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蚂蚁非常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释放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信息也会赶来驱除瓢虫。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报警信息素能传递化学信息 B.释放报警信息素有利于蚜虫躲避危险 C.报警信息素只会对蚜虫有利 D.报警信息素可作为信息调节种间关系2.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3.初级生产量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关于此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初级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者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B.某时期净初级生产的有机物量就是生产者的生物量 C.净初级生产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活动 D.当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本不变4.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下列有关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可完全消除人类的干扰 B.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可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退耕还林,通过自然的次生演替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给稻—蟹共生农田投入的物质、能量越多,生态的稳定性就越强5.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丙中的四种生物,①~⑦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①②③④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 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 D.甲→a→c→b可能是图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6.下列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是()A.“碳中和”是指生产者固定CO2的量与所有生物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 B.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各国配合 C.增加生产者数量是“碳中和”的有效措施,“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不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7.下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甲~己各个种群能量数值(单位:102kJ/m2•a),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己为分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乙丙丁戊己种群储存的能量66.22.1408.50.81.921.1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84.69.7554.31.69.5211.0A.丙属于生产者,己位于第二营养级 B.乙与戊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5% D.若该湖泊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则可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消除污染8.某研究小组对某退耕还草后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鼠在其中一条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牛、羊、蚱蜢和鼠属于第二营养级 B.d属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一部分 C.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 D.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仅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下列公益林改造措施中,与生态工程原理对应正确的是()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桉树人工林,遵循循环原理 B.打造“无废弃物林业”保证土壤肥力,遵循整体原理 C.兼顾生态环境、经济旅游和政策文化等效益,遵循协调原理 D.适当补充种植与优势树种生态位不同的本土树种,遵循自生原理10.如图是某市2009﹣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着人类对生态资源利用越少 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 C.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则生态足迹会增大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10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蚂蚁非常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释放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信息也会赶来驱除瓢虫。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报警信息素能传递化学信息 B.释放报警信息素有利于蚜虫躲避危险 C.报警信息素只会对蚜虫有利 D.报警信息素可作为信息调节种间关系【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解答】解:A、蚜虫会从尾部释放报警信息素,报警信息素能传递化学信息,A正确;B、释放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有利于蚜虫躲避危险,B正确;C、蚂蚁也会接收到报警信息素,C错误;D、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释放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信息也会赶来驱除瓢虫。可见报警信息素可作为信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答】解:A、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A正确;B、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流入生态系统,B正确;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D、异养细菌属于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利用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初级生产量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关于此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初级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者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B.某时期净初级生产的有机物量就是生产者的生物量 C.净初级生产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活动 D.当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本不变【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解答】解:A、并不是所有的生产者都有叶绿体,如蓝细菌中没有叶绿体,A错误;B、生物量是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总干重,包括某时期前积累的有机物,B错误;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C正确;D、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当初级生产量不变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变,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4.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下列有关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可完全消除人类的干扰 B.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可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退耕还林,通过自然的次生演替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给稻—蟹共生农田投入的物质、能量越多,生态的稳定性就越强【考点】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物质循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专题】对比分析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C【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解答】解: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A错误;B、农村地区推广的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B错误;C、退耕还林有助于水土保持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D、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给稻—蟹共生农田投入的物质、能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没有增强,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适中。5.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丙中的四种生物,①~⑦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①②③④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 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 D.甲→a→c→b可能是图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坐标曲线图;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答案】D【分析】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解答】解:A、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间是双向箭头,且生产者为一进多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多进一出,即通过左图双向箭头以及箭头的数量,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A正确;B、甲是生产者,①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②③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碳元素都是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B正确;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因此碳元素在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循环利用,C正确;D、通过右图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多少,判断a应该是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一个,因为重金属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会随着食物链进行富集,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6.下列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是()A.“碳中和”是指生产者固定CO2的量与所有生物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 B.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各国配合 C.增加生产者数量是“碳中和”的有效措施,“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不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答案】D【分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解答】解:A、“碳中和”是指向大气环境中释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平衡,A错误;B、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各国配合,B错误;C、“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是增加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会明显减慢,C错误;D、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不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下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甲~己各个种群能量数值(单位:102kJ/m2•a),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己为分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乙丙丁戊己种群储存的能量66.22.1408.50.81.921.1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84.69.7554.31.69.5211.0A.丙属于生产者,己位于第二营养级 B.乙与戊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5% D.若该湖泊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则可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数据表格;生态系统.【答案】C【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3、同化的能量=储存的能量+呼吸消耗,所以甲同化的能量=66.2+84.6=150.8,乙同化的能量=11.8,丙同化的能量=962.8,丁同化的能量=2.4,戊同化的能量=11.4,所以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和丙→甲→戊→丁。【解答】解:A、己为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链中的营养级,A错误;B、根据分析中的食物网,乙和戊只有竞争,没有捕食关系,B错误;C、第三营养级是乙和戊,同化的能量为11.4+11.8=23.2,第二营养级是甲,同化的能量是150.8,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3.2÷150.8≈15%,C正确;D、若湖泊受到重度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则可能该生态系统会崩溃,不会恢复,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表中数据绘制食物网;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应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8.某研究小组对某退耕还草后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鼠在其中一条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牛、羊、蚱蜢和鼠属于第二营养级 B.d属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一部分 C.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 D.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仅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D【分析】每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解答】解:A、图中第二营养级有鼠、牛、羊、蚱蜢,A正确;B、d是鼠未被利用的能量,鼠紫花苜蓿为食,d属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通常是10%~20%,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C正确;D、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有分解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9.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下列公益林改造措施中,与生态工程原理对应正确的是()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桉树人工林,遵循循环原理 B.打造“无废弃物林业”保证土壤肥力,遵循整体原理 C.兼顾生态环境、经济旅游和政策文化等效益,遵循协调原理 D.适当补充种植与优势树种生态位不同的本土树种,遵循自生原理【考点】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专题】正推法;生态工程.【答案】D【分析】生态工程原理有自生原理(由各种组分形成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循环原理(猪粪等废物充分的被利用)、整体原理(需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协调原理(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环境容纳量等问题)等。【解答】解: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桉树人工林,该过程更多考虑了公益林效益,因而遵循整体原理,A错误;B、打造“无废弃物林业”保证土壤肥力,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遵循循环原理,B错误;C、兼顾生态环境、经济旅游和政策文化等效益,实现了社会、自然和经济的统一,遵循整体原理,C错误;D、适当补充种植与优势树种生态位不同的本土树种,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自生原理,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如图是某市2009﹣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着人类对生态资源利用越少 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 C.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则生态足迹会增大【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坐标曲线图;生态环境.【答案】B【分析】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解答】解: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说明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越多,所以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错误;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使生态系统入不敷出,造成生态赤字,B正确;C、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故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错误;D、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均可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足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考点卡片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知识点的认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命题方向】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分析: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随时间推移,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如图所示,则甲可能为生草本植物、乙为灌木、丙为乔木。解答:(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群落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恢复原来群落。(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体积大、数量少。(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不能确定,原因是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未知,不能确定乙的种群密度变化。(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与退耕之前有明显区别,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物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故答案为:(1)群落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恢复原来群落(2)体积大、数量少(3)不能确定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未知,不能确定乙的种群密度变化(4)影响生物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特点和区别、植物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拨】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知识点的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等。【命题方向】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不全是植物B.丙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可缺少C.甲、乙、丙、丁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图中应添加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甲和乙为消费者,丁为生产者,图中缺乏大气中二氧化碳指向生产者丁的箭头。解答:A、图中丁代表生产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A错误;B、丙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若缺少分解者,则生态系统的尸体将要堆积如山,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C、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它们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这些它们之间的流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正确;D、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题思路点拨】1、相互关系2、地位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谢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即:根据某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①生产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绝大多数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②消费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种动物。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③分解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3.食物链与食物网【知识点的认识】(1)食物链:草→蝗虫→蜘蛛→螳螂→食虫鸟,其中的消费者类型及营养级类型:(2)书写食物链应该注意的问题:A、起点一定是生产者,且要写到最高营养级;B、相邻营养级之间用箭头连接且箭头指向捕食者;C、食物链仅仅体现生产者、各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包括分解者、寄生者,以及阳光等非生物因素。【命题方向】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主要是植物B.食物链对有毒物质有富集作用C.食物链或食物网,越后端的生物数量越少D.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植物分析:解题可从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物富集作用方面切入。解答: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主要是植物(生产者),该选项叙述正确。B、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该选项叙述正确。C、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营养级为植物,数量最多,第二营养级为植食动物,数量次之,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该选项叙述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该选项叙述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物富集作用。【解题思路点拨】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4.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知识点的认识】(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命题方向】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C.处于上一级的生物越多,处于下一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解答:A、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A正确;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能量散失越多,储能越少,生物个体数量也越少,B正确;C、一般情况下,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获得能量的多少与营养级别有关,与生物的数量无关,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D正确。故选:C。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解题思路点拨】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故能量流动是不可逆的。5.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知识点的认识】(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低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大约为10%﹣20%。(3)能量流动为什么是单向的:(1)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2)通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4)能量流动为什么是逐级递减的:①每一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每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都有一部分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利用;③每一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命题方向】回答下列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1)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kg,最少消耗水藻kg,最多消耗水藻kg.(2)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3)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2.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4)如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关系图。若鸟的食物是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分析:分析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若人的体重增加1kg,要求最少消耗水藻的质量,则食物链最短,即水藻→小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要求最多消耗水藻的质量,则食物链最长,即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分析图2,共有2条食物链:甲→丙;甲→乙→丙.甲为生产者,乙和丙都是消费者.分析图3,共有2条食物链:互花米草→鸟;互花米草→植食性昆虫→鸟.互花米草为生产者,植食性昆虫和鸟都是消费者.解答:(1)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kg,要求最少消耗水藻的质量,则食物链最短,即水藻→小鱼→人,最少消耗水藻的质量为1÷20%÷20%=25kg.要求最多消耗水藻的质量,则食物链最长,即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最多消耗水藻的质量为1÷10%÷10%÷10%÷10%÷10%=100000kg.(2)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N+R.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则其体重增加30kg,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消耗草30×÷10%=100kg。(3)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2.据题意,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则传递效率用20%计算.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W.则Wx×20%+W(1﹣x)×20%×20%=A,故W=.(4)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来源于互花米草,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克,如改为各占,鸟增重1克需要15克,÷15=.故答案为:(1)25100000(2)N+R(3)(4)点评:本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及相关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解题思路点拨】生产者最少消耗(消费者最多获得)选最短食物链,最大传递效率;生产者最大消耗(消费者最少获得)选最长食物链,最小传递效率。6.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知识点的认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有:①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②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③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命题方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太阳辐射到某一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即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考虑,农田除草和合理放牧的目的相同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答: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B、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考虑,农田除草和合理放牧的目的相同,均为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的,C错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D正确。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点拨】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7.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知识点的认识】(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4)碳以以CO2形式返回无机环境,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5)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可以循环反复利用【命题方向】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碳循环的过程受到影响,将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B.重金属也参与了物质循环,其循环过程与碳循环过程相同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与植被的减少及光合速率降低有关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自然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分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解答: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不仅仅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A错误;B、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而重金属,比如贡等有毒物质通过迁移和转化从而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的变化形式来进行物质循环,B错误;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破坏等原因引起的,C错误;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是自然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D正确。故选:AB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是学习的窍门。【解题思路点拨】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8.物质循环【知识点的认识】(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4)碳以CO2形式返回无机环境,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命题方向】如图是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②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2)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参加物质循环。(3)干草堆放很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便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促进”或“抑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5)我市某精准扶贫对象割草养羊,自力更生。羊本身并不能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但其胃肠内生活着一些细菌,可以帮助羊消化纤维素,羊则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场所和食物,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看,说明细菌能和动物。分析:(1)一个完整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空气、水等,而生物部分又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2)图中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分解作用,解答即可。解答:解:(1)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图中,①过程都能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代表呼吸作用;②过程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图中的①过程代表呼吸作用,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2)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加物质循环;(3)羊作为消费者,直接以草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灭绝后,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或该动物原来所控制的某种生物大量繁殖而失去生态平衡。(5)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因此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2)分解者;(3)促进;(4)生态平衡;(5)共生。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识图,找出生物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物质循环的推动力,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原材料和能量的载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并通过食物链进行能量转化的过程,也是物质由简单无机态转化为复杂有机态,并再回到简单无机态的过程。因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功能。任何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都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9.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知识点的认识】(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行为的传递,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作用有:①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命题方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B.海豚“回声定位”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C.信息传递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也可以控制有害动物D.植物开花、动物的产卵一般也离不开信息传递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A、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A错误;B、海豚“回声定位”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C、信息传递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如在鸡舍开灯,提高产蛋量),也可以控制有害动物(如利用性引诱剂破坏害虫性别比例),C正确;D、植物的开花、动物的产卵依赖于光周期,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作用及传递过程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解题思路点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0.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的认识】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命题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B.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类型的丰富多样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分析:生态系统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组分的质位,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服务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等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解答:A、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交流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决定着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因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A正确。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所以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所以生态系统类型的丰富多样,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越稳定,C正确。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生存提供了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解题思路点拨】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知识点的认识】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命题方向】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A.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B.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生态足迹的值不断增大C.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水域面积D.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解答:A、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压力也随着不断增大,A正确;B、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扬州市职业大学《服装设计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江门市滨海旅游竞争力分析》
- 2024年小学校舍租赁与教学设施更新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一体机买卖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离婚房产分割及婚姻终止后续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费支付协议3篇
- 2025的钢材购买合同范本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盘》教案
- 2025高层劳动合同范文
- 2024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担保协议3篇
-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
- 2025材料供货合同样本
- 豪华酒店翻新工程协议
- 《逆向教学设计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 经济学原理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科技强国建设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引导研究
- 马鞍山酒柜定制合同范例
- 2024年保密协议书(信息技术行业)2篇
- 中国轴承制造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2025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
- 2025版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国际私法》历年期末纸质考试总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