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10:中外改革潮流(训练题)_第1页
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10:中外改革潮流(训练题)_第2页
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10:中外改革潮流(训练题)_第3页
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10:中外改革潮流(训练题)_第4页
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10:中外改革潮流(训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中外改革潮流·学生版一、选择题1.(2022·北京门头沟·一模)“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指的是商鞅变法的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2.(2022·四川广安·二模)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和兵役;开垦山坡荒地,十年不收赋税。”材料中的建议所反映的意图是A.罢免贵族的政治特权 B.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C.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 D.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3.(2022·天津滨海新·一模)秦国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两次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D.得到贵族阶层的有力支持4.(2022·江苏南通·一模)孝文帝下诏: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举措A.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 B.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C.缓解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5.(2022·山东·宁津县育新中学模拟预测)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西方成为效仿的榜样,以便更好的加强中国的实力以对付西方。”中国人效仿西方的结果是A.达到了自强求富是目标 B.完成了近代的工业化C.使中国确立的民主的政治制度 D.部分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6.(2022·河南南阳·一模)除生产枪支弹药之外,洋务派军事企业还制造“制器之器”。如1867—1904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了车床138台,刨床、钻床等117台;福州船政局自行制造机器66座;天津机器制造局能够自行制造电机、电线、电引的机器。这反映了洋务企业的大机器生产方式A.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厂劳动 B.推动了我国工业近代化发展C.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D.使中国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7.(2022·广东佛山·二模)容闳为中国近代留美第一人。19世纪40年代,他提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协助曾国藩赴美购买机器,提出幼童出国留学计划;19世纪90年代,他支持维新变法运动;1908年,他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据此可知,容闳的一生致力于(

)A.国家出路的探索 B.对工业化的追求C.封建政体的变革 D.争取民主的斗争8.(2022·重庆石柱·三模)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起点。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这一论断是基于甲午战争A.引导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发生转变 B.推动了中国政治机构现代化转型C.使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探索 D.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9.(2022·辽宁沈阳·一模)“罗新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未来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威胁B.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C.罗斯福“新政”旨在摧毁资本主义经济,颠覆资本主义制度D.罗斯福暂时通过“新政”辅助美国渡过困难,过后终将废除10.(2022·山东德州·一模)观察名为《彼得一世剪胡须》的漫画,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B.标志着农奴制度的废除C.使俄国确立了资本主义 D.削弱了沙皇的专制权力11.(2022·广西贵港·二模)改革和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俄国为摆脱落后局面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阅读下面俄国发展进程示意图,“?”处应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A.仿效唐朝制度

建中央集权制 B.结束幕府统治

发展资本主义C.摆脱殖民统治

获得民族独立 D.废除农奴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12.(2022·安徽·合肥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模拟预测)“日本新领导人(注: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以上内容主要反映了A.明治维新由日本天皇所主导 B.自立自强是改革的首要目标C.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保留封建制度是改革的前提13.(2022·山东济南·一模)下表体现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是(

)公共建筑新道路新桥梁新机场地下水道12.2万幢66.4万英里7.7万座285个2.4万英里A.整顿金融体系 B.调整农业政策C.“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4.(2022·山东泰安·一模)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部分产业产量增长表,表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830326煤炭(万吨)355016600368棉织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300955031A.苏联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苏维埃政权建立 D.苏联新宪法的颁布15.(2022·云南昆明·一模)苏联于1922年年底成立,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它的光环随着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而消失。它“光环消失”的原因有(

)①外敌入侵导致国家灭亡

②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6.(2022·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这里“红旗悄然落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北约东扩 D.华约解体17.(2022·福建·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家族名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即秦惠王)立,……秦惠王车裂君商以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材料三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为了北魏政权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孝文帝改革中并没有忽略民族交融的问题。实行汉制,使汉族人民与鲜卑族更好地在文化、行为习惯方面相互适应,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也是非常有利的。——摘编自王典《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秦国“宗室我怨望”的变法内容;并分析导致商鞅“车裂”惨局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秦军战绩的特点。(3)据材料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制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4)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两个历史事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答案】(1)按军功授爵。遭受宗室贵族反对;失去统治者(秦孝公)支持。(2)胜绩居多,败仗较少。(3)禁胡语,改说汉话;改18.(2022·重庆南川·一模)古今中外许多政权都注重加强国家治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摘编自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

1978年7月,一次旨在打破国营工厂“大锅饭”的改革,在广东清远氮肥厂悄然展开。厂里拿出5万元设立综合奖并与产量挂钩,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分给工人,结果奇迹发生了。第二年,产能大幅度提升,工厂扭亏为盈。初尝改革甜头的清远,随后在其他县办国营工厂推行“超额利润提成奖”。今天,回望这一改革尝试,确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摘编自《经济日报》材料三

费孝通1945年曾说:“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着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来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当然每个国家有他(它)特殊的传统、特殊的问题、在答复共同的时代主题时,也必然有他(它)特殊的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论各国解决这共同的课题的方式怎样不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也许受此影响,1947年出版的《初级中学适用外国史》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趋于正面:“罗斯福执政之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大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虽然这一评论在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未居主流,但可算得适时反映学术动态,有助于学生对大洋彼岸的罗斯福新政形成客观的认识。——摘编自《中华读书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措施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其改革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方案是指什么?(4)综上所述,你有何认识。19.(2022·湖南娄底·一模)资本主义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始欧洲的全部文明在17世纪期间归纳成两大事实,即纯君主制和自由探索。英国革命就是这两个事实的首次冲撞。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材料二: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都助他搞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淬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大林还推崇他。——蒋延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唯今之计,我当决断,与其坐待彼等昌明,共兴亚洲,莫若早脱其劣,携手西洋诸国……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日]福泽渝吉《脱亚论》(1)材料一中为了平衡“纯君主制和自由探索”,英国设计了什么制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请举出“废旧制,立新政”的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大国崛起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专题10中外改革潮流·教师版一、选择题1.(2022·北京门头沟·一模)“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指的是商鞅变法的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答案】D【详解】根据“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强大,属于影响,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2022·四川广安·二模)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和兵役;开垦山坡荒地,十年不收赋税。”材料中的建议所反映的意图是(

)A.罢免贵族的政治特权 B.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C.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 D.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招揽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和兵役;开垦山坡荒地,十年不收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C项正确;罢免贵族的政治特权、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3.(2022·天津滨海新·一模)秦国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两次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D.得到贵族阶层的有力支持【答案】B【详解】秦国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国家统一,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AC项不是两次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排除;秦国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打击了贵族阶层,受到贵族的阻挠,排除D项。故选B项。4.(2022·江苏南通·一模)孝文帝下诏: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举措A.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 B.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C.缓解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答案】C【详解】题干“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的大意是:拓跋氏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孝文帝推行的改汉姓等汉化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孝文帝改革有效缓解了民族隔阂,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C项正确;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加快了北魏封建程在题干措施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化进5.(2022·山东·宁津县育新中学模拟预测)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西方成为效仿的榜样,以便更好的加强中国的实力以对付西方。”中国人效仿西方的结果是A.达到了自强求富是目标 B.完成了近代的工业化C.使中国确立的民主的政治制度 D.部分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答案】D【详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部分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D项正确;洋务运动失败了,没有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还没有完成了近代的工业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河南南阳·一模)除生产枪支弹药之外,洋务派军事企业还制造“制器之器”。如1867—1904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了车床138台,刨床、钻床等117台;福州船政局自行制造机器66座;天津机器制造局能够自行制造电机、电线、电引的机器。这反映了洋务企业的大机器生产方式(

)A.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厂劳动 B.推动了我国工业近代化发展C.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D.使中国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的“1867—1904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了车床138台,刨床、钻床等117台;福州船政局自行制造机器66座;天津机器制造局能够自行制造电机、电线、电引的机器。”可知题干材料反映出洋务企业的大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了我国工业近代化发展,B项正确;洋务企业的大机器生产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厂劳动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洋务企业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洋务企业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7.(2022·广东佛山·二模)容闳为中国近代留美第一人。19世纪40年代,他提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协助曾国藩赴美购买机器,提出幼童出国留学计划;19世纪90年代,他支持维新变法运动;1908年,他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据此可知,容闳的一生致力于(

)A.国家出路的探索 B.对工业化的追求C.封建政体的变革 D.争取民主的斗争【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容闳是近代留美第一人,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购置西方机器,组织幼童留美,支持维新变法,最后坚定的走上革命道路,由此可知他是在致力于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A项正确;容闳一生都致力于国家出路的探索,并不是追求工业化、变革封建政体和仅仅致力于争取民主,排除BCD项。故选A项。8.(2022·重庆石柱·三模)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起点。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这一论断是基于甲午战争A.引导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发生转变 B.推动了中国政治机构现代化转型C.使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探索 D.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学习西方器物以救国的方法的破产,于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新的救国之路,即学习西方的制度以救国,代表事件有戊戌变法,A项正确;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机构近代化,因此中国政治机构现代化的转型是从1861年开始,排除B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A项。9.(2022·辽宁沈阳·一模)“罗新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未来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威胁B.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C.罗斯福“新政”旨在摧毁资本主义经济,颠覆资本主义制度D.罗斯福暂时通过“新政”辅助美国渡过困难,过后终将废除【答案】B【详解】罗斯福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B项正确,排除C项;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威胁,排除A项;根据“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可知,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2·山东德州·一模)观察名为《彼得一世剪胡须》的漫画,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B.标志着农奴制度的废除C.使俄国确立了资本主义 D.削弱了沙皇的专制权力【答案】A【详解】根据漫画《彼得一世剪胡须》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未,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跻身于欧洲强国行列,为俄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如何我们不可否认彼得一世为俄罗斯打开了一扇‘面向欧洲的窗户’..经历了彼得一世改革的俄国开始告别愚味与落后,迈进近代化的门槛。”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A项正确;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标志农奴制的废除,使俄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排除B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项。11.(2022·广西贵港·二模)改革和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俄国为摆脱落后局面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阅读下面俄国发展进程示意图,“?”处应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A.仿效唐朝制度

建中央集权制 B.结束幕府统治

发展资本主义C.摆脱殖民统治

获得民族独立 D.废除农奴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61年改革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发展了资本主义,D项正确;A项是日本的大化改新,B项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排除AB项;俄国没有经受殖民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2·安徽·合肥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模拟预测)“日本新领导人(注: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以上内容主要反映了(

)A.明治维新由日本天皇所主导 B.自立自强是改革的首要目标C.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保留封建制度是改革的前提【答案】B【详解】由材料“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及所学可知,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意在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因此实现自立自强是改革的首要目标,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明治维新由日本天皇所主导,排除A项;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保留封建制度是改革的前提”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B项。13.(2022·山东济南·一模)下表体现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是(

)公共建筑新道路新桥梁新机场地下水道12.2万幢66.4万英里7.7万座285个2.4万英里A.整顿金融体系 B.调整农业政策C.“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公共设施建设,体现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是“以工代赈”,通过增加公共建设增加就业岗位,C项正确;整顿金融体系是对银行进行调整,恢复对金融业的信心,排除A;调整农业政策是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排除B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2·山东泰安·一模)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部分产业产量增长表,表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830326煤炭(万吨)355016600368棉织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300955031A.苏联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苏维埃政权建立 D.苏联新宪法的颁布【答案】B【详解】由材料中1928-1940年苏联部分产业产量增长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钢、煤炭增长迅速,棉织物也有一定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B项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2·云南昆明·一模)苏联于1922年年底成立,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它的光环随着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而消失。它“光环消失”的原因有(

)①外敌入侵导致国家灭亡

②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它的光环随着随着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而消失”指的是苏联解体,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苏联解体与外敌入侵无关,①说法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6.(2022·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这里“红旗悄然落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北约东扩 D.华约解体【答案】B【详解】1991年,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苏联解体,B项正确;“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无法反映东欧剧变、北约东扩、华约解体,排除ACD项。故选B项。17.(2022·福建·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家族名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即秦惠王)立,……秦惠王车裂君商以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材料三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为了北魏政权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孝文帝改革中并没有忽略民族交融的问题。实行汉制,使汉族人民与鲜卑族更好地在文化、行为习惯方面相互适应,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也是非常有利的。——摘编自王典《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秦国“宗室我怨望”的变法内容;并分析导致商鞅“车裂”惨局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秦军战绩的特点。(3)据材料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制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4)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两个历史事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答案】(1)按军功授爵。遭受宗室贵族反对;失去统治者(秦孝公)支持。(2)胜绩居多,败仗较少。(3)禁胡语,改说汉话;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增加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团结交融。(4)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家族名册)”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的措施,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则废除他们的世袭特权,这一条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即秦惠王)立,……秦惠王车裂君商以徇”表明商鞅惨遭车裂的原因是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了,商鞅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变法损害旧贵族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也是商鞅遭车裂的原因。(2)根据表格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军65次交战,全胜58次,4次败北,胜绩居多,败仗较少,说明变法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根据材料可知,“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指的是说汉语;“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指的是改汉姓;“实行汉制,使汉族人民与鲜卑族更好地在文化、行为习惯方面相互适应,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也是非常有利的。”指的采用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同时也说明了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各自时代发展潮流,都有统治者的支持。18.(2022·重庆南川·一模)古今中外许多政权都注重加强国家治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摘编自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

1978年7月,一次旨在打破国营工厂“大锅饭”的改革,在广东清远氮肥厂悄然展开。厂里拿出5万元设立综合奖并与产量挂钩,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分给工人,结果奇迹发生了。第二年,产能大幅度提升,工厂扭亏为盈。初尝改革甜头的清远,随后在其他县办国营工厂推行“超额利润提成奖”。今天,回望这一改革尝试,确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摘编自《经济日报》材料三

费孝通1945年曾说:“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着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来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当然每个国家有他(它)特殊的传统、特殊的问题、在答复共同的时代主题时,也必然有他(它)特殊的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论各国解决这共同的课题的方式怎样不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也许受此影响,1947年出版的《初级中学适用外国史》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趋于正面:“罗斯福执政之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大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虽然这一评论在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未居主流,但可算得适时反映学术动态,有助于学生对大洋彼岸的罗斯福新政形成客观的认识。——摘编自《中华读书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措施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其改革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方案是指什么?(4)综上所述,你有何认识。【答案】(1)有利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内容:①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②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任答两点)目的:打破国营工厂“大锅饭”的改革。(3)国家干预经济。(4)①维护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②在国家治理中,重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有利条件,依据材料一“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可得出民族意识觉醒;依据“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可得出中央集权力量加强;主要目的,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