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2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工整书写。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与《论语》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可知()A.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C.《论语》可以验证巴蜀文明 D.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题干“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用途与《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理念不谋而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代表的古蜀文化的理念与《论语》中的观念有相通之处,《论语》是儒家经典,这体现了儒家思想源头久远,其理念在很早之前就可能有所体现,D项正确;题干只是发现三星堆祭祀坑的理念和《论语》理念有相似处,不能说明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的信息更多地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连续性和共通性,而非直接的历史传承关系,因此不能直接得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是三星堆祭祀坑理念和《论语》理念的相互印证,不能简单地说《论语》验证巴蜀文明,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排除C项。故选D项。2.据史书记载,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分析商朝实行的制度是()A.世袭制 B.贵族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导致他们时常反叛。这种制度特征符合内外服制的描述。内服指的是直接在商王统治下的地区,而外服是分封给其他氏族,通常关系较为疏远,易发生叛变,D项正确;世袭制是王位传承方式,排除A项;贵族制强调血缘,排除B项;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强调血缘和亲属的联结,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掘出祭坛、积石冢宗教色彩比较浓厚B姜寨遗址发掘出的随葬品差别不大阶级分化相对明显C《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开始出现铁犁牛耕D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迹和生产工具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发掘出的聚落遗迹和生产工具,可以有效证明该观点,D项正确;虽然在牛梁河遗址中发掘出祭坛、积石冢,但不能体现宗教色彩是否浓厚,排除A项;随葬品差别不大,说明阶级分化不明显,排除B项;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某学校课题组在探究某一主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下表),根据以下信息推断该课题组探究的时代是()政治:三家分晋、商鞅变法经济:铁犁牛耕、都江堰、郑国渠思想:百家争鸣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汉时期 D.唐宋时期【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三家分晋、商鞅变法、铁犁牛耕、都江堰、郑国渠、百家争鸣”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信息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思想活跃,B项正确;商周时期包括商朝和周朝,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没有出现三家分晋和商鞅变法,也没有出现铁犁牛耕和百家争鸣,排除A项;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和汉朝,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也没有出现三家分晋和百家争鸣,排除C项;唐宋时期包括唐朝和宋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也没有出现三家分晋、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B项。5.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两周时期至少兴起了两轮城市发展与建设高潮,第一次筑城高潮出现于西周初期,第二次筑城高潮出现于东周春秋后期。“第二次筑城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争霸战争频繁 B.各国变法频繁 C.铁犁牛耕出现 D.中央集权需要【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题干“第二次筑城高潮出现于东周春秋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诸侯国需要加强城防以抵御外敌,A项正确;各国变法频繁与筑城高潮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并非筑城高潮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央集权需要与筑城高潮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6.《战国策》记载晋国和秦国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的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桦。这可以印证()A.铁犁牛耕技术普及推广 B.晋秦两国最早出现牛耕C.犁耕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D.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从材料中的出土农具及秦晋之地农业繁荣情况来看,当时的是犁耕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C项正确;汉朝时期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主要是犁耕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7.对秦国的描述,古书有不同的记载。《荀子·强国篇》写到:“(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虐者……”,由此可见()A.文献要与考古资料印证 B.《史记》观点更加可信C.历史研究需要多元互证 D.历史现象纷杂没有定论【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虐者……”对比可知,荀子认为秦国崛起有地理优势,社会德行高尚,而司马迁认为秦国地处偏僻,德义低下,两者的不同观点说明,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多种史料互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C项正确;文献要与考古资料印证,但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史记》观点更加可信的结论,排除B项;“没有定论”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8.据《中华文明史》:“嬴政统一国家后,把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相一致的制度是()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中提到的“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指的就是中央的官僚机构。而三公九卿制度是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政府官僚系统,旨在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因此与材料中的描述相一致,B项正确;皇帝制度强调国家元首的作用,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则是统称整体制度,而不是具体协助皇帝的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B项。9.秦朝统一文化的手段是向全国推广“秦法”……秦法与东方各地固有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冲突,其中尤以秦、楚之间的冲突最为严重。……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A.秦推广“秦法”操之过急 B.秦的灭亡与文化差异冲突有关C.东方各地的传统习俗落后 D.齐、赵等地人民联合楚国反秦【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中提到秦法与东方各地的传统习俗发生冲突,尤其是与楚地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文化差异引发的反感和反对情绪,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这说明秦的灭亡与文化差异冲突有关,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推广秦法,没有提到推广的特点操之过急,排除A项;秦法与东方各地固有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冲突不能说明东方各地传统习俗落后,排除C项;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并非联合反秦,排除D项。故选B项。10.《汉书》记载:“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面对“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这一不足,汉朝的继任者()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整顿吏治C.实行推恩令 D.休养生息【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干“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可知,材料内容是说在文化礼仪、思想统治方面有所不足,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推崇儒家思想,确立了儒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弥补“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的不足,A项正确;“整顿吏治”主要针对的是官员的管理和整治,与文化礼仪方面的缺失关系不大,排除B项;“实行推恩令”,目的是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非针对文化礼仪方面的问题,排除C项;“休养生息”重点在于恢复经济、减轻百姓负担,与文化礼仪的缺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上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现象能在《汉书》中出现的是()A.党锢之祸 B.光武中兴 C.均输平准 D.藩镇割据【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均输平准”是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能在《汉书》中出现,C项正确。“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不在《汉书》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内,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后出现的盛世局面,不在《汉书》记述的西汉及新莽时期内,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出现的现象,远远超出了《汉书》的记述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12.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奏请汉武帝批准,正式在全国各地推行“均输”和“平准”。“均输”即地方官用土特产折抵赋税,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所获收入皆归朝廷。“平准”即设置平准机构,将全国各地运来的物资交由大农令支配,大农令在商品价格高时卖出,在价格低时买进。据此可知,这一政策的实施()A.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C.强化了政府的干预 D.体现了工商皆本思想【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所获收入皆归朝廷”、“将全国各地运来的物资交由大农令支配,大农令在商品价格高时卖出,在价格低时买进”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均输”和“平准”政策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政府获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均输”、“平准”政策主要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加强了皇帝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阻碍商品正常流通,排除B项;封建统治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而不是工商皆本,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这一变化()A.使得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推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发展,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奠定基础,B项正确;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促使江南出现“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现象的原因,而非其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表述绝对,排除C项;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4.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A.多民族国家确立 B.大一统王朝的建立C.鼎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从“魏蜀吴三国的三足鼎立到西晋的统一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到南北朝的对峙“,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南下,北方的汉民族向南方迁徙。由此可见,其阶段特征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D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确立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属于秦朝的特征,排除B项;鼎盛与危机并存属于清朝中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15.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褶,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反映出()A.汉文化影响力较大 B.中原推崇西域文化C.中华文化相互交融 D.服饰等级制度崩溃【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这种变化是双向的”可知,汉族借鉴胡服,胡服元素也融入汉族服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不同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融,C项正确;虽然汉族发现胡服的优点并有所借鉴,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汉族与胡族服饰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并非单方面突出汉文化影响力大,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中原对西域文化的推崇,只是说汉族借鉴了胡服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并没有表明等级制度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6.《中国传统政治》载:“……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据材料分析该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军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因为地方战乱,交通阻塞,中央政府不能在全国推行选举,由中央指定地方的中正选拔人才,送交政府作为政府录用的依据,在这种制度应该是九品中正制,C项正确;世官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世袭,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军功制的选官标准是依据军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7.某著作序言中写道:“《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起自耕农,终于醒随,资生之业,而不毕书。’”据此判断该著作是()A.《天工开物》 B.《农书》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材料中提到了《史记》记载“自耕农”以及“资生之业”“齐民无盖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著作是与农业有关的《齐民要术》,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其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D项正确;《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的手工业方面著作,排除A项;《农书》是元朝时期王祯的农业著作,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中国古代农学著作的集大成者,总结了历代农业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18.(隋)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段内容描述的是()A.运河开通的背景 B.运河开通的过程C.运河开通的意义 D.运河开通的条件【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题干描述了大运河开通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对国家统一的巩固、经济交流的促进及沿岸城市的繁荣,这说明了运河开通的意义,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或条件,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大运河开通过程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C项。19.《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曾总结自己的治国之道:“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下列史实能论证材料观点的是()A.击败突厥可汗 B.文成公主入藏C.平定安史之乱 D.镇压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太宗主张“爱之如一”,这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对待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历史上,唐太宗为了促进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友好关系,曾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也反映了唐太宗对边疆民族采取的怀柔政策,B项正确;击败突厥可汗是战争,不是“爱之如一”的表现,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排除C项;镇压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B项。20.下图为某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郡国并行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示意图“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与示意图不符,排除A项;中外朝制下,没有三省六部的机构设置,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1.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在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据此可知“这种选拔方式”()A.重视血缘关系的传承 B.导致门第观念根深蒂固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促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答案】C【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结合所学可知,这种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不问出身、只看才能。但在古代,读书求学并非易事,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能无法承担读书的费用,如购买书籍、聘请老师等。而对于读书家庭(往往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来说,他们更容易培养子弟读书,子弟读书有成后参加科举考试,一旦中举做官,家族就会变得有钱有势,而这也说明科举制的推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C项正确;世官制注重血缘关系传承,排除A项;九平中正制导致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D项。故选C项。22.《礼记》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晋书《抱朴子内篇》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据此可知,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医理论()A.冲击儒家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 C.兼收并蓄明显 D.批判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到唐代(中国)。《礼记》强调了儒家的忠孝观念,《抱朴子内篇》提到道教中医学修养的融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这些都显示出中医理论兼收并蓄了儒、道、佛各家思想,C项正确;材料显示出中医理论兼收并蓄了儒、道、佛各家思想,而不是单纯冲击儒家思想,排除A项;中医不仅仅吸收佛道,还有儒家,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是批判正统思想,是兼收并蓄,排除D项。故选C项。23.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A.榷场贸易发展迅速 B.草市发展渐趋繁荣C官府严格限制商业 D.商业活动范围扩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对比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在以前的东市和西市以外,增加了更多的商业活动的区域,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商业活动范围扩大,D项正确;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A项;草市是指乡村定期的集市,排除B项;商业范围扩大说明官府对商业限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故选D项。24.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下列哪一种是对“造极之世说”的正确理解()A.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B.推行崇文抑武方针C.科技发明影响世界 D.强干弱枝强化边防【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题干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造极之世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和应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体现宋朝在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符合“造极之世说”的评价,C项正确;宋朝形成三冗两积局面是“积贫积弱说”的体现,不符合“造极之世说”,排除A项;推行崇文抑武方针主要是宋朝的政治军事策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军事上的弱,不符合“造极之世说”所强调的辉煌一面,排除B项;宋朝强干弱枝政策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在军事上也没有真正实现强化边防,而且还造成一些负面问题,不符合“造极之世说”,排除D项。故选C项。25.陆九渊作《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称:“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指陈时事,剖析弊端,枝叶抉竦”,往往切当“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据此可知陆九渊()A.认可王安石变法策略 B.指出王安石变法弊端C.反对变法增加了负担 D.肯定王安石志向高远【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陆九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高度正面,认为王安石具有不世出的英才和高尚的操守,并且有志于扫除陋习、振兴政治,使其道术与孔孟齐平,功勋与伊尹、周公比肩。这说明陆九渊肯定了王安石志向高远,D项正确;文中并没有对变法具体策略的认可,排除A项;文中高度评价王安石,没有指出其变法弊端,也没有提出其变法加重人民负担的言论,排除BC项。故选D项。26.某史书记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变相增加了农民的负担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了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农民要将自己的产品换成货币来纳税,而且物钱比例不固定,这就导致农民受到物价波动的影响,还需要承担转换过程中的损失,变相增加了农民的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两税法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排除A项;两税法加剧了土地的兼并,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当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情况,主要体现了两税法的实施变相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27.北宋初年,大臣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主要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举措符合“稍夺其权”的是()A.中央派文官做地方知州 B.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C.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D.实行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材料中赵普认为唐末出现藩镇割据主要是地方藩镇势力强大,君弱臣强,他主张制钱谷、收精兵、夺其权,据所学可知,“稍夺其权”指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成为虚衔,将地方行政权收归中央,A项正确;“制其钱谷”指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排除B项;“收其精兵”,指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排除C项;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是在北宋中期,宋神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8.《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据此分析,辽朝的政治制度是()A.一官两称制 B.四时捺钵制 C.猛安谋克制 D.南北面官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据题干“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和所学知识可知,契丹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分别治理契丹人和汉人,D项正确;一官两称制是西夏的制度特点,排除A项;四时捺钵制是契丹君主四季出行驻扎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9.《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该现象反映了()A.雇佣关系发展程度较高 B.门第观念逐渐强化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社会身份渐趋平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和所学知识可知,“榜下捉婿”是指这些贵人家在选婿时不在乎门第家世,而看重科举成绩,这反映了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的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题干表明的是门第观念在淡化而非强化,排除B项;“榜下捉婿”只是在婚姻选择上门第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30.元朝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下列机构的设置与此相关联的是()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安西都护府 D.理藩院【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时期,中央为了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管理,设置了宣政院,负责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在汉代的设置,与元朝无关,排除A项;安西都护府设置在唐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理藩院则是清代为管理蒙古、西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而设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31.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A.儒家思想是治国根本 B.中原文化对金朝影响较大C.金政权重现唐朝辉煌 D.金政权繁荣景象远超中原【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世宗时期(中国)。据题干“金世宗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出现‘大定之治’繁荣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世宗借鉴唐朝的治国理念,这体现了中原文化(以唐朝文化为典型代表)对金朝产生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只是说借鉴《贞观政要》,不能就此得出儒家思想是治国根本,该表述以偏概全,排除A项;金世宗时期只是出现繁荣景象,“重现唐朝辉煌”表述过于夸大,金朝只是借鉴部分理念实现一定程度的繁荣,排除C项;题干未将金政权繁荣景象和中原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金政权繁荣景象远超中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32.《宋代社会治理研究》记载,宋代政府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这反映出宋政府()A.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B.提倡工商皆本思想C.鼓励保护商业发展 D.重视经世致用主张【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时期(中国)。据题干“宋代政府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政府打破唐代商人不得从政的禁令,说明宋代政府放宽了对商业发展的限制,同时规定对商舶税收违法官吏要予以治罪,有利于保护商业的发展,这反映出宋政府鼓励保护商业发展,C项正确;虽然宋代放宽了对商业发展的限制,但重农抑商政策仍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并未废止,排除A项;提倡工商皆本思想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宋代并未形成工商皆本的思想,排除B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宋代并未形成经世致用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3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开始出现草市交易 B.夜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具备娱乐设施 D.市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和12世纪(宋代)。据题干“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经济发展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市的开放不仅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这标志着城市经济活动的极大活跃,D项正确;草市交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排除A项;宋代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从得知夜市是否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排除B项;草市具备娱乐设施与题目描述的经济先进性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34.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据此分析北宋君主防范相权的举措是()A.设立通判牵制知州 B.设枢密使分行政权C.设三司分宰相财权 D.设参知政事分军权【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在北宋时期,为了防范相权对君权的威胁,设立三司使以管理财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三司负责国家的财政事务,不仅削弱了宰相在财务上的控制力,还进一步分散了相权,进而加强了君主对皇权的集中控制,C项正确;设立通判与牵制地方州官有关,排除A项;设枢密使主要是为了分割军事权力,排除B项;而设参知政事乃是分割行政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C项。35.某文献记载:“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据此可知这种突变指的是()A.成立宣政院 B.设立奴儿干都司 C.废除丞相制 D.司礼监牵制内阁【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初年废除丞相制,使得以往丞相掌握的部分决策权收归皇帝,君主专制大大加强,实现了君权的集中,符合题干中所说的“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C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排除A项;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管理机构,它主要是关于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以及君权集中关系不大,排除B项;司礼监牵制内阁是明朝中枢权力运行中的一种制衡现象,但不是导致君权集中的最初“突变”,排除D项。故选C项。36.据统计,明代中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地理、设施和方略的著述达100多种。在经过多次论争并经战争实践检验后,明廷的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据此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阶级矛盾激化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海防危机凸显【答案】D【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明代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著述达100多种、军事理论家深入探讨海防理论、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这主要缘于当时倭寇对东南沿海严重骚扰、西方殖民者侵入,即海防危机加深,海防形势变化,D项正确;海防主要是针对海外,和加强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阶级矛盾属于国内矛盾,和海防思想无关,排除B项;农民起义反映的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与海防观念成熟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37.据清人汪士铎《乙丙日记》记载:“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即使种植之法既精,糠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这说明()A.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B.精耕细作技术成熟C.高产作物适应力强 D.人地矛盾渐趋严重【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快,耕地不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无法满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清朝的人地矛盾”,没有体现精耕细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高产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38.《日知录》记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该主张观点相一致的人物是()A.朱熹 B.王守仁 C.黄宗羲 D.顾炎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题干“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和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强调社会责任感,主张经世致用,在其著作《日知录》中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殿与有责焉耳”,后被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项正确;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三人物均未提出这一主张,排除ABC项。故选D项。39.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明朝文学成就是()A.《西游记》 B.《儒林外史》 C.《红楼梦》 D.《本草纲目》【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小说,以其独特的神话想象和浪漫叙事风格著称,正好体现了明代后期文学中浪漫精神的风气,A项正确;《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是清代的代表作品,排除BC项;《本草纲目》属于医药学著作,不在文学范畴内,排除D项。故选A项。40.雍正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它保证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这种“政治体制”指的是()A.实行内阁制 B.成立军机处 C.推行奏折制 D.颁行文官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题干“雍正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和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通过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A项;奏折制度是康熙帝创立的,排除C项;文官制度定型在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41.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争霸战争,人口的增加,边区的开发,敌对双方才开始了对隙地的争夺,边界的概念也由此产生。而且越到后来,边界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这就产生了如何划界的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区的划界要以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为原则。另一方面,地方政区的划界也要与地理环境相一致,以便于农业生产。——张青林、林聪《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在教学中的问题思考》材料二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这种变通的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材料三元代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且行省长官握有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任何一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界概念产生的背景?(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通的国家结构形式”的政治体现及其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其政治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答案】(1)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割据纷争;铁犁牛耕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边区的开发。(2)郡国并行制;影响:积极:给予了地方较大的自主权;缓和了社会矛盾;消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造成国家分裂与动荡。(任意2点)(3)原则:犬牙相入(犬牙交错);政治意图: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争霸战争,人口增加,边区的开发,敌对双方才开始了对隙地的争夺,边界的概念也由此产生。”得出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割据纷争;人口的增加;边区的开发;根据材料“地方政区的划界也要与地理环境相一致,以便于农业生产。”结合所学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经济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政治体现:根据材料“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店铺转让合同文本
- 珍视婚姻拒绝出轨
- 补充合同的书写范本
- 炼油厂管件购销合同
- 全面运维服务合同范本
- 软件选购合同示例
- 酒店用品购买协议
- 陶瓷截止阀采购合同
- 水泥砖买卖协议模板
- 土石方施工项目作业劳务分包合同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瑶族
- 高考模拟作文“同舟共济渡难关团结合作创未来”导写及范文
- 翻译技术实践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师范大学
- 尾矿库基本知识
- 三年级体质健康数据
- 矿山企业新员工入职公司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必备教材(全套)
- 感染性休克指南
- GB/T 32891.2-2019旋转电机效率分级(IE代码)第2部分:变速交流电动机
- 《煤炭企业发展的PEST分析报告(3500字)》
- 2022年08月云南滇中新区公开招聘聘用制人员60人高频考点卷叁(3套)答案详解篇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与检修-4-1动力电池系统的结构组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