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代山水诗之所以代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最高水平,就在于唐代文人的自然观的成熟,也就是说唐代诗歌所表现的自然观念的成熟。它所树立的诗歌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究其原因,一是唐代山水诗全面继承了六朝以来山水诗所表现的自然观念。二是盛唐之际,国力空前强盛,疆域空前辽阔,各种地域的自然山水样态比较完备,再加上唐代普遍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使新型的文人学士逐步取代贵族成为上层社会主体,这些文人学士在外地不断升迁途中拓展了观察自然的视野,自然山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三是唐代以儒道佛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并包政策的推行,对自然山水诗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首先应该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和自然各自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审美的视角就不会相同。中国古典美学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其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讲求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共存。唐代山水诗中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西周以来的自然作为异己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作为象征,魏晋时期的自然作为外在世界,再到唐代的自然作为内在世界的过程。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应立足于人的视角,还是自然的视角,还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互相平等的关系上,这牵涉到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真正确立和定型的问题。其次,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必须确定审美对象。现代西方现象学作为一种特有的哲学方法,为探究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它在思维方式上突破了原来的主客截然二分模式,用关系思维代替了实体思维。它不再把审美对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实体性的物质或精神存在,即不再把审美对象看作一种要么客观、要么主观的存在,不再于认识论层面而从存在论层面探讨审美对象的构成,为探究审美活动的内在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为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提供了视域的可能。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主要采取“心”与“物”这两种方式来解决审美对象问题。唐代山水诗中的自然作为审美对象,首先处理的应该是自然的艺术化(意象生成的问题),然后才是艺术的自然化(意境生成的问题)。自然的艺术化应牵涉到三个维度:自然、心灵和文化。自然就是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心灵就是“胸中之竹”,文化就是“手中之竹”,这正是自然艺术化的过程。艺术的自然化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它所处理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的自然化其实也就是自然作为人的内在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范畴就是意境。意境包括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它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情与景。儒家入世的态度,决定了对待自然的态度就是自然的心灵化,即引景入情、以景衬情;道家出世的态度,决定了对待自然的态度就是心灵的自然化,即以景写景,情在景中;禅宗空无的态度,决定了自然和心灵的消失,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消弭,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自然的虚化,最终达到情中无景、景中无情的空灵境界。(摘编自朱建锋《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概观》)材料二:文人的情怀往往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人格特质以及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这些情怀在他们描绘山水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诗歌中,使得山水意象成为文人内心世界的映射。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展现苍茫而沉郁的山水意象,这无疑与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紧密相连。而李白诗中的山水则多呈现出豪迈和自由奔放的风格,这正是他不拘一格、追求自由的个性特征。文人的审美追求也影响了山水意象的塑造。在唐代,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以及儒家思想的深化,文人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中,如王维在诗中常常刻画出一种空灵、静谧的山水意境,这无疑是他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灵宁静和超脱世俗的审美的体现。文人的情怀和审美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山水的描绘,也使得他们的诗歌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唐代诗歌中,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之间呈现出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山水意象如何触动和反映文人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在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如何为山水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一方面,山水意象以其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共鸣。面对秀美或壮美的山水,文人往往感到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要将这种美感转化为诗意的表达。山水的美,不仅为文人提供了创作素材,也成为他们寄托情怀、抒发胸臆的媒介。另一方面,文人的情怀也极大地丰富了山水意象的文化内涵。在唐代诗歌中,文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理想和追求寄托于山水之间,使得原本纯粹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性的温情和情感的厚重。(摘编自伍燕《唐代诗歌中的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山水诗代表着我国古代山水诗最高水平,因为唐诗全面继承了六朝以来山水诗所表现的自然观念。B.中国古典美学主张天人合一,在唐代山水诗中,自然是作为内在世界存在的,这也是审美关系确立的关键。C.儒家人世的态度使诗人以自然的心灵化对待自然,道家出世的态度使诗人以心灵的自然化对待自然。D.唐代诗歌中山水意象既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现代西方现象学有助于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它突破主客二分模式,从存在论层面探讨审美对象的构成。B.唐代山水诗中的自然作为审美对象,首先要处理的是自然的艺术化,其过程涉及自然、心灵和文化三个维度。C.杜甫诗中多有苍茫沉郁的山水意象,李白诗中的山水则多豪迈奔放,可见文人情怀决定山水意象的风格。D.受佛教思想影响,王维在诗中常刻画空灵、静谧的山水意境,这体现出文人审美追求影响了山水意象的塑造。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第四段“艺术的自然化”的一项是()A.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B.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C.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D.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4.材料一第四段使用了引用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结合材料,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如何展现出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之间的互动关系。【答案】1.C
2.C
3.D4.①本段引用了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和艺术理论中“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相关内容,具体呈现出自然艺术化和艺术自然化的过程和内涵。②通过典型引用的方式,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也使抽象的美学理论更具形象性和具体性,便于读者理解。5.①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诸多山水意象,如空山、新雨、明月等,这些意象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氛围,触动了王维追求心灵宁静和超脱世俗的情怀,成为他寄托情怀的媒介。②同时王维将自己的这种情怀融入山水意象之中,使山水意象不再只是自然景观,而是蕴含了他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从而丰富了山水意象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之间的互动关系。【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自然审美和文人情怀的角度解析唐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材料一探讨了唐代山水诗的自然观念与美学内涵,强调自然艺术化、艺术自然化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视角更具学理性和理论深度;材料二则聚焦文人情怀对山水意象塑造的影响,关注诗人与山水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文化内涵,分析更加贴近个体创作与情感体验。整体来看,两篇文章均揭示出山水诗的艺术价值,但一偏重理论逻辑,一偏重人文关怀,相辅相成,形成对唐代山水诗更为全面的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因为唐诗全面继承了六朝以来山水诗所表现的自然观念”错误。唐代山水诗代表我国古代山水诗最高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全面继承了六朝以来山水诗所表现的自然观念,还包括国力强盛、文人视野拓展、多元文化政策等因素。B.“这也是审美关系确立的关键”错误。唐代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自然在唐代是作为内在世界存在,但这只是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部分内容,不能说这就是审美关系确立的关键。D.“也丰富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错误。根据材料二“文人的情怀也极大地丰富了山水意象的文化内涵。在唐代诗歌中,文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理想和追求寄托于山水之间,使得原本纯粹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性的温情和情感的厚重”可知,是文人的情怀丰富了山水意象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山水意象丰富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C.“可见文人情怀决定山水意象的风格”错误。结合材料二“这些情怀在他们描绘山水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诗歌中,使得山水意象成为文人内心世界的映射”分析,文人情怀对山水意象的风格有影响,但不能说“决定”,因为山水本身也有其客观的美感等因素。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四段提到“艺术的自然化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它所处理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的自然化其实也就是自然作为人的内在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范畴就是意境”。A.“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主要是通过奇特的想象来描写音乐的效果,没有体现艺术的自然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意境等相关内容。B.“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主要是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感慨,没有体现艺术的自然化的特点。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诗人对诸葛亮的缅怀和感慨,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艺术的自然化的内涵。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了明月升起的自然景象,同时蕴含着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意境,符合艺术的自然化的概念。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了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①本段引用了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一典型比喻,通过三者的递进关系形象化地展现自然艺术化的过程及其涉及的三个维度:自然、心灵和文化。这一比喻既阐释了自然被艺术化的路径,又明确了艺术创作从“所见之物”到“内心之物”再到“表现之物”的转换逻辑。同时,引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艺术理论,剖析中国传统美学中人景关系的情与景交融的两种境界。这些引用具体揭示了艺术自然化的核心内涵,即自然成为人内在世界的重要构成。②通过引入经典理论和相关比喻的引用,材料将抽象、复杂的自然审美理论直观地转化为具体易懂的语言。例如“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帮助区分情景构成的两种审美方式,便于读者抓住理论要点;而郑板桥的“竹”意象则通过其文化普遍性和熟知度,使读者对自然艺术化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这种典型化的引用不仅增强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也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更形象、更具体、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①“一方面,山水意象以其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共鸣”,《山居秋暝》中,王维通过描绘众多山水意象,如“空山”反映出山中的幽静、“新雨”营造出清新湿润的环境、“明月”展现出夜晚的静谧美好,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这种山水意象的描绘符合材料中提到的“文人的情怀影响了山水意象的塑造”,即王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世俗的淡泊情怀,而山水意象正成为他寄托心境的媒介。自然景物的描绘赋予了山水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出王维情感和思想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展现了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之间的互动关系。②“另一方面,文人的情怀也极大地丰富了山水意象的文化内涵”,材料提到,山水意象会因文人的情感和思想而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绘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意象,这些景象空灵、静谧,直观地展现出自然美。然而,这些山水意象又承载了王维的情怀——他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心灵宁静。这种情怀融入山水意象后,赋予了这些自然景观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使山水成为寄托文人情怀的媒介,从而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审美关系。通过情怀与意象的这种互动,王维不仅丰富了山水的文化价值,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与精神世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初的带路人何为有些小物件有时候足以令人深思,譬如一只又破又旧的老式手电筒……一只手电筒使人联想到过去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漫长的路,在泥泞中跋涉的无数足迹,还有夜行军疾速前进的行列。一只手电筒,使我想起引路人手里的明灯,像大海中指示航行方向的灯塔。为什么我有这些古怪的联想?不久前一个傍晚,我从一个座谈会出来。就在路边转角的公共汽车站,我看见一个人的背影——一个熟悉的宽阔高大的背影在眼前一见。啊,这不是老乔吗?这几年他到哪儿去了?我用力从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穿过去。不巧他刚刚一步上车。车开了。望着公共汽车远远扬起一片浮尘,我说不出有多惆怅。暮色渐浓,前面是一条车辆较少的林荫道,我踏着夕阳缓步回家,不觉跌入一片遥远的回忆中。那还是在一九三八年,已经是满街落叶飘零的季节了。有几个年青的学生准备到抗日根据地去。我到黄浦江边一家小店楼上去送行,临时才知道有一个人就要来跟大家见面。快近天黑,那个人如约来了。大概因为习惯于经常在黑夜里走路吧,他随身带着一只外壳镀镍的“永备牌”手电筒,一进门就顺手放在桌上。随后他凑着灯光坐下来,宽阔高大的背影几乎遮住了半面墙。到了临走时,他仿佛漫不经意地说,为了避免日本宪兵队的注意,最好大家都乔装一下,扮成到内地去做“单帮”的小商人模样。接着又像说笑话那样嘱咐道:“记住,别带什么书报,露出了马脚,那就不好办了。”说着他仔细扫视了一下在座的所有的人,拿起手电筒就走了。“这就是我们的老乔!”有人悄悄附着我的耳边说,充满了感情。将近二十年来,这个第一次晤面的印象始终铭刻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我们的老乔”风尘仆仆地往来于皖南和上海之间,一年数次,每一次为抗日根据地运去大量西药、纸张、汽油乃至全套铅印字模和印刷机器等。“采购”是他当时的主要工作,其次才是作为引路人的身份,带领一群立志献身的爱国青年到新四军去。有一次,他伴送十几个青年连同一批西药用品从上海出发到温州,再转往皖南。货轮出吴淞口时,照例要经过日本宪兵队的检查。当军用汽艇靠近货轮的边缘,所有船上的乘客一概不准自由行动。甲板上皮靴声由远而近,恐惧如同乌云,笼罩着整个船舱。统舱里烟雾弥漫,腥气扑鼻。在成堆的货包旁边,一眼望去满地都是摊开的铺盖以及席地而卧的旅客们。就在这些旅客中间,日本宪兵队从一个“小商人”的枕头下抽出来一本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一时形势紧张极了!他举目四顾,像是在找寻什么人。这时日寇拿着军刀在货包里乱刺,一场大搜查就要开始了。眼看他护送的西药用品和陪同到抗日根据地去的青年都有被发现的危险,他决定牺牲自己,挺身而出。残暴的日寇对着老乔劈面就是两记耳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一个跟随日本宪兵同来的翻译闻声从舱外匆匆赶来,叽叽咕咕地和鬼子一阵耳语之后,不知为什么,一行人就离去了。这事情一起伏变化得这样快,大家都目瞪口呆。事后才知道,那翻译原来早就和我们有联系的!那个乔装“跑单帮”的中学生由于偶然的疏忽,几乎给老乔带来难以想象的灾祸;可是老乔并不责备他,反而一再鼓励他,安慰他。据我所知,那个年青人以后在革命队伍里成长起来,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战士,当他在最困难的时刻想起了老乔,就会勇气百倍。我又一次想起他高大的背影,不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找他。但是有一点看来是证实了:老乔原来也在这个城市里。那么,他又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隔了几天,我忽然收到封从报社转来的读者来信。信里说,有人看见我在报上发表文章,很想知道是否就是他认识的那个人,底下署名正是老乔。老乔!这封意外的来信真是使人惊喜交集。信封下款印着一行红字,是本市一家有三四千工人的国营棉纺厂。有人告诉我,这家工厂原先是个落后的生产单位,困难重重,不到一年就成为全市有数的先进工厂之一,受到上级表扬。据说,领导这个厂的新厂长在不久前还和老工人一起见过毛主席哩!第二天,我按信上的地址到东区去找他。到了他的办公室,一个女秘书站起来接待我说:“厂长到车间去了,一会儿就来,你请坐。”我刚刚落座,抬头看见前面的大书桌上放着一只手电筒。电筒的镀镍外壳早已发黄,有几处还带着裂痕,中间一大块陷瘪非常显眼。我心里一亮:哦,还是那个一九三八年的“永备牌”手电筒?秘书似乎察觉到我在注意这个形状古怪的旧手电筒,连忙向我解释着说:“别看这个手电筒又破又旧,从前乔厂长搞地下工作的时候总是带着它上路——它曾经照亮多少人的道路呀!如今,我们哪个人的生活水平不是大大超过了过去的日子!像这样的手电筒早没有实际用处了。可是厂长总是说,装上三节电池,这个手电筒照样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真的,现在碰到防汛什么的,厂长还拿着它照路呢!”有些小物件有时候足以令人深思,譬如这只又破又旧的老式手电筒,它使我想起许多许多的事情来,而且不能不被感动。以致老乔——也就是现在的乔厂长——从外面进来了,我还没有觉察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惯于经常在黑夜里走路”“宽阔高大的背影”在文中有一定的深刻含义,不仅表现了人物外在形象,更体现其内在精神。B.“仿佛漫不经意”“像说笑话”等体现了老乔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和镇定自若的心态,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引路人。C.渐浓的暮色、货轮上日本宪兵的皮靴声、统舱里弥漫的烟雾和《党费》中街上的脚步声作用一样,都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D.“我”没觉察到老乔从外面进来了,说明“我”沉浸在对老乔的人和事的回忆之中,突出了老乔的事迹对“我”的触动之深。7.关于文中“手电筒”这个物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电筒并非一般物件,它象征了老乔作为革命青年的引路人的特殊身份。B.后来手电筒虽然已经很破旧了,且没有实际使用价值,但老乔还一直带在身边。C.手电筒见证了老乔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角色转变和时代变迁。D.手电筒在文中开头和结尾都被提及,串联起过去和现在的故事,使文章结构紧凑。8.文章标题为“最初的带路人”,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此标题的理解。9.文章塑造了一个带领年轻人革命救国、又投身建设祖国的先进人物老乔的形象,但作者并未过多直接描写老乔这一形象,而是主要将其置身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中。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答案】6.B
7.B
8.①“最初的带路人”指老乔。抗战时,他为爱国青年引向新四军,是投身革命的引路人。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任厂长带领落后工厂变先进,是工厂发展的带路人。9.①通过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来塑造老乔形象,能使形象更具客观性与真实性。②借助不同场景下他人的反应与叙述,丰富了老乔形象的多面性。③以他人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与情节的连贯性。【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手电筒”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物件,串联起老乔革命斗争与建设祖国的两大阶段,展现其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叙述上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方式,增强情感感染力。同时,通过“我”的视角刻画人物形象,以细节与他人评价烘托出老乔的高大形象,既朴实感人,又主题深刻。【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和镇定自若的心态”错误。“仿佛漫不经意”“像说笑话”这些描述,更多地体现出老乔为了缓解当时在场青年们紧张的情绪,重点在于安抚众人,而非着重体现他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B.“且没有实际使用价值”错误。根据原文“真的,现在碰到防汛什么的,厂长还拿着它照路呢”可知,手电筒还是有实际用处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最初的带路人”指的是老乔。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往来于皖南和上海之间,主要从事为抗日根据地采购物资的工作,同时还以引路人的身份带领爱国青年前往新四军,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为众多青年指引了走向革命道路的方向,是他们投身抗日、走向光明的引路人。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担任国营棉纺厂厂长,带领原本落后的工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为先进工厂之一,如同在新的征程中继续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是工厂走向进步与发展的带路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通过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来塑造老乔形象,能使形象更具客观性与真实性。如青年们对老乔充满感情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老乔在他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比作者直接描述更令人信服。②借助不同场景下他人的反应与叙述,丰富了老乔形象的多面性。例如在货轮遭遇日本宪兵队检查时,从众人的目瞪口呆及事后对事件的知晓,侧面展现老乔的英勇无畏与机智,使形象更为立体饱满,避免了单一的直接描写可能带来的片面性。③以他人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与情节的连贯性。从“我”对老乔背影的辨认,到收到老乔来信后他人对其工作成就的告知,再到秘书对老乔珍视旧手电筒的解释,这种方式推动着情节自然发展,也让读者更易代入故事,深入体会老乔的形象特点与精神品质。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太史公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材料二:夫以高祖之明达,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轼以谓叔孙通制礼,虽不能如三代,然亦因时施宜,有补于世者。鲁二生非之其言未必皆当通以谓不知时变亦宜矣。然谨按扬子《法言》: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或曰:如何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聘先生于齐鲁,所不能致者二人。由此观之,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然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若与时上下,随人俯仰,虽或适用于一时,何足谓之大臣、为社稷之卫哉?(节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鲁二生非A之B其言C未必D皆当E通F以谓不知时G变H亦宜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使……跟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意思不同。B.度,估计,与成语“度日如年”“风度翩翩”的“度”意思不同。C.糠秕,指没有价值的东西,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糟粕”词义引申方式相同。D.致,招来,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孙通生逢易代之际,曾在秦朝为官,后来又投靠项梁、怀王、项羽、刘邦诸人,并通过改换服装来讨刘邦欢心,鲁地两位儒生对他的行为非常鄙视。B.刘邦统一天下后,将秦朝严苛的礼法制度全部废除,但大臣们少了约束,出现有失礼仪的举动,令刘邦感到担忧,叔孙通便劝说刘邦恢复旧时的制度。C.叔孙通征召鲁地的儒生制定朝仪,并组织人员进行演习,刘邦视察表示认可。长乐宫建成后举行朝会,群臣都遵守礼仪,让刘邦体验到作为皇帝的尊贵。D.对两位不赞同自己的鲁地儒生,叔孙通认为他们迂腐而不知变通,材料三则认为扬雄在《法言》一书中称赞他们为“大臣”是对两位儒生的做法的认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14.三则材料对叔孙通的评价有何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0.BEH
11.A12.B
13.(1)您的所作所为不合古道,我们不走。您还是自己去吧,不要玷污了我们!(2)但是他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并列的原因,就错在他不肯学习罢了。14.①材料一称赞叔孙通为儒家宗主,懂得顺应变化;②材料二批评叔孙通器量小,迎合君主,只求一时之功;③材料三肯定叔孙通根据形势变化制定礼仪,有助于时世,又指出叔孙通不是正道侍奉君主的“大臣”。【解析】【导语】三则材料围绕叔孙通及其制礼行为展开评价,观点各异。材料一通过史实描述,肯定其顺应时势、制定礼仪的贡献,认可其与时俱进的能力;材料二客观指出叔孙通趋时取宠的局限,惋惜其未能真正复兴古礼;材料三则折中材料一与二之观点,既承认其“因时施宜”的现实作用,又批评其随波逐流难以成就大臣之志。三者共同展现了对礼制与政治权衡的深刻思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鲁地两个儒生反对他,他们的话不一定都正确,叔孙道认为他们不懂得时势变化,也是应该的。“鲁二生非之”主谓宾结构,“鲁二生”作主语,“非”作谓语,“之”作宾语,表意完整,故在B处断开;“其言未必皆当”是主谓结构,“其言”作主语,“当”作谓语,“未必”“皆”都是副词来修饰谓语,表意完整,故在E处断开;“通以谓不知时变”是主谓宾结构,“通”作主语,“以谓”作谓语,“(他们)不知时变”作宾语,表意完整,故在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从”,均为“使……跟从”的意思。句意: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沛公第二天带着一百多名骑兵来拜见项王。B.正确。“度”,估计/度过/气质、姿态。句意:估计我能够做到再去施行。/形容处境孤寂窘迫,日子难熬。/形容举止洒脱,气质不凡。C.正确。“糠秕”原指谷皮和瘪谷,引申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句意:只不过是窃取礼制中糠般微末无用的东西。“糟粕”原指造酒剩下的渣滓,引申为“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句意: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D.正确。句意:不能招来的有两人。/用来招纳天下的贤士。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叔孙通便劝说刘邦恢复旧时的制度”错误。根据文中“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可知,叔孙通劝说刘邦让自己征召儒生制定朝廷礼仪。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古”,古道,古代的规范、准则;“不行”,不走;“污”,玷污。(2)“所以”,……的原因;“比肩”,并肩,并列,比喻地位相等;“病”,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可知,太史公评价叔孙通,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是汉代儒家的宗师,所以司马迁肯定叔孙通能够看清形势,顺时而变,对汉王朝的稳固有贡献;②根据材料二“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可知,司马光指出叔孙通器量小,他只不过是窃取礼制中糠般微末无用的东西,借以依附时世、迎合风俗,求取宠章罢了,而且使先王礼制沉沦而无法振兴,所以司马光批评叔孙通器量小,迎合世俗,取悦君王,对儒家礼仪的传承没有实质性的贡献;③根据材料三“轼以谓叔孙通制礼,虽不能如三代,然亦因时施宜,有补于世者”可知,苏轼肯定了他根据形势变化制定礼仪,对当时有帮助;又根据扬雄《法言》中齐鲁大臣的标准,认为他“若与时上下,随人俯仰,虽或适用于一时,何足谓之大臣、为社稷之卫哉”,如果因时因人改变,即使可能暂时得到任用,也不能称他为大臣,指出他不是正道侍奉君主的“大臣”。参考译文:材料一:叔孙通是薛县人。在秦朝时,他凭借文学才能被征召为待诏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起兵,于是逃离都城,到了薛县,当时薛县已经投降楚军。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败亡,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侍奉项羽。汉高帝二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最终投靠了汉王。叔孙通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于是他改变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是高兴。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担忧。叔孙通就劝说道:“那些儒生虽然难以和他们一起图进取,但却可以与他们共同守住已经取得的成就。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礼仪制度。”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估计我能够做到再去施行。”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侍奉的君主将近十位,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您的所作所为不合古道,我们不走。您还是自己去吧,不要玷污了我们!”叔孙道笑着说:“你们真是见识浅陋的儒生啊,不懂得时势变化的道理。”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练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看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练习,并准备在十月朝会时使用。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和违反礼仪的人。于是高帝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太史公说:叔孙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最正直的好似弯曲,事理本来就是曲折向前的”,大概说的就是叔孙通这样的人吧?(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材料二:就高祖刘邦的明智通达说来,目睹叔孙通所定尊崇君主的礼仪而发声慨叹;但是他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并列的原因,就错在他不肯学习罢了。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得到大儒来辅佐他,与大儒一道用礼制来治理天下,他的功勋业绩又怎么会在这一步便止住了呢!可惜啊,叔孙通的器量太小了!他只不过是窃取礼制中糠般微末无用的东西,借以依附时世、迎合风俗,求取宠章罢了,这样便使先王所建立的礼制沦没而无法振兴,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难道不令人沉痛之极吗!真正的大儒,怎么会毁坏规矩、违背准绳来追求一时的功绩呢?材料三:苏轼认为叔孙通制定礼仪,虽然比不上夏商周三代,但也是根据时势实行恰当的措施,有助于时世。鲁地两个儒生反对他,他们的话不一定都正确,叔孙道认为他们不懂得时势变化,也是应该的。但考察扬雄的《法言》:过去齐鲁之地有大臣,史书没记载他们的名字。有人说:为什么称“大”呢?回答说:叔孙通想要制定君臣之间的礼仪,到齐鲁之地聘请儒生,不能招来的有两人。由此来看,大臣用正道侍奉君主,意见不被接受就停止;这样之后才可以将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将方圆百里的封国交给他管理。如果因时因人改变,即使可能暂时得到任用,又怎么能称他为大臣、能保卫国家呢?(节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孙子高王安石荡漾江南客,融怡席上珍。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客路贫堪病,交情远更亲。自惭儿女意,失泪滴衣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荡漾”写出了友人漂泊不定的状态,“融怡”则点出送别友人时正是暖春时节。B.颔联“一樽酒”点明此刻短暂相聚,“千里人”则指向友人即将面临的漫长孤独旅程。C.颈联从友人的客路艰辛和彼此的深厚交情着笔,强调两人的友谊坚固,情真意切。D.尾联诗人说自己因有儿女般的情思而落泪,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不舍之情。16.后人评价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来有相似之感,细究有不同之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5.A
16.相似之感:①都运用了“儿女”“泪水”“衣巾”等意象;②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③二者都强调了友情不会因距离而疏远。不同之意:①本诗情感基调较为深沉、感伤,蕴含着诗人对友人旅途艰辛的同情;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基调更为豁达豪迈,离别之愁被豁达的友情观所化解,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感情。首联点明送别场景和融洽氛围,颔联写惜别之情与孤旅之苦,颈联突出友情的弥足珍贵,尾联以自责与泪别收结,尽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点出送别友人时正是暖春时节”错误。“融怡”不是指暖春时节。“融怡”在此处是和乐、愉悦的意思,而非点明季节。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相似之感:①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主题围绕送别友人展开,都运用了“儿女”“泪水”“衣巾”等意象来营造送别情景。②本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和对友人的牵挂来体现送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在送别杜少府的情境下创作。两首诗都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分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送孙子高》中“交情远更亲”表明距离不会影响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强调友情不受距离限制,只要心意相通,即使相隔天涯,友情依然深厚。不同之意:主要体现在情感基调上。《送孙子高》情感较为深沉、复杂。诗中有对友人客路艰辛的同情,如“客路贫堪病”,以及因离别而落泪的伤感,“自惭儿女意,失泪滴衣巾”,这种情感含蓄而深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基调更为豁达、豪迈。诗人虽有离别的愁绪,但很快用豪迈的话语来宽慰彼此,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展现出超脱的情怀,将离别的伤感转化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班级组织秋游登山活动中,小华登上山顶,欣赏茫无边际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江水,不禁吟诵起杜甫《登高》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人生如梦
⑥.一尊还酹江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萧”“鉴”“尊”“酹”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胰岛素是我们体内
甲
能降低血糖的激素。①根据医学研究表明,②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只需要48个单位的胰岛素,③就可以满足控制血糖的需求。④因此,⑤不少糖尿病患者每日注射的胰岛素量已超过48个单位,⑥有的甚至高达60~80个单位,⑦血糖控制还是不稳定。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已经很高,但化验显示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不但没有降低,(A)。为什么高水平的胰岛素不能把血糖降到正常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主要效应器官,即肌肉组织、脂肪组织和肝脏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使得胰岛素的降血糖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胰岛素“贬值”了。我们可以将细胞比作一辆汽车,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产生能量,汽车
乙
。胰岛素抵抗使这辆汽车出现故障,从而细胞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了。(B),细胞膜上的受体就好比车锁。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启动细胞内部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抵抗就好比车钥匙不好使了,也许是锁孔被脂肪堵住了,也可能是锁的结构改变了,导致很多锁打不开,车就打不着,细胞无法摄取葡萄糖,就没法发挥降糖作用,这时即使有再多的钥匙也没有用。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细胞的摄取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还是打个汽车的比方,一辆汽车正常情况下可以运送很多货物。而一旦出现胰岛素抵抗,就好比这辆汽车的动力下降了,虽然汽车钥匙把汽车打着了,(C),原有货物运送不完,只好增加胰岛素,多开几辆车去送货,才能达到原有的降糖效应。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两处加点部分都使用了引号,但用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推理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答案】18.甲:独一无二
乙:畅行无阻
19.①修改为“根据医学研究”(或修改为“医学研究表明”);④“因此”修改为“但是”。20.A:反而还高于健康人B:胰岛素相当于开车的车钥匙
C:但运货能力下降了
21.①第一处“胰岛素抵抗”是特定称谓;②第二处“贬值”是特殊含义22.①先将胰岛素抵抗这一复杂的医学现象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钥匙不好使进行关联,②然后借用“锁孔被堵或锁的结构改变”来说明“胰岛素受体被脂肪或其他物质阻碍”和“胰岛素受体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两种情况下,③得出胰岛素无法发挥应有的降糖作用这一结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联系上下文语境,文中强调胰岛素在体内降低血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没有其他激素能像胰岛素这样专门承担降低血糖的功能,所以用“独一无二”来突出其唯一性和特殊性。“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乙:依据前文描述胰岛素正常情况下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的生理过程,将细胞比作汽车,正常时胰岛素作用良好,就如同汽车行驶没有阻碍一般,所以“畅行无阻”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种顺利的状态,从比喻的角度精准地体现出胰岛素在正常生理机制下发挥作用的良好情形。“畅行无阻”,指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根据医学研究表明”句式杂糅,“根据医学研究”和“医学研究表明”两种句式糅合在了一起,可删去“根据”或“表明”。④“因此”不合逻辑,从逻辑关系上看,前面提到正常情况下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后面说糖尿病患者注射量超量但血糖控制仍不稳定,二者并无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但是”能够准确地体现出前后文之间的转折逻辑,使语句衔接更为合理,表意更为连贯。所以应将“因此”修改为“但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从语境来看,前文提到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不但没有降低,按照逻辑的递进关系,这里应该是与健康人对比,进一步说明其胰岛素水平不但没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生态工程绿色施工项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家自产蔬菜肉类批发饭店供货合同3篇
- 钳工课程设计思路
- 小班公交车课程设计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担保合同3篇
- 2025年度绿色环保小区沥青路面铺设与道路绿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节能型二手房快速销售代理合同范本6篇
- 行车课程设计背景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咨询服务合同6篇
- 财务大数据分析课程设计
- 小学三年级上册竖式计算题
- 机场亮化工程
- 2024年青海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小学科学教研组教研工作总结(5篇)
- 中国绿色建筑现状与未来展望
- 三年级上册递等式计算练习300题及答案
- 政治画像品德操守自我评价3篇
- 奶茶督导述职报告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白熊效应(修订版)
- 2024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常压储罐在用检验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