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研究_第1页
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研究_第2页
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研究_第3页
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研究_第4页
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研究TOC\o"1-2"\h\u23378第一章引言 2218661.1研究背景 28620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49801.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26599第二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概述 394392.1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定义与分类 3225142.2我国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4301992.3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422174第三章信用制度理论框架 590093.1信用制度的基本概念 5219683.2信用制度的构成要素 523333.3信用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54393第四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 6186564.1信用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6207614.2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634574.3信用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628545第五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政策与法规 71385.1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政策概述 7292515.2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法规体系 743035.3信用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效果分析 829554第六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风险防控 811186.1信用风险的概念与类型 830856.1.1信用风险的概念 8222346.1.2信用风险的类型 8238986.2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9122446.2.1信用风险识别 9303086.2.2信用风险评估 9227606.3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9323026.3.1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965556.3.2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防控机制 942326.3.3优化融资渠道 10203046.3.4提高信用意识 10273256.3.5加强信用监管 102515第七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 10118837.1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本原理 10310487.1.1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内涵 10297537.1.2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原理 1083177.2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 10300427.2.1信用激励机制构建 1058807.2.2信用约束机制构建 1125477.3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实施效果评价 11164327.3.1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 11276147.3.2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1118899第八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12267268.1信用服务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1243658.2信用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12166138.3信用服务体系的优化策略 1320262第九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实证研究 13147119.1研究区域与方法 13122779.1.1研究区域 1336139.1.2研究方法 13186739.2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实证分析 1425559.2.1信用状况分析 14240579.2.2信用制度影响因素分析 1465619.2.3信用制度效果分析 1422959.3实证结果的讨论与启示 14144589.3.1信用状况的讨论 14174259.3.2信用制度影响因素的讨论 14232559.3.3信用制度效果的讨论 1546259.3.4启示 1516690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5795310.1研究结论 151807210.2研究不足与展望 15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它们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农业信贷市场中,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面临着信用体系不完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推动农业信贷市场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其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体目的如下:(1)分析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现状,揭示其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2)探讨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3)构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为农业信贷市场提供科学依据。(4)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政策建议,促进农业信贷市场健康发展。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完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提高农业信贷市场的融资效率。(2)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农业信贷市场政策制定的科学化。(3)有助于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提高信用意识,规范其经营行为。(4)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推动农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研究。1.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实证分析法:以我国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其信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比较分析法:借鉴国内外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提供参考。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布的农业统计数据。(2)农业信贷市场相关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3)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问卷调查数据。(4)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政策文件。第二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概述2.1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定义与分类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决策等特征的经济实体。它包括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根据经营主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分为以下几类:(1)农户: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主体。(2)家庭农场: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主体。(3)农民合作社:指农民自愿组成,以共同经营、共同收益为目的的合作组织。(4)农业企业: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2.2我国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呈现出以下特点:(1)经营主体数量逐年增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加入到农业生产性经营中来。(2)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逐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4)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2.3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记录和管理的制度。建立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具有以下必要性:(1)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信用制度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了解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2)促进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信用制度可以引导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诚信经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3)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信用制度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4)保障农民利益。信用制度可以加强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监管,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发生。(5)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信用制度有助于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三章信用制度理论框架3.1信用制度的基本概念信用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核心在于规范和保障信用关系的建立与运行。所谓信用,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债务人依据合同约定,按照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履行债务的能力和意愿。信用制度则是一系列规范信用行为、维护信用秩序、促进信用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道德规范的集合。3.2信用制度的构成要素信用制度主要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1)信用主体:包括具有信用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是信用关系的基础。(2)信用客体:即信用关系的标的,包括货币、实物、服务等各种形式的资产。(3)信用行为:指信用主体在信用关系中的行为,如借款、还款、担保等。(4)信用规则: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道德规范,用以指导和约束信用行为。3.3信用制度的功能与作用信用制度在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中具有以下功能与作用:(1)规范信用行为:信用制度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道德规范,对信用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在信用关系中遵循约定,维护信用秩序。(2)降低信用风险:信用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机制,降低信用风险,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提供信用支持。(3)促进信用资源优化配置:信用制度有助于信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融资效率。(4)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信用制度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提供信用支持,有利于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5)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信用制度通过规范信用行为、降低信用风险,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第四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4.1信用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信用评价体系是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信用评价体系应基于客观、可量化的指标,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真实。(2)全面性原则:信用评价体系应涵盖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各个方面,包括经营状况、信用历史、财务状况等。(3)动态性原则:信用评价体系应能反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价结果。(4)可操作性原则:信用评价体系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管。4.2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构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价的研究成果,为构建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2)专家咨询法:邀请农业、金融、信用评价等领域的专家,就评价体系构建的指标、权重等进行咨询,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实证分析法:通过收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证支持。(4)层次分析法:将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分为不同层次,对每个层次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从而得出综合评价结果。4.3信用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以下以某地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1)数据来源与处理数据来源于某地区农业部门、金融机构、统计部门等,共计100家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根据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以经营状况、信用历史、财务状况为例,其权重分别为0.4、0.3、0.3。(3)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指标权重和各指标数据,计算出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觉优秀和良好等级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经营状况、信用历史、财务状况等方面均表现较好,具有较高的信用水平。而一般和较差等级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个别指标上存在不足,需加以改进。第五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政策与法规5.1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政策概述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政策是为了推动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建设,优化农业信用环境,提升农业产业链的信用水平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性政策。这些政策旨在规范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行为,引导其合理使用信用资源,提高信用意识和信用等级。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目标:提升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整体信用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2)政策内容:包括信用评级、信用激励、信用惩戒、信用保障等。(3)政策实施主体: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等。(4)政策实施方式:通过立法、行政、经济等手段,推动信用政策的落实。5.2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法规体系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法规体系是保障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政策实施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明确信用权益的保护,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法规体系的建立提供宪法依据。(2)法律:如《合同法》、《农业法》等,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行为进行规范。(3)行政法规:如《农业信贷管理条例》、《农业保险条例》等,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活动进行具体规定。(4)地方性法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法规。(5)部门规章:如《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级办法》等,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级进行规范。5.3信用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效果分析信用政策与法规的实施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意识提升:信用政策与法规的推行,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逐渐增强,对信用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信用风险的防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2)信用环境优化:信用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环境,降低信用风险,提高农业产业链的信用水平。(3)信用评级体系完善:信用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推动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靠的信用评价依据。(4)信用激励与惩戒机制建立:信用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促使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激励与惩戒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行为。但是信用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信用保障机制的建立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摸索。第六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风险防控6.1信用风险的概念与类型6.1.1信用风险的概念信用风险是指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参与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从而给自身或其他相关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其经营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6.1.2信用风险的类型(1)违约风险:指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无法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合同违约的风险。(2)信用评级风险:指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评级发生变化,影响其融资成本和业务发展的风险。(3)市场信用风险:指市场环境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状况发生变化的风险。(4)道德风险:指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交易过程中,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行为的风险。6.2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6.2.1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识别是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风险防控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信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2)分析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3)建立信用档案: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形成信用档案。6.2.2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是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财务指标分析:通过分析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财务报表,评估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2)信用评级:根据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对其进行信用评级。(3)风险评估模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6.3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6.3.1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信用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风险防控的法律依据,为信用风险防控提供制度保障。6.3.2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防控机制(1)加强内部信用管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明确信用风险管理责任,加强信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2)外部信用风险防控: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应加强对外部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选择信用良好的合作伙伴,降低信用风险。6.3.3优化融资渠道拓宽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信用风险。6.3.4提高信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使其自觉遵守信用规则,降低信用风险。6.3.5加强信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状况的监管,建立健全信用监管制度,对信用风险进行及时发觉和处理。第七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7.1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本原理7.1.1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内涵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行为进行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从而促进其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水平的一种机制。该机制旨在通过激发主体内在动力,强化外部约束,实现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行为的规范化和自律化。7.1.2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原理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传递与筛选:通过信息共享,使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之间的信用状况得到充分披露,便于各方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和决策。(2)利益驱动: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使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信用行为上产生利益驱动,从而自觉遵守信用规则。(3)声誉机制:声誉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具有显著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良好的声誉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资源,而声誉受损则可能导致合作破裂和资源流失。7.2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7.2.1信用激励机制构建(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树立诚信观念,强化信用意识。(2)信用评价: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定期评估。(3)信用奖励:对信用良好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给予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激励措施。(4)信用宣传:加强信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素养。7.2.2信用约束机制构建(1)法律法规约束:通过法律法规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其遵守信用规则。(2)市场约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信用不良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进行淘汰。(3)声誉约束:通过声誉机制,对信用不良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进行声誉惩戒。(4)联合惩戒: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惩戒机制,对信用不良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实施联合惩戒。7.3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实施效果评价7.3.1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实施效果,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信用水平:评价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包括信用等级、信用记录等。(2)信用行为:评价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行为,如合同履行、债务偿还等。(3)信用环境:评价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所在区域的信用环境,如信用政策、信用服务、信用宣传等。(4)信用风险:评价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面临的信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防范、信用风险处置等。7.3.2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与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数据,包括信用评价结果、信用行为记录等。(2)指标计算:根据指标体系,计算各指标的得分,对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价。(3)效果分析:分析各指标得分情况,找出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4)效果验证: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验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第八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服务体系建设8.1信用服务体系的构成与功能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服务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信用评级系统: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为金融机构和其他信用使用者提供信用参考。(2)信用担保系统: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提供信用担保服务,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3)信用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和发布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提高信用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4)信用培训与教育系统: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进行信用知识培训,提高其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信用服务体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融资可得性:通过信用评级和担保,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使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更容易获得融资。(2)降低信贷风险:信用服务体系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从而降低信贷风险。(3)促进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意识的提高:通过信用培训与教育,使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更加重视信用,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8.2信用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信息收集与处理:信用信息系统负责收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各类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历史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信用报告。(2)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系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为金融机构和其他信用使用者提供参考。(3)信用担保:信用担保系统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4)信用服务与监管:金融机构根据信用评级和担保情况,为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服务。同时监管机构对信用服务体系的运行进行监督,保证其合规、高效运行。8.3信用服务体系的优化策略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服务体系的运行效果,以下优化策略值得探讨:(1)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引入更多的评级指标,提高评级的准确性和公正性。(2)加强信用担保能力:提高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扩大担保业务范围,降低担保成本。(3)优化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提高信息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4)加强信用培训与教育: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和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5)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信用服务体系的监管,保证其合规、高效运行。第九章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实证研究9.1研究区域与方法9.1.1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作为研究区域,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类型。研究区域的选择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现状及问题。9.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1)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收集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数据、财务数据、政策法规等。(2)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实证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进行实证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4)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进行案例分析,以深入探讨信用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效果。9.2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实证分析9.2.1信用状况分析通过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其信用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评级:分析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评级情况。(2)信用贷款:分析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等。(3)信用担保:分析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担保的方式、担保效果等。9.2.2信用制度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因素,包括政策法规、市场环境、金融支持、经营主体自身素质等。9.2.3信用制度效果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在信用制度实施前后的经营状况,评估信用制度对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9.3实证结果的讨论与启示9.3.1信用状况的讨论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讨论,分析其优缺点,为改善信用状况提供借鉴。9.3.2信用制度影响因素的讨论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探讨影响农业生产性经营主体信用制度的各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9.3.3信用制度效果的讨论分析信用制度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