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国学经典故事征文_第1页
中学生国学经典故事征文_第2页
中学生国学经典故事征文_第3页
中学生国学经典故事征文_第4页
中学生国学经典故事征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国学经典故事征文TOC\o"1-2"\h\u5999第一章:诸子百家 1319691.1 113101第二章:历史故事 213653第三章:成语典故 3299301.1.1成语出处 311381.1.2成语故事 3188661.1.3成语寓意 4169861.1.4成语出处 4213381.1.5成语故事 4294051.1.6成语寓意 447351.1.7成语出处 461541.1.8成语故事 4320751.1.9成语寓意 4169731.1.10成语出处 5208971.1.11成语故事 547441.1.12成语寓意 59563第四章:诗词佳话 517853第五章:名篇选读 63514第六章:儒家故事 724391第七章:道家故事 816200第八章:法家故事 9280911.1.13背景 9209101.1.14变法内容 920171.1.15变法效果 10284931.1.16背景 10190511.1.17喻法故事 10139841.1.18喻法意义 1092871.1.19背景 109431.1.20《法经》内容 10283661.1.21《法经》影响 11189731.1.22背景 11307471.1.23《吴起兵法》内容 11114111.1.24《吴起兵法》价值 116468第九章:名家故事 119366第十章:神话传说 13第一章:诸子百家1.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被誉为“复圣”。二人之间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教育颜回,言传身教,使颜回成为一位品德高尚、智慧卓越的学者。一日,颜回请教孔子:“老师,仁者之道,究竟为何?”孔子答道:“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回领悟,自此以仁爱之心待人,成为众人敬仰的楷模。第二节:孟子喻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主张仁政,提倡人性本善,其思想深刻,影响深远。孟子曾以一则故事喻示义之重要。故事曰:一人渡河,船夫索要过高船费,此人拒绝支付。船夫愤怒,将其推入水中。孟子曰:“此人为财,不仁;船夫为义,不智。”孟子认为,义者,人心之所向,道德之所归。人应追求义,而非solely追求财富。第三节: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其文章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鲲鹏、蜩与学鸠三个寓言故事,阐述大小之辨、寿夭之论。鲲鹏展翅九万里,蜩与学鸠望尘莫及。庄子认为,大小各有其道,人应顺应自然,各得其所。学鸠虽小,但能逍遥自在,亦为人生一大乐事。第四节:墨子兼爱非攻墨子,名翟,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平等、公正、和平的社会秩序。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道也。”墨子认为,兼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非攻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应有的相处之道。墨子提倡节用、反对奢侈,主张以兼爱非攻的原则治理国家,以实现天下太平。第二章:历史故事第一节: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历史故事。相传,在尧舜时期,洪水肆虐,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尧帝派遣大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但鲧采取了堵塞的方法,未能成功。大禹继承父志,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开凿渠道,使洪水得以顺利导入大海。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他身先士卒,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的艰苦奋斗,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为人民创造了安居乐业的条件。第二节: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愚公决定带领子孙们一起努力,将这两座大山移走。尽管周围的人们嘲笑他的决定,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一代又一代地努力。最终,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了两位大力神,将这两座大山移走,实现了愚公的愿望。第三节:岳飞抗金岳飞抗金,是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故事。岳飞,字鹏举,南宋名将,以忠诚、勇敢、正直著称。在南宋时期,金国侵犯中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金,屡次击退金军的进攻,收复了大片失地。但是在岳飞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因秦桧等奸臣的陷害,被宋高宗赵构召回京城,最终被秦桧以谋反的罪名秘密处死。岳飞的英勇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第四节:文天祥就义文天祥就义,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历史故事。文天祥,字宋瑞,南宋末年文学家、政治家、抗元名将。在元朝侵犯南宋时期,文天祥率领义军抗元,失败被俘。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文天祥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他在临刑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信仰的坚守。文天祥的英勇事迹,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第三章:成语典故第一节:杯弓蛇影1.1.1成语出处“杯弓蛇影”出自《汉书·陈遵传》。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陈遵在一次宴会上,误将酒杯中的弓影误认为是蛇,因此心生恐惧,导致病情加重。1.1.2成语故事陈遵,字子云,西汉末年人。他性格开朗,喜好交友,因此家中常常高朋满座。一天,陈遵在家中设宴款待朋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谈笑风生。此时,陈遵突然发觉酒杯中映照着一把弓的影子,他误以为是蛇,顿时吓得面色苍白,心跳加速。陈遵本就体弱多病,这样一来,病情更加严重。后来,有人告诉他那只是弓的影子,陈遵这才放下心来。1.1.3成语寓意“杯弓蛇影”寓意人们因疑神疑鬼而引起的恐慌和误解。第二节:对牛弹琴1.1.4成语出处“对牛弹琴”出自《庄子·秋水》。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琴师对着牛弹奏高雅的乐曲,结果牛毫无反应。1.1.5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琴师名叫公明仪。他擅长弹琴,精通音律。一天,他在野外看到一头牛,心想:“这头牛如果听到我弹琴,一定会很高兴。”于是,公明仪拿起琴,对着牛弹奏了一曲高雅的乐曲。但是牛对这优美的乐曲毫无反应,依然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感到很失望,感慨地说:“对牛弹琴,真是白费力气。”1.1.6成语寓意“对牛弹琴”寓意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对不感兴趣的人谈论感兴趣的事情,都是徒劳无益的。第三节:画蛇添足1.1.7成语出处“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王举行宴会,规定谁先画出蛇的人可以得到一壶酒。有人画蛇速度很快,但又觉得不满意,于是给蛇添上了脚,结果失去了赢酒的资格。1.1.8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王举行宴会,规定谁先画出蛇的人可以得到一壶酒。众宾客纷纷挥毫泼墨,争相作画。其中一人画蛇速度最快,但他觉得自己的画还不够完美,于是给蛇添上了脚。就在这时,另一个人完成了画作,拿起酒壶便要喝酒。众人告诉他:“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添上脚,这画就不对了。”那个人笑着说:“我画的是蛇,不是添脚的蛇。”于是,他拿起酒壶,一饮而尽。1.1.9成语寓意“画蛇添足”寓意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破坏了原来的好。第四节:滥竽充数1.1.10成语出处“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难一》。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竽声,于是有许多人为了迎合宣王,纷纷吹竽充数。1.1.11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竽声。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乐队,其中有许多人并不会吹竽,只是滥竽充数。有一天,齐宣王病了,乐队中的南郭先生趁机逃跑。齐宣王康复后,发觉乐队中少了南郭先生,便询问原因。有人告诉他:“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他是滥竽充数的人。”齐宣王恍然大悟,从此不再喜欢听竽声。1.1.12成语寓意“滥竽充数”寓意指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是混日子的人。第四章:诗词佳话第一节:李白醉写《将进酒》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嗜酒如命,其诗多豪放、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一日,李白与友人相聚,酒酣耳热之际,忽生吟咏之兴,遂挥毫泼墨,醉写《将进酒》。诗中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沧桑,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此诗流传千古,成为李白诗歌中的佳作。第二节:杜甫咏怀古迹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沉郁顿挫,关注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一次,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感慨万千,遂作《咏怀古迹》。诗中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古迹的沧桑与美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此诗借古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第三节:白居易与《琵琶行》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其诗通俗易懂,关注民生。一次,白居易在长安城外偶遇一位弹琵琶的女子,感慨其技艺高超,遂作《琵琶行》。诗中云:“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瑟瑟凤钗寒。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琵琶女的技艺和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此诗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第四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其诗简洁明快,意境优美。一日,王之涣登鹳雀楼,远眺黄河之水,心生感慨,遂作《登鹳雀楼》。诗中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壮阔的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第五章:名篇选读第一节:《论语》六则《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汇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以下是《论语》中的六则名言,以供读者品味:(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愚者见之而惑。第二节:《大学》之道《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以下是《大学》之道的主要内容:(1)明德至善:修身之道在于明明德,至于至善。(2)格物致知:通过观察事物,探究事物本质,达到真知。(3)诚意正心:真诚地面对自己,端正心态。(4)修身齐家:修养自身,使家庭和睦。(5)治国平天下: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第三节:《中庸》之教《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中道,以下是《中庸》之教的主要内容:(1)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2)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3)慎独:在独处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4)至诚无息:真诚地对待自己,永远不息。(5)明善诚身:明白善良,诚实面对自己。第四节:《孝经》大意《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孝道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以下是《孝经》的大意:(1)孝道:尊敬父母,关爱亲人。(2)孝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3)孝悌:尊敬兄长,友爱兄弟。(4)孝行: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5)孝思:思念父母,关心亲人。第六章:儒家故事第一节:曾子杀猪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以孝道著称。一日,其妻出门,小儿跟随其后哭闹不止。为安抚小儿,其妻承诺回家后杀猪给他吃。待妻子归家,曾子立即准备杀猪。其妻以只是哄孩子为由,不同意杀猪。曾子却坚定地说:“孩子无判断力,会以父母的言行作为榜样。如果我们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于是,曾子果真杀猪,践行了诺言,体现了儒家的诚信之道。第二节:子路负米子路,孔子的弟子,以孝道闻名。在古代,米是贵重的粮食。子路家贫,但其母卧病在床,需要滋补。为了给母亲补身子,子路每天从远处背米回家。他不辞辛劳,往返于山间小道,风雨无阻。子路的孝心感动了邻里,成为儒家孝道的典范。第三节:颜渊好学颜渊,孔子的弟子,以好学著称。颜渊家境贫寒,但他志在求学,不慕富贵。一日,孔子问颜渊:“你为什么总是饿着肚子?”颜渊回答:“我努力学习,忘记了吃饭。”孔子又问:“你为什么总是面带菜色?”颜渊回答:“我思考问题,忘记了洗脸。”颜渊的勤奋好学,成为儒家勤学不辍的楷模。第四节: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儒家大师,主张仁政。一日,孟子前往梁国,见到梁惠王。惠王问孟子:“您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利于我国的事情呢?”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君以仁义治国,民以仁义行事,国家自然昌盛。”孟子以仁义为核心,论述了治国之道,展现了儒家仁政的理念。第七章:道家故事第一节:老子骑牛出关在古老的华夏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道家先贤的传说。其中,老子骑牛出关的故事,尤为脍炙人口。据《道德经》记载,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曾担任周朝的图书管理员,因见周室衰微,遂决定离开。他骑着一头青牛,出了函谷关,意图隐居。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深知老子学识渊博,欲留其在关内讲学。尹喜向老子请教治国之道,老子遂以《道德经》五千字相赠。尹喜得书,如获至宝,于是放老子过关。老子骑牛出关,寓意着道家思想的传播。此后,老子不知所终,其学说却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第二节:列子御风而行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今河南郑州)人,是老子的再传弟子。列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传说列子修炼得道,能够御风而行。一次,列子与朋友相聚,约定三天后见面。到了约定的日子,列子果真乘着风,从天而降,出现在朋友面前。众人惊叹不已,称之为“神仙”。列子御风而行,传达了道家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他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累,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第三节:庄子梦蝶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学说,充满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庄子·齐物论》中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醒来后,庄子陷入沉思:我是庄子,还是蝴蝶?是庄子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子?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生死、梦幻的哲学思考。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生死、梦醒之间并无绝对界限。庄子梦蝶,启示人们要以平等、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第四节:鬼谷子下山鬼谷子,原名王诩,战国时期楚国人,是道家学派的著名人物。鬼谷子精通兵法、养生、预测等技艺,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孙武、张良等人。传说鬼谷子曾隐居在鬼谷山(今湖北随县),修炼得道。一天,鬼谷子得知山下战事不断,民不聊生,遂决定下山拯救苍生。鬼谷子下山后,运用所学技艺,指导弟子们协助各国诸侯,平定战乱,使天下逐渐恢复和平。鬼谷子的下山,展示了道家学说关注民生、追求和平的精神。在这些道家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先贤们追求真理、传播智慧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故事,既充满了神秘色彩,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录第八章:法家故事第一节:商鞅变法1.1.13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纷争之中,国内政治腐败,法制混乱。秦孝公为了振兴国家,寻求强国之路,决定任用商鞅进行变法。1.1.14变法内容(1)土地改革:商鞅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将土地重新分配,使农民有田可耕,增加了国家的粮食产量。(2)奖罚制度:商鞅设立严格的奖罚制度,鼓励农民生产,对懒惰者进行惩罚,对勤劳者给予奖励。(3)军事改革:商鞅改革军队制度,实行军功爵位制,鼓励士兵在战争中立功。(4)法律制度:商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1.1.15变法效果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第二节:韩非子喻法1.1.16背景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著名法家思想家,他的学说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1.1.17喻法故事(1)韩非子以“郑人买履”的故事,说明了法律的重要性。故事中,郑人因鞋子不合脚而退货,商家却以没有法律规定为理由拒绝退货。韩非子认为,这正是法律不健全的表现。(2)韩非子还以“楚人食盐”的故事,阐述了法律的公平性。故事中,楚人因食盐过多而生病,医生建议他减少食盐摄入。楚人却认为,既然法律没有规定,他就可以随意食用食盐。韩非子认为,这是法律不公平的表现。1.1.18喻法意义韩非子的喻法故事,旨在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公平性,认为实行法治,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第三节:李悝法经1.1.19背景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法家思想家,他总结了魏国变法的经验,撰写了《法经》一书,为后世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1.1.20《法经》内容(1)法律原则:李悝提出“法者,国之权衡也”,强调法律的权威性。(2)法律体系:李悝将法律分为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类别,构建了完整的法律体系。(3)法律实施:李悝主张严格执法,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1.1.21《法经》影响《法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初步形成,对后世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四节:吴起兵法1.1.22背景吴起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军事家,他总结了战争经验,撰写了《吴起兵法》一书,为后世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财富。1.1.23《吴起兵法》内容(1)战略思想:吴起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重要性。(2)战术原则:吴起提出“兵贵神速”,“避实击虚”等战术原则,为后世军事家所借鉴。(3)军队管理:吴起强调军队纪律,认为“军纪严明,战无不胜”。1.1.24《吴起兵法》价值《吴起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瑰宝,对后世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九章:名家故事第一节:扁鹊治病扁鹊,春秋时期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其医术高超,能洞察疾病之源,辩证施治,救人无数。一日,魏文侯宴请扁鹊,宴席间,文侯突然感到胸口疼痛,面色苍白。扁鹊见状,立刻上前诊断,发觉文侯病情严重,便道:“大王,您病在腠理,若不及早治疗,病情将恶化。”文侯疑惑地问:“扁鹊,我身强体壮,如何会有病?”扁鹊答道:“大王,疾病有潜伏期,此时虽无症状,但病情已深入腠理。若不及早治疗,病情将恶化,恐危及生命。”文侯信以为真,便让扁鹊为其治疗。扁鹊用针灸、草药等方法,精心调理,不久,文侯病情好转,恢复了健康。第二节:鲁班造锯鲁班,春秋时期著名工匠,被誉为“木匠鼻祖”。他技艺高超,善于发明创造,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技艺。一日,鲁班在山林中伐木,因树木高大,难以砍伐。他不禁感慨:“若有一物,能迅速锯断树木,该有多好。”于是,鲁班开始研究锯子的制作。他观察各种动物的牙齿,发觉兔子、狼等动物的牙齿形状独特,具有锯切作用。于是,他模仿这些动物的牙齿,制作出一把木锯。经过反复试验,鲁班发觉木锯虽能锯木,但速度较慢。他又尝试用铜、铁等材料制作锯子,最终发明了铁锯。铁锯问世后,伐木、锯木的效率大大提高,为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制作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节:孙武演兵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被誉为“兵圣”。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商业等领域。孙武曾任吴国将军,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吴王阖闾为检验孙武的军事才能,特命他演练军队。孙武挑选出一支精锐部队,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他要求士兵们令行禁止,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支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大。演练当天,孙武命令士兵们按照预定路线行进,遇到各种障碍时,都能迅速克服,按时完成演练任务。吴王阖闾见状,赞叹不已,对孙武的军事才能更加信任。第四节: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被誉为“卧龙”。他智勇双全,善于谋略,为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联合抗曹。一次,诸葛亮率军进攻曹军,但曹军坚守不出,使蜀军陷入困境。诸葛亮发觉曹军箭矢充足,便想出一个奇计:草船借箭。诸葛亮命令士兵制作数十只草船,每只船上装满稻草。夜间,他率军乘船前往曹军水营,利用曹军害怕夜袭的心理,向曹军射箭。曹军士兵见状,纷纷向草船射箭,企图击沉草船。诸葛亮命令士兵将草船上的稻草收集起来,然后迅速撤回。经过一夜的奋战,诸葛亮共借得数十万支箭矢,为蜀军解决了箭矢短缺的问题。此次草船借箭,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也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