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2.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3.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4.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代表作《马说》《祭十二郎文》《南山诗》。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散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知识拓展文章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这类文体可理解为“解说……的道理”。《师说》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与“论”相比,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愚昧yú句读dòu或不焉fǒu相师xiāng郯子tán近谀yú经传
zhuàn老聃dān蟠
pán苌弘cháng传道chuán巫医wū作师说以贻之yí初读正音课文探究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注释:学者:求学的人。受:同“授”,传授。之:指知识和道理。孰:谁。惑:用作动词,有了疑惑。而:如果。其:代词,它们,那些。固:本来。从而:跟从并且,而,表顺承。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庸:哪里,表示反问语气。无:无论,不论。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不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课文探究课文探究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层:为“师”下定义,从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其中“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解惑”是核心。第三层:紧扣教师职能中的“解惑”任务,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扣住教师职能中的“传道”目的,证明传道者就是老师从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思考1这一段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课文探究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思考2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什么?课文探究注释: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出:超出。犹且:尚且,还。众人:一般人。其:副词,表揣测语气。惑:糊涂。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课文探究课文探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注释: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同“否”。小、大:用作名词,小(大)的方面。之:指示代词,这(些)。族:类。不齿:不与同列。齿,并列,排列。乃:副词,竟。译文: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课文探究课文探究明确: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②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焉”的行为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③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情感变化:由推测到肯定(责备)到反讽。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肯定(责备)语气;其可怪也欤——反讽语气。思考3这一段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课文探究明确:“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不是老师的主要职责,其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思考4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课文探究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注释:常师:固定的老师。徒:同类的人。不必:不一定。贤:超过。术业:学术技艺。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上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课文探究课文探究明确:以孔子不耻下问为例证,使前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的论述有了典型依据,而且与士大夫的“群聚而笑之”形成对比,发人深思,接着又引用孔子的话,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思考5这一段中以孔子举例有怎样的作用?课文探究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注释: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全面。于:介词,表被动。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以:连词表目的。贻:赠送。译文:李家的孩子叫蟠,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课文探究课文探究原因:“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地说,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是其“不拘于时,学于余”。作用:①作者称赞李蟠不拘于时,就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作者倡导“李蟠从师”,又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②作者表面上赞扬李蟠不拘于时的精神,实际上借此对那些诽谤者严正地驳斥,他是有的放矢。表现出他敢于冲破习俗、勉励后学的精神。思考6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称赞李蟠有何作用?内容总结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论点二、论证三、缘起孔子(举例)三人行(引用)古之圣人(正)今之众人(反)纵比巫医乐师百工(正)士大夫之族(反)横比爱其子(正)于其身(反)自比对比论证正面论证激励后学: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师说抨击⌈耻师⌋时弊宣扬⌈从师⌋道理《师说》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选择老师应以“道”为根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师生关系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念。主题归纳1.通假释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2.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知识梳理2.词类活用(2)形容词的活用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耻辱)知识梳理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吾从而师之(古义:“从”和“而”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顺承。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知识梳理4.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示判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示判断)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非…….也”表示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句耻学于师(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后置,即“耻于师学”)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后置,即“师不必于弟子贤”)知识梳理4.文言句式(3)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示被动)(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5)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用得着……呢”)知识梳理课堂训练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B.①吾从而师之②师不必贤于弟子C.①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课堂训练答案:D解析:A项,“学者”,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指求学的人。“所以”,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古指“用来……的、……的凭借”。B项,“从而”,今用作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古代“从而”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从,“而”是连词,并且。“不必”,今义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为不一定。C项,“小学”,今指小学教育,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众人”今指大家、许多人,古义为一般人。D项,“先后”,指先和后,古今义相同。“所谓”,指所说的,古今义相同。课堂训练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第三中学高三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福建省南平市吴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化学联考试卷含解析
- 5 周围的人工世界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冀人版
- 2024深圳对外贸易货物进口货物保险合同3篇
- 2024汽车停车场管理三方租赁合同样本
- 2024张家港新材料研发基地共建合同
- 暂估价设置及财政评审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 外卖员合同范本(2篇)
- 大学生三方协议书(2篇)
- 2024年销售折扣与信用政策3篇
- 高层建筑幕墙事故应急预案
- 孤独症儿童家庭康复训练课件
- 学校2025年寒假综合实践暨跨学科作业设计活动方案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分数乘法(二)课件
- 教育部中国特色学徒制课题:中国特色学徒制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研究
- 城市规划思想史
- 蓝色3D风工作总结汇报模板
-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采访期末复习题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2024年江苏省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让与担保合同协议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