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兴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石器后期的澧阳平原城头山遗址Ⅲ、IV期城墙的规模和用工量,需要劳动力约为47万人次。夯土城墙、城垣大型中心建筑是复杂工程,既需要较为成熟的行政机构来组织大批人员,也需要有剩余粮食以供这些人员消费。这表明当时中华文明()A.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 B.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C.铸就了一体化的格局 D.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城墙的规模和用工量,需要劳动力约为47万人次”“夯土城墙、城垣大型中心建筑是复杂的工程”以及“需要较为成熟的行政组织来组织大批人员,也需要有剩余粮食以供这些人员消费”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都城以及较大规模的公共动员能力,是国家初始形态具备的表现,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C项;早期国家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所示是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格伯簋,其内底有铭文83字,记述格伯以三十亩土地交换佣生的四匹马,双方剖木为证,并在书记官吏的见证下确定了土地的界域,佣生遂作此簋以记录田产。该铭文反映出西周()A.分封制度推行受阻 B.青铜铸造水平较高C.井田制度受到冲击 D.文字向简约化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中晚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西周中晚期格伯簋记述了格伯用土地交换马匹事情,而西周时期井田制是土地国有,不能买卖,因此这一时期井田制度受到了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变化,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没有体现青铜铸造技术和文字的发展状况,排除BD项。故选C项。3.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复杂共同体》一书中谈到:“人群的横向流动,在地理空间上形塑了‘中国’,相对而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下列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 B.什伍连坐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这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项制度打通了底层人民通往上层的道路,利益驱使下的秦国士卒战斗力今非昔比,所以说这项制度反映了社会结构在垂直方向的流动,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什伍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统治,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社会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流动,排除B项;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各家思想相互交融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强调了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提倡百姓服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统一的概念,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期望国家治理能够统一有序,C项正确;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儒家并不主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各家思想有一定相同之处,并非强调相互交融,排除B项;尊崇君主,重建伦理不是他们相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C项。5.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为征服西南夷,修治“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旨在()A.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D.彰显秦王朝正统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全国的交通干线,主要针对的是抵抗匈奴,控制岭南,征服西南夷,反映了其修建道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道路的修建推动了区域文化交流,A项是客观上产生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A项;修建道路是为了将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非推动边疆经济发展,排除C项;修建道路与彰显王朝正统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6.据学者研究,《史记》中司马迁对秦不同时期的战争,使用了不同的表述:秦昭王及秦始皇时期的战争,《史记》主要使用“攻”字进行记述,如“王贲攻魏”;而秦始皇称帝后,战争中集中使用“定”的表述,如“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这一不同表述反映了《史记》()A.通过描述战争对秦暴政的抨击 B.大一统视域下对秦战争的审视C.带有浓厚主观色彩史料价值低 D.认为秦的统一依赖其军事力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史记》在战国时期对战争描述多用“攻”字,而在秦统一后则用“定”字,说明司马迁《史记》在不同时期对战争的看法不同,体现其在汉朝大一统视域下对秦战争的审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暴政,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在不同时期对战争描述的区别,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排除C项;认为秦的统一依赖其军事力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汉时期出现了西域才有的物产,西域地区的人也学会了中原的农业相关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配合匈奴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材料所表现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正确;西汉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无需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非农业生产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8.下图为东汉画像石,画面中描述的主要是豪强地主庄园生活,上面一格主要刻人物,下面一格刻庄园的一角。在这个庄园的院落里,正在进行杂技表演,主人及其家属、侍从正在观看:而另一个房间里的织女却在继续从事着纺织生产,有的纺纱、有的络纱、有的摇纬、有的织布。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与民休息政策成果显著【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较强,生产规模大,成为当时豪强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正确;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排除A项;农民生活富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9.《管子》记载:“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与上述经济思想相符合的是()A.改革币制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抑制商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中记载,统治者根据市场情况出钱购买市场上多且贱的物资,使“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表明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就是政府插手商业,平抑物价,符合题意,C项正确;管仲强调的是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改革币制与管仲的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家控制盐铁的经营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调节市场物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经济的调控,而非对商业的抑制,排除D项。故选C项。10.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两省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A.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严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至西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看出西晋在今浙江省、今福建省境内所设县数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因此福建、浙江境内所设县数增多,C项正确;东汉到西晋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但并没有超过北方,也没有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排除A项;县数大幅增加并不能说明南方政权更迭比较频繁,排除B项;县数大幅增加主要说明人口众多,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严密,排除D项。故选C项。12.天宝十三年,中亚古国拔汗那的首领阿悉烂达干迎娶唐朝和义公主,之后遣子弟入唐以习华礼;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松赞干布一改游牧装束,“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据此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A.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 B.形成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C.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D.成为了朝廷最重要的外交手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与周边政权实行和亲政策,这些政权在和亲后都倾向学习唐朝礼仪文化,这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贸易往来相关的论述,排除A项;唐朝时期唐政权与吐蕃政权之间是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没有对吐蕃地区实现有效管辖,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化,和亲只是外交的一种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据表可知当时()家庭出身入仕途径(详细可考)皇族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非郡姓科举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其他571206959A.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B.世袭成为选官主流C.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D.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兵部尚书来源统计中,郡姓占绝对多数,且大多通过科举的入仕途径,体现了当时世家大族的子弟更容易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据此可知当时世家大族的文化素养更高,A项正确;据材料“入仕途径”中科举69人远超门荫和其他方式可知,科举是选官主流,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才最主要的入仕途径,门阀士族也要通过科举入仕,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入仕是选官制度,与中央集权是否遭到削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朝载初元年,武则天亲策贡士,殿试自此开始,以后历代沿袭。殿试以一种制度形态昭显“君师合一”,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 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C.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这有助于减少官僚在科举选拔中的干预和操纵,从而防范官僚结党营私,D项正确;殿试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作用是皇帝亲自参与并决定最高级别知识官僚的录取,而非扩大选官的范围,排除A项;虽然皇帝亲自参与殿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性的干扰,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性。皇帝的个人偏好、政治立场等因素仍然可能影响到取士的结果,排除B项;科举制度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而殿试的设立更多是强化了皇帝在科举选拔中的最终决定权,而非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贞观政要》记载: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以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魏)徵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太宗怒,乃出敕:“中男以上,岁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徵又不从,不肯署敕乃停中男。由此可见()A.门下省把持中枢决策权 B.尚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C.当时皇权受程序的约束 D.太宗干预了政令的执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其中魏征对征兵年龄不肯署敕,最终使政策作废,说明的是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制衡,但是在专制体制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制衡,C项正确;门下省主要是封驳审议,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排除B项;太宗干预了政令的执行属于材料的表象,题干强调的是当时皇权受程序的约束,排除D项。故选C项。16.如图为某同学在历史学习时的笔记,推测该同学学习的主题应是()A.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较少 B.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互鉴C.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 D.异域文化影响中华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到北朝时期,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在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日本的空海大师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以上史实体现了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互鉴,B项正确;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史实既有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也有周边文化影响中华文化。CD项理解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17.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写道:“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形成社会向学风气C.打击门阀世族集团 D.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以后中国。材料表明科举制使得贫困家的孩子和纨绔子弟都埋首苦读,希望科举成功,可知这形成了社会向学风气,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在人人都埋首苦读之中了,不涉及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举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涉及打击门阀世族势力,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的人人去读书,不涉及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故选B项。18.研究表明,北宋九朝共有72位、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共有45任,占总数的46%,1—3年的共有63任,占总数的65%,也就是说,北宋宰相的任期大多是在3年之内。这一现象()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B.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D.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宰相任期大多很短,反映宰相被罢免的现象较为频繁,折射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特点,C项正确;北宋宰相更换频繁,但并未增加官员数量,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A项;宰相频繁更换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无关,排除B项;宰相掌握行政权,其频繁更换不利于保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实施,排除D项。故选C项。19.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据此可知,市易法()A.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 B.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C.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 D.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中“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这体现了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设立机构)和平价收购、卖出货物以及贷款收取息金等经济手段干预市场,B项正确;市易法主要是调节市场,不能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对市场的干预,没有直接体现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市易法会加重中央政府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20.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B.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C.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D.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忽必烈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虽身为蒙人,但采用汉人王朝的称谓、年号、国号等,说明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延续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没有强调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元朝的民族政策,并且并没有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廷续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不代表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1.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的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②“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③“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属于西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属于秦朝推行郡县制;“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属于宋代集权的措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是对元朝的行省制的描述。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D项正确;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2.《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行省制度,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元朝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赋役制度是否发生变革无关,排除B项;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平等意识没有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23.朱熹认为,通过格物的手段,为吾心已有之知增加知识,从而认识吾心已有之知,所以对外物穷一分理,就为吾心增加一分知,于物之理穷得愈多,而我心之知就愈广。由此可知,朱熹()A.创立了心学流派 B.强调实践的体悟C.挖掘了儒经内涵 D.重视德行的积累【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在此强调的是“格物”的重要作用,而朱熹的“格物”强调走出书斋,在实践中体悟“天理”,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流派的创立者是陆九渊,排除A项;朱熹此言并未体现出对儒经内涵的挖掘,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实践的体悟”,而“重视德行的积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4.魏晋时期,依附于豪强的农民被称为“佃客”,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有劳役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到了宋代,租佃关系普遍,无地农民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承担契约关系以外的杂役。这一变化()A.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B.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C.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化 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民和地主之间是契约关系,而非人身依附关系,可见,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A项正确;材料说明农民和地主之间是契约关系,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仅能说明农民和地主之间是契约关系,这不等于社会关系的平等化,排除C项;材料中未说明百姓的赋役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25.宋代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 D.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代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一些市井俗曲成为士大夫诗歌创作的素材。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得到发展,C项正确;宋朝时期,世俗文化虽然得到发展,但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排除A项;“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世俗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体现理学的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2大题,共2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分析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根据材料“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可分析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的影响夜市、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也是其原因。(2)措施:根据材料“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可分析出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根据材料“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分析出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意义:结合材料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的推行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落后。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江南地区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还有铁锸、铁锄、铁犁铧、铁镰等大量铁农具。东汉时期诸多循吏在任期间教化治理,推广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垦田多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增加了相互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有利于共同从事劳动生产。东汉时期江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音降噪设备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4-2025学年新疆维吾尔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数学三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数学三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无锡市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小学生学习计划四篇
- 世界粮食日主题活动总结怎么写7篇
- 2025年品质生活电器项目提案报告模式
- 元旦节活动方案(15篇)
- 2024年股权投资协议:携手投资共创辉煌未来
- 远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三篇主题教育
-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完整答案
-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军队文职(新闻专业)招聘考试(重点)题库200题(含答案解析)
- 药学概论-第八章-药事管理学
-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三-国开(CQ)-国开期末复习资料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002-国开机考复习资料
- 2025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完整版)
- 2024-2020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试题汇编 (解读及范文)
- 妊娠合并糖尿病病例讨论
- 上海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