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_第1页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_第2页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_第3页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_第4页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机制

第一节基本策略

风险塞略是指金融机构面临风险时可以选择采用的应对方法,主

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对冲、风险转嫁、风险补偿和风险

准备金。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来

消除本机构对该业务或市场的风险暴露,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

不承担风险。I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分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选择问题,

指出金融机构在宏观上和战略上都应该选择风险承担,而不能选择风

险规避,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是以承担风险为基本使命并求得生存和发

展的特殊企业,在总体上都是风险承担者C但是,金融机构对风险的

承担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标准的。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根

本的目的在于获得风险溢价形式的回报,选择风险承担的标准在于三

个方面。首先,该风险应该是本金融机构的目标风险,即金融机构擅

长承担和管理的风险;其次,本机构应该具有足够的资本金用于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风险规避特指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不

包括先做业务将风险承担下来,再通过期权和保险转嫁出去,或者通

过期货、远期或互换交易对冲掉,最终做到不承担该风险。而后者在

第一章第一节的风险规避中是包含在内的。

对该风险的承担,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有能力承担的风险;再次,该

风险应该具有与其相匹配的预期回报(风险溢价),即该风险是金融

机构值得投资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微观上和面临具体业务风险

时可以选择规避风险,风险规避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基本策略之

一。根据上述三项风险承担的标准,风险规避策略的应用对象相应是

金融机构不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非目标风险、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承受

范围的过度风险和不具有适当风险溢价的不当风险。

在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主要是通过经济资本

配置来实现。经济资本配置过程首先将金融机构全部业务面临的风险

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胃口确定经济资

本分配,最终表现为信用限额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对于不擅

长因而不愿意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忍耐度(即

风险胃口),从而决定了对该类风险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迫使

业务部门降低对该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风险

规避策略的实施成本主要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成本

支出,此外,由于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失去了

在这一风险和业务方面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

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策略,不能成为金融机构主导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采取内部控制手段降低风险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金融机构在损失发生之前,对所面临的风险

种类和性质、风险产生的原因、损失发生的过程、风险事件对本机构

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

上,预先采取防范性措施,以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或降低发生损失

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将损失和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尽管

风险控制是一种传统策略,该策略在当今的风险管理中仍有广泛的应

用,并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其他风险管理方法不可替代

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由于

这些风险不仅难以量化管理,而且也不容易通过市场进行转移或对

冲,风险控制策略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与其它风险管理策略相比,风险控制策略最突出的特征是控制措

施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本身,即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者严重程度,

而不是将风险转嫁给外部或从外部获得补偿。因此,风险控制策略对

于整个金融体系甚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策略比较

适用于具有非系统性特点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是由宏观

经济波动等系统性风险因素决定的,金融机构一般采取对冲、转嫁和

定价补偿等策略来应对,控制策略往往只能够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市场

风险的暴露程度,而难以降低市场风险变量本身的波动性。实施风险

控制策略的成本主要在于控制费用的支出。

三、风险分散

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投

资和风险管理理念c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古老的投资

资由于单笔投资大JL不容易分割的特点,决定了除少数大投资公司外

一般投资者难以运用这一策略。然而,现代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广

大的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容易分割的证券投资解决实业投资中的这

一难题,进行投资的多样化,使风险大大降低。即便如此,风险分散

策略仍然是有成本的,其成本主要是分散投资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对

于证券市场中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将有限的投资分散到许多的证券品

种中去意味着相对高昂的交易费用,这使得风险分散的策略对他们并

不现实。现代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使这些中小投资者能将各自相对较

小的投资额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的证券投资,从而使得利用这一风

险管理策略成为可能。

四、风险对冲2

对冲交易是指购买两种收益率波动的相关系数为负的资产的投

资行为。尤其是当这两种资产的风险完全负相关,即相关系数为一1

时形成完全对冲,投资风险被完全抵消。因此,风险对冲策略是指通

过投资或购买与所管理目标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或完全负相关的某

种资产或衍生金融产品来冲销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用以对冲风

险的工具可以是一般的金融资产,如股票、期货和掉期等。风险对冲

是管理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非常有效的办法。近些年,由于信用衍

2对冲概念的用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冲是指所有降低风险

的手段,包括随后的保险和期权等风险转嫁手段,而狭义的对冲仅指

具有期货或远期交易性质的风险冲销。此处的风险对冲是狭义的用

法O

生产品的发展,风险对冲也被用来管理信用风险。与风险分散策略不

同,风险对冲可以管理包括系统性风险在内的全部风险,而且风险对

冲还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需要,通过对冲比率的调节和

选择将风险降低到希望的任意水平,因此,用风险对冲策略来管理风

险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冲比率的确定,这一比率直接关系到对冲风险管

理的效果和成本。

金融机构的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所

谓自我对冲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

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如利率变化对金融机构(包括

保险公司)固定收益类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交易商(做市商)在进行

做市交易时买入交易和卖出交易之间对同一风险要素具有自我对冲

效应;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和无最低担保的即期年金产品对死亡率风

险具有对冲效应;等等。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

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又称残余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

场进行对冲。从整体风险管理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应该首先充分识别

和利用机构内部的自我对冲机会,然后对残余风险进行市场对冲,以

降低对冲的成本。对冲的成本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交易成本,即进行

内部自我对冲往往要调整交易的时间和数量,市场对冲要支付直接的

交易费用;二是机会成本,即在风险因素发生有利变化时也要丧失获

利的机会。

五、风险转嫁

这种风险管理策略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

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多样化的风险分散策略

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而对由于共同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

为力。这时,采用风险转嫁策略是最为有效的。最常见的转嫁风险的

做法就是购买保险单。通过投保,投保人以徼纳保险费为代价将特定

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当然,适合以保险方式转移的风险主要是财产

险和责任险等纯粹风险,在金融风险管理中,除出口信贷保险和存款

保险等少数金融险种外,以市场风险为代表的投机性风险一般得不到

保险。然而,金融市场却创造了类似于保险单的期权合约,使得投资

者也可以采取风险转嫁策略来管理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等市场风

险。投资者购买期权合约,实际上是以缴纳期权费为代价将利率或汇

率等不利变动的风险转嫁给了期权合约的卖出方,同时又保留了这些

市场价格有利变动的利益。同样,担保和备用信用证等为投资者管理

信用风险提供了类似期权合约的金融工具,使得投资者通过这些金融

工具将信用风险转壕给担保人或备用信用证的签发行,而90年代在

国际金融市场上兴起的信用期权产品标志着金融体系有了更加直接

转嫁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

六、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主要是指事前(损失发生以前)的价格补偿,而将事后

以抵押、担保或保险等形式获取的事物或资金补偿归于风险转嫁策略

一类。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分散或转嫁等方法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

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加进风险因素,

即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风险是有价值的,就

如同时间有时间价值一样,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成为共识。因此,

承担风险就要获得风险回报,转嫁或减少风险就要付出成本。承担风

险获取风险补偿的策略和风险转嫁策略一样成为投资者管理风险的

有效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保险公司和期权签发行因承担风险而向

投保人和期权购买者收取的保险费和期权费。对保险公司和经营期权

业务的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合理的风险定价,即

确定适当的保险费如期权费的水平。定价过低将使自身所承担的风险

难以获得足够的补偿,定价过高又会使自身的业务失去竞争力,因而

会面临业务萎缩的风险。风险定价在证券市场上表现更为明显。市场

的定价功能会使得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的风险在一个成熟有效

的市场中得到合理定价,从而使投资于高风险证券的投资者获得包含

风险回报在内的较高的回报率。

七、风险准备金

风险准备金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针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取

足够的准备性资金,以保证损失发生之后能够很快被吸收.从而保障

金融机构仍然能够正常运行。这一策略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被应

用。首先,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为防范存款户意外的大量提款,银

行通常持有流动性很强的资产,包括现金和中央银行储备金存款形式

持有的一线准备金加以流动性较强的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持有的二、

三线准备金。其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根据贷款的预期损失提取呆

账坏账准备金,并将其计入成本,冲减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后,对所

有业务的非预期损失提取资本金,为非预期损失的发生做好资金上的

准备。为预期损失而准备的资金是为了保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利润的

真实性,即预期损失发生后金融机构还能够真正盈利,而为非预期损

失而准备的资金是为了保障金融机构经营的可持续性,即使是发生了

规模很大的非预期损失,金融机构还有足够的资金吸收损失,避免破

产倒闭。该策略的成本主要表现在利润的扣减和持有资本金而付出的

资本投资机会成本。该策略与风险补偿策略密切联系,因为持有风险

准备金的成本是通过风险定价机制来获得合理补偿的,风险补偿的内

容中既要包括预期损失也要包括资本成本。

第二节基本机制

一、内部控制机制

如果将控制理解为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而把风险理解为结果

对目标的偏离,那么,内部控制显然是金融机构历史最久的风险管理

机制。只要开展业务,就必须设定目标,而由于种种风险因素就会有

不达标的可能,而业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控制活动

保障目标的最终实现,这些控制活动主要表现为与业务管理密切融合

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监督活动,因此,内部控制与业务管理

活动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业务管理部门承担着内部控制的首要和直

接责任,而审计部门则负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估和监督。内部控制

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人员、部门、分支机构和所有的业务线路及其全

部流程,甚至负责内部控制本身的管理人员和审计部门也应该受到相

应的监督和控制。目前国际上关于内部控制的经典文件是COSO委员

会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COSO,1992)。3该文件

将内部控制正式定义为一个依靠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员工共同

参与,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

律规章制度的遵循性三大目标实现的过程。同时,该文件还提出了与

管理流程相融合的有效内部控制体系的五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风

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4

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以良好的公司治理为基础,而且内部控制本

身,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内,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由于

公司治理是关于金融机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之

间责权利基本关系的安排,其基本结构决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承担

3该报告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年出台的

《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国人民银行2002年发布的《商业

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证监会2003年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和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其核

心目标和基本框架与COSO框架一脉相承。

,这五个要素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

架(1998)》中被非常近似地表述为:管理监督和控制文化、风险识

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和缺陷修正。

和管理以及相应风险收益的分配和管理激励,从而对金融机构的内部

控制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起到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

员会在最近公布的《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Basel,2005)的征求

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应该给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恰

当的激励去追求与公司利益和股东价值相符的目标,而且应该有利于

有效的监督”,“无论法律和监管制度的国别差异如何,也无论银行采

用何种公司形式,只要确保以下四个方面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就可以

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董事会或监事会的监督、不参与日常业务经营

的个人监督、独立的风险管理和各业务领域管理线路监督以及合规和

审计部门的监督J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缺陷将导致内部控制从根本

上失效,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则是良好公司治理的重要表现。在金融机

构治理结构中,董事会、高层经理、审计部门等对内部控制相关责任

的明确至关重要。

与内部控制有密切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近几年在全球金融

业兴起的操作风险管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2004)首次正式

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足够的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人员、系统或外

部事件所导致损失的风险: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在内容、对象

和范围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管理手段和方法。内部控制

活动主要表现为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尤其是审计手段的应

5即便是对操作风险中外部事件因素的管理,强调的也是金融机构内

部的应对策略和准备措施,如购买保险、应急方案、灾难恢复和业务

可持续计划等。

用,而操作风险管理除了重视内部控制手段外,还采用风险计量、定

价、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冲等与市场和信用风险管理相似的方法。在准

确计量的基础上对操作风险进行合理的风险定价可以使金融机构所

承担的操作风险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获得补偿,对各业务部门实施针

对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可以为业务部门加强内部控杳'J降低操作

风险提供合理的激励,也可以通过资本限颔使得金融机构回避或退出

操作风险较大的业务领域,而所谓操作风险对冲主要是指通过购买保

险和相关业务外包将操作风险转嫁给其它机构。

二、对冲机制

在西方金融市场上,尤其是对于从事市场交易和金融工程的人而

言,对冲成为了风险管理的代名词。在西方金融教科书(如Stulz,

2003和Hull,2003)中,对冲通常被定义为利用衍生产品等金融工

具来降低金融机构对某一风险要素的风险暴露。这些衍生产品尽管通

过金融工程的创新变得复杂多样,但从对冲风险的基本方式上看可以

分为期货(或者远期)类对冲和期权类对冲,前者因对冲损益与基础

资产价格呈线性关系而被称为线性对冲,后者则被称为非线性对冲。

对于整个金融机构后言,除了利用市场中的衍生产品外,还可以利用

金融机构各项基础交易中对于同一风险要素的变化其损益变化方向

相反因而具有对冲效果的交易,来进行所谓的“自动”或“自然对冲”

(Auto-,Natural-Hedging)。例如,利率和汇率变化对于资产和负

债价值的影响就具有自然对冲效应,保险公司年金业务和寿险业务对

于死亡率精算风险具有相互对冲的效应,做市商买进和卖出交易之间

也具有风险对冲效应,等等。

利用衍生产品对冲风险实质上是以直接交易风险的形式转嫁风

险,这种风险转嫁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

种是以期权费和保险费为代表的直接的费用支出,另外一种是期货或

远期交易中以盈利机会的丧失为代价来换取损失可能性的消除。因

此,对冲风险是降低和消除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是,金融机构在降低

和消除风险的过程中也相应降低或失去了该风险因素带来盈利的机

会。6这也正是风险交易中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这一市场规

律的表现。相对于市场对冲而言,金融机构内部基础交易之间自然对

冲的成本低,主要来自于对基础业务进行必要调整的代价。因此,金

融机构要尽可能发现和利用业务调整代价不高的内部对冲机会,在充

分利用自然对冲之后的剩余风险才转向市场对冲。

金融机构并不能也不应该对冲所有的风险。所谓“不能”是指利

用市场对冲风险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风险要能够量化,进而能

够定价,要有相应的对冲工具和交易对手c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金融

机构三大风险要素中,市场风险对冲发展最早最快,到了90年代信

用风险量化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和贷款销售等信用交易

产品获得一定发展以后,对冲才成为金融机构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手

6采用期权方式对冲风险表面上保留了盈利机会,但是,在有效的市

场定价中,这些未来盈利机会的市场价值正好等于当前所支付的期权

费。

段,而操作风险受量化困难的阻碍,除了一些传统的保险交易和具有

对冲性质的业务外包以外,至今市场对冲手段也非常有限。所谓“不

应该”是指对冲风险是有选择的。金融机构与一般企业相比最大的不

同之处在于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其最根本的盈利来源。从事生产和贸易

的一般工商企业最根本的盈利来源和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其优势

资源、生产技术和客户体系等,尽管其中风险不可避免,包括原材料

和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但是,这

些企业由于并不试图从承担这些风险中获取盈利,因而都可以选择对

冲,尽可能将这些风险降低。然而,金融机构却并不能这么做,因为

其存在的理由和基本的经济职能就是承担和管理经济体系中的各种

风险,并从中获取风险溢价。完全对冲风险(如果可能的话)将使得

金融机构失去盈利机会和市场地位。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在其资本金

承担能力的范围内选择承担自己擅长管理的风险,最终通过对产品的

风险定价机制从客户获得价格补偿和回报。

Schrand和Unai(1998)的研究表明,从整个金融机构风险配置

的角度看,对冲有时会成为金融机构增加,而并不是降低整体风险承

担水平的手段。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中面临相互捆绑在一起的多种风

险因素,即期市场往往难以独立将这些风险因素分离开以便金融机构

选择承担或规避,从而影响到金融机构对该项业务的整体开展,而利

用衍生产品对冲某些风险却可以将原来捆绑在某一业务中的多种风

险因素分解开,进而更加有利于金融机构选择承担其所擅长管理的风

险。因此,对某些具体风险因素进行对冲以减少对该风险因素的暴露,

从金融机构整体看却更加有利于对目标风险因素的承担,进而从整体

上会提升风险承担水平,相应增加盈利机会。

三、经济资本配置机制7

长期以来人们熟悉的资本概念来自“资本=资产一负债”这一基

本的会计模式,无论采用账面价值法还是市场价值法,会计模式下的

资本概念本质上反缺的是股东对公司价值的剩余求偿权(ResiduaI

Claim)。8与此不同,经济资本的概念是基于资本对风险的意义而提

出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任何公司都必须以其股东的资本来承担

各项风险,任何损失都必须首先由股东的资本来吸收,而当损失超过

资本时,公司应该破产清算。资本作为企业在事后吸收损失的资金来

源构成了在事前承,且风险的资源和底线,即所谓资本约束(Capital

Constraint)o因此,从资本对风险的经济意义上看,资本概念反映

了公司整体上可承担的风险,或者说为防止这些风险汇总在一起可能

导致公司破产所需要的股权资本,即“经济资本=公司整体风险”,9

7经济资本配置机制在相关文献中又被称为“风险资本机制”、“整合

风险管理机制”和“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AR0C)机制”。

8资本一词的用法很多,除了本文所主要探讨的反映风险的经济资

本、反映股权价值的会计资本和反映监管要求的监管资本以外,还有

表示投资可用资金概念的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和财务分

析中的营运资本。Matten(2000)将这些资本的用法归纳成为四个视

角:财务管理者的视角、监管者的视角、风险管理者的视角和股东的

视角。

9所谓“可承担的风险”是指有公司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忍耐度(又称

风险胃口),反映在后文所说的置信水平的确定中。国际上常见的置

经济资本也因此被称为风险资本,通常被定义为公司为了吸收一定置

信水平下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具备的资本金,数量上等于公司整体损

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的在险价值(VaIueatRisk,VaR)(Crouhy

10

等,2001)o

相对于反映股权价值的会计资本概念而言,反映机构整体风险的

经济资本概念对于金融机构管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经济资本问题将风险管理和资本结构以及资本预算三大公司财务问

题结合起来,“使得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和决策的核心,也使

得金融机构更加明显地体现出其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本质。风险管

理与资本结构的结合反映在金融机构是否具有足够的经济资本以应

对整体风险,即资本充足性问题上;12而风险管理与资本预算的结合

则反映在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整个机构的范围内如何分配给各个部

信水平的选择是%,即相当于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公司所评定的AA级

公司的风险水平。所谓“整体”是指公司所有部门和分支机构、所有

业务和各风险因子(包括公司范围内所有的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

在考虑其相关关系却多样化效应基础上的汇总风险。

|。Merton和Perold(1993)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防止公司破产而购

买的保险“,Matten(2000)将风险资本定义为“在给定的期限和统计

置信水平下,为了覆盖资产价值的潜在亏损和其他风险暴露所需要的

资金量”。

"关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资本结构和资本预算的结合问题,Froot

和Stein(1998)年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模型分析框架。

口这一问题如果站在监管机构的角度但,则成为了监管资本充足性问

题。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正是根据监管资本反映经济资本的思想而制定

的。

门、业务单位和产品项目,以实现最大效率利用稀缺和有成本的资本

资源,即经济资本配置问题。13

经济资本配置在技术上主要表现为通过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

率(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I,RAROC)来进行投资和风险

决策(James,1996)O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回报与其所

占用金融机构的经济资本的比值。这里的预期回报是对投资的预期总

收入进行一些必要的扣除(包括融资成本、管理成本和预期损失)后

的余额,本质上反映投资的风险溢价。这里的经济资本是该项目对金

融机构的风险贡献(RiskContribution),即金融机构因投资该项目

整体风险VaR值增加的量。RAROC的基本思想是将投资的收益与风险

结合起来考察,衡量的是投资给整个金融机构带来一个单位的风险

(或说消耗一个单位的经济资本)所能够带来的预期收益,反映该投

资的风险和资本利用效率。RAROC被用于资本预算时,将候选项目的

RAROC与预算过关率(HurdleRate)相比较,超出的项目表明风险

收益匹配状况达到要求而获得预算许可。利用经济资本进行投资决策

的另一种形式是风险定价,即对于无法对冲的风险(如贷款信用风

险),金融机构在最终产品销售(如贷款)时将承担风险的成本以资

本费用(CapitalCharge)的形式反映在产品价格(如贷款利率)之

中,从而获得补偿,即: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融资成本+管理成本

巾因为将经济资本总额分配给各个业务单位也就等于将可承担的风险

总额分配给各个单位,所以经济资本配置也被称为风险预算(Risk

Budgeting)o

+预期损失+资本费用,其中,资本费用=机构平均股权成本X该项

目经济资本。这样,对于风险较高的业务,由于经济资本占用较多,

资本费用较大,其风险定价相应较高。

除了用于上述事前决策以外,经济资本配置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

是将风险概念引入事后的业绩衡量和薪酬激励,即所谓的经风险调整

的业绩衡量(RiskAdjustedPerformanceMeasurement,RAPM)机

制,实现事前硬性的风险限额管理和事后柔性的薪酬激励管理相结

合。与资产回报率或资本回报率等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相比,RAR0C

将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结合起来,对回报进行了风险调整,不仅反映了

收益来自于风险承担的投资理念,而且更加合理地反映了投资的业绩

和利用风险的效率,从而为风险承担和管理提供合理激励,促使投资

者在进行业务决策加管理时更加关注风险和资本效率。另外一种利用

经济资本衡量业绩的常见形式是衡量项目的“经济利泗”,即预期回

报减去资本费用后的差额。由于资本费用等于该项目占用的经济资本

乘以机构整体的平均股权资本成本,经济利润反映了股东在要求补偿

投资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基础之上的价值增加要求。以此为基础的

业绩衡量和薪酬激励将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降低金

融机构的代理成本。

此外,经济资本配置还推动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组合管理和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在整个金融机构范围内的应用。金融机构的整体经

济资本对风险的计量范围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产品、业务单位和地理

区域以及所有风险因子,尤其是采用VaR这种具有统一风险单位的风

险计量方法,使得不同的风险因子、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风

险水平得以相互比较、汇总和交流,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各个管

理层次上,从单个产品到产品组合,从业务部门到分支机构,从营业

网点到地区总部直至整个机构,都可以进行经济资本的统一计量和配

置管理。同时,经济资本配置以计量产品或业务单位对整个机构的边

际风险贡献为基础,考虑了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与现代资产

组合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Stulz(2003)在对依据风险配置经

济资本的过程的分圻中提出了产品或业务单位的“现金流B”的概

念,即业务单位现金流与公司整体现金流变动的协方差除以公司整体

现金流方差的商。James(1996)和Perold(2001)也认为经济资本

配置使得现代金融机构的运行本质上相当于一个内部资本市场机制。

四、三大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三大机制的发展反映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代机制发展的

基本历程

内部控制、对冲和经济资本配置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三大机

制在发展上反映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控制走向优

化、由执行过程走向决策制定、由艺术走向科学、由分割管理走向整

体和全面管理的历史进程。内部控制尽管在1992年才有了C0S0报告

给出的被广泛接收的经典定义和基本框架,但它显然是金融机构管理

风险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方法。而对冲机制尽管数百年前就已经被商

业机构发现和应用,但是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放松管制和

金融自由化,尤其是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度

的实施和80年代美国利率管制的解除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加

之1973年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为直接风险交易定价带来

的理论突破,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衍生产品交易技术和风险对冲才开

始成为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重要机制。经济资本配置的发展则是以

1994年美洲银行开发出基于RAR0C的资本配置和业绩衡量系统为标

志,因其在全面风险整合管理和将风险管理与投融资决策和业绩衡量

相融合方面的突出作用,这一机制最近十来年受到西方各大金融机构

的青睐,迅速发展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代表。

(二)三大机制在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上相互支持和配合

内部控制覆盖包括对冲和经济资本配置在内的金融机构所有业务

和管理活动,并为这些活动的有效执行提供基础性的保障。以对冲为

例,尽管对冲和投机乃至赌博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但实践中往往只

有一步之遥,甚至模糊难辨,因为,对冲是两笔交易的组合,是对冲

交易与基础交易风险的冲抵,一笔衍生产品交易之所以可以成为降低

风险的对冲交易是因为该金融机构已经存在基础交易带来的风险暴

露,如果该笔基础交易不存在,该衍生产品交易就实际上成为了以承

担风险获取收益为目的的投机交易甚至赌博交易。哨此,利用衍生

川Brealey和Myers(2003)在他们编写的著名教材《公司财务原理》

(第7版,第773页)中明确指出了对冲转化为投机的可能性。

产品对冲风险的交易需要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的支持和保障,内部控

制缺陷往往导致公司的衍生产品交易具有由对冲风险转化为投机和

赌博的极大的操作风险,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和2004年我

国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当然,内部控制远不

是现代风险管理的全部,金融机构也不能仅仅依赖内部控制机制达到

现代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即实现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和核心竞争力

的提高。C0S0报告(1992)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以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活动本身并不

能将低水平的业务管理转变为高水平的业务管理。,

对冲机制是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但对冲机制所解决的问题

仅仅是提供降低风险的合适手段和方法,主要是站在交易员角度关注

对冲的实现工具及其定价问题,因而往往被称为“交易员风险管理”

(TraderRiskManagement),而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站在整个金

融机构价值增长的角度看对冲对象的确定和对冲程度的大小的问题。

然而,这个在逻辑上理应先于对冲工具设计和定价的问题却是对冲机

制本身不能解决的。16这一类问题正好是经济资本配置所要回答的问

正是基于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关系的这种认识,2004年9月,

COSO委员会经过三年的努力正式发布了《企业风险管埋(ERM)框架》

(COSO,2004)o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ERM

包含了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W对冲机制中核心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理论的完美市场假

设和无套利推导方法如果用于推导对冲对于公司价值的效果,其结论

却是对冲与公司风险价值无关,即MM定理的第二推论。可见,对冲

机制本身无法回答风险管理实践中对冲对象及其程度的选择问题。

题。因此,对冲为经济资本配置的实现提供操作手段,即剥离和转嫁

风险的手段,而经济资本配置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为对冲提供了目标

和依据,被称为“公司风险管理”(CorporateRiskManagement)o

经济资本配置机制与内控机制显著不同的一点是对金融机构决策

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不同。以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监督为主要内容的

内部控制,对金融机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决策的过程和内容

是否合规以及决策制定后能否正常实施。显然,这种内控机制对决策

本身(包括资本预算、资本结构以及对冲风险决策等)是否合理、是

否准确、是否可行并不直接产生影响。对决策内容的正确性缺乏有效

作用正是通过内部控制实现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局限性所在。相

比之下,经济资本配置却直接融入金融机构至上而下的各项投资和管

理决策之中,将风险管理从内控的决策过程控制延伸到决策内容本

身,从而弥补了内部控制的不足。正如普华永道和EIU2002年公布的

一份名为《经济资本:处于管理风险和价值的核心》(PwC/ElU,2002)

的联合调研报告表明,“近些年来,经济资本系统已经日益成为金融

机构决策的核心。”

(三)三大机制在管理风险的内容上相互补充

Oldfield和Santomero(1997)从管理的角度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分

为三类:一是可以通过简单的业务管理就可以消除和避免的风险,二

是可以转嫁给其他参与者的风险,三是在整个机构范围内积极管理的

风险。从上述分析的风险管理三大机制看,内部控制机制主要用于管

理第一类风险,对冲机制用于管理第二类风险,经济资本配置机制则

适用于管理第三类风险。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并非要消除一切可能

的损失,而金融机构的风险也并非都需要用内部控制的手段来解决。

从风险管理的效果右效率相统一和金融机构价值增加的角度考虑,不

计成本地通过内部控制手段来降低风险并非明智之举。一方面,这与

内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成本有关。在保险业和业务外包市场发达的情况

下,行业平均管理水平下的风险控制成本反映在保险和业务外包的定

价之中。当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控制手段降低某一风险的成本高于通过

购买保险或外包相关业务对冲该风险的成本时,金融机构显然应该选

择后者,而非不计成本地采取内部控制手段。此外,对于行业平均管

理水平下管理成本很高,甚至不能控制的风险,金融机构也不必不计

成本地采用内部控制手段,而是可以采用提取足够的资本金或限制相

应业务发展的方式予以管理。

第三节一个策略和机制失败的案例:中航油巨亏

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我国企业对国际能源需求不断加大,

为对冲油价波动风险而利用国际衍生产品交易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希

望国内开设石油衍生产品市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利用金融市

场,尤其是衍生产品来管理因油价上升而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成为

当前企业风险管理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2004年11月发生的中航

油(新加坡)因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交易而巨亏亿美元的事件震动了我

国能源界和金融界,也为我们分析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案例。本

文提出中航油事件反映出的风险管理四个基本问题,并分析其对我们

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中航油事件昭示风险管理四个基本问题

中航油事件发生后,人们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规

模如此之大的损失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中航油公司难道没有内部控

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如果有,中航油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什么没有

发挥作用这么大的损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吗即便如此,导致如此巨

大规模损失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如果不是,那公司在损失4亿、3亿、

2亿、1亿甚至5千万和1千万美元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采取止损措施!

这些疑惑本质上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内部控制和风险

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我国监管机构只批准少量企业从事以套期保值(即对冲风险)为

目的的国际衍生产品交易。如果不是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投机业务,

为中国航空业进口油料并被监管机构许可从事石油套期保值衍生产

品交易的中航油公司为什么会在石油衍生产品上遭受如此巨额亏损

中航油的石油衍生产品交易被有些媒体称为“一场石油豪赌”,中航

油是如何由石油价格套期保值走向了石油价格投机,进而走向赌博的

呢中航油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市场经济中投资和风险管理的

一个基本问题,即对冲、投机和赌博的区别和联系。

由于近一二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因从事衍生产品交易而发生

巨额亏损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到美国橙

县和我国的中航油,有些人对衍生产品已经谈虎色变。为吸取中院油

的教训,我们就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再碰衍生产品了吗我们今后还

能否继续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和管理风险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国国内金融市场还应该开设衍生产品交易,包括

石油类衍生产品交易吗显然,中航油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风险

管理另外一个基本问题,即衍生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中航油事件与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和美国橙县事件的一

个共同之处是,事件的主角都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巴林银行的尼

克•里森、大和银行的井口俊英和美国橙县的罗伯特•西特罗恩在事

发前都是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交易高手,被市场誉为“明星交易

员”,尽管陈久霖在衍生产品交易上还不能被称为“明星交易员”,

但近年来他却是十足的“明星企业家”和“打工皇帝”。然而,这些

“明星”最后都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上著名的“流氓交易员”。为什

么闯大祸的往往是往日的“明星”市场上所谓的“流氓交易员”为

什么与市场上的“明星交易员”往往成为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这种

现象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这同样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一

个基本问题,即如何认识风险的双侧性和管理“明星”风险。

二、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近些年来,风险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得到了高度重

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甚至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一些大企业的中

心工作,以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为代表的内部控制建设和以风险计量和

衍生产品交易为代表的现代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