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阅读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案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阅读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案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阅读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案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阅读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案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阅读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1-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材联想,以本为本筑双基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建出来的生动详细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予着困难的情感,示意着深刻的哲理。扣住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4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突破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子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定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鉴赏诗歌中抒情主子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精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予自己的志向。高考设题方式一是鉴赏人物形象,二是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手法,其次个方面放在“表达技巧”章节讲解。【迁移拓展】下列教材中的诗句或诗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诗歌主要人物形象特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柳永《雨霖铃》、李商隐《无题》答案豪放潇洒、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家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缠绵悱恻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常见设问】1.(2024·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2.(202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3.(2024·江苏卷)其次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方法指导】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示意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酷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示意性。如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干脆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三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酷爱自然的隐者形象”。3.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殊是细微环节描写,细致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潇洒”。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典例示范】典例(202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析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明显也有此意。依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其次步:详细分析形象。结合诗歌内容详细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步骤一)苏轼兄弟情意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哀痛落泪。(步骤二)【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浣溪沙朱敦儒①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季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孤独地倚着栏杆,这时间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孤独、惆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欣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受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溢悲愤凄凉。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季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孤独地倚着栏杆,这时间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受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①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解析其次问应当从手法角度作答,其中要明确诗歌常用的手法或技巧,本词中,上片重点写了庭院和景致,属于烘托人物;下片写少女“纤手弄清泉”,属于细微环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答案(1)词中塑造了一个娴雅、活泼,酷爱自然、酷爱生活的女子形象。(2)①上片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琴棋、熏香之家写其情趣雅致,绿槐高柳的庭院写其性情沉静。②下片用细微环节描写表现人物:赏雨赏花写其兴奋新奇,纤手弄泉写其活泼天真。突破二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三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三是写景作用题。前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分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涵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必备学问】古代诗歌意境特点意境风格意境特点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奇丽、浩瀚宽阔、广袤高远、旷达潇洒清幽类清爽明丽、安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安静美丽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明丽、奇丽奇妙、色调斑斓【迁移拓展】下列教材中诗歌名句,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诗歌名句意境特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自由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答案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爽萧疏凄寂静谧美妙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一)画面描述题【常见设问】1.(2024·天津卷)“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2024·天津卷)“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2024·天津卷)其次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描述“3步骤”说明:第三步依据题干要求,有时可以省略。【典例示范】典例(202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解析第一步:概括特点。本题通过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来概括画面特点。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怀新”指孕育着新的朝气。其次步:描绘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朝气。(步骤一、二)【即练即悟】1.(202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丽。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舞,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解析概括时,首先要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如“滋漫”在这里是“满溢”的意思。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阳照在江面上,江水满溢,夕照增辉。描绘的是一幅寥廓壮丽的画面。作答时用简洁的语言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概括出来即可。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丽的画面。(二)意境赏析题【常见设问】(2012·湖南卷)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方法指导】意境赏析“4步骤”说明:有时有些步骤须要结合在一起运用,因此,作答时要依据题目的详细状况敏捷处理。【典例示范】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解析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景物(意象)。前两句的主要意象有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后两句的主要意象有日出、铁衣。其次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图景画面。把第一步中筛选出来的主要意象组合和画面描摹出来。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第三步:概括画面氛围特征。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既有成功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构成喜忧对比;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构成暖冷、声色等的比照。由此可概括出雄健、壮丽的意境。第四步:据氛围特征分析情感。依据上面的意境分析,不难概括出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成功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衬托,营造出雄健、壮丽的意境。(步骤一、二、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步骤四)【即练即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四周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解析①审题。隐居地“四周环境的最大特色”,其实就是指所描写的景物营造了什么氛围。②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从品尝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归纳出意境的特点。③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④选择精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安静美丽、恬淡闲适、奇丽清爽、静谧美妙、清爽自然、迷离渺远等。再来结合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溢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安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三)分析写景作用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行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详细的诗歌、特定的要求,肯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四平八稳,或牵强附会,皆不行取。【常见设问】(2024·全国Ⅰ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方法指导】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交代事务发生的时令、地点。(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挚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方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德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净等。(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终归东流去”蕴含着变更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2.分析写景的作用,肯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肯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索作答。答题规范: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肯定要与“作用”对应。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详细分析。【典例示范】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苦痛。③劫:围棋术语。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解析第一步,审题。题干有两方面的限定:一是仅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而不是全篇的景物描写;二是谈“作用”,只针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而言,而不是四平八稳。其次步,弄清全词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明显是词中女主子公的“愁”——内心的苦痛——深闺独处的无奈和孤寂。第三步,将“愁”与上阕的写景联系起来分析,景物的色调,与“愁”的色调具有一样性,所以,可认为其作用是以哀景写哀情,奠定了一种“悲愁”的基调。第四步,梳理思路,先谈详细作用是什么,即亮出观点,再联系详细词句作分析。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起先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即练即悟】3.(202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许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方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闻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解析首先要整体把握诗词,读懂诗句大意,弄懂作者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描写江水所运用的方法和语言,尤其要留意抓住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留意组织答案要分点作答。分析用意要考虑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答案①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概宏大的景象。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蓄积气概,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突破三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调,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德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概括物象的特点。2.分析物象在体现诗歌中人物的品德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迁移拓展】下列诗歌所咏物象的特征如何?其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句物象特征思想感情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②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竹)③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⑤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兰)⑥天下真花独牡丹。(牡丹)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⑧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答案①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坚韧不屈②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正直、不屈③菊:凌霜自开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④松柏:傲寒不凋坚贞不屈⑤兰:清雅芳香,姿态美丽,芳草自怜,淡泊高洁高洁美妙⑥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富贵、祥瑞、美妙⑦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坚韧不屈⑧丁香:素雅纯净漂亮,芳香沁人心脾愁思⑨蝉:清露高声对高风亮节的追求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一、鉴赏物象的形象特征、含义(内涵)【常见设问】1.(2013·山东卷)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2012·天津卷)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3.(2013·江西卷)概括“兰”“薰”“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方法指导】鉴赏事物形象“3步骤”【典例示范】典例(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解析第一步:概括物象的表层特点。“在野有幽色”体现出野菊生长于山野,散发着“芳香”的特点。其次步:分析物象内涵。“况随流俗作重阳”说明其超凡脱俗;“肯为无人减妙香”刻画其孤傲高洁的情操,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变更内心的高洁。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依据物象内涵,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答案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表层特点)②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变更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涵)③诗歌借野菊的形象示意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自命不凡,且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点出物象意义)【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德?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解析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澄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若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德清晰了,作者的“志”就简单推想了。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德。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解析第一步:分析表层属性。“兰”“蕙”“菊”三种意象表层属性都是自然界中的花草。其次步:探求深层含义(内涵)。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方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分析表层属性)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净的品德和节操。[探求深层含义(内涵)]二、分析物象作用分析理解物象的作用,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常见设问】(1)(2012·山东卷)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2)(2012·大纲全国卷)本诗最终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3)(2024·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方法指导】分析意象作用的“5角度”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供应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供应环境或背景。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详细作用,则由诗歌的详细内容来定。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则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典例示范】典例(202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第一步: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心情,积蓄气概,给人以势不行遏的感觉。其次步: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其次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满足、瞬间成功之迅疾、狼烟尽扫之骄傲。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方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心情、积蓄气概的作用;(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②其次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成功,心满足足、踌躇满志。(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即练即悟】3.(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解答时要结合详细内容分析其特殊含义。答案以到处翱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寂漂泊。鉴赏诗歌的形象(45分钟81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凄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境况,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暖和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解析C项,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答案C★(2)诗歌的其次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解析其次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示意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始终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答案诗歌其次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古诗十九首(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B.本诗描写的行动详细而真实,这些行动一个紧接着一个,一层深似一层,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C.主子公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因“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入房”。D.本诗的作者也许是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诗中细致地表现了他丰富困难的心理活动。解析B项应为抒情诗,通过动作写心理。答案B★(2)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6分)解析要留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另外,女主子公的“愁”“泪”等也证明白这一含义。答案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子公望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立刻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B.诗人劝告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哀痛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C.最终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立刻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D.诗歌融叙事、抒情、争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解析“哀痛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哀痛之情。答案B★(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作答本题,需逐句理解诗歌含意,围绕“英雄一丈夫”分析概括李副使的形象特点。诗歌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三、四两句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验,他常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胆怯 见到轮台月。最终两句慷慨作结,直陈李副使只在立刻求取功名,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答案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验非凡。他常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赠蜀府将①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立刻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①原题下有注云:“蛮入成都,频著功劳。”大和三年(829),南诏进犯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年前的秋天,诗人与蜀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间消逝、世事变迁。B.蜀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分辨出自己的箭,这一细微环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示意蜀将被闲置冷落。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干脆表达诗人明珠暗投的感慨。解析“干脆”错,尾联是说从前出身、功业不如蜀将者如今都已封侯,而“频著功劳”的蜀将始终得不到封赏。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手法,干脆为蜀将打抱不平,间接表达自身明珠暗投的感慨。答案D★(2)结合本诗颔联赏析蜀将形象。(6分)解析诗中颔联的意思是:蜀将已用“频著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白忠于朝廷的气节,如今却未立功名,“犹自”滞居下位。作答时,留意结合“汉节”的典故和“吴钩”的意象分析蜀将的形象,还要说明诗人对蜀将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颔联中“汉节”的典故,表现了在南诏进犯成都时抗击南诏、立下战功、忠于朝廷的蜀将形象。吴钩,泛指利剑,是驰骋战场、立志报国的象征。一个“滞”字,说明蜀将虽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却未立功名,不得封赏,滞居下位。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蜀将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闲置冷落的怜悯。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注】①清都:传闻中天帝所住的宫阙。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员。②慵: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开宗明义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看法。B.词人以“插梅花醉洛阳,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D.“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解析“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错,此处词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由衷酷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答案C★(2)从本词最终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分)解析作答本题,要结合全词,理解最终两句的含意,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如“玉楼金阙慵归去”的“慵”是“懒散,懒散”的意思,表现了词人鄙薄名利的看法。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中,“梅花”喻示着词人的高洁,“醉”字表现了其疏狂的品性。答案①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看法。②留恋自然,品德高洁。词人借品德高洁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德。③行为疏放,潇洒不羁。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词人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中的潇洒不羁的性格。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访中洲姚镛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逢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雨纷纷扬扬地落下,访者踏雨来到竹门前,只见荷花得雨而芳香四溢、亭亭玉立,美不胜收。访者踏雨访友有“雪夜访戴”之志趣。B.“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地表现了访者观看白云的急迫心情。C.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连忙同前来开门的主子冒雨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妙生活的憧憬。解析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诗中并未给出准确的答案;“完全忘了”错,应是“无暇顾及”。答案C★(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细致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访者”形象。其次是找寻,即找到诗歌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首句,雨纷纷扬扬地落下,“访者”踏雨来到门前敲竹门,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表现出别样的率性。其次句,写荷花得雨,芳香四溢、亭亭玉立之状,可见“访者”的格调高雅,充溢意趣。第三句,“访者”原来有意趁闲暇时来找友人“论奇字”,“论奇字”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结尾句,“访者”没来得及和主子沟通就连忙冒雨走向水边,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而无暇实现原来的意愿。综上,可见“访者”的清逸情怀。答案“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溢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①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表现出别样的率性。②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③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后还没来得及和主子“论奇字”就先连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自由。7.(2024·南昌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他曾任嫖姚校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猛烈,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紧急形势。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解析“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错,尾联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一心要重回河阳幕府,像霍去病一样为国杀贼的急迫之情。答案C★(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须要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如卷帘见山,对山饮酒,冒着风雪上马,纵马疾驰。其次问要求分析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