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2:练习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_第1页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2:练习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_第2页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2:练习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_第3页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2:练习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_第4页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2:练习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2:练习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学生版综合检测卷(中考真题+最新模拟)(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2023•广州)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2.(2023•荆州)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3.(2023•菏泽)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4.(2023•无锡)中华文明早期,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现象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5.(2023•呼和浩特)“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6.(2023•扬州)《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7.(2023•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甲骨文对应汉字贝买贯宝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8.(2023•广西)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9.(2023•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10.(2023•湖北)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11.(2023•苏州)如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铁器出土地点铁器数量(件)铁农具数量(件)广西平乐银山岭18191河南辉县固围村9358长沙衡阳61座楚墓70余17辽宁抚顺莲花堡80余68山西长治分水岭3621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12.(2023•丹东)战国时期,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其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事件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13.(2023•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14.(2023•锦州)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15.(2023•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它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A.《韩非子》 B.《论语》 C.《孟子》 D.《道德经》16.(2023•福建)如图,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人物主张孔子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17.(2023•宜宾)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这一观点代表()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18.(2023•云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19.(2023•青岛)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爱君上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 D.“礼治”20.(2023•海南)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7分)(2023•甘孜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自《论语十则》(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我们该如何学习这一品质?材料二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中医入门、剪纸、春节、太极拳等,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据高远《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理念》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积极意义。22.(8分)(2023•罗江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利簋(guǐ),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身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图1利簋及其简介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金文4行32字。原文:略。译文: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图2利簋上的铭文及其内容——摘编自《青铜器与金文》《商周青铜器》等材料二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摘自《史记•周本纪》甲子日,纣兵败。纣走之,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摘自《史记•殷本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簋”的史料价值。(2)指出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并结合材料对这种史料运用方法作简要说明。23.(7分)(2023•商水县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位于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1959年以来发现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材料二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规划,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二里头都城这一布局,为先秦时期其他都城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参考。材料三虽然《史记》对夏朝有记载,但夏朝一直不被史学界承认存在,原因是没有像“殷墟遗址”证明商朝存在的考古发掘证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增强了人们对夏朝存在的信心。(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里头都城遗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说二里头都城遗址网格式布局这一新发现的历史价值。(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这两种史料关系的认识。24.(8分)(2023•三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地少人穷),秦地广人寡(地广人稀),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务本(务农)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摘编自《通典•食货》(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三晋之人”被“诱”到秦国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2:练习卷《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师版综合检测卷(中考真题+最新模拟)(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2023•广州)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齐桓公成为霸主”反映了诸侯争霸的兴起,排除A。B.商鞅推行新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B。C.据材料“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可知,秦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富国之路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的统一进程,故C正确。D.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2023•荆州)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需要考生掌握二里头文明的特点。【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与商朝、西周和东周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3•菏泽)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可知,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疆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疆土,不是确立了等级制度、实现了富国强兵、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疆土。4.(2023•无锡)中华文明早期,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现象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商朝、周朝、秦朝晚于夏朝,世袭制早已经确立,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3•呼和浩特)“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不是夏朝的“家天下”、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大一统”,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6.(2023•扬州)《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防护器具、盛放粮食器具、盛酒器、切割工具等,体现了青铜器种类的丰富特征,故A正确。B.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功能多样的特征,排除B。C.材料体现不出青铜工艺简单的信息,排除C。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皇权统治无关,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2023•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甲骨文对应汉字贝买贯宝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根据甲骨文中含“贝”的三个字“买”(用贝买东西)、“贯”(把贝串起来,代表一定价值)、“宝”(贝做为珍宝)等可以推测出贝在商朝用作货币,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无法体现贝在商朝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记忆甲骨文造字法、内容、地位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8.(2023•广西)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这说明该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不是强调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工艺高超、分布广泛,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9.(2023•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及所学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故A正确。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并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排除B。C.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鲁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C。D.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0.(2023•湖北)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A。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D.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2023•苏州)如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铁器出土地点铁器数量(件)铁农具数量(件)广西平乐银山岭18191河南辉县固围村9358长沙衡阳61座楚墓70余17辽宁抚顺莲花堡80余68山西长治分水岭3621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表格看出,广西、河南、湖南、辽宁、山西等多地都出土了很多铁器,这说明当时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故A符合题意;表格内容说明当时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不能说明当时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说明当时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12.(2023•丹东)战国时期,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其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事件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管仲改革与秦国无关,排除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与秦国无关,排除C;王安石变法收到了一些成效,使得宋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与秦国无关,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以及影响。13.(2023•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答案】C【解析】由材料“李冰”“成都平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工程是都江堰。故选C。14.(2023•锦州)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提高了秦国将士的军队战斗力,故B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鼓励耕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奖励军功。15.(2023•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它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A.《韩非子》 B.《论语》 C.《孟子》 D.《道德经》【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的著作,排除A。B.《论语》属于儒家学派的著作,排除B。C.《孟子》属于儒家学派的著作,排除C。D.据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可知,叙述的是道家学派的辩证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言论出自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6.(2023•福建)如图,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人物主张孔子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和墨子思想主张上的共同之处,注意表格的正确识读。【解答】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表格内容“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故C项正确;主张无为而治的是道家老子,排除A项;主张以法治国的是法家韩非,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和墨子思想主张上的共同之处。17.(2023•宜宾)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这一观点代表()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诸子百家思想观点,重点掌握儒家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等知识。【解答】根据“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可知,材料提到的这一学派主张礼仪教化,故这一观点是儒家观点;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注重礼义教化,C项正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商鞅是法家支持者,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儒家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等知识。18.(2023•云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A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老子的相关史实。19.(2023•青岛)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爱君上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 D.“礼治”【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重点掌握孔子的主张。【解答】根据材料“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爱君上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及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B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排除C项;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2023•海南)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故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排除A;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7分)(2023•甘孜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自《论语十则》(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我们该如何学习这一品质?材料二: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中医入门、剪纸、春节、太极拳等,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据高远《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理念》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积极意义。【答案】(1)虚心好学;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为戒。(2)意义:促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或提升汉语影响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或增强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或促进世界和谐;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等。【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相关内容,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积极意义,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1)品质:由材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孔子认为,别人的言谈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体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品质。如何学习: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为戒。(2)意义:由材料“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可知,孔子学院在各国的设立,促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从“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可知,孔子学院在各国的设立,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或提升汉语影响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或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从“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可知,孔子学院在各国的设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或促进世界和谐;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等。故答案为:(1)虚心好学;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为戒。(2)意义:促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或提升汉语影响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或增强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或促进世界和谐;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孔子的相关内容,理解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2.(8分)(2023•罗江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利簋(guǐ),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身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图1利簋及其简介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金文4行32字。原文:略。译文: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图2利簋上的铭文及其内容——摘编自《青铜器与金文》《商周青铜器》等材料二: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摘自《史记•周本纪》甲子日,纣兵败。纣走之,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摘自《史记•殷本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簋”的史料价值。(2)指出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并结合材料对这种史料运用方法作简要说明。【答案】(1)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2)武王伐纣;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可以验证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武王伐纣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的史料价值是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2)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是武王伐纣,结合材料可知,这种史料运用方法即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可以验证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故答案为:(1)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2)武王伐纣;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可以验证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武王伐纣等相关史实。23.(7分)(2023•商水县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位于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1959年以来发现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材料二: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规划,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二里头都城这一布局,为先秦时期其他都城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参考。材料三:虽然《史记》对夏朝有记载,但夏朝一直不被史学界承认存在,原因是没有像“殷墟遗址”证明商朝存在的考古发掘证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增强了人们对夏朝存在的信心。(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里头都城遗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说二里头都城遗址网格式布局这一新发现的历史价值。(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这两种史料关系的认识。【答案】(1)呈网格式分布;中国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