氧化二磷固体极

易溶于水不占有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而红磷燃烧过程中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使得

分析

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瓶内的水约是集

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工五氧化二磷

实验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结论

注意①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

事项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不到原剩余空气的体积的1/5,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偏小。

②装置必须密封: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集气瓶内氯气耗尽时,瓶内压强减小,

瓶外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枳减少,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冷却到室温时,才能打开弹簧夹,这是因为温度较高时

集气瓶内气体的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④插入燃烧匙的速度要快:插入燃烧匙的速度若是太慢,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会逸出,

所以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职会增大,会引起测量结果大于1/5。

⑤弹簧夹要夹紧:弹簧夹若是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使得最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会增大,从而使测量结果大于1/5。

⑥实验所用药品一般为红磷,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因为硫或木炭燃

烧后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均为气体),而生成的气体的体积会弥补反应所

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导致测显结果误差加大。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⑦集气瓶内

加入少量水的目的:迅速降温、吸收产生的白烟,防止燃烧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哪些性质?(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溶

于水)

2.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图吗?

归纳总结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氮气氧气稀有气二氧化

成分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碳CO2

N202

体积

78%21%0.94%0.03%0.03%

分数

知识拓展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比较稳定的,空气中二氧

化碳和水蒸气,因地区和气候而异。如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则水蒸气含量就大。

巧学妙记空气本是混合气,体积分数要记住;氮七八、氧二一(洋二姨),零点九四是“稀”

气;两个0.03,二氧化碳和杂气;计算、描述记清楚,莫与质量混一起。

探究点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种类可划分为什么?它们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纯净物混合物

概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由多种物质组成

特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性如熔点、沸点等

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如不能用固定的化学符号天表示

示氮气(N2)、二氧化碳

方(CO2)等

举氧气(。2)、硫(S)>—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糖水等

例氧化碳(CO)等

联汨人3分离、提纯4

混合物、"、纯净物

系混合

知识拓展1.混合物是各成分简单混合,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成分保持其原来的

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分离。

2.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通常说的纯净物是含杂质很少,纯度相对

较高的物质。

3.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这种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不能与物质的名

称混淆。例如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物质的名称,是一种纯净物,这里的“氧”“磷”是组成五

氧化二磷的两种元素,不是两种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常二瑞尸

孕的文字&送式:红崎♦辄气幽吟辄化硝

实舲结论:仪气的占空气体枳的]/5

发气的nMi:冷溶干水.化学性质稳定(或小支拈也拄)

二、空气的成分及含量

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到

成功之处

科学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

在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模仿设计,此实验是模拟科学家的实验,

不足之处

有部分学生进入误区。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了解氮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各

气体的用途

2.保护空气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染物的来源,知道防治

污染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每当看见那黑漆漆的烟从那粗大的烟囱内冒出时,每当看见汽车的

尾气时,每当看见垃圾堆

积如山的时候,你们是什么心情?

请同学们看看外面的天空我们如何去爱护它。

合作探究》

探窕点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提出问题空气中各成分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氧气:(1)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潜水、登山、航空等;(2)支持燃烧,可用于气焊、

炼钢、宇航等。

2.氮气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

(3)用途:

①用氮气做灯泡(经久耐用)或食品包装(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的填充气;

②液态氮气用于医疗手术(冷冻细胞,杀伤细胞,防止癌细胞扩散);

③用氮气制氮肥(人工固氮,工业制氨气

N2+3H2画缈2NH3)

3.稀有气体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用途:

①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②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红灯等;

③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④用氮气代替氢气填充气球,不会发生爆炸。

探究点五保护空气

提出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我们知道如何防止或控制空气的污染

呢?

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归纳。

归纳总结

1.空气的污染物: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烟尘。

2.污染源:化石燃料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

3.危害:

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

②影响作物的生长;

③破坏生态平衡;

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4.防治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改善环境状况;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

3.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霓虹灯

二、保护空气

1.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烟尘

2.危害: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

种草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

课堂讨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保护空气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

课题2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氧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氧气的密度与氧气的溶解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

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化介反应与氧化反应(重点)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介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你们知道

“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

(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

氧气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

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I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

氧气;在压强为lOlkPa时,氧气在一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一218℃时凝固成淡蓝色

雪花状的固体。

工、也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I)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最氧气。

⑵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

物质反应现象反应表达注意事项

(颜式

色、

态)

硫(1)在空气中燃硫+氧气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烧发出微弱的淡

(淡■二氧化

黄色蓝色火焰,(2)在

固氧气中燃烧发出硫

体)明亮的蓝紫色火

焰,(3)放出热量,

生成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碳+氧气为使木炭充分想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

(里

出白光,放出热・二氧化入瓶中

色固量,生成的气体能

体)使澄清的石灰水碳

变浑浊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铁+氧气(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2)铁丝的下端

(银烧、火星四射、放・四氧化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

白色出热量、生成黑色铺一薄层细沙,

固固体三铁

体)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

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

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

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

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I: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多变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

性。

(3)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

呼吸、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来考虑的;而氧

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免度来考虑的。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

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氧化反应一定

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是专指物质与氯气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氯气发生

的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i种形式。氧化反应中的氧包括氧气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

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课题3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实验室制取氧气(重点)了解实验室加热高猛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和原理

1.催化剂、催化作用(难点)了解二氧化锦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归纳认识催

化剂的概念与作用

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了解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3.分解反应(重点)知道分解反应特点,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4.氧气的工业制法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主要是分离液态空气

教学过程

精素导入。

“氧来乐”是养鱼伯伯的“救命药”,鱼塘内定期使用可避免鱼儿缺氧死亡。

【主要成分】过氧化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