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三农发展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三农发展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三农发展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三农发展实践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发展实践作业指导书TOC\o"1-2"\h\u15197第一章:绪论 2153691.1三农发展概述 295941.2实践作业要求与目标 315677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 330301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50402.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173602.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13465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211063.1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533863.1.1基础设施概述 5125713.1.2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5218213.2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5215543.2.1规划原则 513313.2.2规划内容 5227253.2.3建设策略 665923.3农村基础设施管理 654853.3.1管理体系 6208583.3.2管理内容 639063.3.3管理措施 617040第四章:农村公共服务 7233964.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7201304.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 7312094.3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828286第五章:农村社会治理 8238615.1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分析 9237055.2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9104985.3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97293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0201226.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1037196.1.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061766.1.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0313986.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117236.2.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46016.2.2生态修复工程 1122256.3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198566.3.1监测体系 11153296.3.2评估方法 114415第七章:农民增收与农村扶贫 11273477.1农民增收途径分析 12170237.2农村扶贫政策与实践 12312217.3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 125394第八章: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 13185378.1农村教育现状与挑战 1312268.2农村人才培养机制 13243608.3农村人才引进与使用 1410619第九章: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14262229.1农村文化传承现状 1490259.2农村文化创新途径 15315969.3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1518928第十章:实践作业总结与反思 15423410.1实践作业总结 151657510.2实践作业反思 16531510.3对未来三农发展的思考 16第一章:绪论1.1三农发展概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发展,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三农问题涉及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革等多个方面,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三农发展的核心,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力、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农业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业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三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三农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动力源泉,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组织、农村金融、农村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农村改革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2实践作业要求与目标本实践作业旨在通过深入了解三农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提高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实践作业的具体要求与目标:(1)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三农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实践作业应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背景:简要介绍所选问题的背景、现状及影响。(2)问题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发展趋势。(3)解决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包括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4)预期效果:预测实施解决对策后的效果,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3)实践作业应具备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4)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优化作物布局。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合理配置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2)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地区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5)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2.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农村各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有机整体。其主要措施包括:(1)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2)促进农村产业集聚。引导农村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3)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动力。(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条件。(5)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2.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村产权归属,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产权流转。(3)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4)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保障农民集体经济权益。(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1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3.1.1基础设施概述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环保和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1.2农村基础设施现状(1)交通设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畅,道路等级低、通行条件差。(2)水利设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水利设施老化、破损现象较为严重。(3)能源设施:农村能源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供电不足,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较低。(4)信息设施:农村信息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信号覆盖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5)环保设施: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6)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设施不完善。3.2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3.2.1规划原则(1)统筹城乡发展:充分考虑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布局。(2)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3.2.2规划内容(1)交通设施规划:优化农村公路网络,提高道路等级,改善通行条件。(2)水利设施规划: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3)能源设施规划:提高农村供电能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4)信息设施规划:扩大农村网络信号覆盖范围,提升信息化水平。(5)环保设施规划: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3.2.3建设策略(1)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2)项目带动:以重点工程项目为带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民间资本参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4)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提高建设质量。3.3农村基础设施管理3.3.1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国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包括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3.3.2管理内容(1)规划管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和审批,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2)项目管理: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保证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效益。(3)运营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制度,提高设施运营效率。(4)维护管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3.3管理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2)培训专业人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由10%降低到5%,那么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10%5%=5%)。但是如果以相对数来表示,我们可以说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降低了50%(即降低了原来的一半)。相对数的降低幅度计算公式为:相对降低幅度=(基期值报告期值)/基期值×100%在这个例子中,基期值为10%,报告期值为5%,代入公式计算相对降低幅度:相对降低幅度=(10%5%)/10%×100%=50%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相对降低了50%。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降低的比例,而不是降低的绝对值。在公共卫生领域,使用相对数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健康改善的程度,但是也需要注意,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夸大实际效果的感知。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借鉴相对数的表达方式,以直观、生动地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同时要注重数据分析,保证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四章:农村公共服务4.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满足农村居民多元化需求。在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内容。(2)主导,市场和社会参与。应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3)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接轨。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卫生设施等。(2)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3)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通过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4.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1)供给方面:(1)供给。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安排等方式,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2)市场供给。市场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3)社会组织供给。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可以弥补和市场的不足,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2)需求方面:(1)基本生活需求。农村居民对基本生活服务需求较高,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2)产业发展需求。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相应的公共服务支持,如农业技术培训、市场信息、金融支持等。(3)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如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4.3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是保障农村居民福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措施:(1)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保证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提高服务效率。(2)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素质,加强培训与考核,保证服务质量。(3)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便捷性和满意度。(4)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对农村公共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问题,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提升。(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监管。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监管制度,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监管,保障农村居民合法权益。第五章:农村社会治理5.1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分析农村社会治理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力度,村(社区)委员会、组织等基层组织逐步建立健全,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等,逐步形成了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但是农村社会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够完善等。5.2农村社会治理创新针对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的建设等方式,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完善组织体系,培育社会组织,推动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新农村社会治理:(1)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2)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治理能力。(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4)强化村民自治,激发农村社会治理活力。5.3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为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政策法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法规素养,使其更好地履行社会治理职责。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通过选拔、培训、激励等手段,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农村社会治理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1)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干部积极性。(3)推广先进治理经验,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4)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宣传,提高农民法治意识。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6.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6.1.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土地过度开发、乱占滥用现象,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2)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过量,导致水体、土壤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质量。(3)生态破坏:部分农村地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4)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6.1.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1)生态环境意识薄弱:部分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2)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3)技术水平落后:农业生产过程中,环保型技术普及程度低,导致污染问题严重。(4)经济发展压力: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6.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6.2.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大监管力度。(2)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3)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4)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降低环境污染。6.2.2生态修复工程(1)退耕还林还草:对过度开发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功能。(2)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4)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维护湿地生态功能。6.3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6.3.1监测体系(1)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各类监测资源,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完善监测设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设施水平,保证数据准确可靠。(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农村生态环境监测队伍,提高监测能力。6.3.2评估方法(1)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2)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将评估结果应用于政策制定、项目审批等领域,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第七章:农民增收与农村扶贫7.1农民增收途径分析农民增收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效益。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3)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鼓励农民外出就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5)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引导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增加农民收入。7.2农村扶贫政策与实践农村扶贫是我国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消除绝对贫困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农村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制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扶贫政策,如扶贫开发纲要、扶贫条例等,明确了扶贫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扶贫投入。加大了对农村扶贫的财政投入,保证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3)扶贫方式。我国采取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全方位推进农村扶贫。(4)扶贫成效。农村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7.3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扶贫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振兴为农村扶贫提供了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优先保障贫困地区的发展,为农村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2)农村扶贫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通过农村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3)乡村振兴与农村扶贫相互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4)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共享发展成果。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都将使农民受益,实现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第八章: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8.1农村教育现状与挑战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素质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明显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另,农村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村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较少。二是农村教育质量不高,部分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仍然薄弱,难以满足农村学生的发展需求。三是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滞后,不利于农村人才培养。8.2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农村人才培养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证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农村青年参加各类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优秀农村青年到城市学习、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专业技能。同时引导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人才培养。8.3农村人才引进与使用农村人才引进与使用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农村人才引进与使用的一些建议:一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人才引进政策。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公共服务人才。二是优化农村人才使用环境。完善农村人才政策,为农村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农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农村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推动城乡人才流动。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城乡人才资源共享。同时引导农村人才到城市学习、培训,拓宽农村人才培养渠道。第九章: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9.1农村文化传承现状农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和道德观念。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文化传承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重视。国家和地方加大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许多农村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地方戏曲等。(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电影院等,为农村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3)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为了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各地纷纷成立农村文化工作队、文艺团队等,培养了一批农村文化人才。(4)农村文化传承与教育相结合。部分地区将农村文化传承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农村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9.2农村文化创新途径农村文化创新是推动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以下为农村文化创新的几种途径:(1)挖掘和整合农村文化资源。通过梳理农村文化资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为农村文化创新提供素材。(2)培育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3)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通过培训、选拔等方式,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农村文化创新提供人才保障。(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农村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将农村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拓宽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空间。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