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明代法律制度
主讲:葛少芸主要内容:一、立法思想(一)“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二)“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原则二、立法概况(一)《大明律》(二)《大明令》(三)大诰(四)榜文(五)条例(六)《明会典》三、明代法律的发展及特点(一)刑事法律及特点(二)行政法律制度: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制(三)民商事法律及特点(四)司法制度及特点(一)中央司法机关——三法司(二)地方司法机关——三级(三)“厂”、“卫”特务司法机关(四)会审制度
明朝是中国封建晚期的一个重要王朝。作为明代法制建设主要成就的《大明律》,上承《唐律》,下启清法,不仅在中国法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继唐律以后对东南亚各国影响较大的一部法典。为中华法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端发展,带来了刑罚残酷、厂卫干预司法等恶果,破坏了正常的法律秩序,使明王朝最终走向覆亡。一、立法思想(一)“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
1、“明刑弼教”“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中“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后人简称“明刑弼教”。从字面而观,“弼”乃辅佐之义,似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并无不同。实则不然,“德主刑辅”中“德”为“刑”纲,“刑”要受“德”的制约,始终处于次要、辅助位置。宋代在处理德、刑关系上始有突破。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明刑弼教”
作了新的阐释。与前代儒家学说不同的是,他强调刑与教的实施可“或先或后”,“或缓或急”。经此一说,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行事,而可以“先刑后教”。这看来小小的变通之义,却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代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我国古代法律史上,一般说来,倡导“德主刑辅”,本意是注重道德教化,限制苛刑,所以它往往同轻刑主张相联系。而经朱熹阐发,风行于后世的“明刑弼教”思想,则完全是借“弼教”之口实,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
2、“重典治国”如果说朱熹还只是在理论上为“明刑弼教”原则的贯彻开辟了道路,朱元璋则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此原则推向新的高度。“重典治国”在“明刑弼教”作为其理论和伦理基础的前提下,成了明初立法、司法的具体指导思想。早在西周,就确立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原则,明确提出“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以后,直到朱元璋以前,除秦朝外,所有统一王朝初期都以“刑新国用轻典”作为法制指导思想,以使安抚人心,缓和矛盾,维护刚刚建立的政权。朱元璋正相反,他在建国之初就以“刑乱国用重典”作为指导思想。《明史·刑法志》说:“始,太祖惩元纵弛之后,刑用重典。”《明史·李善长传》也说:“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朱元璋在《大明律》序中自己也说:“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另据《明史·刑法志》载,
朱元璋晚年曾嘱咐即将继位的建文帝:“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他认为,“重典治国”的内涵包括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明朝法律加重了谋反、谋大逆等罪的处罚,扩大了株连的范围,严厉打击贼盗以及官吏贪赃枉法等罪行。作为太祖亲定的《大明律》刑罚较前代已加重,而《明大诰》主要以贪官污吏为打击对象,其所适用的刑罚,往往出于律外,如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剁指、刖足、阉割为奴、
枷项游历等,多是残酷的肉刑。《大诰》的酷刑多为历代罕见,比秦犹过之无不及。贪官之外,所谓“游民”、“逸民”也纳入《明大诰》法网之中,明初的各种农民起义更被视为朱明王朝的严重威胁。可见,明太祖朱元璋主张重典治世,以治吏、治民为重点。(二)“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原则
朱元璋在强调重典治国的同时,从历代的经验教训中,也清醒认识到,独任刑罚可以压服人,但不能使人心服,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因此,他主张“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说,刑事镇压和德礼教化要双管齐下,以刑惩罚犯罪,以礼教民守法,做到”猛烈之治,宽仁之诏,相辅而行。“
朱元璋把刑用重典作为权宜之计,并要求子孙们适时而变,采用轻刑,但从总体趋势看,随着专制政治的日趋腐败、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刑罚势必加重,由轻典而中典,由中典而重典,由重典而最终导致国灭亡,这是封建专制社会不可逆转的规律。二、立法概况(一)《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典,在朱元璋的主持下,经过三十年几次重要修改而成。
1.吴元年(1367年)
《大明律》
鉴于元末法制“条格繁冗”、“其害不胜”的教训,朱元璋曾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因此早在吴元年就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编律285条,令145条,到吴元年十二月“甲寅,律令成,命颁行之”,这是最早拟定颁行的明代法律《大明律》。
2.洪武六年(1373年)
《大明律》
洪武六年(1373年)冬又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书成,其“篇目一准之于唐……合六百有六条,分为三十卷”。仿《唐律》12篇体例,名例律置于最后,内容繁于唐律。经朱元璋“亲加裁酌”后颁布。
3.洪武二十二年(1384年)《大明律》
后又因条例“增损不一”和洪武十二年(1374年)废中书省、宰相,于二十二年“更定大明律”。以名例一篇冠首,其下按六部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共30卷,460条。
至此,法典结构、基本条款仍同唐律,只是明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在立法技术上较唐更为精细,体例也更趋完备和科学。
4.洪武三十年(1397年)《大明律》。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最后完成了《大明律》,共七篇四百六十条,“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标志着明代基本法典的最后定型,朱元璋曾诏令:“子孙守之,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代表性法典。
p196《大明律》的产生,不仅标志着明代封建立法的成就,而且影响了清代立法的格局。因此,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性法典,不仅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影响了朝鲜李桂成时代的《刑典》和《刑法大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改定律例》,越南阮世祖时期的《嘉隆皇越律例》和宪祖时期的《钦定大南会典事例》的制定。可以说,在中国法制史上它与唐律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大明令》(1368年)的制定
1367年,朱元璋命制订律令,但令的制订到洪武元年年初完成,故称《大明令》。明太祖在颁布《大明令》的“圣旨”中称:“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于先,律以齐于后。”令仍为国家政治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制度。《大明令》也按朝廷六部分篇,分为吏令二十条,户令二十四条,礼令十七条,兵令十一条,刑令七十一条,工令二条,共六篇,一百四十五条。《大明令》内容较为简单,以后也未经修改,一直沿用至明亡。这部《大明令》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
(三)《明大诰》
朱元璋以明初乱世和“民不从教”为口实,仿周公东征殷顽时训诫臣民的书面文告——“诰”,制定了所谓《大诰》。《明大诰》是明初一种判例形式的特别刑事法规。《明大诰》共四编,即《御制大诰》七十四条,《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大诰武臣》三十二条,共二百三十六条,先后颁发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间(1385—1387年)。大诰比之明律新增了许多禁令、罪名,且处刑多重于明律,手段残忍。大诰偏重于惩治贪官与豪强,如《大诰续编》中87条,事涉贪官豪强的就占七十余条。还包括明太祖亲自审理的案例的整理汇编,并加上他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规定“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大诰的效力在律之上,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大诰一般都加重处罚。如“有司滥收无籍之徒”罪,律仅处杖一百,徒三年,而大诰加重至族诛。律中无罪的行为,大诰也予处罚。如儒士不愿出仕为官,明律不以为罪,而大诰专设“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罪名,处以死刑。大诰的另一特点是滥用法外之刑,四编大诰中开列的刑罚如族诛、枭首、断手、斩趾、刖足、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阉割为奴等等,都是汉律以来久不载于法令的酷刑。“重典治吏”是大诰的又一特点,其中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以此强化统治效能。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于时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
至明太祖晚年,自认为天下已基本大治,将大诰中的部分罪名并入其他法规。洪武三十年,编《大明律诰》,将大诰中的部分死罪条款摘要编为一百四十七条,废除法外酷刑,与《大明律》一起颁行天下,大诰已不另用于司法审判。明太祖死后,大诰被束之高阁,不具法律效力。但是直到明末,民间人户家如有大诰,犯流以下罪名时仍可减刑一等。
《明大诰》中记载的阻当耆民赴京案
洪武十九年(1386年)三月二十九日,嘉定县百姓郭玄二等两人,手里拿着《明大诰》上京控告,告发本县弓兵杨凤春等人欺压民众。他俩经淳化镇的时候,镇上的巡检何添观故意刁难,弓兵马德旺也借机敲诈,假装说派人送他俩来京,索取贿赂。处理的结果是除了将各人拘押送本处之外,弓兵马德旺依照以前颁布的《大诰》施行诛杀,将首级悬挂示众,巡检何添观处斩双脚,枷号示众。本案中,地方官吏对手持《大诰》上京控告的百姓刁难敲诈,首先是漠视了《大诰》的权威,因为当时规定,对于持《大诰》进京者,无须路引,关津得一律放行,不许留难。其次,此种官吏犯罪正是明初重点打击的对象,对于那些掌管钱粮的盗钱粮,掌管刑名的出入刑名的官员,朱元璋的态度就是“此等官吏,果可容乎!”
从《大诰》的内容上看,它与明律有明显区别。第一,它所举的案例,绝大多数是轻罪重刑。如,滥设官吏按律只杖一百徒三年,而大诰用族诛,以其乱政而予以加重;赋役不均按律只处杖刑,而大诰处以族诛。
第二,无罪也处重刑。如,当时有几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应征不到,给官不做,皇粮不吃,大诰则诛其身、籍其家,而明律没有这类规定。
第三,刑罚上,有上十种是律中所没有的酷刑。如墨面纹身、挑筋去指、种诛、阉割等。
第四,突出了重典治吏的精神。在大诰236条中,治吏之条占80%以上,有关惩治贪官污吏和豪强作恶的案例尤多,体现了韩非“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但朱元璋对庶民犯罪也绝非手软,而且他治吏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治民。
在中国法制史上,《明大诰》以其别致的编纂体例、赤裸裸的明刑弼教思想、酷烈的律外用刑和以重典整饬吏治而著称于世,朱元璋为推行《明大诰》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性措施,也多是前无古人的。(四)榜文榜文即“教民榜文”,也是明初一种特别刑事法规。榜文一般是皇帝谕旨或经皇帝批准的官府告示、法令、案例,文前题有“为禁约事”,或“申明教化事”,悬挂于各级衙门门首及各地申明亭中,“教天下官吏军民人等遵守,保全身命,共享太平”。明太祖、成祖统治时期,颁布了大量榜文。榜文的法律效力也高于明律,也有很多苛求罪名的内容。如近年发现一件明成祖发布的榜文,规定凡市镇商人市民借口宝钞(纸币)磨损而拒收者,处以死刑。榜文也使用很多法外酷刑,也是“刑乱国用重典”原则的产物。明成祖死后,榜文即被废除(五)条例是明律之外最重要的单行法规,一般常简称“例”。宋元时“例”一般指重要的判例“断例”和指挥,由司法部门编订发布,但明朝的条例一般由司法机关根据案例拟订条文,由皇帝批准颁布。明太祖统治时期已颁行不少条例,如《充军条例》、《抄割条例》等。大诰及榜文也往往统称例。关于律与条例的关系,明太祖曾指出:“律者,常经也;条例,一时之权宜也。”明律作为正式法典,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效力,而条例则是“权宜之法”,只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有效。根据这一原则,明朝前期一百多年中,每朝皇帝发布的条例只是该朝临时性单行法规,新君即位就下诏废除前朝条例,规定司法审判只能援引《大明律》。然而由于明太祖在〈祖训)中规定后世子孙对《大明律》不得更改,僵化的明律己不能适应后世发生的新的问题,只能采用“以例辅律”的办法。至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因《大明律》不敷应用,于是制订颁行《问刑条例》二百九十七条,并规定通行天下,永为常法”。条例这一单行刑事法规汇编由此成为永久性法规,与律并行,不再只是一朝“权宜之法”。以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曾多次修订,至万历年间已达三百八十二条,在司法实践中日益重要。一些司法部门于是将律与条例混编一书,以便检索。如弘治、嘉靖年间的《皇明条法事类纂》,将律、令、条例、案例按五刑、名例、六部次序编排。更流行的则是将〈大明律〉与〈问刑条例〉混编,条例附于有关律条之后,称为〈大明律附例〉、〈大明律集解附例〉等,形成律例合编的体例。
1.《钦定律诰条例》
还在洪武三十年五月,就曾订《钦定律诰条例》,共147条,均属死罪规定,用以补律之不足,此后《大诰》不再援用。
2.《问刑条例》百年之后的孝宗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因前朝条例纷繁,法司问刑多有轻重失宜,加之临事奏报“取自上裁”的例在司法中的作用愈益显重,有刑部尚书彭韶等应鸿胪寺少卿李隧的奏请,删定《问刑条例》,弘治十三年钦命三法司及卿等将历年有关问刑方面条例“经久可行者”297条议定,作为常法与律并行。武宗正德(公元1506年至1521年)年间又增44条。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重修《问刑条例》为249条;三十四年又增89条。到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再次重修,计382条,以后续修成385条。
3.《真犯、杂犯死罪条例》《真犯、杂犯死罪条例》是关于死罪严重程度、量刑轻重、处刑期限的规范。“真犯”指情节、性质严重的死罪,常赦不原,减一等仍为流刑,且执行“不待时”,“杂犯”指某些性质、情节不太严重的死罪,判刑后不马上执行,等秋审、朝审时再行处理,并可比五年徒论赎。该条例几经修订,趋势是“真犯”越来越多。
4.《充军条例》《充军条例》太祖时已颁有22条,皆律所不载。明代减死之刑以充军最重。
《大明律》中充军罪有46条,均重于前代。继太祖之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所定充军条例共213条。万历十三年又新增充军条例39条。同年刑部尚书舒化等纂辑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后诏令,及《宗藩军政条例》、《捕盗条格》、《漕运议单》中与刑名相关部分,编例382条,作为明律正文的附注,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到的《明律集解附例》。事实上明代各朝条例相当多,“事同而二三其例”的情况比比皆是,因循日久,例愈纷繁,弊端无穷,奸吏随意重轻,朝廷生杀任情,律反成具文。所以,明代刑狱冤滥是十分惊人的。(六)会典会典是以朝廷六部官制为纲的各类行政法规汇编,其体例仿自《唐六典》、《元典章》。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首次编制〈大明会典》一百八十卷,按明朝官制,分部门汇编有关的法规、制度、政令等规范性文件,首卷为宗人府,以下为六部及都察院、六科、各寺、监、司等,并按时间顺序排列,显示这些法规制度的发展演变。其中刑部部分不仅列有刑部各机构的职掌、制度,还包含全部明律条文及各朝条例、狱讼制度等。以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曾对《大明会典》再加修订。明创立的会典体例,对清有很大影响。三、明代法律的发展及特点(一)刑事法规的发展与特点
1、“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
与唐律相比,继承唐律的明律在犯罪与刑罚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轻其所轻,重其所重”,即“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在加重对重罪的处罚方面:首先,明律大大加重了危害专制统治罪名的处刑。
如凡“谋反大逆”,无论已行未行、已遂未遂、有无可能,犯罪者无论首从皆凌迟处死,本宗亲族祖父、父、子、孙、伯叔父、兄弟、侄、堂兄,同居异姓亲族如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仆,凡十六岁以上皆斩,十五岁以下男子及女性亲族“给付功臣之家为奴”。与唐律相比,大大扩大了株连缘坐的范围(唐律反逆罪除本犯及父、子之外,其余亲族无死罪)。“谋叛”、“劫囚”等罪名,也无论已行未行,不分首从皆斩。
其次,明律大大加重了侵害皇权罪的处罚。
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明律特设“奸党”罪名,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甚至“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为保证皇帝及时掌握各方面信息,特设“朦胧奏事”、“阻挡上书陈言”、“朝见留难”、“事应奏不奏”等死罪。
再次,明律加重了侵害财产罪的处罚。如强盗,
凡已得财者不分首从皆斩;不得财,仍杖
一百流三千里(唐律强盗计赃论罪,至十匹以上及伤人者绞,不得财徒二年)。明律又特设“盗贼窝主”罪,凡造意及分赃者皆斩,未行窃、未分赃者处杖一百流三千里。明律尤其加重侵害官府财产罪的处刑,一般比侵害私人财物加重二等,并特设“常人盗仓库钱粮”罪,凡盗窃官府仓库钱粮,赃满八十贯即处绞(普通窃盗赃满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
最后,明律加重了对于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轻其轻罪”即减轻对轻罪的处罚方面,明律对一些轻微触犯礼教、典礼的罪名,比唐律的处刑有所减轻。如列入“不孝”的闻父母丧匿不举哀,处杖六十,徒一年(唐律为流二千里);祖父母父母在子孙永别籍异财,处杖一百(唐律为徒三年)。告祖父母父母为“干名犯义”罪,如诬告,处绞刑;如实有其罪处杖一百,徒三年(唐律皆绞,诬告者斩);如告谋反大逆、谋叛,以及窝藏奸细、母杀父、被期亲以下殴伤、侵夺财产等罪属实,告者无罪。对一般户婚、田土、钱债之类的轻微犯罪,处刑也有所减轻。
2、朱元璋重典惩治贪官朱元璋治吏的重点是朝臣;在朝臣犯罪上,重治搞宗派结死党;在一般官员犯罪上,则突出惩治贪官污吏。他的每个环节都有重心。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他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可见,严法惩贪体现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广大穷人的同情和对贪官污吏的仇恨,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通过惩治贪官污吏,以巩固朱家天下。
明律充分体现了朱元璋的上述思想。先就篇章体例看,赃罪在法典中占有突出和醒目的位置。明律将唐以来的“六赃”罪名,略加改动,定为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规定在第一篇名例律中,并在律后附有“六赃图”。另外,明律有关官吏贪污、受贿、盗窃等罪的条文也比唐律大为增多,规定也更加细密、全面;“受赃”还专列一卷。再从量刑上看,也较前代大为加重。官员受财枉法,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而元律赃一百贯以上仅杖一百零七;
受财不枉法,一贯以下杖六十,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而元律赃三百贯以上仅杖一百零七;若掌监察权的“风宪官”犯赃,较其他官加重二等治罪;若监守官自盗,则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斩,不满四十贯可免死,改处其他刑罚,但须在右臂刺“官盗”等字,使其终身受辱;官员犯赃,即予除名,永不叙用。《大诰》惩贪更加严厉,它的236条中,惩贪的条文多达一半以上。有的按律免死,而《大诰》处凌迟刑,并且家财没官,家人迁往化外。朱元璋还创造了一些貌似民主的允许百姓监督、陈告、扭送害民官的措施。比如,明律规定,官吏征收税粮和摊派差役作弊枉法,被害之民可拘执该官自下而上陈告,若上司不受理也要依法论处。大诰规定,对于“违旨下乡,动扰于民”的贪官,乡间年高德重的人可率精壮之民捉拿赴京。另据《草木子》记载,朱元璋还在州县特设“皮场庙”,作为剥皮的场所。对于民愤极大的贪官,在众人围观之下,使用最野蛮的刑罚活剥其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之于官府,以示儆戒。朱元璋重典惩贪,提高了法律的尊严,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官僚队伍,维护了君权,甚至也为百姓伸张了正义,减轻了贪官污吏对他们的欺压之苦,有其积极作用。比如洪武十八年,在他的亲自过问下,破获一起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史上虽然极为普通却从未曾彻底破获的,以中央高级官员为首的有众多官员参加的特大集体贪污案。当时,户部侍郎郭桓与其他官员勾结,侵吞官粮。结案后,追回赃物700万石,六部侍郎以下官员被处死者达数百人之多,因供词牵连而下狱的直省官吏多达数万人。
这样的案件,要不是明朝初期励精治图,是很难解决的。但据刘辰的《国初记事》载,在朱元璋全力惩贪时就曾大惑不解:“我欲除贪赃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他死后,贪赃之风愈刮愈烈,甚至负责监督贪赃的风宪官也公开贪污受贿。王亚南在他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曾说,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实是一部贪污史。廉吏、循吏在历史上之被重视与被崇敬,乃说明这类人物是何等稀罕。历代对贪官污吏所定法律之严酷,更说明这类人物是如何的多。”官员行贪是建立在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只要这种制度及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解体,民主政治建立不起来,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贪污问题。
3、刑罚残酷
4、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
(二)行政法律制度: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制明初的政治制度,仍沿袭元朝旧制,设中书省,统领六部,管理全国一切行政事务;另设有都督府管理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统称“三大府”。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握地方军政司法事务大权,另设行都督府为地方最高军事机关。中书省、都督府以及地方行省、行都督府长官均掌握有比较大的权力。这是在为夺取政权进行战争的特定环境下形成的。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定,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冲突日益加剧,原来的权力格局、行政管理体制终要发生变化。
朱元璋首先废除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明初丞相权重,不仅参与国家重要政务的决策,而且有权发号施令,直接指挥六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这在朱元璋看来,是政权统治成败的祸患。为了限制相权,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明太祖下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以后,又通过设立通政使司,剥夺了丞相查阅奏章的权力,使大臣的奏章、百姓的陈言直接上达皇帝,皇帝的旨意也直接传达给大臣,中书省原有的权力逐渐受到削弱。终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口左丞相胡惟庸谋反,诛杀胡党及功臣一万五千余人,并以此为理由,最终废除中书省,废除三省制度以及在中国已存在千年的丞相官职。从此,皇帝独揽大权,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作为分任朝政的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其地位和职权都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为了巩固这一制度,明太祖曾下诏令:“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洪武十五年,鉴于“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朱元璋决定从翰林院等机关中选调官员加给殿阁大学士衔,负责草拟诏谕,并充当皇帝的顾问,但是“不得平章国事”。成祖时,命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等文学侍从官员入值文渊阁,正式称为内阁,并参与机务。内阁大学士官秩一般不过五品,职权也仅仅是遵命办事而已,因此不同于中枢最高行政机关的中书省。宣宗时期,为了便于阁臣行使职权,加强行政效能,命兵部尚书杨士奇、工部尚书杨荣、礼部尚书杨溥入阁兼内阁大学士,并从此成为制度。
由于六部尚书入阁兼内阁大学士衔,内阁的职权逐渐增强。尤其是英宗初年,大学士多是当朝元老,权势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世宗朝,大学士夏言、严嵩先后秉政,实际上已掌握了丞相的权力。但就整个明朝历史来看,内阁大学士始终处于“辅臣”的地位,与昔日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不可相比。特别是随着明朝统治的腐败,宦官专权日益加强,进一步限制了内阁权力的发展。(三)民商事法律及特点(四)司法制度及特点
1、申明亭明朝于州县各乡设申明亭,用以张贴榜文,申明教化,宣讲法律,并由乡间长老和里长受理和调处民事纠份和轻微刑案,具有一定的司法职能。
2、厂卫干预司法
厂卫干预司法活动,是明朝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极端君主专制在法律制度上的表现。历史上,以东汉、唐和明三朝宦官气焰最烈。东汉宦官可以左右朝政、废立皇帝、品高位重。而唐朝中期后,宦官执掌军权、控制政局。从肃宗后唐共14帝,除末代皇帝外,其余13帝均由宦官废立。宦官可以谋杀皇帝,也可以再立新皇帝。与汉唐不同,明代宦官始终没有危及皇权。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一旦权重倾主就被剪除,明代宦官的活动基本上没有超出维护皇权的界限。究其原因,朱元璋建立的绝对君主专制始终没有停止发展,直到被清政权取代为止,皇权未曾真正旁落;明代君主专制有着一套严密的体系,
厂、卫、三法司也互相钳制。所以宦官基本上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皇权,只倚仗皇权干预政事。但明代宦官干政无论深度和广度都超过汉唐。特别是明朝宦官全面、持久参预司法的程度。
明代宦官参预司法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的看,多次下令禁止宦官干政。当然也程度不同地委用宦官,但严格控制宦官干政。真正开始重用宦官是明成祖。宦官权势之消长与官僚职掌之增减成反比。宦官参预司法直至明末。
厂,指东厂、西厂和内行厂,是由太监组成的特务机关,专管“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重案。卫,即锦衣卫,原来是皇帝亲军“上十二卫”中最亲信的一卫,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和警卫事宜。从太祖开始,锦衣卫以兵兼刑,掌有缉捕、刑狱之权。所设南北镇抚司中,北镇抚司专管诏狱,又称锦衣卫狱。《明史·刑法志》说:“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由此可看出厂卫并非国家正式的司法机关,而是在皇帝的纵容之下,由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如刘瑾、魏忠贤等操纵,用来迫害异己、制造白色恐怖的工具。明从来没有规定过厂卫的职责,但是厂卫特务从事侦缉、审判等等,涉足司法活动的各个环节,实际权力远在三法司和其他中央机关之上。厂卫从事侦缉、监视活动,它所派出的密探“番子”、“缇骑”遍布全国,无孔不入,无论官民公私的大小事务都在特务的监视范围之内。得到情报后,即可“片纸朝入”,直接送入宫中,而且有权“突入执讯之”,任意榜掠拷打,丝毫不受法律约束。如熹宗时,魏忠贤专权,“民间偶语,或触(魏)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割舌”。在这种极端恐怖之下,百姓官员人人自危,不敢多言。厂卫直接参与司法审判。官府会审狱案和锦衣卫北镇抚司考讯重囚,厂卫都要派人监视,称为“听记”。厂卫还可随时到各官府、各城门访缉、查讯,称为“坐记”。此外,明代还形成了宦官审讯录囚制度。此制度开始于英宗朝,发展于宪宗成化年间。凡遇大审录囚,大理寺要张黄盖,
设三尺高坛,太监居中而坐,中央三法司的官员只能坐在左右,而其他官吏则只能侧立一旁。审判活动完全受主审的司礼太监的操纵,三法司“俱视中官意,不敢忤也”。厂卫还自设特别法庭,任意刑讯问罪,假造证据、严刑逼供之事屡见不鲜。甚至是皇帝交办的诏狱也由宦官审理。如熹宗时,左副都御史杨涟、左佥都御史左光斗等“六君子”被打人诏狱,每次审讯都必须得到魏忠贤的命令,魏忠贤的人不到就不敢开庭。厂卫和镇抚司所使用的刑罚也大多是法外之刑,异常残忍,有凌迟、枭首、磔、戮尸、脑箍、烙铁、族诛、立枷、断脊、堕指、刺心等等。被审问者,甚至受械、镣、棍、拶(匝或扎)、夹棍多种刑具之拷打,谓之“全刑”。结果是“五毒备具,呼吞声沸然,血肉溃烂,婉转求死不得”。明朝厂卫特务组织干预司法活动,是封建君主专制极端发展、统治者滥用权力的结果。它完全破坏了封建社会正常的法制状态,更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第十一讲作业:
名词解释:
52、充军刑(明代时成为正式刑罚)
53、圆审
54、朝审
55、大审
简答:
56、简述《大明律》及其影响论述;:
57、论朱元璋重典惩贪及其效果这不仅因为社会上各个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很不平等,也由于许多民事法律关系也往往用刑事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因而导致民事法律制度不发达的缘故。由于重刑,刑法体系是严密的刑罚手段是残酷的,处理刑事案件的诉讼制度是完备的。私权的不发达,决定了调整私权的法律规范的薄弱,无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直到清摸引进西方法律,改革法律体系,才打破重刑轻民的传统。自夏奴隶制国家产生以来,就实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而造成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因此,在夏代社会中不可能产生与王权和宗法统治相抗衡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以及相对独立的市民阶层,更不可能像雅典国家那样实行奴隶主民主制,而只能产生君主专制制度与维护专制王权的奴隶制法律。夏代法律维护专制王权,反映了奴隶制法的本质特点。这一特点经商、周一直遗传到封建时代,使得古代中国的法律日益君主专制化。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综上可见,中国法的起源是由中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在生产力提高,私有财产出现,社会逐渐划分阶级,以至形成国家的全过程中,氏族血缘纽带的顽强存在和加固;对祖先崇拜的礼的逐渐具有阶级性;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刑的形成和发展;氏族首领的权威则随着这些进程的加剧而日益强化。这些因素在中国法的形成中交互作用,并决定了中国古代法以君主意旨为转移,强调礼的指导意义,强调维护宗法伦常,以及偏重刑法,行政兼理司法等主要特点。法制文明起源比较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早期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生产方式需要建立在集体简单劳动协作形式之上,个体劳动、个体家庭及个体经济不发达。中国文明起源的具体途径是:氏族——父权家族——宗族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也广泛存在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但他们并非独立行使权利义务的法律主体,而是家族与宗族的组成部分。
原来的血缘亲属关系纽带并未因原始氏族制度的瓦解而削弱。中国古代国家是由若干宗族组织构成,并非单纯的地域组织构成,其社会结构中,自由人和非自由人均以家族和宗族集团成员的形式出现,以身兼各支同姓宗族之大宗和异性结盟宗族之共主的天子为首的各级宗主与大小贵族大都利用家族或宗族血缘亲属关系,维护整个社会的上下、尊卑、贵贱亲疏的宗法等级秩序,致使国家政权及象征国家政权的王权与族权及代表族权的父权、夫权形成高度的统一。使法制文明的起源有自身特点。希腊、罗马等西方国家文明起源较晚。
公元前1000年当他们在古代社会历史上开始兴起时,东方的文明古国已经发明比较先进的铁器。“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窗帘加工协议合同
- 合伙公司协议合同
- 发快递合同协议书范本
- 挖机转让协议合同书
- 合资合同终止协议
- 土地转卖合同补充协议
- 下载各种合同协议
- 租用羽毛球馆协议合同
- 运动员参赛合同协议范本
- 中国合同变更协议的特点
- 《C程序设计项目教程(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餐饮业卫生标准评估细则
- 上海市崇明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 老年专科护理考试试题
- T∕CACM 1075-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施工工地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旅行社挂靠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4年浙江金华市金义东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体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