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5:练习卷《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学生版综合检测卷(中考真题+最新模拟)(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2023•盐城)“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下列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2.(2023•西宁)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白居易29岁雁塔题名后得意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题名赋诗得益于隋朝开创的()A.学在官府 B.科举制度 C.殿试制度 D.八股取士3.(2023•自贡)央视《国宝大会》(第二季)“舟楫千里”节目介绍:隋炀帝开了许多新的河道,连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开通了一条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该“大动脉”指()A.都江堰 B.赵州桥 C.大运河 D.长城4.(2023•金昌)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5.(2023•重庆)《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6.(2023•市中区)以下是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的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7.(2023•恩施州)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8.(2023•钢城区)《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反映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9.(2023•泰州)如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0.(2023•赤峰)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时间人口数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11.(2023•攀枝花)“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材料表明唐代()A.诗歌繁荣发展 B.文化兼容并包C.尚武风气盛行 D.政治体制完善12.(2023•西宁)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13.(2023•福建)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14.(2023•雅安)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了大批丝绸锦缎、龟兹乐,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该事件()A.显示了唐朝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 B.加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统一 C.促进了唐朝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 D.推动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5.(2023•衢州)如图文物出土于西安,根据服饰和面部轮廓等特征,可判定图中人物来自中亚。该文物()①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②见证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③反映了唐朝青瓷的高超工艺制作水平④为研究唐朝的音乐舞蹈提供宝贵资料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6.(2023•金昌)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17.(2023•绥化)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天京事变18.(2023•广东)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19.(2023•江西)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20.(2023•湖北)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7分)(2023•无锡)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曾经出现过一些“盛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文景时期,统治者特别注重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材料二唐太宗在政治上有两个方面十分突出:一是用人,二是纳谏。在用人上,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的道理,多次下诏求贤。在纳谏上,唐太宗重视听取不同意见,处处鼓励大臣进谏。材料三唐代贞观年间,在各项制度上都有较大建树,开元时期的制度建设更是洋洋大观,达到了唐代的最高成就。材料四从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体来看,治世少而乱世多。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位唐太宗时有名的贤臣。(3)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封建“盛世”局面形成的条件有哪些。(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盛世”不能长期保持的原因。22.(8分)(2023•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图):都江堰示意图(注:鱼嘴作为分水之用,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玄奘西行求法邮票(注: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注:鉴真历经12年,终于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注:北京城根据我国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的朝向)——以上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21至图2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3.(7分)(2023•蚌山区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摘编自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材料二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等,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成功团结几亿民众的政治和文化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4.(8分)(2023•怀化三模)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统治者或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材料二唐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摘自《贞观政要》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任意列举两点)。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材料三中图一是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图二是隋朝时修建的水利工程。请分别写出两个水利工程的名称;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重大作用?(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任意两点)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5:练习卷《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师版综合检测卷(中考真题+最新模拟)(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2023•盐城)“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下列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权力具有世袭的特征,排除A。B.郡县制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排除B。C.根据材料“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故C正确。D.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科举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2023•西宁)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白居易29岁雁塔题名后得意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题名赋诗得益于隋朝开创的()A.学在官府 B.科举制度 C.殿试制度 D.八股取士【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B项正确;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殿试是武则天创立的,排除C项;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3•自贡)央视《国宝大会》(第二季)“舟楫千里”节目介绍:隋炀帝开了许多新的河道,连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开通了一条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该“大动脉”指()A.都江堰 B.赵州桥 C.大运河 D.长城【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在四川成都地区修筑的水利工程,排除A。B.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排除B。C.根据材料“隋炀帝开了许多新的河道,连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开通了一条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及所学可知,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故C正确。D.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2023•金昌)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可知,这说明科举制在选拔官员时注重真才实学。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科举制在选拔官员时注重真才实学,不能说明科举制在选拔官员时依据家世门第、重视道德品质、看重身份资历,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科举制在选拔官员时注重真才实学。5.(2023•重庆)《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可知,这表明科举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表明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能表明科举制度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6.(2023•市中区)以下是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的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统治清明;经济繁荣;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度,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各民族友好交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中原与边疆联系加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就开发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等。唐朝实行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海陆交通发达;对外交往活跃;吸纳外来文化;同时也将唐朝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等。故唐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历史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点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阶段特征。7.(2023•恩施州)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唐玄宗统治前期”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排除A;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光武帝,排除B;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唐太宗,均与唐玄宗无关,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8.(2023•钢城区)《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反映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结合贞观之治的表现分析作答。【解答】《资治通鉴》记载内容的意思是唐太宗执政后,天下安定太平,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流民都有了土地,回归乡里。……全国都可以不关家门,也没盗贼。出门在外的旅人也不需要带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买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B项;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3•泰州)如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结合所学可知,②处的时间是754年,是唐朝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2023•赤峰)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时间人口数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需要考生掌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内涵,根据题干“主要原因”分析作答。【解答】据题干“《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人口的增长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但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2023•攀枝花)“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材料表明唐代()A.诗歌繁荣发展 B.文化兼容并包 C.尚武风气盛行 D.政治体制完善【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解答】“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所以“胡食”“胡服……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体现了唐朝的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的社会风气,说明唐朝文化兼容并包,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反映诗歌繁荣发展,排除A;尚武风气盛行和政治体制完善的表述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12.(2023•西宁)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新发明的农具,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C项正确;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新发明的农具,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13.(2023•福建)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实行以及历史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A项正确;科举考试考八股文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北宋分化事权、重文轻武解决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科举制弱化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实行以及历史意义。14.(2023•雅安)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了大批丝绸锦缎、龟兹乐,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该事件()A.显示了唐朝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 B.加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统一 C.促进了唐朝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 D.推动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了大批丝绸锦缎、龟兹乐,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该事件推动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故D符合题意;金城公主入藏不能显示唐朝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排除A;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排除B;金城公主入藏与促进了唐朝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无关,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金城公主入藏推动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5.(2023•衢州)如图文物出土于西安,根据服饰和面部轮廓等特征,可判定图中人物来自中亚。该文物()①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②见证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③反映了唐朝青瓷的高超工艺制作水平④为研究唐朝的音乐舞蹈提供宝贵资料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与唐朝手工业的发展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解答】根据图片“骑驼乐舞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骑驼乐舞俑是唐朝唐三彩中的精品;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陶器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图中的胡人俑来自中亚,体现了唐朝与中亚的交流,说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①表述正确;图中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为研究唐朝的音乐舞蹈提供宝贵资料,故④表述正确;图中为胡人俑,反映的是唐朝与中亚地区的关系,没有见证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②表述错误;题干文物属于唐三彩,不属于青瓷,③表述错误。故C①④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③的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外交流与唐朝手工业的发展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2023•金昌)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能印证题干观点的的史事是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故C符合题意;AB反映的是唐朝人到外国,与进入唐朝无关,排除;马可•波罗生活在元朝时期,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能印证题干观点的的史事是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17.(2023•绥化)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天京事变【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解答】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天京事变发生在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18.(2023•广东)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繁荣,识记唐朝经济繁荣相关知识。【解答】A.根据材料“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可知,洛阳商业贸易繁荣,唐朝经济发达,A正确。B.材料体现不出城市布局对称,排除B。C.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化兴盛,排除C。D.材料体现不出政治制度完备,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19.(2023•江西)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注意题干材料的正确识读。【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参加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没有体现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没有涉及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没有反映中外交流是否频繁,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20.(2023•湖北)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识记科举制相关知识。【解答】A.科举制的诞生,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B.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说法错误,排除B。C.世家子弟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入仕,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说法错误,排除C。D.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记科举制的影响。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7分)(2023•无锡)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曾经出现过一些“盛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文景时期,统治者特别注重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材料二:唐太宗在政治上有两个方面十分突出:一是用人,二是纳谏。在用人上,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的道理,多次下诏求贤。在纳谏上,唐太宗重视听取不同意见,处处鼓励大臣进谏。材料三:唐代贞观年间,在各项制度上都有较大建树,开元时期的制度建设更是洋洋大观,达到了唐代的最高成就。材料四:从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体来看,治世少而乱世多。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位唐太宗时有名的贤臣。(3)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封建“盛世”局面形成的条件有哪些。(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盛世”不能长期保持的原因。【答案】(1)“文景之治”。(2)魏征(或房玄龄、杜如晦)。(3)实行符合国情的政策;君主善于用人和纳谏(或重用贤才);重视制度建设。(4)统治集团的腐化;社会矛盾的尖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盛世”。需要考生掌握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史实,重点掌握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封建“盛世”不能长期保持的原因。【解答】(1)根据材料一“汉代文景时期……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文景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用人唯贤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3)根据材料一“统治者特别注重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可知,要实行符合国情的政策;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在政治上有两个方面十分突出:一是用人,二是纳谏。”可知,君主要善于用人和纳谏(或重用贤才);根据材料三“唐代贞观年间,在各项制度上都有较大建树,开元时期的制度建设更是洋洋大观,达到了唐代的最高成就”可知,要重视制度建设。(4)根据材料“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统治集团的腐化;社会矛盾的尖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盛世”,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8分)(2023•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图):都江堰示意图(注:鱼嘴作为分水之用,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玄奘西行求法邮票(注: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注:鉴真历经12年,终于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注:北京城根据我国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的朝向)——以上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21至图2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观点1: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明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政府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结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观点2:我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论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为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历经艰辛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结论: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也学习、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分析】本题以四幅图片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明朝北京城的修建等史实,注意这些史实之间所反映的深层次内容。【解答】根据题干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都江堰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可拟定观点为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论述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明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政府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选择玄奘西行求法、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可拟定观点为我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为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历经艰辛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也学习、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明朝北京城的修建等史实。23.(7分)(2023•蚌山区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摘编自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材料二: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等,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成功团结几亿民众的政治和文化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答案】(1)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2)特点:历史悠久;以亚洲为主要地区;双向性;主导性。(3)影响:维护政局统一和稳定;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伤代表委托3篇
- 文艺演出技术服务咨询合同3篇
- 新版购销合同条款3篇
- 房屋买卖家政服务合同3篇
- 挤密桩灰土施工合同3篇
- 医院门卫招聘合同范文
- 城市绿化景观改造与提升合同
- 艺术广场幕墙装饰施工协议
- 马术俱乐部保洁员聘用合同
- 转口贸易合同中争议解决方式
- 2024年山东省政府采购专家入库考试真题(共五套 第一套)
- 2024年全国《考评员》专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与答案
- 实验室安全准入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工程伦理分析
- 国开电大-工程数学(本)-工程数学第4次作业-形考答案
-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 消防部队干部竞争上岗答辩题1
- 增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施工现场临水施工方案完整
- 单证管理岗工作总结与计划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传播问题)专题练习(Word版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