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第I卷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赎刑是我国古代法律规定的犯人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的制度。这项制度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礼乐制度的破坏 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集权的强化 D.耕战思想的萌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犯人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并且这一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礼乐制度的破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事情,且材料信息未涉及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用财务抵刑罚现象增多,但未涉及战争军事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战国时期,游侠作为士阶层中尚武的特殊社会力量,活跃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司马迁认为“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而班固认为其“下逾上,贱凌贵”、“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以不容于诛”。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主流思想的演变 B.个人旨趣的区别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游侠作为士阶层中尚武的特殊社会力量,活跃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司马迁认为‘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而班固认为其‘下逾上,贱凌贵’、‘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以不容于诛’。”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游侠作为士阶层中尚武的特殊社会力量,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汉朝的司马迁对游侠持有较为正面的看法,他认为游侠虽然行为上可能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正义观念,但他们的言行一致,讲究诚信,行动果断,对承诺负责。而东汉的班固认为其以下犯上、等级不分,作为普通百姓,确擅自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罪行严重。结合所学,汉朝时期,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儒家观念倡导诚信、道义、等级尊卑等,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班固,对其评价都受到了儒家观念的影响,因此主流思想的演变影响了对游侠的评价,A项正确;个人旨趣的区别、学术观点的分歧、生活态度的不同并非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应考虑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3.下表为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处最可能是()时期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甲08510乙15701丙17142丁246322A.史前 B.先秦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从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来看,甲处的“古墓葬”和“石窟寺及石刻”数量较多,且其他类型较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为宗教盛行,石窟寺院和墓葬文化较为突出,因此甲处最有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史前时期的文物以遗址为主,排除A项;先秦的遗址、古墓较为丰富,排除B项;明清以古建筑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政府力图缓解安史之乱后的财政危机B.赋税征收手段具有灵活性C.税收制度强化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通过观察图片及文字说明,并结合所学可知,“722年”是唐朝初期,地方政府专门安排官员,负责将均田制下农民收缴的庸调,“折纳”成银上交朝廷,可反映出当时赋税征收方式灵活,B项正确;当时尚未爆发安史之乱,排除A项;庸的征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岭南道怀集地区(今广东地区)百姓交税情况,不能得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5.“特奏名”制度,指的是政府对科考多次落第者,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北宋实行“特奏名”,对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士人特别优待。北宋政府此举旨在()A.应对政权的外部压力 B.规范官员选拔的程序C.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 D.解决冗官冗兵的弊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北宋实行‘特奏名’,对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士人特别优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辽、西夏等政权对北宋边境构成威胁。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地处边境,对这些地区的士人特别优待,通过“特奏名”给予他们入仕机会,可以增强这些地区士人的向心力,从而有助于巩固边境地区的统治,应对来自外部政权的压力,A项正确;“特奏名”制度本身是对科考多次落第者的一种特殊恩赐,是在正常科举制度之外的补充,与规范官员选拔程序并无直接关系,它更多的是一种特殊的安抚手段,排除B项;“特奏名”制度优待的是特定地区的士人,重点在于地域因素(边境地区),与重文轻武国策的联系不紧密,其主要目的不是体现重文轻武国策,排除C项;“特奏名”制度会增加官员数量,与解决冗官冗兵的弊端背道而驰,它不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有其他政治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6.明初规定地方主要官员的更调之制是“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嘉靖四年,规定省级官员“就于本省及附近省份转迁,不必骤更数易,以致奔走废事”。这项规定的变化有利于()A.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压制地方的割据力量C.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D.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至嘉靖四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初规定地方主要官员南北对调,嘉靖四年规定省级官员在本省或附近省份转迁,减少了地方官员的调动频率和调动范围,有利于关于处理政务,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C项正确;A项“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明初规定地方主要官员南北对调的影响,与嘉靖四年的规定不一致,排除A项;明朝通过废行省,设三司压制地方割据力量,官员的调动与压制割据力量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官员的调动属于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7.中法战争期间,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法兵业已开衅,按照公法,各国商人不得私济法船,各国在中国境内电报公司不得用暗码代法传报”。经此照会后,除日本外,其他中立国对法国军舰的接济大大减少了。这说明当时()A.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B.近代外交观念已影响到中国C.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D.日本想乘机对中国发动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法战争期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依据公法要求各国商人不得私济法船,各国在中国境内电报公司不得用暗码代法传报,这表明中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已经开始运用国际公法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说明近代外交观念已对中国产生影响,B项正确;公法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不能随意摆脱,而且随意摆脱公法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也不符合国际交往的原则,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经此照会后,除日本外,其他中立国对法国军舰的接济大大减少了,这说明公法并非形同虚设,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想乘机对中国发动侵略,没有相关的表述和暗示,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为湖南湘乡县的祠堂修建数量曲线图。曲线甲处反映出()A.社会习俗的改良 B.基层治理的完善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汉族官僚的崛起【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0-1900年间(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从时间轴来看,1700年到1900年期间,曲线甲处祠堂修建数量增多,结合缩所学,1851年到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为镇压太平军,清政府重用了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而祠堂不仅是祭祀的场所,更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汉族官僚的崛起也推动了湖南湘乡县的祠堂修建数量的增加,D项正确;如果是社会习俗改良,通常会减少对传统祠堂修建的重视,不会导致修建数量的增加,排除A项;基层治理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建设上,还通过自治与层级化治理、复杂而灵活的组织结构、多元治理体系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成效,与祠堂修建数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排除B项;1850-1900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经济未发生大的发展和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9.自1935年末,蒋介石指示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后,南京国民党方面曾通过多条渠道和中共联系。蒋介石与国民党方面对中共政策的调整说明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C.苏联支持国共两党进行和谈 D.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末(中国)。据题干“自1935年末,蒋介石指示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后,南京国民党方面曾通过多条渠道和中共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矛盾加剧,国民党通过一些途径与中共接触,推动了国共由对抗逐步转向合作,外部环境推动了两党关系的改变,这说明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B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并不能直接看出苏联的态度,且材料的主旨与此无关,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渐失民心,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指示,“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要求全党学习合法的和议会斗争。该指示发出的时间最有可能在()A.1924.01—1927.07之间 B.1937.07—1941.01之间C.1945.10—1946.06之间 D.1949.01—1949.04之间【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共双方展开了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内问题。然而,在谈判破裂之后,内战很快爆发。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共曾一度尝试通过合法和议会斗争解决问题,直到形势恶化,C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参与了国民党的改组,并在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此时武装斗争仍然是主要形式之一,尚未出现明确向非武装和议会斗争转变的迹象,排除A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尽管存在一定的政治斗争,但武装斗争依然是最主要的斗争形式,排除B项;1949年已经接近解放战争尾声,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全党学习合法和议会斗争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1.毛泽东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这表明在当时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中()A.急需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凸显C.“苏联模式”受到普遍质疑 D.产生了“以苏为鉴”的认识【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属于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毛泽东认为苏联工业化道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表明在当时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中产生了“以苏为鉴”的认识,D项正确;材料中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没有体现急需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中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没有体现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排除B项;材料中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没有体现“苏联模式”受到普遍质疑,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八一七公报》中,美国政府承诺:“它不寻求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及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但是其依然坚持长期对台军售。下表为美国对台军售额统计表(亿美元)。注:数据源自美国国会研究处研究员简淑贤著《台湾:1990年以来主要美国对台军售》和中国国防大学孙凤刚著《1979—2000年美国对台军售清单》,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归纳、总结。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美国对台军售额统计表(亿美元)A.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优势得到维系 B.“九二共识”在台湾受到巨大冲击C.对台军售成为遏制中国的主要手段 D.增加了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难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推断出准确时空是:中美建交后至今(中国、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承诺减少对台军售但并未履行承诺,依然坚持长期对台军售。据此可知,美国的行为干涉了中国内政,增加了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难度,D项正确;美国对台军售与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优势无直接关联,因为美国卖给台湾武器,这个做法本身不能加强美国自身的军事实力或者削弱中国的军事实力,从而使得美国对中国在军事方面保持优势,排除A项;B项“九二共识”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美国对台军售不会使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相反,许多台湾同胞热切地想要回到祖国,排除B项;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手段并非对台军售,美国遏制中国的手段包括经济制裁、贸易壁垒、政治压力等多种方式,而军售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不能称为主要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图为1960—2020年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图。图示中的存量变化反映出()A.改革开放事业呈蓬勃发展之势 B.国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化C.“一带一路”战略获得邻国的认可 D.党对内外形势的判断和应对有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2020年(中国)。从图中可以看到,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在不同时间段有显著变化,尤其在2000年后有明显增加,这反映出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对国际形势的反应,D项正确;1960年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排除A项;国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化与1960年代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带一路”战略获得邻国的认可不符合题干1960年到2020年的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14.罗马法规定“海运借款契约却是以这样的方式订立的:只有船在约定时间内平安返回,债权人才能请求偿还借款。如果条件未成就,那么,借款契约也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在处理借款契约产生民事诉讼案件时,罗马法()A.考虑“不可抗拒力”的因素 B.特别倾向于保护债务人的权益C.限制了奴隶主解释法律的权力 D.有利于形成公平的契约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古罗马)。据题干“海运借款契约是以这样的方式订立的:只有船在约定时间内平安返回,债权人才能请求偿还借款。如果条件未成就,那么,借款契约也就不存在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规定体现了罗马法在处理借款契约时考虑了“不可抗拒力”的因素,即如果船只未能平安返回,可能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这种情况下债务人不需要偿还借款,A项正确;题干中的规定并没有特别倾向于保护债务人或债权人的权益,排除B项;题干中的规定并未涉及奴隶主解释法律的权力,排除C项;虽然罗马法有利于形成公平的契约关系,但题干中的规定更直接地体现了对不可抗力因素的考虑,排除D项。故选A项。15.《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又将这些国家描述为“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据此可推知()A.当地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B.中华文化开始传入当地C.安息继承发展了波斯文化 D.西汉与安息关系很密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西汉与安息有了交流,据所学知识,西汉武帝时期张骞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安息的社会状况,说明中华文化早就已经传入当地,B项表述不正确,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与安息文化的交流问题,不是与波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州作为清代前中期工商业城市的典型代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治。诸如,商人违反会规时,首先要在会馆、公所内部进行处罚,惩罚方式主要有财产和名誉方面的处罚。苏州小木业公所规定,对于不交行规钱私自开业者,依照行规加倍处罚。当内部处罚没有达成目的时,一般会“禀官究治”。政府实行“废除匠籍”、“禁止行户当官应差”等政策,使得行会组织方式由原来的“编审行役制”向“会馆、公所制”转变。苏州地区完成这一转变的时间是在16—18世纪之间。在清代前中期,苏州民间慈善组织众多,有普济堂、育婴堂、恤嫠会、清节堂、义塾、惜字会等团体。这些慈善组织在苏州的社会保障中起着巨大作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苏州潮州会馆的碑记中有姚姓“客长”的署名,此“客长”当是外地商人的代表,可以用来管束客籍商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重建渡僧桥碑记》记载了布商程允隆等捐白金于县,兴修渡僧桥之事。材料二1.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是特许状的最基本内容,特许状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使中世纪英国城市市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与认可。2.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为市民提供个人的法律安全保证,反对任意的封建管辖权。3.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6.确认城市享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7.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和行政管理权。某些特许状,授予市民选举城市官员的权利。——摘编自栾爽、刘旺洪《论英国城市自治与近代宪政制度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中期苏州的民间组织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能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与清代前中期苏州城市自治存在的差异。【答案】(1)经济管理职能及影响:会馆和公所通过行业自律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工商业发展。社会保障职能及影响:慈善组织提供救助和福利,帮助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管理职能及影响:民间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我管理和监督,减少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市政管理职能及影响:会馆和公所参与市政建设与管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2)自治的基础力量不同: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而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城市自治则主要依赖于地方宗族力量;自治的组织形式不同: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而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城市自治组织则相对分散且不统一;自治的程度和独立性不同:英国的城市自治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而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城市自治则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自治的具体职能和影响不同: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涉及土地保有权、获得特许状、赎买自由、选举官员、出席议会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治体系。而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城市自治主要依靠民间组织如会馆、公所、慈善组织等承担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职能,虽然也有一定的自治,但与英国的自治体系相比显得较为简单和有限。【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前中期(苏州)。据材料一“商人违反会规时,首先要在会馆、公所内部进行处罚”可得出“经济管理职能及影响:会馆和公所通过行业自律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工商业发展”;据材料一“ 苏州民间慈善组织众多,有普济堂、育婴堂、恤嫠会、清节堂、义塾、惜字会等团体”可得出“社会保障职能及影响:慈善组织提供救助和福利,帮助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据材料一“ ‘客长’当是外地商人的代表,可以用来管束客籍商人”可得出“社会治安管理职能及影响:民间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我管理和监督,减少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据材料一“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重建渡僧桥碑记》记载了布商程允隆等捐白金于县,兴修渡僧桥之事”可得出“市政管理职能及影响:会馆和公所参与市政建设与管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英国与清代前中期苏州。据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与清代前中期苏州城市自治在基础力量、组织形式、自治程度和具体职能等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可以从自治的基础力量不同: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而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城市自治则主要依赖于地方宗族力量,这意味着英国的城市自治更多地是由市民自主组织和参与,而苏州的城市自治则更多地受到宗族的影响;自治的组织形式不同: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而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城市自治组织则相对分散且不统一,这表明英国的城市自治有更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分权机制,而苏州的城市自治则显得较为松散;自治的程度和独立性不同:英国的城市自治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而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城市自治则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这意味着英国的城市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较高的独立性,而苏州的城市自治则受到官方的较多干预和控制;自治的具体职能和影响不同: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涉及土地保有权、获得特许状、赎买自由、选举官员、出席议会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治体系。而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城市自治主要依靠民间组织如会馆、公所、慈善组织等承担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职能,虽然也有一定的自治,但与英国的自治体系相比显得较为简单和有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2年梁启超就晚清知识界思想认知变化的情形作过精彩的描述:十年前,闻西学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变法者起,则不骇西学而骇变法矣;十年以前,闻变法而骇者比比然也(王安石变法,为世诟病,数百年来,变法二字,为一极不美之名词。若于十年前在京师尤习闻此言,今则消灭久矣),及言民权者起,则不骇变法而骇民权矣;一二年前,闻民权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革命者起,则不骇民权而骇革命矣。今日我国学界之思潮,大抵不骇革命者,千而得一焉;骇革命不骇民权者,百而得一焉,若骇变法、骇西学者,殆几绝矣。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知识界思想认知的变化”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答案】论题:时代变迁推动了晚清知识界思想认识的变化。阐述:时代变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晚清时期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时代变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知识界的思想变化。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冲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内忧外患。洋务思想在晚清前期占据了主导地位。洋务派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在于技术层面,因此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增强国家的实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晚清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如兴办近代工业、建设新式军队等。然而,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这也促使晚清知识界开始反思和寻求新的思想出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思想逐渐兴起。维新派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而忽略了政治制度的改革。他们主张变法维新,即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积极倡导君主立宪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维新变法最终未能成功。但维新思想的出现,标志着晚清知识界在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进步,他们开始认识到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维新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晚清知识界进一步反思和探索。在这一背景下,革命思想逐渐成为主流。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幸福。孙中山等革命领袖领导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虽然辛亥革命并未完全实现革命派的理想,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时代变迁是推动晚清知识界思想认识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政治动荡、社会危机西学东渐、民族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晚清知识界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无论是由开始的反思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局限性,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器物),还是到积极倡导思想启蒙(变法维新)和变革图强(民主革命),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呈现的是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思想界的变化。题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知识界思想认知的变化”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根据材料“十年前,闻西学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变法者起,则不骇西学而骇变法矣;十年以前,闻变法而骇者比比然也(王安石变法,为世诟病,数百年来,变法二字,为一极不美之名词。若于十年前在京师尤习闻此言,今则消灭久矣),及言民权者起,则不骇变法而骇民权矣;一二年前,闻民权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革命者起,则不骇民权而骇革命矣。今日我国学界之思潮,大抵不骇革命者,千而得一焉;骇革命不骇民权者,百而得一焉,若骇变法、骇西学者,殆几绝矣。”可得出论题时代变迁推动了晚清知识界思想认识的变化。其次,围绕所拟论题进行阐述,阐述从当时时代背景内忧外患角度进行,举例说明,如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最后总结:综上所述,时代变迁是推动晚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货车司机雇佣劳动合同
- 2024汽车制造商关于新型汽车零部件采购的合同
- 夜间交通指示照明合同(2篇)
- 2024桥梁工程桥梁检测与评估承包合同样本2篇
- 2024年鸡蛋供货商协议
- 数字健康服务推广协议
- 土地居间合同1
- 16-2《登泰山记》(说课稿)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
- 2《观察蜗牛的反应》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湘科版
- 能源行业设备采购合同
- 《城市环境污染》课件
- 广西崇左凭祥海关缉私分局缉私辅警招聘笔试真题2023
- 食材质量控制方案
- CNC技理考(含答案)
- 员工互评表(含指标)
- 小收纳大世界-整li与收纳(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知到智慧树答案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1单词背诵(不带音标)
- 餐厅清洁与打扫服务合同范本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含答案)
- 孕产妇高危五色管理(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