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12月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12月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12月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12月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12月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12月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信史传统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大致已形成了信史的理念。司马迁的《史记》更是以直书实录为人们所称道。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家刘勰明确地提出了“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的理念,强调在无法确认历史事实的情况下,以存疑的态度留存信史。这是关于“信史”的较早的提法。唐人刘知几在《史通·采撰》篇也认为撰写历史一方面要“征求异说,采摭群言”,一方面也要避免“苟出异端,虚益新事”。宋代史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在史学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信史理念。首先,在历史记录层面,提出了“记注言动,信史之本原,编次论撰,所次非轻”的认识,从史料来源处着眼,倡议直书求真,以保证历史撰述的信实可靠。其次,在历史撰述层面,提出了“信莫如史”的观点,把“信”看成是史学的第一要义。《册府元龟》的总主纂官王钦若认为:“简牍之兴,得失攸纪,善恶无隐,曲直遂分,是故劝沮于斯人,见信于来裔。”这既是一个治史的标准,也是衡量史书价值的标准,反映出他对待历史和历史撰述的严肃态度,进一步丰富了信史的内涵。史学家欧阳修也从历史撰述层面论说信史问题,并在事实与文采关系的论述中凸显出信史的意义。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这里的“文”,乃是要求文字运用得恰如其分,“事”则指认识主体对历史的客观表述。反映了他以审美的态度追求历史之真的特点,也说明他对于文采的追求,首先是以信史原则为基础的,从而得出了处理二者关系的正确答案。他的“史者,国家之法典”的认识,正是建立在对二者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且把信史提高到了国法的认识高度。求真、存信是历史撰述的最根本原则,它反映了史家对历史事实的判定是否客观真实。(摘编自宋馥香《宋代史家对信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二:两宋时期随着史学义理化倾向的出现,在史家修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义理与考辨并重的修史观。理学在宋代兴起发展,反映到史学上则表现出史学的义理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表现:一是将史学纪实和《春秋》所提倡的褒贬书法结合起来。如欧阳修在参与编修《新唐书》时,曾在《进修〈唐书〉表》中言:“盖又百有五十年……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成至难,理若有待。”欧阳修在继承前书的基础上“笔削旧书,勒成一家”,在书中增加表十五卷,创设了前代史书中没有的《兵志》《仪卫志》和《选举志》。欧阳修自己对《春秋》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史观。他提倡修史要善恶并书,不文过饰非。二是修史应与义理联系起来。历史撰述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记录、考证,而是要探究其隐藏的一般规律。刘连开说:“宋代具有义理化倾向的史家们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记载史迹,而要赋予历史事实以新的含义,并把事实作为归纳的材料,进而确定支配这些历史现象发生的抽象规则,即他们常说的‘理’或‘道’。”朱熹就反对以成败论是非,他认为这样就失去了“义理之正”,他曾批评左氏说:“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在朱熹看来,修史应该透过现象去观察背后的大伦理,不能仅着眼于表面上的成败、治乱兴衰等。当然,也应看到史学的义理化倾向所带来的弊端:一些史家专注褒贬议论,不论史事的真假,甚至会用一些史料来牵强附会自己的议论。与此同时,注重考辨求实,也是宋代史家修史观的主要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史评类史书,北宋史学家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中评论史事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其考证、纠误的工作,堪称宋代考据学的一部佳作。史学义理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脱离具体的史事空发褒贬议论,用以贴合义理。如朱熹提倡:“凡观书史,只有个是与不是。观其是,求其不是;观其不是,求其是,然后便见得义理。”只注重追求义理的是与不是,将史事置于次要位置,这与重视史事考辩的史学传统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宋代史学却能兼顾义理与考辨,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其一,理学的出现、兴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渐进过程促使一部分理学家也开始关注史学,史学义理与考辩在相互竞争中发展。例如朱熹、吕祖谦等理学大家在史学义理与考辩上均有突出成就,朱熹强调观书史注重义理,但同时也不忘对史籍进行考辨,在朱熹看来,考证是烦琐费工夫的,然而却也是极有用的。其二,与史家自身的史学素养高低息息相关。一些真正的史家还是主张从历史事实中探究史学义理,言之有物,并不是完全脱离具体史事空谈义理。如朱熹提倡既要穷理而又追求“致其知”“践其实”,即考究历史事件,以合理推定辨别历史真伪。这是宋代义理与考辨并重史观的突出体现。其三,史学并没有成为理学的附属。随着理学兴起,史学虽受其影响,但一直是并轨发展,史学仍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诚如吴怀祺先生所说:“从理学在古史、史评及与史评有关著作中的浸透,到朱熹的史学,都反映出宋代史学理学化运动的趋势。从司马光的涑水史学到以二李为代表的蜀中史学和浙东史学,则是另一种情形。在思想上既有理学化的一面,又有重考订,求致用的一面……都反映出宋代史学在同理学又联系又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摘编自田志光、王柚程《两宋史家的修史观及其时代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信史传统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大致形成了相关的理念,并由宋代史家继承,在史学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B.“史者,国家之法典”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欧阳修对信史的认识,并直接反映出他要以审美的态度追求历史之真的特点。C.注重考辨求实与史学义理化倾向是宋代史家修史观的两个特征,重视史事考辨的传统与史学义理化二者之间存在矛盾。D.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备相当的独立性,并未完全受到理学制约成为其附属,而是与理学形成了联系且矛盾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史家在史学活动中,从历史记录、历史撰述多个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信史理念,也进一步丰富了信史的内涵。B.宋代史学的义理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史学纪实与《春秋》所倡导的褒贬书法的结合,以及史家对隐藏的一般规律的探究。C.朱熹反对以成败论是非,他认为修史应该透过历史现象去观察背后蕴含的伦理,而不应该仅着眼于表面上的治乱兴衰。D.理学在宋朝的兴起影响了两宋史家的修史观念,理学家也都将眼光转向了史学,在史学的义理与考辨层面做出了贡献。3.下列选项能体现材料二中“义理与考辨并重修史观”的一项是()A.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通过考证纠谬、逻辑推理的方式,指出了史料中的疑误,为后人纠谬提供线索。B.《儒林公议》的作者田况批评徐铉《江南录》的“天命归于有宋,非人谋之所及”这句话为“隐恶太过,非直笔也”。C.胡寅在《读史管见》中指出,理学与史学二者是“道”和“器”的性质与关系,并强调“以理揆之事,以事考诸理”。D.朱熹认为《资治通鉴》“帝曹魏而寇蜀汉,帝朱梁而寇河东”,不合天理纲常,对史事的记载不尽合《春秋》惩劝之法。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阐述了修史的观念,但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5.北宋史学家刘颁在评价史书优劣时,认为“良史之才,博学善叙事,不虚美隐恶,故传之简牍,千余年而不磨灭”,你如何理解刘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信史的重要性及其在历史记录和撰述中的核心地位,并论说了宋代史家是如何继承并丰富发展信史理念的。②材料二则侧重于讨论宋代史学的义理化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如何与考辨求实的传统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义理与考辨并重的修史观。5.①优秀史家应具有相应的才华,刘颁强调“良史之才,博学善叙事”,宋代史学能兼顾义理与考辨和史家自身的史学素养息息相关。②刘颁所强调的“不虚美隐恶”契合宋代史家继承并丰富的信史理念。③史书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只有那些不虚美隐恶的史书才能流传千古,这与“信莫如史”的观点相呼应。【解析】【导语】材料一详细讲述了宋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信史理念,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录严肃性。材料二则探讨了两宋时期修史观中的义理化倾向,以及义理与考辨并重的发展的原因。整体上,文章通过具体例证与理论分析,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观的传承与演变,并且指出其中的矛盾和统一。【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并直接反映出他要以审美的态度追求历史之真的特点”错误,欧阳修对信史的认识包括历史的真实性和文采并重,但“史者,国家之法典”这一表述不是直接体现他以审美态度追求历史之真,而是强调史书对治国之重要性。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理学家也都将眼光转向了史学”错误,原文是“这一渐进过程促使一部分理学家也开始关注史学”。只是一部分理学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表明李心传注重考辨。B.田况批评徐铉,表明田况注重考辨史事。C.强调义理与考辨结合,符合题干要求。D.朱熹强调义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首先介绍了中国信史传统的悠久历史,从春秋时期开始形成信史的理念,到南北朝和唐朝时通过刘勰和刘知几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强调了其重要性。继承至宋代,史学家们在历史记录中提出了“记注言动,信史之本原”的理念,强调直书求真,在撰述过程中,把“信”视作史学的第一要义,同时通过欧阳修等人的论述,指出信史的重要性在于其作为历史事实的客观表述,其在整个历史记录和撰述中具有核心地位。材料介绍了宋代史学家如何在史学活动中继承并丰富了信史的理念,从多角度说明求真和存信是史学的根本原则。②材料二主要讨论宋代史学中的义理化倾向及其与传统考辨求实结合的情况。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史学出现了义理化趋势,即不满足于简单的史实记录,而是寻求历史事件背后的抽象规则和大伦理。材料中提到欧阳修和朱熹等史学家的观点都体现了这种倾向。欧阳修在修撰《新唐书》时,结合了《春秋》褒贬的原则,反映了史学对善恶一分为二的关注,意在强调道德评判。而朱熹则强调修史要观察背后隐藏的伦理,而不是仅仅依据成败来判断是非。同时,材料还指出尽管存在义理化倾向,宋代史学仍然重视史实的考辨。一些史家如吴缜对史事进行了考证和纠谬,为义理与考辨结合提供了基础。此外,理学在史学中的渐进影响和某些史家的高超素养,也促成了这种义理与考辨并重的修史观,使得史学在受到理学影响的同时,始终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材料还指出,虽然理学和史学之间存在矛盾,但它们在相互联系中得以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注重义理又重视考辨的修史观。通过以上梳理,可以清晰看出材料一主要讲信史理念在宋代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二则重点讲宋代史学义理化倾向和考辨求实相结合的修史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①在材料二论述宋代史学能兼顾义理与考辨的原因时提到“与史家自身的史学素养高低息息相关”,这表明史家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对修史有着重要影响。“良史之才”强调史家需要具备相应才华,而“博学善叙事”更是对史家素养的具体要求,只有博学才能有丰富知识储备去理解、梳理历史,善于叙事才能把历史有条理地呈现出来,像欧阳修等史家在修史时无论是对史料的处理、史书体例的创新(如欧阳修编修《新唐书》时增设相关志等),还是对史实的表达等,都离不开博学善叙事这一素养,所以刘颁此说体现了对史家基本素养的看重,这是修出高质量史书的重要前提。②材料一重点阐述了宋代史家对信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记录层面的直书求真,到历史撰述层面的“信莫如史”观点,都体现了对史书真实性的严格要求。“不虚美隐恶”意思就是如实记录历史,不夸大优点,不隐瞒恶行,这和宋代史家秉持的信史理念高度契合。例如在历史撰述中,欧阳修强调“事信言文”,就是要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让史书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所以刘颁所强调的这一点正呼应了宋代史家所遵循的信史原则,是衡量史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③材料一中欧阳修讲“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意思是只有事实可信、文字表达恰当,史书才能流传后世,这凸显了真实性对于史书价值的重要性。刘颁说“千余年而不磨灭”,意味着史书要想长久流传,关键在于做到“不虚美隐恶”,也就是保证其真实性。这与材料一中所强调的信史理念下史书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表明只有真实可靠的史书,才具备长久流传的价值,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被磨灭,为后人所铭记和借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牌儿肖复兴进天鹅岛农场不远,路边立着一块水曲柳的木牌儿。上面刻有几行字,要仔细辨认,才可以依稀看清:“天鹅岛上的第一个小公民梁月鹅生于此地。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章理,站在木牌牌前,眯缝起眼睛仔细地望着它。纵横的鱼尾纹,像木牌牌的木纹,紧紧包围着他的眼角。啊!木牌牌还在!还在!二十多年了,它还立在天鹅岛的路口,像个路标,指着进岛的方向。章理的心中注入一股激动的心绪。他跳上车,拍拍司机的肩头,说道:“快点儿开!”天鹅岛,啊,什么天鹅岛呀!它四周被几条河环环围住,仿佛像岛,其实,不过是北大荒的一片荒草甸子,哪里有名字?队伍刚进岛时,呼啦啦,从草甸子里飞出一群天鹅,拍着洁白的翅膀,遮住了半边蓝天。那景象,煞是壮观!再看草甸子里,一个个晶亮晶亮的天鹅蛋,像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镶嵌在湛绿湛绿的乌拉草、七节草和芦苇之中。“场长!我给咱们这个岛起个名字咋样?”开着一拖拉机的梁立山脱下军装,包起一大包天鹅蛋,笑呵呵地跑到章理跟前说。“好呀!”“就叫天鹅岛怎么样?”天鹅岛,就是这么叫起来的。就在这一年春天,梁立山开荒探路时,连人带拖拉机一起掉进草甸子中的“大酱缸”里,常年积聚在一起的淤泥和烂草毫不留情地吞没了他。他的身后是两排履带刻下的凹凸不平的辙印。辙印旁边是纷纷倒下的小草和姹紫嫣红的野花。这就是通往天鹅岛深处的第一条路。也是这时候,梁立山的妻子拖着怀孕的身子,从家乡来了,住在岛外面的家属接待站里。没人敢把这消息告诉给她,只是劝她暂时先不要进岛。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她悄悄地爬上爬犁。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也许是环境太美了吧?也许是她太激动了吧?怀中的孩子急不可耐了。拖拉机刚刚驶进天鹅岛不远,小家伙就在“路”上呱呱坠地了。是个小女孩,大大的眼睛,还长着一对小酒窝哩。蛮漂亮!这时,天已经亮了,玫瑰色的晨曦飘散在天边。从晨曦中飞来一群洁白的天鹅,绕着拖拉机顶翩翩飞舞着,飞去了。大月亮地生下来的,这是天鹅岛几千名转业官兵中第一个出生的后代呀!就叫小月鹅吧!章理给起的名字。就在小月鹅出生的地方,章理亲手树起了这块木牌牌。“让天鹅岛的后来人看看,这是我们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我们要作为永远的纪念!等小月鹅长大后,我们一定让她生活得更幸福!”车开到场部。场长是位留在农场的北京知青。他早已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酒菜,热情迎接老场长章理的到来。“你知道梁月鹅现在在什么地方吗?”这是章理见到年轻场长问的第一句话。“梁月鹅?”场长沉吟着。全场近万名职工,他记不起这个名字。“就是天鹅岛的第一个小公民呀!”章理进一步解释。“第一个小公民?哦,听说过!听说过!现在在哪儿,可说不好了。先吃饭吧!待会儿我让人查查!”“现在查一下好不好?”查到了。梁月鹅在六队开拖拉机。和她爸爸一样,也是个拖拉机手。不一会儿,她来了。这是小月鹅吗?油污的工作服,发灰的蓝纱巾,衣服上挂着露水,头发上挂着草瓣,脸黑黑的,颧部泛着紫红,常年野外作业,风吹的。小时候,她是蛮漂亮的呀。怎么现在变丑了呢?眼睛似乎小了,酒窝不见了,脸也变瘦了,拉长了。她不应该是这样的!天鹅岛的第一个小公民不应该是这样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她应该永远保留着小时候那漂亮、可爱的形象!一个念头已经牢固地扎根在章理的心头。“要把她调到局里去,对!”垦区总局是一座浅灰色的大楼。他们到达的时候,正是晚上,每一扇窗口都流溢出柔和的灯光,像眨着无数神奇的眼睛。梁月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这么多的窗口,这么美的灯光。她觉得这座大楼像童话中的宫殿。章理和月鹅说自己已经和组织部门在电话中研究过了,决定把她先安排在妇联工作一段时间,注意加强对她的培养,然后再把她调到组织部。以后,她将是一面无声的旗帜。这样的典型,是一定要树的。局里也支持。他心里感到一阵阵慰藉,觉得这样才能稍稍对得起死去的老梁,对得起他亲手树起的木牌牌,也对得起月鹅!过去的过去了,不能弥补了。现在和将来再也不能失去了。这一宿,梁月鹅到后半夜才沉沉睡去,她梦见自己开着拖拉机在无边的原野上尽情地奔驰,泥浪在身后翻滚,豆香在身边飘溢。那些工作,也许都是平凡的、琐碎的。可是,她喜欢干。二十来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过来的。一到收获时节,她都会有一种溢满全身的愉快。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第二天刚上班,她扣响了章理办公室的房门。章理高兴地握着她的手说道:“看你眼睛红的,一宿没睡好吧?没关系!别灰心!许多典型都是这么培养起来的。第一步都是要费点劲的……”她生平头一次打断了别人的话:“章叔叔,我想回去了。”“回去?回哪儿?”章理有些莫名其妙。“回天鹅岛。”“呃!回去干嘛?过些日子,把你母亲也接过来。听说有个开拖拉机的小伙子对你有那么点意思,是吗?你看,我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要是你觉得合适,把他也调来。要是不合适,以后章叔叔负责给你找个合适的!”章理耐心地劝着,慈祥得像个父亲。“不!我要回天鹅岛。我是天鹅岛的公民。”她说得很坚决。“为什么?”章理惊异了。为什么?她一时说不清。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对在北大荒开拖拉机的梁月鹅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朴实无华的新一代劳动者形象。B.小说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营造了天鹅岛荒凉又富有生机的氛围。文章讲述了一段典型的历史,叙述口吻幽默轻松。C.章理对梁月鹅的关心,展现了他作为长辈的慈爱和责任心。整篇小说以梁月鹅的视角叙述,突显了她对天鹅岛的深厚情感。D.小说描写天鹅岛的日常小事,以夸张的笔触表现出平凡生活的深意。这些生活片段使读者体会到开拓者扎根土地的坚忍。7.关于梁立山和天鹅岛的开荒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立山为天鹅岛起名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他希望天鹅岛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地方。B.梁立山在开荒过程中不幸遇难,展现了他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为建设天鹅岛而付出的巨大牺牲。C.梁立山的妻子住在岛外家属接待站里,没有人敢告诉她梁立山的死讯,反映了大家对她的关心。D.梁立山在事故发生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开荒计划,表明他早已为天鹅岛的未来发展做好了准备。8.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章理为何要将梁月鹅调离天鹅岛到垦区总局去?梁月鹅又为何执意回到天鹅岛?小说这样构思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D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灯光比作眨着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总局大楼夜晚灯光的柔和与神奇。②从梁月鹅的视角描写,表现出她对总局大楼的新奇之感,也写出了这里与天鹅岛环境的巨大差异。9.①章理在看到小月鹅现在的模样后,将她调到总局,希望弥补过去,获得慰藉。②梁月鹅执意回天鹅岛,因为二十年来,她生长在天鹅岛上,她喜欢在天鹅岛上工作,天鹅岛让她感到充实。③两人不同的想法产生了情节上的冲突,使故事更有张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通过章理和梁月鹅的不同选择,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梁月鹅坚守自我、热爱故土的人物特点,也深化了主题。【解析】【导语】小说《木牌儿》通过对北大荒天鹅岛开发建设的回忆,刻画了章理和梁月鹅两代人的精神传承。章理怀着对已故战友的承诺,希望通过调任让梁月鹅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梁月鹅却选择留在天鹅岛,展现了深厚的土地情结和对劳动生活的热爱。故事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情感冲突,揭示了个人与集体记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那一代垦荒者的理想主义和拼搏精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叙述口吻幽默轻松”错误,文中并没有体现出幽默轻松的叙述口吻,反而更多的是庄重和感慨。C.“整篇小说以梁月鹅的视角叙述”错误,小说并非完全以梁月鹅的视角叙述,而是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D.“以夸张笔触表现出平凡生活的深意”错误,文中描写较为写实,并未使用夸张手法。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梁立山在事故发生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开荒计划,表明他早已为天鹅岛的未来发展做好了准备”错误。文中并未提及梁立山有详细的开荒计划,只是说“就在这一年春天,梁立山开荒探路时,连人带拖拉机一起掉进草甸子中的‘大酱缸’里,常年积聚在一起的淤泥和烂草毫不留情地吞没了他”,这是说他开荒探路时发生了意外。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①比喻手法:由“每一扇窗口都流溢出柔和的灯光,像眨着无数神奇的眼睛”可知,作者把“灯光”比作“眨着的眼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灯光闪烁的景象,赋予大楼以生命力。②视角特点:结合后文“梁月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这么多的窗口,这么美的灯光”可知,这句话通过梁月鹅的眼睛看总局大楼,突出了她对新环境的好奇和惊叹,同时也反衬出天鹅岛与总局巨大的环境差异。【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相关构思作用的分析能力。①章理调离梁月鹅的原因:由“一个念头已经牢固地扎根在章理的心头。‘要把她调到局里去,对!’”“他心里感到一阵阵慰藉,觉得这样才能稍稍对得起死去的老梁,对得起他亲手树起的木牌牌,也对得起月鹅!”可知,章理在看到长大后的梁月鹅的模样后,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愧疚。他希望通过对梁月鹅的调动,能够弥补过去的某些不足。由“决定把她先安排在妇联工作一段时间,注意加强对她的培养,然后再把她调到组织部。以后,她将是一面无声的旗帜”可知,章理认为梁月鹅在天鹅岛的工作环境过于艰苦,调到总局可以让她有更好的发展机会。②梁月鹅执意回天鹅岛的原因:由“我们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呀!”可知,强调梁月鹅象征意义的重大;由“二十来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过来的。一到收获时节,她都会有一种溢满全身的愉快。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可知,梁月鹅喜欢在天鹅岛上的工作和生活,尽管条件艰苦,但她感到充实和满足;由“不!我要回天鹅岛。我是天鹅岛的公民”“为什么?她一时说不清。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可知,梁月鹅认为人不能像木牌那样被随意调动,她希望坚守自我,回到她熟悉和热爱的土地上。③由“章叔叔,我想回去了”“回去?回哪儿?”可知,章理和梁月鹅的不同选择形成了情节上的冲突,使故事更有张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由“一个念头已经牢固地扎根在章理的心头。‘要把她调到局里去,对!’”“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可知,章理希望通过对梁月鹅的调动弥补过去的遗憾,让她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梁月鹅则因为对天鹅岛的深厚感情和对自我理想的坚守,执意回到天鹅岛。通过两人的不同选择,更加突出了梁月鹅坚守自我、热爱故土的人物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张伯鲸,字绳海,江都人。登进士第。历知会稽、归安、鄞三县。天启中,大计①,调补卢氏。崇祯二年,稍迁户部主事,出督延、宁二镇军储。自黄甫川西抵宁夏千二百里,不产五谷,刍粟资内地。贺兰山沿黄河汉、唐二渠,东抵花马池,素沃野,亦荒芜甚。伯鲸疏陈其状,为通商惠工,转菽麦。又仿边商中盐意,立官市法以招之,军民称便。大盗起延绥,擢伯鲸兵备佥事,辖榆林中路。击破贺思贤,斩一座城、金翅鹏②,败套寇于长乐堡。巡抚陈奇瑜上其功诏进三阶为右参政仍视兵备事。十年秋,杨嗣昌议大举讨贼,遣户部一侍郎驻池州,专理兵食。帝命傅淑训。明年,淑训忧去,即家起伯鲸代之,如淑训官。又明年,熊文灿抚事败,嗣昌自出督师,移伯鲸襄阳。文灿之被逮也,言剿饷不至者六十余万,伯鲸坐贬秩。十五年,召为兵部左侍郎。明年,尚书冯元飙在告,伯鲸摄部事。召对万岁山,疾作,中官扶出,遂乞休。又明年,京城陷,微服遁还。南渡后,家居不出。扬州受围,与当事分城坚守。城破,身被数创死。妻杨氏、子妇郝氏,俱从死。我朝③赐通谥,曰忠节。(选自张廷玉等《明史》,有删改)材料二:昔者嵇绍④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⑤,至武帝⑥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⑦为不忠而后可也。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选自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有删改)[注]①大计:官员考核。②一座城、金翅鹏:都是当时的大盗。③我朝:清朝。④嵇绍:魏晋时人,为保卫晋惠帝而死。⑤晋文王:司马昭,晋武帝之父。⑥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⑦王裒:王裒因父为司马昭所杀,不臣西晋,三征七辟皆不就。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巡抚陈奇瑜A上B其功C诏进D三阶E为右F参政G仍视兵H备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官市法以招之”与《〈老子〉四章》“企者不立”中的“立”意思不同。B.贼,贼寇,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中的“贼”意思不同。C.“与当事分城坚守”与《兼爱》“当察乱何自起”中的“当”意思相同。D.“然后知保其国”与《五石之瓠》“非不呺然大也”中的“然”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兰山沿着黄河的汉、唐二渠,往东到花马池,向来是肥沃的原野,如今也十分荒芜。张伯鲸向上陈述这些情况。B.张伯鲸历任多职,曾在户部主事任上督办军储,后来延绥出现大盗,张伯鲸又被任命为兵备佥事,打败了贼人。C.张伯鲸为国为民,视死如归,在扬州保卫战中他明知大势已去却仍投入战斗,最终与妻子、儿子等人一起壮烈殉国。D.顾炎武认为,正是由于像山涛一样的人的邪说蛊惑,如嵇绍一样的贤人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无所顾忌地背弃大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年,淑训忧去,即家起伯鲸代之,如淑训官。(2)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14.张伯鲸和嵇绍都可视作“为国捐躯”,为什么史家对他们二人的评价完全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C12.C13.(1)第二年,傅淑训因父母的丧事离开,就在家起用张伯鲸代替他,官职和傅淑训一样。(2)(我)为您考虑很久了,天地四季尚且有消长,何况人呢?14.①张伯鲸面对国家动荡,坚守职责,以身殉国,展现了对明朝的忠诚,所以获得了史家的褒扬。②嵇绍不顾父仇,侍奉晋君,伦理上有亏。③嵇绍在晋篡曹魏之后才投靠晋朝,不足以被视为忠臣。【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张伯鲸和嵇绍的不同事例和评价,探讨了忠诚与大义的标准差异。张伯鲸因其在国家危难之际坚持守城而被赞誉为忠节,然而嵇绍因其仕晋之举,虽然显现出个人的忠诚,却被史家视为违背大义。顾炎武通过评述嵇绍事件,强调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区别,批判某些价值观偏离大义的现象。【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巡抚陈奇瑜上报他的功劳,诏令(张伯鲸)晋升三级官阶,任右参政,仍然负责兵备的事务。“巡抚陈奇瑜”是主语,“上”是谓语,“其功”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C处断开;“进”是谓语,“三阶”是其宾语,句子结构完整,E处断开;“右参政”是官职名,作“为”的宾语,结构完整,不应断开;后面“视”为谓语,“兵备事”是其宾语,结构也完整,因此两句中间应断开,G处断开。故需在CE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建立/站立。句意:建立官市买卖的法令来招募商人。/踮起脚尖的人难以长久站立。B.正确。贼寇/残害。句意:杨嗣昌建议大举征讨贼寇。/是自暴自弃的人。C.错误。负责,执掌/“当”同“尝”,尝试。句意:与掌事的人分工守城。/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D.正确。这样/……样子。句意:这样以后才知道保国家。/不是这葫芦不够空虚宽大。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最终与妻子、儿子等人一起壮烈殉国”错误,依据原文“妻杨氏、子妇郝氏,俱从死”可知,是他的妻子杨氏和儿媳郝氏,也都跟随他一起死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明年”,第二年;“忧”,父母的丧事;“如”,和……一样。(2)“思”,考虑;“犹”,尚且;“消息”,消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扬州受围,与当事分城坚守。城破,身被数创死”可知,扬州被围困时,张伯鲸与掌事的人分工守城,城被攻破,他身受多处创伤而死,展现了对明朝的忠诚,所以获得了史家的褒扬。结合“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可知,嵇绍的父亲嵇康为晋文王所杀,但他最后却去冒天下之大不韪侍奉晋君,伦理上有亏。结合“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可知,嵇绍在晋篡曹魏之后才投靠晋朝,不足以被视为忠臣。参考译文:材料一:张伯鲸,字绳海,江都人。考上进士。先后任会稽、归安、鄞三县知县。天启年间,考核官员,调任卢氏。崇祯二年,逐渐提升为户部主事,出朝督察延、宁两镇的军用储备物资。从黄甫川往西到宁夏一千二百里,不出产五谷,草料粮食靠内地供应。贺兰山沿着黄河的汉、唐二渠,往东到花马池,向来是肥沃的原野,如今也十分荒荒。张伯鲸上疏陈述这些情况,为此开放贸易惠及手工业,转运粮食。又仿效边区商人运粮换取盐引的主意,建立官市买卖的法令来招募商人,军民都称方便。大盗在延绥起事,提升伯鲸为兵备佥事,管辖榆林中间一路。(张伯鲸)攻破贺思贤,斩杀一座城、金翅鹏,在长乐堡打败河套的蒙古部落贼寇。巡抚陈奇瑜上报他的功劳,诏令(张伯鲸)晋升三级官阶,任右参政,仍然负责兵备的事务。十年秋,杨嗣昌建议大举征讨贼寇,派遣户部的一个侍郎驻在池州,专门管理军粮。皇上任命傅淑训。第二年,傅淑训因父母的丧事离开,就在家起用张伯鲸代替他,官职和傅淑训一样。又次年,熊文灿招抚失败,杨嗣昌亲自出朝督率军队,把伯鲸调到襄阳。熊文灿被捕,说剿贼的饷银有六十多万没有送到,伯鲸获罪被降级。十五年,召入朝廷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尚书冯元飙休假,伯鲸代管部里事务。在万岁山召对,病发,宦官扶他出去,于是请求退休。又次年,京城陷落,(伯鲸)穿着便服逃回。福王在南京登基,伯鲸在家乡不出来。扬州被围困,(伯鲸)与掌事的人分工守城。城被攻破,他身受多处创伤而死。他的妻子杨氏和儿媳郝氏,也都跟随他一起死去。朝廷赐予他通用的谥号,称他为“忠节”。材料二:以前,嵇绍的父亲嵇康为晋文王所杀,到了晋武帝夺取天命成功的时候,山涛却推荐嵇绍出来做官。那时嵇绍正隐居在家,想推辞不去。山涛对他说:“(我)为您考虑很久了,天地四季尚且有消长,何况人呢?”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但他们不知道这句话败坏了道义,损害了教化,以至于引导天下人做无父之人。自正始以来,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像山涛这样的人,已经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才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二者不可并行不悖,假如认为嵇绍是忠,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因此,首先要知道保天下,这样以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是那些国君、大臣,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东山寺有谢公井存焉汪藻谢公①当日此徜徉,千载空余一径荒。林壑久应无小草,石泉今即是甘棠②。江山似恨功名误,花竹犹含笑语香。投老西州③知不反,可堪垂涕笛筝傍。[注]①谢公:谢安,东晋政治家。②甘棠:棠梨,亦是《诗经·召南》的篇名,《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为西周大臣,曾在棠梨树下处理政务,深得百姓爱戴,因此百姓不忍砍伐棠梨树。③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谢安终老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由眼前之景想到旧时之人,见到谢公井并回忆谢公当年在此的旧事。B.本诗之中多处用典,颔联在写景中巧妙地运用了《诗经》中召伯德政的典故。C.诗人用“笑语香”将声和味相连通,抒发诗人对草木凋敝、故人不在的慨叹。D.尾联由写景转到怀古,追想谢安投老西州之事,“可堪垂涕”表明了诗人心绪。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首联写谢安曾在此处游玩,而如今只剩下一条荒芜的小径,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即使时光流逝,谢安留下的石泉遗迹如同甘棠一样被人铭记,表达了对谢安功绩的赞美。③“恨功名误”“投老西州”,也透露出诗人对谢安命运的惋惜之情。【解析】【导语】诗人汪藻通过描写宿东山寺时的见闻,追忆东晋名士谢安的风采与事迹,并借景抒怀。全诗以古今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慕与感怀,同时蕴含对岁月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惋。【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抒发诗人对草木凋敝、故人不在的慨叹”说法错误,由“花竹犹含笑语香”一句可知,写花竹依然散发着香气,象征着自然界的纯净与永恒,此时草木状态并非凋敝,“故人不在”也没有体现。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先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找到表达情感的写景和抒情的诗句,分条作答即可。①“谢公当日此徜徉,千载空余一径荒”,以“徜徉”二字生动地展现了谢公当年游历此地时的悠闲自在,而“千载空馀一径荒”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后,而如今只剩下一条荒芜的小径,流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②“林壑久应无小草,石泉今即是甘棠”,通过感叹山林岁月流逝、景物今昔变迁,寄托出缅怀古人谢安的情感。结合召伯“甘棠不伐”的典故,诗人以眼前石泉象征谢公遗迹和为政功业,感叹千载之后,尽管物是人非,但古人的德行和精神仍长存于世,表达了对谢安功绩的赞美,也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自然兴废的深刻感悟。③“投老西州知不反”以感慨的语气暗示谢安壮志难酬,终老乡里,不得返京报国;“可堪垂涕笛筝傍”则借哀伤的笛筝声引起诗人情感的共鸣,将历史人物的命运融入自己的怀古幽思之中,透露出诗人对谢安命运的惋惜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谢安晚年境遇的惋惜与唏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急于向人诉说却又无处诉说的情感。(2)张华夜游长江,见到江边花草繁茂,月光洒下,仿佛闪烁着一颗颗小冰粒,他想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两句。(3)小张在书房里挂了一幅书法作品,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多从别人身上汲取长处,多反思自己。【答案】①.千里孤坟②.无处话凄凉③.江流宛转绕芳甸④.月照花林皆似霰⑤.见贤思齐焉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宛”“甸”“霰”“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提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并强调“中庸”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中庸”思想,

,即在处理问题时既要遵循基本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以求达到最佳效果。过程性思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万物之间的相关性、互相生成性以及时时转化性,强调的是万物之间的动态关系。不同于西方实体性思维中单线单向的线性关系,在过程性思维中,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之间(A)。在过程性思维中,人们追求的始终是“道”,“道”存在于人与万物之间,

,而这种关系需要用心维护。中国的过程性思维滋生出了中国人万物不分、万物相系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规则,而且在《中庸》中则集中体现为过程性语言的大量使用。不同于以静态性为主的实体性语言,过程性语言的特色是其动态性及主动性,这种类型的语言更能体现中国哲学的过程性思维特征。例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的“道”是日常行事的道理,是由心而发的品德,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因此,人一刻也不能离开“道”。此句凸显了“道”的主动性、流动性,呈现了《中庸》所倡导的积极求“道”、努力做到“中庸”、主动做到“慎独”的入世精神。过程性思维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它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B)的社会环境。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推进,我们更需要具备这种过程性思维,勇于面对挑战,敢于革故鼎新,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些“正人君子”看着衣冠楚楚,背地里还不知道在干着些什么勾当。B.在我们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宝藏”等着同学们去挖掘。C.他非常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D.工程项目中,一定要抓关键环节,“关键环节”决定了我们成功与否。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你用一句话给“过程性语言”下个定义。要求:不超过35个字,语意完整,表达流畅。【答案】18.A.相辅相成(息息相关)B.瞬息万变(千变万化/日新月异)19.中国的过程性思维衍生出了中国人万物不分、万物相系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规则,在《中庸》中则集中体现为过程性语言的大量使用。20.B21.甲:体现了过程性思维乙:是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22.过程性语言是一种体现过程性思维、具有动态性和主动性的语言类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根据“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可知人与人、人与万物彼此配合、关联,可填“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B.根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推进”可知这里形容社会环境变化快速,可填“瞬息万变”“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千变万化:比喻变化很多。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滋生”和“行为方式”搭配不当,把“滋生”改为“衍生”;二是“而且在《中庸》中则集中体现为”不合逻辑,没有递进关系,去掉“而且”。【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反语或否定。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直接引用。D.表示强调。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甲.前文先阐述了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后文紧接着解释“即在处理问题时既要遵循基本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以求达到最佳效果”,而这一解释所体现的正是过程性思维的特点,也就是注重动态变化、灵活变通等,所以此处应填“体现了过程性思维”。乙.前面提到“‘道’存在于人与万物之间”,后面又说“而这种关系需要用心维护”,那么中间所缺的内容应该是对“道”所代表的这种“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的明确表述,所以填“是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于的能力。首先,明确下定义的基本格式通常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在此题中,“过程性语言”是被定义概念,“语言类型”是属概念,我们重点要找出能将“过程性语言”与其他语言类型区分开的“种差”特征。根据“中国的过程性思维滋生出了中国人万物不分、万物相系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规则,而且在《中庸》中则集中体现为过程性语言的大量使用”可知“体现过程性思维”是其内在基本特征;“不同于以静态性为主的实体性语言,过程性语言的特色是其动态性及主动性”,直接点明其外在特性“动态性”“主动性”。据此组织语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患有“数字囤积症”,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过度收集信息,难以割舍地留存资料、图片、视频等各类数字物品。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当下,受“数字囤积症”影响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往往囤积大量信息而无法吸收和使用……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破“数字囤积”之茧,绽信息价值之光“数字囤积症”似无形的枷锁,困住了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