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1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2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3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4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未能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充分理解。1.周桓王在位时(前720年—前697年),将王朝大权交给歌公,免去了郑庄公左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随即派人将王室的庄稼割走,后来也不再朝见天子。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度起先瓦解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井田制度走向崩溃

D.等级制度基本消逝【答案】B【解析】依据周桓王在位时间可判定此时为春秋时期,郑庄公公然对抗周天子,说明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及权力的继承等,题干涉及的是天子和诸侯的政治隶属关系动摇,解除A项;井田制被破坏涉及土地可以买卖流转,公田荒废,题干未提及这一层,解除C项;等级制度在春秋时期还存在着,解除D项。2.据记载,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时,王室与郑国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起用虢公,剥夺郑伯的权力,郑伯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这说明当时()A.等级制度的丢失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土地制度的崩溃

D.宗法制度起先瓦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王室与郑国交换质子,互不信任,后来王室与郑国交恶,由此可以看出王室与诸侯关系恶化,分封制破坏,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衰落,而不是丢失,解除A项;材料强调王权与诸侯之间权力的对抗,没有提到井田制,解除C项;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标记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用于权力与财产的继承,材料没有涉及,解除D项。02对宗法制理解不到位1.《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但到了殷商后期,“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反映出A.王位继承方式的变更B.禅让制度的深远影响C.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D.废长立幼陋俗的起先【答案】A【解析】依据《史记》记载商代中丁“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到了商朝后期,微子启和纣王之间,最终定为继承人的不是年长的庶子,而是年幼的嫡子,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可知材料反映了商代王位继承方式的探究和调整过程,A项正确;材料与选贤举能的禅让制无关,B项错误;《殷本纪》的这段记载反映了王位始终在王族内部进行,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本质未变,C项错误;从变更的结果来看,这种“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不是陋俗,D项错误。2.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告:“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终,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立太子是依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禅让制的尚贤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可知,最终晋武帝选立太子是依据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虽然天生痴愚,但因为是嫡长子,所以没有更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无论选择嫡长子还是贤子,都体现了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这不能使晋武帝确立最终的继承人;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晋武帝最终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确立继承人,不是禅让制的尚贤原则;C选项不是选立继承人的依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03对科举制作用识记有误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验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心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允公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肯定的公允公正,故选D项;科举考试不注意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解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与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因此并不能证明中心剥夺了宗室特权,故解除B、C项。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状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削减;两宋时宰相祖辈担当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当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淌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更,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名师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更,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04未理解内阁的性质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高校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起先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依据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驾驭票拟权力,但仍需听从君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需听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解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起先”一说也无法证明,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驾驭的,故C项错误。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高校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重要的表现,因此A项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宠信与否,不能取代六部,因此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内阁首辅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为失控。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肯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因此答案为B。错1.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2.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状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白内阁协助作用不大D.减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3.春秋曾国贵族曾公求墓葬出土编钟有铭文“(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及“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等。据此可知A.分封制度受到了肯定冲击 B.西周完成了政治中心南移C.南方曾国认同周王的权威 D.西周实现了对边疆的限制4.公元前681年,齐桓公被周天子任命为东部国家的“伯”。在先秦“伯”与“霸”相通,本义是兄长。假如说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那么“霸”就是诸侯之长。材料反映出A.周王的权力得到加强 B.宗法分封秩序进一步强化C.礼治的内核依旧存在 D.周天子的统治彻底瓦解5.西周时,以军礼来规范和制约军事行动,军礼详细表现为征讨不义,以礼、仁、信为原则等;但以春秋中期为界,斗争观念渐渐转变为提倡诡诈权变的“兵以诈立”。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受到挑战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兼并斗争频繁发生 D.社会习俗发生异变6.有学者认为:“依据科举制度造就绅士集团的理论,北宋应当形成一个稳定的、与国家权力有亲密关系的绅士阶层。但是到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反而增加了统治集团与士绅集团之间的隔阂,扩大了国家与社会的脱节。”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A.激化了宋朝的阶级冲突 B.影响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C.在宋朝时走向山穷水尽 D.促使士绅阶层成为社会主体7.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 B.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 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旺盛发展8.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学问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探讨风气9.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这说明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 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C.科举成为进身高官重要途径 D.选官制度日益完善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A.废除丞相违反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11.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心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表中呈现的变更反映了学校名称朝代入学资格国子学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唐朝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A.学问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 B.科举制度促进教化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 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12.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科举制类别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乡试中的排名每提高10%增加8.3%考取举人的年龄每增加一年下降4.8%A.公允公正选拔人才 B.立足提高官员素养C.加强社会的流淌性 D.任用官员不重资格13.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折服的土地上。这一变更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政治纷争 B.强化了封国国君的权力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促进了官僚体制的形成14.从春秋后期起先,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C.周王室起先丢失天下共主地位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15.明代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不去内阁。据记载,万历皇帝24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160余年没有召见大臣。皇帝与阁臣间的联系只能依靠太监,使得太监得以上下其手,从中弄权。这反映出明代政治A.宦官专权加速政治腐败 B.高度集权导致大权旁落C.皇帝腐朽减弱中心集权 D.内阁失去中枢机构地位答案解析1.B【解析】依据材料“周太王……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并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材料中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此方式,表明王位继承制度还未成熟。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而不是分封制度,A错误;此时选择继承人的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兄终弟及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D错误。故选B。2.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我们发觉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当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解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更的数据,B选项解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协助作用没有必定的联系,C选项解除。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学问的精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学问迁移实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精确把握。3.C【解析】编钟上的铭文反映的是曾国作为诸侯国追随周昭王南征,说明曾国认同了周王的权威,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曾国作为诸侯国随周昭王南征,是分封制巩固的表现,没有体现分封制受到冲击,解除A;周昭王南征并不代表西周政治中心南移,也不能证明西周实现对边疆的限制,解除BD。故选C。4.C【解析】齐桓公“伯”的地位要得到周天子的任命和认可,说明原有的礼乐制度的内核还存在,故先C;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之一,他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减弱,弱化了宗法分封秩序,解除AB;“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肯定,解除D。故选C。5.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以来军礼的破坏体现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因此B选项正确;儒家思想是春秋晚期孔子创立的,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斗争观念的变更,并未强调兼并斗争的频发,也和社会习俗范畴不同,C、D选项错误。故选B。6.B【解析】依据“科举制度反而增加了统治集团与士绅集团之间的隔阂,扩大了国家与社会的脱节”可知,材料说明科举制没有起到亲密统治集团与士绅集团的作用,造成国家与社会的脱节,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故选B;材料反映科举制没能起到亲密统治集团与士绅集团的作用,并非阶级冲突激化,解除A;C不符合史实,解除;材料无法体现士绅阶层成为社会主体,解除D。7.B【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科举制度虽然形成在李唐,但在草创时期不行避开地保留了部分魏晋以来的荐举制度的弊病,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不符合科举制的特征,解除;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解除。故选B。8.B【解析】宋代科举中限制势家与孤寒竞争、在考试程序上更加科学,而且更加注意学问才能,这些规范措施和评价标准客观有助于提升用人取士的信度,B正确;科举制的科学规范与基层官员地位提升无关,解除A;宋代科举考试注意“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明显不能推动词曲发展,解除C;科举取士目的仍旧是选拔官员,而非科学探讨,解除D。9.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渐渐增多,这说明科举成为进身高官的重要途径,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庶族地主地位的变更和文化发展的内容,A、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科举出身的宰相的比重变更,并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更,D选项错误。故选C。10.B【解析】“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说明明代内阁不是中心一级的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运行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废除丞相违反了潮流,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吏治败坏,故C错误;材料和思想批判无关,故D错误。11.B【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对比唐朝,宋朝中心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均有所放宽,即面对社会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这是科举制促进教化发展的重要表现,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入学资格的放宽,与学问分子参政没有关系,解除A;材料中的变更有利于打破特权阶层对入学权的垄断,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等级秩序走向瓦解,解除C;材料未涉及理学地位确立的问题,解除D。12.C【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