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22)。杨效俊:《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的象征意义》,《文博》,2015年,第5期,第58-59页。对于墓室东壁西壁的壁画,杨效俊认为,“涅槃图”与“伎乐图”在构图和内容上各自独立,但两者之间的对称关系却形成了一种情节和气氛的鲜明对比,即生与死、欢乐与悲伤、瞬间与永恒、世俗与神圣等,共同营造了一种对比强烈、戏剧化的墓室环境气氛,正是通过这种戏剧化的墓室环境完成了墓主生死的转化和超越,即寂灭为乐杨效俊:《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的象征意义》,《文博》,杨效俊:《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的象征意义》,《文博》,2015年,第5期,第62页。图SEQ图\*ARABIC22陕西韩城市盘乐村墓主图像此外还有4例典型的壁画墓墓主图像,以下表显示墓主图像的详细情况。墓例河南新密下庄河宋墓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密下庄河宋代壁画墓》,《中原文物》,1999年,第4期,第4-10页。侯马市宋墓万新民:《侯马的一座带壁画宋墓》,《文物》,1959年,第6期,第56页。形制单室砖券墓,墓室平面八边形,墓向190°单室砖室墓,墓室平面为正方形,墓向180°人骨棺床位于墓室南部,尸骨两具尸骨六具(迁葬)墓主图像西北壁,一桌二椅,左侧一老妇人侧身而坐,其对面坐一男子可能为儿子,两人中间一年轻女子可能为儿媳,画面描绘的是孝顺高堂的故事。北壁,一桌二椅,墓主夫妇端坐在椅子上,男主人坐在左侧,身旁站立着一名男侍从;女主人坐在右侧,身旁是一名侍女侍立。男女主人中间摆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置着一本书。其他壁面墓室下部南壁为墓门,北壁为假门,其余六面绘有墓主图像、骑马出行图、伶人收徒图、花卉图、庖厨图、伶人供奉图;中部拱间绘有花卉;上部绘有僧人、祥云等,北壁正中有一佛像。东壁绘有四位男乐师,作演唱、吹奏之状,西壁绘三为男乐师,作演唱、敲打之状,南壁有两侍从,一人手执力士灯台,一人手执莲花灯台。墓例河南禹州白沙宋墓M1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7-60页。河南荥阳槐西村宋墓于宏伟等:《荥阳槐西壁画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第21-25页。于宏伟等:《荥阳槐西壁画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第21-25页。形制仿木砖雕双室墓,前室扁方形,后室六边形,墓向195°长方形竖穴土洞墓,墓向183°人骨迁葬人骨两具骨架位于墓室中部,头向西墓主图像前室西壁,上悬帐幔,帐幔下绘一桌二椅,男、女主人分别袖手坐于右侧和左侧,侧身相向。两人之间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带有碗的注子和两个托盏。男女墓主人身后,各有一幅屏风,屏风后各有四名侍从。西壁,上悬幔帐,帐下右半部绘一桌二椅,左右侧南女主人均侧身端坐于椅上,双手合于胸前。二人中间有一侍女。画面左半部绘四位僧侣,应在为墓主人作法事活动。其他壁面前室模拟厅堂,南壁绘侍卫,东壁绘伎乐表演,北壁绘兵器。后室作为内闱的象征,西南壁绘女主人对着镜子梳妆;东南壁绘有一男子恭敬地向女主人献上财物的场景;西北和东北两壁在砖雕破子棂窗下绘有剪刀、熨斗等日常用品,进一步丰富了室内的生活气息;北壁上砖雕彩绘了一幅妇人启门图。壁画分上下二层,墓顶与下部的壁画以红线为界分隔开来。下部壁画描绘了居家图、梳妆图、妇人启门图、备宴图、出行图等生活场景。上部壁画主要为行孝图、藻井。
二、墓主图像的特点和图像意义到了宋代,仿木砖雕壁画墓在中原地区十分流行,墓室内以仿木建筑为框架,结合砖雕假门、假窗、家具组合、壁画等方式,达到墓室“居室化”的效果,表现墓主欢乐美满的人间生活。墓主图像是其中常见的壁画题材之一。以上述图像资料为代表,该时期墓主图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墓主图像多以一桌二椅、夫妇对坐的形式出现,很少见到魏晋时期正面式墓主像。幔帐、屏风等场景要素依然保留,起到模仿居室、突出墓主人的作用。侍从除了立于墓主人两侧的情况,还出现在画面中男女主人中间,人物略小表明其位于屏风后方。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多边形墓室壁面画幅的限制或为加强壁画画面的纵深感而导致。尽管这一时期墓主图像中居于画面正中的不止是墓主人,画风也不及魏晋时期的严肃、端正,更具生活气息,但根据画面布局、服饰发型、姿态等,仍能凸显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第二,墓主图像多位于西壁和西北壁,少数位于北壁。在墓向为南的墓葬中,宋以前的墓主图像大多位于北壁,而宋代壁画墓中的北壁往往为假门或妇人启门图,西壁、西北壁为墓主图像。没有假门、启门图题材的墓葬中,墓主图像仍位于北壁。第三,墓主图像中一般为夫妇二人,墓葬中多为夫妇合葬,也有多人迁葬的情况。此外,该时期还发现两例较为特殊的墓主图像。一为陕西省韩城市盘乐村218号墓的墓主图像,其墓主形象十分高大,身着黑袍,正面端坐,明显不同于其余侍从。该墓虽是夫妻合葬,但壁画中只有男墓主一人。其特殊可能与墓主身份并非汉人有关。另一例为河南荥阳槐西村宋墓,墓主夫妇位于壁面右半部而非正中,四位做法事的僧人位于左半部,可能与墓主的宗教信仰有关。总体来看,宋代墓主图像风格与魏晋不同,虽不是正面像,且具有情节化表现痕迹,但其构图思路上延续了魏晋传统的墓主图像,并具有“偶像”意义,因此本文将其归为偶像式墓主图像。所谓的“偶像”意义可从三方面体现。第一,据学者研究,一桌二椅的组合是为墓主夫妇灵魂而设的“灵座”秦大树:《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墓主夫妇的对坐像叠加于其上,意在灵座上再置一对真实的“神主”,以此表达对亡者灵魂的供奉李清泉:《“一堂家庆”的新意象——宋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美术学报》,2013年,第2期,第20页。。第二,在墓室中呈现墓主图像,或许与影堂中悬挂的先人画像相类似,其目的都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享祠李清泉:《“一堂家庆”的新意象——宋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美术学秦大树:《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李清泉:《“一堂家庆”的新意象——宋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美术学报》,2013年,第2期,第20页。李清泉:《“一堂家庆”的新意象——宋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美术学报》,2013年,第2期,第21页。庄程恒:《北宋两京地区墓主夫妇画像:与唐宋世俗生活风尚之新变动》,《艺术史研究》,2010年,第12辑,第83-86页。除了“灵位”的礼仪功能,宋代夫妇对坐宴饮式的墓主图像还寓意夫妻和睦、生活美满,结合其他墓壁的备宴图、梳妆图、乐舞图、启门图、出行图等,共同描绘了热闹幸福的生活场景,构建死者地下永恒的家宅。在这一意图上,与魏晋时期主要突显墓主生前较高的身份地位是不同的,体现了宋代社会风气和生死观念的转变。第三章墓主图像的比较研究以上章节分别讨论了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三个阶段壁画墓墓主图像的画面内容、时代特征以及图像意义。本章将通过纵向比较,探讨不同时期墓主图像的共性与个性,以及个性反映出的社会风尚和丧葬观念的变迁;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墓主图像中多元文化的互动。第一节不同时期墓主图像的共性与个性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三个时期的墓主图像各具特色,但其流变并不是“发展-衰落-再发展”的规律,而是墓主图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顺应社会风尚、丧葬观念的转变而进行的“自我变革”,既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具有共同的一般性要素。根据第二章对三段时期墓主图像特征的分析可知,魏晋时期墓主图像主要为正面端坐式人像,宋代的墓主图像多为夫妇二人对坐的半侧面人像,而隋唐时期由于丧葬观念的转变,壁画墓中使用墓主图像较少。隋唐发现的两例墓主图像中,年代较早者(隋徐敏行夫妇墓墓主图像)延续了魏晋墓主图像特征,年代较晚者(唐高元珪墓墓主图像)既有魏晋墓主图像的风格,也出现了宋代流行的高型坐具,因此隋唐时期是墓主图像从魏晋模式向宋代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此之前的魏晋时期,社会门阀制度森严,等级观念深刻,墓室中墓主图像常与仪仗出行图结合,共同表现墓主的身份地位,墓主身份越高者,墓主图像越精美、气势宏大。受玄学、清谈之风影响,部分墓主为追求名节,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行,还会在图像中加入麈尾、三足几等名物。到了宋代,受古代家具的高型化转变和宋代风俗风尚的影响,一桌二椅、夫妇对坐的形式占据主流。纵览魏晋至宋代的墓主图像,可以发现三段时期的图像最突出的共性在于其始终具有“偶像”意义,发挥着“灵位”的礼仪性功能。首先,三个时期的墓主图像都位于墓室中相对重要的壁面,居中(除河南荥阳槐西村宋墓壁画一例),画面采用对称式布局,墓主形象高大于其他人物。这样居中、对称式的布局可以增强画面的气势,更加严肃、庄重。此外,从魏晋到宋代,虽然社会风尚有所改变,室内家居向高型化演变,但墓主图像中几乎都设有帷帐和屏风。帷帐在图像中能够将空间分隔,强调内外秩序(墓主人在帷帐内,侍从在帷帐外),同时还发挥着营造祭祀空间的作用李梅田、赵冬:《帷帐居神——墓室空间内的帷帐及其礼仪功能》,《江汉考古》,2021年,第3期,第58页。。辽宁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在墓室的前部设置有一顶帷帐,帷帐内陈放一具漆案,案上摆放瓷碗、钵、漆盒等食具,相邻的右龛之内绘制有一幅祭祀图,墓主人安坐于帷帐下方的方榻之上,西壁奉食图旁有墨书榜题,内容意指祭祀李庆发:《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第6期,第39-40页。李梅田、赵冬:《帷帐居神——墓室空间内的帷帐及其礼仪功能》,《江汉考古》,2021年,第3期,第58页。李庆发:《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第6期,第39-40页。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等:《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第3期,第20-26页。高峰、李晔等:《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0期,第5-8页。[宋]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五,第274页。第二节墓主图像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在第一章中已提到,东汉以前发现的墓主图像中,墓主均为侧面像,是画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墓主图像的功能重在叙事,因此称此类墓主图像为情节型墓主图像。到了东汉晚期,偶像式墓主图像逐渐流行。历史文献中关于在墓室中绘制墓主肖像的做法最早可见于《后汉书·赵岐传》:赵岐“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八册,卷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八册,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2124页。这种从侧面向正面的转变最初出现在东王父和西王母的形象中,巫鸿先生认为这种变化发生在汉代人打通西域、寻求西方仙术的背景下,并受到了印度佛教造像的影响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50-157页。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50-157页。郑岩:《墓主画像研究》,《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郑岩:《墓主画像研究》,《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除了佛教的元素,不同时期的墓主图像中还出现了其他文化的元素。魏晋时期的个别墓主图像中出现了玄学名物麈尾;徐显秀夫妇图像中的侍女服饰上出现了中亚风格的对兽连珠纹,墓主人的执杯姿势与嚈哒人风习相近郑岩:《北齐徐显秀墓墓主画像有关问题》,《文物》,2003年,第1期,第60页。;徐敏行夫妇图像中男主人手执的高足玻璃杯应为波斯萨珊朝制品,画面中的蹴鞠戏舞姿应与西域乐舞有关;宋代一桌二椅的布置是在高足家居传入的基础上,结合士大夫生活中椅子和茶床的布置而设,是当时的社会风尚……郑岩:《北齐徐显秀墓墓主画像有关问题》,《文物》,2003年,第1期,第60页。综上,墓主图像的“偶像式”表现形式可能来源于印度的佛教造像,同时随着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推进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墓主图像中也出现了其他的文化元素,体现了当时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结语中原地区在魏晋唐宋之际是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政治建设的重要地区,历经朝代更迭,该地区相对集中的保存了不同时期的墓葬图像。本文以墓主图像为切入点,结合墓葬整体壁画情况以及墓主人情况,认为魏晋至宋的墓主图像均属于偶像式墓主图像,具有“灵位”的礼仪功能。同时,通过对不同时期壁画墓墓主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墓主图像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三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魏晋时期墓主图像多为正面端坐的墓主人像,还出现麈尾、三足几等玄学名物;隋唐时期墓主图像罕见,风格上延续魏晋传统,但也出现宋代流行的元素;宋代墓主图像多为夫妇对坐的墓主人像。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应与社会风尚、丧葬观念的转变有关。此外,墓主图像中的“偶像式”肖像绘画传统与佛教造像紧密相关,还出现了中亚、西亚等地区的文化元素,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参考文献1、古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八册,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宋]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五。[清]董诰:《全唐文》卷七〇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著作柯嘉豪:《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第212-239页。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洛阳市文物局:《洛阳文物与考古——耕耘论丛(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秦大树:《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北京:三联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05年。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期刊论文白彬、丁曼玉:《宋金时期北方地区墓主人像类型及表现含义——兼论“开芳宴”定名问题》,《美术学报》,2020年,第6期。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新安宋村北宋砖雕壁画墓测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1期。常一民、裴静蓉、王普军:《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0期。程有为:《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简论》,《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年,第3期。高峰、李晔等:《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0期。韩明祥:《济南市马家庄北齐墓》,《文物》,1985年,第10期。贺梓城:《唐墓壁画》,《文物》,1959年,第8期。洪晴玉:《关于冬寿墓的发现和研究》,《考古》,1959年,第1期。康保成、孙秉君:《陕西韩城宋墓壁画考释》,《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李零:《中国古代的墓主画像——考古艺术史笔记》,《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2期。李梅田、赵冬:《帷帐居神——墓室空间内的帷帐及其礼仪功能》,《江汉考古》,2021年,第3期。李明德、郭艺田:《安阳小南海宋代壁画墓》,《中原文物》,1993年,第2期。李清泉:《“一堂家庆”的新意象——宋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美术学报》,2013年,第2期。李庆发:《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第6期。李扬、汪旭等:《河南登封黑山沟宋代壁画墓》,《文物》,2001年,第10期。刘来成:《安平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年,第Z1期。吕品生:《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墓》,《文物》,2001年,第4期。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渠川福:《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文物》,1990年,第12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式合同补充协议格式示例
- 房屋买卖合同标准范本
- 股东退股合同协议示例
- 应急指示灯具购销合同
- 废钢采购协议书
- 型材销售购销协议
- 房屋买卖合同法律案情
- 物流配送合作协议
- 经典餐饮服务合同模板
- 农业肥订购协议
- 企业经营管理分析案例
-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下载)
- 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
- 2024风电场智慧运维技术方案
- 2024-2030中国滚珠丝杠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正式版)HGT 4339-2024 机械设备用涂料
- MOOC 工程热力学-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国开2024年《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1-3答案
- 《数据结构说课》课件2
- 体育舞蹈专项教师及裁判员培训理论考试试题
- 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专项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