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A)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3日考试用时: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从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址选出炭化种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盘(水稻加工残留物)、33粒粟、27粒小麦及6粒大豆。据测年材料反映,农作物遗存可追溯到距今约5800年。该发现可以佐证()A.中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 B.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C.稻作农业源于中原地区 D.长江流域出现贫富分化【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湖北屈家岭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流域,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炭化种子,也有粟、小麦等作物种子。粟、麦是外来传入该地区的作物,说明不同区域有经济物质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农业的比较,无法体现古代农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稻作农业起源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该遗址的农作物种子无法佐证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2.“出奔”在《春秋事例》中解释为“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邻,不以礼出也”。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接受贵族出奔者次数为:鲁国37人次,楚国33人次,晋国38人次,宋国20人次,郑国19人次,齐国36人次,卫国18人次。这反映出当时()A.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B.社会阶层流动逐渐增强C.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D.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各国的政治非常不稳定,国君或掌权者更换频繁,一派得势时,失势的一派在国内便不能容身,只有逃亡他国避祸保命或图东山再起。出奔者可以是有势力的贵族或者权臣,可以为依附的士人,也可以是一国之君。主要诸侯国接受贵族出奔频繁,说明当时宗法分封体制遭到破坏,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当时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出奔不能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未体现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3.据统计,《史记》《汉书》所载西汉前期酷吏,籍贯属于今陕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属于今山东省、江苏省的较少。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历史文化的延续 B.治国理念的调整C.加强集权的需要 D.经济发展的差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籍贯属于今陕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属于今山东省、江苏省的较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有着深厚的法治传统和严格的行政管理体系,这导致这些地区在培养和管理官员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传统。这种历史文化的延续使这些地区的官员((包括酷吏)数量更多,A项正确;西汉前期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治国理念并未调整,排除B项;集权是政治方面,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该时期的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没有太大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A项。4.明堂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祖、举行朝会、庆赏等大典的场所,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自称拓跋氏源于黄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举旨在()A.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B.借鉴汉族政权经验C.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彰显政权合法性【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堂作为国家礼制的象征,历来与讲求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相呼应,以祭天配祖等神圣的仪式来维护天子作为人间之主与上天的紧密关系,进而强调君权神授的神圣性。孝文帝的礼制改革,在政治上为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找到了历史与儒家经学的理论依据,D项正确;“践行儒家治国理念”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表现而非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借鉴汉族政权经验”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表现而非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为客观效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5.西晋时,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东晋时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了表示不分彼此,而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加强 B.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C.文化交融根源于民族征伐 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的大一统外是中国大分裂时代,但是正因为分裂割据战争促使统一的因素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语言文字的交流与融合,语言文字的交融往往成为政治统一的前奏,B项正确;南北方区域文化交融加强,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排除A项;南北地区文化交融并非根源于民族征伐,排除C项;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并未强调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封建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图,据此判断这一时期应是()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北宋【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人口分布图可知,人口的密集反映该地经济发达,唐朝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且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C项正确;该时期疆域面积广阔,包含西北新疆地区,西周、秦朝和北宋的疆域不包括西北地区,排除A、B、D项。故选C项。7.两宋之际,士人的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变化,士人流向渐趋多元,追求功名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历史记载中多有士人经营田产、经营工商、开办学堂、充任吏僚等记载。他们的“关注点和自我观念”也从国家层面转向地方领域,如开渠、铺路、发掘乡贤、推行教化等。这说明当时()①乡绅社会已然萌发②阶层流动渐趋固化③政治环境相对开明④士人群体报国无门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两宋之际(中国)。据材料“士人流向渐趋多元”“从国家层面转向地方领域,如开渠、铺路、发掘乡贤、推行教化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士人流向呈多元化和地方化,这为明清时期地方乡绅阶层的活跃作了铺垫,反映出当时乡绅社会已然萌发,这也与当时两宋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政治环境相对开明有关,故①③正确,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②不符合史实;士人转向地方后依然有所作为,不能说“报国无门”,④不符合史实。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8.下图为西夏时期甘肃榆林窟中的局部壁画《玄奘取经图》。在该图中,玄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和孙悟空一起做祈祷状,展示了玄奘西游的故事。据此可知()A.佛教在中原地区备受推崇 B.唐后期对外交流频繁C.《西游记》在西夏广为流传 D.西夏受中原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取经的经历,随着佛教在中原地区的盛行,玄奘取经的事迹被编为话本、故事等,随着西夏与北宋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原文化对西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壁画中得以彰显,D项正确;西夏位于西北地区,不是中原地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西夏受中原文化影响,材料强调的不是唐后期的对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玄奘取经图》并不等同于《西游记》,且《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排除C项。故选D项。9.急递铺属于元代官方邮驿系统,1015里或1025里设一铺,设专人传递文书或军事情报。传递速度按一昼夜计算,一昼夜400500里,加急时可以达到一昼夜700800里。元朝这一制度的设立()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效维持了地方治安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确保了政务信息畅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政府设立专门用来传递紧急文书的急递铺,方便了军政机要文书的传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急递铺传递文书主要是为了行政管理,与维护治安关系不大,排除B项;急递铺“传递军政机要”与“中央行政体制”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急递铺”作为元代传递“紧急文书”的特殊邮驿制度,并不能“确保”所有政务信息的畅通,且邮驿也不仅限于政务,排除D项。故选A项。10.明初发行“大明宝钞”,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一千”。表1反映了大明宝钞折成铜钱比值的变化情况,表中变化()年份1375年1390年1470年1470年1488年大明宝钞一贯折钱数1000文250文12文2文1文A.表明政府权威的不断下降 B.根源于铜钱数量的不断减少C.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抑制了商品经济的良性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大明宝钞由1375年的1000文到1488年的1文钱,可见大明宝钞折钱数越来越低,体现了大明宝钞的贬值,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良性发展,D项正确;明朝前期政府权威较强,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大明宝钞不断贬值源于政府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足、滥发纸币等,而非铜钱数量不断减少,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大明宝钞的贬值问题,这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雇佣关系的出现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1.有学者指出,“承旨书渝”“只供撰述于其间”以及“议复”展现了军机大臣们的不同面相…尤其在“议复”过程中,封疆大吏所奏之事被军机大臣否决的情况时常发生,皇帝一般支持军机大臣的意见。该学者旨在强调清代()A.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 B.军机处在决策中有重要话语权C.军机处并非法定机构 D.强化对中央官员的控制与监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承旨书谕”“被军机大臣否决”“皇帝一般支持军机大臣的意见”等及所学可知,军机大臣除了“承旨书谕”外,还可以通过议复把他们自己的认知与观点贯彻到军国大计的决策当中,使其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由此可知,清代军机处在决策中有重要话语权,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虽加强了皇权,但材料体现了皇帝支持军机处意见,无法体现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重要作用,C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在决策中的话语权,而不是对中央官员的控制与监察,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是两首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谣。据此可推知,明清时期()歌名内容迎闯王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世上官多不太平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鱼多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文学创作脱离社会现实C.西学东渐冲击理学权威 D.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吃着不够有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知,《迎闯王》讴歌的是闯王的反抗精神以及广大民众对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欢迎、认同;根据材料“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可知,《世上官多不太平》反映了百姓对官员压榨人民现象的批判。这两首歌谣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末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D项正确;民间歌谣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并不能反映民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排除A项;《迎闯王》《世上官多不太平》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排除B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C项。故选D项。13.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畬则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制度基础,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略”。这反映了()A.传统华夷观念得以彻底转变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C.民族危机下救国方案的探索 D.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据材料“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知,当时的华夷观念并未发生转变,排除A项;当时只有极少数的开明地主主张学习西方,学习西方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魏源、徐继畲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将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的是洋务派,排除D项。故选C项。14.表3反映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租界华人数量变化情况时间1853年1860年1862年1865年人数约500人30万人最多曾达到70万人13.7万导致这段时期上海租界华人数量骤变的主要原因是()A.租界范围的扩大 B.农民运动的影响C.侵华战争的发生 D.洋务企业的开办【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军打到南京,战火延及上海附近,为躲避战火地主士绅甚至普通百姓纷纷进入上海租界,导致租界人数猛增。太平天国被镇压后,这些人又纷纷离开英租界,导致1865年租界人数猛降,B项正确;租界范围的扩大会导致华人数量增长,但解释不了人数减少,排除A项;导致这段时期上海租界华人数量骤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运动的影响,C项解释片面,排除C项;“洋务企业的开办”无法导致这一时期上海租界人数的剧烈变化(猛增又陡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5.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A.极度缺乏国际公法意识 B.意图抵御外国在华话语权C.继续坚守中越宗藩关系 D.有效遏制了西南边疆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以法文为正,显示出法国在条约文本上的话语权。1885年续谈时,慈禧太后将这一条款“勾掉”,并在最终签署的《越南条款》中没有“以法文为正”的字样,表明清政府试图抵御外国在华的话语权,B项正确;慈禧的行为体现了清政府试图抵御外国在华话语权,并非缺乏国际公法意识,且“极度”缺乏公法意识,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对承认越南独立等条款的态度,不能得知继续坚守中越宗藩关系,排除C项;中法战争后,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没有有效遏制西南边疆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4小题,共55分。16.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物资,在唐朝的盛衰荣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零、土地荒芜。为此,唐朝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各级官吏都可能因户口脱漏而被追责。地方官辖区内婚姻及户口增多者,予以嘉奖晋升,反之予以惩戒。《唐律》特别规定:“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一分答三十。”政府还不断缩短成丁为国家服役的年限。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政府较好地实现了土地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结果“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来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关中地区久有“天府之国”的称号,但随着社会发展,“关中之地不能充分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需通过唐运河调运各地粮食入关中。安史之乱后,从关中至整个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同时为防范藩镇,唐朝军队扩张到了“兵额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一兵”的地步,这又导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匿户的频繁发生,朝廷只得将供应军粮的任务转向地方。“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黄巢起义平定后,朝廷与淮南节度使闹翻,东南地区基本处于独立状态,唐朝廷就只能靠着关中的赋税苟延残喘。907年,唐亡。——摘编自李维才《唐朝粮食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前期促进粮食生产的举措。(2)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亡于粮食危机”。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加以说明。【答案】(1)通过加强户籍管理、鼓励生育,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劳动力;制订法律,打击田畴荒芜行为;推行均田制,使农民拥有小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缩短农民服役年限、租庸调制“纳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比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等。(2)安史之乱导致关中地区及黄河流域劳动力严重不足,严重破坏地区经济的发展,关中平原粮食储量不能满足政府的需求,加剧了粮食危机,危及统治;粮食危机影响中央军队的扩张与军粮的供应;灾荒连年带来的粮食奇缺,引起农民反抗,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粮食危机加重地方人民的负担,人口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粮食危机引起均田制、租调制的瓦解,中央对人口、土地的控制减弱,影响粮食供应与政权稳定;中央对东南地区控制力减弱,江淮漕运数量大大减少,加剧粮食危机,唐朝最终在缺粮的危机中走向灭亡。【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唐朝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各级官吏都可能因户口脱漏而被追责。地方官辖区内婚姻及户口增多者,予以嘉奖晋升,反之予以惩戒”可知,通过加强户籍管理、鼓励生育,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劳动力;根据材料“《唐律》特别规定:‘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一分答三十。’”可知,制订法律,打击田畴荒芜行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推行均田制,使农民拥有小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根据材料“政府还不断缩短成丁为国家服役的年限”和所学知识可知,缩短农民服役年限、租庸调制“纳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比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等。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从关中至整个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可知,安史之乱导致关中地区及黄河流域劳动力严重不足,严重破坏地区经济的发展,关中平原粮食储量不能满足政府的需求,加剧了粮食危机,危及统治;根据材料“黄巢起义平定后,朝廷与淮南节度使闹翻,东南地区基本处于独立状态,唐朝廷就只能靠着关中的赋税苟延残喘”可知,灾荒连年带来的粮食奇缺,引起农民反抗,沉重打击了唐王朝;中央对东南地区控制力减弱,江淮漕运数量大大减少,加剧粮食危机,唐朝最终在缺粮的危机中走向灭亡;根据材料“为防范藩镇,唐朝军队扩张到了‘兵额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一兵’的地步,这又导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匿户的频繁发生,朝廷只得将供应军粮的任务转向地方”可知,粮食危机影响中央军队的扩张与军粮的供应;粮食危机加重地方人民的负担,人口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粮食危机引起均田制、租调制的瓦解,中央对人口、土地的控制减弱,影响粮食供应与政权稳定。17.【中国古代的文人“治生”现象】材料一治生,即通过授徒、游幕、行医、经商等手段谋生。文人从事治生活动,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从事治生已成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一时期他们的治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南宋的义利思想和元代理学家许衡的治生思想,将治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违背义理,治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王守仁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官员沈德符也认为“士大夫赎货无厌者,固云龌下流,然为子孙计,或是一理”。思想家陈确认为“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清代文人张履祥在前代治生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治生以稼为先”的主张。他一边治学,一边身体力行,从事农业实践,并不断地总结经验,著成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农学巨著《补农书》。材料二明清时期,重视治生思潮的兴起,对于世风和士风的影响很大,如浙东、浙西的风俗不同,浙西好货食利,尚奢华,浙东则比较淳朴,重气节。清嘉、道之际,乌程人沈尧云对社会上文士汲汲于治生获利的现象予以深刻揭示,认为当时已四民不分,商人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文人从事治生本无可厚非,但也出现了一些为人不齿的个别现象,戴名世对社会上出现的文士钻营利禄之途,所谓的好士者偏离正道的倾向予以抨击,王应奎也对一些文人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将道德抛诸脑后的现象颇为忧虑,“然今日之秀才,偷懦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谓之能措大事可乎”?——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永斌《明清时期文人的治生观念》(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治生”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治生”思想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治生”观念。【答案】(1)主张:“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治生”以不违背义理为前提;“治生”是士农工商异业而同道的体现;文人士大夫好货食利的行为大体符合义理;读书、“治生”都是真正学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治生”以从事农事为急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前代文人“治生”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传统义利观的转变;文人和政府官员等的参与和支持。(2)评价:明清时期的“治生”观念提升了工商业的地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由“重义轻利”的正统观念转向“重利趋利”的功利价值观,工商皆本的思潮兴起,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社会经商风气浓厚;有利于社会基层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现象,对社会风气造成不利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主张:根据材料一“他们认为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违背义理,治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可知,“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治生”以不违背义理为前提;根据材料一“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可知,“治生”是士农工商异业而同道的体现;根据材料一“士大夫赎货无厌者,固云龌下流,然为子孙计,或是一理”可知,文人士大夫好货食利的行为大体符合义理;根据材料一“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可知,读书、“治生”都是真正学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根据材料一“治生以稼为先”可知,“治生”以从事农事为急要。原因:根据材料一“治生,即通过授徒、游幕、行医、经商等手段谋生。文人从事治生活动,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从事治生已成十分普遍的现象”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他们的治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南宋的义利思想和元代理学家许衡的治生思想,将治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违背义理,治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可知,前代文人“治生”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传统义利观的转变;根据材料一“王守仁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官员沈德符也认为‘士大夫赎货无厌者,固云龌下流,然为子孙计,或是一理’。思想家陈确认为‘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清代文人张履祥在前代治生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治生以稼为先’的主张”可知,文人和政府官员等的参与和支持。【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评价:根据材料二“清嘉、道之际,乌程人沈尧云对社会上文士汲汲于治生获利的现象予以深刻揭示,认为当时已四民不分,商人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文人从事治生本无可厚非”和所学知识,可从明清时期的“治生”观念提升了工商业的地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由“重义轻利”的正统观念转向“重利趋利”的功利价值观,工商皆本的思潮兴起,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社会经商风气浓厚;有利于社会基层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但也出现了一些为人不齿的个别现象,戴名世对社会上出现的文士钻营利禄之途,所谓的好士者偏离正道的倾向予以抨击,王应奎也对一些文人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将道德抛诸脑后的现象颇为忧虑,‘然今日之秀才,偷懦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谓之能措大事可乎’?”可知,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现象,对社会风气造成不利影响。18.【中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材料一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鸦片战争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甚至对外交往等产生深刻影响。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材料二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设立初期只是为了培养为朝廷效力的专业外交翻译人才。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西学乃是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学等科学技术,于是1867年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化学和公法等馆舍,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京师同文馆存续期间(1862-1902年),师生们以翻译国际法为肇端,渐及外交、天文、历史、医学、数学等不同领域,印刷出版《万国公法》《富国策》《化学阐源》等多部西方著作。——摘编自禹仁朋《从西语到西学:清末京师同文馆创办始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第一、二次翻译高潮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师同文馆教学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影响:第一次:①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教更加盛行,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②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远影响。③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第二次: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但影响有限,局限于部分士大夫。(2)变化:教学内容由单一的语言类发展到西方各国的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日益广泛。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不断传入;洋务运动发展;国人救国方案探索的深入。【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次:据材料“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教更加盛行,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据材料“对哲学、文学、艺术甚至对外交往等产生深刻影响”可知,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并影响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第二次:据材料“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可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翻译书籍及科技影响较为有限,局限于部分士大夫。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据材料“设立初期只是为了培养为朝廷效力的专业外交翻译人才。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西学乃是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学等科学技术,于是1867年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化学和公法等馆舍,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可知,教学内容由单一的语言类发展到西方各国的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日益广泛。原因:据材料“西学乃是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学等科学技术”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需要救亡图存;据材料“1867年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化学和公法等馆舍,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可知,洋务运动在此时期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学不断传入;国人救国方案探索也不断深入。19.【专利保护和中国的救亡图存】材料1902—1903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派代表在上海与英、美、日等国分别谈判修订商约事宜。三国提出中国应从速设法保护其有关知识产品在华产权,如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使从未对知识立法保护的中国政府第一次面对知识产权交涉。以下是1903年张之洞针对中美商约谈判给中国谈判代表的电文:“美国允许中国人将其创制之物在美国领取专利牌照云云,此时中国人岂有能创制新机在美国设厂者?不过籍此饵我允保护美人专利耳,真愚我也。所谓保护者,即禁我仿效之谓也。现中国各省局厂仿用外洋新机,仿造专利机件不少,且正欲各处推广制造以挽权利。此款一经允许,各国无不援照此约。一经批准之后,各国洋人纷纷赴南北洋挂号,我不能拒,则不独中国将来不能仿效新机新法,永远不能振兴制造,即现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枪弹炮药各厂仿效外洋新法新机者,必须立即停工,中国受害实非浅鲜。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摘编自邵科《传统中国文化与晚清以来中美知识产权争议》《张文襄公电稿》评述张之洞有关专利保护的主张。(要求:赞成或反对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观点一:张之洞主张不对外国人专利实行保护。不赞成张之洞的观点。评述:世界近代科技发展史上,专利制度推动英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现实艺术表演-洞察分析
- 化工普通员工个人工作总结(7篇)
- 单位消防灭火演练方案(6篇)
- 消防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洞察分析
- 写给对象的道歉信500字(19篇)
- 其他特色销售业绩总结
- 以创新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 医学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结合点
- 关于数字科技助力校园饮料零售市场转型升级的探索和研究报告
-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与创新案例分析
- 大学物业服务月考核评价评分表
- GB/T 19963.2-2024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第2部分:海上风电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测试卷(含答案)
- 宣传片视频拍摄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MOOC 国际商务-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公司劳动工资结构图(doc 1页)
- 智慧树外国建筑赏析期末考试南昌大学
- 携程发展历程及融资决策
- 当归补血口服液研究进展
- 新建油库项目初步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