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1-中国古代史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8/10/wKhkGWdwybuAcrP5AAJ2fn0AfzU328.jpg)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1-中国古代史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8/10/wKhkGWdwybuAcrP5AAJ2fn0AfzU3282.jpg)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1-中国古代史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8/10/wKhkGWdwybuAcrP5AAJ2fn0AfzU3283.jpg)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1-中国古代史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8/10/wKhkGWdwybuAcrP5AAJ2fn0AfzU3284.jpg)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1-中国古代史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38/10/wKhkGWdwybuAcrP5AAJ2fn0AfzU32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1——中国古代史·学生版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1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说明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A.交换物品 B.交流融合 C.民族众多 D.共同生活2.(1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三件出土文物共同反映了()A.古代陶器数量众多 B.彩陶制作工艺精湛 C.古代生活丰富多彩 D.古代陶器贸易繁荣3.(1分)“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4.(1分)《孟子•万章下》中说道:“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离娄上》中亦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据此可知,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具有民主思想C.维护君主统治 D.注重以法治国5.(1分)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6.(1分)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7.(1分)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种统治模式()A.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B.为统一六国创造条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8.(1分)中国许多金融企业在设计徽标的时候,都参考了中国古钱币的造型,你认为如图的这些徽标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哪种古钱币()A.刀币 B.布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9.(1分)中国象棋里有楚河汉界,其中有很多规则,敌我双方分为黑红,为“九五”而战,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拿敌军的将帅,但将帅并不照面等等。中国象棋里的“楚河汉界”与哪些人物有关()A.周武王与商纣王 B.晋文公与楚襄王 C.王翦与项燕 D.项羽与刘邦10.(1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大量湖田被开辟出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11.(1分)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A.增强军事力量 B.打击鲜卑贵族 C.加强皇帝权力 D.促进民族交融12.(1分)如图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早餐,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上午,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晚上,与各族朋友们一起吃烤肉,听羌笛、琵琶等乐器演奏,观看胡舞。A.士大夫生活奢靡 B.饮食日益丰富 C.民族交融发展 D.文化艺术繁荣13.(1分)如图为曲辕犁,其反映了唐朝()A.农业方面情况 B.手工业方面情况 C.商业方面情况 D.制造业方面情况14.(1分)如图是反映了隋朝重大历史事件,②相关事件是()A.定都长安 B.统一全国C.开凿运河 D.开创科举制15.(1分)据史料记载“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记载意在()A.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B.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 C.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D.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16.(1分)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17.(1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据此判断,①处应填写的管辖机构是()A.澎湖巡检司 B.西域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宣政院18.(1分)宋元时期政府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宋元时期()A.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 B.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外国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D.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19.(1分)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太监也不能在旁边;军机处的差役则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担任。其根源是为了保证()A.决策的科学民主 B.选官的公平公正 C.理政的高效精准 D.皇权的至高无上20.(1分)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二、材料题(共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6分)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材料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辞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摘编自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毛泽东所作《祭黄帝陵文》(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意义。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地少人穷),秦地广人寡(地广人稀),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务本(务农)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摘编自《通典•食货》(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三晋之人”被“诱”到秦国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2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时期事件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诸侯纷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秦朝(前221﹣前207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前202﹣9年)刘邦建立汉朝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编制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24.(6分)历史学家的评论虽然相对客观,但也会因各种因素而影响对史事的诠释,需要对其小心求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国计的富足是后世所公认的。——摘编自王寿南《隋唐史》据《通典》所说,隋初大量农民在土地被兼并以后成为豪室的私附,大土地所有制发达。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仍较重,并非“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摘编自齐陈骏《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材料二隋代全国耕地面积、全国户数、官仓储备的几组数据:项目数据出处全国耕地面积开皇九年(589年):1940余万顷大业五年(609年):5585万余顷《通典•食货》全国户数开皇元年(581年):400余万户大业五年(609年):890余万户官仓储备隋炀帝时,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及回洛仓,共有3300个地窖,每窖所储粮食多达8000石,合计2600余万石。《文献通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位学者对隋代的评价,并指出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因素(至少写一点因素)。(2)根据材料二,找出两项证据印证王寿南对隋代的评价。(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三个项目中的任意一组数据做解释。【示例】项目三:隋炀帝时官仓储备越来越充实。解释:得益于中央集权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辛勤劳动。25.(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统治者认识到,依靠武力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改变策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五谷之类”及骆驼、马等牲畜,并兼会当地妇女用织机织布,也教会当地百姓制作酥油、干酪、麦酒及陶器等。公元650年,吐蕃派遣使者朝贡,向唐政府请求蚕种、造酒、纸张、墨等工匠,唐政府也给予了肯定答复。——摘编自邓舒《唐朝民族管理的思想理念透视》等材料二清朝时期对新疆、西藏地区的治理措施新疆地区西藏地区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并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策略和清朝治理边疆措施的共同影响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1——中国古代史·教师版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1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说明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A.交换物品 B.交流融合 C.民族众多 D.共同生活【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炎帝和黄帝。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后,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的华夏族主体,各部落互相交流融合,形成华夏族,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交换物品”,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众多”,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共同生活”,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炎帝和黄帝,才能做出正确选择。2.(1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三件出土文物共同反映了()A.古代陶器数量众多 B.彩陶制作工艺精湛C.古代生活丰富多彩 D.古代陶器贸易繁荣【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出土文物都是彩陶,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彩陶制作工艺成熟精湛,B是正确的学习;图片中的三件陶器无法反映古代陶器数量多,排除A;古代生活丰富多彩,不符合题意,排除C;题干中无法反映出古代陶器贸易繁荣,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才能做出正确选择。3.(1分)“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故A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4.(1分)《孟子•万章下》中说道:“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离娄上》中亦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据此可知,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具有民主思想 C.维护君主统治 D.注重以法治国【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孟子的思想观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呢。【解答】根据“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思想,排除B;维护君主统治与题干材料“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不符,排除C;法家注重以法治国,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孟子的思想观点。5.(1分)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需要考生掌握二里头文明的特点。【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与商朝、西周和东周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1分)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解答】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7.(1分)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种统治模式()A.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B.为统一六国创造条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以及作用;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排除B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秦的暴政,不是郡县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以及作用等知识。8.(1分)中国许多金融企业在设计徽标的时候,都参考了中国古钱币的造型,你认为如图的这些徽标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哪种古钱币()A.刀币 B.布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现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在设计微标时,都参考了内方外圆的造型,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所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微标造型与圆形方孔钱外形相似,D是正确的选项;刀形币、蚁鼻钱、布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排除ABC选项。故选:D。【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9.(1分)中国象棋里有楚河汉界,其中有很多规则,敌我双方分为黑红,为“九五”而战,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拿敌军的将帅,但将帅并不照面等等。中国象棋里的“楚河汉界”与哪些人物有关()A.周武王与商纣王 B.晋文公与楚襄王 C.王翦与项燕 D.项羽与刘邦【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象棋里的“楚河汉界”的来历的相关史实。【解答】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商朝灭亡,排除A项。B.在城濮大中晋文公打败楚庄王,成为霸主,排除B项。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排除C项。C.公元前224年,秦王倾全国力,以王翦为将,率六十万大军大举攻楚,楚国危亡在即。王翦攻取楚国陈以南至平舆之间的地域。楚国则倾一国兵力迎击秦军,以项燕为将,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王翦因势而变,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避其锋芒。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两军相持日久,楚军以为秦军将长期驻守新占领土,于是撤军东归。王翦伺机起兵追击,令勇壯士为先锋,突袭楚军。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结果大败,项燕在兵败之下自杀。秦军乘胜攻占了楚国大片地域。排除C。D.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10.(1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大量湖田被开辟出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属于它的表现。东晋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_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AB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C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11.(1分)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A.增强军事力量 B.打击鲜卑贵族 C.加强皇帝权力 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进行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时期的迁都、联姻及说汉语有利于民族交融,没有体现军事方面的措施,不能增加军事力量,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鲜卑贵族,但不是其最重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不能加强皇帝权力,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2.(1分)如图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早餐,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上午,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晚上,与各族朋友们一起吃烤肉,听羌笛、琵琶等乐器演奏,观看胡舞。A.士大夫生活奢靡 B.饮食日益丰富 C.民族交融发展 D.文化艺术繁荣【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无法得出士大夫生活奢靡的信息,排除A。B.材料体现不出饮食日益丰富的信息,排除B。C.根据材料“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与各族朋友们一起吃烤肉,听羌笛、琵琶等乐器演奏,观看胡舞”可知,反映了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对中原汉族的起居影响,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增强,故C正确。D.材料未涉及文化艺术繁荣的情况,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1分)如图为曲辕犁,其反映了唐朝()A.农业方面情况 B.手工业方面情况 C.商业方面情况 D.制造业方面情况【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唐代农业的进步,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图示信息是曲辕犁,结合所学,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A项正确;B.曲辕犁是农业工具,与手工业无关,故B项错误;C.曲辕犁是农业工具,与商业无关,故C项错误;D.曲辕犁作为农业工具,服务于农业的发展,与制造业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唐代农业的进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1分)如图是反映了隋朝重大历史事件,②相关事件是()A.定都长安 B.统一全国 C.开凿运河 D.开创科举制【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公元589年,杨坚派军队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他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国家发展。B符合题意;定都长安是581年,排除A;开凿运河是605年,排除C;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的史实。15.(1分)据史料记载“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记载意在()A.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B.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 C.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D.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舶舶相继。”可知,材料大意是沿途官府运粮的漕船、私人商旅的船只,在运河上来往络绎不绝。因此,“后代实受其利”是指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题干材料评价的是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故B项正确;.根据“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知,材料虽然提及了隋朝的暴政,但重点强调的是隋朝运河的积极作用,排除A;题干“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可知,材料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但更重要的是强调隋朝运河的积极作用,排除C;题干材料评价的是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没有涉及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6.(1分)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和金的对峙、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图示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时完成了统一,体现出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的统一,故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B;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图示中政权并立不符合,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和金的对峙、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17.(1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据此判断,①处应填写的管辖机构是()A.澎湖巡检司 B.西域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宣政院【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设置的宣政院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D项正确;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朝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置的开始,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设置的管辖机构,排除B项;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设置的宣政院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8.(1分)宋元时期政府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宋元时期()A.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 B.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外国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D.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解答】根据材料中设置市舶司和颁布《市舶则法》对中外贸易进行严格的约束,体现了这一时期政府对中外贸易的规范管理,表明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19.(1分)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太监也不能在旁边;军机处的差役则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担任。其根源是为了保证()A.决策的科学民主 B.选官的公平公正 C.理政的高效精准 D.皇权的至高无上【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决策权完全属于皇帝,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解答】清朝乾隆帝规定,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孩童充任,而且专派御史往复稽查军机处值庐(值班书房),不准任何人窥探;如有地方督抚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报,必严加处理。这些规定确保政令保密性,防止军机处官员泄漏机密,强化了君主专制。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D项正确;决策的科学性不符合军机处设置的目的,排除A项;选官的公平公正与军机处无关,排除B项;军机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不是为了理政的高效精准,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0.(1分)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解答】由材料“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可知,这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二、材料题(共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6分)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材料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辞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摘编自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毛泽东所作《祭黄帝陵文》(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答案】(1)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炼铜,发明弓箭。历史意义: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2)背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影响: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黄帝的主要贡献有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炼铜,发明弓箭。根据材料“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可得出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根据“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可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2)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即1937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两党逐步结束对抗走向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影响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等相关史实。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地少人穷),秦地广人寡(地广人稀),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务本(务农)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摘编自《通典•食货》(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三晋之人”被“诱”到秦国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影响:大规模集体耕作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改变了剥削方式(土地私有);农民、地主阶级兴起。(2)原因:获得田宅(废井田、制阡陌):鼓励开垦荒地多劳多得。(3)因素: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增加;国家政策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解答】(1)根据材料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根据材料一“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可知,大规模集体耕作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根据材料一“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可知,改变了剥削方式(土地私有);农民、地主阶级兴起。(2)根据材料二“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可知,获得田宅(废井田、制阡陌);鼓励开垦荒地多劳多得。(3)根据材料可知,分别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增加;国家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说明。【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理解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理解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时期事件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诸侯纷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秦朝(前221﹣前207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前202﹣9年)刘邦建立汉朝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编制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答案】观点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社会变革。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治方面,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使国富兵强,为后期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百家争鸣的出现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观点二: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论述:西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通过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结束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秦汉建立和巩固大一统国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可确定观点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社会变革。论述: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进行说明。即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治方面,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使国富兵强,为后期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百家争鸣的出现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及秦朝统一,可确定观点二: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论述:结合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及秦朝统一的过程进行说明。即西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通过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结束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点评】本题体现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24.(6分)历史学家的评论虽然相对客观,但也会因各种因素而影响对史事的诠释,需要对其小心求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国计的富足是后世所公认的。——摘编自王寿南《隋唐史》据《通典》所说,隋初大量农民在土地被兼并以后成为豪室的私附,大土地所有制发达。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仍较重,并非“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摘编自齐陈骏《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材料二隋代全国耕地面积、全国户数、官仓储备的几组数据:项目数据出处全国耕地面积开皇九年(589年):1940余万顷大业五年(609年):5585万余顷《通典•食货》全国户数开皇元年(581年):400余万户大业五年(609年):890余万户官仓储备隋炀帝时,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及回洛仓,共有3300个地窖,每窖所储粮食多达8000石,合计2600余万石。《文献通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位学者对隋代的评价,并指出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因素(至少写一点因素)。(2)根据材料二,找出两项证据印证王寿南对隋代的评价。(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三个项目中的任意一组数据做解释。【示例】项目三:隋炀帝时官仓储备越来越充实。解释:得益于中央集权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辛勤劳动。【答案】(1)评价:学者王寿南认为隋代国家富足;学者齐陈骏却认为隋代土地兼并,农民负担重。因素:研究视角不同;所掌握的资料不同等。(2)证据一:隋初20多年间户数和耕地面积都增加了约一倍;证据二:官府储备富足,仅洛阳附近的官仓储粮就已较多。(3)项目一:全国耕地面积大增。解释:得益于隋朝统一、南方进一步开发、大运河开通。或项目二:全国户数大大增加。解释:得益于隋朝统一、社会安定、人口增加。【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开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供暖设备项目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平衡的维护
- 反光涂料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分碳钢法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能质量改善策略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 二零二五年度保健食品冷链配送与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协议
- 2025年中国小吃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电子元器件的质量选择与可靠性保障
- 2025年中国靖江市服装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现代饮食与肠道健康的密切关系
- 工厂主文件(新)
- 仪表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2 Array
- 20以内分成表算式x
- 井下探放水设计编制培训PPT课件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9 Sorting
- 营养学绪论(精)
- 最新ICD-9手术编码
- 软件项目报价方法参考模板
- 国际形式发票模板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年金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