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4:练习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1页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4:练习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2页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4:练习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3页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4:练习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4页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4:练习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4:练习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学生版综合检测卷(中考真题+最新模拟)(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2023•东营)如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2.(2023•大庆)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的联系。()A.洛阳 B.成都 C.开封 D.台湾3.(2023•临沂)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4.(2023•黑龙江)《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5.(2023•北京)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6.(2023•海南)东晋东誉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7.(2023•长春)如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8.(2023•呼和浩特)如表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导言中国的诞生第一章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第二章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魏晋南北朝:______……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9.(2023•广州)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10.(2023•牡丹江)《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2023•泰州)《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12.(2023•通辽)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13.(2023•滨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14.(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15.(2023•株洲)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6.(2023•恩施州)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17.(2023•宜宾)《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18.(2023•聊城)“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19.(2023•无锡)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20.(2023•西藏)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A.张衡 B.徐光启 C.宋应星 D.祖冲之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7分)(2023•衢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书法作品《B》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材料二: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1)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3)综合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22.(8分)(2023•永川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王羲之出身琅邪郡最显赫的士族王氏家族,堂伯父王导位居宰辅,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执掌兵权,控兵于荆州,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可是,王羲之不以此为荣,一再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任职的建言,最后选择了到地方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在会稽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他一面开仓赈济灾民,同时号召官员“断酒以救民命”。辞官后,他就倾力研究书法艺术。他先学李斯的《峄山碑》、张旭的《华岳碑》、锺繇的《宣示帖》,然后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己的书法艺术。——张德文、陈雪良《魏晋南北朝史》(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A.王羲之是书法天才,获得了“书圣”称号。B.王羲之出任行政官吏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曾经开仓赈济灾民。C.王羲之无论是在中央做官还是在地方任职期间,都取得了显著的业绩。(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们应当从王羲之一生中学习的优秀品质(提示:答出1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其代表作。23.(8分)(2023•太康县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北魏初期,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迁都至洛阳后,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1)据材料一,概括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2)综合上述,指出与以上雕像相关的宗教文化。再任举一例河南境内于此宗教相关的雕塑或者建筑。24.(7分)(2023•攸县模拟)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魏主”是谁?材料二中的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其改革具有什么意义?(3)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4:练习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师版综合检测卷(中考真题+最新模拟)(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2023•东营)如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图片中的“魏”“蜀”“吴”可知,这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B符合题意;图片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不是西汉形势图、元朝形势图、明朝形势图,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23•大庆)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的联系。()A.洛阳 B.成都 C.开封 D.台湾【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时期与台湾的联系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答】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D项正确;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的是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时期与台湾的联系的相关史实。3.(2023•临沂)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加工,所以有“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A项符合题意;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说法错误,排除B项;《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一定可靠,排除C项;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4.(2023•黑龙江)《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A。B.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为而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C.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排除C。D.长平之战是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2023•北京)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图片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中①处应为人口迁徙。6.(2023•海南)东晋东誉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解答】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符合题意;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与高产作物引进不符,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7.(2023•长春)如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少数民族的内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颁发印章,说明内迁少数民族归属西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因此题干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民族关系,故D正确;题干信息说明的是西晋的民族关系,与农业发展,海外贸易,朝政腐败无关,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少数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晋归义羌侯”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民族关系。8.(2023•呼和浩特)如表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导言中国的诞生第一章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第二章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魏晋南北朝:______……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思想领域呈现三教并行,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帝国的盛放与凋残对应隋唐时期,排除B项;现代的“拂晓时辰”对应宋朝,排除C项;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对应明朝,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3•广州)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北人大量南迁,充实了南方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北人南迁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2023•牡丹江)《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意,天下无事对应社会安定,时和年丰对应区自然条件优越,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使得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D符合题意;ABC答案不全面,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表现。11.(2023•泰州)《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D项正确;东晋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南方条件优越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3•通辽)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西晋时期北民南迁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B.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故B正确。C.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D.“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有误,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晋时期北民南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2023•滨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B符合题意;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属于政治方面、前秦东晋淝水之战属于军事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民族交融,都不能说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14.(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故A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15.(2023•株洲)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代特征,排除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记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6.(2023•恩施州)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擅长骑射的匈奴人……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故B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题干说明各民族之间经济上密切交往,但不能体现空前发展,排除C;“胡”“汉”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主要说明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17.(2023•宜宾)《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可知,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典由按照北土旧俗到按照华夏礼制,这一变化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民族交融,也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故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说法太绝对,表述错误,排除A项;北魏只是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北,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举行祭典的变化,没有反映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18.(2023•聊城)“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学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因此,题干材料评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故D项正确;汉高祖、汉文帝、晋武帝他们都是汉族政权的皇帝,而“去夷即华”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19.(2023•无锡)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魏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A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农业著作,排除B项;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是明朝的宋应星,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20.(2023•西藏)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A.张衡 B.徐光启 C.宋应星 D.祖冲之【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冲之以及主要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布。故D符合题意;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排除A;农学家徐光启主要成就是著有《农政全书》,排除B;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主要成就是著有《天工开物》,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冲之以及主要成就。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7分)(2023•衢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书法作品《B》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材料二: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1)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3)综合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答案】(1)祖冲之;兰亭集序。(2)汉朝时,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3)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祖冲之的主要成就、王羲之与《兰亭集序》、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表现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图片以及文字“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可知,材料一中科学家是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布。根据图片以及“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可知,材料一的书法作品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2)根据材料二“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是汉朝时,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3)综合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表现在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冲之的主要成就、王羲之与《兰亭集序》、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表现等知识。22.(8分)(2023•永川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王羲之出身琅邪郡最显赫的士族王氏家族,堂伯父王导位居宰辅,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执掌兵权,控兵于荆州,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可是,王羲之不以此为荣,一再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任职的建言,最后选择了到地方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在会稽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他一面开仓赈济灾民,同时号召官员“断酒以救民命”。辞官后,他就倾力研究书法艺术。他先学李斯的《峄山碑》、张旭的《华岳碑》、锺繇的《宣示帖》,然后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己的书法艺术。——张德文、陈雪良《魏晋南北朝史》(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A.王羲之是书法天才,获得了“书圣”称号。未涉及B.王羲之出任行政官吏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曾经开仓赈济灾民。正确C.王羲之无论是在中央做官还是在地方任职期间,都取得了显著的业绩。错误(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们应当从王羲之一生中学习的优秀品质(提示:答出1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其代表作。【答案】(1)A.(未涉及)。B.(正确)。C.(错误)。(2)品质:崇高人格、高尚品德、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虚心学习和借鉴、锐意进取和创新等等。代表作:《兰亭集序》。【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A.“王羲之是书法天才,获得了‘书圣’称号”的表述材料没有涉及。B.根据材料“在会稽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他一面开仓赈济灾民,同时号召官员断酒以救民命”可知,“王羲之出任行政官吏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曾经开仓赈济灾民”的表述是从材料信息中得出的。C.根据材料“王羲之不以此为荣,一再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任职的建言,最后选择了到地方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可知,“王羲之拒绝到中央做官,只在地方任职”的表述违背了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2)根据材料“王羲之不以此为荣,一再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任职的建言”可知,我们应当从王羲之一生中学习的优秀品质是无心官场的崇高人格和高尚品德;根据材料“他先学李斯的《峄山碑》、张旭的《华岳碑》、锺繇的《宣示帖》,然后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己的书法艺术”可知,我们应当从王羲之一生中学习的优秀品质是虚心学习和借鉴、锐意进取和创新以及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结合所学知识,王羲之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故答案为:(1)A.(未涉及)。B.(正确)。C.(错误)。(2)品质:崇高人格、高尚品德、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虚心学习和借鉴、锐意进取和创新等等。代表作:《兰亭集序》。【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等相关史实。23.(8分)(2023•太康县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北魏初期,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迁都至洛阳后,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1)据材料一,概括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2)综合上述,指出与以上雕像相关的宗教文化。再任举一例河南境内于此宗教相关的雕塑或者建筑。【答案】(1)不同: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原因: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